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江在森,武艳强[1](2012)在《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文中认为通过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震前GPS资料所反映的孕震特征的分析,对地壳形变资料应用于孕震机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中在最近几十年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对比了中外学者针对上述问题科学思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走滑型和倾滑型地震断层带区域孕震形变场特征进行分析,强调孕震过程地壳形变的认识模式需要从孕震断层拓展到区域甚至更大区域,并需从多尺度地壳形变时空过程来认识强震孕震形变动态特征,进而获取强震预测判据。
张昱,刘小凤,常千军,陈瑶,刘宝勤[2](2010)在《大震前水氡同步异常变化及其预测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2000年9月12日青海兴海6.6级地震、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0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青海、甘肃以及四川北部地区部分水氡观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些测点的观测资料存在同步或准同步的变化,而且变化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共和地震前,距震中越近的测点,出现的趋势性异常所占的比例越高,异常时间越早。昆仑山口西地震的异常持续时间更长,多数异常点距震中更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常点从西北向东南迁移。兴海地震个别测点出现异常。汶川地震的异常的同步性更好,而且多数测点的同震效应非常明显。这些地震的异常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的规律,有些是在地震前恢复,有些是在地震后恢复。
陈玉华,董治平,程建武,冯建刚[3](2009)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异常综合特点及孕育过程初步探讨》文中提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型的远场前兆异常,这些趋势性异常变化与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形成时段大致相当;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西秦岭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天山构造带。远场前兆异常与空区图像的时空演变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文中讨论了两者演化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的时空过程。
陈玉华,董治平,王培玲,李永强[4](2009)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收集并核实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河北及陕西等省前兆台网记录到的一些典型的前兆观测异常,按照中国震例总结研究的规范,确定了地震前兆异常判定准则,判定出前兆异常53项。本文在系统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后认为,该次地震的孕育影响场具广域性特征,仪器记录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到2900km,本文判定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2100km。并且出现异常的时间长、测项多、幅度大。研究认为特大地震的监测工作应该考虑大区域(数千公里)范围的资料变化,在多震区还需有较密的观测台网。
梅世蓉,薛艳,宋治平[5](2009)在《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两次特大地震前在不同时段、不同范围出现了多项相似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它们对预测特大地震具有一定意义:①两次大震前10余年,青藏块体同期出现了两个规模巨大的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两次大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空区里;②两次巨大地震前数年,形成规模巨大的中强地震活动带,地震发生在两个条带间的平静区里;同期形成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环,其内部的地震频度、加卸载响应比及非均匀度等参数甚高,且随时间而变化,这可作为孕震进入中期的信号;③两次大震前的震群、震丛均很显着,昆仑山口西地震前四个显着震丛环绕震中四周分布,汶川地震前震群在震中周围形成包围圈,它们应视为大震孕育进入后期的显示;④大震前数月,靠近发震断裂带发生少量中小地震或少见的震群。汶川地震前10个月,龙门山断裂带北部发生两次青川4级多地震和松潘4.3级地震,南部康定附近发生3次4级以上地震。紫坪铺水库区小震群于震前3个月活动十分强烈。昆仑山口西地震前约1年青海兴海发生6.6级地震,昆仑山口西发生5.1级地震,该地震距离8.1级地震约30 km。这些特征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①特大地震前出现的前兆时空特征与常见的中强地震差异很大,现行的监测预报体制(分省分片负责)与特大地震前兆不相适应;②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不能单纯依靠地震前兆,必须与地质构造及深部探测紧密结合起来;③特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有新的预报战略、观测系统与组织机构相适应。
陈玉华,马震[6](2008)在《8级特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特征——以中国大陆西部近期2次8级地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强地震平静图像已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强震前的一个典型异常指标。近期中国大陆西部2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研究认为,8级特大地震前不仅中强震出现大面积平静,而且中小地震也会出现大规模平静现象,形成地震空区。震前依据震级由大而小逐级形成配套出现的地震空区,可作为中国大陆西部8级特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与8级地震发生地区的判定的一项有实际意义的指标。
杜方,吴江[7](2008)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作用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构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表现出的对远震的孕震、震时和震后响应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所包含的远震"孕震响应"、"震时响应"和"震后响应",正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孕育—发展—发生的全过程中在震源外的远场反映。
杜方,吴江[8](2008)在《四川年度地震预测依据统计分析与问题讨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四川历年年度地震趋势报告中提出的地震学和前兆各学科中期异常项次的统计分析,总结回顾了四川地震学和前兆各学科监测预报呈现的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地震学和前兆各学科年度异常的进程变化特点,探讨了地震学和前兆各学科历年的年度异常进程变化中反映出的"远场效应性异常"问题。
