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十三)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

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十三)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13)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钰[1](2021)在《基于ADF7023的读写器硬/软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李晨歌[2](2021)在《自容式水听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海洋中的信息统技术在海上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下航行器在保卫我国海洋权益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拥有良好的声隐身性能可以充分发挥隐蔽性高的优势,提高威慑力。对辐射噪声的测量是作为衡量水下航行器声隐身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由于无法避免其辐射噪声的出现,因此对水下航行器辐射噪声进行准确测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中北大学自主研制的MEMS矢量水听器为基础,将MEMS矢量水听器、姿态传感器与相应信号调理、采集、存储模块集成为一体,对自容式水听器进行了设计。本文根据MEMS矢量水听器的标矢量端信号接收原理对MEMS标矢量一体式水听器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节省了水听器内部空间,减少了水听器内部线路的复杂程度,提升了MEMS标矢量一体化水听器的性能。并选用了STM32F407芯片以及Altera公司的Cyclone IV E系列的FPGA芯片作为系统的主控模块,配合由FPGA控制的AD7606模数转换模块对传感器所采集信号以及同样由FPGA控制的SCM-340倾角补偿式电子罗盘所接收的倾斜角、横滚角、航向角的角度信息进行采集,同时通过STM32自带的USB HOST调用FATFS文件管理系统控制SD卡进行对水听器与姿态传感器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写入与读取。系统整体通过上位机与STM32之间的通信对系统进行工作状态与延迟采集时间的控制。根据自容式水听器设计目标与技术指标,完成了对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工作,经多次测试实验验证,验证了信号采集、存储、延迟启动等功能,达到了预期设计需求,为后续对自容式水听器系统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为MEMS标示量一体式水听器的应用提供了平台。

李宁[3](2021)在《烘箱在公路工程中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烘箱在道路室内试验中是一种常用的加热设备,主要用来加热或者保温沥青、集料以及混合料等物质,由于这些物质在进行室内试验时对温度状态有严格要求,所以烘箱的控温精度和保温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然而,现阶段实验室所用的烘箱大都是通用烘箱,其控温精度低、内腔的温度均匀性也很差,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加热或保温的物质没能达到试验的标准温度,最终导致试验的结果失真。因此,本文制作了一个适合道路行业的高精度烘箱,这样在进行试验时,试验的结果才更加可靠,室内试验才更有工程实际意义。为了制作一个道路专用烘箱,本文首先对通用烘箱的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通用烘箱的设计缺点、内腔温度分布、均匀度、控温精度、波动度等,接着又通过具体的试验来证明了通用烘箱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其次,本文分析了烘箱的传热方式以及传热机理,对烘箱在不同模式下的传热量做了计算,得到了烘箱的主要传热方式,并针对主要传热方式提出了改进优化建议。在对烘箱改进优化时,本文采用先模拟后制作样品的方式来进行。为了使模拟的结果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先对通用烘箱做了建模,通过对比模拟和实测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接着设计了试验方案,利用模型模拟了不同位置热风扇和不同风速下烘箱的温度场情况,通过烘箱的温度均匀度为衡量指标得到了烘箱的最佳的热风扇位置和最佳风速。其次用模拟的方式研究出了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根据单个热源的模拟结果,得到了温度与热源距离之间的关系;通过双侧热源在不同距离下的温度场均匀度情况,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宽度;在双侧热源的最佳距离基础上,研究了温度场均匀度与第三热源距离的关系,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高度;在三侧热源保持最佳的尺寸基础上,通过研究温度均匀度与第四热源的距离关系,得到了烘箱的最佳设计深度。然后利用最佳风速下的模型,通过改变热源的功率,研究出了功率与烘箱温度平均值的关系。最后运用模拟的结论,制作了道路专用烘箱的模型,通过道路专用烘箱的模拟结果说明了该模型的结构尺寸以及边界条件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在道路专用烘箱模型模拟结果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本文按照模拟的模型进行了实际的还原,首先对道路专用烘箱的零部件以及材料进行了选择,接着对烘箱的各部分结构设计了图纸并且按照图纸进行了结构的还原,通过与零部件的组装得到了道路专用烘箱的样品。样品烘箱制作成功之后,又通过硬件的选择与软件的设计给样品烘箱配套了全新的温度控制系统,经过实际的测试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同时还对该控制系统做了调试与分析,最后给出了提高样品烘箱控制精度的解决措施。

