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兹别克斯坦获贷款开采金矿(论文文献综述)
康丽娜[1](2021)在《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文中认为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地处欧亚大陆的通衢之地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毗邻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大国或形势动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高度重视并积极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先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急剧上升,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我国在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军事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一直以来,有关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路径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进行写作。从理论分析来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因此,本文以布哈拉汗国(以下简称“汗国”)为研究主体,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亚地区内、外交往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进行系统论述,进而深入探讨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布哈拉汗国史是研究中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论述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并试图揭示中亚近代文明形成和演变的动因、规律和特点。全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与方法,指出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并对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加以阐释。第一章概述了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布哈拉汗国国祚400余年,历经昔班尼王朝、扎尼王朝和曼格特王朝的更迭,其历史进程与中亚近代史基本同步。16世纪初,在成吉思汗后裔昔班尼的统帅下,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河中地区建立布哈拉汗国。自19世纪开始,封闭且落后的汗国在曼格特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成为英俄在亚洲争霸的焦点。最终,俄国于1868年彻底征服汗国,使之沦为自己的附属国。总之,布哈拉汗国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沦为俄国附属国的历史变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亚近代史的演变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本章主要从政治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来解读汗国制度文明的特点。汗国的制度文明经历了继承、融合、形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以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为根基,借鉴游牧帝国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中亚近代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三章论述了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首先阐述了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然后分别探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一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贯穿于整个中亚文明史进程,是中亚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力。另外,俄国的统治也是包括布哈拉汗国在内整个近代中亚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致使汗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汗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导致汗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汗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就本质而论,这种发展是以俄国殖民掠夺为前提的。第四章阐述了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布哈拉汗国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主导文化是以苏非主义为特征的伊斯兰文化。自古以来,中亚地处欧亚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中亚文明交往史上,中亚地区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甚至还有的民族在这里建立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这种频繁的入侵与外族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诸多不同文明在中亚的交往。因此,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中亚文明还不断学习、吸收和融会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标尺。随着近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布哈拉汗国的文化也随之衰败。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汗国的文化变迁既有发展与繁荣,也有停滞与衰败。第五章探讨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首先简要介绍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然后重要论述了汗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平等外交过渡到不平等外交再到附属关系的彻底转变。最后讨论了布哈拉汗国与周边的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波斯、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广泛交往。总之,布哈拉汗国的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交替展开。汗国的对外交往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更加丰富了中亚近代文明史的内容。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地缘、宗教和国家四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中亚地区没有适宜发展社会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布哈拉汗国最终被俄国所占领,其历史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布哈拉汗国为代表的近代中亚地方政权依旧受制于地缘因素,其历史演变始终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亚的宗教中心,布哈拉汗国的宗教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始终贯穿于其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中亚地区少有形成长期稳定且人口众多的大国,近代诸汗国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削弱了中亚的实力。再者,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从民族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是今天乌兹别克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从对外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体现了中亚文明交往的多元融合属性。
