低渗透油藏DST测试卡解释新方法

低渗透油藏DST测试卡解释新方法

一、低渗透油层DST测试卡片解释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全洪慧[1](2019)在《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年,随着渤海海域深层探井向陡坡带推进,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复合油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以近源扇三角洲为沉积背景的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针对渤海海域石臼坨突起陡坡带A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发育规律复杂且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开展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砂砾岩储层展布规律分析、巨厚砂体分期刻画与优势储层预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提出A油田砂砾岩油藏合理建议,以确保油田开发方案的可靠性,降低油田开发风险。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同时结合井震循环标定法、地层厚度法建立了古近系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将东三段划分为低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两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进一步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6个准层序,湖侵体系域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和5个准层序,以退积式准层序为主,完成了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2、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综合判断研究区东三段为典型的近源陡坡带退积式扇三角洲沉积,共识别出3种亚相、8种沉积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主槽水道砂砾岩微相、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漫洪砂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辫状水道砂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漫溢砂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席状砂微相、泥岩微相。3、在“源-汇”时空耦合控砂理论指导下,提出“沟-坡-槽”控砂模式,通过地球物理方法配合下的陡坡带富砂区砂体精细刻画技术,明确了古地貌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4、建立了四种不同岩相对应的不同孔渗关系,得出岩性是物性的主控因素,其次是成岩作用。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属性与振幅类属性,对1井区东三段巨厚砂体进行了纵向分期,识别出两期砂体,并刻画了扇三角洲优势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为后续开发方案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是对陡坡带砂砾岩储层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决了困惑多年的砂砾岩储层预测难题,为多个油田的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油田后续井位部署、实施调整、优化注水等开发项目奠定基础。此外,本次研究可为渤海海域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巨厚砂砾岩储层精细描述及开发提供技术和方法的借鉴。

杜娟,莫爱国,雷茜,周朝,庞伟[2](2019)在《低渗透致密气井DST解释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低渗透致密气井由于储层渗透性差无法自喷生产,造成DST试井流动期间井口无产量,因而无法应用常规DST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致密气井DST测试期间流动规律,发现在二开流动期间储层存在气水两相流,而井筒中流动为管流。建立了地层两相流与井筒管流耦合流动的试井模型,井筒中流动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地层中流动遵循气水两相流流动规律,描述了开井阶段井口无产量情况下的DST试井流动机理。对鄂尔多斯区块致密气井实测DST试井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新模型能拟合全压力历史,拟合率90%以上,得到了合理的地层参数解释结果。该方法适用于低渗透、低产量的致密气井DST试井资料解释。

王清辉,冯进,管耀,石磊,潘卫国,周开金,杨清,宋伟[3](2019)在《基于动态资料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以陆丰凹陷古近系为例》文中认为复杂孔隙结构导致陆丰凹陷古近系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的孔隙度级别相同,但渗透率相差1~2个数量级,常规孔渗模型计算渗透率的精度低,难以满足当前对古近系储层有效性识别和产能预测的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岩心物性分析、压汞和核磁共振T2谱,将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电缆地层测试流度结合孔隙度识别流动单元类型,实现储层绝对渗透率的准确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岩心相渗实验建立岩心尺度上的绝对渗透率和最大油相渗透率的转换模型,然后利用纯油层取样渗透率和钻杆测试(DST)试井解释渗透率建立岩心尺度到DST试井尺度的渗透率转换模型,最终实现DST测试油相渗透率的计算。运用电缆地层测试流度结合流动单元法对陆丰凹陷5口井古近系地层绝对渗透率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预测渗透率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48.3%,精度明显高于Herron模型。采用测井计算的DST尺度油相渗透率对3口井的产能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测试产能吻合较好。