蔡经纬[4](2020)在《基于正弦波的数据采集器相位特性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采集器是地震观测数字化中的关键设备,数据采集器的技术性能对于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具有重要影响。幅频特性特性已经在实际测试中常见,而相频特性的测试比较困难,但它对于了解数据质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相频特性测试的困难主要在于数字信号经过存储、处理和格式编排之后才输出,这些过程所带来的附加延时是不确定的,使得传统的输入—输出法无法使用。因此我们从信号的频谱出发,FFT分析法就可以精确的获取输出信号序列的初始相位,通过输入前后的相对相位关系还原理论相频特性。首先,我们了解数据采集器的内部结构以及数据采集器的信号处理流程。数据采集器的系统特性主要与内部的数字FIR滤波器有关,其中包括最小相位FIR滤波器和线性相位FIR滤波器。了解了两种滤波器的相频特性,以及授时对数字滤波器相位特性的影响后,对后续提出群时延扣除的方法提供了依据,同样对数据处理时获得的相对相位关系的认知加深,如两频点之间存在整数个2π的跳动具有识别和纠正的作用,依据理论相位特性的单调性,将相对相位特性的跳变点纠正。其次,在数字信号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截断效应,引起频谱泄漏,导致数据的变化,引起误差。因此使用了全相位FFT法和周期FFT法,全相位FFT法解决了截断效应带来的影响,而周期FFT法,将数据截取信号序列时截取了整数个周期长度的序列,避免了截断效应。使用全相位FFT法和周期FFT法成功获得了相对相位关系,相对相位关系中斜率与群时延有关,而滤波器的冲激响应的最大值处反映了滤波器的理论时延,我们通过对比只有群时延为0时,才能得到在授时作用下滤波器的相位特性。但是,授时的偏差也会引起群时延不同,将数采授时,避免因群时延不同导致的测试相位特性的偏差。最后,我们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全相位FFT法和周期FFT法的可行性,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实测数据还原的数据采集器的相频特性与理论特性相同。结合测试方法,分析误差来源,提出改进方案。

姜浩[5](2020)在《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液体粘度测量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体粘度是表征液体粘滞性强弱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计算的主要参考数据之一。掌握粘度测量理论知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国内众多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将粘度测量实验收录为必修实验,实验方法多采用落球法测量原理,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物理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但也存在实验仪器落后,测量结果不够准确,能测液体种类较少等缺点。因此研究一款新型实验仪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液体的粘度测量方法及相关仪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分析比较各自优缺点。总结高校物理课程采用落球法教学的原因,指出传统落球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霍尔传感器与落球法相结合的液体粘度测量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的落球法不能测量非透明液体粘度的问题,同时提高测量精度和智能化程度。然后本文对霍尔传感器和落球法进行理论研究,给出了新型测量仪器的系统实施方案,以磁性小球代替传统方法的刚性小球。小球下落过程使霍尔传感器产生霍尔电压,通过对霍尔电压信号的处理求得小球的下落速度,进而求得粘度。并对测量系统的元器件进行选型和设计。然后进行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电路、恒流源电路、霍尔信号放大电路设计,对本文选用的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内部资源进行简要介绍和相关外围电路的设计。然后进行程序设计,本文包括下位机和上位机两部分的程序设计。下位机程序实现对霍尔电压信号的A/D转换,对小球下落过程进行计时,数据的传输与发送功能。上位机通过编写LabVIEW软件程序来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和保存,同时对霍尔信号实时显示波形,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最后,搭建液体粘度测量实验平台,对液体的粘度进行测量,获得测量数据。为减小实验相关物理量的测量误差,引入测量不准确度理论。通过对霍尔信号测量数据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出小球匀速下落时的速度。代入各物理量测量数据,计算出液体粘度值。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给出本文粘度测量仪器的优越性和影响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验证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炀[7](2020)在《基于FPGA的浅地表电磁探测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愈发频繁,线路铺设、考古挖掘、地质勘探等浅地表探测活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地表浅层进行勘探、检测等活动经常采用探地雷达、频率域电磁法和时间域电磁法等方法,其中频率域电磁法与其他两者相比,具有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成本低等优势而被广泛运用。本文总结了浅地表电磁探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在吉林大学自主研制的浅地表频率域电磁探测系统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实时性,设计了基于FPGA的实时数据处理系统。