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编办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敬斌[1](2021)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当好机构编制答卷人》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始终肩负着发展壮大党的肌体的光荣使命,为我们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提供了组织保障。成都机构编制发展历程,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全过程,与党的各项工作同向同行、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了成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兴盛的历史巨变。进入新时代,成都进入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阶段,成都机构编制系统将以党的领导为统揽,以城市使命为牵引,
殷柱明[2](2021)在《东莞市D镇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爽[3](2021)在《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机构编制管理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执政资源,机构编制管理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优化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机构编制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省直管县的兴起,县级市作为具有较大社会经济权限的县级行政区,兼具地市级和县级的特殊属性。探究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不仅有助于规范基层机构编制管理,改进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而且有助于提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际成效,是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有益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充分地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研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清晰界定了县级市、编制、机构编制管理等相关概念,并将组织结构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研究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县级市的特殊性,本文选取F市作为研究案例,并选取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充分分析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F市机构编制在编制配备、机构设置、职能调整和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并结合具体案例,探究职能调整、编制调整、人员转隶等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所取得的实际成效。通过调查研究发现,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高、机构调整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职能界定和履行职责不规范、“人治化”的管理方式效率偏低等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以及数据分析发现,导致F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制度不健全、编制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编制管理监管不到位等。要有效解决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难题,既要置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中,又必须结合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具体工作实际。首先要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目标,树立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挖掘机构编制资源潜力,采取精细化编制管理方式,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其次,要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顶层设计,规范编制标准增加编制总量,优化组织结构释放编制资源,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编制流动;再次,要增强基层机构编制管理的韧性和弹性,细化编制分类方式,创新进人用人方法,提升编制人员待遇。最后,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监督评估,加快机构编制立法进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行政处罚权。
韦波[4](2021)在《县区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A市B区为例》文中指出机构编制资源作为党的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在政府职能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县区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作为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者,在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A市B区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构设置、编制配置的科学性、规范性不高,编制总量不足,城乡分布、层级分布不均衡,编外用人缺乏约束,机构人员短缺与冗余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机构编制管理本身具有特殊性,科学合理分配机构编制资源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当前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机构编制合理分配、不利于改革工作落实落地。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应对策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逐步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自身建设、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编外人员管理机制。
李霖[5](2021)在《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机构编制法治化,为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提供思想动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县级地方政府机构编制管理隶属于我国基础机构编制管理,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心和关键所在。以县级为视角,就机构编制管理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府编制管理规划,促进人力资源更好地分配,建立更加高效廉洁的政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县级机构编制管理,是我国步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本文是在参考了现有的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以河北省A县作为研究的基本案例,从五个层面加以论述,第一部分绪论是对本文国内和国际这方面理论的梳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在,说明本文的独特创新之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厘清相关概念和理论内涵;第三部分将采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表达,对A县机构编制管理的现实情况进行概括;第四部分较为宏观和全面地对A县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并分析研究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编制资源、用编计划调配不合理;机构编制设置与政府职能转变脱钩;协调配合机制建设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第五部分则提出了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主体责任;健全标准体系持续深化改革;统筹编制资源做好空编减编;加强沟通协作强化监督检查四条对策。
李树壮[6](2021)在《交通运输部门理顺“混编混岗”问题探究 ——以N市交通局为例》文中认为
刘洋[7](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周长林[8](2020)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印发后,湖南省湘潭市坚持将学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用真功、做表率、见实效,坚持用学习成果指导实践,规范有序、科学有效地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坚持有力贯彻执行,注重意识巩固,强化制度建设,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工作。