左翊寅[4](2019)在《南海西部主力储层测试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探井试油测试是发现油气藏、评价油气藏的关键技术,为了保证测试成功,储层与流体参数预测至关重要。南海西部油藏复杂,测前储层、流体参数难于预测;不同油藏、不同储层物性、不同井型、不同完井方式的产能规律没有系统研究,影响测试产能的预测;测试解释参数与测井解释、岩心分析参数的关系不清楚,影响试井设计可靠性,试井设计的后评估工作开展很少。本文针对南海西部复杂储层条件,凝练、提升各类油气藏及油气井储层和流体物性、产能规律、测试经验,建立储层参数预测模型,包括孔隙度模型、测井渗透率模型和试井有效渗透率预测模型;分析了南海西部主力储层的流体类型和气体组分组成,建立了地面流体物性与流体高压物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不同沉积类型条件下产能与储层物性参数及流体物性参数的关系图版、预测模型;研究了基于启动压力梯度模型的低渗透油藏试井设计及压力分析方法;提出了钻前及钻后测试设计、测试动态实时在线及优化调整方法。

樊爱彬[5](2019)在《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低渗油田的开采效果,往往采取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根据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低渗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及地应力研究,结合水平井分段压裂、定向井分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对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进行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不仅为流一段高效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后续流三段低渗油藏高效压裂开发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论文依托涠洲11-4N油田二期的开发方案(ODP),在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实验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和地应力室内实验,建立了流一段砂岩和泥岩的动静态弹性参数的相关模型,得到了垂向、最大水平、最小水平地应力梯度;通过实验和测井参数,建立了各井岩石力学参数剖面和地应力剖面;基于成像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确定了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即N125°E-N130°E。分析表明,涠洲11-4N油田水平注水井不适合压裂,为了满足压裂后的1:1配注要求,建议注水井以接近破裂压力注水。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优选,初步筛选出5口可压裂井,并进行了排序。以模糊数学方法、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后初期日产油量为定量评价指标评价,从中优选出2口井建议进行压裂措施(B11H井和B15井),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压裂效果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涠洲11-4N油田二期具有一定的压裂潜力,2口优选压裂井压裂后前3年累产油增加10.2万方,采油速度增加3.96%,20年累产油增加1.1万方,压裂效果明显。

饶广[6](2019)在《低渗高含水X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文中认为低渗透气藏除了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外,往往具有高的含水饱和度,造成气井产水。这些不利地质因素使得低渗气藏开发成本高,造成不少低渗气藏处于经济有效开发的边沿,或处于没有开发价值而无法经济有效动用的状态,尤其要实现海上低渗透气藏需要探索和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尽管海上低渗高含水X气藏目标层位具有断层不发育、有效厚度大、储层平缓等有利于开发的特征,但仍然存在诸多开发难点:①埋藏深,且具有高温、高压特征,对开发技术要求高;②储层物性差,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③孔喉比大,易造成水锁;④存在可动水饱和度,气藏产水严重;⑤气井开发成本高,对单井的产能要求高。本文针对海上低渗高含水X气藏开发所面临的问题,论证了该气藏的最优开发模式,并基于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研究了气藏经济有效的开发下限标准,为气藏开发方式及开发区域的选择提供了可靠地质依据,其研究成果也为低渗气藏的经济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思路。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归纳总结低渗高含水X气藏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藏开发难点,确定废弃压力、分析压裂水平井产能等。(2)应用气藏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温度、压力对气水相渗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温高压气水相渗实验分析了 X气藏气水渗流特征。(3)以低渗高含水X气藏地质条件为依据,以压裂水平井能实现接近有效开发为约束条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压裂水平井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4)引入考虑压裂水平井产能及单井累产要求的储层综合参数,在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确定了开发下限综合参数图版,为气藏开发方式及开发区域优选提供了可靠依据。(5)基于低渗高含水X气藏地质模型,为达到有效避水,对水平井方向及采气速度进行了优化研究。

