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中日渐活跃的“向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徐家祥[2](2021)在《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宋娟[3](2021)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体育艺术类项目。为了培养集“教、表、编、训”于一体的体育舞蹈复合型应用人才,自2001年起,各体育院校先后开设了体育舞蹈的本科教育课程,并借鉴了艺术院校的发展经验,依托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特色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体育舞蹈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整体还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评价体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因此,需要对当下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与策略。本文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15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尝试性地对随机抽样的三所体育院校教师进行评价和分析,诊断教师现存问题、审视自身专业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为下一阶段自身发展做出预判和规划,促进体育舞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发现,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维度,三者也构成了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一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分三级,除上述三个一级指标外,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教师的修养、教学能力、带队训练能力、表演能力、编排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知识、体育舞蹈专业技术、体育学科理论知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应用知识构成了十四个二级指标,而三级指标共有四十七个。(2)由权重得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A12教师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A41教师的文化修养、C25体育舞蹈舞伴间技术动作的配合、C34运动生物力学知识、B15教师示范能力、B52科研创新能力、B43剧目作品编排能力、B25具备训练和比赛的应变能力、C11教育学知识、B32舞蹈肢体表现力。这些指标是专家认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提升的专业素养。(3)运用本研究建构的评价体系对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发现,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整体状况处于良好和中等之间,能够满足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教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较高,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相对薄弱。(4)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结构比较复杂,呈现老中青教育经历各不相同的教师层次,来源构成分为六个方面:(1)开始体育舞蹈教育之初,从难美项目转项而来的教师;(2)本科经过体育教育专业专修课程学习的教师;(3)通过艺术高考考上本科专业院校,高考前经过短期的专业训练,专业提高阶段主要是在大学四年的教师;(4)有过中专教育经历的教师;(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6)本科是通过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的高水平选手教师。艺术学院毕业的教师艺术知识丰富,剧目作品编排能力较强,体育知识却有待提高;经历过单招的教师竞技套编排能力较强,艺术知识却较为薄弱。教师教育经历不同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具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参差不齐。(5)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育人理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重视专业技术培养,忽略全面素质教育,轻视理论知识学习;教师文化基础、教育学知识、体育学知识、音乐学知识、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年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术有待加强,年轻教师示范能力很强,但理论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竞技套路和组合动作编排能力很强,但剧目创编能力需要继续提升。(6)体育舞蹈显着特点是“男女配合”进行的“双人舞蹈”。在教学过程中,男女配合示范,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舞蹈动作的双人位置,包括男伴的引带和女伴的跟随状态,以及运动路线和轨迹,易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调研的15所体育院校中有4所院校是双人共同示范舞蹈动作,其它11所院校是教师单人走进课堂,教师不仅要示范男性步伐和身体动作,还要示范女性步伐和身体韵律。这种区别于其他项目特点的教学状况,也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7)学校应该多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个体需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重视艺术学知识学习,激活剧目编排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自身示范能力不足;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积累,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建立项目特质意识,促进体育和艺术的融合。
陈志恒[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作文智能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作文不仅能提现个人的文学素养,而且在人才选拔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但是由于中文作文理解的复杂性、人工测评中评价的主观性,越来越需要一个成熟的智能测评系统来自动抽取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帮助用户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本文从高考作文细则出发,主要从作文测评中的发展等级着手,针对文采和内容,对比喻句、排比句进行识别判断,针对目前中文作文智能测评系统的测评维度不完善、测试内容不全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作文智能评测方案。并在实现该方法基础之上对测评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检测出作文的比喻、排比、优美句子成分。同时使用抽取出的作文文本特征来计算出作文的总体评分。然后利用识别出的修辞句跟作文评分通过评语自动生成模型,得到最终的测评结果。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跟有效性。在比喻句识别输入信息中,为了解决深度学习无法快速获得文章语义的问题,使用了多输入的BI-LSTM模型,不仅要分词后的句子文本,还要将句子的词性一起作为文章的输入。针对不同的输入,在预处理层对句子文本进行embedding编码,对词性进行one-hot构建向量矩阵,通过二者拼接获取最终的输入数据,既保证了句子文本的长距离的相关特性,又融合了句子的词性特征。最后在《使用比喻语词典》和《比喻语义研究》中进行比喻数据的采集,在抽取的数据集中进行集中测试,与其他多种算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工程方面,本文实现了中文作文智能测评系统,并提供了部分辅助功能提高系统实用性。针对文章输入,使用了图片识别接口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并额外提供了文章推荐、文章收藏、权限设置等系统模块,目前已经在服务器中部署并试运行。
