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状腺素对脾虚鼠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转化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怡,钱深思,容蓉,杨勇[1](2020)在《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研究及在中医证候模型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免疫力低下状态使机体更容易受到内外致病因子的侵袭,使其成为多种疾病的易感和高危群体。为了更好地开展针对这类特殊群体的基础研究,现根据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后天继发性免疫力低下模型涉及的实验动物、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并提出免疫力低下模型在今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可整合的模式。
白尹豪[2](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伍超[3](2020)在《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及其与EPO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医学理论认为,肾精亏虚则精不化气,导致正气不足,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所以免疫功能低下是肾精亏虚证的必然表现。但“肾精”生物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至今不明。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肾精”的内涵有高度的相似性,提出“EPO可能是肾精的重要生物学物质基础”的假设,并得到初步验证;(2)阴阳双补,益肾填精的名方右归饮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右归饮是否能提高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否与EPO相关,不得而知。本文拟观察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及其与EPO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549)的支持。目的探究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是否与EPO信号通路相关。方法1.腺嘌呤所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模型的复制、评价与检测方法(1)模型复制:雄性SD大鼠150 mg·kg-1腺嘌呤灌胃连续14天,末次灌胃后6 h尾静脉取血,采用BS220生化仪检测CREA、UREA,采用ELISA法检测ACTH、CORT、T、IgG、IgM、T3、T4、C3、C4。自第15天起,每2天给予1次腺嘌呤维持造模30天。(2)模型成功标准:与溶剂对照大鼠组平均值相比,第14天每只造模大鼠血清中CREA、UREA显着增加,ACTH、CORT、T、IgG、IgM、T3、T4、C3、C4显着减少,判定为该只大鼠模型成功。模型成功的大鼠用于后续试验。2.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的改善作用及与EPO相关性研究(1)分组及给药: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rhEPO 500 IU·kg-1组、右归饮10 g·kg-1、20 g·kg-1、40 g·kg-1组,每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各组大鼠行均衡性检验无显着性差异后方可给予药物。右归饮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rhEPO注射给药每3天1次,连续30天,第31天处死。(2)宏观考察:动物外观形态,肾脏组织形态变化。(3)脾脏巨噬细胞吞噬检测:尾静脉注射荧光微球后分离脾脏,检测脾脏荧光强度。(4)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检测:非刺激法获取腹腔巨噬细胞,比色法检测吞噬中性红能力。(5)骨髓巨噬细胞吞噬检测:细胞因子诱导法获取骨髓巨噬细胞,比色法检测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细菌的情况;计算巨噬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率。(6)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髓巨噬细胞EPO通路蛋白HIF-1α、EPO、EPOR、p-EPOR、JAK2、p-JAK2、ERK、p-ERK、C/EBPβ、p-C/EBPβ、PPARγ的表达量。3.右归饮对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及与EPO的相关性研究(1)采用MTT法检测右归饮对RAW264.7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2)缺氧缺糖法制作RAW264.7巨噬细胞损伤模型。(3)采用慢病毒转导法敲除RAW264.7巨噬细胞的EPO基因。(4)吞噬检测:比色法检测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吞噬荧光微球的能力;显微镜检观察吞噬GFP-E.Coli J96细菌,以及玫瑰花环形成能力。(5)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EPO通路蛋白HIF-1α、EPO、EPOR、p-EPOR、JAK2、p-JAK2、ERK、p-ERK、C/EBPβ、p-C/EBPβ、PPARγ的表达量。结果1.腺嘌呤所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且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着下降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1)身材短小,弓背蜷缩,体重减轻,畏寒扎堆,毛色发黄,缺乏光泽;(2)肾脏切片显示空泡较多,肾单位减少,肾小管扩张,肾小球不饱满,肾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显着;(3)肾虚指标:血清CREA、UREA含量显着上升,ACTH、CORT、T3、T4、T含量显着下降(均P<0.05);(4)免疫指标:血清IgG、IgM、C3、C4含量显着降低(均P<0.05);(5)巨噬细胞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OD值显着下降;骨髓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OD值显着降低;吞噬荧光微球、细菌平均荧光强度均显着减少;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下降(均P<0.05)。2.腺嘌呤所致肾虚免疫低下模型大鼠EPO及巨噬细胞EPO通路显着下调与对照组比,模型组血清EPO含量明显减少(P<0.05);巨噬细胞EPO通路相关蛋白EPO、EPOR、p-JAK2、ERK、p-ERK、p-C/EBPβ、PPARγ的相对表达量及p-JAK2/JAK2、p-ERK/ERK、p-C/EBPβ/C/EBPβ的比值显着下降(均P<0.05)。3.右归饮显着逆转腺嘌呤所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体质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右归饮各剂量组大鼠(1)体重增加,弓背减轻,精神好转,颇为好动,较少脱发,光泽较好。(2)右归饮10 g·kg-1、20 g·kg-1组肾脏切片空泡数量减少,肾单位增多,扩张的肾小管较多缩小,肾小球囊腔缩小,肾组织炎性浸润减轻。(3)右归饮10 g·kg-1、20 g·kg-1组大鼠血清肾功能指标UREA、CREA含量显着性下降,右归饮10 g·kg-1、20 g·kg-1、40 g·kg-1组血清内分泌指标CORT、ACTH、T3、T4、T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均P<0.05)。(4)右归饮各剂量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P<0.05)。(5)右归饮10 g·kg-1、20 g·kg-1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OD值显着升高;右归饮20g·kg-1组脾脏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微球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增加;右归饮各剂量组骨髓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OD值及荧光微球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升高;右归饮20 g·kg-1组、40 g·kg-1组吞噬细菌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增强;右归饮各剂量组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显着上升(均P<0.05)。4.右归饮显着逆转腺嘌呤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血清EPO的降低及巨噬细胞EPO通路的下调与模型组相比,右归饮10 g·kg-1、20 g·kg-1、40 g·kg-1组血清EPO浓度显着增加(均P<0.05);右归饮10 g·kg-1、20 g·kg-1、40 g·kg-1组巨噬细胞EPO通路蛋白EPO、EPOR、p-JAK2、p-ERK、p-C/EBPβ、PPARγ相对表达量及p-JAK2/JAK2、p-ERK/ERK、p-C/EBPβ/C/EBPβ比值显着升高(均P<0.05)。5.右归饮显着提高正常、缺氧缺糖损伤的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1)右归饮对正常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归饮200μg·mL-1、400μg·mL-1、800μg·mL-1、1600μg·mL-1组细胞吞噬中性红OD值显着增加;右归饮400μg·mL-1、800μg·mL-1组吞噬荧光微球、细菌的吞噬百分率及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升高;右归饮400μg·mL-1组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上升(均P<0.05)。(2)右归饮对缺氧缺糖损伤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吞噬中性红OD值、荧光微球吞噬百分率、细菌平均荧光强度和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显着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右归饮800μg·mL-1组吞噬中性红OD值、荧光微球吞噬百分率均有显着性升高;右归饮各组吞噬细菌平均荧光强度显着上升;右归饮400μg·mL-1、800μg·mL-1组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升高(均P<0.05)。6.右归饮通过EPO及其信号通路调节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1)右归饮对EPO基因敲除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PO基因敲除组细胞吞噬中性红的OD值显着减少;吞噬荧光微球的吞噬百分率显着下降;吞噬细菌的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减弱;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降低(均P<0.05)。与E PO基因敲除组相比,EPO敲除+右归饮组吞噬中性红、荧光微球、细菌的能力无显着差异(均P>0.05);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右归饮组相比,EPO敲除+右归饮组吞噬中性红的OD值显着减少;吞噬荧光微球的吞噬百分率显着下降;吞噬细菌的平均荧光强度显着减弱;玫瑰花环形成率显着降低(均P<0.01)。(2)右归饮对正常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归饮组细胞EPO通路蛋白HIF-1α、EPO、p-EPOR、p-JAK2、p-ERK、p-C/EBPβ、P PARγ表达量及p-EPOR/EPOR、p-JAK2/JAK2、p-ERK/ERK、p-C/EBPβ/C/EBPβ比值显着上升(均P<0.05)。(3)右归饮对缺氧缺糖损伤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组EPO通路蛋白HIF-1α、EPO、EPOR、p-JAK2、ERK、p-ERK、p-C/EBPβ、PPARγ表达量及p-JAK2/JAK2、p-C/EBPβ/C/EBPβ比值均显着减低(均P<0.05)。与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组相比,右归饮800μg·mL-1组EPO通路蛋白HIF-1α、EPO、EPOR、p-EPOR、JAK2、p-JAK2、p-E RK、C/EBPβ、p-C/EBPβ、PPARγ表达量及p-EPOR/EPOR、p-JAK2/JAK2、p-ER K/ERK、p-C/EBPβ/C/EBPβ比值显着性增高(均P<0.05)。结论1.采用本文方法复制的腺嘌呤大鼠模型,具有显着的肾功能与内分泌的紊乱(肾虚表现)和免疫功能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着降低;同时伴有血清EPO含量的显着下降,巨噬细胞EPO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显着下调;2.右归饮能显着改善上述肾虚免疫低下大鼠的体质及免疫功能的低下,其作用机制与升高血清EPO含量,上调巨噬细胞EPO信号通路,从而增强其吞噬能力相关;3.右归饮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其机制与调控EPO信号通路相关;4.阴阳双调、补肾益精名方右归饮治疗肾虚免疫低下的生物学作用机制与EPO相关,对于“EPO可能是肾精的重要生物学物质基础”的假说具有佐证意义。