王加明[7](2018)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储层测井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海盆地是近年来油气研究的热点之一,该地区低渗气藏发育,开展储层测井评价是寻找低渗储层“甜点”的重要方法。N气田位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其主力层段花港组发育典型的厚层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研究区井点稀疏,研究程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埋深大,储层成岩特征和孔隙结构复杂,这些都对测井储层评价带来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结合不同的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及核磁测井等特殊测井资料,开展了岩性测井识别、孔隙结构测井识别、基于孔隙结构分类的储层物性测井解释、气层测井识别及含气饱和度测井解释方法等研究,并利用测井解释结果开展了有效储层下限研究。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储层岩性对物性的控制作用显着,含气饱和度与储层物性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判别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优选了与研究区岩性密切相关的三孔隙度曲线、GR、深浅电阻率曲线为参数,分别建立了研究区5种典型岩性类型(粉砂-细砂岩,细中砂岩,中粗砂岩,砂质砾岩,含泥砾砂岩)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在判别函数交会图上,不同岩性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分析了沉积、成岩等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宏观参数与储层物性之间的联系,认为研究区影响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微观参数为平均孔喉半径,根据测井评价的需要,利用数据构型方法将孔隙结构以渗透率界限值分为四类,总结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层的物性、压汞参数以及薄片特征,分析了沉积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结合核磁测井资料,通过T2对数平均值与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全井段的孔隙结构类型测井识别。在孔隙结构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的孔渗测井解释模型,解释精度得到较大提高,有效解决了低渗透储层渗透率解释不准确的问题。结合研究区气层的特点,利用弹性参数法、电阻率图版法等进行了测井流体识别。在识别出气层、水层和干层之后,利用弹性参数方法和J函数方法分别计算气层的含气饱和度,通过岩石物理特性,分析储层岩石的弹性参数模型,通过方程推导计算了气层的含气饱和度。同时结合Leverett的J函数方法,针对渗透率差异,拟合出不同J函数,以计算含气饱和度,计算结果与测试结论吻合。开展有效储层下限研究,得出对于常规低渗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25×10-3μm2,孔隙度下限为7%,电阻率下限值为孔隙度的函数,可根据对应孔隙度值计算;建立了不同储层的饱和度下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有效储层的厚度下限。

沈新喆[8](2018)在《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南海西部储层复杂,油气井测试前储层物性、流体物性及产能参数难于预测,为测试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测试效率和测试成功率。本文充分利用大量的已有测试资料和试井解释成果,综合利用回归分析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储层物性、流体物性及产能参数预测模型。提出了钻前及钻后测试设计、测试动态实时在线及优化调整方法。基于Windows平台,利用Qt/C++语言进行混合编程,研制了包括参数预测模块、测试设计模块、测后综合分析模块和知识库模块在内的海上油气井测试决策系统软件。在S井、W井和L井的实际测试的不同阶段,应用本文研制的软件,首次实现了灵活生成参数预测模型,构建知识库以用于参数预测,测试方案设计,测试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优化,在测后进行产能分析和试井解释的一体化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王俊杰[9](2017)在《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通常需要实施增产措施才能实现经济价值。但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特殊的微观储层地质特征,在钻完井、增产等工程作业过程中极易受到损害,导致开发效果不理想,储层损害是制约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与开发的瓶颈。