戴家强[5](2021)在《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21新世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落实,高中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也日渐的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肯定。同时数学开发题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如何对数学开放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数学开放题发挥出它的具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数学开放题的概念、分类、教育价值及其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不但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数学开题在怎么样的大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并分析了数学开发题在国内外的历史发展现状。简单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数学开放题的有关理论和原则进行了整理,对数学开放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详细的论述了数学开发题的概念及其特点,开放题的分类,教育价值,以及教学设计策略,原则和方法。第三章通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高中生关于数学开放题的了解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开放题进行教学实例设计,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具体来阐述了数学开发题在课堂上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第五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结论,对教师的建议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涵[6](2021)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思想革命的武器、生产力发展的杠杆、艺术的促进剂,在人类历史发展及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数学的教与学对师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进入高中之后,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丧失了信心。这令高中数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苦恼良久。面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正确而适度得融入数学史知识越来越受到深入而广泛的关注。随着多番的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将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教学活动。新发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强调将数学文化与课堂融合。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更值得教师加以重视。由于教材是教师“教”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直观的学习依据,所以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数学史内容要尤为重视。为了更好地利用数学史来建立学生与数学世界之间的桥梁,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具体情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讨论。第一章的内容是绪论,主要概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的内容是数学史在教材中的编写研究分析,主要概述了数学史在新版教材中的作用、分布情况及变化。第三章的内容是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课堂情况的现状调查。第四章的内容是数学史融入课堂的理念、原则、前提与策略。第五章是对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教学片段进行案例设计及分析。
袁天舒[7](2020)在《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文中提出立体几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分支,由几何学的教育价值决定了立体几何的地位及作用,在高考中立体几何问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考题,分值占比很高。针对数学问题我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就是依赖于正确且恰当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因此为解决学生对于立体几何问题的“学不懂,解不来,算不出”的现状,笔者针对立体几何相关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我国的几何课程一直保持着欧式几何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国教育实施了课程改革,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进行完善与优化,教材中涉及立体几何的内容发生改变,不仅在内容与知识上扩充,而且在教材编排上也作出改变,立体几何课程将以“空间中平行与垂直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向量法的应用”为重点,由此教材中提出来:综合法和向量法。本文以大量文献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背景支撑,查阅国内外有关于立体几何问题解法及教学实践中的策略的主题文献,通过数年以来国内外对立体几何的相关解法及策略的研究现状,以及《课程方案(2017年版)》对于立体几何相关教学改革,采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立体几何问题解题方法的相关概念,提出研究解题方法的意义,为后续研究做铺垫。本文选取2010-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Ⅰ、Ⅱ卷,2016-2019年的全国新课标甲、乙、丙卷,2014-2019年自主命题地区(北京、浙江、江苏)的高考试卷进行全面统计,采取比较、归纳分析法对于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立体几何问题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内容涉及:(1)考试大纲;(2)考试中客观题和简答题的常见题型、考点;(3)题型中涉及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4)题干出现的几何模型载体;(5)数学思想和核心素养。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得出:(1)新课标卷中立体几何考查分值均为22分,自主命题省份在14-28分不等;(2)题型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位置关系、异面角或二面角计算、体积与表面积计算为主。通过高考试卷中典型简答题对综合法和向量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所考查的思想方法、与能力的不同侧重点,最后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在教育实习期间撰写,通过与教师交流、教学实践等方式,依据现有的理论基础和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进行教学设计《二面角》,设计中涉及现代信息技术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根据实际问题为情景进行教学。并且针对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利用提出的五个教学策略,对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进行分类:(1)三视图;(2)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计算问题中提出三维空间中角度的计算、距离的计算、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因为高考试题具有权威性,将试题分类解决并加以评价,采取综合法和向量法等不同解决方法来解决。