基姆金娜·维罗妮卡[2](2018)在《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几百年来,欧亚大陆一直是沟通东西方世界的桥梁与媒介,而现如今,其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意义不但依旧明显,而且愈加重要。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全球化的发展与壮大,欧亚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关于推动贸易投资的各项举措,都为其创造了新动力。近几十年来,中亚地区合作加强的趋势十分明显。欧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是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之一,这是由于该区域具有重要的能源和运输潜力,具有整合欧亚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领域的潜力。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该区域的不稳定性也是引起外界关注的一个因素。它促使中国、俄罗斯和与本地区接壤的国家积极采取行动,确定新的战略与对策。中亚地区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决定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发展经济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三点:第一,中亚地区为中国西部、西北部地区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可能;第二,该区域利用其自然资源为创造一个新的交通走廊提供了可能;第三,国际金融危机迫使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地区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一系列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条件促成了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关系。白俄罗斯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及独联体国家的积极参与者。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及2014年白俄罗斯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后,白俄罗斯有意更加积极地参与欧亚各领域的交往与交往。因此,关注和研究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对于白俄罗斯而言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把与白俄罗斯合作的因素考虑进去,似乎也是今后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这一新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强化和提升区域经济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在分析中亚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形势的同时,兼顾国家和地区利益平衡这一考虑。在研究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属性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互动的实质,这其中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合作的发展阶段及其合作的模式与特点,以此来揭示中国对外政策观念在特定历史和政治经济形势下的轨迹走向,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发展进程中的反映。
张轶[3](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合作成为整合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实施过程中,沿线国家之间通过开展金融合作,加强金融安全保障措施,防御金融风险,确保各国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中亚国家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又是中国目前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无论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顺利推进还是中国能源安全角度考虑,都应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共赢。近些年,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规模的迅猛发展,合作领域逐渐扩展到能源、交通、产能与金融等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金融合作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与人文基础,经济贸易互补性较强,又拥有上海合作组织这一重要合作平台,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中亚国家各自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高度契合,具备良好的金融合作基础。金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着调节资源配置与提高投资效率的引导作用,金融合作成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贸易合作、能源合作、技术合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中亚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工具。加强贸易畅通,促进货币流通,深化金融合作,更是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推动互联互通战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为研究对象,以最优货币区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为什么要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金融合作基础—金融合作现状—金融合作障碍—金融合作推进措施”的思路,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内在关联机理,依次从贸易投资便利性、金融发展差异性和金融合作协同性三个层面进行金融合作水平测度,进而科学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有效推进策略。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结论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研究状况,明确区域金融合作的内涵与发展过程。通过对古丝绸之路历史渊源、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基础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条件三方面分析,确定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具备良好基础。运用OCA指数模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合作可行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尚不具备货币合作的条件。通过从多边金融合作、双边金融合作、商业银行合作、政策性银行合作、证券领域合作以及金融交流合作多个角度,明确贸易投资环境欠佳、金融发展差异性大和金融合作缺乏协同性是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障碍因素。通过构建双元金融合作潜力模型,从贸易投资便利性、金融发展差异性和金融合作协同性三个宏观层次因素,检验三种要素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关联性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贸易投资便利性,金融发展差异性、金融合作协同性均对跨国金融合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影响。贸易投资便利性、金融合作协同性与金融合作呈显着正相关,金融发展差异性与金融合作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贸易投资便利性、金融发展差异性和金融合作协同性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水平进行测度,首先,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性进行分析,构建贸易便利性指标体系,研究发现贸易便利性指数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较为显着,且为正向。影响贸易便利性要素众多,因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动都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差异性进行分析,构建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差异性显着: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六国金融发展水平排名与经济实力排名大致相符。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最高,金融基础优势最明显,其次是金融深度,但金融活力相对落后。再次,运用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金融合作协同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有序度、融资能力有序度以及金融安全有序度三个层面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协同性,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国家自2014年开始金融合作表现出协同状态,但协同程度仍较低且近几年变化不大。其中金融安全有序度表现最好,说明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安全有序特征越来越明显;而金融服务有序度表现最差,反映出金融服务仍处在调整与转型期,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有必要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进展,加强边境口岸管理,推进跨境人民币交易进程,提高贸易投资便利性。积极发挥亚投行引领作用,优化金融合作平台,并不断加强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跨境金融市场服务效率,逐渐缩小中亚国家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完善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深化跨境贸易金融监管合作,全面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协同能力。