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评价对于指导气层勘探开发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性针对致密砂岩气层损害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储层损害评价主要借鉴针对常规油气藏的石油行业标准,储层损害评价存在评价结果缺乏代表性、评价参数单一等问题。基于此,论文以致密砂岩气储层地质特征为基础,针对目前岩心损害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岩心制备与测试方法,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和评价参数进行评价,改进并建立了致密砂岩气储层基质损害和裂缝损害评价参数与体系,为低渗致密气增产措施工作液体系优化与配方筛选提供可靠依据。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评价,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对比研究致密砂岩气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由于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形状因子不同,采用“线性转换法”和“非线性分段函数转换法”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径分布和裂缝开度。联合高压压汞、低压N2吸附与核磁共振等多种手段表征致密砂岩孔喉分布特征,突破了传统高压压汞对孔喉半径<0.0μm孔隙测试精度不高的技术难点。(2)基于目前致密砂岩气层基质和裂缝岩心损害评价过程中存在渗透率测试误差大、盐析、流体饱和困难、评价参数单一等问题。建立了利用“抽空自吸-高压饱和”解决超致密岩心饱和困难;高速离心机离心与“冷”蒸发等建立原始含水饱和度,解决盐析与束缚水高等问题;高温钝化致密砂岩敏感性矿物,钝化岩心消除微观非均质性对实验结果影响;优化了致密基质岩心损害前后气测渗透率测试方法等。(3)针对目前致密砂岩气储层主要以渗透率作为流体对气层损害评价参数,建立了将渗透率—孔喉半径—水膜厚度一体化评价参数与体系,并形成配套实验方法,深化了流体对致密气层损害的机理与理论。建立实验方法包括岩心“串联”评价钻完井液动态滤失损害,模拟压裂液瞬间高压侵入基质评价其损害程度,T2谱和核磁成像表征基质流体自吸与解除、采用高速离心评价水锁解除剂筛选等,利用这些方法开展了不同流体对基质渗透率损害程度和机理研究。(4)工作液体系对致密砂岩裂缝损害类型和机理与基质相差很大,本文建立了裂缝渗透率—裂缝开度一体化的评价参数与体系,并形成配套实验方法,开展了工作液体系对裂缝损害机理评价与保护措施优选研究。裂缝损害评价体系包括应力敏感损害评价,建立天然裂缝漏失损害室内实验评价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裂缝岩心应力敏感闭合过程微凸体形变特征和人工诱导裂缝扩展性漏失损害过程中裂缝开度变化。论文成果一方面可以为常规天然气储层损害评价提供新方法,另一方面对于页岩气和煤层气等其他非常规天然气的探勘开发过程中外来工作液的筛选具有借鉴意义。

周士琳[10](2017)在《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许多海上油田通过改变井身结构设计、提高钻井工艺等方法力求尽可能多的创造经济价值,提高采收率。HZ3-13油田珠江组探井取得了良好油气显示,但前期探井均是直井,存在钻井时间长,伤害程度暴露率低,钻井过程中风险大等问题。即将投产的开发井为水平井,为确保油田顺利投产,降低作业成本,需要深化储层特征,明确储层潜在损害类型和机理,有针对性地优化钻完井液体系和性能,实施储层保护技术研究,从而确定该类油田群的顺利投产,对海上油田增储上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储层岩性、物性、沉积、孔隙结构等地质特征深化研究,结合探井钻井完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井钻井完井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入手,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HZ3-13油田珠江组主力储层(L20/L25)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粘土矿物含量为8.8%,以书页状高岭石和丝缕状伊利石为主,以泥质胶结物占优,局部富含钙质胶结物;主力油组属于中孔-高渗储集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缩颈和点状喉道是主要的喉道类型。(2)储层存在弱~中等偏弱速敏损害,水敏损害程度弱,酸敏损害程度无~弱,碱敏损害程度弱。(3)室内实验研究与油田开发井井型和井身结构相结合,优选了适合油田大位移井水平井段的UltraFLO钻开液体系,基于高渗储层外来固相侵入为主的损害形式,根据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优化了屏蔽暂堵颗粒;模拟钻井动态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UltraFLO钻开液体系对于高渗储层岩心渗透率恢复率>90%,液相侵入深度减少了 24%,对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保护效果良好。(4)综合分析HZ3-13油田珠江组中高孔渗砂岩储层的损害主要为微粒运移以及工作液滤液侵入引起的水敏、固相侵入,使用屏蔽暂堵技术,根据现场开发方案及井型优选出相匹配的UltraFLO钻井液体系及隐形酸完井液体系,并在其中加入与高渗储层孔喉相匹配的超细碳酸钙封堵颗粒可以达到保护储层的目的。

二、低渗透油层DST测试卡片解释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渗透油层DST测试卡片解释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1.2.2 海上中深层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资料基础、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资料基础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地震资料解释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5 油藏类型、温压系统、流体性质
