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DPLD设计工具及功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伟男[1](2019)在《基于FPGA的密钥交换算法IP核设计》文中提出密钥交换可以在通信双方建立临时会话时,安全的传递会话密钥。密钥交换是网络通信用户实现加密通信的基础。对称密码体制速度快,可用于大量数据连续加密。非对称密码体制安全性较高,可用于数字签名。两种密码体制结合的密钥交换算法可以提高密钥交换的安全性。本设计采用RSA公钥加密算法实现密钥交换算法,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AES算法的会话密钥,并用接收方私钥解密会话密钥,将解密出的会话密钥结合AES算法传递会话验证密钥交换算法。本设计首先对两种算法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MATLAB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验证两种算法的可行性。利用FPGA结合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将封装的各子模块IP核通过VIVADO2016仿真、综合并最终实现密钥交换算法。本设计主芯片采用XILINX的A-7系列,完成系统加解密功能的同时,通过串口完成会话加解密显示,实现了上位机与FPGA通信。
杨屹洲[2](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电力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用电量迅速增长,造成电网容量不足,能源利用率不高,环境和资源问题也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提高用电智能化水平,是提高社会用电效率,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重要措施。如今商用建筑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对其用电进行智能化管理有重大意义。新兴商业建筑安装了电力能耗监控系统,所监测的数据为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在信息,本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商业用户智能用电问题中的负荷预测和用电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深度分析商业电力负荷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粗糙集对影响负荷预测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约简,并将小波理论支持向量机相结合,建立了应用于商业电力负荷预测的小波支持向量机模型。实例表明,该模型在负荷突变处和波动较大的负荷序列中预测精度优于单一的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其次,针对商业用电主要负荷的特性,将其分为可控负荷和固定负荷,对可控负荷中的空调负荷建立用电成本最小化及舒适温度为目标的用电优化模型,对可控负荷中的可转移负荷建立了负荷转移调度优化模型,分别采用非支配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寻优。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影响人们用电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了用电成本。最后,采用了C#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商业智能管理软件,并实现了商业电力负荷的预测和用电优化功能。
张小莉[3](2012)在《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集成测温电路是一种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主要用来测量某特殊设备内部电子部件环境工作温度。借助虚拟仪器技术在测控系统领域的强大优势,开发了一台高精度的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本文对集成测温电路这一产品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集成测温电路需要测试的性能指标和要求,具体介绍了嵌入式工控机、数据采集卡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功能,并设计了详细的测试方案,基于以上基础构建了本文的测试系统。系统针对集成测温电路的温度测量特性及其逻辑功能特性,采用研华嵌入式工控机和PCI板卡的硬件测试平台及LabVIEW软件设计平台,结合高精度铂金电阻温度传感器,研制了一种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测量精度可达±0.3℃。论文详细地论述了测试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系统软件设计。硬件电路包括高精度温度基准、时钟信号的产生、逻辑功能测试电路、供电电源延时上电的实现、供电电压/电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依次完成了包含仪器自检、电源监测、测试温度和数据处理四部分。测试结果以数据文件形式保存。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经实际运行测试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测量精度高,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很好地满足了集成测温电路性能指标测试的需求。