玛桥[4](2016)在《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研究》文中提出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之间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地理位置特殊。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贸易越来越繁荣。在自然资源贸易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本论文研究并分析了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双方贸易关系,增进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贸易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基于乌中两国发展背景和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周边国家对其发展的影响,结合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内发展现状、因素和中国国内发展因素,以及第三方国家的在双边贸易合作方面的要素,重点描述了两国在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的相互合作现状。同时还提出了阻止双方贸易发展的困境,如:乌中进出口贸易不均衡、自然资源贸易规模小、交通运输不畅通、乌兹别克斯坦环境污染等等。从经济层面对乌中两国在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就乌中两国石油,铀矿原料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贸易方面进行了互补性分析,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的RCA指数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RCA指数分析、中乌主要自然资源的相对显性优势指数分析。分析的过程中利用了文献搜集法、数据收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对两国贸易合作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预测,最后本文总结了双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分析结果和前景对乌中两国提出了一些优化贸易合作的建议。
刘沛[5](2015)在《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文中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由我国政府提出的跨国别、跨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其在古丝绸之路地理框架内融入现代经济元素,整合所途经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矿产、水电、经济作物、人力等自然和社会资源并纳入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内。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已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APEC等国际组织遥相呼应、互为倚重,有利于我国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本文以中亚地区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利用我国资源与各国已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对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行前景分析和展望。中亚五国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短板,论述在国民经济特定领域与中亚五国开展务实合作,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格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对我国意义重大,将助力我国经济提质升级。
徐建伟,赵芸芸[6](2014)在《“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独立之后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中亚国家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进入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与中亚国家因地域邻近而具有地缘优势,因经济差别而具有互补优势,为相互间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未来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能源、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将双边经济、文化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将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和外交领域的又一战略前沿。
邴华琳[7](2014)在《中国金资源境外投资环境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世界黄金资源丰富,遍布六大洲,资源潜力较大。以2012年产量2818吨来计算,储量的静态保证年限别为18年,基础储量的为35年,能够保证未来需求。资源相对集中,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多。2012年中国金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九位。金矿床小型矿多,大中型矿少,不利于集中开发,金矿品位中等,2012年我国产金430.1吨,直逼年度新增资源量,资源保障程度堪忧,并将影响我国黄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黄金勘查一直是固体矿产勘查的热点,据RMG统计,2012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预算大约为205亿美元,黄金勘探占世界勘探总支出的47%。2012年各地区的勘探支出增加幅度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投入的最大增幅出现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拉丁美洲仍然是投资金额最多勘探目的地,且大部分资源用于黄金勘探。非洲是勘探支出增幅第二大的地区。其次为加拿大、欧亚地区、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太平洋诸岛。随着近年来黄金勘探开发投资升温,发现了不少大矿床,其中黄金的新发现超过其他矿种加起来的数量,勘探的热点区域仍然在西非、欧亚、美国以及太平洋诸岛地区。本文介绍了两种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弗雷泽和贝里多贝尔),然后选取六个典型国家,并结合它们资源潜力和投资环境的综合考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我国企业在境外国家投资时,那六个国家的优选顺序:南非——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秘鲁。南非的金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投资环境良好,经济发展加速,与中国关系良好,最终权重最高,是未来重点考虑对象。加拿大金矿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政策利好,政局稳定,与中国关系利好,是未来“走出去”的优选。亚太地区金矿资源潜力较大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等,投资环境及与我国的关系得分较高,纳入优先考虑范畴。拉丁美洲地区,金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巴西、智利、秘鲁等多个国家。有些国家金矿勘查程度相对较好,法律法规比较完善,是未来我国进入拉丁美洲的重要的风险勘查区。在此区域进行投资的劣势是,当地竞争相对激烈,同时单位投资成本及开采成本略高于其他大洲或地区。
