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碎玉米秸秆生产白僵菌

用碎玉米秸秆生产白僵菌

一、利用玉米秆粉碎物生产白僵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萍[1](2020)在《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甲基萘经浓硫酸磺化后,再由甲醛缩合成萘磺盐分散剂,在此过程中严格控制合成工艺以获得指定缩合度产物是合成生产的关键,产物经甲醇乙醚除盐除油纯化后,采用液-质联用表征方法对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子量结构归属,纯化产物用透析膜截留分子量最大组分,冷冻干燥后由液相色谱检查纯度。经过液相条件筛选,以透析产物为对照品,与待测品RT间隔时间大于1.5min的苯甲醇为内标,做内标工作曲线Y=0.0068+0.18387X,利用内标工作曲线对其最大分子量组分进行定量,实现了离子对试剂对多组分聚合物定量的跨越,为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生产工艺的选择和调整,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可湿性粉剂仍然是经典大吨位农药剂型,经过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现已解决诟病多年的粉尘飘移噪音污染问题,可湿性粉剂这种工艺简单、价格便宜、运输便捷、贮存安全的剂型仍然深受用户喜爱。本研究是沿用传统可湿性粉剂生产工艺,针对某公司莠灭净WP存在的热贮问题,从构成可湿性粉剂的原药、润湿分散剂、填料、稳定剂,对辅料进行逐项实验筛选,优选出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性能优良的配方,主分散剂SD-610 4%、复配分散剂净洗剂LS 2%、润湿剂K12 2%、白炭黑5%、高岭土补齐,有效成分含量77.8%,润湿时间68s,热贮前悬浮率87%,热贮悬浮率下降4.5%,解决了此制剂备受困扰的热贮稳定性难题。在生产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优异的渗透润湿性能,保证了药物有效成分施用后可以充分的利用,良好的分散悬浮率和热贮稳定性,确保可以喷洒均匀提高药效,避免了药害和环境污染。

赵肖玲[2](2018)在《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优化及对秸秆厌氧发酵的促进机制》文中指出秸秆是数量最多且最难处理的一类农业废弃物,将秸秆厌氧发酵转化为沼气、沼液和沼渣,可得到气液固三态的产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然而,木质纤维素成分分解转化困难,成为秸秆沼气转化的瓶颈。因此,研究秸秆的高效预处理工艺,对促进木质纤维素分解,提高厌氧发酵产沼气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秸秆的生物预处理,部分结合化学预处理,研究了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及其酶对秸秆预处理的厌氧消化效果,探索农业纤维素废弃物沼气转化的预处理模式,优化预处理剂的添加方式(菌或酶)、添加量、添加时间等工艺,并通过VFA、碱度、产气量、甲烷含量、微生物菌群等指标来探究预处理在秸秆沼气转化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定向筛选和鉴定,获得三株高产纤维素酶的真菌,分别为Trichoderma harzianum(哈茨木霉:L)、Trichorderma viride(黄绿木霉:LT)和Aspergillussp.(黑曲霉:HE)。优化产酶条件可得,在产酶培养基固液比为1:2,温度分别为25 ℃、25 ℃和30 ℃,pH值为3.5的条件下,产酶培养3d,三菌株产粗酶液中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2)为探索真菌对秸秆厌氧发酵的预处理效果,在50%和100%的底物中接种真菌,预处理培养3d,监测真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底物接种真菌比例越大,总VFA浓度越低,越不利于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积累和发酵的稳定,且发酵过程中甲烷含量降低。发酵25d,累积甲烷产量大小为:CK组>LIT-50%处理组>HE-50%处理组>L-50%处理组>HE-100%处理组>L-100%处理组>LT-100%处理组,累积甲烷产量分别为377.58 mL/g TS、374.60 mL/g TS、338.72mL/gTS、331.04mL/gTS、296.05mL/gTS、296.01mL/gTS、294.06mL/gTS。(3)根据上述研究,真菌预处理不利于产甲烷,因此需优化预处理工艺。为了明确预处理过程中,菌、酶的作用效果,将菌和酶分别做处理剂,并结合NaOH处理,探索提高玉米秸秆产甲烷的方法。NaOH处理后,玉米秸秆的C/N比提高39.79%,L/C比值下降23.08%,提高了秸秆的生物降解性。哈茨木霉和黑曲霉预处理分别降低了还原糖浓度、甲烷含量及甲烷产量。酶预处理后还原糖浓度和甲烷含量增加,提高了秸秆的甲烷产量,且酶和NaOH结合使用对产甲烷具有联合增效的作用。NaOH+Enzyme HE处理组获得最大甲烷产量300.85 mg/LTS,较CK组增加20.24%。Enzyme(L+HE)处理组甲烷产量为277.03 mg/L TS,较CK组提高10.72%。本结论再次验证了真菌预处理不利于产甲烷,而混合酶以及化学+酶预处理对厌氧发酵有联合增效作用。(4)由(3)可知混合酶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酶,为了寻找最优混合酶,分别将3种粗酶按不同比例组合,探究其混合酶的预处理效果。研究发现,酶预处理提高了发酵起始时反应体系中总VFA浓度,主要表现为乙酸和丁酸浓度的增加,加快了甲烷发酵的启动时间,提高了初始甲烷含量。0:2:3处理组获得最大甲烷产量,为465.16 mL/gTS,较CK组提高47.38%。单菌产酶预处理中,5:0:0处理组累积产甲烷量最高,为376.52 mL/gTS,较CK组提高19.29%。由此可得,最优的预处理剂为黄绿木霉和黑曲霉粗酶液以2:3比例混合所得的混合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处理组间细菌差异较大,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为厌氧发酵的优势细菌,甲烷产量随着Synergistetes丰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Firmicutes丰度的增加而降低。古菌除产甲烷古菌 Methanosaeta、Methanosarcina、Methanebacterium、Methanomassiliicoccus 及MethanocorpuscMulum外,与降解纤维素相关的古菌如Bathyarchaeota和Deepsea Euryarchaeotic Group-DSEG等数量有所增加。可见,预处理对发酵24h时细菌的菌群结构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了产甲烷;古菌中除产甲烷古菌外,对纤维素有分解作用的古菌也发挥了作用。(5)在黄绿木霉和黑曲霉粗酶液以2:3比例混合的条件下,探究最适的酶添加量和添加工艺。发酵初始体系中总VFA浓度随着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Enzyme-100处理组的总VFA浓度达到2.30 g/L,比CK组提高80.9%;酶预处理提高了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起始甲烷含量,且酶浓度越大,提高幅度越大。Enzyme-100处理组获得最大甲烷产量,为384.37 mL/gTS,较CK组提高16.34%。混合酶越早加入发酵体系,对厌氧发酵将越有利。预处理(-6)和厌氧发酵开始(0)时加入混合酶,可以提高甲烷含量;在发酵过程中(第6 d)加入混合酶,对产甲烷未产生有利的效果;等量酶1次添加的效果强于多次添加。厌氧发酵25 d,(0)处理组获得最大甲烷产量,为365.74 mL/g TS,较CK组提高24.61%。其次为(-6)处理组,累积甲烷产量为341.72mL/g TS,较CK组提高16.43%。总之,在秸秆的甲烷转化过程中,酶预处理效果优于菌处理,混合酶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酶处理,化学+酶结合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方式处理。混合酶越早加入发酵体系,对厌氧发酵将越有利,等量酶的一次添加效果优于多次添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用于农业纤维素类废弃物生物预处理的新工艺,通过加快纤维素的水解效率,提高产气效率。由于酶预处理清洁环保,厌氧发酵后沼液和沼渣可安全用于后续的农业生产,对建立农业系统自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曹天河[3](2017)在《年产500吨生防颗粒制剂的工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有关年产500t生防肥料得工厂设计。此设计涉及微生物农药和农用肥料技术领域,所述生防真菌菌种为球孢白僵菌。首先,在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考证工厂建设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经过优化设计与分析,确定了生防肥料工厂的厂址选择以及常去的总平面设计、对生产工艺以及主要设备的计算和选型进行了确定。