于婉晨[4](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并使用右归丸、左归丸“以方测证”,论证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表达的高低变化决定虚寒、虚热证寒热倾向的科学假说,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通过对虚寒、虚热证大鼠一般状态、相关宏观指标及血清学(细胞因子网络及激素)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创新性使用RNA-seq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虚寒证、虚热证中显着性变化的差异基因、蛋白,根据其表达变化及GO功能改变,通过KEGG富集通路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围绕IL-1与Lipin-1,多层面的论证虚寒、虚热证的分子机制。q RT-PCR及Western Blot法定量0预测靶标蛋白变化并验证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结果可靠性,论证假说,拓展前期研究成果。根据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佐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及病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并为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经典虚寒及虚热证模型复制方法,采用大剂量的苦寒中药“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组方,按照2:1.2:1:1.5的比例进行虚寒证动物模型构建;应用大剂量的具有辛温大热药性的中药“熟附子、肉桂、干姜”,按照“1:1:1”灌胃给药14天,建立虚热证动物模型。运用PLS回归方程通过对大鼠体重、自主活动、寒热趋向、舌象、爪象、温度变化、肛温、趾温、基础代谢及一般状态观测结果进行评分,评价模型大鼠虚寒(0-0.5)、虚热(0.5-1)状态判断模型复制成功,筛选成功复制的模型大鼠进行后续研究。2观察大鼠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采集下腔静脉血)检测IL-1β、IL-4、IL-6、TNF-α、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等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及T3、T4、TSH、TRH、GH、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内分泌激素代谢相关指标于虚寒、虚热证大鼠血清中含量变化,及给予右归丸、左归丸进行干预后的变化情况,讨论其差异及发生机制。3使用转录组测序结合差异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对病证微观分子层面的变化进行筛测:对显着性差异基因及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富集通路分析,推导虚寒证、虚热证发生机制中关键差异蛋白(基因),及其(磷酸化、氧化、乙酰化等)翻译后修饰其功能变化与机制间关系,以探究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右归丸、左归丸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4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总RNA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Hspb1、Ecm1、Ifit1、Acpp、Insig1等主要相关基因表达,对转录组测序基因结果可靠性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实验法)检测肝组织总蛋白中IL-1β、IL-1R、IL-1Ra、NF-κB、Lipin-1、AP-1、TGF-β1、PPARγ、FABP4、FFA等主要相关蛋白表达,验证差异蛋白质组学结果。结果:1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表征及转录组蛋白组学研究1.1一般状况观察发现,虚寒模型大鼠出现嗜睡蜷卧、饮食、饮水减少、体重减轻、大便溏薄、唇及趾掌颜色偏青白、毛发杂乱、枯槁、小便清长等表现;虚热证模型大鼠出现体型瘦削,体重减轻、饮水增加,毛发杂乱、光泽度差,烦躁不安,睡眠减少、尿黄、便干等特征性症状表现。1.2虚寒证模型大鼠喜温恶寒、自主活动减少、基础代谢、整体温度及肛温、趾温均出现显着性下调,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机能降低(P<0.05);虚热证模型大鼠喜寒恶热、自主活动、基础代谢显着性升高(P<0.05);整体温度、肛温、趾温明显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降低,免疫紊乱性降低,能量代谢病理性升高(P<0.05)。1.3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4、C3、C4、Ig A、Ig G、Ig M、TAOC、IL-2、IFN-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IL-6、TNF-α明显升高;T3、T4、TSH、TRH、GH明显降低(P<0.05)。Lipin-1、乳酸、丙酮酸、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肝糖原及ATP酶活力等指标于虚寒证中明显降低(P<0.05),虚热证证显着性升高(P<0.05)。1.4转录组学结合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虚寒模型组筛选出显着性差异基因323条,虚热模型组检测出显着性差异基因共166条。蛋白质组学虚寒证筛选出显着性差异蛋白58个(上调26个,下调32个),虚热证76个(其中显着性上调蛋白52个,显着性下调蛋白24个)。其显着性差异功能主要集中富集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氧化还原为主的免疫反应及以脂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及类固醇的生成分解、脂肪的生成及分解等生物过程等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虚寒证模型组显着性变化通路集中在视黄醇代谢、线粒体代谢、类固醇荷尔蒙生成、胆汁分泌、初级胆汁酸合成、Jak-STAT、AMPK、PPAR信号通路、P450药物代谢、亚油酸、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等以脂代谢为代表的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及ABC转运、NF-κB、炎症介导的TRP信号通路等免疫调控信号通路。1.5 qRT-PCR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肝组织)免疫及代谢关键基因m RNA表达,虚寒、虚热证大鼠IL-1β及IL-1R及NF-κB(P<0.05)表达均明显下调;虚寒证TGF-β1、FABP4、Lipin-1、AP-1有下调趋势。虚热证Lipin-1、PPARγ、FABP4、FFA有明显升高(P<0.05)与基因组学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1.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对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代谢、免疫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Lipin-1、IL-1β、IL-1R2、IL-1Ra、14-3-3tau蛋白表达出现显着下降(P<0.05*);Smad2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1**)。虚热证模型大鼠的JUN、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IL-1Ra升高(P<0.05*),与蛋白质组学结果相一致,证实其检测结果真实可靠。2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对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及代谢、自主活动、温度等有明显调整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右归丸治疗后,(GO)分类标准进行功能注释,内分泌及精氨酸、丝氨酸、花生四烯酸、脂代谢、脂肪的生物合成及分解,糖代谢、类固醇及氨基酸代谢等物质及能量代谢方面缓解虚寒证出现的代谢抑制情况,IL-1、NF-κB、PPAR信号通路激活,调控机体的代谢及免疫改变。实时荧光PCR验证检测基因表达量与测序结果相一致,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蛋白组学检测,进一步缩小范围得出,其变化主要涉及细胞组织与生物发生、生物过程的调控、对刺激的反应、代谢过程、戊糖与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赖氨酸退化;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脂肪酸降解、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褪黑素代谢、线粒体代谢、LPS/IL-1、丙酮酸代谢、Glycerolipid新陈代谢、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代谢功能及通过调控TNF、PI3K-Akt、MAPK、p38、及免疫应答IL-1、IL-6及TNF分泌等功能及通路,改善虚寒、虚热证紊乱的免疫机能。WB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其数据表达具有一致性,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真实可靠。IL-1与Lipin-1是机体组织细胞功能代谢调节、免疫应答、应激等重要调节细胞因子,是机体细胞信号网络的关键节点。本实验以IL-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主要切入点,宏观数据及微观组学结果表明,虚寒模型组出现以IL-1、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显着性降低,其中CPT1、Lipin-1、FABP4、leptin-1、LEPR、Lbp(LPS)、Vnn1、Il33等代谢、免疫主管蛋白表达降低。虚热证以CPT1、FABP4、Lipin-1、LEPR、Ache、Leprot为代表的基因表达病理性升高,共同激活AMPK(rno04152)、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为代表的信号通路。其中,褪黑素信号通路显着性升高及降低可能是造成虚热证烦躁不安、虚寒证嗜睡蜷卧、易疲劳症状出现的关键病机。结论:论证了IL-1及其信号通路的降低是虚寒证、虚热证产生的共同分子基础,Lipin-1在虚热证模型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于虚寒证模型组中表达降低,证实其高低变化是产生虚寒证、虚热证差异的关键这一科学假说。并拓展了Leptin、LEPR及NF-ΚB、JAK-STAT、磷脂酰肌醇等信号通路作为虚寒证、虚热证发生的关键通路,Leptin及LEPR是虚寒证、虚热证的潜在靶标。为后续对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刘梦杰[5](2019)在《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为研究姜黄素的抗热应激效果,在蛋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姜黄素,饲喂处于热应激条件下的海兰蛋鸡,检测其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共选取240只280日龄体况基本一致的海兰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各组之间产蛋率接近。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mg/kg、150mg/kg、200mg/kg姜黄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天,日平均温度在28.7℃~34.4℃。结果如下;试验一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生殖调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死淘率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试验后3周,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产蛋率显着升高(P<0.05),且提高11.24%;添加100mg/kg和150mg/kg姜黄素组料蛋比显着下降(P<0.05),且分别降低了 7.63%和9.75%。2)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蛋形指数、蛋白高度、蛋黄颜色、蛋黄重和哈氏单位均无显着影响(P>0.05);在试验第6周末,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均显着提高(P<0.05),蛋壳强度分别提高16.06%和18.07%,蛋壳厚度均提高了 5.88%。