夏锋[4](2009)在《误码测试仪的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特别是数字通信发展更为迅猛,故其传输的可靠性日益凸显。要了解系统的传输质量就需要对通信系统的进行误码测量,其中误码率就是反映数据传输设备和其信道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电信部门,测试2048kbps一次群线路的误码率是电信网维护的基本工作,其次,误码测试仪也是在工程验收、科研、教学实验等各方面必不可少的通信测量设备。论文从分析误码仪的原理入手,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在硬件部分中,主要通过信号部分实现了测试码的生成、发送、同步以及误码检测等功能,而且为了适用于各种通信设备的测试还设计了多种接口方式;而在微机控制部分,采用51系列单片机中的8031芯片作为主处理器,主处理器通过与信息部分的接口读取检测到的误码信号,进行统计计数和计算处理,同时还完成了对按键和液晶显示模块的控制;此外,8031芯片还要控制HDPLD的实时配置下载。硬件部分的合理设计适当提高硬件部分的整体性能。本课题系统设计采用HDPLD的设计思想,将系统中测试码的发送和接收用基于SRAM结构的HDPLD完成,使其硬件调试“软件”化,使系统具有了通用的硬件设计平台,不仅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缩短研制周期,而且降低设计费用和投资风险。在对于2048kbps一次群线路测量上,经过大量计算总结推出了误码率计算的公式,并采用了新的插值算法,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而且也提高了计算精度。为了使误码仪的适用范围更广,系统还设计了多种测试接口,及多种传输速率,可以直接对各种通信设备及各种通信教学实验仪器进行误码测量。采用单片机来控制的误码仪,更是集低功耗、高精度、体积小、性价比高等优点于一身的智能性测试仪,并其可靠性得到显着提高。
杜芬[5](2007)在《CPLD在高功率CO2激光器开关电源驱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高功率电源技术是CO2激光器的关键单元技术,而激光器开关电源的驱动电路是电源装置的重要环节,对电源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了提高CO2激光器开关电源的性能,加强CO2激光器整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克服传统的功率器件驱动控制信号实现复杂、电路体积大、抗干扰能力差等缺点,对高功率轴快流CO2激光器开关电源驱动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套高电压开关电源驱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了DSP与CPLD结合的PWM信号产生、分配及检测处理方式,以CPLD为驱动控制系统信号处理核心,以自带保护功能的智能功率模块为功率器件,采用了光电耦合器隔离的驱动形式。CPLD模块完成开关电源中驱动控制电路与智能功率模块之间的接口功能,检测主控板信号的有效性,并反馈IPM智能功率模块的故障信号,实现对功率模块的高效驱动和有效保护。通过改写CPLD中的Verilog HDL源代码和使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实现驱动逻辑的改动和系统调试。以光纤作为驱动和故障信号的传输介质,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串联的多级驱动形式提高了电路板的普适性和可扩展性,有效地实现对激光器中多路放电管的供电,为放电管稳定放电、提高CO2激光器的功率提供了基础。试验表明,基于CPLD的驱动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驱动及保护功能,实际应用于2.54kW轴快流CO2激光器开关电源中,实现了开关频率为17kHz,电压为20kV的电源供电,为激光器的高性能工作奠定了基础。
沈祖斌[6](2006)在《基于VHDL的ASIC芯片开发平台的研制》文中指出介绍了“基于VHDL的ASIC芯片开发平台的研制”的研制背景意义说明了该项目的成果“ASIC (VHDL)应用开发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及特点,还总结了项目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考虑。
李鹏[7](2005)在《基于DSP技术的接触网动态图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DSP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DSP芯片的图像处理系统被广泛的应用。非接触式检测在接触网检测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为此本文对DSP技术在接触网动态图像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基于TI公司的TMS320C6205 DSP芯片的图像数据采集系统。 