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肌麻痹355例临床分析

上斜肌麻痹355例临床分析

一、355例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飞[1](2018)在《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斜肌分级后徙术的治疗效果。与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后徙术的传统手术方法进行疗效比较。观察下斜肌减弱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残余垂直斜视、抑制上转综合征(antielevation syndrome AES)等。方法:分析张家口市第四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IOOA)的斜视患者67例(88眼)。随机分为下斜肌切断与部分切除术对照组和分级下斜肌手术研究组,进行对照研究。术后随访310个月,平均6个月。每位患者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头位、视力、眼压、眼底、眼B超、散瞳验光,三棱镜、双眼视功能、同视机、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情况、做牵拉试验等,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对下斜肌亢进程度进行量化。本研究采用Hunter和Parks[1]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级方法。依据IOOA程度进行手术设计。两组分别设计为:对照组手术方法:(1)下斜肌功能亢进+,行下斜肌切断手术。(2)下斜肌功能亢进++,行下斜肌切除3毫米。(3)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切除5毫米。(4)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切除8毫米。对于垂直斜视大于25PD者,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或进行患眼上斜肌加强手术。研究组手术方法:(1)下斜肌功能亢进+,下斜肌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4毫米,颞侧2毫米处。(2)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4毫米处。(3)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后12毫米。(4)下斜肌功能亢进++++,后徙至下直肌颞侧缘附着点旁。下斜肌断端的后缘缝合于前缘固定点后方5毫米处。对于垂直斜视大于25PD者行对侧眼下直肌减弱;或进行患眼上斜肌加强手术。疗效评估:按照Hills标准[2]:治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4PD,无代偿头位及下斜肌功能亢。好转:第一眼位垂直斜度在5 PD-10 PD之间,代偿头明显缓解,下斜肌亢进少量残余。无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0PD,代偿头位明显,下斜肌亢进改善不明显。分别比较术前术后的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术后IOOA程度。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记录、比较。结果:1.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本研究入选的67例患者年龄634岁,平均年龄17岁。双眼患者21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患者32例,其中双眼患者11例。B组患者35例,其中双眼患者10例。两组患者随机分配,术前检查由同一组检查设备完成,手术由研究者本人完成。保证了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对比组间例数、眼数、患病眼数,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0)2.各组术前检查结果及采用术式:A组单眼患者21例,下斜肌亢进+8例、++7例、+++6例。双眼对称者5例,++3例,+2例。不对称者6例,均为一眼+另一眼++。B组单眼患者25例,下斜肌亢进+13例,++6例,+++6例,双眼患者10例对称者5例,++1例,+4例。不对称者5例其中一眼+另一眼++4例,一眼+另一眼+++1例。A组患者采取术式为:研究组术式。B组患者采取术式为:对照组术式。3.术前术后斜视度:术前A组第一眼位平均垂直斜视度(14.7±3.2)PD,术后平均矫正(12.7±2.1)PD。B组术前第一眼位平均垂直斜视度(14.5±4.1)PD,术后平均矫正(10.4±2.6)PD。A组残余垂直斜度平均(2.3±1.1)PD,B组残余垂直斜度(4.2±1.4)PD。组间术前斜视度无差异(P>0.05);各组术前术后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组均有明显疗效。术后组间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治愈率:按照Hills标准:A组术后治愈25例,治愈率78.1%,好转5例好转率15.6%。无效2例无效率5.7%。B组术后治愈19例,治愈率54.2%,好转9例好转率25.7%。无效7例无效率20.0%.术后治愈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无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下斜肌亢进改善情况:术后A组下斜肌亢进+3例,++1例。B组术后下斜肌亢进+10例++2例。两组患者均无下斜肌亢进+++者。术后两组IOOA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未见AES者。结论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是治疗下斜肌亢进的有效治疗方法,该术式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2.7±2.1)PD(第一眼位)。且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均少于对照组,术后未见抑制上转综合征。研究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有效避免了AES的发生。