根据综合评估计算出生产车间的用水电量等,最后确定厂区的生产管理细则及安全管理条例。该工厂设计产品是抗虫促生的高效微生物生防肥料。该生产工艺不仅为啤酒糟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生产的生防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对多种植物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丁莉莉[4](2017)在《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是一种地理分布和寄主范围广泛的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应用前景广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蜡蚧菌属的商业制剂相继问世,主要用于防治蚜虫和粉虱。而我国对该菌属的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对该菌属的报道才逐渐增多。本研究对从重庆地区柑橘粉虱上分离得到的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的液固双相发酵各阶段生长条件进行了探究,以期为TN002菌株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菌落直径和产孢量为检测指标设计单因素实验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PDA平板上培养10天菌落直径可达32.33 mm。菌落正面观为圆形,白色。菌丝呈放射状生长,后逐渐增高加厚隆起。菌落背面成奶油黄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单孢、透明。气生菌丝均呈匍匐状。分生孢子梗单生或轮状排列于匍匐菌丝上。该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葡萄糖酵母浸粉琼脂培养基(PJA)和沙氏酵母浸粉琼脂培养基(SDAY),最适产孢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该菌在1035℃均能生长,最适生长产孢温度为25℃。不同pH对其生长影响差异不显着,在pH为5.5时产孢量最大。在对碳源的利用上,D-麦芽糖最利于其生长,蔗糖、葡萄糖、半乳糖最利于其产孢。酵母浸粉为氮源时菌落生长最好,蛋白胨为氮源时产孢量最大。微量元素Cu、Mn、Zn在50μg/mL的浓度下不利于其生长产孢。维生素盐酸噻胺(VB1)、核黄素(VB2)、叶酸(VM)、盐酸吡哆醇(VB6)在10μg/mL的浓度下均促进其产孢,其中叶酸最利于其生长。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紫外线照射有一定的抗性,但总体来说较为敏感。对高温处理抗性较强,40℃处理1 h仍可保持70%以上的孢子萌发率。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该菌对柑橘全爪螨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8.20×105个孢子/mL,1×107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半致死时间(LT50)为6.13天。(2)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以产孢量和菌丝干重为检测指标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培养条件,结果显示,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生产种子液最适培养基为酵母浸粉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J)。将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以1%的接种量(1×108个孢子/mL)接种到含50 mL葡萄糖酵母浸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孢子浓度和菌丝干重均在60 h达到最大。初始pH为5.5时产孢最多,不同初始pH培养下菌丝干重无显着差异。对装量、接种量、转速设计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三者皆为影响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产孢量的重要因子。摇瓶培养生产一级种子液最佳培养组合即为:装量100 mL/500 mL锥形瓶、接种量4%、转速190 r/min。为筛选罐发酵生产种子液培养基组分设计不同碳源、氮源摇瓶培养,结果显示碳源中蔗糖和白砂糖对生长最好,氮源中黄豆粉和麦麸产孢最好。考虑到经济节约,选用白砂糖代替蔗糖与麦麸组合成为罐发酵生产种子液培养基较为理想。以麦麸、白砂糖和接种量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结果发现,麦麸和白砂糖为重要影响因子,10号处理(5%麦麸+5%白砂糖)培养下产孢量最大。经过方差分析,认为最适培养组合为5%麦麸+5%白砂糖+2%接种量。(3)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以产孢量和孢子活力为检测指标,罐头瓶为培养容器,25℃的培养温度下,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开展了可用于大量商品化生产的固态发酵基质筛选试验,结果显示,麦麸和黄豆粉为主要营养基质时产孢量最大,最终确定30%稻谷壳+35%麦麸+35%黄豆粉为固态发酵培养基。最佳固态发酵培养条件为25℃,培养基质20 g,料水比为1.00:1,种子液接种浓度为1×106个孢子/g干料。57天为最适收孢时间。固态发酵后孢子悬液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与原始菌株毒力相比相对稳定:LC50为7.43×106个孢子/mL,2×107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LT50为5.06天。

田佳[5](2017)在《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蚜是我国农作物上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难防治的农业害虫之一,可侵染寄主多达400余种,且在设施作物上可以取食任何植株,还可引发煤污病,传播植物病毒病,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优势品种的单一种植,高密度连作等耕作环境的恶化,以及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桃蚜的为害逐年严重。本文通过在秦岭原始森林中采集僵死昆虫,并从中分离筛选出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生防真菌,并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对温室桃蚜的药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本研究从陕西省秦岭深山原始森林土壤中采集到僵死虫101只,包括昆虫纲Insecta、倍足纲Diplopoda、唇足纲Chilopoda和蛛形纲Arachnoidea等4个纲9个目,其中有5个目属于昆虫纲Insecta。通过分离与纯化共获得真菌菌株50株,初步编号为菌株1-50。其中,从昆虫纲Insecta昆虫中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为44株,占菌株总数的88%。利用实验室未施药小白菜上的桃蚜对供试菌株进行了致病性初步筛选,获得对桃蚜具有侵染性的菌株45株,从中筛选出累计死亡率和僵虫率均达到30%以上的菌株10株,通过对其进一步分析,最终筛选出对桃蚜侵染活性最强的菌株BQ-63。最适孢浓度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Q-63孢浓度为108孢子/mL时累计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9.53%,90.10%和89.84%。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鉴定菌株BQ-63。以《昆虫真菌学》的检索表作为对比依据,初步确定该菌株属白僵菌属Beauveria。采用18S rDNA鉴定与ITS序列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300 bp和547 bp,在NCBI数据库中分别进行BLAST比对,获得登录号分别为KU240022和KU240023。由18S rDNA鉴定和ITS序列鉴定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均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同一分支上,其同源性均达99%以上,因而鉴定菌株BQ-63为球孢白僵菌B.bassiana。同时,对供试菌株BQ-63的生长状况及产孢量进行测定,生长到第7 d菌落直径为42.15mm,培养至15 d时测得其产孢量为3.65×108孢子/皿,其产孢量较大且产孢速度快。