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活动设计:放风筝

语言活动设计:放风筝

一、语言活动设计:拿风筝(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华[1](2021)在《“趣”读与读“趣”——《红楼春趣》教学探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中的章节组成一个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着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名着的兴趣,开启名着阅读之旅。其中,选自《红楼梦》的《红楼春趣》作为略读课文被排在单元的末尾,该文人物众多、情节烦琐、语言生涩,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趣"字入手,探讨如何"趣"读名着与读好名着之"趣",以期为教师的名着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王崧舟,施茂枝[2](2021)在《为“女儿”立传 叹“知己”无缘——《红楼春趣》课堂实录及品读》文中指出课堂实录一、变序学习,梳理读法1.聚焦注释,提取信息师:(课前板书课题:红楼春趣)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齐读)《红楼春趣》。师:打开课文,找到下面的注释。(稍顿)看清楚第一行注释的请举手!(生举手示意)师:对这篇课文,教材的编者专门加了这样一个注释——(出示)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编者所加。师: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师:读得很清楚。孩子们,这个注释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它告诉我们,第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郭佳[3](2021)在《“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筝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风筝凭借其文化符号的象征性和典型性,延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洪流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风筝也承载着作品、艺术品、商品的多重身份,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是体现了民俗生活和民间审美情趣的民艺物品,也是集造型美、题材美、色彩美集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因此,借鉴传统风筝的个性鲜明的形象艺术,将其运用到陶瓷装饰艺术的创作表达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文以“风筝”为研究对象和创作对象,对风筝艺术进行深入地探究。首先,结合陶瓷特性、审美趋势,论述风筝艺术与陶瓷的联系,对风筝文化以及风筝的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其次,从中国传统风筝的造型形式、色彩表现等风筝的艺术表现进行论述,并以此作为“风筝”元素解析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比较“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艺术中釉上和釉下的具体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以寻找“风筝”元素与陶瓷装饰艺术的契合点,总结“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形式与方法。最后,根据风筝的独特艺术特色和总结的方法在陶瓷中进行有机创作,使“风筝”元素在六套陶瓷作品中得到充分转化,丰富陶瓷的装饰语言。通过本次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进一步探索风筝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的可能性,丰富陶瓷装饰创作语言及陶瓷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为未来陶瓷装饰和风筝艺术提供一种相互联系的思考方式。

张欣池[4](2021)在《小学中段习作语篇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学中段是小学低段写话转入习作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中段习作要写得内容清楚,没有明显的语句错误。这一要求,点明小学中段学生习作需要达到基础的语意连贯,中心明确。由写话转入习作,最突出的便是习作中的衔接问题,词汇衔接、逻辑衔接、内部语言转换都是小学中段习作的关键,也是中段学生习作存在的重要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少有教师从语篇衔接理论出发,从语篇衔接角度去关注学生习作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因此,本文引进语篇衔接理论,从语篇衔接视角考察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策略,为教师指导学生尽快从写话转化为完整的习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篇论文将以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段学生习作,采用抽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学生习作进行编码、整理与分析。此次收集的范围为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各抽取三个班的习作,每班收集30篇,共计180篇。通过抽样调查及教师访谈,旨在分析小学中段习作衔接问题现状,探讨问题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本篇论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意在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由研究现状整理,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语篇衔接理论的阐述,分语篇、语篇衔接两个方面对相关概念梳理归纳。第三章通过对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中段学生习作的调查研究以及教师访谈,分析小学中段常见的衔接问题以及衔接教学现状。第四章从教师教学角度对学生语篇衔接问题进行归因。第五章针对小学中段学生习作中的语篇衔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第六章结语,归纳总结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及不足。

黄昌志[5](2021)在《打开“悦”读古典名篇之门的三把钥匙——陈霞老师《红楼春趣》教学课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陈霞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为例,论述让学生喜欢阅读古典名着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从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写体会写法之妙,了解文化名人对红楼评价之高,使学生能体验阅读古典名篇的乐趣。