刘莎莎[8](2012)在《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文中指出21世纪初,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情况和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为了成为该地区的重要角色,逐渐增加了在该地区的经济作用和参与。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定位开启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投资和发展援助。本文分析了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主要援助项目,这些项目也被视为中国发展援助政策的一部分。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中国对塔吉克斯坦的投资政策,而学者们对援助政策的关注和研究非常少,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亮点。中国的援助政策开始于2006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提供给中亚国家用于发展经济的低息贷款。塔吉克斯坦获得的贷款占总贷款的2/3。我的研究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援助塔吉克斯坦?本文研究了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以及其对塔吉克斯坦的援助政策,塔吉克斯坦对该政策的态度以及对中国的社会看法。本文阐述了中国发展援助政策的一些特点。首先,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与西方国家的传统援助政策不同。其次,中国不是通过其他国际援助组织来提供援助的。第三,中国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援助使得中国的低息贷款非常具有吸引力。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核心外交原则使其援助对包括中亚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最后,中国的援助政策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塔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这些领域对于中塔双方都非常重要。中国对于资源丰富的国家有更大的经济利益诉求,例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但是中国对于其它两个自然资源匮乏的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援助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这两个国家的稳定。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而中亚对于新疆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及中亚的经济存在导致对中国的担心越来越多。根据本文的研究,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形象更多是中性的,而非负面的。根据笔者的访谈,政治家和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在塔吉克斯坦的政策并不担心,而是希望继续促进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一些对中国持批评立场的观点相反,他们不认为塔吉克斯坦将陷入“债务坑”。
毕燕茹[9](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通过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不仅拓展了一国产业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一国产业结构演进日益受到国际分工和他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刻影响,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形成客观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演进趋势。在经济区域化主流发展态势下,产业结构国际化更多表现为国际区域化特征。随着国家间产业结构互动程度的深入,国与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关系,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中国是开放的大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背景下,应突破以往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定势,立足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的视角,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范围。在实践中表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向的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西向的上海合作组织。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大框架下进行的,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国家都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相邻,经济结构强烈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等,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尚未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即中国长期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中亚国家心理失衡;二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将带动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重新整合,各国(地区)都必将以不同方式和比较优势参与这一进程,谁掌握了产业整合的先机,谁就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显然中国应该力争掌握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整合的主导权。本文正是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进行研究,通过加强双边的产业联系,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定义、合作机制、内容进行了界定。产业合作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合作,产业合作需借助贸易、投资、金融等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本文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对中亚国家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强烈互补性,具备开展产业合作的动力和物质基础;第二,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合作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机制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贸易合作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合作形式;第三从三次产业层次,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已有产业合作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中国与中亚国家三次产业合作都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合作的深度、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本文在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实践和互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目前深化产业合作思路:宏观上要畅通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即贸易自由化、投资扩大化;中观上梳理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以拓宽双边产业合作的领域;微观上提出企业参与产业合作的思路。在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特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推进路径:以哈萨克斯坦为产业合作突破口,将中国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落脚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筑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最终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使中国的专业化生产在中亚国家区域内若干层次上展开,形成良性互动中的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段秀芳[10](2010)在《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中亚各国在市场化改革、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复苏等各种有利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之下,都逐步完善了相关投资法规,出台了各种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有利推动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但其投资政策的多变性、弱操作性及其投资限制等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对中亚国家投资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中国对中亚投资的比重,保持与双方地理位置优势和"战略与协作"关系发展相适应的地位,在当前不仅是企业,更是政府和研究工作者当务之急。
二、乌兹别克斯坦获贷款开采金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兹别克斯坦获贷款开采金矿(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
五、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 |
第一章 布哈拉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 |