通过对DSP芯片的特点以及DSP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流程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的硬件部分将图像触发、采集、处理及传输集成到单板上,采用SAA7113H、FIFO以及CPLD实现前端的图像采集以及图像数据的缓冲,并用DSP对图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将结果利用PCI总线接口传送至上位PC机;为了对该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增强系统的扩展功能,在硬件设计中采用了大容量的FLASH和SDRAM;在数据流的路径上添加了相应的驱动和缓冲模块,避免了冲突,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DSP芯片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完成了图像数据的运算和处理,并对数据流进行了控制;采用Verilog HDL语言对CPLD进行了开发,利用有限状态机的方法使CPLD实现了数据缓冲的乒乓切换;采用VC++语言和相应的开发工具开发了该系统PCI总线部分的Windows驱动程序,用以实现与上位机应用程序的软件接口。 利用DCT变换、数据量化和编码实现对原始数据的压缩,并采用Sobel算子对图像数据进行边缘检测;在检测运动物体方面,根据检测对象(接触线)的运动特征提出了一种对图像序列数据采用时态差分法与模板匹配相结合的检测方法。
郝云芳,黄天禄,冯小明[8](2004)在《基于ISP芯片的任意编码波形发生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一种可程控编码波形发生器的设计 ,利用可预置计数器和并入串出移位寄存器阵列 ,通过微机控制 ,可形成多位的任意组合的编码脉冲波形 ,实现码元宽度、重复周期、编码脉冲个数 (5 12位以内 )任意可变。阐述了Lattice公司的设计工具以及设计流程 ,并用ispMACH4 0 0 0器件实现该波形发生器。在ISP器件的开发过程中 ,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用VHDL语言作为设计输入并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工具SynplifyPro和ModelSimSE分别进行综合与仿真。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系统资源的占用情况和相应的系统优化。该编码波形发生器的最大码元位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单地通过修改程序进行相应的改动。
武卫华[9](2004)在《EDA技术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芯片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VHDL为设计输入,采用自顶向下的EDA设计手段构建电路、开发产品的方法,代表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文中介绍了EDA技术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了基于VHDL语言的设计过程。
涂晓昱[10](2004)在《基于DSP的通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待处理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实时图像处理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近年来,DSP技术的发展不断将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并且推动了新的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发展,对图像处理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也被广泛的利用于各种领域。 根据本研究室以前研究车牌识别技术成果,进一步改进提高,改进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主要采用DSP技术。在开发研究DSP应用时,不仅仅是为了上述目的,更力争做到通用的DSP图像处理系统。所以,本论文着重于通用DSP图像处理系统的介绍与制作,当然也适用于车牌识别系统。 首先,论文介绍了传统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特点,并通过分析DSP的芯片以及DSP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TI公司的TMS320C6x系列TMS320C6205 DSP芯片的通用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基于PC机模式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缺点,提高系统的实时性能,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并加强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 该系统将图像触发、采集、处理以及图像传输集成到单板上,采用SAA7111和CPLD实现系统前端的图像采集以及图像的输出控制,用DSP进行各类通用的算法设计以及实现与计算机的PCI接口,系统中大容量的FLASH和SDRAM使该系统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场合。 随后,本文介绍了TMS320C6205 DSP的结构和特点;详细介绍了该通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法以及实现时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硬件平台的研制过程和系统软件的实现;讨论了系统FFT处理的实现和性能分析。最后,本文对本系统以及今后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的发展作了总结与展望。