武光祥,宫颖异[2](2017)在《先天性上斜肌缺如手术治疗一例》文中认为眼外肌发育不全为眼外肌完全或部分不发育,及眼外肌止端异位附着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其中主要为眼外肌缺如,在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中,下直肌缺如占多数[1],国内外报道较多,上斜肌缺如罕有报道,现将我院治疗的1例上斜肌缺如报告如下。

孔淼,张丽军,冯雪亮,姚霞[3](2017)在《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4例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随访514个月,共治愈110例(88.71%),好转12例(9.68%),无效2例(1.61%)。结论手术是矫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可靠的方法,有效率达98%以上。

陈丽萍[4](2016)在《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上斜肌折叠术与下斜肌切断术对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效果。主要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矫正,眼底客观旋转度数的改变,代偿头位的改善、双眼视觉以及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影响等方面,对两种术式疗效分析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到2015年10月因“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单眼上斜肌折叠术或者下斜肌切断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上斜肌折叠组22例(单眼22例)及下斜肌切断组25例(单眼25例)纳入本研究。观察记录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度的改变、眼底客观旋转斜度的变化、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变化、头位的变化、以及双眼视的变化。手术前后根据眼底照片记录眼底客观旋转度数,使用Coredraw软件测量黄斑-视盘夹角(fovea disc angle,FDA);测量头部向健眼和患眼两侧倾斜时,患眼垂直斜视度数的差值,大于5.0PD为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骨科测量进行代偿头位的度数测量,一侧平行于脸部矢状轴,另一侧垂直于地面;同视机、Titmus立体视评估双眼视功能。所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 l7.0软件上进行。结果:1、单眼下斜肌切断术组,术前原在位垂直数斜视度为(12.22±3.79)PD,术后减少至(3.52±2.17)PD,平均矫正量为(8.52+2.67)PD。22例行单眼上斜肌折叠的手术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24±1.72)PD,平均矫正量为(2.23±1.91)PD。两种术式矫正原在位垂直斜视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F=11.38,P(27)0.05),上斜肌折叠手术中,原在位斜视度数的矫正量与上斜肌折叠的手术量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235,P(29)0.05)。2、下斜肌切断组中,患者术前头部向患眼侧与健眼侧两侧倾斜时,患眼的斜视度数的差值为10.00PD28.00PD;术后末次复诊,差值为2.00PD12.00PD。术前组与术后末次复查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前25例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转阴率24%(6/25),其余76%(19/25)患者仍为阳性。22例上斜肌折叠组,术前头部向两侧倾斜时,患眼的斜视度数的差值为5.00PD17.00PD;术后末次复诊,差值为0.00PD14.00PD。术前组与术后末次复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术前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末次复诊77.27%(17/25)的患者Bielschowsky歪头试验转阴,22.73%(5/22)的患者仍为阳性。6例患者术后转为阴性。两组采用Fisher确切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种术式对 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有明显差别。3、25例单眼下斜肌切断患者,术前总FDA为(22.67士7.77)°,末次复查总FDA分别为(15.94士7.81)°,FDA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9,P<0.05)。22例单眼上斜肌折叠患者,术前总FDA为(17.76士6.23)°,末次复查总FDA为(9.60士6.26)°,FDA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34,P<0.05),术后1天组与末次复查组组间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4、下斜肌切断和上斜肌折叠两种术式,均可提高双眼视功能。下斜肌切断手术和上斜肌折叠手术术后代偿头位均可得到改善。上斜肌折叠手术的患者,术后短期出现轻度的内上转受限,远期仅1例患者出现内转眼极度内上转时出现复视。而下斜肌切断组并未出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1、上斜肌折叠术通过加强松弛的上斜肌肌腱,解决上斜肌功能落后。下斜肌切断术可有效的缓解因先天性单侧上斜肌麻痹引起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根据Knapp分型,选择合适的术式,两种手术方式在矫正原在位垂直斜度上有明显差异。上斜肌折叠手术适用于:上斜肌肌腱松弛,符合Knapp II型;原在位垂直斜度较小;已行下斜肌减弱术,仍有残留头位;存在明显客观或者主观旋转。下斜肌切断手术适用于:下斜肌亢进为主,符合Knapp I型;垂直斜度<15PD;代偿头位明显;存在客观旋转。2、对于因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外旋转偏斜,上斜肌折叠术与下斜肌切断术均能明显矫正。两种手术方式在旋转偏斜量的矫正上,下斜肌切断手术稍多于上斜肌折叠手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短期效果稳定,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3、上斜肌折叠手术与下斜肌切断手术这两种术式对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有明显差别,上斜肌折叠手术对Bielschowsky歪头试验的转阴率(77.27%)明显高于下斜肌切断术(24%)4、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改善代偿头位。5、本研究中,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平均3个月,对于手术效果是否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回退趋势,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龙永华,邢雁,胡安丽,汪腊一[5](2015)在《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62例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患者分别采用下斜肌断腱术或下斜肌部分切除前转位术、下斜肌截腱联合同侧上直肌等手术治疗。统计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及矫正斜视度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共实施64次手术,平均为1.03次;术前,62例患者有代偿头位者45例,术后代偿头位消失者28例,占62.22%(28/45),好转15例,占33.33%(15/45),无效2例,占4.45%(2/45)。术前46例同视机检查患者中,其中双眼单视者为26例,占56.52%(26/46);术后双眼单视者32例,占69.57%(32/46)。62例患者经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后,治愈者54例,占87.10%(54/62),好转者5例,占8.06%(5/62),无效者2例,占3.23%(2/62),过矫者1例,占1.61%(1/62)。各不同手术方式所治疗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下斜肌联合其他方式矫正斜视度为(28.9±14.2)明显优于其他手术方式,P<0.05。结论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临床表现症状较复杂,且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因此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手术方式,从而可取得较好疗效。