在本项研究中,选用单因素变量分析法,以基础液体培养基为基础,进行菌株BQ-63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碳源、氮源、微量元素、pH等四个方面。最终确定其培养条件为以30 g/L的葡萄糖作为碳源,15 g/L的酵母浸粉作为氮源,并添加0.1 g/L的K+、0.1 g/L的Mg2+、0.2 g/L的Mn2+作为微量元素,pH值为自然pH。在该条件下培养4d后,菌株产孢量为6.44×108孢子/mL,菌丝干重为10.82g/L,优化后产孢量和菌丝干重都有显着提高,优化效果明显。本研究选用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0%醚菊酯水乳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除虫菊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剂等6种常用杀虫剂,与菌株BQ-63发酵液共同进行对温室桃蚜的药剂对比与防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Q-63发酵液处理7天后的虫口减退率为89.8%,防治效果为88.18%,仅次于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且二者差距较小,因而菌株BQ-63对温室桃蚜的防治效果十分可观,且安全环保,不易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研究应用价值。

徐阿妹,林华峰,李茂业,王慧[6](2013)在《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黄绿绿僵菌固相培养基配方》文中研究指明在真菌孢子粉大规模生产中,筛选生防真菌最佳产孢培养基是提高产孢量的先决条件。选用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作固体培养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固相发酵阶段产孢量的固体培养基组分及其配比进行了优化,并检测了所获孢子粉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从大米粉、面粉、玉米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中选择面粉、豆角壳与黄粉虫蜕以4:1:0.2配比混合作为固体培养基配方时,该菌产孢量最高;优化实验,固相培养基中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的配比为4:1:0.25时,该菌产孢量高达2.39×1012个·kg-1;孢子粉的指标检测,显示用该培养基配方生产的黄绿绿僵菌孢子粉达到了真菌孢子粉生产的企业标准。

李萍[7](2013)在《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世界三大禾谷类作物之一,对粮食和饲料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逐年连作,玉米螟的为害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在萝北地区,玉米螟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在防治玉米螟的同时也会杀伤或杀死天敌和非靶标生物,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畜安全,同时常年单一的农药防治,还会使玉米螟抗药性增加,危害逐年加重。为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控制玉米螟发生为害,还能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良性发展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调查了萝北地区玉米螟发生动态,重点比较了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杀虫灯、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玉米秸秆还田、田间释放赤眼蜂、化学药剂、生物药剂七种防治措施在萝北地区田间防治效果及增产增收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设置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可以得出萝北地区玉米螟高发时期集中出现在6月19日至7月7日,而期间又有两个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19日至6月25日,7月1日至7月7日,羽化高峰期一般为18-22天。2.不同防治措施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增收情况表现为:采用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70.8%,亩均增收37.2元;采用杀虫灯,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30.3%,亩均增收11.6元;采用玉米秸秆腐熟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效果为83.5%,亩均增收65.7元;采用玉米秸秆腐熟还田,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72%,亩均增收27.4元;采用田间释放赤眼蜂,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66.4%,亩均增收51.9元;采用化学药剂,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84.6%,亩均增收29.4元;采用生物药剂,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为63.9%,亩均增收23.7元。以防治效果比较,化学药剂处理>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玉米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田间释放赤眼蜂>生物药剂>杀虫灯;以增收效果比较,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田间释放赤眼蜂>化学药剂处理>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玉米秸秆还田>生物药剂>杀虫灯。3.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增产增收和环境效益,秸秆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为本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最佳措施。

徐阿妹[8](2013)在《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生物防治中广泛应用的昆虫病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座壳孢菌和轮枝菌等。本论文通过对多种昆虫病原真菌的培养性状及其对两种农业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毒力的黄绿绿僵菌菌株,优化了该菌规模化生产的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并用生产出的菌粉对稻飞虱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检验该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两种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选择包括金龟子绿僵菌、黄绿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等在内的20株昆虫病原真菌,测定其菌落生长直径、产孢初始时间、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多项指标,并用筛选出的3个培养性状良好的菌株分别对褐飞虱和烟粉虱开展室内毒力测定。培养性状测定结果表明:菌株Mf82、Ma73和Bb552营养生长最快,5d和l0d时菌落直径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产孢初始时间均小于5d,显着低于其它处理;在第10d的产孢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这3个菌株24h的平均孢子萌发率均大于97%,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分别以褐飞虱和烟粉虱两种农业害虫为研究对象,测定筛选出的菌株Mf82、Ma73和Bb552对其致病力。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虫态褐飞虱的毒力效果差异显着。不同菌株处理同一虫龄褐飞虱,在第4d、7d和10d的校正死亡率均差异显着,其中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处理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为82.63%。