3)试验第3周末,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均对血清CORT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00mg/kg姜黄素组FSH和LH浓度均极显着提高(P<0.01);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FSH、LH和E2浓度均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第6周末,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血清LH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FSH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E2浓度显着升高(P<0.05),同时CORT浓度极显着降低(P<0.01)。4)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卵巢Bax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卵巢Bcl-2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caspase-3基因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p53基因的表达在第6周末显着下降(P<0.05),在第3周末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二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血清中TP、TG、UA、ALP均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6周末,添加100mg/kg、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GLU浓度均极显着升高(P<0.01),且分别提高36.10%、52.48%、53.53%,CHO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且分别降低27.59%、33.45%、27.59%;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CREA浓度均极显着降低(P<0.01),LDL-C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添加100mg/kg和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ALT活性显着降低(P<0.05);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ALB和HDL-C浓度显着升高(P<0.05),同时AST活性显着降低(P<0.05)。2)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肝脏GSH-Px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3周末,添加100mg/kg、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和肝脏SOD活性均极显着增加(P<0.01);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和肝脏CAT活性均显着增加(P<0.05),添加100mg/kg和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和肝脏MD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试验第6周末,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SOD、CAT、GSH-Px活性均显着提高(P<0.05),肝脏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添加100mg/kg姜黄素组肝脏SOD显着提高(P<0.05),添加100mg/kg和150mg/kg姜黄素组肝脏CAT活性均显着提高(P<0.05)。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十二指肠SOD、CAT 和 MDA 均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 100mg/kg、150mg/kg 和 200mg/kg 姜黄素组十二指肠GSH-Px活性极显着增加(P<0.0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空肠GSH-Px、SOD、CAT 活性均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00mg/kg、150mg/kg 和200mg/kg姜黄素组MDA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试验三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形态、盲肠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十二指肠CD无显着影响;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十二指肠VH和VH/CD值极显着升高(P<0.01);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空肠CD与VH/CD值无显着影响(P>0.05),VH均显着提高(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回肠VH、CD和VH/CD均无显着差异(P>0.05)。2)在门分类水平上,对照组与姜黄素组都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其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在对照组中占43.02%,在姜黄素组中占54.79%、51.98%、47.61%,厚壁门在对照组中占46.23%,在姜黄素组中分别占33.56%、36.44%、41.70%;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对照组与姜黄素组都以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为主;拟杆菌属在对照组中占17.47%,在姜黄素组中分别占29.24%、21.30%、21.17%;Rikenellaceae RC9gut group 在对照组占 8.15%,在姜黄素组中分别占 11.49%、9.66%、8.68%。3)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IgA和IgM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C3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IL-6水平均极显着降低(P<0.01),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IgG和C4水平显着升高;试验第6周末,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血清IL-6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00mg/kg、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IgM和C3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添加150mg/kg和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IgA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血清IgG水平显着升高(P<0.05),添加200mg/kg姜黄素组血清C4水平显着升高(P<0.05)。4)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脾脏IL-2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150mg/kg姜黄素组脾脏IL-4和INF-γ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蛋鸡饲粮中添加姜黄素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生产性能、蛋品质、增强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形态,提高免疫功能,因此姜黄素可作为抗热应激剂用于蛋鸡饲粮中。
费文婷[6](2019)在《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玛咖作为南美地区传统的的植物药具有“南美人参”的称号,由于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在全球普遍应用。我国自古就有吸纳外来优秀民族医药的传统,对外来药物秉持着开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玛咖被引入中国,在云南、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大量种植,并且结合中医药特色与中药配伍被广泛应用。截止2018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以玛咖为主要原料,与中药配伍的产品就高达29个,配伍的中药种类以补益药居多,但是由于玛咖没有明确的中药药性使这种配伍应用缺乏中医药理论支撑,玛咖中药药性的提出与研究是玛咖在我国应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导师的研究团队在对玛咖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玛咖的中药药性:微温,味甘、辛,归肾、肝、脾经,具有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疏肝健脾之效,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据传统医学记载和对现代研究文献分析,玛咖的应用以影响生殖系统以及强身健体为特色。目前众多学者对玛咖增强性功能作用的研究较多,玛咖“补肾”功效深入人心,但考虑到玛咖在原产地的应用背景,且国内市场上玛咖与中药配伍的实际应用仍以缓解体力疲劳和增强免疫力为主。中医认为,疲劳和免疫低下状态多与脾虚证相关,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进行研究。2实验目的(1)运用中医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在建立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以证测性,性效相关”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通过比较玛咖原粉及其水提取物、醇提取物的药性偏性,筛选、追踪玛咖“甘温健脾”主要活性成分,探讨功效物质基础。(3)基于玛咖“甘温健脾”功效,揭示玛咖多糖促进机体能量代谢及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揭示“性效相关”的科学内涵。3实验方法(1)建立复合因素造模法(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原粉对脾虚证小鼠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2)建立理化因素损伤法(环磷酰胺诱导)脾虚证动物模型,考察玛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及免疫调节的影响,验证玛咖“性温味甘归脾经”药性及“甘温健脾”功效。(3)选取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模型,通过考察比较玛咖原粉、玛咖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脾虚证模型小鼠的影响,追踪玛咖“甘温健脾”的主要活性成分。(4)从玛咖水提物中进一步提取、精制玛咖多糖。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检测脾虚小鼠肝脏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线粒体F0F1-ATP酶含量,RT-qPCR法检测参与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NADH、SDH及VDAC的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VDAC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5)研究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控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脾虚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细胞亚群,酶免法测血清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2、IL-4、TNF-β含量,RT-qPCR法检测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基因表达,MTT法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情况,TUNEL荧光染色法观察脾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法测脾脏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确玛咖多糖对脾虚小鼠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4实验结果(1)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饮食失节、劳倦伤脾双因素法建立的脾虚证小鼠的体力疲劳,增加力竭游泳时间,降低小鼠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 比值,促进MG、LG储存,抑制代谢产物LA、FFA、CREA、UREA的生成,促进能量代谢酶LDH、CK及肝脏 F0F1-ATP 酶、Na+-K+-ATP 酶和 Ca2+-Mg2+-ATP 酶活性。