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乌鲁木齐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木拉提·拜尔地[1](2021)在《乌鲁木齐借助国际物流调整产业结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遵乐,郇志坚[2](2020)在《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机遇、挑战与路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中心建设是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金融要素作用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金融中心的形成经验,分析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优势和不足,并与其他金融中心进行对比,明确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定位。认为新疆建设金融中心应当采取分步骤、分阶段推进的措施,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建设由政府主导,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城市、喀什金融创新服务区和伊犁霍尔果斯市金融创新试验区为辅助,面向中亚、南亚的次区域金融中心。
郭美伶[3](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因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各地都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纷纷提出建立以各省(市、区)首府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的金融发展整体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已有6个城市明确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构想,金融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因此,研究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内外差距原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模式,为进一步合理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协同发展,逐步减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发展。首先分析CDI CFCI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三角地区金融中心的金融综合竞争力水平差距较大,找出外部差距的原因,接着用“CDI CFCI指标+因子分析法”找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差距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发现“成渝双核金融中心”现象,然后运用威尔逊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成渝双核金融中心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余省市的金融辐射效应。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研究结论: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差距呈持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机构实力和金融市场规模问题突出。第二,“CDI CFCI指标+因子分析法”中解释的总方差,金融规模、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本地金融机构发展水平、区域资本市场、金融发展环境的比例分别为44.10%、19.18%、15.29%、12.72%、8.71%,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金融中心的金融发展差距主要源于金融规模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第三,成渝两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金融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两个金融中心,且成渝两地的金融金融综合竞争力有着互补特征。由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提出构建成渝双核金融中心。第四,本文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得出成渝双核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辐射半径为641.69公里,覆盖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部分区域。再运用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验证,成渝双核金融中心对其余6个省市的金融辐射效应是显着存在的。因此,本文发现并提出优先发展成都和重庆“双核金融中心”,并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发展的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
蒋蕾蕾[4](2018)在《“中铁快运”快递网络的空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商务的爆式增长,我国快递业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2010年至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长了13倍之多,年均增长率高达50%,市场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快速增长的快递业务量就意味着快递企业的运输网络需要更加高效、发达,高铁运输方式以其独有的优势特征正逐渐引起各家快递企业的兴趣。作为垄断性拥有全国铁路资源的国有企业——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为中铁快运)正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自身的高铁运输网络优势在这快递市场中夺得一席地位,是中铁快运亟待思考的问题。而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是对自身的结构特征等有一个基本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以中铁快运为研究对象,对中铁快运的发展及其他快递企业利用铁路运输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1章和第2章,其中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讲述选题背景和意义,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章价绍了快递与物流的区别,物流网络和快递网络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第3章到第6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第3章简要介绍了中铁快运物流网络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中铁快运物流网络特征;第4章介绍中铁快运高铁快递业务的发展,对高铁快递网点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中铁快运普通快递网络的节点布局;第5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对中铁快运的快递网络空间结构进行整体分析;第6章在梳理我国快递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态势的基础上,对各类型快递企业代表的快递网络进行比较,同时与其他快递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对比,进而对中铁快运的竞争优势进行判断;第三部分是第7章,对全文进行总结讨论。本文关于中铁快物流网络和快递网络的研究,得到几点的认识:(1)中铁快运的物流网点在全国的覆盖程度较高,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规律。