黄莹[6](2015)在《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滑车神经麻痹提供一种疗效更为确切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滑车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选取上斜肌为主穴区,给予固定电针参数持续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结合传统针刺法,给予同样的电针参数刺激。每天1次,每次留针40分钟,15次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眼球移动距离和复视恢复情况,根据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2例,痊愈率40.0%,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痊愈率17.2%,总有效率为75.9%,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1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有效,为临床治疗滑车神经麻痹提供了新的选择。2电针眼外肌穴可改善复视恢复情况以及代偿头位,明显促进眼外肌功能的恢复。3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疗效显着,其有效率及痊愈率高,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谢小华,张敏,谢芳,杜东成[7](2013)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着、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冯柯红,龚宇,刘香[8](2012)在《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3岁前的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4例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矫正手术,女26例,男28例,单眼49例(90.7%),双眼5例(9.3%),合并水平斜视5例(9.3%),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5.5%),发病年龄3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5年,术后1周眼位正位、轻度欠矫或过矫分别为50%、31.4%;代偿头位消失、明显减轻分别为51.8%、29.6%;Bielschowsky征全部转阴。结论 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的疗效是肯定的,早期手术能尽早改善代偿头位。

王静[9](2012)在《18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进一步明确各种术式的适用范围。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89例(232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根据术前检查设计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别行A组下斜肌断腱术、B组下斜肌部分切除术、C组下斜肌徙后术、D组一眼下斜肌断腱术另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E组一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另一眼下斜肌延长术、F组健眼下直肌徙后术、G组下斜肌减弱联合直肌的手术。结果:术后观察2-24个月,A组6例下斜肌断腱术:4例代偿头位消失(66.67%),2例(33.33%)代偿头位明显减轻;5例(83.33%)眼位为正位,1例(16.67%)眼位较前好转;6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5例(83.33%),好转1例(16.67%);平均矫正垂直斜视9.01±4.13△。B组142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合并水平斜视29例):130例(91.55%)代偿头位消失,12例(8.45%)代偿头位明显减轻;124例(87.32%)眼位为正位,18例(12.68%)眼位较前好转;142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131例(92.25%),好转11例(7.75%);平均矫正垂直斜视12.75±4.98△。C组3例下斜肌徙后术:2例(66.67%)代偿头位消失,1例(33.33%)代偿头位明显减轻;2例(66.67%)眼位为正位,1例(33.33%)眼位较前好转;3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2例(66.67%),好转1例(33.33%);平均矫正垂直斜视13.15±5.06△。D组15例一眼下斜肌断腱另一眼斜肌切除术(水平斜视11例):13例(86.67%)代偿头位消失,2例(13.33%)代偿头位明显减轻;12例(80.00%)眼位为正位,3例(20.00%)眼位较前好转;15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13例(86.67%),好转2例(13.33%)。E组5例一眼下斜肌切除术另一眼下斜肌延长术:4例(80.00%)代偿头位消失,1例(20.00%)代偿头位明显减轻;4例(80.00%)眼位为正位,1例(20.00%)眼位较前好转;5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4例(80.00%),好转1例(20.00%)。F组8例下直肌徙后术(合并水平斜视2例):7例(87.50%)代偿头位消失,1例(12.50%)代偿头位明显减轻;6例(75.00%)眼位为正位,2例(25.00%)眼位较前好转;8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7例(87.50%),好转1例(12.50%)G组10例下斜肌合并其他直肌手术:8例(80.00%)代偿头位消失,2例(20.00%)代偿头位明显减轻;7例(70%)眼位为正位,3例(30%)眼位较前好转;10例(100%)毕氏征阴性;治愈8例(80%),好转2例(20%)。总治愈168例(88.88%),好转21例(11.1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疗效确切。手术方式选择的总原则为减弱直接拮抗肌和/或配偶肌,加强麻痹肌。根据术前检查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单眼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垂直斜视度数的效果为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徙后术>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与下斜肌徙后术差异无显着性。