利用FPGA的并行处理特性,替代系统原有的数字处理模块DSP实现正交锁定放大算法,基于FPGA+STM32架构,设计浅地表电磁探测系统,在数据采集的同时进行数据处理,对浅地表内的金属异常体进行探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数据采集及前端调理电路研究。基于高等电路和模数转换理论设计前端数据快速采集系统,保证了信号精度和传输速度。2、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基于微弱信号检测原理,采用数字锁相中的正交锁定放大技术对微弱电磁信号进行相位幅值分析,得到浅地表信息上传至上位机从而辨别出地表内是否存在金属异常体。3、高效控制单元研究。采用FPGA+STM32的架构,STM32与FPGA通过FSMC总线的方式通信,在FPGA中建立数据缓存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模块,缓存模块从STM32内部构建的参考信号表中读取参考信号,在FPGA中建立双精度浮点数运算模块,与模数转换器传输的输入信号进行正交锁定放大运算,得到可以反映浅地表异常体性质的I、Q分量,通过通道相位校正技术消除通道相位延迟的干扰,通过土壤相位校正技术消除土壤中矿化物质引起的矿化反应干扰。实测结果表明:该结构的信号处理系统,能够对一定深度的金属目标物达到快速探测的目的,绘制的探测曲线清晰明显,与原系统相比有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处理数据的时间缩短了31.4%,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实时性。

汪宇航[8](2020)在《发动机润滑油粘度在线检测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润滑系统是发动机五大系统之一,在内燃机正常的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润滑油的主要作用有润滑减磨、减震缓冲、冷却降温、密封防漏、清洗清洁、防锈防蚀等。因此,保证润滑油油的良好性能是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前提。但润滑油的品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性能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差,这对发动机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会导致运动件磨损甚至引起发动机故障。因此对润滑油粘度进行在线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面上的粘度计存在硬件多、体积大、对测量环境要求高等缺点而无法进行在线测量,也无法测量紊流粘度,本文设计出一款发动机润滑油粘度在线检测传感器,主要包括:在传统旋转法测粘度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测量电路内电流经得到油液粘度的间接测量方法。利用边界层原理与雷诺方程对转子在油液中旋转时油液流动状态和粘滞力矩进行了分析,利用直流电机的工作特性确定了润滑油粘度和传感器电机转速、转矩、电流等的关系,建立了传感器的数学模型,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对传统圆柱转子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打孔平板的转子结构,其原理是在平板上打出足够数量的通孔,当油液从通孔中流过时,其粘度会对转子运动产生影响,进而分辨不同粘度油液。对孔洞数量对转子受力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增加孔洞数量有利于优化转子受力情况的结论,对孔洞尺寸对转子受力影响进行分析,得出增大孔洞尺寸对转子受力影响较小的结论,因此对转子结构设计应秉持增加孔洞数量的同时保证转子结构刚度的原则,对于孔洞尺寸的选择也应在合理范围之内。最终设计出四种结构转子。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分别对四种转子的受力、变形与流场状态进行仿真分析,选择较为优秀转子作进一步研究并建立了电流与运动粘度之间的关系方程。对传感器其它结构部件进行分析与计算,保证设计精度。对传感器进行了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设计与选择,选择单片机STC89C52作为主控制模块的控制器,选择WCS2702电流检测模块作为粘度检测模块主要电子元器件,选择LCD12864图形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器,选择使用DC-DC将电源模块进行匹配,选择RS-232标准接口与MAX232电平转换器作为通讯中端。分别对总控制模块、粘度检测模块进行程序设计,并做了详细说明,保证了粘度检测装置的正常工作。搭建了实验平台,对不同粘度润滑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粘度检测装置对不同温度下的润滑油均有较好的分辨率,将检测数据与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高粘度区间,整体误差不超过8%,说明实验结果科学有效,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对粘度传感器进行标定,拟合出传感器电流与油液之间的粘度关系函数,输入单片机中,作为再次测量的标准。多次实验验证传感器测量精度,高粘度区间单次测量误差不超过10%,多次测量平均误差不超过7%,说明该粘度检测装置对高粘度油液都能较好分辨且多次测量能够有效减小误差。