第三章 渤海海域复杂砂砾岩储层沉积及成因模式
    3.1 渤海复杂砂砾岩沉积模式
        3.1.1 陡坡带沉积模式
        3.1.2 缓坡带沉积模式
        3.1.3 底砾岩沉积模式
    3.2 渤海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3.2.1 不同砂砾岩体储集空间成因
        3.2.2 成分-流体-应力三因素控制的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第四章 研究区东三段沉积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4.2 物源体系分析
    4.3 扇三角洲沉积相标志分析
        4.3.1 沉积物颜色
        4.3.2 岩性特征
        4.3.3 沉积构造
        4.3.4 地震相标志
    4.4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
        4.4.1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4.2 剖面相分析
        4.4.3 平面相分析
    4.5 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划分
        4.5.1 扇三角洲平原
        4.5.2 扇三角洲前缘
        4.5.3 前扇三角洲
        4.5.4 近源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4.6 近源陡坡带控砂模式
        4.6.1 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
        4.6.2 沟谷扇体体系分析
        4.6.3 坡折体系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4 盆内微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5 “沟-坡-槽”控砂模式
第五章 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展布规律研究
    5.1 东三段储层特征
        5.1.1 储层厚度特征
        5.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1.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2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5.2.1 基于岩相分类的储层物性评价
        5.2.2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5.3 井震结合主力目标区储层分布规律预测
        5.3.1 地震属性分析
        5.3.2 巨厚砂体纵向分期解释
        5.3.3 优质及风险储层预测
    5.4 近源陡坡带砂砾岩储层地质建模
        5.4.1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造模型建立
        5.4.2 基于沉积演化及地震沉积学方法的属性模型建立
    5.5 开发方案建议
        5.5.1 基于优势储层预测的动用策略研究
        5.5.2 优势储层开发策略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低渗透致密气井DST解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致密气井DST试井与压恢试井的区别
2 致密气井试井解释模型
    2.1 气水两相流试井解释模型
    2.2 DST试井井筒流动解释模型
3 应用实例
4 结 论

(3)基于动态资料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以陆丰凹陷古近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流度结合流动单元计算渗透率
    2.1 流动单元划分
    2.2 流动单元自动识别
3 DST测试层段的渗透率计算
4 应用效果
5 结论

(4)南海西部主力储层测试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储层参数及流体物性参数预测
    2.1 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模型
        2.1.1 储层物性参数分布规律
        2.1.2 应用测井渗透率预测试井有效渗透率的模型
    2.2 储层流体性质参数预测
        2.2.1 流体物性参数预测模型
        2.2.2 流体物性参数分布规律
第3章 测试工作制度设计及优化
    3.1 经验公式法测井
        3.1.1 生产压差经验公式
        3.1.2 测试开关井次数
        3.1.3 根据流动系数确定开关井时间
    3.2 试井模型法
        3.2.1 井筒模型
        3.2.2 油藏模型法测井
        3.2.3 试井边界模型
    3.3 测前工作制度设计
    3.4 实时优化测试制度
        3.4.1 实时数据分析
        3.4.2 参数修正及测试制度优化
第4章 测后综合分析
    4.1 中高渗油藏试井解释
        4.1.1 试井解释方法介绍
        4.1.2 试井解释模型
    4.2 低渗油藏试井解释
        4.2.1 试井解释方法
        4.2.2 启动压力梯度试井模型
    4.3 高温高压气井试井解释
        4.3.1 不考虑温度变化的气井井筒/储层模型
        4.3.2 考虑温度变化的气井井筒/储层模型
        4.3.3 高温高压气井试井曲线的异常类型及处理方法
    4.4 二次解释成果