第一节 乌兹别克人的南迁与昔班尼王朝的建立 |
一、乌兹别克人南下与帖木儿王朝衰败 |
二、汗国的创立与前期统治 |
三、阿布杜拉二世统治的兴盛 |
第二节 扎尼王朝的统治与战争交往 |
一、王朝建立与伊玛姆库利的统治 |
二、阿布杜拉齐兹汗与汗国分裂 |
三、乌拜杜拉汗统治与部落贵族间斗争 |
四、王朝衰微与纳迪尔沙入侵 |
第三节 曼格特王朝与俄国保护国的形成 |
一、曼格特部落与新政权的稳固 |
二、沙赫穆拉德时期的繁荣与19 世纪初的汗国 |
三、纳斯鲁拉强化集权与对外征战 |
四、1868 年俄国占领与统治 |
五、1917—1920 年汗国历史的终结 |
小结 |
第二章 布哈拉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 |
第一节 政治军事制度的特点 |
一、汗位继承与分封制 |
二、帖木儿帝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 |
三、宗教阶层的显着地位 |
四、俄国政治代办处的设置 |
五、军事管理体系的完善 |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化 |
一、伊斯兰教法和部落习惯法并行适用 |
二、伊斯兰国家司法体系的地方化 |
三、俄国统治后的司法改革 |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 |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
二、赋役制度的完善 |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 |
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改善 |
五、经济自主权的丧失 |
小结 |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 |
一、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居民的广泛交往 |
二、政权稳固问题与统治者政策变化 |
三、俄国统治与工业文明的冲击 |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 |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
二、传统发达的农耕业 |
三、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
四、棉花种植业的兴衰 |
第三节 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
一、手工业的兴衰 |
二、贸易发展的多元化 |
三、资本输入与俄国企业的建立 |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
一、人口分布与游牧民定居 |
二、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
三、社会分层与民众暴动频繁 |
四、俄国移民的到来及其影响 |
五、交通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
小结 |
第四章 布哈拉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 |
第一节 汗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
一、苏非主义的地域性 |
二、文化发展的宗教属性 |
三、地区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变迁 |
一、建筑步入衰微 |
二、文学转向现实题材 |
三、艺术趋向本土化 |
四、多语言融合与借用 |
第三节 俄国对汗国宗教文化转型的影响 |
一、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觉醒 |
三、社会改革新思潮与扎吉德运动 |
小结 |
第五章 布哈拉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 |
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背景 |
第二节 与俄国关系的演变 |
一、政治往来与外交关系变化 |
二、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转变 |
三、俄国征服中亚的背景和原因 |
第三节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交往 |
一、与周边汗国的领土争夺与经贸往来 |
二、与波斯的战争交往和文化融合 |
三、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
四、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交往与宗教联系 |
小结 |
结语 |
一、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 |
二、布哈拉汗国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地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亚发展总论 |
1.1.1 中亚的定义 |
1.1.2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战略意义 |
1.1.3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
1.1.4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社会政治问题 |
1.1.5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
1.1.6 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安全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区域贸易理论的综述 |
1.3.2 关于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总结与评论 |
1.3.3 俄罗斯学界对于区域贸易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1.3.4 关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研究综述 |
1.3.5 与上海合作组织相关的其他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结构安排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总论 |
2.1 中国地缘战略中的中亚地位 |
2.1.1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
2.1.2 “战略后方”:确保国家安全及维护地区稳定 |
2.1.3 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阶段 |
2.2.1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起始 |
2.2.2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方向的转变 |
2.2.3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积极开展 |
2.2.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
2.3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主要方向 |
2.3.1 安全稳定是中国在中亚国家的外交重点 |
2.3.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特点 |
2.3.3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投资领域 |
2.3.4 中国对于中亚国家的能源战略 |
2.3.5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领域的合作 |
2.3.6 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的案例分析 |
3.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1.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外交关系 |
3.1.2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1.3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
3.2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2.1 乌兹别克斯坦的对外贸易 |
3.2.2 乌兹别克斯坦对于上合组织的参与 |
3.2.3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 |
3.2.4 乌兹别克斯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互联系 |
3.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经贸合作 |
3.3.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战略部署发展阶段 |
3.3.2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经贸投资 |
3.3.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3.4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经贸合作 |
3.4.1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交往历程 |
3.4.2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经贸合作 |
3.4.3 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能源合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4.1 上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4.1.1 上合组织概述 |
4.1.2 上合组织的发展历程 |
4.1.3 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交流合作 |