二、HDPLD设计工具及功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DPLD设计工具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密钥交换算法IP核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RSA-AES加密算法理论及MATLAB仿真 |
2.1 RSA算法的数学理论基础 |
2.1.1 欧拉定理和费马小定理 |
2.1.2 欧几里得算法及其扩展算法 |
2.1.3 素性检测算法 |
2.2 RSA算法的加密过程 |
2.2.1 模幂运算 |
2.2.2 模乘运算 |
2.3 RSA算法的MATLAB实现 |
2.4 AES加密算法相关数论知识 |
2.4.1 有限域 |
2.4.2 有限域上多项式运算法则 |
2.4.3 AES算法的状态矩阵和圈数 |
2.5 AES加密算法函数构成 |
2.5.1 S盒变换 |
2.5.2 行移位和列混合 |
2.5.3 轮密钥加和密钥扩展算法 |
2.5.4 AES加解密过程 |
2.6 AES的 MATLAB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体设计及各模块IP核实现 |
3.1 密钥交换系统整体设计 |
3.2 大素数生成 |
3.2.1 两种大素数生成方法 |
3.2.2 公私钥选取 |
3.3 密钥交换算法IP核设计 |
3.3.1 密钥交换准备模块 |
3.3.2 密钥交换模块 |
3.4 其它子模块设计 |
3.4.1 串口接收/发送模块 |
3.4.2 串行/并行转换模块 |
3.4.3 控制模块 |
3.4.4 密钥扩展模块 |
3.4.5 加/解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FPGA仿真与测试 |
4.1 硬件开发相关知识 |
4.1.1 FPGA简介 |
4.1.2 硬件描述语言 |
4.1.3 硬件开发平台 |
4.1.4 系统仿真开发板 |
4.2 二进制扫描方式的选择 |
4.3 密钥交换仿真 |
4.4 密钥扩展模块的仿真 |
4.5 系统整体仿真与测试 |
4.6 IP核的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电力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电力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
1.2.3 用电优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某商场供配电系统及其监控系统分析 |
2.1 某商场供配电系统分析 |
2.1.1 工程概况及设计依据 |
2.1.2 负荷电源 |
2.1.3 配电站 |
2.2 某商业建筑电力监控系统 |
2.2.1 电力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通信系统 |
2.2.2 监控要求 |
2.2.3 各层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电力负荷短期预测 |
3.1 商业电力负荷预测特点 |
3.1.1 商业电力负荷特性分析 |
3.1.2 商业负荷特点 |
3.1.3 商业负荷预测难点 |
3.1.4 电力系统负荷基本模型 |
3.1.5 数据预处理 |
3.1.6 预测误差的计算方法 |
3.2 小波变换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
3.2.1 .概述 |
3.2.2 小波基本理论 |
3.2.3 小波理论在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3.3 基于粗糙集的预测模型输入特征提取 |
3.3.1 概述 |
3.3.2 粗糙集的描述 |
3.3.3 基于粗糙集的输入特征提取的具体实现 |
3.4 支持向量机在商业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3.4.1 统计学习理论 |
3.4.2 支持向量机原理 |
3.4.3 SVM模型进行训练及预测 |
3.4.4 小波支持向量机相结合在商业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用电优化模型 |
4.1 商业用电优化简介 |
4.2 用电负荷分类 |
4.3 空调负荷优化模型建模及求解 |
4.3.1 空调负荷模型 |
4.3.2 空调用电优化模型 |
4.3.3 多目标问题求取Pareto最优解集 |
4.3.4 空调多目标负荷优化算法选择 |
4.3.5 空调负荷优化结果 |
4.4 可转移负荷用电优化模型及求解 |
4.4.1 可转移优化问题描述 |
4.4.2 可转移负荷用电优化模型 |
4.4.3 可转移负荷优化算法选择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商业电力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系统开发 |
5.1 开发软件 |
5.2 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1 主要功能 |
5.2.2 C#与 MATLAB 混合编程 |
5.2.3 混合编程设计流程及步骤 |
5.2.4 数据库设计 |
5.2.5 基于混合编程的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模块设计 |
5.3 设计实例 |
5.3.1 登录模块和主窗体 |
5.3.2 用户和数据管理界面 |
5.3.3 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 |
1.2.1 电子测量仪器 |
1.2.2 智能仪器 |
1.2.3 虚拟仪器 |
1.3 虚拟仪器的概念 |
1.3.1 虚拟仪器的硬件 |
1.3.2 虚拟仪器的软件 |
1.3.3 LabVIEW编程语言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1 被测产品简介 |
2.2 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
2.2.1 系统功能要求 |