卜雨桐[6](2020)在《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阅读在语文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历代重要典籍均以文言的形式写成。要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精华,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虽然语文教育界都很重视文言文教学,但不少学生对于阅读文言文仍有畏难情绪。由于缺乏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许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或逐字翻译,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大多了解不深,甚至讨厌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初中生们初次在教材中接触文言文,许多同学在阅读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学生在语音认读、解释推论、提取整合信息和比较研读这四个层面的阅读表现和困难,旨在提供一些实证材料,使教师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以提高初中读困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本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厘清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相关的概念,包括语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对初中读困生概念的定义。其次,通过分析2018-2019五个地区的十套中考试卷,将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分为语音认读能力、提取整合信息能力、解释推论能力、比较研读能力这四个方面。第二部分结合问卷和访谈,对初中读困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调查,并测评读困生在四个文言阅读能力上的具体表现,最后总结他们阅读能力低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提高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包括明确培养目的、培养策略的具体实施和实施的效果反思。培养的目的分别有:端正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态度和促进他们的阅读习惯养成。培养的具体措施有:提高初中读困生阅读文言文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训练有效阅读文言文的策略。

廖丽萍[7](2020)在《基于学情 精准助读 走近名着——五下第二单元教学建议》文中提出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着的方法。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语文要素呢?学生在阅读古典名着时会有哪些困难?需要提供哪些阅读方法呢?一、基于学情,解读编排意图我们组织某小学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关于四大名着阅读情况的调查。结

周蕾[8](2018)在《看图写话,用更丰富的语言把图意表达得更生动》文中研究说明教学目标:1.观看四幅图,能够根据图画简单说说图上说了什么,了解看图写话要理清顺序、仔细观察、合理想象。2.同学互赏优美片段。3.针对班级较多孩子使用"弄"这个动词,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动词,并能借助动词,发挥想象,写活小熊"够风筝",长颈鹿"拿风筝"的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图意,明白看图写话要仔细观察、理清顺序、合理想象;写活小熊"够风筝",长颈鹿"拿风筝"的过程。教学难点:由动词"弄"入手,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动词,并能借助动词,发

刘俨影[9](2018)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说过,纪录片对于国家就如同相册对于家庭一样。纪录片作为跨文化、跨时空的独特媒介形态,以“光与影”这世界通用语言担负着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使命。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不同民族、国家不断的融合,纪录片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对外传播也是增加文化软实力,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外国观众能看懂、能接受的纪录片作品是我国纪录片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我们的创作理念要与世界接轨,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美学魅力。本文主要从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两方面探究,运用影视艺术理论和传播媒介理论,并结合近年来典型的纪录片作品,探寻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创作之路。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使中国纪录片更好的走出去。本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及方法。第一章通过对纪录片、国际化、纪录片国际化、国际传播、创作策略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的分析,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梳理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主要对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创作提出方法策略,提出了题材选择的国际化、叙事方式的国际化及创作团队的国际化等观点。第四章主要提出中国纪录片传播的创新,从加强国家扶持、国际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和创新传播渠道这几方面来阐述。最后是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对论文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纪录片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应吸取国内外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制作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纪录片,能够突破国际传播中的障碍,真正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徐凯俐[10](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声读物,也称有声书,不同于传统的阅读形式,“是用耳朵来阅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于智能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终端的有声读物市场日渐扩大,而当前有声读物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听众是儿童。在众多儿童有声读物中,故事类有声读物最受欢迎,但目前软件应用中的儿童有声故事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3-6岁儿童语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考察当下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的3-6岁有声故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当下热门App中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词汇、语音、语法使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下是七个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相关概念、主要研究内容、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语料库研究法,主要介绍了选择语料、文本转写、语料处理与校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软件工具为辅助做好分词、词性标注等工作,但以人工校对、分析为主。第三部分是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词汇研究,分为实词、虚词、拟音词三大类分析。按照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和代词八个类别,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拟音词则分为叹词和象声词。按照这样的分类,将语料库中的词类统计结果与3-6岁儿童词汇习得状况结合进行比较分析。当前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词汇与3-6岁儿童的词汇习得状况及学习需求存在一些偏差。第四部分是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语音研究,由于语音来源于讲述者的发音,从讲述者性别、讲述者发音、讲述者语速因素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讨论。总的来看,当前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语音取决于讲述故事者的个人语音素养,个体存在差异,家长在选择时应该要考虑讲述者的发音清晰度、语言流畅度、讲述速度等因素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有声故事。第五部分是3-6岁儿童有声故事的语法研究,讨论了语料的句型特点、句子长度及句子成分特点。从语法上看,当下儿童有声故事有儿童的语言特点,句子较短小、简单,容易理解,但是故事之间存在差别,年龄小一些的儿童可以选择简短浅显的故事阅读,而年龄相对大一些的儿童可以选择篇幅稍长、语句丰富的儿童有声故事阅读。第六部分是根据当下的3-6岁儿童有声故事提出的阅读建议,包括阅读分级选择、阅读时间选择和阅读材料选择。建议主要依据语料分析结果和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第七部分是结语部分,包括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价值、研究不足。语料库研究方法是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但由于研究手段和时间存在一定的限制,主要研究的是故事语言本体的状况,没有跟踪研究有声故事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从语料库的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言来看,当下App中的儿童故事总体上符合该年龄段儿童阅读,但故事内容和语言层次存在差异,家长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和语言习得情况去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