总体上呈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核心,以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次核心的“多核多极”的空间集聚现象,并且各个极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物流网络中最高级别的节点——区域转运中心整体上的空间布局与物流网点集聚区域大致相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铁快运对于其设置区域转运中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铁快运正在逐步完善物流运输通道,这极大助于它本身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2)中铁快运的快递网络结构分为高铁快递网络和普通快递网络。高铁快递网络中,高铁快递网点空间分布和高铁运输线路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数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高铁运输线路将快递业务量集中的几个区域联系在一起,并且结合公路运输线路可实现中铁快运高铁快递业务“门到门”的服务。而中铁快运的普通快递网络则是属于多枢纽轴辐式网络,其中快递区域转运中心在全国七大区域均匀分布。每个区域转运中心各自负责一定范围,并且各个区域转运中心之间为“点对点”式直达联系。这种快递网络结构特征具有各有利弊,但适应于目前阶段的中铁快运。目前中铁快运处于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但存在着自己的比较优势:其主要优势在于当日达时限产品。主要是目前大部分其他快递企业无法实现。从服务价格上看,中铁快运的优势并不明显。中铁快运快递业务的优势体现在中铁快运高铁快递网络上,且均与快递市场存在着同构关系,这种关系还会继续加深。以高铁快递网点为中心的当日达城市数量多,可以为当日达快递业务提供保障。另外,以公路运输为基础的高铁快递网点的1h可达范围覆盖了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门到门”运输网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任飞[5](2017)在《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保税区在我国产生以来,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主体,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2015年7月20日正式批复设立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集保税物流、对外贸易、保税加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定位,充分发挥了乌鲁木齐在“一带一路”的地理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全面改善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区域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扩大新疆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在与原有的阿拉山口、喀什综合保税区互相依托,形成倍增效应,迅速增强新疆地区产业承接的速度和强度,促进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乌鲁木齐作为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核心城市,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应依托优势,通过政府统筹、构建体系、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保税物流业快速发展,以满足周边区域国际贸易对物流能力的需求。因此,从多方面研究乌鲁木齐综合保税物流业,健全完善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对策,是综合保税区发展与转型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从政府、企业、市场、物流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研究了乌鲁木齐综合保税物流业,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旨为今后乌鲁木齐保税区物流业完善和修正过程提供相关参考,也希望能对乌鲁木齐和兵团十二师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思路。首先从现状着手,对保税区的形成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从综合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分析了物流业对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及其带动作用。其次通过对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的多方面分析,深入剖析了乌鲁木齐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对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最后依据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定位及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功能、物流模式及选择,提出了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孙善祥[6](2017)在《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特征、问题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作为欧洲与亚太两大经济圈的重要的枢纽和物流节点,与周边的八个国家相连,地缘优势明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央明确提出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也日益频繁,物流业在节约成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新疆已形成大、中、小层次清晰的多层级物流中心地等级体系。空间结构优良的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可以提高新疆区域物流活动的效率,从而增强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刚刚起步,随着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新疆的区域物流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因此,对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深入解析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的特征与关键问题,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区域物流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量化描述。然后,运用分形理论对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对当前新疆区域物流组织秩序结构、空间关联结构和空间集聚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新疆的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如下:(1)新疆14个地州(市)构成的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秩序的位序-规模等级分布不均匀,二级物流中心能力不突出,结构也比较松散,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发育不够成熟。另外,乌鲁木齐市的中心性作用比较弱,对该区域物流活动的支撑作用力也较弱。(2)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表现出优化趋势,该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模型的空间分布总体较为均匀,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结构层次性的不足,中心性强弱梯度结构不够合理,整体交通网络通达性还不够成熟。(3)从新疆的三个区域物流子系统看:无论是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的天山北坡区域、以库尔勒市为核心的天山南坡区域、还是以喀什市为核心的南疆区域,区域物流中心地向各次级中心地辐射呈密度衰减的空间分布态势,衰减率较高。另外,系统空间结构的集中性很强,但是中间有断层,即部分整体结构的紧致性很高,而整个首位中心地体系的凝聚结构有一定的紧凑度但是紧致性不高。然后,对分形结构的质量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新疆14个地州(市)构成的新疆区域物流体系的二级物流中心能力不突出,结构比较松散。