2.2.2 测试系统基本性能要求 |
2.3 系统组成结构 |
2.4 供电电源的监测原理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的硬件选配 |
3.1.1 嵌入式工控机 |
3.1.2 数据采集卡 |
3.1.3 输入/输出卡 |
3.1.4 可编程逻辑器件 |
3.2 系统主要硬件模块设计 |
3.2.1 供电系统 |
3.2.2 供电电压/电流监测 |
3.2.3 信号的隔离驱动 |
3.2.4 逻辑功能测试 |
3.2.5 测试系统焊接可靠性测试 |
3.2.6 供电电源延时上电的实现 |
3.2.7 时基信号的产生 |
3.3 印制电路板设计 |
3.3.1 系统电路的原理图与PCB的设计 |
3.3.2 原理图的编辑 |
3.3.3 网络表的生成 |
3.3.4 硬件电路板的布局 |
3.3.5 印制电路板的布线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LabVIEW的系统软件设计 |
4.1 集成测温测试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4.2 NI-DAQmx的应用 |
4.2.1 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
4.2.2 NI-DAQmx |
4.3 系统软件流程图设计 |
4.3.1 系统主程序模块 |
4.3.2 系统自检模块 |
4.3.3 温度测试模块 |
4.3.4 电源监测模块 |
4.4 测试系统界面设计 |
4.4.1 测试系统主界面 |
4.4.2 温度测试界面 |
4.4.3 数据查询界 |
4.4.4 电源设置界面 |
4.5 系统主要软件模块设计 |
4.5.1 上电顺序及测量端口切换 |
4.5.2 系统登陆及板卡自检 |
4.5.3 单点温度测量 |
4.5.4 逻辑测试功能 |
4.5.5 供电电压/电流监测 |
4.5.6 数据报表 |
4.6 测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误码测试仪的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层次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2 论文的层次结构 |
第二章 误码仪的结构设计与相关技术 |
2.1 误码指标的基本概念 |
2.2 误码仪的设计结构 |
2.2.1 误码仪发送部分 |
2.2.2 误码仪接收部分 |
2.2.3 同步电路 |
2.3 误码仪工作方式 |
2.4 误码检测的关键技术 |
2.4.1 伪随机序列 |
2.4.2 误码率的测量方式 |
2.5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的基本设计结构 |
3.2 系统的信号部分 |
3.2.1 测试码的生成 |
3.2.2 同步部分 |
3.2.3 编解码部分 |
3.2.4 接口部分 |
3.3 系统的微机控制部分 |
3.3.1 8031及其扩展部分 |
3.3.2 误码信号的检测 |
3.3.3 按键部分 |
3.3.4 液晶显示部分 |
3.4 误码检测的关键技术 |
第四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实现 |
4.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方法 |
4.1.1 Max+PlusⅡ简述 |
4.1.2 Max+PlusⅡ设计方法 |
4.1.3 Altera可编程逻辑器件的配置与下载 |
4.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实现 |
4.2.1 系统采用HDPLD的设计思想 |
4.2.2 HDPLD的具体实现 |
4.3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实现 |
5.1 软件设计 |
5.1.1 软件设计的结构 |
5.1.2 软件设计的方法 |
5.1.3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5.2 系统软件设计和流程 |
5.2.1 主程序流程 |
5.2.2 参数设置的软件设计 |
5.2.3 SRAM结构的HDPLD的配置下载 |
5.2.4 测试的软件设计 |
5.2.5 计算部分的数据处理 |
5.2.6 “四点二次插值法” |
5.2.7 显示的软件设计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实验结果 |
6.2 该误码仪的主要特点 |
6.3 系统设计综述 |
6.4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CPLD在高功率CO2激光器开关电源驱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可编程逻辑器件以及EDA 技术的发展 |
1.2.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及应用 |
1.2.2 EDA 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轴快流CO_2 激光器的电源系统 |
2.1 轴快流CO_2 激光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轴快流CO_2 激光器电源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DSP + CPLD 的信号处理方式 |
3 IGBT 驱动电路设计 |
3.1 IGBT 驱动电路的设计要求及方案 |
3.1.1 理想IGBT 驱动电路的基本性能 |
3.1.2 IGBT 驱动电路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3.1.3 IGBT 驱动电路的形式 |
3.1.4 IGBT 驱动电路方案设计 |
3.2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选用 |