第5章 实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优选压裂井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压裂水平井产能研究现状
        1.2.3 模糊数学方法在压裂选井选层中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流一段储层性质及油藏特征分析
    2.1 构造特征
    2.2 岩性及物性特征
        2.2.1 岩性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2.4 储层分类评价
    2.5 温压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一段储层地应力研究
    3.1 岩石力学实验原理与实验仪器
        3.1.1 岩心纵横波速
        3.1.2 单轴抗压强度
        3.1.3 三轴抗压强度
    3.2 力学性质实验结果分析
        3.2.1 岩心三轴实验
        3.2.2 纵横波波速相关关系
        3.2.3 内聚力、内摩擦角的确定
        3.2.4 动静态弹性参数相关关系
    3.3 地应力研究
        3.3.1 地应力大小确定
        3.3.2 地应力方位确定
        3.3.3 地应力剖面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一段储层注水能力研究
    4.1 注水量计算
    4.2 应用实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一段压裂选井选层及产能预测研究
    5.1 压裂选井选层方法
    5.2 定性优选方法
        5.2.1 压裂井区/油组优选
        5.2.2 压裂井层优选
    5.3 定量评价方法
        5.3.1 模糊数学方法
        5.3.2 油藏工程方法
        5.3.3 数值模拟法
    5.4 产能预测模型建立
        5.4.1 流一段3 井区L_1Ⅲ油组产能预测
        5.4.2 流一段3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4.3 流一段6 井区L_1V油组产能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低渗高含水X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低渗气藏的特征
        1.2.2 低渗气藏渗流机理研究
        1.2.3 低渗气藏气井产能研究
        1.2.4 低渗气藏有效开发技术对策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统计及创新点总结
第2章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储层特征
        2.1.1 储层构造特征与断裂特征
        2.1.2 储层沉积特征与沉积相
        2.1.3 储层岩石学特征
        2.1.4 储层物性特征
        2.1.5 储层流体渗流特征
        2.1.6 储层流体分布特征
    2.2 气藏特征
        2.2.1 气藏温压特征
        2.2.2 气藏流体特征
    2.3 气藏早期压裂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高压对气、水渗流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3.1 高温高压气水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3.1.1 试验用岩心基础参数测试与代表性分析
        3.1.2 储层应力敏感性分析
        3.1.3 不同驱替压力下的残余气饱和度测试
        3.1.4 储层水驱气与气驱水特征分析
        3.1.5 高温高压气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
    3.2 常温常压与高温高压下的气水相对渗透率转换
        3.2.1 常温常压与高温高压下水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3.2.2 常温常压与高温高压气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3.2.3 模型检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X气藏产能分析及压裂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
    4.1 低渗高含水X气藏单井产能计算
    4.2 压裂水平井参数优化研究
        4.2.1 数值模型建立
        4.2.2 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研究
        4.2.3 压裂裂缝与井筒间夹角优化
        4.2.4 双/三分支压裂水平井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经济评价的开发下限研究
    5.1 开发下限综合参数
    5.2 经济评价方法
        5.2.1 经济评价原理
        5.2.2 气田开发投资分析
        5.2.3 气田开发收入分析
        5.2.4 内部收益率计算
    5.3 废弃压力的确定
    5.4 开发下限图版研究
    5.5 开发下限校正曲线研究
        5.5.1 净毛比对开发下限影响程度及校正研究
        5.5.2 渗透率差异对开发下限影响程度及校正研究
        5.5.3 开发下限综合校正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渗X气藏高效开发技术指标研究
    6.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6.2 气藏开发技术指标研究
        6.2.1 井网密度设计
        6.2.2 水平井方向优化
        6.2.3 采气速度优化