徐慧敏[9](2020)在《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改革,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编外人员的管理第一次被提到了中央层面,如何做到有效控制编外用工不扩张,又能满足政府工作需求成为各地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编外人员的概念、内涵、特征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行梳理,简述编外用工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发展变化。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运用绩效政府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等有关理论开展分析,并以温州市R市为例,研究了R市编外人员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认为,R市在编外人员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权责边界不清晰、经费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并按照内外因对R市编外人员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根据研究主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美国、德国、日本、深圳、上海、青岛等国家和地区在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在编外人员权益保障、法律维权、监督审批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总结国内外经验。最后,本文提出了R市完善政府编外用工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一要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多元化用工体系;二要加强人力管理,健全编外人员管理办法;三要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四要科学设立用工岗位,建立权责明晰的编外用工制度;五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办法。
赵力[10](2020)在《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不仅是法院自身运作与内部治理的需求,更是应对司法复杂的外部性,以及不断适应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等的体现。作为一项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举措,这一改革在本质上是法院内部的一场“脱胎换骨”,是一种对自身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如何恰当地设置各个内设机构,实现彼此之间的分工协作。一方面,在宏观上,这一改革应当与政治权力结构、社会治理的要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它又涉及到法院内部的人、财、物等要素的重新配置。可以说,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是内外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应当满足法院内部治理的需求。由此,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从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机制、组织决策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和研究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逻辑、历程和方式。在性质上,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也是解决纠纷的专门机构。它是以审判为目的,由专业的法官按照一定规则成立的组织。但是,和任何其他组织一样,法院也需要行政管理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由此,作为组织的人民法院,其运行呈现为一种“审判—管理”的二元模式。这种运作模式构成了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组织基础。围绕着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一方面,法院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嵌入整个政治社会体制之中,并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基于职能分工的要求,它又在内部结构上实行分庭管理,由不同的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并呈现出一种异质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一改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专业”“从表层到实质”等四个阶段,分别体现为不同时期法院组织体制的发展特点。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法院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资源交换、持续互动,嵌入到政治、经济、社会系统之中。它不仅取决于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还将随着环境的变迁和复杂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环境构成组织变迁的外在动力,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也是适应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一方面,从一般外部环境入手,法院不仅依附于政治权力的安排,还需要应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顺应经济秩序的发展,以及获得民众的接受与认可。另一方面,在司法场域中,这些环境因素又在进一步影响或塑造着法院的组织形态。既促使其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内设机构数量持续增多,又在推动着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来保障审判权运行的高效公正。基于“审判—管理”二元模式,法院的运作以公正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并依赖于合法性和效率两种机制组织起来。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特定的目标是法院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法院究竟会选择或追求何种组织目标,后者又将如何影响法院组织形态的塑造。在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中,来自业务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的制约,构成了组织目标选择的外部空间。与之相应,一方面,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构,法院应当保持稳定、高效的产出,并将资源集中于组织的生产系统——各个审判部门。另一方面,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制约将通过合法性机制实现。在合法性压力下,法院与其他行政组织产生了同质化的演变过程,也采用了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但是,司法权的判断属性以及中立、公正的要求,又反过来塑造了法院的组织结构,发展出有别于行政机构的独特性。由此,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这两种组织机制构成了不同制度变迁的逻辑,在实际支配着法院组织形态的塑造和变革。在本质上,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是一种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作为一种正式组织,法院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功能,是由法院相应的组织结构所决定和保证的。伴随着结构分化的过程,科层制组织模式被逐步扩张到整个法院系统,并在法院内部形成一种科层化的“线性构造”。包括内部职权的“层级配置”、司法资源的“线性分配”和司法人员的“分级安排”。一方面,通过组织的水平分化,导致法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其内设机构数量持续增多。另一方面,法院的垂直分化又将使其产生新的等级和层次,通过上下级之间的控制关系来加强法院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法院来说,这种科层制结构存在正功能与反功能之分。一方面,正功能构成科层制结构存在之必要性,它们体现为该结构在法院组织体系中的作用,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另一方面,反功能源于科层化管理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又将进一步导致结构紧张或者引起结构变迁。于是,这种反功能的存在,可以反映出法院组织结构中所蕴含的紧张或冲突,进一步成为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力。随着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全面启动,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精简整合内设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成为了实行司法责任制的应有之义。从科层制结构到扁平化管理,这种转变需要经过一种结构整合的过程来优化法院内部结构,形成明确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一方面,通过精简整合机构,特别是司法行政管理机构,严格控制法院组织规模,来改变法院以往臃肿的体制;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整合关键在于减少法院内部管理层级,合理调整结构安排,进一步提高法院运作的效率。总之,围绕着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是适应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它不仅依赖于合法性和效率两种机制组织起来,也体现为一种法院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这一改革只有满足外部环境变化的需求,通过优化职能分工和结构安排,才能实现法院内部职权的合理配置。