3.2.1 IGBT 的选择 |
3.2.2 IPM 智能功率模块 |
3.2.3 PM100CVA120 模块 |
3.3 光电耦合器外围控制电路 |
3.3.1 光电耦合器的选择 |
3.3.2 光电耦合器驱动电路 |
3.4 驱动电路中的电源电路 |
3.4.1 电源电路的整体方案 |
3.4.2 IPM 模块的电源电路 |
3.4.3 5V 电源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系统 |
4.1 CPLD 逻辑结构与选型 |
4.1.1 CPLD 的逻辑结构 |
4.1.2 CPLD 的选型 |
4.2 系统开发平台 |
4.2.1 CPLD 开发工具及流程 |
4.2.2 在系统可编程ISP 技术 |
4.3 HDL 硬件描述语言 |
4.3.1 Verilog HDL 语言的特点 |
4.3.2 Verilog HDL 语言在系统设计中优化方法 |
4.4 外围电路设计 |
4.4.1 有源晶振 |
4.4.2 3.3V 电源电路 |
4.4.3 上电置位芯片 |
4.4.4 加载电路 |
4.4.5 光纤接收、传输模块电路 |
4.5 CPLD 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
4.5.1 设计中的竞争-冒险分析 |
4.5.2 CPLD 的引脚电压 |
4.6 本章小结 |
5 CPLD 模块开发 |
5.1 LC4064V 实现的逻辑功能 |
5.2 LC4064V 的 Verilog HDL 实现 |
5.2.1 PWM 信号的检测 |
5.2.2 PWM 信号的分配和传输 |
5.2.3 CPLD 与主控板的通信方案 |
5.3 逻辑仿真 |
5.4 综合与设计实现 |
5.5 CPLD 的功耗和结点温度 |
5.5.1 CPLD 的功耗估算 |
5.5.2 CPLD 的结点温度估算 |
5.6 CPLD 控制单元的试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基于DSP技术的接触网动态图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绪论 |
1.1 接触网检测系统简介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传统的图像数据采集系统 |
1.4 本文主要工作简介 |
第2章 DSP系统的开发及核心芯片介绍 |
2.1 DSP综述 |
2.2 DSP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
2.2.1 DSP系统的硬件设计流程 |
2.2.2 DSP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 |
2.2.3 开发工具 |
2.3 TMS320C6205 DSP介绍 |
第3章 动态图象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动态图象数据采集系统的框架结构 |
3.2 数据通路前端模块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
3.2.1 所采用的A/D及D/A芯片介绍 |
3.2.2 I~2C总线接口设计及硬件设置 |
3.3 时序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 |
3.3.1 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 |
3.3.2 前端逻辑控制部分的设计 |
3.4 核心处理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1 电源模块设计 |
3.4.2 时钟模块设计 |
3.4.3 DSP与FIFO接口的硬件设计 |
3.4.4 DSP与FLASH接口的硬件设计 |
3.4.5 DSP与SDRAM接口的硬件设计 |
3.4.6 数据及地址总线的驱动与缓冲隔离 |
3.4.7 DSP与PCI接口的硬件设计 |
3.4.8 边界扫描及测试点的安排 |
3.5 系统的硬件PCB板设计 |
第4章 动态图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构成 |
4.1 DSP主程序流程设计 |
4.2 数据流的程序控制 |
4.2.1 DMA数据传输 |
4.2.2 CPLD使用的Verilog HDL程序设计 |
4.3 PCI总线部分的驱动程序设计 |
4.3.1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介绍 |
4.3.2 PCI总线部分的WDM驱动程序设计 |
第5章 图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5.1 图像数据的压缩 |
5.1.1 图像数据压缩的步骤和方法 |
5.1.2 DSP的压缩程序设计 |
5.2 图像数据的分析 |
5.2.1 边缘检测 |
5.2.2 运动物体的捕获 |
结论 |
可继续开展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基于ISP芯片的任意编码波形发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任意编码波形发生器工作原理 |
2 任意编码波形发生器具体实现 |
2.1 IspLEVER软件设计流程 |
2.2 VHDL源文件设计 |
2.3 时序仿真 |
2.4 系统资源的分析与优化 |
3 结束语 |
(9)EDA技术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EDA技术及其设计流程 |
1.1 EDA技术基本特征 |
1.2 EDA技术设计流程 |
2、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
3、硬件描述语言VHDL |
3.1 VHDL及其基本特征 |
3.2 基于VHDL的设计举例 |
4、结语 |
(10)基于DSP的通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图像处理系统概述 |