同一菌株处理不同虫龄褐飞虱,在第4d、7d和10d的校正死亡率大小顺序均为: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对烟粉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差异显着,其中Mf82菌株对烟粉虱成虫毒力最高,第8d的校正死亡率为80.92%,感染率为92.44%,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此外,室内生测结果均表明供试菌株对成虫的毒力高于若虫。对两种害虫的毒力测定显示,菌株的校正死亡率越高,其感染率越高,LT50越小。综合各项指标来看,3个供试菌株对两种害虫的毒力差异显着,以黄绿绿僵菌Mf82对这两种害虫的致病力最强。同时,Mf8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略高于烟粉虱,这也符合Jackson等(1985)虫生真菌对原始寄主的毒力略高于其它寄主的理论。因此,可考虑对该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开展该菌对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2.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选用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作固相发酵培养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影响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固相发酵阶段产孢量的固体培养基组分及其配比进行了优化,并检测了所获孢子粉的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从大米粉、面粉、玉米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等材料中选择面粉、豆角壳与黄粉虫蜕以4:1:0.2配比混合作为固体培养基配方时,该菌产孢量最高;优化实验,固相培养基中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的配比为4:1:0.25时,该菌产孢量高达2.39×1012个孢子kg-1培养基;孢子粉的指标检测,用该培养基配方生产的黄绿绿僵菌孢子粉达到了真菌孢子粉生产的企业标准。因此,将面粉、豆角壳和黄粉虫蜕按4:1:0.25比例混合的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可用于黄绿绿僵菌高孢粉的工业化生产。3.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选择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试验田开展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粉剂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随着菌粉剂量的增加,防治效果显着增强,且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施药后1d各处理防治效果都较低,且绿僵菌粉剂的防效低于25%吡蚜酮WP防效,即黄绿绿僵菌粉剂的速效性没有化学农药25%吡蚜酮WP速效性好;但随着药后时间的增加,两种剂量的绿僵菌粉剂的防效均明显增强,至药后第21d,两种剂量的绿僵菌粉剂防效均超过34%。综合比较黄绿绿僵菌粉剂对两种害虫的的杀虫效果,该菌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略高于对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并且对成虫的防效高于若虫。

刘苏[9](2010)在《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筛选及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危害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在化学农药长期滥用、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严峻形势下,探索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新途径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以昆虫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在筛选出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的基础上,研究了真菌侵染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与常用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并对真菌的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以求为防治褐飞虱的真菌杀虫剂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毒力选择了包括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黄绿绿僵菌在内的12株菌株对褐飞虱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褐飞虱的毒力效果差异显着。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5d累计死亡率为23.76%,9d累计死亡率为65.42%,均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由生测数据计算得到各处理的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时,在所有处理中,以Ma22菌株的致病速度最快,LT50为5.64d;快于其它处理组(9.22~16.66d)。结合试虫死亡率和LT50,可认为在所有供试真菌中,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2 Ma22菌株侵染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应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评价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侵染力效果。褐飞虱感染Ma22菌株后,死虫最早出现在处理后第3d,死亡高峰出现在5~6d。显着性t测验表明Ma22菌株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极显着。褐飞虱接种Ma22菌株后第3d到第8d的LC50估计值在5.04×1010~2.24×105个孢子/ml之间。随着真菌孢子浓度的增加,真菌对褐飞虱的LT50值减小。在孢子浓度为1×106和1×107个/ml时,LT50估计值分别为5.38d和4.52d。3 Ma22菌株与常用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以孢子萌发率和菌丝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8种常用农药在亚致死浓度下与Ma22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杀菌剂对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95%,对菌丝的抑制率均大于70%;杀虫剂与真菌的相容性,以噻嗪酮、毒死蜱和吡虫啉较好,而阿维菌素和Bt与真菌的相容性较差。选取噻嗪酮、吡虫啉和毒死蜱与Ma22孢子混贮,进行长期相容性检测。结果表明,在4℃和25℃条件下,30d内短期混贮,3种农药对真菌孢子的影响较小,而长期混贮(50~100d),农药对真菌孢子的杀伤作用较大。综合短期与长期相容性实验数据,可认为噻嗪酮与Ma22菌株的相容性最佳。4 Ma22菌株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选择大米(X1)、稻壳(X2)和黄粉虫粪(X3)共3个参试因子,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固相发酵培养基各组分与Ma22菌株孢子产量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经由计算机模拟,得到3个因子对产孢量的单因子效应和双因子互作效应。经统计寻优,得到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的最佳水平编码值:X(X1,X2,X3)=X(1.682,1.682,0),即大米用量为1168g,稻壳用量为133.64g,黄粉虫粪添加量为80g。