查进林[8](2020)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立体几何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中需要记忆的定理和公式相对多并且较复杂。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公式,但并不会灵活应用。因此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有助于理解、记忆公式和定理。此外也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在创设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情境,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当前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先对立体几何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教材中哪些章节含有立体几何知识,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主要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得出大部分教师还是能意识到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相应地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备课且难以掌控课堂时间,以及教师觉得创设情境素材的来源单一,教学指导案例较少,因此在立体几何中创设情境难以在教学中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第四和第五部分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了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原则和策略。创设情境主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启发性、直观性、生活性、趣味性、动态性和探究性。创设情境的策略有以下五种:问题串情境、实际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多媒体技术情境以及类比情境,并且按不同情境适合的立体几何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例。第五部分是笔者进行教学实践,实践可知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都有一定帮助。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和对教学的建议。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邵奇[10](2020)在《数学史融入高中复数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被学界称为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国内对此的研究已长达十几年之久,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高中数学的课例尚待开发和实践。本文选取复数为教学内容,依据HPM理论,广泛搜集素材,撰写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正式颁布,复数的地位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其中也提及了有关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建议;新教材正式出版,复数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值得引起重视;HPM理论日臻成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的高中复数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界对复数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简述了HPM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几年国内学者在HPM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对数学史的教育价值、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提出较为全面的观点,HPM课例研究的流程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文献综述里对以上研究成果加以介绍,同时简述复数的发展历史。第三章为数学史认知及复数教学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师生对数学史的认知和复数教学的现状,了解同学们的学情,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师的访谈也十分重要,访谈对象教学经验丰富,可以为本次研究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章为数学史融入高中复数的教学设计,共计完成三个教学设计:《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四则运算》《复数的三角表示》,其中《复数的概念》将进行教学实践。第五章为教学实践与总结,编写教学实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获取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反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反思和总结,获得教学上的启示。第六章为结束语,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HPM在国内发展的现状,突出了HPM对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强调应对高中复数教学加以重视。
二、高考中日渐活跃的“向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中日渐活跃的“向量”(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院校体育与艺术融合的办学理念给体育舞蹈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
1.1.2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
1.1.3 我国体育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发展需求 |
1.1.4 推动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发展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缘起 |
2.2 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内容研究 |
2.3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
2.4 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2.5 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6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研究 |
2.7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
2.8 研究述评 |
3 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2 教师教育理论 |
3.3 小结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扎根理论 |
4.2.4 德尔菲法 |
4.2.5 数理统计法 |
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工具NVivo简介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5.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形成 |
5.3.1 评价指标的初步拟定 |
5.3.2 指标筛选的流程和方法 |
5.3.3 专家的选择与权威程度 |
5.3.4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5.3.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5.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5.4.1 体育舞蹈教师的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知识维度探索性因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4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最终确立 |
5.5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5.1 层次分析法判断指标权重 |
5.5.2 计算权重 |
5.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体系结果特征分析 |
5.6.1 一级维度分析 |
5.6.2 二级维度要素分析 |
5.6.3 三级维度要素分析 |
5.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
5.7.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对应分值 |
5.7.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
5.7.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分标准的适用性 |
5.8 小结 |
6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分析 |
6.1 部分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 |
6.2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