二、黑龙江省编办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编办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当好机构编制答卷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顾百年光辉历程,传承新时代机构编制长征路的坚定初心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党的十八大前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至今 |
二、弘扬百年建党精神,激发新时代机构编制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
(一)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准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定盘星”。 |
(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守牢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生命线”。 |
(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厚植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动力源”。 |
(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价值观”。 |
(五)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秉持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度量衡”。 |
(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规范管理,用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方法论”。 |
三、担当百年复兴使命,开创新时代机构编制长征路的新局面 |
(一)担负巩固党的组织基础的使命,优化机构职能体系。 |
(二)担负服务超大城市发展的使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三)担负服务幸福美好生活的使命,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
(四)担负夯实国家治理基石的使命,健全基层治理体制。 |
(五)担负为党守护政治资源的使命,管好用活编制资源。 |
(六)担负模范机关示范创建的使命,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
(3)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资料来源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县级市 |
2.1.2 编制 |
2.1.3 机构编制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组织结构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机构改革后F市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分析 |
3.1 改革背景下F市机构编制管理 |
3.1.1 机构改革中的机构编制要求 |
3.1.2 F市改革目标 |
3.2 F市机构编制现状 |
3.2.1 编制配备 |
3.2.2 机构设置 |
3.2.3 职能调整 |
3.2.4 人员结构 |
3.3 F市机构编制管理方式 |
3.3.1 职能调整方式 |
3.3.2 编制调整方式 |
3.3.3 人员转隶方式 |
第四章 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F市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高 |
4.1.2 机构调整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
4.1.3 职能界定与履行职责不规范 |
4.1.4 “人治化”的管理方式效率偏低 |
4.2 F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编制核定标准不科学 |
4.2.2 区域内编制统筹使用制度不健全 |
4.2.3 编制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
4.2.4 编制管理监管不到位 |
第五章 优化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转变机构编制管理目标 |
5.1.1 树立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 |
5.1.2 挖掘机构编制资源潜力 |
5.1.3 采取精细化编制管理方式 |
5.1.4 建立精简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 |
5.2 完善编制管理顶层设计 |
5.2.1 规范编制标准增加编制总量 |
5.2.2 优化组织结构释放编制资源 |
5.2.3 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编制流动 |
5.3 增强基层编制活性 |
5.3.1 细化编制分类方式 |
5.3.2 创新进人用人方法 |
5.3.3 保障编制人员待遇 |
5.4 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监督评估 |
5.4.1 加快机构编制立法进程 |
5.4.2 增加机构编制管理行政处罚权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县区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A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有关概念界定 |
1.机构 |
2.编制 |
3.机构编制管理 |
(三)理论基础 |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理论 |
2.公共选择理论 |
(四)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证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B区机构编制管理现状 |
(一)B区基本情况 |
(二)B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 |
(三)机构编制管理机构 |
(四)机构编制分布现状 |
1.区级党政机构、群团设置 |
2.事业单位设置 |
3.乡镇街道机构设置 |
4.编制分布现状 |
5.编外人员现状 |
二、B区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一)机构设置不规范 |
1.乡镇街道机构管理混乱 |
2.事业单位设置冗余 |
3.改革遗留问题突出 |
(二)编制配置失衡 |
1.编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
2.编制分布不合理 |
3.出现超编 |
4.人员结构不合理 |
(三)编外人员缺乏管理 |
1.退役军人管理矛盾较多 |
2.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诉求难以解决 |
3.其他类型编外人员积极性较低 |
三、B区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机构设置与管理不够科学 |
1.乡镇机构管理缺失 |
2.事业单位设置缺乏约束 |
3.改革阻力较大 |
(二)编制资源配置较为落后 |
1.编制核定较为滞后 |
2.城乡编制难以平衡 |
3.超编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三)各方对机构编制工作认识不到位 |
(四)其他客观原因 |
1.县区级机构编制管理难度较大 |
2. 机构编制的权威性、严肃性不能保障 |
3. 县区级编制管理部门的地位不高 |
(五)编外人员管理政策存在缺陷 |
1.大学生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不科学 |
2.招聘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
四、B区机构编制管理的优化策略 |
(一)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
(二)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 |
(三)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
(四)强化机构编制督查 |
(五)建立编外人员管理机制 |
五、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编制 |
2.1.2 “三定”规定 |
2.1.3 编制总额 |
2.1.4 机构改革 |
2.1.5 乡镇机构改革 |
2.2 基本理论 |
2.2.1 精细化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治理理论 |
第三章 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概况 |
3.1 机构编制管理概况 |
3.2 行政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
3.3 事业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
第四章 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编制管理主体力量薄弱、管理不科学 |
4.1.2 机构编制职能配置缺乏合理性 |
4.1.3 编制职数和领导职数未达到理想目标 |
4.1.4 缺乏监督检查机构 |
4.2 关于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编制资源、用编计划调配不合理 |