(2)玛咖原粉能够缓解由环磷酰胺诱导法建立的脾虚症状,升高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cAMP/cGMP比值,对免疫器官的萎缩有拮抗作用,升高WBC计数,上调IL-2、IFN-γ表达水平,增强能量代谢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3)进一步比较同等剂量的玛咖原粉、及其水提物和醇提物作用于环磷酰胺诱导的脾虚小鼠模型,玛咖原粉、水提物和醇提物均能增加脾虚小鼠体重,组间无差异。玛咖水提物组对小鼠的温度趋向性影响的速度最快、幅度最大,玛咖水提物>玛咖原粉>玛咖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升高cAMP/cGMP比值效果优于原粉、优于醇提物。玛咖水提物对免疫器官的保护作用、升高白细胞作用最佳,对小鼠肝脏能量代谢酶活性影响最大。(4)玛咖多糖作用于脾虚小鼠能够缓解其脾虚症状,增加体重、延长力竭游泳时间,增加小鼠温度趋向性的冷区停留比例,升高脾虚小鼠血清cAMP/cGMP比值,增加机体能量代谢酶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两种离子泵的含量,增强F0F1-ATP酶活性,促进ATP的合成,升高脾虚小鼠肝脏组织中的NADH和SDH的基因表达,增强VDAC的活性,促进三大营养物质分解生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而发生氧化磷酸化反应生成ATP储存能量。(5)玛咖多糖抑制脾虚小鼠免疫器官的萎缩,增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其作用机制为:让停留于G0/G1期的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IFN-y,TNF-β,IL-2含量,同时降低IL-4含量;升高转录因子T-bet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GATA-3基因表达水平,使Th0细胞向Th1细胞转化,同时抑制Th2细胞的活化,机体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凋亡,降低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5结论(1)本研究通过观察玛咖对两种脾虚证小鼠的温度趋向性、环核苷酸水平以及物质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以证测性”验证了玛咖药性“微温”;玛咖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抑制免疫器官萎缩,体现了甘味药的补益作用,玛咖“味甘”;通过促进脾虚小鼠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从而实现“味甘补脾”、“温阳健脾”功效,玛咖“归脾经”,具有“甘温健脾”功效。(2)玛咖水提物对脾虚小鼠的寒热趋向变化及免疫调节作用最明显,效果优于醇提物和原粉,玛咖水提物“甘温健脾”药物性能最为突出。通过进一步筛选追踪,确定玛咖多糖是玛咖“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3)玛咖多糖影响肝脏细胞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NADH、SDH和VDAC基因表达水平及酶活性,从而促进机体能量代谢;玛咖多糖通过促进机体失衡的Th1/Th2细胞亚群恢复平衡,降低脾脏组织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抑制凋亡抑制因子Bcl-2蛋白表达水平,介导免疫细胞的凋亡,对机体起到免疫调节作用。6研究意义(1)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层次探讨了玛咖多糖影响能量代谢、调控免疫的作用机制。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药性及功效指标关联性,进而揭示了玛咖“甘温健脾”的“性效相关”内涵。(2)本研究确立了玛咖多糖为“甘温健脾”的物质基础,有助于玛咖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建立标准、控制质量以及指导与中药的配伍应用。(3)本研究为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药性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填补外来药物“中药化”的空白,推动了外来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为深入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充分利用天然药用资源、拓展中药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刘建成[7](2018)在《棉粕寡肽发酵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营养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棉粕寡肽的生产工艺、抗氧化活性、免疫活性以及在黄羽肉鸡饲喂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从已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芽孢菌属、酵母菌属、乳酸菌属和曲霉菌属中收集菌株,通过酪蛋白平板产蛋白酶初筛、单菌及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复筛,从中筛选出适用于固态发酵棉粕制备棉粕寡肽的菌种。(2)以提高棉粕寡肽产量为目标,利用单次单因素试验、正交优化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制备棉粕寡肽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测定棉粕寡肽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高脂日粮引起的氧化应激模型小鼠肝脏和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血脂代谢产物的影响,评价棉粕寡肽的抗氧化活性。(4)测定棉粕寡肽在体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产生NO和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IL-2的影响以及在体内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棉粕寡肽的免疫活性。(5)将60只BALB/c雄性小鼠按体重相近原则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空白对照组(CK):饲喂小鼠基础日粮;棉粕寡肽(CP)试验组低(Ⅰ)、中(Ⅱ)、高(Ⅲ)组:在小鼠基础日粮中用5%、10%、15%的棉粕寡肽替代等量的棉粕连续饲喂30天,研究棉粕寡肽对小鼠生长性能和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6)选用21日龄健康黄羽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分别用3%、6%和9%的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寡肽含量分别为0.95%、1.90%、2.85%)等量替代基础日粮中的棉粕进行饲喂。研究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中期(2142日龄)和后期(4364日龄)生产性能、饲料表观代谢率、屠宰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对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确定棉粕寡肽在黄羽肉鸡生产应用中的效果。结果:(1)从报导的可用于棉籽粕固态发酵的16株菌中筛选出了两株可高效降解棉籽粕大分子蛋白质生成棉籽粕寡肽的菌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1和酿酒酵母,其复合固态发酵棉籽粕可将其粗蛋白质的55%降解生成23.72%的棉粕寡肽。(2)确定了复合菌最佳固态发酵培养基为:棉籽粕90%、麸皮10%、糖蜜7%、磷酸氢二钾0.1%,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8、装料量为30 g/500 mL三角瓶、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在以上最佳条件下,棉籽粕经过复合菌固态发酵后,产物棉粕寡肽含量为32.13%,比优化前提高了35.5%。(3)棉粕寡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在浓度为0.58 mg/mL范围内,随着棉粕寡肽浓度的增加,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和总抗氧化能力都逐渐增强。当浓度为8 mg/mL时,其对DPPH清除率为31.55%、抑制·OH能力为48.97 U/mL、抗O2-·能力为84.49 U/L、T-AOC为7.45 U/μL。对高脂日粮引起的氧化应激模型小鼠,灌胃不同浓度的棉粕寡肽均能提高小鼠末期体重,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高浓度的棉粕寡肽可显着提高小鼠平均日增重(P<0.05)。灌胃低浓度的棉粕寡肽对小鼠肝脏中T-SOD、GSH-Px及血清中MDA、HDL-C、LDL-C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可显着提高肝脏及血清中T-AOC、CAT活性(P<0.05),降低肝脏中MDA(P<0.05)的含量,极显着降低血脂TC、TG(P<0.01)的含量。灌胃中、高浓度的棉粕寡肽对提高小鼠肝脏及血清中T-AOC、T-SOD、CAT、GSH-Px及降低血脂TC、TG、LDL-C的作用都显着(P<0.05),并可极显着降低肝脏及血清中MDA(P<0.01)的含量。(4)棉粕寡肽具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及NO和淋巴细胞分泌IL-2的作用。棉粕寡肽还可以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模型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使抗体生成细胞数和血清溶血素恢复到正常水平,并能增加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TNF-α和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5)在小鼠日粮中添加棉粕寡肽,可以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促进小鼠小肠小肽载体PepT1的表达。(6)在黄羽肉鸡2142日龄日粮中添加6%或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以显着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血清TP、ALB和甲状腺激素T4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可显着降低料肉比、血清中T-CHO、BUN、TG和MDA的含量(P<0.05)。添加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着提高鸡全净膛率、脾脏指数和血清中Ca、GH、IL-2含量以及T-AOC活性(P<0.05)。在黄羽肉鸡4364日龄日粮中添加3%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着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血清中IgG含量和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添加6%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着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血清中TP、ALB、T-SOD、GSH-Px、IL-6、IgM的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5),并极显着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P<0.01)。添加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着提高黄羽肉鸡平均日增重、粗蛋白表观代谢率、胸肌率、脾脏指数、血清中ALB、GH、IL-6、T-SOD以及血清和肝脏中的GSH-Px和T-AOC活性(P<0.05),并可极显着提高血清中IgM和IgG的含量以及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P<0.01)。添加6%或9%的富含棉粕寡肽的发酵棉粕,可显着降低料肉比、血清中T-CHO、BUN和MDA含量(P<0.05)。结论:棉籽粕经枯草芽孢杆菌-1和酿酒酵母混合固态发酵后,可产生32.13%的棉粕寡肽。此棉粕寡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促进日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功能。