丛贾囡[10](2009)在《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将2002年3月至2009年1月期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42例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提出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特别是隐蔽型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麻痹的临床特征,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结果:根据崔国义分类分类方法将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分为三型:①对称型②非对称型③隐蔽型。我们通过观察术前临床特征发现,不同类型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术前的同视机检查、代偿头位、眼底照相等各有其特点。术后定期随访发现在42例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患者中对称型20例,治愈17例,好转3例;非对称型16例,治愈11例,好转5例;隐蔽型6例,均于二次手术矫正,术后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同视机、眼底照相等检查手段对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早期发现、分型并制定相应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代偿头位消失,立体视的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355例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5例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斜肌减弱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上斜肌折叠手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滑车神经麻痹的认识
        1.1 中医对滑车神经麻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滑车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眼与经络关系的认识
        1.4 中医对眼与脏腑的生理关系
        1.5 中医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滑车神经麻痹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及解剖学基础
        2.2 西医治疗现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情况
        4.2 基线比较
        4.3 治疗结果与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选题目的
    2. 眼部内刺法及选穴的理论依据
    3. 电针对恢复滑车神经麻痹的机理研究
    4. 复视产生的机理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
        1.2.2手术方法
2结果
    2.1疗效判定
    2.2治疗效果
3讨论

(8)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9)18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设备
    2.3 检查方法
    2.4 临床分型及术式选择
    2.5 手术过程与方法
    2.6 疗效评定
    2.7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CBSOP)临床特征及术前术后的变化特点
    3.2 各型CBSOP 手术方案的设计
    3.3 隐蔽型CBSOP 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3.4 CBSOP 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设计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个人情况简介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四、355例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下斜肌分级后徙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D]. 张剑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2]先天性上斜肌缺如手术治疗一例[J]. 武光祥,宫颖异.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12)
  • [3]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手术疗效观察[J]. 孔淼,张丽军,冯雪亮,姚霞.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02)
  • [4]上斜肌加强术与下斜肌减弱术矫正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分析[D]. 陈丽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5]上斜肌麻痹性斜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 龙永华,邢雁,胡安丽,汪腊一. 浙江创伤外科, 2015(06)
  • [6]电针结合眼部内刺法治疗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观察[J]. 谢小华,张敏,谢芳,杜东成. 国际眼科杂志, 2013(04)
  • [8]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疗效分析[J]. 冯柯红,龚宇,刘香.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03)
  • [9]18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不同术式治疗的临床分析[D]. 王静. 山东大学, 2012(02)
  • [10]先天性双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D]. 丛贾囡.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上斜肌麻痹35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