另外,乌鲁木齐市在新疆区域物流体系的中心辐射作用还较弱,“极化一扩散”效应的不显着,还不足以带动整个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整体性的提高。(2)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各物流中心地之间还是弱相关的交通关联,整体交通网络通达性还不够成熟。(3)新疆三个区域的区域物流中心地辐射带动的“本市化”特征明显,对外围地区的影响力有限。另外,区域内的协同效果也不佳。论文最后,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疆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1)在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在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中心辐射作用的同时,需要寻找并培育次级区域物流中心,壮大次级区域物流中心的集聚能力,弥补次级区域物流中心缺失的问题。(2)提高新疆区域物流网络化发展水平,需要统筹区域内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且需要构建开放型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电商平台与配送网络的有效衔接。(3)改进提升现有区域物流中心地的辐射带动功能,拓展区域物流中心地辐射范围。另外,鉴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可采取集聚组团式的区域物流发展策略。
孙伟伟[7](2016)在《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商贸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也是带动一个地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性行业。建设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则是国内外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方向。尤其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方兴未艾,城市商贸物流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各地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自治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任务的推进,自治区提出了要在乌鲁木齐打造核心区“五大中心”,其中之一就是商贸物流中心。因此,乌鲁木齐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成为首府和全疆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入阐述建设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意义,详细梳理乌鲁木齐市商贸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自身基础、有利条件,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模式,即选择交通物流驱动型发展模式,辅之产业、政策、要素支撑;提出了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和具体思路,即打造形成城市“一基地三片区、七园区多节点”发展格局;明确了发展步骤,即以15年为周期、分三个阶段;提出了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5项重点任务,即编织城市物流网络;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打造城市交通枢纽、提升物流便捷水平;扩大城市对外开放、打开国外市场;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此外,还提出了“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5个方面保障措施,即组织保障、规划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
潘熹[8](2016)在《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和我国进出口总额的稳步提升,我国物流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开发过剩,服务业提质增速阶段,很多地区都面临转型期,现代新型物流业成为了必然选择,成为优先发展的趋势行业并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撑点,给予了物流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本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通过对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不仅对于保税物流中心内部发展,还是争取将奎屯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中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奎屯市地处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定位重要,与兵团第七师、乌苏市、独山子区、克拉玛依市、沙湾县接壤。本文在深入分析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后,采用SWOT方法分析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的内部机遇优势与发展劣势和外部发展机会与存在的威胁,由此展开分析研判,形成了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研究组合战略,确定了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定位为建设具有“多式联运、内陆口岸、就地办单、无缝对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隆起带、主力军和排头兵。总目标是通过一到两年时间打牢基础,吸引大批企业入驻尽快成为综合保税区,再通过多式联运、西行班列等运作方式,打造成为国际物流港和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进出口货物加工、集散中心,争创实至名归的新疆西部“内陆港”。本文根据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制约条件,提出了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的战略构想,并给出了战略措施。具体而言,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保税中心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保税中心相关环境,积极整合北疆片区物流企业资源,有力解决深加工企业“境外一日游”,引导保税中心市场化运作,强化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品牌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各项保障,不断强化保税中心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对奎屯保税中心战略研究,基于此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初期,在各项政策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下提出,同时受到大趋势和环境影响,存在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中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都需要在保税物流中心后期发展中通过实践来检验。
徐良[9](2014)在《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思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及周边一带,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展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疆城镇化战略,还提出了“优先发展乌鲁木齐周边、城乡协调发展北疆铁路沿线城镇发展带、点轴开发培育南疆铁路沿线城镇发展带、纵深配置,形成沿边城镇开放带”的“一圈三带”城镇空间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思想符合乌鲁木齐近年来城市发展态势,对乌鲁木齐市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为乌鲁木齐区域发挥整合优势、构建都市圈发展战略提出有效的思路和模式。首先对国内外都市圈发展情况研究,明确当前国内外都市圈发展进程,提出现阶段我国都市圈规划与管理情况,明确当前乌鲁木齐发展都市圈战略所处的位置,提出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战略定位,划定合理范围,并对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战略自身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环境、政治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乌鲁木齐市都市圈发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发展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制度、产业、基础设施保障,提出对策建议。