钟磊[9](2020)在《基于DSP的晶体管式精密电阻点焊电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阻点焊作为一种重要的焊接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五金、电子及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器件、设备的小型化,微型零件的电阻点焊的应用越来越多。微型零件焊接中,焊件热惯性小,温度易随电流瞬时值波动;焊件尺寸小,结合面与外表面温差小,在贴合面上难以形成集中加热的效果;其焊接质量易受焊件镀层、氧化层、表面粗糙度等焊件表面状况的影响。因此微型零件焊接需要精确控制焊接电流、焊接时间以及电极形状、电极压力等因素。因此研究焊接参数调节精密、动态响应速度快且控制模式多样化的电阻点焊电源,对提高微型零件的焊点质量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针对微型件电阻点焊的特点,设计了一款4k A单极性晶体管式电阻点焊电源。电源包括恒流、恒压、恒功率及分阶段复合的多种控制模式,同时设计三段放电波形以满足不同焊接工艺需求。此外,在4k A单极性电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2k A变极性晶体管式电源,可以避免单面双点焊中由极性效应造成的正负焊点不均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电源的工艺适应性。4k A单极性电源主电路采用Buck降压斩波电路,2k A变极性电源主电路采用H桥逆变电路,本文计算了主电路的关键参数并进行元器件选型。控制系统以Microchip公司的PIC32MK1024MCF064芯片为核心,设计了相关控制电路,基于C语言编程设计了电源的控制软件。在电源主电路、控制电路和控制软件设计的基础上,制作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PCB板,完成样机装配并搭建试验平台,对电源控制效果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电源能够实现稳定的恒流、恒压、恒功率和两种复合控制,所研制的4k A单极性晶体管式电阻点焊电源电流上升速度快、纹波小,参数控制精确,可以实现对微型件的高品质焊接。设计的恒压恒流复合控制模式可以自动适应焊件表面状况,根据焊件表面状况自动调节输出功率大小,减少接触电阻变化对微型件点焊质量的影响,避免焊接飞溅;恒脉宽恒流复合控制模式提供了一种击穿微型件表面致密镀层的方法,实现高致密镀层焊件的可靠焊接。此外,所研制的2k A变极性电源具有脉宽控制模式,其电流上升速度快、纹波小,焊接参数设置灵活、精确,进一步提升了电源用于单面双点焊的工艺适应性。

张幸兰[10](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带式输送机是一种依靠摩擦力实现连续运输作业的机械,具有运输能力强、运送距离远、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煤炭和港口运输等领域。输送带是带式输送机的重要构件,主要用于承载物料,并在驱动滚筒的牵引下实现远距离运输。由于输送带工作环境较恶劣且长期负载运行,极易发生故障,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输送带故障,会导致输送带撒料、整体断裂甚至引发火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输送带异常状态的研究现状,结合输送带工作环境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实现了输送带异常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本文详细研究了输送带异常状态在线检测原理,对系统软、硬件进行选型,完成了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分析了图像运动模糊的特点,推导了输送带运动模糊图像退化模型,提出基于Radon变换原理估计点扩散PSF函数和最小约束二乘法的图像模糊复原方法。分析了几种图像预处理算法,结合输送带图像特点利用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增强图像质量;研究了图像分割算法,基于简化的PCNN模型和Renyi交叉熵图像阈值选取方法,提出一种改进型的PCNN图像分割法,利用信息熵、区域对比度和全局一致性误差对分割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研究了灰度模板匹配算法,在NCC模板中引入SSDA不变阈值Tk作为模板匹配阈值,实现了输送带裂纹图像的快速识别。研究了运动目标识别和追踪方法,结合输送带运行环境特点,利用背景差分法和二帧差分法相结合方法实现运动目标检测,利用卡尔曼滤波追踪目标运动轨迹;分析了视频图像序列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建立视频序列图像追踪点与空间距离映射表,计算输送带运行速度,实现输送带运行速度监测。设计了基于STM32F103VET6为核心的输送带控制模块,在Visual Studio2017环境下基于OpenCV3.4.1进行软件编程,在实验室搭建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实验平台,进行整体方案测试。实验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可以实现输送带异常状态的自动监测。

二、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13)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13)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自容式水听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容式水听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系统设计方案
    1.4 系统功能指标
    1.5 论文工作及章节安排
2.自容式水听器整体结构设计
    2.1 结构方案设计
    2.2 自容式水听器传感器原理
        2.2.1 MEMS标矢量一体式水听器矢量端
        2.2.2 MEMS标矢量一体式水听器标量端
    2.3 姿态传感器
    2.4 本章小结
3.自容式水听器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2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矢量放大电路设计
        3.2.2 矢量滤波电路设计
        3.2.3 标量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 数字电路模块设计
        3.3.1 模数转换模块
        3.3.2 主控模块
        3.3.3 数据存储模块
    3.4 系统供电模块
        3.4.1 系统电源充电电路设计
        3.4.2 多级稳压电路的实现
        3.4.3 信号调理电路供电电路的设计
4.自容式水听器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流程
    4.2 AD7606 数据采集控制
    4.3 FSMC总线通信
    4.4 FATFS文件系统
    4.5 USB HOST程序移植