白娜[10](2010)在《哈茨木霉WRF-2木质素降解酶系高产菌株培育及其对玉米秸秆生物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木质素结构高度复杂难于被降解,使秸秆生物质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能耗高、污染大,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实现木质素的高效分解与低耗无害转化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自主培育的可降解木质素的哈茨木霉WRF-2菌株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优化了哈茨木霉WRF-2菌株生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培养条件;(2)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获得锰过氧化物酶活力较高的优良突变菌株,分析锰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及纯化出粗酶液中锰过氧化物酶组分并测定其分子量大小;(3)通过添加乙酰丙酮、H2O2和MnSO4·H2O,初步研究突变菌株粗酶液对玉米秸秆木质素降解作用效果,取得以下实验结果:采用浅层振荡发酵方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生产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低碳高氮浅层振荡培养有利于哈茨木霉产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分泌。其最佳发酵条件为30℃、200 r/min摇床培养3 d。培养基成分最佳组合为淀粉0.60 g·L-1,酵母粉7.50 g·L-1,KH2PO4 4.0 g·L-1,MgSO4 0.5 g·L-1,CaCl2·2H2O 0.05 g·L-1,藜芦醇2.0 mmol·L-1,微量元素溶液40 mL·L-1,吐温80 2.0 g·L-1,VB12 mg·L-1,pH 4.5。经优化培养,LiP的活性从996.72 U·L-1提高到2162.4 U·L-1(MnP活性为1110.6 U·L-1,没有漆酶活性),酶活高峰时间从培养9天缩短到3天,极大的提高了酶的活性、缩短达到酶高峰的培养周期。通过紫外线照射出发菌株WRF-2孢子悬液,选育获得一株生长较快,产酶能力较强的突变菌株(定名为0202),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活力提高了17.98%,锰过氧化物酶(MnP)活力提高了169.57%。经过酶学性质分析,0202菌株粗酶液中MnP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3.0,在pH2.53.5以及温度50℃以下酶活力稳定。Cu2+、Mn2+、Mg2+、Ca2+对0202菌株的MnP活性起促进作用,Fe2+、Zn2+对MnP则有抑制作用。另外,对粗酶液进行盐析和DEAE-52柱纯化,获得具有MnP活性的组分,通过SDS蛋白电泳初步测定锰过氧化物酶分子量约为45KDa。利用诱变菌株粗酶液降解玉米秸秆木质素并对降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40℃、pH3.0条件下,将40 mL粗酶液(诱变菌株0202)加入到1g玉米秸秆粉中,酶解48 h,其中在体系中添加0.1 mmol·L-1的H2O2、10 mM的MnSO4·H2O、50 mM乙酰丙酮,玉米秸秆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25.61%,半纤维素损失2.22%,纤维素损失1.17%。说明采用LiP-MnP木质素降解酶系对玉米秸秆木质素有降解作用,其中MnP的活性提高有利于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

二、利用玉米秆粉碎物生产白僵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玉米秆粉碎物生产白僵菌(论文提纲范文)

(1)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
        1.1.2 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2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种类、应用领域
        1.2.1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缩合度类别
        1.2.2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用途
    1.3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合成路线、萘核数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1.3.1 合成路线
        1.3.2 萘核数的检测方法
        1.3.3 萘核数的检测意义
    1.4 除草剂莠灭净发展概述
        1.4.1 莠灭净简介
        1.4.2 莠灭净合成路线
        1.4.3 使用除草剂的必要性
        1.4.4 莠灭净制剂发展现状
    1.5 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
        1.5.1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定义及特点
        1.5.2 农药可湿性粉剂组分组成
        1.5.3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润湿分散剂预选
        1.5.4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1.5.5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性能评价指标)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液相色谱法分析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收率
        2.2.2 对照品的制备
        2.2.3 储备液的制备
        2.2.4 色谱分离和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缩合物质谱分析
        2.3.3 内标工作曲线定量关系
        2.3.4 待测品中二聚体组分比例的测定
        2.3.5 内标加标回收率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
    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2 实验与检测方法
        3.2.1 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3.2.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检测评价标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制备
        3.3.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主分散剂的筛选
        3.3.3 主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4 复配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5 润湿剂的筛选
        3.3.6 填料的确认
        3.3.7 主分散剂的最终确认
        3.3.8 白炭黑用量的筛选
        3.3.9 稳定剂的选择
        3.3.10 最终配方评价
        3.3.11 同类产品分析
        3.3.12 主分散剂表面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优化及对秸秆厌氧发酵的促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质能源
        1.1.2 沼气与农业
    1.2 秸秆的厌氧发酵
    1.3 预处理
        1.3.1 玉米秸秆的物质组成
        1.3.2 预处理方法
    1.4 纤维素酶的生产
    1.5 纤维素酶解与发酵工艺
    1.6 农作物秸秆酶解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目标
        1.7.3 研究内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析技术与测定方法
    2.1 固体理化性质
        2.1.1 总固体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的测定
        2.1.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2.1.3 总氮(TN)含量的测定
        2.1.4 木质纤维素成分测定
    2.2 液体理化性质
        2.2.1 pH值
        2.2.2 可溶性化学需氧量的测定(sCOD)
        2.2.3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2.2.4 碱度的测定
        2.2.5 还原糖的测定
        2.2.6 CMC酶活、Xylan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和滤纸酶活的测定
    2.3 气体性质
        2.3.1 日产沼气量的测定