闫清华[8](2017)在《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和LC-Q-TOF-MS代谢组学的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脾虚证是中(兽)医临床常见证候,主要以消瘦,倦怠,懒动,神疲和消化不良为主要症状。传统中(兽)医对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有关脾虚证过程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较少,对其现代科学的物质基础不甚清楚。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四味中药组成,是中(兽)医临床用于治疗脾虚证的经典名方,如何用现代语言阐释中(兽)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论文采用利血平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首先通过药效学研究评估四君子汤对脾虚证的干预效果。然后采用非标记定量(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和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Q-TOF-MS)代谢组学方法,对比研究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肝脏差异表达蛋白谱和血浆、肝脏差异代谢物谱,筛选出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最后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分别进行分析,挖掘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可能的靶标蛋白和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建立相应的生物分子代谢通路和相互作用网络。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揭示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效地指导脾虚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药效学研究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组(M组)、四君子汤干预组(SJZD组)和阳性对照组(PC组),采用利血平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变化,检测脏器指数、生理生化指标,行为学指标,并对胃、十二指肠、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脂肪酶、淀粉酶、琥珀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胃蛋白酶、肝脏琥珀酸脱氢酶、肝脏Ca2+Mg2+-ATP酶、Na+K+-ATP酶等酶活性和血清及胃中胃泌素、饥饿素等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活性和含量分别显着回升或下降(P<0.05)。旷场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平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均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水平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均极显着升高(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十二指肠、脾脏、肝脏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四君子汤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上述组织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以上结果提示:四君子汤对大鼠脾虚证具有较明显的干预效果。2.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各组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并按差异倍数>1.5(<0.67),筛选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GO)注释和富集、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KEGG)注释和富集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267个(上调125个,下调142个),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247个(上调81个,下调166个)。GO富集分析表明,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膜和胞外区部分;主要参与各种代谢过程;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功能体现在结合活性和酶活性方面,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分子功能为酶催化,转化和转移方面。通过对比分析KEGG富集到的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靶标路径,表明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对胆汁酸分泌、苯丙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4条代谢通路的调节实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通路,与GO注释和KEGG注释结果相一致。3.血清和肝脏代谢组学研究采用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获得血清和肝脏组织的代谢轮廓,采用模式识别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模型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相关性、热图、代谢通路和代谢物相互作用网路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代谢轮廓完全分离,而四君子汤干预组和阳性对照组均向正常对照组靠近。根据VIP>1.0和P<0.05双重指标筛选出脾虚证潜在生物标志物66个(血浆20个,肝脏46个),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潜在生物标志物81个(血浆34个,肝脏47个)。采用Met PA数据库构建潜在生物标志物参与的代谢通路,选择Impact>0.10的代谢通路为靶标通路,通过对比分析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参与的靶标通路,表明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在线粒体中的延长、酮体的合成和降解、脂肪酸代谢、醚脂代谢、萜类物质骨架合成、缬氨酸,亮氨和异亮氨酸降解、丁酸甲酯代谢等8条代谢通路的调节实现的。构建了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了Acetyl-Co 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 A和Hexanoyl-Co A等3个与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相关性极强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综上所述,健脾益气基础方四君子汤可不同程度的减缓脾虚证模型大鼠临床症状,改善失调的生理生化指标和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揭示,四君子汤分别通过胆汁酸分泌、苯丙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和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在线粒体中的延长、酮体的合成和降解、脂肪酸代谢、醚脂代谢、萜类物质骨架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丁酸甲酯代谢等代谢通路,多靶点对大鼠脾虚证进行干预。主要涉及到机体内的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其中脂肪酸代谢为四君子汤主要的靶代谢途径。本研究为脾虚证实质的揭示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薛迪[9](2016)在《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的药理作用及药味归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淫羊藿的主要功效与临床主治设立相应的药理评价指标,对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理作用研究,探讨淫羊藿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组分的关联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的药味归属,阐明淫羊藿药味的功效与物质基础,为揭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药味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中药性味的物质基础是可拆分的”的客观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CNKI、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平台及相关书籍,对有关药味及淫羊藿研究情况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归纳出淫羊藿性味的历史发展和演化历程;基于课题组前期对淫羊藿化学组分的拆分,分为水段组分、30段组分、95段组分及多糖组分,采用与淫羊藿性味功效相关的利水、抗炎、免疫调节、抗风湿作用等药理作用研究,考察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并结合文献研究和药理实验研究结果,对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结果:1.通过整理历代本草,淫羊藿的药味的演变,经历了由最初单味“辛”味,到有“甘”味记载,组成“辛、甘”二味,鲜有“苦”味出现,而后“苦”味消失,即现记载为“辛、甘”二味。2.在利尿实验研究中,水段组分、30段组分和95段组分可显着增加正常大鼠尿量及水负荷大鼠尿量;在抗炎实验中,95段组分可显着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全成分组分、水段组分、30段组分、95段组分可显着减轻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在免疫调节实验中,全成分组分、水段组分、多糖组分可显着性增加正常大鼠脾指数、胸腺指数,亦可明显降低DNFB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的脾指数、胸腺指数、耳肿胀度及血清中IL-2、IL-4的含量,全成分组分可显着性降低正常小鼠廓清指数、脾指数,全成分组分、多糖组分可明显增加环磷酰胺造成免疫低下小鼠的廓清指数、吞噬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水段组分可明显增加环磷酰胺造成免疫低下小鼠的吞噬指数,淫羊藿全成分组分及水段组分、30组分、多糖组分均可明显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全成分组分、多糖组分可明显降低绵羊红细胞半数溶血素值;在抗风湿实验中,淫羊藿全成分组分及各化学拆分组分对大鼠足肿胀抑制大小依次为:全成分组>30段组>水段组>多糖组>95段组,淫羊藿全成分组分和30段组分均可明显降低风湿模型大鼠血清中IL-lβ、IL-6、TNF-α含量,其中,淫羊藿全成分组分也可明显降低风湿模型大鼠血清中IL-8含量,95段组分亦可明显降低风湿模型大鼠血清中IL-6、IL-8含量,全成分组分、30段组分、95段组分可明显改善风湿模型大鼠的关节滑膜病理状态。3.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及现代科学角度推测,利水作用、抗炎作用可能是其“辛、甘”复合药味的功能体现,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其“甘”味的功能体现,抗风湿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结合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水段组分、多糖组分为一类,其中水段组分与利水、抗炎作用相关,多糖组分与免疫调节作用相关;30段组分、95段组分为一类,与利水、抗炎、抗风湿作用相关。结论:1.根据本草考证,淫羊藿药味以“辛、甘”味为主,鲜有“苦”味记载。2.淫羊藿各化学拆分组分中,水段组分、30段组分及95段组分具有利水作用、抗炎作用;水段组分、多糖组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30段组分、95段组分具有抗风湿作用。3.淫羊藿的利水作用、抗炎作用是其“辛、甘”复合药味的功能体现,免疫调节作用是其“甘”味的功能体现,抗风湿作用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淫羊藿“辛”味的物质基础为30段组分、95段组分,即黄酮类化合物;“甘”味的物质基础为水段组分、多糖组分,即生物碱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类化合物。
