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科技实现农业发展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科技实现农业发展

一、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论文文献综述)

贺岚[1](2020)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的运行框架与主要模式》文中认为不同于"合作社+小农户""公司+小农户"等工商带动型的脱贫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的"科研人员+合作社+小农户"等路径显现了科技和产业带动的双重效应。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显示了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和农民素质提升的"研究—扩散—衔接"的逻辑框架,其联结科技与市场协同创新对小农户的带动具有明显的效应。从农业推广绩效和影响角度来说,运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蕴含经济性内涵的脱贫模式与路径,对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对小农户衔接农业现代化有直接影响和作用。

王倩[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3](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陆权丹[4](2017)在《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农业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深入发掘胡锦涛“三农”思想中的科技兴农部分,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思想史研究方法,分析胡锦涛的科技兴农思想。文章从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出发,分析其当代价值。研究认为,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产物;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涵是: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是:1)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兴农思想;2)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3)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4)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中国农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5)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6)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盛卫华,姜云芳,徐海东,汤莉莉,冯广彬[5](2013)在《乡镇农技站应唱好科技兴农的主角》文中指出党中央指出:"要迅速在全国上下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把农业搞上去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大气候,如何把农业搞上去?中央提出:"三靠方针"即: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靠政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靠投入有一定的制约性;只有靠科学,才有无限的广阔性。国务院最近决定,依靠科技兴农,推广科技成果,有识之士都感到科技兴农是发展中国农业后劲之后劲。但谁来普及科学种田的知识?谁来推广适用的农

丁萍[6](2012)在《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县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业产业化得到快速发展。囚此,只有将“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永济市是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县级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两大战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农业科技渗透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的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从企业到基地、从产业到市场的全面跨越发展。2011年,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本文从“科技兴农”的视角,对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基本理论,指出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兴农”;第二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永济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科技+龙头”带动的发展模式;第三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对科技促进芦笋产业快速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永济市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指出了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战略规划和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本部分也是本文的结论,一是依靠科技推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二是实施科技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四是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县域这一层面出发,以永济市为例,跳出区域经济、资金支持、优化环境等视角,从“科技兴农”的视角,分析总结了永济市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对全省及至全国的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梅[7](2010)在《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新形势下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兴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在对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现状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并对福建现有几种科技兴农模式进行定量绩效评价,从而提出优化和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这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促进福建科技兴农的发展。论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福建现有的科技兴农模式的现状,分析影响科技兴农的制约因素。同时,从科技兴农模式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考考虑,坚持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取专家咨询法,设定了指标的权重和标准值。探讨建立了科技兴农模式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并结合福建现有几种科技兴农模式星火计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集团承包、科技特派员的有关项目进行定量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在科技兴农实践中,科技特派员模式关键在“重心下移,高位嫁接”的机制显示了生命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集团承包模式,其成功在于综合配套的推广,有利于在大面积大范围组织综合性配套技术推广,提高科技规模效益。星火计划项目大力培育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利用指标体系对福建现有的星火计划、集团承包、科技特派员等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探讨提出新时期优化和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民间力量为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实行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以无偿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的科技推广机制;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星火计划等项目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牛斌[8](2008)在《科技兴农工程的实践与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兴农"观念深入人心,各地、各级政府均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措施来抓,积极引导各涉农单位投身其中。山西省农科院以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为切入点,在全省建试点、摆样板、树典型,收到了显着的成效,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于·布仁巴雅尔[9](2003)在《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文中指出博士学位论文《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所涉及到的是一个在国内外研究极为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论文对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等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以侧重质性研究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整合性分析法和跨学科分析法,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基本原理和实践对策,尤其是充实民族文化、现代科技文明与民族地区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相整合的理念。因此,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基础理论研究:阐释民族地区实用科技培训推广的基本理念;分析制约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民族文化传统等独特因素的影响,以阐明其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特点;(2)历史研究:总结我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教训;(3)调查研究:探明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的实践举措、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特殊问题;(4)对策研究:借鉴国内外科技推广培训的制度和实践项目,尤其是比较具有跨时空、跨文化适应性、可供民族地区借鉴的策略、技术和手段,探讨促进当前民族地区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对策,包括体制改革、项目运作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其中,现实研究和理论研究是重点,对策研究是难点。 作为专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在于,其一,指出了村民个体的文化资本和意识状态是制约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重要因素;其二,论证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本质是民族地区个体社会化和社区文化变迁的重要手段;其三,阐释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及其政府的责任;其四,剖析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及其理念;其五,说明了高校制度化地纳入乡村科技推广体系的重大意义;其六,说明了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中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与批判意识的重大意义和操作技术;其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张力及其在推广培训中的调适。

周生贤[10](1995)在《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把我区科技兴农推向新阶段》文中提出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把我区科技兴农推向新阶段周生贤五年前,我们根据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作出了科技兴农的决定。经过五年的实践证明,科技兴农的决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选择。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论文提纲范文)