    4.6 本章小结
5.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MEMS标矢量一体化调理电路测试
    5.2 数据采集测试
        5.2.1 系统功能测试
        5.2.2 系统整体噪声测试
        5.2.3 自容式水听器系统承压性测试
        5.2.4 自容式水听器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烘箱在公路工程中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用烘箱的现状调查以及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1 通用烘箱的结构以及设计缺点
        2.1.1 通用烘箱的结构构成
        2.1.2 通用烘箱的设计缺点
    2.2 通用烘箱的现状调查
        2.2.1 烘箱的内腔温度分布现状调查
        2.2.2 烘箱温度均匀度现状调查
        2.2.3 温度控制精度调查与分析
        2.2.4 温度波动度调查与分析
        2.2.5 加热丝余热调查分析
        2.2.6 通用烘箱的损热调查分析
    2.3 通用烘箱对试验的影响
        2.3.1 实验室中烘箱的规范要求
        2.3.2 烘箱对试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烘箱的传热分析以及改进优化措施
    3.1 烘箱的传热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3.1.1 烘箱的热传导原理以及影响因素
        3.1.2 烘箱的对流传热原理以及影响因素
        3.1.3 烘箱的热辐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
    3.2 传热机理研究
    3.3 烘箱内部的传热量计算
        3.3.1 高档位下的传热量计算
        3.3.2 低档位下热量计算
        3.3.3 不同模式下的烘箱传热分析
    3.4 烘箱的改进优化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烘箱的温度场模拟研究以及道路专用烘箱模型设计
    4.1 道路专用烘箱的设计思路
        4.1.1 设备制作的传统设计思路
        4.1.2 道路专用烘箱的设计思路
    4.2 通用烘箱模型的模拟验证
        4.2.1 物理模型的简化建立过程
        4.2.2 数字模型的建立
        4.2.3 边界条件设置以及关键参数的获取
        4.2.4 烘箱温度实测以及模型的验证
    4.3 热风扇对温度场的模拟研究以及最佳位置和最佳风速的确定
        4.3.1 热风扇位置对内腔温度场的模拟研究
        4.3.2 热风扇风速对内腔温度场的模拟研究
    4.4 热源产生的温度场模拟研究以及烘箱最佳尺寸的确定
        4.4.1 单个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研究
        4.4.2 两侧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研究以及烘箱最佳设计宽度的确定
        4.4.3 三侧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研究以及烘箱最佳设计高度的确定
        4.4.4 四侧热源形成的温度场分布研究以及烘箱最佳设计深度的确定
    4.5 热源功率与烘箱温度场的关系研究
    4.6 道路专用烘箱模型的设计模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路专用烘箱的样品设计以及设备特色
    5.1 零部件以及材料的选取
    5.2 道路专用烘箱结构设计以及样品制作
    5.3 道路专用烘箱设备的特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道路专用烘箱的温度控制
    6.1 温度控制方式的确定
        6.1.1 传统烘箱的温度控制技术
        6.1.2 道路专用烘箱的温度控制方式
    6.2 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6.2.1 温度控制系统概述以及技术指标
        6.2.2 温度控制系统组成以及各部分功能
        6.2.3 温度控制原理
    6.3 控制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
        6.3.1 硬件的选择
        6.3.2 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
    6.4 道路专用烘箱的均匀度验证
    6.5 温度控制系统的调试
        6.5.1 温度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6.5.2 系统调试分析
    6.6 温度控制精度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措施
        6.6.1 温度控制精度的影响因素
        6.6.2 提高温度控制精度的解决措施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正弦波的数据采集器相位特性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
第二章 基于FFT的相位特性研究
    2.1 正弦(余弦)序列的初始相位与离散傅立叶变换
        2.2.1 正弦序列的DFT计算
    2.2 截断效应对FFT处理余弦序列的影响
        2.2.1 截断效应对单一频率信号的影响
        2.2.2 截断效应对多频率信号的影响
    2.3 整数周期FFT法
    2.4 全相位FFT法
        2.4.1 全相位FFT的发展
        2.4.2 全相位FFT法原理
        2.4.3 全相位FFT相位测试流程方案
        2.4.4 全相位FFT基本性质
    2.5 全相位FFT解决截断效应问题
第三章 滤波器的相位特性与群时延
    3.1 系统的传递函数
    3.2 IIR滤波器相位特性与群时延
    3.3 FIR滤波器的相位特性和群时延
        3.3.1 最小相位FIR滤波器相位特性与群时延的关系