        6.2.4 最优开发技术指标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7)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储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储层定义及分类标准
        1.2.2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测井评价
        1.2.3 低渗储层孔渗参数测井解释
        1.2.4 低渗储层流体性质判别与饱和度计算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地质概况
        1.4.1 构造背景
        1.4.2 沉积地质背景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测井曲线深度校正
    2.2 测井曲线平滑滤波
    2.3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2.4 测井曲线标准化
第三章 “四性”关系与岩性识别
    3.1 储层“四性”关系
        3.1.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3.1.2 岩性与电性的关系
        3.1.3 含气性与物性的关系
        3.1.4 岩性、电性、物性的关系
    3.2 岩性识别
        3.2.1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3.2.2 取心段岩性分类
        3.2.3 贝叶斯判别原理分析
        3.2.4 利用贝叶斯判别识别岩性
第四章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
    4.1 孔隙结构主控因素分析
        4.1.1 沉积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4.1.2 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4.2 取心段孔隙结构分类及其特征
        4.2.1 孔隙结构分类
        4.2.2 不同类型孔隙结构特征
    4.3 基于核磁测井的非取心段孔隙结构分类
        4.3.1 横向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关系
        4.3.2 非取心段孔隙结构分类
第五章 基于孔隙结构的渗透率参数测井解释
    5.1 传统的孔渗关系
    5.2 基于孔隙结构分类的孔渗关系
第六章 低渗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6.1 低渗储层流体性质定性识别
        6.1.1 电阻率图版法
        6.1.2 三孔隙度差值法
        6.1.3 弹性参数法
    6.2 含气饱和度计算
        6.2.1 基于弹性模量模型计算含气饱和度
        6.2.2 利用J函数计算含气饱和度
第七章 有效储层下限研究
    7.1 油气层电阻率下限标准
    7.2 物性下限标准
        7.2.1 渗透率下限
        7.2.2 孔隙度下限
    7.3 有效储层的含气饱和度下限
    7.4 有效厚度下限的检验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气井测试阶段储层有效参数预测
        1.2.2 海上油田油气井产能预测
        1.2.3 油气井测试设计
        1.2.4 油气井测试解释模型与方法
    1.3 油气井测试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储层有效参数预测及测试设计
    2.1 油气井测试阶段储层有效参数预测方法
        2.1.1 XY交汇图
        2.1.2 多元线性回归
        2.1.3 BP神经网络
    2.2 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
        2.2.1 测试设计方法
        2.2.2 测前测试设计
        2.2.3 测试设计实时优化
第3章 测试决策系统软件研制
    3.1 软件设计思路与框架
        3.1.1 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
        3.1.2 研究工作流程
        3.1.3 软件框架
    3.2 数据管理
        3.2.1 数据库设计
        3.2.2 静态数据管理
        3.2.3 历史数据引用
        3.2.4 权限管理
        3.2.5 系统管理
    3.3 软件功能
        3.3.1 作业管理
        3.3.2 知识库模块
        3.3.3 参数预测模块
        3.3.4 测试设计模块
        3.3.5 综合解释模块
第4章 软件实例应用
    4.1 S井概况
    4.2 S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
    4.3 S井测后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的界定及资源量
        1.2.2 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致密砂岩气储层地质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黏土矿物特征
    2.2 物性特征
    2.3 孔隙结构特征
    2.4 致密砂岩纳微米孔喉结构表征
        2.4.1 纳微米孔喉测试方法
        2.4.2 多手段联合表征纳米孔径分布
    2.5 致密砂岩裂缝表征
        2.5.1 裂缝的分类与表征
        2.5.2 不同尺度裂缝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质损害评价参数与体系
    3.1 基质损害评价方法
        3.1.1 岩心前期制备与测试
        3.1.2 致密岩心饱和方法
        3.1.3 初始含水饱和度的建立
        3.1.4 岩心损害评价渗透率测试方法
        3.1.5 基质损害评价参数
    3.2 气层敏感性评价