1.3 基于DSP的图像处理系统 |
1.3.1 传统的基于PC机的DSP图像处理系统 |
1.3.2 基于DSP的通用图像处理系统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DSP系统的设计原则、开发流程、工具 |
2.1 DSP综述 |
2.1.1 DSP特点与发展现状 |
2.1.2 TI公司TMS320C6000系列DSP介绍 |
2.2 实时DSP系统的结构 |
2.3 DSP系统的设计及开发的流程 |
2.3.1 系统硬件设计流程 |
2.3.2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2.4 DSP的开发工具 |
2.4.1 软件开发工具 |
2.4.2 CCS(Code Composer Studio) |
2.4.3 硬件系统集成及调试工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MS320C6205 DSP介绍 |
3.1 总体结构 |
3.2 CPU结构 |
3.3 存储器映射 |
3.3.1 内部存储空间 |
3.3.2 外部存储空间 |
3.4 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 |
3.5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 |
3.6 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 |
3.7 定时器(Timer) |
3.8 中断控制 |
3.9 芯片模式设置 |
3.9.1 复位 |
3.9.2 芯片设置与时钟 |
3.9.3 芯片的自举过程 |
3.10 PCI总线接口 |
3.10.1 PCI总线概述 |
3.10.2 PCI总线信号定义及接口实现方式 |
3.10.3 TMS320C6000的PCI接口结构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系统结构 |
4.2 系统核心部件介绍 |
4.2.1 SAA7111采集芯片介绍 |
4.2.2 可编程逻辑器件介绍 |
4.3 实时图像采集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4.3.1 SAA7111的I~2C总线接口部分设计 |
4.3.2 图像采集模块逻辑控制部分的设计 |
4.4 实时图像处理模块硬件设计与实现 |
4.4.1 DSP与FIFO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4.4.2 DSP与SDRAM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4.4.3 DSP与FLASH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4.4.4 DSP与PCI接口部分硬件设计 |
4.4.5 时钟设计 |
4.4.6 电源模块 |
4.4.7 测试口 |
4.5 高速PCB设计 |
4.5.1 板级设计理论基础 |
4.5.2 高速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
4.5.3 实际布板解决方法 |
4.6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及PCB板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DSP主程序流程介绍 |
5.2 DSP程序的加载与启动 |
5.3 DMA传输图像 |
5.4 基于DSP的优化编程设计 |
5.5 基于FFT的相关处理算法的实现 |
5.5.1 基于TMS320C6205的FFT算法设计 |
5.5.2 基于FFT的相关算法设计 |
5.6 研制过程、调试与结果 |
5.6.1 研制过程 |
5.6.2 调试 |
5.6.3 结果 |
5.8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四、HDPLD设计工具及功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密钥交换算法IP核设计[D]. 朱伟男.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商业电力负荷预测及用电优化算法研究[D]. 杨屹洲. 华侨大学, 2015(03)
- [3]集成测温电路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小莉.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
- [4]误码测试仪的硬件部分的设计与实现[D]. 夏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5]CPLD在高功率CO2激光器开关电源驱动中的应用[D]. 杜芬.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6]基于VHDL的ASIC芯片开发平台的研制[J]. 沈祖斌. 科技创业月刊, 2006(05)
- [7]基于DSP技术的接触网动态图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D]. 李鹏.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8]基于ISP芯片的任意编码波形发生器设计[J]. 郝云芳,黄天禄,冯小明. 电子工程师, 2004(09)
- [9]EDA技术在数字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 武卫华. 电子质量, 2004(06)
- [10]基于DSP的通用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与研究[D]. 涂晓昱. 浙江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