解海燕[10](2016)在《清火解毒消瘿汤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心肝火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清火解毒消瘿汤治疗心肝火旺型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理。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肝火旺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试验组给予清火解毒消瘿汤,对照组给予夏枯草口服液,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甲状腺峡部厚度等指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清火解毒消瘿汤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改善颈前瘿肿、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怕热多汗、神疲乏力、少寐多梦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O.O1)。两组FT3、FT4、TSH值比较,HT甲亢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OAb、TGAb水平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T甲亢患者甲状腺峡部厚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火解毒消瘿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肝火旺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调节甲状腺功能并能缓解甲状腺肿大,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甲状腺素对脾虚鼠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转化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状腺素对脾虚鼠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转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研究及在中医证候模型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分类 |
1.1 先天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 |
1.2 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 |
2 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1 强电刺激法 |
2.2 辐射法 |
2.3 应激法 |
2.4 手术切除法 |
2.5 免疫抑制剂法 |
2.5.1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
2.5.2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HY) |
2.5.3 环孢素A(ciclosporin A,Cs A) |
2.5.4 其他免疫抑制剂 |
2.6 其他药物方法 |
2.6.1 腺嘌呤 |
2.6.2 利血平 |
2.6.3 D-半乳糖(D-galactose,D-gal) |
3 免疫低下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模型的关系 |
4 讨论 |
(2)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安全性分析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2.2 盲法实施 |
2.3 治疗方法 |
2.4 试验过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方法 |
2.7 评价标准 |
3 结果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3.3 试验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型分析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2.4 小结 |
3 结果分析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4 疗效机理分析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4.2 灸法作用 |
4.3 药物作用 |
4.4 穴位作用 |
4.5 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3)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及其与EPO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腺嘌呤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变化及与EPO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腺嘌呤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模型的复制及鉴定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第二节 腺嘌呤致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EPO变化的观察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着降低 |
3.2 肾虚免疫低下大鼠血清EPO含量显着下降 |
3.3 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EPO通路显着下调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第二章 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的改善及与EPO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体质及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改善作用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右归饮显着改善肾虚免疫低下大鼠的体质 |
3.2 右归饮显着提升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第二节 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EPO通路的调节作用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右归饮显着提升肾虚免疫低下大鼠血清EPO含量 |
3.2 右归饮显着上调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EPO通路蛋白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第三章 右归饮对RAW264.7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及与EPO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右归饮对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右归饮显着提高正常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3.2 右归饮显着改善损伤后RAW264.7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3.3 右归饮有促进RAW264.7 巨噬细胞分泌EPO的趋势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第二节 右归饮提高RAW264.7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与EPO的相关性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右归饮不能逆转EPO基因敲除RAW264.7 巨噬细胞吞噬减弱 |
3.2 右归饮显着上调正常RAW264.7 巨噬细胞EPO通路蛋白 |
3.3 右归饮显着上调损伤后RAW264.7 巨噬细胞EPO通路蛋白 |
4 试验讨论 |
5 试验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4)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模型建立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建立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虚寒、虚热证PLS模型评价 |
3.2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体温变化 |
3.3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内分泌激素及代谢相关指标改变 |
3.4 虚寒、虚热证模型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指标改变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以方测证”右归丸、左归丸对虚寒证、虚热证的改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实验用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药品制备 |
2.3 实验给药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大鼠自主活动、寒热趋向、基础代谢的影响 |
3.2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温度指标的影响 |
3.3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
3.4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代谢内分泌激素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
3.5 右归丸对虚寒、左归丸对虚热证模型大鼠IL-1β等细胞因子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虚寒证、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后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治疗给药 |
2.3 组织样本采集 |
2.4 RNA提取及质检 |
2.5 转录组测序方法步骤 |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转录组测序样本总RNA质检结果 |
3.2 转录组测序各组实验结果 |
第四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数据来源 |
1.1 数据对比用基因库及其链接 |
1.2 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可靠性)分析 |
2 数据分析方法 |
2.1 差异基因及其聚类分析 |
2.2 基因功能分析(GO Analysis) |
2.3 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KEGG pathway) |
2.4 可变剪切分析 |
2.5 SNP/INDEL分析 |
2.6 基因结构注释优化 |
3 实验分析结果 |
3.1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GO功能分析 |
3.2 各实验组显着性差异基因主要富集通路分析 |
4 小结 |
第五部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及数据可靠性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引物设计 |
2.3 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
3 数据处理 |
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性结果 |
4.1 基因扩增曲线 |
4.2 基因熔解曲线 |
4.3 实时荧光PCR数据结果 |
5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虚寒证模型组及右归丸治疗后虚寒证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影响 |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左归丸治疗后虚热证模型大鼠能量代谢、免疫关键基因表达变化 |
7 小结 |
第六部分 TMT联合NanoLC-LTQ-Orbitrap技术分析虚寒、虚热证及右归丸、左归丸干预组大鼠肝差异表达蛋白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治疗给药 |
2.3 组织样本采集 |
2.4 组织样本前处理 |
2.5 肽段提取及标记 |
2.5.1 肽段提取 |
2.5.2 同位素标记 |
2.6 标记后样品预分离 |
2.6.1 流动相A、B配置方法 |
2.6.2 HPLC预分离梯度设置 |
2.7 差异蛋白质组学实验步骤 |
2.7.1 蛋白组学实验流程 |
2.7.2 Orbitrap Fusion Lumos MS/MS分析测量方法设置 |
2.8 差异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及分析 |
2.8.1 数据处理使用软件 |
2.8.2 软件分析及数据处理内容 |
3 实验结果 |
3.1 虚寒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
3.2 虚热证模型组及其各治疗组总蛋白筛测 |
第七部分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数据来源 |
1.1 数据分析方法 |
2 分析结果 |
2.1 虚寒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改变 |
2.2 虚热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蛋白表达比较 |
2.3 右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性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
2.4 右归丸治疗后与虚寒模型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