史磊[10](2013)在《乌昌都市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昌地区是新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区,该地区由于长期受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宗教等原因的影响,在时空上表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乌昌都市区又作为乌昌地区的中心区,其在新疆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是全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它的发展状况直接会影响到新疆全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疆各大城镇均位于特殊的绿洲生态环境,而这种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区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致使乌昌都市区的社会经济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为了使区域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更好更快地向着新型城镇化迈进,乌昌都市区就必须走区域合作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乌昌都市区的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协调发展,即都市区与其他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及都市区内部的协调发展,本次研究重点探讨的是乌昌都市区内部城镇各系统的发展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区域中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除此之外重点研究乌昌都市区四大城市的人口、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对城市中各系统的研究分析,逐步推进区域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次研究在对研究区域的空间层次进行了严格界定的前提下,回顾了乌昌地区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关系,同时又分析了乌昌都市区的现状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区域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乌昌都市区的空间格局特征、重点城市的职能和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城市各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了协调度的测算,并结合乌昌都市区的实际情况判定分析了区域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状态。最后,在充分明确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以及发展思路的情况下,结合都市区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今后乌昌都市区如何在不断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二、论乌鲁木齐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乌鲁木齐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机遇、挑战与路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中心的理论阐释 |
(一)金融中心的相关概念 |
1.金融中心的概念 |
2.金融中心的发展阶段 |
3.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 |
4.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数 |
(二)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 |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再思考 |
1.要充分实现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定位目标 |
2.要重视金融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
3.要明确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重要意义 |
(二)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
1.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为新疆建设金融中心提供了政策支持 |
2.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新疆建设金融中心提供经济基础 |
3.持续增强的金融实力为新疆建设金融中心提供了比较优势 |
4.对口援疆为新疆建设金融中心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 |
(三)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定位 |
三、新疆建设金融中心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一)新疆建设金融中心面临的困难 |
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
2.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对区域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
3.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距较大 |
4.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外贸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
(二)新疆建设金融中心存在的问题 |
1.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定位不明确 |
2.多部门积极参与,但缺少统一的协调规划 |
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资金缺口较大 |
四、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总体构想和设计路径 |
(一)总体构想 |
1.落实两个建设目标 |
2.把握整体建设思路 |
(二)设计路径 |
1.当前的重点工作 |
2.短期目标 |
3.中期目标 |
4.长期目标 |
(3)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丝绸之路经济带 |
1.2.2 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
1.2.3 金融集聚及其辐射效应 |
1.2.4 城市群协同发展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2.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的发展特征 |
2.1 各金融中心基本情况概述 |
2.2 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上升 |
2.3 与发达地区金融中心差距呈扩大趋势 |
2.4 金融机构实力和金融市场规模问题突出 |
2.5 成渝领先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其余金融中心 |
3.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发展差距与成渝双核金融中心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发展差距的原因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成渝双核金融中心 |