        2.3.2 甲烷含量的测定
        2.3.3 日产甲烷量
    2.4 微生物分析
        2.4.1 真菌鉴定
        2.4.2 发酵液总细菌DNA提取
        2.4.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和培养基
        3.1.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3.1.3 产酶条件优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筛选和鉴定
        3.2.2 产酶条件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产酶真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真菌的活化
        4.1.2 原料和接种物
        4.1.3 试验设计
        4.1.4 指标理化性质测定
        4.1.5 甲烷含量箱形图分析
        4.1.6 累积产甲烷量的动力学分析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
        4.2.2 发酵过程中碱度/VFA、sCOD/VFA和pH值
        4.2.3 厌氧发酵产甲烷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产酶真菌、酶与NaOH共同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真菌的活化
        5.1.2 粗酶液的制备
        5.1.3 原料和接种物
        5.1.4 试验设计
        5.1.5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5.1.6 甲烷含量箱形图分析
        5.1.7 累积产甲烷量的动力学分析
        5.1.8 累积产甲烷量的增长率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aOH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物理性质
        5.2.2 预处理过程中还原糖的变化
        5.2.3 各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混合酶的优化及预处理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真菌的活化
        6.1.2 粗酶液的制备
        6.1.3 原料和接种物
        6.1.4 试验设计
        6.1.5 样品测定
        6.1.6 累积产甲烷量的动力学分析
        6.1.7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比例混合酶处理对厌氧发酵中VFA的影响
        6.2.2 不同比例混合酶处理对厌氧发酵中碱度/VFA 比值、sCOD/VFA 比值和pH值的影响
        6.2.3 不同比例混合酶处理对厌氧发酵中甲烷含量的影响
        6.2.4 不同比例混合酶处理对厌氧发酵中产甲烷量的影响
        6.2.5 不同比例混合酶对发酵体系微生物的影响
        6.2.6 酶预处理对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酶预处理条件优化及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1.1 真菌的活化
        7.1.2 粗酶液的制备
        7.1.3 原料和接种物
        7.1.4 试验设计
        7.1.5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7.1.6 甲烷含量箱形图分析
        7.1.7 累积产甲烷量的动力学分析
        7.1.8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酶添加量对预处理厌氧发酵的影响
        7.2.2 酶不同添加次数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年产500吨生防颗粒制剂的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防颗粒制剂背景
    1.3 生防颗粒制剂生产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工厂总平面设计
    2.1 设计依据
        2.1.1 工艺设计部分
        2.1.2 方案设计原则
    2.2 设计范围
    2.3 厂址选择要求及选址
    2.4 总平面设计原则
    2.5 厂区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2.5.1 原料仓库——筒仓
        2.5.2 成品仓库——房式仓
        2.5.3 生产车间
        2.5.4 包装车间
        2.5.5 机修车间
        2.5.6 配电房
        2.5.7 锅炉房
        2.5.8 绿地
    2.6 生防肥料毒力检测实验
第3章 生防颗粒制剂产品方案及生产工艺
    3.1 产品方案
    3.2 原料
    3.3 班产量
    3.4 生产工艺流程
    3.5 产品标准及质量保证
第4章 生防肥料的生产工艺
    4.1 生产原料
        4.1.1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4.1.2 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4.1.3 多形白僵菌(Beauveria amorpha)
        4.1.4 苏格兰白僵菌(Beauveria caledonica)
        4.1.5 黏孢白僵菌(Beauveria velata)
        4.1.6 蠕孢白僵菌(Beauveria vermiconia)
        4.1.7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第5章 物料衡算及设备选型
    5.1 原辅料消耗
    5.2 设备选型依据及主要设备选型
第6章 公用系统
    6.1 概述
    6.2 给排水系统
    6.3 供电系统
第7章 环境保护
    7.1 污水处理
    7.2 噪音污染处理
    7.3 大气污染处理
        7.3.1 机械设备安全
        7.3.2 防火、防水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4)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渐狭蜡蚧菌的分类及地位
    1.2 渐狭蜡蚧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 渐狭蜡蚧菌形态特征
        1.2.2 环境和营养因素对蜡蚧菌属的影响
    1.3 蜡蚧菌属的生防潜能
        1.3.1 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1.3.2 对粉虱的防治效果
        1.3.3 对介类的防治效果
        1.3.4 对其他害虫的防治效果
        1.3.5 防治植物病害
        1.3.6 虫生真菌致病机理
    1.4 虫生真菌发酵培养与应用研究进展
        1.4.1 虫生真菌发酵培养研究
        1.4.2 虫生真菌应用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形态特征
        3.2.2 不同培养基培养下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情况
        3.2.3 不同培养温度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4 不同pH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5 不同氮源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6 不同碳源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7 不同碳氮比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8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2.9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紫外线照射的耐性
        3.2.10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热处理的抗性
        3.2.1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
    3.3 讨论
第4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探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摇瓶培养基筛选