        3.3.2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相位特性与群时延的关系
    3.4 扣除群时延的相位特性
第四章 EDAS-24GN数据采集器内部的信号处理
    4.1 数据采集器的信号处理流程
    4.2 采样率变换
    4.3 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4.4 计算EDAS-24GN数据采集器各级滤波器的群时延
第五章 相频特性的测试方法
    5.1 基于IIR滤波器的相频特性模拟计算
    5.2 基于FIR滤波器的相频特性模拟计算
    5.3 数据分析与方案设计
        5.3.1 相位特性不同的分析
        5.3.2 数据分析及群时延的扣除
    5.4 数采相位特性测试流程
第六章 相位特性测试实验及数据处理
    6.1 实验环境的搭建
        6.1.1 测试信号的构建及产生
        6.1.2 数据采集器EDAS-24GN的实验准备
        6.1.3 计算机与数据采集器的通信及数据的保存
    6.2 周期FFT法测试相频特性
        6.2.1 周期FFT法实测MP100流程
    6.3 周期FFT法测试结果
第七章 全相位FFT法测试相频特性
    7.1 非截断效应下全相位FFT法的测试
    7.2 全相位FFT法的相频特性测试流程
    7.3 全相位FFT测试结果
第八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液体粘度测量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液体粘度概念
    1.2 粘度测量方法及相关仪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液体粘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2.1 霍尔传感器相关理论
    2.2 落球法测量原理及公式修正
    2.3 粘度测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系统元件的选取与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粘度测量仪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设计框图
    3.2 电源供电电路
    3.3 霍尔传感器恒流源
    3.4 霍尔电压信号处理电路
    3.5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粘度测量仪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4.2 下位机主程序及模块软件设计
    4.3 上位机LabVIEW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粘度测量仪的实验测试及数据处理
    5.1 系统实验装置
    5.2 不确定度传递公式推导
    5.3 实验数据测量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FPGA的浅地表电磁探测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浅地表电磁探测原理及系统总体设计
    2.1 浅地表电磁探测原理
        2.1.1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的传播特性
        2.1.2 电磁探测系统工作原理
    2.2 微弱信号检测原理
        2.2.1 常见噪声分析
        2.2.2 锁相放大器基本原理
        2.2.3 正交锁定放大技术
    2.3 探测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3.1 前端调理电路技术研究
        3.1.1 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3.1.2 高效模数转换技术
    3.2 FPGA内部数据传输和处理模块总体设计
        3.2.1 FPGA开发平台
        3.2.2 内部关键模块总体设计
    3.3 基于FPGA的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3.1 SPI接口设计
        3.3.2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3.4 基于FPGA的正交锁定放大算法设计
        3.4.1 双精度浮点数储存方式
        3.4.2 数据缓存FIFO设计
        3.4.3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3.4.4 浮点数运算模块测试
    3.5 FPGA内部其他模块设计
        3.5.1 发射控制模块设计
        3.5.2 译码电路模块设计
        3.5.3 数据拆分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存储单元及系统流程设计
    4.1 基于STM32 的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4.1.1 STM32 芯片选型
        4.1.2 Eclipse开发平台
        4.1.3 FreeRTOS操作系统和FatFS文件系统的使用
    4.2 控制单元设计
        4.2.1 主控单元总体设计
        4.2.2 FSMC总线技术
        4.2.3 矿化反应及其校正技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硬件电路测试
    5.2 系统实时性对比测试
    5.3 金属异常体对比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发动机润滑油粘度在线检测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粘度测量方法分类
        1.2.1 振动法
        1.2.2 毛细管法
        1.2.3 落球法
        1.2.4 旋转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测量方法的发展
        1.3.2 新兴技术粘度计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感器理论模型计算