6.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6.3.1 学校层面 |
6.3.2 教师个体本位 |
6.4 小结 |
7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 |
7.1 学校层面 |
7.1.1 加强与艺术院校交流和合作 |
7.1.2 尝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
7.1.3 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7.1.4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协作会的作用 |
7.1.5 降低学历要求,引进高水平选手任教 |
7.1.6 健全教师评审和考核制度,多视角进行评价 |
7.1.7 重视教师培养,促进老带新教师融合成长 |
7.2 个体层面 |
7.2.1 教师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 |
7.2.2 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
7.2.3 教师持续学习专业知识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资料图片 |
附录4 |
(4)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作文智能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作文评测研究现状 |
1.2.2 文本分类研究现状 |
1.2.3 比喻句识别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基础研究工作 |
2.1 中文作文测评指标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1 作文测评指标 |
2.1.2 作文测评关键技术研究 |
2.2 自然语言处理相关基础算法介绍与研究 |
2.2.1 分词模型 |
2.2.2 词向量化表示 |
2.2.3 主题模型 |
2.2.4 循环神经网络 |
2.2.5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
2.3 测评系统相关技术 |
2.3.1 Mysql |
2.3.2 Elasticsearch |
2.3.3 Redis |
2.3.4 Mybatis |
2.3.5 Springboot |
2.3.6 Vue |
2.3.7 Nginx |
2.3.8 Rabbitmq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处理工作 |
3.1 数据处理工作描述 |
3.2 浅层语言特征抽取 |
3.2.1 分词 |
3.2.2 去停用词 |
3.2.3 特征抽取 |
3.3 深层语言特征抽取 |
3.3.1 词向量训练 |
3.3.2 词性抽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文作文测评算法研究 |
4.1 比喻句识别研究 |
4.1.1 基于LSTM模型的比喻句识别算法 |
4.1.2 改进的BILSTM+Attention模型的比喻句识别 |
4.1.3 改进的多输入比喻句识别模型 |
4.2 排比句识别研究 |
4.2.1 方法描述 |
4.2.2 实验与分析 |
4.3 优美句识别研究 |
4.3.1 方法描述 |
4.3.2 实验与分析 |
4.4 中文作文自动评分算法 |
4.4.1 基础方法描述 |
4.4.2 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文作文智能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需求与架构设计 |
5.1.1 用户登录 |
5.1.2 作文展示、收藏、推荐、搜索 |
5.1.3 作文提交 |
5.1.4 后台管理系统 |
5.1.5 日志收集 |
5.2 系统数据存储设计 |
5.2.1 用户表 |
5.2.2 角色表 |
5.2.3 部门表 |
5.2.4 菜单表 |
5.2.5 作文详情表 |
5.2.6 成语表 |
5.2.7 素材表 |
5.2.8 用户上传作文表 |
5.3 系统具体实现 |
5.3.1 用户登录 |
5.3.2 作文展示 |
5.3.3 作文收藏 |
5.3.4 作文推荐 |
5.3.5 作文搜索 |
5.3.6 作文提交 |
5.3.7 自动测评 |
5.3.8 评语自动生成 |
5.3.9 老师打分 |
5.3.10 后台管理系统 |
5.3.11 日志收集 |
5.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内容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开放题国外研究的历史发展 |
1.3.2 开放题国内研究的历史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数学开发题的概念及其特点 |
2.1.1 数学开放题的概念 |
2.1.2 数学开放题的特点 |
2.2 高中数学开放题的分类 |
2.2.1 开放题的分类 |
2.2.2 进入高考的开放题题型 |
2.3 数学开放题的教育价值 |
2.4 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对数学教学的意义 |
2.5 开放题的教学设计策略,原则和方法 |
2.5.1 开放题的教学设计策略 |
2.5.2 开放题教学设计原则 |
2.5.3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方法 |
第3章 高中师生对数学开放题了解情况的现状及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设计 |
3.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结果 |
3.2.1 受访者的情况 |
3.2.2 访谈情况 |
3.3 调查总结及启示 |
第4章 高中开放题教学实例设计 |
4.1 二次函数开放题设计 |
4.2 用样本估计总体开放题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教师的建议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数学开放题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6)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数学史在教材中的编写研究分析 |
一、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
二、数学史在新版教材中的分布 |
三、数学史在新版教材中的变化 |
第三章 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课堂情况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一:学生问卷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制定及发放 |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方式及目的 |
(三)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 |
二、调查问卷二:教师问卷 |
(一)教师调查问卷的制定及发放 |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方式及目的 |
(三)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三、教师将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教学的个人访谈 |
第四章 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理念、原则、前提与策略 |
一、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理念 |
(一)主次分明,辅助教学 |
(二)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
(三)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
(四)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 |
二、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原则 |
(一)科学准确性原则 |
(二)有效实用性原则 |
(三)趣味启发性原则 |
(四)取材适度性原则 |
三、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前期准备工作 |
(一)提高教师的数学史水平 |
(二)设计教辅资料 |
四、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
(一) “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 |
(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资源,完善教学内容 |
第五章 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融合的教学片段案例分析 |
一、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教学片段设计案例一 |
(一)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学片段的设计案例 |
(二)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学片段的设计评价 |
二、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教学片段设计案例二 |
(一) 《柱体、锥体的体积》教学片段的设计案例 |