        4.2.2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动态变化
        4.2.3 初始pH对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4.2.4 对装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4.2.5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罐发酵碳源筛选
        4.2.6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罐发酵氮源筛选
        4.2.7 对罐发酵培养基组分、接种量进行筛选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条件的探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营养基质的筛选
        5.2.2 固态发酵培养基不同料水比对产孢量的影响
        5.2.3 固态发酵不同种子液接种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5.2.4 不同培养时间下产孢量及孢子活力
        5.2.5 渐狭蜡蚧菌TN002菌株固态发酵后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及参研项目

(5)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桃蚜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1.1.1 桃蚜的发生及为害
        1.1.2 桃蚜防治的研究进展
    1.2 微生物资源防治虫害的研究利用
        1.2.1 微生物资源防治虫害的发展历程
        1.2.2 微生物资源的主要种类
        1.2.3 虫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1.3 球孢白僵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球孢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1.3.2 球孢白僵菌的致病机理
        1.3.3 球孢白僵菌的生防应用
    1.4 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2.2.2 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菌株的初步筛选
        2.2.3 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菌株的最适孢浓度的筛选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株的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形态学鉴定及生长情况观察
        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形态学鉴定
        3.3.2 菌株生长情况测定
        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菌株液体培养营养条件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碳源的筛选
        4.2.2 氮源的筛选
        4.2.3 微量元素的筛选
        4.2.4 最适pH的筛选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对温室桃蚜的药剂对比与防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黄绿绿僵菌固相培养基配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株和虫体
        1.1.2 培养基制备
        1.1.3 实验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种子液制备
        1.2.2 固相产孢发酵
        1.2.3 孢子粉收获
        1.2.4 单因素试验
        1.2.5 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的筛选
    2.2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与载体配比的初步筛选
    2.3 培养基中黄粉虫蜕添加量的初步筛选
    2.4 优化试验
        2.4.1 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测验
        2.4.2 数学模型的解析
        2.4.3 数学模型寻优
    2.5 孢子粉指标检测
3 讨论

(7)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亚洲玉米螟发生及为害规律
        1.2.1 形态特征
        1.2.2 发生及为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物防治:
        1.3.2 药剂防治
        1.3.3 物理防治
    1.4 萝北地区玉米螟的防治现状
        1.4.1 防治现状分析
        1.4.2 综合防治措施发展及其趋势
        1.4.3 综合防治前景分析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防治效果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萝北县玉米螟田间发生动态监测
        3.1.1 玉米螟发生动态监测
        3.1.2 小结
    3.2 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
        3.2.1 越冬幼虫调查
        3.2.2 白僵菌封垛后效果调查
        3.2.3 杀虫灯诱杀效果调查
        3.2.4 白僵菌封垛结合杀虫灯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治效果调查
        3.2.5 小结
    3.3 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分析
        3.3.1 玉米螟田间调查
        3.3.2 处理后效果调查
        3.3.3 小结
    3.4 药剂处理对玉米螟防治效果研究
        3.4.1 药剂处理对玉米螟防治效果研究
        3.4.2 小结
    3.5 效益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1.1 萝北地区玉米螟田间发生动态监测结果
        4.1.2 各种措施防治玉米螟效果
    4.2 讨论
    4.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两种害虫的室内毒力研究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虫体
        3.1.3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研究
        3.1.4 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3.2.1 实验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MF82菌株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3.3.1 试验药剂及剂量
        3.3.2 试验田概况
        3.3.3 试验区设置
        3.3.4 施药时期及方法
        3.3.5 调查时期和方法
        3.3.6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4.1.1 不同真菌菌株培养性状
        4.1.2 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4.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4.2.1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的筛选
        4.2.2 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与载体配比的初步筛选
        4.2.3 培养基中黄粉虫蜕添加量的初步筛选
        4.2.4 优化实验
        4.2.5 孢子粉指标检测
    4.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4.3.1 Mf82菌株对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4.3.2 Mf82菌株对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5 讨论