4.2.2 机构编制设置与政府职能转变脱钩 |
4.2.3 协调配合机制建设不健全 |
4.2.4 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 |
第五章 提升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的对策 |
5.1 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主体责任 |
5.2 健全标准体系,持续深化改革 |
5.2.1 立改废并举 |
5.2.2 强化刚性约束 |
5.2.3 严格职责权限 |
5.2.4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
5.3 统筹编制资源,做好控编减编 |
5.4 加强沟通协作,强化监督检查 |
5.4.1 完善外部协调机制 |
5.4.2 建立内部联动机制 |
5.4.3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凝聚《条例》风向标、指南针、定盘星普遍共识,领会重大意义 |
(一)筑牢立身之本。 |
(二)夯实成事之基。 |
(三)拓宽履职之道。 |
二、形成运用《条例》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
(一)坚持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 |
(三)坚持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
(四)坚持“瘦身”与“健身”相结合。 |
三、坚定践行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要求,继续深化改革 |
(一)厚植法治意识。 |
(二)固化保障措施。 |
(三)强化监督检查。 |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小知识 |
(9)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编外人员概念界定、存在合理性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编外人员存在合理性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绩效政府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激励理论 |
3 R市编外人员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R市编外人员管理现状 |
3.1.1 编外人员队伍现状和特点 |
3.1.2 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做法 |
3.1.3 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成效 |
3.2 R市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管理主体不明确 |
3.2.2 岗位供需不平衡 |
3.2.3 管理制度不健全 |
3.2.4 监管体系不健全 |
3.2.5 权责边界不清晰 |
3.2.6 经费保障不到位 |
4 R市编外人员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1 政府自身方面的原因 |
4.1.1 制度执行监管不到位 |
4.1.2 编内人员管理不到位 |
4.1.3 有效监管措施不到位 |
4.1.4 基层政府权责不明确 |
4.2 政府外部方面的原因 |
4.2.1 劳务派遣市场混乱 |
4.2.2 就业思想和观念陈旧 |
5 国内外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编外人员管理的成功经验 |
5.1.1 美国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1.2 德国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1.3 日本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2 国内编外人员管理的成功经验 |
5.2.1 深圳市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2.2 上海市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2.3 青岛市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 |
5.3 国内外编外人员管理的启示 |
6 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多元用工体系 |
6.1.1 明确管理责任主体 |
6.1.2 建立多元用工体系 |
6.2 加强人力管理,健全编内外人员管理办法 |
6.2.1 实施公开招聘制度 |
6.2.2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 |
6.2.3 完善管理监督制度 |
6.2.4 加强编外法治建设 |
6.2.5 完善编内管理办法 |
6.3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
6.3.1 严格把关用工审批 |
6.3.2 严格控制用工经费 |
6.3.3 严格实行总量控制 |
6.4 科学设立用工岗位,建立权责明晰的编外用工制度 |
6.4.1 明确编外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
6.4.2 明确编外人员公共权力边界 |
6.5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办法 |
6.5.1 建立与薪酬对等的绩效考核体系 |
6.5.2 完善薪资和社会保障措施 |
6.5.3 打通编外人员向编内人员转变渠道 |
6.5.4 营造和谐用工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R市编外用工管理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10)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现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
第一章 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组织基础 |
第一节 作为组织的人民法院 |
一、“审判—管理”二元模式 |
二、条块状的制度环境 |
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历程 |
一、第一个阶段:从无到有 |
二、第二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 |
三、第三个阶段:从复杂到专业 |
四、第四个阶段:从表层到实质 |
第三节 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组织与环境:法院组织变迁的外在动力 |
第一节 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
第二节 环境构成组织变迁的动力 |
第三节 法院嵌入社会结构环境之中 |
一、应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
二、依附于政治权力的安排 |
三、顺应经济秩序的发展 |
四、获取社会民众的认可 |
第四节 通过司法场域塑造法院体制 |
一、法院体制的初步建立 |
二、形成庞大的组织体系 |
三、不断深化的机构改革 |
第三章 效率与合法性:法院组织形态塑造的两种机制 |
第一节 效率与公正:法院的组织目标 |
第二节 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组织目标选择的外部空间 |
第三节 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组织结构塑造的内部机制 |
第四节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逻辑 |
第四章 分化与整合:法院组织结构变革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法院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
第二节 结构分化:科层制向法院组织的扩张 |
一、科层化的“线性构造” |
二、水平分化:法院组织规模扩大 |
三、垂直分化:新的等级层次产生 |
第三节 正功能与反功能:法院科层制结构的功能分析 |
一、正功能:科层制结构存在之必要性 |
二、反功能:科层化管理与审判独立的张力 |
第四节 结构整合与实行扁平化管理 |
一、扁平化的“水平装置” |
二、结构整合:精简机构与减少管理层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黑龙江省编办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微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当好机构编制答卷人[J]. 敬斌.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21(11)
- [2]东莞市D镇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殷柱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县级市机构编制管理问题探究 ——以F市为例[D]. 刘爽. 山东大学, 2021
- [4]县区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A市B区为例[D]. 韦波. 延安大学, 2021(12)
- [5]A县政府机构编制管理研究[D]. 李霖. 河北大学, 2021
- [6]交通运输部门理顺“混编混岗”问题探究 ——以N市交通局为例[D]. 李树壮. 南昌大学, 2021
- [7]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8]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J]. 周长林.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20(12)
- [9]R市编外人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慧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10]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基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D]. 赵力. 吉林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