4.成渝双核金融中心辐射范围、辐射效应与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 |
4.1 成渝双核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 |
4.2 成渝双核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 |
5.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关于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
5.2.1 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和提高金融机构实力 |
5.2.2 重点发展保险市场 |
5.2.3 支持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 |
附录 |
附录1 CDI CFCI指标体系 |
附录2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金融中心金融集聚程度各项指标基本描述 |
附录3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 |
附录4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
附录5 年末地区GDP(亿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4)“中铁快运”快递网络的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物流网络和铁路物流 |
1.2.2 快递网络 |
1.3 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案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案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快递与物流 |
2.2 物流网络的定义 |
2.3 快递网络的基本理论 |
2.3.1 快递网络的涵义 |
2.3.2 快递网络的构成 |
2.3.3 快递网络的基本模式 |
第3章 中铁快运物流网络及其结构 |
3.1 中铁快运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1 发展过程 |
3.1.2 服务产品 |
3.1.3 运营模式 |
3.2 中铁快运的物流网点布局 |
3.2.1 中铁快运物流网点的空间布局 |
3.2.2 中铁快运物流网点的空间特征 |
3.3 中铁快运物流网络空间结构 |
3.3.1 中铁快运物流节点布局 |
3.3.2 中铁快运物流运输通道 |
3.4 小结 |
第4章 中铁快运快递网络的节点布局 |
4.1 中铁快运的高铁快递业务 |
4.1.1 高铁快递业务的发展 |
4.1.2 高铁快递业务的产品分类 |
4.1.3 高铁快递业务的快件递送模式 |
4.2 中铁快运的高铁快递服务门店布局 |
4.2.1 高铁快递服务门店覆盖 |
4.2.2 高铁快递服务门店的空间集聚特征 |
4.3 中铁快运的快递区域转运中心布局 |
4.3.1 中铁快运的快递区域转运中心分布 |
4.3.2 中铁快运快递区域转运中心联系 |
4.4 中铁快运的快递城市中转场布局 |
4.4.1 中铁快运城市中转场分布 |
4.4.2 中铁快运快递节点联系 |
4.5 小结 |
第5章 中铁快运的快递网络运输通道 |
5.1 中铁快运的高铁运输线路 |
5.2 与中铁快运节点衔接的高速公路 |
5.3 小结:中铁快运快递网络结构特征 |
第6章 中铁快运的快递服务比较优势 |
6.1 中铁快运竞争环境 |
6.1.1 快递市场发展现状 |
6.1.2 快递市场竞争态势 |
6.2 中铁快运与其他快递企业的比较 |
6.2.1 服务网络覆盖率比较 |
6.2.2 服务产品种类与价格比较 |
6.3 中铁快运快递业务的竞争优势 |
6.3.1 高铁快递网络与快递市场同构 |
6.3.2 高铁快递运输方式特点 |
6.3.3 高铁快递网络的服务效率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综合保税区及物流业发展概况 |
2.1 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概况 |
2.1.1 我国综合保税区的基本特征 |
2.1.2 我国保税区的形成和完善 |
2.2 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现状 |
2.2.1 区域经济运行状况 |
2.2.2 土地利用与交通组织布局 |
2.3 物流业发展及其影响 |
2.3.1 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历程 |
2.3.2 物流业现状 |
2.3.3 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的影响 |
2.3.4 物流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2.3.5 物流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三章 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SWOT分析 |
3.1 优势分析(S) |
3.1.1 政策优势 |
3.1.2 区位优势 |
3.1.3 带动优势 |
3.2 劣势分析(W) |
3.2.1 经济劣势 |
3.2.2 引导劣势 |
3.2.3 基础劣势 |
3.3 机遇分析(O) |
3.3.1 战略机遇 |
3.3.2 开放机遇 |
3.3.3 外贸机遇 |
3.4 外部挑战分析(T) |
3.4.1 发挥优势面临挑战 |
3.4.2 运作体制面临挑战 |
3.4.3 监管制度面临挑战 |
3.5 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发展的SWOT组合矩阵 |
第四章 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的模式 |
4.1 发展定位及目标 |
4.1.1 发展定位 |
4.1.2 发展目标 |
4.2 发展重点和主要功能 |
4.2.1 发展重点 |
4.2.2 主要功能 |
4.3 物流管理运作模式及选择 |
4.3.1 物流模式类型 |
4.3.2 物流模式的选择 |
第五章 加快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
5.1 政府统筹协调促进发展 |
5.1.1 构建综合交通物流运输体系 |
5.1.2 制定差别化的优惠政策 |
5.1.3 优化综合保税区软环境 |
5.1.4 指导企业发展电商物流 |
5.1.5 编制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
5.2 多项并举促进企业发展 |
5.2.1 发展第三方物流 |
5.2.2 扶持中小型物流企业 |
5.2.3 引导产业联动发展 |
5.3 充分发挥市场效应 |
5.3.1 建立物流发展合作联盟 |
5.3.2 加强现代物流相关特色产业的发展 |
5.4 完善物流管理体系建设 |
5.5 加强物流业信息化建设 |
5.6 加大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力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物流业分析 |
6.1.2 物流业模式 |
6.1.3 物流业策略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特征、问题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研究 |
1.2.2 关于分形统计理论及其在空间结构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区域物流的概念 |
2.1.2 空间结构的一般概念 |
2.1.3 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2 物流中心地理论 |
2.2.3 分形结构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现状 |
3.1 新疆区域物流交通布局发展情况 |
3.1.1 新疆公路物流发展布局概况 |
3.1.2 新疆铁路物流发展布局概况 |
3.1.3 新疆航空物流发展布局概况 |
3.2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分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特征分析 |
4.1 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组织秩序结构特征分析 |
4.1.1 模型公式解析 |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3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秩序的信息维数的测算 |
4.1.4 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组织秩序结构的基本特征 |
4.2 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的空间关联结构特征分析 |
4.2.1 模型公式解析 |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3 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空间关联分维的测度 |