4.1.4 上合组织的意义与作用 |
4.2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经济合作的发展 |
4.2.1 初始建构阶段(2001—2003年) |
4.2.2 加快发展阶段(2003—2008年) |
4.2.3 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阶段(2008—2013年) |
4.2.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合组织的对接阶段(2013年—至今) |
4.3 上合组织框架内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 |
4.3.1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领域 |
4.3.2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机制 |
4.3.3 中俄和中亚各国的利益分析 |
4.3.4 中国与中亚成员国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 上合组织扩展为跨大陆的国际组织 |
4.4.1 上合组织观察员国与对话伙伴国的合作模式 |
4.4.2 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的意义及影响 |
4.4.3 伊朗、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的可能性 |
4.5 上合组织扩员与经济合作的联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新型经贸战略 |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及国际影响 |
5.1.2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在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投资 |
5.1.3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形成因素 |
5.2 作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桥梁的上合组织 |
5.2.1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对应 |
5.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 |
5.2.3 对接过程中上海合作组织扮演的重要角色 |
5.3 白俄罗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上合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
5.3.1 白俄罗斯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参与 |
5.3.2 白俄罗斯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视 |
5.3.3 白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交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俄美及欧盟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及其影响 |
6.1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1.1 俄罗斯关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地缘战略的定位 |
6.1.2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历程 |
6.1.3 俄罗斯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特征 |
6.2 美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2.1 美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
6.2.2 美国与上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合作的现实状况 |
6.3 欧盟及其他国家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交流 |
6.3.1 欧盟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 |
6.3.2 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的中亚政策 |
6.4 俄美及欧盟对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未来合作的展望 |
7.1.1 中亚地区局势及俄美两国的中亚政策走向 |
7.1.2 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的合作前景 |
7.2 对于中国与上合组织中亚成员国合作交往的相关建议 |
7.3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区域金融合作 |
1.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
1.2.3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最优货币区理论(OCA理论) |
2.1.1 组建最优货币区标准 |
2.1.2 货币成本与收益定量分析 |
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2.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研究 |
2.2.3 金融发展与内生增长研究 第3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基础 |
3.1 古丝绸之路历史渊源 |
3.1.1 古丝绸之路起源 |
3.1.2 古丝绸之路贸易金融合作 |
3.2 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基础 |
3.2.1 哈萨克斯坦金融发展基础 |
3.2.2 乌兹别克斯坦金融发展基础 |
3.2.3 土库曼斯坦金融发展基础 |
3.2.4 吉尔吉斯斯坦金融发展基础 |
3.2.5 塔吉克斯坦金融发展基础 |
3.3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条件 |
3.3.1 政治关系 |
3.3.2 地缘条件 |
3.3.3 经济水平 |
3.3.4 贸易结构 |
3.3.5 合作平台 |
3.4 中国与中亚国家货币合作分析 |
3.4.1 模型设定 |
3.4.2 实证分析 第4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
4.1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现状 |
4.1.1 多边金融合作 |
4.1.2 政府间双边金融合作 |
4.1.3 商业银行合作 |
4.1.4 政策性银行合作 |
4.1.5 证券领域合作 |
4.1.6 金融交流合作 |
4.2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障碍 |
4.2.1 中亚国家贸易投资环境欠佳 |
4.2.2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差异性大 |
4.2.3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缺乏协同性 |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关联性分析 |
5.1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关联性模型 |
5.2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关联性检验 |
5.3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关联性结果 第6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水平测度 |
6.1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性分析 |
6.1.1 贸易便利性指标体系 |
6.1.2 贸易便利性实证分析 |
6.2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发展差异性分析 |
6.2.1 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
6.2.2 金融发展差异性实证分析 |
6.3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协同性分析 |
6.3.1 金融协同性指标体系 |
6.3.2 金融协同性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推进策略 |
7.1 优化贸易投资环境,提升贸易投资便利性 |
7.1.1 加强边境口岸管理,提高跨境贸易通关服务效率 |
7.1.2 推进跨境人民币交易进程,提高贸易投资结算效率 |
7.2 提高跨境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缩小金融发展差异性 |
7.2.1 积极发挥亚投行引领作用,优化金融合作平台 |
7.2.2 发挥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加强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
7.3 发挥金融合作潜力,增强金融协同性 |
7.3.1 完善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提升金融服务协同能力 |
7.3.2 深化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提升金融安全协同能力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发展历程与状况 |
2.1 乌兹别克斯坦的自然资源生产和进出口状况 |
2.2 两国的自然资源贸易合作现状 |
2.3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2.4 乌兹别克斯坦矿业投资决策 |