孙青,李圣强,罗立强,詹秀春[9](2005)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 Ms 8.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Ms 8.7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流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异常。两次远强震前后的流体异常幅度很大,并具有相似的演化趋势。异常始于震前2-7天,He、N2/O2、He/Ar、N2/Ar 为负异常,Ar/O2为正异常。远强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与 CCSD附近小震前后流体异常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表明昆仑山口西 Ms 8.1级地震前后和苏门答腊 Ms 8.7级地震前后的 CCSD 主孔流体异常可能与两次远强震相关。认为 CCSD 主孔中的 He、N2、Ar 是记录远强震的敏感载体,可能记录了震前长周期波传播至 CCSD 主孔时激发的流体变化,反映了震源区的应力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区域构造活动乃至地球深部构造活动产生的场兆、源兆信息。
王海涛,杨立明,马文静,高国英,赵卫明,李炳乾[10](2004)在《西北地区强地震短期前兆特征和预测方法研究进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西北地区强地震短期前兆特征和预测方法研究"专题内容及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两次地震的预报应用实践。
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地壳变形动态特征 |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地壳形变特征 |
1.2 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地壳形变特征 |
2 反映地震孕育的地壳形变的有关认识 |
2.1 基本理论与认识回顾 |
2.2 国内研究进展回顾 |
2.3 问题与思考 |
3 讨论和结论 |
3.1 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孕震地壳形变特征的讨论和认识 |
3.1.1 孕震过程地壳形变的认识模式需要从孕震断层拓展到区域甚至更大区域 |
3.1.2 走滑型地震断层带区域孕震形变场特征 |
3.1.3 倾滑型地震断层带区域孕震形变场特征 |
3.1.4 从多尺度地壳形变时空过程来认识强震孕震形变动态特征 |
3.2 从大时空构造动力动态过程研究强震孕育的动态过程和预测判据 |
(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异常综合特点及孕育过程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震活动图像 |
2 前兆观测异常 |
2.1 流体类异常 |
2.2 形变类异常 |
2.3 地热类异常 |
2.4 前兆观测异常的特点 |
3 讨论 |
3.1 8.1级地震孕育过程的阶段划分 |
3.2 8.1级地震孕育过程讨论 |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前兆观测台网分布状况 |
2 资料收集及前兆异常判定准则 |
3 典型前兆异常 |
3.1 大面积卫星热红外及地磁异常 |
3.2 大幅度地倾斜异常变化 |
3.3 长趋势地下流体异常 |
4 前兆异常显示的阶段性变化 |
5 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6 问题与启示 |
(5)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构造背景与基本参数 |
2 两次巨大地震前不同阶段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 |
2.1 两次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的长期背景异常 |
2.1.1 中强以上地震增强区 |
2.1.2 大规模的中强地震条带 |
2.2 中长期阶段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 |
2.2.1 中等地震环形分布区 |
2.2.2 环形分布区内地震活动非均匀性显着 |
2.3 中短期阶段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 |
3 两次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共性、 意义与启示 |
(7)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四川地区地质构造的联系 |
1.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四川地质构造的联系 |
1.2 远场地震对川滇块体四川区域的影响 |
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响应的区域特征 |
2.1 川滇块体西北部温泉水温响应 |
2.2 川滇块体中部深井水位响应 |
2.3 川滇块体南部深井水位响应 |
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响应的时间进程 |
3.1 中长期远场响应 |
3.2 中短期和震后远场响应 |
4 讨论与小结 |
(9)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
地震基本参数及CCSD钻探区地质构造概况 1.1 |
地震基本参数 1.2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 2 |
气体分析方法 3 |
远强震前后CCSD主孔流体异常 3.1 |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前后CCSD主孔流体异常 3.2 |
苏门答腊M.8.7级地震发生前后CCSD主孔流体异常 3.3 |
远强震前后CCSD流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 |
讨论 4.1 |
钻孔附近的小震与CCSD流体的关系 4.2 |
远强震与CCSD流体的关系 4.3 |
地震前后流体来源的变化 4.4 |
异常的形成机制 5 |
结论 |
(10)西北地区强地震短期前兆特征和预测方法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主要进展 |
2.1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短期前兆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1—8] |
2.2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短期前兆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9—14] |
2.3天山地区强震短期前兆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15—23] |
2.4 不同孕震阶段及不同地震构造条件下地震活动统计分布特征研究[24—27] |
2.5地震活动差异地区前兆观测异常对比与强震短期前兆异常机理研究[28] |
2.6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方法研究[29—37] |
3 应用实践 |
3.1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短期形势判定[38] |
3.22003年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短期、短临预报[39] |
4 结 语 |
四、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壳形变与强震地点预测问题与认识[J]. 江在森,武艳强. 地震, 2012(02)
- [2]大震前水氡同步异常变化及其预测意义探讨[J]. 张昱,刘小凤,常千军,陈瑶,刘宝勤. 地震研究, 2010(03)
- [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异常综合特点及孕育过程初步探讨[J]. 陈玉华,董治平,程建武,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09(02)
-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J]. 陈玉华,董治平,王培玲,李永强. 中国地震, 2009(01)
- [5]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J]. 梅世蓉,薛艳,宋治平. 地震, 2009(01)
- [6]8级特大地震前地震活动平静特征——以中国大陆西部近期2次8级地震为例[J]. 陈玉华,马震. 高原地震, 2008(04)
- [7]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J]. 杜方,吴江. 地震研究, 2008(03)
- [8]四川年度地震预测依据统计分析与问题讨论[J]. 杜方,吴江. 四川地震, 2008(02)
- [9]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流体地球化学异常与远强震的关系[J]. 孙青,李圣强,罗立强,詹秀春. 岩石学报, 2005(05)
- [10]西北地区强地震短期前兆特征和预测方法研究进展概述[J]. 王海涛,杨立明,马文静,高国英,赵卫明,李炳乾. 内陆地震,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