二、语言活动设计:拿风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活动设计:拿风筝(论文提纲范文)

(1)“趣”读与读“趣”——《红楼春趣》教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趣”读,化难为易
    1. 跳读,粗知文章大意
    2. 猜读,感悟语言特点
    3. 借助资料读,加深故事理解
    4. 表演式朗读,抓住关键人物
二、读“趣”,意犹未尽
    1. 寻文中事之“趣”
    2. 悟文中人之“趣”
    3. 探文中情之“趣”

(2)为“女儿”立传 叹“知己”无缘——《红楼春趣》课堂实录及品读(论文提纲范文)

课堂实录
    一、变序学习,梳理读法
        1. 聚焦注释,提取信息
        2. 关注园地,梳理读法
    二、疏通文句,梳理情节
        1. 读“掉风筝”,猜测词义
        2. 读“取风筝”,放过难词
        3. 读“放风筝”,回归情节
    三、聚焦人物,把握性格
        1. 默读全文,聚焦宝玉
        2. 品读语言,感受性格
        3. 品读神情,体会性格
        4. 品读动作,把握性格
    四、置换版本,初识知己
        1. 借助资料,了解版本
        2. 聚焦黛玉,体会“不忍”
        3. 猜想宝玉,初识知己
    五、纵览知己,初识红楼
        1. 回读课文,再识知己
        2. 拓展原着,纵览知己
        3. 借助影视,初识红楼
教学品读

(3)“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创作实践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中国风筝
        1.4.2 陶瓷装饰
    1.5 风筝艺术与陶瓷装饰的关系
2 风筝的造型形式与色彩表现
    2.1 风筝的造型形式
        2.1.1 风筝的对称式形式
        2.1.2 风筝的均衡对称式形式
    2.2 风筝的色彩表现
        2.2.1 五行五色观念
        2.2.2 质朴自然的单色观念
3 “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应用表现与形式规则
    3.1 “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表现
        3.1.1 “风筝”元素在釉上装饰中的表现
        3.1.2 “风筝”元素在釉下装饰中的表现
    3.2 “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形式规则
        3.2.1 对称与均衡
        3.2.2 重心与偏移
    3.3 本章小结
4 毕业设计创作实践
    4.1 作品《忆》的创作实践
        4.1.1 创作构思及草图绘制
        4.1.2 创作过程
        4.1.3 展示效果
    4.2 作品二《风筝盛宴》创作实践
        4.2.1 创作构思与草图绘制
        4.2.2 创作过程
        4.2.3 展示效果
5 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启发
结论
参考文献
专业能力实践展示
    毕业创作展示及创作说明
    精选习作展示
附录
    中期展览作品照片
    学术论文发表证明
    作品发表证明
致谢