3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互竞性与互补性分析 |
3.1 双边自然资源贸易的互竞性分析 |
3.1.1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的RCA指数分析 |
3.1.2 中国自然资源的RCA指数分析 |
3.1.3 中乌主要自然资源的相对显性优势指数分析 |
3.2. 双边自然资源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3.2.1 中乌主要自然资源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3.2.2 乌中主要自然资源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3.2.3 小结 |
4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前景分析 |
4.1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的影响因素 |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乌中自然资源贸易前景预测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 |
1.2 古丝绸之路综述 |
1.3 古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
1.4 古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
第2章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
2.1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综述 |
2.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规划 |
2.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基础 |
第3章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前景展望 |
3.1 中亚五国经济综述 |
3.2 我国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
第4章 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4.1 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 |
4.2 中哈两国合作基础 |
4.3 油气能源领域合作 |
4.4 银行业领域合作 |
4.5 前景展望 |
第5章 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5.1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结构 |
5.2 中吉两国合作基础 |
5.3 黄金等矿产资源领域合作 |
5.4 前景展望 |
第6章 与塔吉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6.1 塔吉克斯坦经济结构 |
6.2 中塔两国合作基础 |
6.3 水电资源领域合作 |
6.4 前景展望 |
第7章 与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7.1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结构 |
7.2 中乌两国合作基础 |
7.3 棉花等经济作物领域合作 |
7.4 前景展望 |
第8章 与土库曼斯坦经济合作前景展望 |
8.1 土库曼斯坦经济结构 |
8.2 中土两国合作基础 |
8.3 人力资源培训领域合作 |
8.4 前景展望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亚国家物产资源非常丰富 |
(一) 中亚国家有潜力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 |
(二) 金属资源种类多, 储量丰富, 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
(三) 农牧业生产条件优良, 是世界上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 |
二、中亚国家进入经济快速增长阶段 |
(一) 经济改革和外资流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
(二)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兴起 |
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
(一) 分工固化倾向明显, 资源依赖特征突出 |
(二) 加工制造业发展滞后, 消费品生产和资源深加工能力不足 |
(三) 生产设备陈旧, 技术水平较低, 经济效益较差 |
四、我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条件与挑战 |
(一) 我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联系协作的历史渊源 |
(二) 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框架基本形成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外部挑战加大 |
五、未来我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 |
(7)中国金资源境外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框架 |
第二章 全球金资源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全球 |
2.1.2 中国 |
2.2 资源分布 |
2.2.1 全球 |
2.2.2 中国 |
2.3 典型国家和典型矿山 |
2.3.1 澳大利亚 |
2.3.2 南非 |
2.3.3 俄罗斯 |
2.3.4 美国 |
2.3.5 印度尼西亚 |
2.3.6 秘鲁 |
2.3.7 加拿大 |
第三章 全球金资源开发概况 |
3.1 全球勘查总体趋势概述 |
3.2 各地区趋势 |
3.3 投资构成:金矿占据半壁江山 |
第四章 中国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4.1 中国矿业“走出去”现状 |
4.1.1 投资矿种及国家 |
4.1.2 投资主体 |
4.1.3 海外并购情况 |
4.2 中国金资源境外勘查开发现状 |
4.3 金资源“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我国境外金资源投资优先顺序分析 |
5.1 矿业投资环境分析现状 |
5.1.1 矿业投资环境定义 |
5.1.2 主要研究机构矿业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
5.1.3 矿业投资存在风险分析 |
5.2 全球主要金资源国投资环境概况 |
5.2.1 乌兹别克斯坦 |
5.2.2 加拿大 |
5.2.3 澳大利亚 |
5.2.4 俄罗斯 |
5.2.5 南非 |
5.2.6 秘鲁 |
5.2.7 印度尼西亚 |
5.2.8 智利 |
5.3 我国境外金资源投资优先顺序分析 |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5.3.3 评价过程 |
5.3.4 评价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认识 |
6.2 存在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的问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理论意义 |
1.4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1.4.1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关系 |
1.4.2 中国援助政策特点及在塔吉克斯坦的援助领域 |
1.4.3 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消极以及积极角度 |
1.4.4 理论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1.5.1 案例分析 |
1.5.2 访谈分析 |
1.6 研究设计和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国援助政策的特征 |
2.1 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演变和特殊性 |
2.2 中国提供发展援助的方式和机构 |
2.3 小结 |
第3章 中国援助塔吉克斯坦的主要领域与意义 |
3.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援助项目的主要领域 |
3.1.1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交通领域的援助项目 |
3.1.2 中国在塔吉克斯坦水电领域的援助项目 |
3.1.3 2009 年中国提供的一系列新援助资金分析 |
3.2 中国提供援助的原因分析 |
3.2.1 安全利益 |
3.2.2 “新丝绸之路” |
3.2.3 中国西部发展 |
3.2.4 “走出去”战略 |
3.3 小结 |
第4章 中国援助及塔吉克斯坦境内外带来的反应 |
4.1 中亚其他国家学者对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影响力扩大的看法 |
4.2 塔吉克斯坦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在本国扩大影响的看法 |
4.2.1 塔吉克斯坦居民对中国的印象 |
4.2.2 对在塔中国人的态度 |
4.2.3 前往塔吉克斯坦的中国人流动分类 |
4.2.4 中国人在塔吉克斯坦的问题分析 |
4.2.5 塔吉克斯坦政治家和学术家分析中国在塔吉克斯坦影响力的扩大 |
4.2.6 塔吉克斯坦经济需要中国外资的主要领域能提供互利 |
4.2.7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外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要素禀赋互补性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产业结构互补性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外部条件 |