        3.2.1 气层敏感性实验评价存在不足与改进
        3.2.2 气层敏感性评价结果
        3.2.3 气层敏感性损害机理
    3.3 水锁损害评价
        3.3.1 毛细管水锁损害机理
        3.3.2 毛管自吸评价及控制因素
        3.3.3 液相滞留水锁损害评价
        3.3.4 模型计算评价水锁损害
        3.3.5 水锁解除剂筛选评价
    3.4 钻完井液对基质损害评价
        3.4.1 钻完井液滤失损害机理
        3.4.2 钻井液滤失损害评价方法
        3.4.3 钻井液滤失损害程度及影响因素
    3.5 压裂液对基质损害评价
        3.5.1 储层岩石压裂破裂机理
        3.5.2 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3.5.3 压裂液对基质损害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缝损害评价参数与体系
    4.1 裂缝损害评价方法
        4.1.1 裂缝性岩样的制备方法
        4.1.2 裂缝损害评价参数
        4.1.3 裂缝宽度变化有限元模拟
    4.2 裂缝应力敏感损害评价方法
        4.2.1 裂缝应力敏感损害机理
        4.2.2 应力敏感损害评价方法
        4.2.3 裂缝应力敏感有限元模拟
    4.3 裂缝漏失损害评价与保护技术
        4.3.1 致密砂岩裂缝漏失形成机理
        4.3.2 天然裂缝漏失损害实验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
        4.3.3 人工诱导裂缝扩展性漏失损害有限元模拟评价
        4.3.4 裂缝漏失损害机理
        4.3.5 屏蔽暂堵材料筛选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2 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储层地质特征
    2.1 HZ3-13油田概况
    2.2 HZ3-13油田地质概况
        2.2.1 地层特征
        2.2.2 油层划分
        2.2.3 构造特征
        2.2.4 沉积相特征
    2.3 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特征
        2.3.1 储层岩性特征
        2.3.2 储层物性特征
        2.3.3 四性关系
        2.3.4 储集空间特征
        2.3.5 储层类型划分
    2.4 HZ3-13油田油藏特征
        2.4.1 流体特征
        2.4.2 温压系统
第3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
    3.1 速敏性评价
        3.1.1 速敏实验评价方法
        3.1.2 速敏实验结果分析
    3.2 水/盐敏性评价
        3.2.1 水/盐敏实验评价方法
        3.2.2 水/盐敏实验结果分析
    3.3 酸敏性评价
        3.3.1 酸敏实验评价方法
        3.3.2 酸敏实验结果分析
    3.4 碱敏性评价
        3.4.1 碱敏实验评价方法
        3.4.2 碱敏实验结果分析
第4章 储层保护钻完井液体系优选
    4.1 研究区钻完井概况
        4.1.1 钻完井工程概况
        4.1.2 目前所用钻完井液性能评价
    4.2 储层保护钻井液体系优选
        4.2.1 UltraFLO钻井液体系动态评价
        4.2.2 钻井液体系优化
        4.2.3 UltraFLO体系优化后动态伤害评价及结果
        4.2.4 液相侵入深度和表皮系数模拟计算
    4.3 储层保护完井液体系优选
        4.3.1 完井液性能评价
        4.3.2 完井液配方优选
        4.3.3 优选钻完井液静态配伍性实验评价及结果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低渗透油层DST测试卡片解释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D]. 全洪慧. 西北大学, 2019(01)
  • [2]低渗透致密气井DST解释方法[J]. 杜娟,莫爱国,雷茜,周朝,庞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9(06)
  • [3]基于动态资料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评价方法——以陆丰凹陷古近系为例[J]. 王清辉,冯进,管耀,石磊,潘卫国,周开金,杨清,宋伟. 石油学报, 2019(S1)
  • [4]南海西部主力储层测试设计与分析方法研究[D]. 左翊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涠洲11-4N油田流一段储层压裂改造可行性研究[D]. 樊爱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低渗高含水X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 饶广.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储层测井评价[D]. 王加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油气井测试设计及实时优化决策系统[D]. 沈新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致密砂岩气储层损害评价体系研究[D]. 王俊杰.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10]HZ3-13油田珠江组储层地质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D]. 周士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标签:;  ;  ;  

低渗透油藏DST测试卡解释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