(4)小学中段习作语篇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二语教学中的语篇衔接研究
        1.3.2 语文教学中的语篇衔接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抽样调查法
        1.5.4 访谈研究法
2 语篇衔接理论阐述
    2.1 语篇
        2.1.1 语篇的定义
        2.1.2 语篇的特征
        2.1.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2 语篇衔接
        2.2.1 语篇衔接的内涵
        2.2.2 衔接方式及衔接作用
        2.2.3 衔接问题
3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现状调查
    3.1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调查
        3.1.1 调查情况说明
        3.1.2 调查数据分析
        3.1.3 调查结论
    3.2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语篇衔接教学现状访谈及分析
        3.2.1 访谈对象
        3.2.2 访谈过程
        3.2.3 访谈结果
4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教学归因
    4.1 缺乏具体的语篇衔接习作教学要求
    4.2 语篇衔接技巧指导有待完善
        4.2.1 指称衔接、结构衔接指导被忽略
        4.2.2 语篇衔接教学指导缺乏针对性
        4.2.3 内部言语转换的衔接指导不足
    4.3 习作衔接缺乏评价机制
        4.3.1 衔接问题方面的评价不具体
        4.3.2 衔接问题评价方式单一
5 小学中段习作语篇衔接问题应对策略
    5.1 应对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的教学准备策略
        5.1.1 教学目标增加衔接教学要求
        5.1.2 结合阅读指导认识衔接方式
    5.2 应对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的课堂教学策略
        5.2.1 注重语篇衔接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5.2.2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篇衔接训练
        5.2.3 重视衔接指导的差异性
    5.3 应对学生习作语篇衔接问题的教学评价策略
        5.3.1 语篇衔接纳入习作评价
        5.3.2 建立个人语篇衔接问题档案袋
        5.3.3 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打开“悦”读古典名篇之门的三把钥匙——陈霞老师《红楼春趣》教学课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把钥匙:掌握理解内容的方法
    (一)对晦涩字词,通过猜读跳读或借形旁推断字词意义
    (二)抓叙述顺序,厘清情节脉络
    (三)以思维导图,厘清人物关系
    (四)以背景铺垫,认清人物所处环境
二、第二把钥匙:从人物言行、个性、民俗描写体会写法之妙
    (一)“摔风筝”之趣:宝玉鲜活个性流露
    (二)“猜风筝”之趣:众小姐公子命运隐喻
    (三)“放风筝”之趣:认识放晦气民俗现象
三、第三把钥匙:了解文化名人对红楼评价之高
    (一)对比阅读林庚《风筝》,涵养欣赏评价能力
    (二)鲁迅和周汝昌先生等文化名人评价

(6)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二)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厘清及中考试卷分析
    第一节 概念厘清
        一、与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相关概念厘清
        二、初中读困生
    第二节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试题概况
        二、测试材料分析
        三、测试内容及能力分析
第二章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一、初中读困生文言文总体得分情况
        二、关于语音认读方面的作答分析
        三、关于提取整合信息方面的作答分析
        四、关于解释推论方面的作答分析
        五、关于比较研读方面的作答分析
        六、读困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及习惯作答分析
    第三节 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低的原因分析
        一、古今汉语差异大
        二、读困生缺少阅读文言文有效策略
第三章 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明确培养目的
        一、端正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的态度
        二、促进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养成
        三、提高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二节 培养初中读困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提高初中读困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初中读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训练初中读困生有效阅读文言文策略
    第三节 培养初中读困生阅读能力的效果与反思
        一、培养初中读困生阅读能力的效果分析
        二、培养初中读困生阅读能力的效果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学情 精准助读 走近名着——五下第二单元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学情,解读编排意图
二、研读文本,提供方法助读
    (一)多维猜测,不求甚解,读懂句子
    (二)把握文本,导图梳理,读懂故事
        1. 把握结构,搭建“故事山”。
        2. 紧扣人物,厘清情节线。
        3. 划分内容,绘制板块图。
    (三)多样引读,多方链接,读懂人物
        1.议读法,辩证读人物。
        2.表读法,丰满立人物。
        3. 链读法,理解品人物。
三、课外延伸,关注评价促读