(二) 《柱体、锥体的体积》教学片段的设计评价 |
三、数学史融入课堂的教学片段设计案例三 |
(一)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片段的设计案例 |
(二)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片段的设计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课堂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教材中的数学史融入课堂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高考中立体几何问题分析 |
一、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
(一)加强“长方体”载体的作用 |
(二)重视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以人为本 |
(三)增加“*几何学的发展”,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
三、试题考查内容统计与分析 |
(一)题型分析 |
(二)知识点分析 |
(三)模型载体分析 |
(四)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分析 |
第三章 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 |
一、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 |
二、概念界定 |
(一)综合法 |
(二)向量法 |
三、解题方法的比较分析 |
(一)例题分析 |
(二)两种方法优缺点对比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教学策略 |
一、案例分析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
(四)教学流程 |
(五)教学过程 |
二、常见的教学问题 |
(一)脱离教材,忽视基础 |
(二)逻辑推理错误 |
(三)公式不能学以致用 |
(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三、教学策略 |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
(二)应用数学模型,回归教材本质 |
(三)采取信息媒介,生动几何教学 |
(四)强化空间概念,培养作图能力 |
(五)提高运算能力,紧抓向量方法 |
四、题型分类及解题策略 |
(一)三视图 |
(二)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
(三)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问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 |
1.1.3 立体几何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
1.2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立体几何国外研究现状 |
1.4.2 立体几何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情境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
1.4.4 情境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情境 |
2.1.2 数学情境 |
2.1.3 情境创设 |
2.1.4 立体几何教学情境创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教材内容分析 |
3.2 访谈调查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3.3 问卷调查 |
3.3.1 调查目的 |
3.3.2 调查对象 |
3.3.3 问卷编制 |
3.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 调查研究结论 |
第4章 高中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原则和策略 |
4.1 立体几何情境创设的原则 |
4.1.1 启发性 |
4.1.2 直观性 |
4.1.3 生活性 |
4.1.4 趣味性 |
4.1.5 动态性 |
4.1.6 探究性 |
4.2 立体几何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
4.2.1 问题串情境 |
4.2.2 实际生活情境 |
4.2.3 动手操作情境 |
4.2.4 多媒体技术情境 |
4.2.5 类比情境 |
4.3 小结 |
第5章 情境创设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 |
5.4 教学案例 |
5.5 研究结果及反思 |
5.5.1 课堂效果 |
5.5.2 课后测试卷及检测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本文不足 |
6.3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数学史融入高中复数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正式颁行 |
1.1.2 人教新版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出版并将投入使用 |
1.1.3 HPM理论日臻成熟并获得重视 |
1.1.4 当前高中复数教学存在不足 |
1.2 研究问题和目的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改进高中复数教学现状 |
1.3.2 推广和传播数学文化和数学史 |
1.3.3 丰富HPM教学实践研究 |
1.3.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丰富教学手段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
2.1.1 国外HPM研究现状 |
2.1.2 国内HPM研究现状 |
2.2 数学史融入复数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 复数发展史述略 |
第三章 数学史认知及复数教学的调查研究 |
3.1 学生对数学史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
3.1.1 调查的设计 |
3.1.2 调查的实施 |
3.1.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 教师对数学史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
3.2.1 调查的设计 |
3.2.2 调查的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复数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3.1 调查的设计 |
3.3.2 调查的实施 |
3.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访谈 |
3.4.1 访谈的设计 |
3.4.2 访谈的实施 |
3.4.3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数学史融入高中复数的教学设计 |
4.1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
4.2 教学设计 |
4.2.1 《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
4.2.2 《复数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
4.2.3 《复数的三角表示》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与总结 |
5.1 教学实践 |
5.2 教学总结 |
5.2.1 课后访谈 |
5.2.2 课后反思 |
5.2.3 教学启示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四、高考中日渐活跃的“向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研究[D]. 徐家祥. 西南大学, 2021
- [3]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养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宋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作文智能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志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5]高中数学开放题及其设计的研究[D]. 戴家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6]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D]. 王涵.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7]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D]. 袁天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实践研究[D]. 查进林.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数学史融入高中复数教学研究[D]. 邵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