2.5 左归丸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表达变化 |
3 小结 |
第八部分 WesternBlot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表达及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数据可靠性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抗体选用及前处理 |
2.1 抗体选择 |
2.2 样品前处理 |
3 实验流程 |
4 数据处理 |
5 统计分析 |
5.1 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
5.2 条带 |
5.3 灰度分析 |
5.4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寒证模型组、右归丸治疗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Western Blot法检测虚热证模型组、左归丸组大鼠代谢、免疫相关指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
5.6 数据结果 |
6 小结 |
讨论 |
1 虚寒、虚热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方法 |
2 IL-1、Lipin-1 在虚寒证、虚热证生物学机制中的地位及作用 |
3 中医对虚寒证、虚热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4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建立依据 |
5 虚寒证、虚热证模型发生生物学机制研究现状 |
6 现代技术手段在虚寒证、虚热证病证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7 虚寒证、虚热证治疗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
8 右归丸对虚寒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
9 左归丸对虚热证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
10 实验结果讨论 |
11 转录组结合蛋白质组论证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5)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热应激对蛋鸡的影响概述 |
1.1.1 热应激概念 |
1.1.2 热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
1.1.3 热应激对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1.1.4 热应激对蛋鸡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5 热应激对蛋鸡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1.1.6 热应激对蛋鸡免疫机能的影响 |
1.1.7 热应激对蛋鸡肠道健康的影响 |
1.2 姜黄素概述 |
1.2.1 姜黄素的历史发现 |
1.2.2 姜黄素的结构 |
1.2.3 姜黄素的理化性质 |
1.2.4 姜黄素的生物学功能 |
1.2.5 姜黄素在家禽生产的应用 |
1.3 本试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生殖调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点 |
2.1.3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2.1.4 样本采集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2.2.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2.2.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卵巢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蛋品质的影响 |
2.3.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2.3.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卵巢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3.1.4 血清采集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2.5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肝脏及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健康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地点 |
4.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6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4.2.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盲肠菌群的影响 |
4.2.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脾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肠道形态的影响 |
4.3.2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盲肠菌群丰富度的影响 |
4.3.3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4 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脾脏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全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玛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外来中药药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甘温健脾”中药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玛咖对饮食失节、劳倦伤脾所致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
实验二 玛咖对环磷酰胺诱导法脾虚证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三 基于脾虚证小鼠模型对玛咖原粉、水提物及醇提物甘温健脾药性的比较实验研究 |
实验四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
实验五 玛咖多糖对脾虚证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棉粕寡肽发酵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营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寡肽营养理论的提出 |
2.2 寡肽的吸收途径、机制 |
2.3 寡肽的转运载体 |
2.4 寡肽的吸收特点 |
2.5 寡肽的生物活性 |
2.6 寡肽的生产方法 |
2.7 寡肽的营养作用 |
2.8 寡肽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固态发酵棉粕制备棉粕寡肽菌种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培养基 |
1.5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 |
2.2 不同菌株固态发酵棉籽粕产蛋白酶和酸溶蛋白含量 |
2.3 棉籽粕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 |
2.4 不同菌株固态发酵棉籽粕对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5 不同菌株组合固态发酵棉籽粕对寡肽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二 固态发酵棉粕制备棉粕寡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试验原料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培养基 |
1.5 试验方法 |
1.6 发酵棉籽粕中寡肽含量的测定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麸皮添加量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2 糖蜜添加量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3 磷酸氢二钾添加量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4 最佳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确定—L_93~4正交优化 |
2.5 料水比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6 装料量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7 发酵温度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8 发酵时间对复合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寡肽的影响 |
2.9 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 |
3 讨论 |
3.1 固态发酵棉籽粕培养基的优化 |
3.2 固态发酵棉籽粕培养条件的优化 |
4 结论 |
试验三 棉粕寡肽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棉粕寡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 |
1.3 主要试剂与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5 指标检测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粕寡肽的氨基酸组成 |
2.2 棉粕寡肽的分子量分布 |
2.3 棉粕寡肽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2.4 棉粕寡肽的羟自由基抑制能力 |
2.5 棉粕寡肽的抗超氧阴离子能力 |
2.6 棉粕寡肽的总抗氧化能力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棉粕寡肽对高脂日粮小鼠抗氧化功能及脂类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样品的收集 |
1.4 指标检测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粕寡肽对高脂日粮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棉粕寡肽对高脂日粮小鼠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3 棉粕寡肽对高脂日粮小鼠血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4 棉粕寡肽对高脂日粮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四 棉粕寡肽的免疫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棉粕寡肽在细胞水平上的免疫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供试培养基 |
1.4 主要试剂与设备 |
1.5 试验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粕寡肽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2.2 棉粕寡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棉粕寡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的影响 |
2.4 棉粕寡肽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IL-1β的影响 |
2.5 棉粕寡肽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IL-6的影响 |
2.6 棉粕寡肽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IL-12的影响 |
2.7 棉粕寡肽小鼠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 |
2.8 棉粕寡肽对小鼠巨噬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棉粕寡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
3.2 棉粕寡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3 棉粕寡肽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节 棉粕寡肽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剂与设备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设计 |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粕寡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2.2 棉粕寡肽对免疫抑制小鼠抗体生成细胞(PFC)及血清溶血素(HC50)的影响 |