(2)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4)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农业占GDP比重变化
        (二)农业增长乏力
        (三)城乡间收入差距拉大
        (四)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科技支撑
        (一)农村贫困问题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三)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三、科技引领农业发展能力不足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农业科技推广乏力
        (三)农业领域留不住人才
第三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科技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科技思想
        (二)列宁农业科技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农业科技思想
        (一)毛泽东农业科技思想
        (二)邓小平农业科技思想
        (三)江泽民农业科技思想
第四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加快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重视种业科技创新
        (二)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物质基础
        (一)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
    三、培养新型农民造就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二)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以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
        (一)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
        (二)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转型
第五章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继承与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兴农思想
    二、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以科技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以科技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以科技推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六、以科技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乡镇农技站应唱好科技兴农的主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兴农是乡镇农技站的主旋律
二、科技培训是科技兴农的主题歌
    (一) 实际性原则即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文化, 技术素质的实际, 着手制订科技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 并协调有关部门议订相对应的措施, 把农民培训工程列入政府考核行列, 真正使培训落实到科技兴农的实处。例如:正余镇在完善联产承包制基础上, 全面实行土地流转, 实现了土地等管理体制上创新, 镇成立农业服务中心, 村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站, 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镇流转土地近3.6万亩, 占全镇总面积70.8%, 其中:中高效农田占比达78.5%, 全镇建起了种养农业科技园21个, 各种形式涉农经济组织78个, 基本上形成“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成为南通市一个较具规模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强盛园区, 占地2000亩, 注册的“真诺”牌无公害蔬菜成功打进并牢牢占据肯德基、麦当劳的原料供货市场, 园区效益达1200万元以上。农业由过去的分散型、自由型、独立型转向集约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转化。镇荣获南通市高效农业规模先进单位, 荣获海门市设施农业高效化目标管理特等奖项, 在此荣誉中, 乡镇农技站功不可灭。农技站在三个年头累计培训逾4万人次。近年来, 镇财政拔款500万元建造农技培训综合大楼, 添置各种培训设备30余万元, 村村建立农民培训学校, 可一次容纳200余人的培训教室, 每年要自行开展12批次的各类农技培训活动, 农技站配备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兼职教师, 镇聘任园区土专家现场讲课, 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民传授设施农业种养技术, 镇农技站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 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
    (二) 实用性原则。即科技培训的重点。就是要大力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这个应用因是实用, 而实用就是传授给农民少投入、多产出、易接受、能做到的某些科学种养、加工技术, 这就是实用原则的具体内涵。
    (三) 实效性原则, 科技培训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形式, 最主要的要使科学技术运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变为农民的行动, 产生出实际效果, 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培训落实到科技兴农的实处。
三、村级办学是科技培训的主舞台
    (一) 建立村分校做到四个一
        1、落实一个阵地, 村村都要因地制宜建立一个能容纳200人培训教室, 作为村级农技培训分校。
        2、建立一套班子, 阵地落实好, 建立一套职能班子, 镇分管农业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农技站配备专职站长与二个技术员专职抓这项工作, 村由分管农业负责人担任此项工作, 做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3、挂起一块牌子, 村分校落实好, 必须挂牌, 做到名符其实、名正言顺, 实行双向管理, 行政上的村管, 业务上归镇农技站分管。
        4、订好一个计划, 镇农技站在宏观上对全镇科技培训要有一个总体规划, 分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真正做到培训计划科学化, 具体实施计划化。
    (二) 在培训方法上做到四个结合
        1、农闲与农忙相结合。村分校根据年度培训计划, 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农闲与农忙相结合, 农闲培训一些常规技术培训, 农忙培训一些实用应急技术培训, 闲时多学, 忙时少学。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 基本上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家庭农业型, 村分校要相对集一些户长、村民组长的培训, 再由他们辐射到每个农户, 同时村分校根据农村难统易分的特点, 搞一些联户群体培训, 真正做到送教到田头、宅头、户头。
        3、字、图、音、像相结合, 在科技培训中, 村分校一定要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防止花架子、空理论, 图任务的错误倾向, 扎扎实实把科学技术传授给每个农户, 村农技分校充分编制农技小知识, 搞一些实用技术小资料, 发至到每个农户手中, 镇农技站把科技制图, 利用市场集会展示, 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深入到每个农户。
        4、现场示范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农民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 往往课堂讲课效果差, 农民难以接受, 应多搞一些现场形式的讲授, 采用直观教学法, 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6)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基本理论综述
    1.1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1.2 “科技兴农”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关系
    1.3 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兴农”
第二章 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 经济发展概况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2.3 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2.4 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第三章 永济市芦笋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3.1 芦笋产业发展概况
    3.2 科技促进芦笋产业提速增效
    3.3 科技促进芦笋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第四章 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4.1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科技兴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规划
    4.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第五章 永济市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5.1 依靠科技推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向
    5.2 实施科技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
    5.3 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措施
    5.4 推进标准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科技兴农模式
        1.2.2 我国科技兴农模式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现状
    2.1 科技兴农的概念和特征
        2.1.1 概念
        2.1.2 特征
    2.2 福建科技兴农主要模式和成效
        2.2.1 农业综合开发的成效和特点
        2.2.2 星火计划
        2.2.3 科技兴农集团承包
        2.2.4 科技特派员制度
        2.2.5 其它科技兴农模式
    2.3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制约因素
        2.3.1 农村科技力量薄弱
        2.3.2 科技兴农与农业推广、生产未能紧密结合
        2.3.3 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政府管理职能急需转变
        2.3.4 科技兴农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风险投入保障
        2.3.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强
        2.3.6 农村科技服务手段滞后
第三章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证分析
    3.1 科技兴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1 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权重与标准值的测算方法与步骤
    3.3 科技兴农模式的绩效评价方法
        3.3.1 科技兴农模式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
        3.3.2 评价指标测算实证与分析
第四章 完善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的对策措施
    4.1 以农村推广组织为核心,健全多元化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体系
        4.1.1 推进推广组织多元化
        4.1.2 整合推广机构,优化推广队伍
    4.2 以科特派制度为重点,增强科技兴农模式的适应性
        4.2.1 继续拓宽和优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模式
        4.2.2 鼓励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多模式利益共同体运行发展
        4.2.3 营造科技服务农村的良好政策环境
    4.3 以产业链为主线,提高科技兴农模式的技术集成
        4.3.1 农业科教单位农业技术集成推广活动
        4.3.2 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4.3.3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
    4.4 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4.1 星火计划
        4.4.2 其他项目
    4.5 建立科技兴农的保障体系
        4.5.1 制度保障
        4.5.2 经费保障
        4.5.3 政策保障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的方案与实施 第二章 历史背景考察: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发展回顾
第一节 旧中国乡村教育改良实验与科技推广思想的萌芽
第二节 新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演变
第三节 中国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历史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状调查: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个案研究
第一节 西南个案: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一. 拉祜族与澜沧县概况
    