四、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和难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
(四)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
二、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
(一) 国际贸易 |
(二) 国际投资 |
(三) 国际金融 |
三、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及互补性分析 |
第一节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二、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三、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四、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 |
(三)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五、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
(一) 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
(二) 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 |
(三)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
六、中亚五国独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评价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分析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梯度差距 |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产出结构比较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一:贸易合作 |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贸易情况 |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情况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 |
(二)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 |
(三)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 |
(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 |
(五)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一) 贸易结合度分析 |
(二)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
(三) 贸易互补性分析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二:投资合作 |
一、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特点 |
(一) 外资来源国 |
(二) 投资领域 |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状况 |
(一)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
(二) 中国在中亚的间接投资 |
(三) 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三:金融合作 |
一、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概况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
(一)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多边合作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双边合作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特点 |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实践与评价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一产业合作 |
一、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一) 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
(二) 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概述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棉花贸易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与项目合作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二产业合作 |
一、中亚国家独立初与中国第二产业的合作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二)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
三、小结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三产业合作 |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 |
(一) 中亚各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现状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评价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 |
(一) 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 |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机制建设 |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水平评价 |
(五)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前景 |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因素分析 |
一、大国对中亚市场争夺 |
二、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 |
(一) 中亚国家经济实力 |
(二) 中亚国家经济环境 |
三、中亚国家复杂心态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
一、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推进路径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突破点——哈萨克斯坦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战略承接地—中国新疆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一) 完善产业合作互动机制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 |
(三) 企业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 |
(二) 中国新疆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分析 |
(三)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比较 |
四、构筑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 |
(一) 雁行模式的实现前提 |
(二) 雁行模式的构筑方式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
四、乌兹别克斯坦获贷款开采金矿(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D]. 康丽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2]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经贸合作研究[D]. 基姆金娜·维罗妮卡. 辽宁大学, 2018(01)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研究[D]. 张轶.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4]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自然资源贸易研究[D]. 玛桥.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5]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D]. 刘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6]“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点研究[J]. 徐建伟,赵芸芸. 开发研究, 2014(05)
- [7]中国金资源境外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 邴华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8]中国对塔吉克斯坦援助政策剖析[D]. 刘莎莎. 清华大学, 2012(07)
- [9]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 毕燕茹. 新疆大学, 2010(11)
- [10]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策思考[J]. 段秀芳. 投资研究,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