2.3 棉粕寡肽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6、TNF-α的影响 |
2.4 棉粕寡肽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试验五 棉粕寡肽对小鼠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1.4 小鼠基础日粮 |
1.5 小鼠分组与饲养管理 |
1.6 样品的收集 |
1.7 指标检测 |
1.8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粕寡肽不同添加量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棉粕寡肽不同添加量对小鼠小肠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小鼠日粮中添加棉粕寡肽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小鼠日粮中添加棉粕寡肽对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 |
4 结论 |
试验六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应用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料 |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1.4 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激素的影响 |
2.3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日粮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2.4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2.5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6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肝脏和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7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2.8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小肠小肽转运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生能的影响 |
3.2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激素的影响 |
3.3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日粮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
3.4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3.5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3.6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3.7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8 富含寡肽的发酵棉粕对黄羽肉鸡小肠小肽载体PepT1表达量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和LC-Q-TOF-MS代谢组学的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脾虚证研究进展 |
1.2 四君子汤研究进展 |
1.3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兽)医药中的作用研究 |
1.4 脾虚证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
1.5 整合化研究在中(兽)药研究中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药效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四君子汤水煎液的制备 |
2.3.2 动物分组与造模 |
2.3.3 旷场实验 |
2.3.4 取材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一般体征观察 |
2.4.2 旷场实验 |
2.4.3 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和脏器指数 |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消化类相关酶活性及胃泌素和饥饿素含量变化 |
2.4.5 各组大鼠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性及胃泌素与饥饿素含量变化 |
2.4.6 各组大鼠血清中能量相关酶活性变化 |
2.4.7 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能量相关酶活性变化 |
2.4.8 组织病理变化观察 |
2.5 讨论 |
2.5.1 脾虚证大鼠动物模型的复制 |
2.5.2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干预作用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蛋白质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仪器与器材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四君子汤水煎液的制备 |
3.3.2 动物分组与造模 |
3.3.3 取材 |
3.3.4 基于Label free的肝脏蛋白质组学分析 |
3.4 结果 |
3.4.1 蛋白质及肽段含量分析 |
3.4.2 蛋白质鉴定 |
3.4.3 肝脏组织中脾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4 肝脏组织中脾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5 肝脏组织中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6 肝脏组织中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7 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的肝脏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 |
3.5 讨论 |
3.5.1 基于Lable free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 |
3.5.2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四君子汤对大鼠脾虚证干预机制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四君子汤水煎液的制备 |
4.3.2 动物分组与造模 |
4.3.3 取材 |
4.3.4 基于LC-Q-TOF-MS的大鼠血浆和肝脏组织代谢组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考察结果 |
4.4.2 脾虚证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4.4.3 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4.4.4 脾虚证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4.4.5 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
4.4.6 脾虚证和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大鼠的血浆和肝脏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
4.5 讨论 |
4.5.1 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的代谢通路分析 |
4.5.2 基于代谢组学的四君子汤干预大鼠脾虚证的机制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9)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的药理作用及药味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淫羊藿药味本草考证研究 |
1. 药味的考证 |
2.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药理作用研究 |
1. 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利水作用研究 |
2. 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抗炎作用研究 |
3. 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4. 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抗风湿作用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药味归属研究 |
1. 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对淫羊藿药味进行归属研究 |
2. 从现代科学角度对淫羊藿药味进行归属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清火解毒消瘿汤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心肝火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指标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一)两组性别分布 |
(二)两组年龄分布 |
(三)治疗前两组病程构成比较 |
(四)治疗前两组甲状腺功能比较 |
(五)治疗前两组甲状腺相关抗体(TPOAb、TGAb)的比较 |
(六)治疗前两组甲状腺峡部厚度比较 |
(七)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体征比较 |
(八)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四、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指标 |
(二)安全性观察结果 |
讨论 |
一、现代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一)本病发病机制 |
(二)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二、祖国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中医临床研究 |
三、心肝火旺与清肝泻火、解毒消瘿立法原则 |
四、方药探讨 |
(一)清火解毒消瘿汤组成 |
(二)清火解毒消瘿汤结构分析 |
(三)中药功效溯源及现代药理研究 |
五、疗效分析 |
(一)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二)降低TPOAb、TGAb的水平 |
(三)降低甲状腺峡部厚度 |
(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甲状腺素对脾虚鼠脾淋巴细胞和胸腺细胞转化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天继发性免疫低下动物模型研究及在中医证候模型的应用进展[J]. 刘美怡,钱深思,容蓉,杨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0(05)
- [2]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右归饮对肾虚免疫低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的影响及其与EPO的相关性研究[D]. 伍超. 西南大学, 2020
- [4]基于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阐释虚寒证、虚热证的生物学机制[D]. 于婉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姜黄素对热应激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 刘梦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外来中药玛咖甘温健脾药性及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费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棉粕寡肽发酵制备及其生物活性和营养特性研究[D]. 刘建成.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8]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和LC-Q-TOF-MS代谢组学的四君子汤干预脾虚证机制研究[D]. 闫清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9]淫羊藿化学拆分组分的药理作用及药味归属研究[D]. 薛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10]清火解毒消瘿汤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心肝火旺证的临床研究[D]. 解海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