(9)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纪录片
        二、国际化
        三、纪录片国际化
        四、国际传播
        五、创作策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影视艺术理论
        二、传播媒介理论
第二章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阶段
        一、中国纪录片的起步时期(1958年-1976年)
        二、中国纪录片的探索提高时期(1978年-1989年)
        三、中国纪录片的创新记录时期(1990年-1999年)
        四、中国纪录片的兴盛时期(2000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概述
        一、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初探
        二、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新纪元
    第三节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选择重复单一
        二、国际化叙事方式不成熟
        三、制作水平尚未与国际接轨
        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够
        五、市场化程度和国际营销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章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创作策略研究
    第一节 题材选择国际化
        一、适合国际化创作的选题
        二、国际化选题的成功案例分析
    第二节 叙事方式国际化
        一、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二、视听语言的运用
    第三节 创作团队国际化
        一、制作团队的国际化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录片人才
第四章 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传播策略研究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中国纪录片国际化
        一、寻求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加强版权保护
        三、重点打造精品纪录片
    第二节 中国纪录片市场营销的国际化
        一、根据受众需求细分市场
        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开发多渠道营销
        四、重视宣传与包装
        五、纪录片方案预售
    第三节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渠道创新
        一、全媒体下的国际传播策略
        二、搭建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平台
        三、中国纪录片的电影院线传播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语料库的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有声读物
        1.1.2 儿童有声读物
        1.1.3 有声出版
    1.2 研究内容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5.2 语料库研究方法
第2章 语料库的建立
    2.1 选择语料
    2.2 文本转写
    2.3 语料处理与校对
第3章 儿童有声故事词汇研究
    3.1 实词使用情况
        3.1.1 名词使用情况
        3.1.2 动词使用情况
        3.1.3 形容词使用情况
        3.1.4 区别词使用情况
        3.1.5 数词使用情况
        3.1.6 量词使用情况
        3.1.7 副词使用情况
        3.1.8 代词使用情况
    3.2 虚词使用情况
        3.2.1 介词使用情况
        3.2.2 连词使用情况
        3.2.3 助词使用情况
        3.2.4 语气词使用情况
    3.3 拟音词使用情况
        3.3.1 叹词使用情况
        3.3.2 象声词使用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儿童有声故事语音研究
    4.1 讲述者性别因素
    4.2 讲述者发音因素
        4.2.1 语音现象
        4.2.2 韵律
    4.3 讲述者语速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儿童有声故事语法研究
    5.1 句型特点
        5.1.1 简单句和复合句
        5.1.2 陈述句和非陈述句
    5.2 句长特点
    5.3 句子成分特点
        5.3.1 句子主语的重复使用
        5.3.2 句子成分的自由使用
    5.4 小结
第6章 儿童有声故事阅读建议
    6.1 阅读分级选择
    6.2 阅读时间选择
    6.3 阅读材料选择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创新点
    7.2 研究价值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篇故事语速统计
附录B 原始语料文本
致谢

四、语言活动设计:拿风筝(论文参考文献)

  • [1]“趣”读与读“趣”——《红楼春趣》教学探微[J]. 李玉华. 语文建设, 2021(22)
  • [2]为“女儿”立传 叹“知己”无缘——《红楼春趣》课堂实录及品读[J]. 王崧舟,施茂枝. 小学语文教学, 2021(31)
  • [3]“风筝”元素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 郭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4]小学中段习作语篇衔接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为例[D]. 张欣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打开“悦”读古典名篇之门的三把钥匙——陈霞老师《红楼春趣》教学课例分析[J]. 黄昌志. 广西教育, 2021(05)
  • [6]初中读困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研究[D]. 卜雨桐.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学情 精准助读 走近名着——五下第二单元教学建议[J]. 廖丽萍. 小学教学设计, 2020(Z1)
  • [8]看图写话,用更丰富的语言把图意表达得更生动[J]. 周蕾. 新课程(综合版), 2018(09)
  • [9]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D]. 刘俨影.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基于语料库的3-6岁儿童有声故事语言研究[D]. 徐凯俐.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语言活动设计:放风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