4.2.4 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的空间关联结构的基本特征 |
4.3 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空间集聚结构特征分析 |
4.3.1 模型公式解析 |
4.3.2 以乌鲁木齐市为核心的天山北坡区域物流中心地体系的空间集聚分维测算 |
4.3.3 以库尔勒市为核心的天山南坡区域物流的空间集聚分维测算 |
4.3.4 以喀什市为核心的南疆区域物流的空间集聚分维测算 |
4.4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 |
第五章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
5.1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与影响 |
5.1.1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组织秩序的问题与影响 |
5.1.2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结构的问题与影响 |
5.1.3 新疆区域物流中心凝聚结构的问题与影响 |
5.2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 |
5.2.1 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组织秩序的优化对策 |
5.2.2 新疆区域物流的空间关联结构的优化对策 |
5.2.3 新疆区域物流空间凝聚结构的优化对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2.1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的必要性 |
2.2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的重大意义 |
第3章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条件分析 |
3.1 面临的历史机遇 |
3.2 自身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
3.3 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路径分析 |
4.1 国内其他城市商贸物流中心模式借鉴 |
4.2 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模式选择 |
4.3 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 |
4.4 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实施阶段 |
4.5 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
第5章 乌鲁木齐市“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争取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 |
5.2 编制实施专门规划建设方案 |
5.3 积极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支持 |
5.4 多措并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5.5 大力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线路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现代物流 |
2.1.2 保税物流 |
2.1.3 企业发展战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2.2 技术创新理论 |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章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现状分析 |
3.1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简介 |
3.2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组织机构 |
3.3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3.4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现有业务 |
3.4.1 出口复进口 |
3.4.2 国际采购与分拨 |
3.4.3 国际中转 |
3.5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存在不完备的优惠政策 |
3.6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6.1 中心运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6.2 外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6.3 中心发展经验不足及原因 |
第四章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环境分析 |
4.1 保税区与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4.1.1 世界保税区发展现状 |
4.1.2 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 |
4.1.3 我国保税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4.2 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治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3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SWOT分析 |
4.3.1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SWOT分析框架 |
4.3.2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优势 |
4.3.3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劣势 |
4.3.4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机遇 |
4.3.5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威胁 |
第五章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设计 |
5.1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
5.1.1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的战略规划原则 |
5.1.2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 |
5.1.3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的战略愿景和目标定位 |
5.2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制定 |
5.2.1 跨越式发展战略 |
5.2.2 可持续发展战略 |
5.3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战略实施步骤 |
5.3.1 找准市场需求 |
5.3.2 精准功能定位 |
5.3.3 打造中亚地区重要保税物流区 |
第六章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
6.2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2.1 构筑和完善现代物流高速公路 |
6.2.2 建立现代物流交易系统 |
6.2.3 吸引航空物流集团共同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
6.3 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
6.4 鼓励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9)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思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四) 技术路线 |
二、 国内外都市圈发展概述 |
(一) 国外都市圈发展概述 |
(二) 国内都市圈发展概述 |
三、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
(一) 乌鲁木齐都市圈概念与范围界定 |
1、 概念的提出 |
2、 范围的界定 |
(二) 背景介绍 |
1、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
2、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区域 |
3、 乌鲁木齐都市圈是经济全球化的中亚次区域的战略节点 |