(一) 拉祜族的族源与历史
    
(二) 拉祜族文化特点
    
(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 近年乡村技术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
    
(三) 基层调查:东回乡
第二节 西北个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
    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述
    二. 巴州农业经济发展:访州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人S先生
    三. 近年乡村推广培训的举措.成就和问题
    
(一) 对教育部门的调查:成人教育项目
    
(二) 对农业部门的调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三) 对畜牧部门的调查
    
(四) 基层调查:巴音布鲁克牧区
第三节 个案分析
    一.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特殊性
    二. 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制约因素
三. 小结 第四章 理论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理念
第一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本质
    一. 对于村民个体:不断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二. 对于乡村社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手段
第二节 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公益性质
    一. 经济学的分析: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 教育学的分析:全民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 确定科技推广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一. 目前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目标的局限
    二. 确定实用科技培训目标和内容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 学习心理与科技推广培训
    一. 成人学习心理的角度
    二. 跨文化学习心理的角度
第五节 科技推广培训中的文化问题
    一. 现代科技文化的影响力
    二. 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的张力
    三. 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间的张力
    四. 推广培训中现代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间张力的调适 第五章 对策研究:民族地区乡村科技推广培训的革新
第一节 借鉴研究
    一. 发达国家案例:美国合作推广制度
    
(一) 美国合作推广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的显着效益
    
(三) 美国农业推广教育特点:农业合作推广服务的机制
    二. 发展中国家案例:印度个案
    
(一) 政策分析:政府举措
    
(二) 项目个案:运作机制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 体制革新
    
(一) 管理体制
    
(二) 机构设置
    二. 项目实践革新与质量保证举措
    
(一) 项目实践革新
    
(二) 质量保证举措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实现科技兴农(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兴农的运行框架与主要模式[J]. 贺岚. 科技管理研究, 2020(24)
  • [2]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4]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研究[D]. 陆权丹. 云南农业大学, 2017(02)
  • [5]乡镇农技站应唱好科技兴农的主角[J]. 盛卫华,姜云芳,徐海东,汤莉莉,冯广彬.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3)
  • [6]永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基于“科技兴农”视角的分析[D]. 丁萍. 山西大学, 2012(11)
  • [7]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D]. 林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6)
  • [8]科技兴农工程的实践与经验分析[J]. 牛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6)
  • [9]民族地区乡村实用科技推广培训研究[D].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10]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把我区科技兴农推向新阶段[J]. 周生贤. 宁夏科技, 1995(01)

标签:;  ;  ;  ;  ;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以科技实现农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