    5.1 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5.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5.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6 结论
    6.1 菌株培养性状及对褐飞虱和烟粉虱的室内毒力研究
    6.2 黄绿绿僵菌MF82固相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6.3 MF82菌株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筛选及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菌株的筛选
    3.2 绿僵菌对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3.3 真菌与常用农药的相容性
    3.4 真菌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4 结果与分析
    4.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菌株的筛选
        4.1.1 真菌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4.1.2 各菌株的致死中时
        4.1.3 不同真菌对褐飞虱的毒力评价
    4.2 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4.2.1 Ma22菌株的孢子萌发率
        4.2.2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
        4.2.3 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剂量效应
        4.2.4 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时间效应
        4.2.5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全景
    4.3 Ma22菌株与常用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
        4.3.1 供试农药对Ma22菌株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3.2 供试农药对Ma22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供试农药与Ma22孢子的长期相容性
    4.4 真菌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4.4.1 培养基组分与Ma22孢子产量的关系
        4.4.2 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测验
        4.4.3 方程回归系数的t测验
        4.4.4 回归模型的解析
        4.4.5 培养基组分优化结果
5 讨论
    5.1 真菌菌株的选择
    5.2 菌株的毒力研究
    5.3 真菌与常用化学农药的相容性及混配
    5.4 用于真菌固相发酵的培养基组分
6 结论
    6.1 褐飞虱高毒力真菌菌株
    6.2 真菌侵染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6.3 真菌与农药的相容性
    6.4 真菌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哈茨木霉WRF-2木质素降解酶系高产菌株培育及其对玉米秸秆生物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秸秆木质素及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1.2.1 木质素简介
        1.2.2 秸秆预处理方法
    1.3 分解木质素微生物及木质素降解酶系的研究进展
        1.3.1 分解木质素主要微生物
        1.3.2 木质素降解酶系降解机理研究
        1.3.3 木质素降解菌其它研究进展
    1.4 生物降解秸秆木质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哈茨木霉WRF-2 生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WRF-2 菌株在限氮碳丰培养基上的产酶曲线
        2.2.2 不同碳源种类对LiP 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氮源种类对LiP 活性的影响
        2.2.4 较优碳源氮源量对LiP 活性的影响
        2.2.5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LiP 活性的影响
        2.2.6 活性添加成分对LiP 活性的影响
        2.2.7 摇床转速和装液量对LiP 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锰过氧化物酶高产菌株的诱变及酶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诱变选育高产锰过氧化物酶菌株
        3.2.3 MnP 酶学性质分析
        3.2.4 锰过化物酶分子量大小测定
    3.3 讨论
第四章 LiP-MnP 降解酶系对玉米秸秆降解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酶解时间对玉米秸秆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
        4.2.2 酶量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
        4.2.3 Mn~(2+)浓度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
        4.2.4 乙酰丙酮浓度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
        4.2.5 MnP 活力对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以出发菌株粗酶液为对照)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生物方法与其它方法相结合处理
        5.2.2 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
        5.2.3 最终糖得率及乙醇得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利用玉米秆粉碎物生产白僵菌(论文参考文献)

  • [1]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D]. 张丽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优化及对秸秆厌氧发酵的促进机制[D]. 赵肖玲.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年产500吨生防颗粒制剂的工厂设计[D]. 曹天河.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7)
  • [4]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TN002菌株生物学及发酵条件的研究[D]. 丁莉莉. 西南大学, 2017(02)
  • [5]一株对桃蚜具有高致病性的丝状真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 田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黄绿绿僵菌固相培养基配方[J]. 徐阿妹,林华峰,李茂业,王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3(04)
  • [7]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D]. 李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黄绿绿僵菌培养生产技术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D]. 徐阿妹.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9]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筛选及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D]. 刘苏.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6)
  • [10]哈茨木霉WRF-2木质素降解酶系高产菌株培育及其对玉米秸秆生物降解研究[D]. 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用碎玉米秸秆生产白僵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