(三) 现实基础 |
1、 培育型都市圈的发展期 |
2、 发展态势良好、实力增长迅速 |
四、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优劣势分析 |
(一) 空间条件 |
1、 强核心、多级副中心的格局基本形成 |
2、 城镇密度低,集中于交通干线两侧 |
3、 城镇与绿洲的空间关联度高 |
4、 城镇间的纵向联系强于横向联系 |
(二) 产业条件 |
1、 发展水平不均衡 |
2、 地域配置合理,结构有待调整 |
(三) 交通条件 |
1、 “Y”字型交通走廊初步形成 |
2、 都市圈内部交通联系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
3、 空间距离优势明显 |
4、 路网建设尚有欠缺 |
(四) 生态条件 |
1、 环境地质条件优越 |
2、 典型大陆荒漠气候 |
3、 区域水资源较短缺 |
4、 环境脆弱容载力低 |
5、 大气环境特征性强 |
(五) 制度条件 |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2、 制度发展展望 |
五、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基本思路 |
(一) 战略思路与总体部署 |
1、 指导思想 |
2、 发展原则 |
3、 空间组织 |
(二) 发展目标 |
1、 近期(2015-2020):产业整合和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培育都市圈要素组合 |
2、 中期(2020-2030):产业协调与无障碍通道建设,提升都市圈整合优势 |
3、 远期(2030-2050):产业发展和统一大市场体系建成,发挥都市圈整体实力 |
(三) 发展重点 |
1、 产业调整和职能分工 |
2、 交通网络及通达性建设 |
3、 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
4、 环境防治和生态保护 |
六、 政策建议与结论 |
(一) 政策建议 |
1、 从政府组织机构层面健全和完善协调机制 |
2、 尽快编制乌鲁木齐都市圈整体规划 |
3、 明确各城市职能,强化地方政府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 |
4、 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
5、 构筑有利于都市圈发展的投资及人口流动政策 |
(二)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内外都市圈案例 |
1、 国外都市圈案例 |
2、 国内都市圈案例 |
(二) 经验与启示 |
1、 外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2、 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结构 |
3、 生态空间的控制与保护 |
致谢 |
(10)乌昌都市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1.3.1 区域空间层次划分 |
1.3.2 乌昌都市区概况 |
1.3.3 乌昌都市区概述 |
1.4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乌昌地区一体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与创新 |
1.5.3 技术路线 |
2 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城镇群的内涵 |
2.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2.1.3 城镇化定义及其内涵 |
2.2 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 |
2.2.1 区域开发演化理论 |
2.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协同发展理论 |
2.3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理论 |
3 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
3.1 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的历史 |
3.1.1 历史上的乌昌关系 |
3.1.2 2004—2009 年之间的乌昌一体化发展 |
3.1.3 2009 年之后的乌昌关系 |
3.2 乌昌都市区城镇现状分析 |
3.2.1 区位条件分析 |
3.2.2 经济发展状况总结 |
3.2.3 资源禀赋状况分析 |
3.2.4 对外联系与口岸(航空口岸)建设 |
3.3 乌昌都市区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
3.3.1 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3.3.2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 |
3.3.3 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
3.4 乌昌都市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兵地分割、区域分割 |
3.4.2 缺乏底层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 |
3.4.3 首位度高 |
3.4.4 城市外向度不足,区域影响力不强 |
3.4.5 产业与城市化不协调 |
3.4.6 资源环境问题 |
4 乌昌都市区空间格局特征与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
4.1 区域空间格局现状特征 |
4.1.1 空间布局特征 |
4.1.2 空间布局模式 |
4.2 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
4.2.1 城镇化动力机制概述 |
4.2.2 乌昌都市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
5 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 |
5.1 乌昌都市区城镇均衡度测算 |
5.2 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 |
5.2.1 综合性评价系统研究方法 |
5.2.2 综合评价测度计算 |
5.2.3 综合评价结果判读 |
6 乌昌都市区协调发展策略 |
6.1 协调发展思路 |
6.2 协调发展战略 |
6.3 协调发展对策 |
6.3.1 加强区域协调行政职能 |
6.3.2 严格把控区域内各城镇的规划质量 |
6.3.3 加快区域性二级中心城市的建设 |
6.3.4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构建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
6.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6.3.6 重视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 |
6.3.7 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论乌鲁木齐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借助国际物流调整产业结构路径研究[D]. 木拉提·拜尔地.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新疆建设金融中心的机遇、挑战与路径设计[J]. 刘遵乐,郇志坚. 新疆社科论坛, 2020(06)
- [3]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2+N”建设模式研究[D]. 郭美伶.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中铁快运”快递网络的空间分析[D]. 蒋蕾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5]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D]. 任飞.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6]新疆区域物流空间结构特征、问题与优化[D]. 孙善祥.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7]乌鲁木齐市建设“丝路商贸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D]. 孙伟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8]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研究[D]. 潘熹.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9]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思路研究[D]. 徐良. 新疆大学, 2014(02)
- [10]乌昌都市区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史磊.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