    2.1 粘度相关原理
        2.1.1 粘度的产生
        2.1.2 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2.1.3 粘度与压力的关系
    2.2 粘滞力矩分析
        2.2.1 雷诺方程
        2.2.2 雷诺定理
        2.2.3 边界层理论
    2.3 旋转转子受力推导
        2.3.1 圆柱转子所受粘滞力矩模型
        2.3.2 平板转子所受粘滞力矩模型
        2.3.3 密度对转子的影响
    2.4 直流电机相关计算
        2.4.1 直流电机工作特性
        2.4.2 直流电机参数计算
    2.5 粘度与电流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感器结构设计与仿真计算
    3.1 转子结构设计计算
        3.1.1 转子表面打孔对运动的影响
        3.1.2 转子的选择与CFD仿真
        3.1.3 不同粘度下的转子运动特性
    3.2 传感器结构部件设计与计算
        3.2.1 轴承的设计与分析
        3.2.2 密封件的设计与计算
    3.3 润滑油优劣评价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感器电子模块设计
    4.1 总控制模块设计
    4.2 粘度检测模块相关设计
    4.3 显示模块设计
    4.4 电源模块设计
    4.5 通讯模块设计
    4.6 控制软件设计
        4.6.1 传感器主程序设计
        4.6.2 粘度测量模块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度传感器相关实验
    5.1 实验系统搭建
    5.2 平板转子实验
        5.2.1 不同温度下传感器实验
        5.2.2 换油粘度下传感器实验
    5.3 粘度传感器标定实验
    5.4 传感器测量精度验证
    5.5 测量误差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9)基于DSP的晶体管式精密电阻点焊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阻点焊概述
        1.1.2 微型件电阻点焊特点分析
        1.1.3 电阻点焊过程的控制方法
        1.1.4 研究意义
    1.2 微型件电阻点焊电源的发展
        1.2.1 单相工频交流电源
        1.2.2 电容储能式电源
        1.2.3 逆变式电阻点焊电源
        1.2.4 晶体管式电阻点焊电源
        1.2.5 微型件点焊电源特性比较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源硬件电路设计
    2.1 晶体管式电源总体方案
        2.1.1 焊接电源性能指标
        2.1.2 焊接电源总体设计
    2.2 电源主电路设计
        2.2.1 主电路拓扑设计
        2.2.2 储能电容组的容量计算
        2.2.3 充电电路的设计
        2.2.4 功率开关管的选型
        2.2.5 吸收电路设计
    2.3 电源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2.3.1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框图
        2.3.2 电源控制芯片
        2.3.3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2.3.4 PWM驱动电路设计
        2.3.5 采样电路设计
        2.3.6 保护电路设计
        2.3.7 开关量控制电路设计
        2.3.8 通信电路设计
        2.3.9 人机交互系统电路设计
    2.4 硬件抗干扰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1 电源控制系统软件功能
    3.2 单/变极性电源开关管控制方式
        3.2.1 单极性电源开关管控制方式
        3.2.2 变极性电源开关管控制方式
    3.3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
    3.4 模块化子程序设计
        3.4.1 PWM程序
        3.4.2 A/D采样程序
        3.4.3 A/D中断服务程序
        3.4.4 分段PID控制程序
        3.4.5 定时器程序
        3.4.6 人机交互系统程序设计
    3.5 多模式控制
        3.5.1 恒流模式
        3.5.2 恒压模式
        3.5.3 恒功率模式
        3.5.4 恒压恒流复合模式
        3.5.5 恒脉宽恒流复合模式
    3.6 软件抗干扰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源安装调试及试验
    4.1 样机装配及试验平台
        4.1.1 晶体管式电源样机
        4.1.2 试验平台
    4.2 电源驱动电路测试
        4.2.1 单极性晶体管式电源驱动波形
        4.2.2 变极性晶体管式电源驱动波形
    4.3 电源输出控制模式测试
        4.3.1 单极性晶体管式电源控制模式测试
        4.3.2 变极性晶体管式电源脉宽模式测试
    4.4 工艺试验
        4.4.1 锂电池组焊接实验
        4.4.2 特殊焊接应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原理与系统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输送带异常状态在线监测原理
    2.3 系统软硬件介绍
    2.4 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输送带运动模糊图像复原
    3.1 引言
    3.2 输送带运动模糊图像退化模型
    3.3 点扩散函数PSF估计
    3.4 输送带运动模糊图像复原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裂纹特征提取与识别
    4.1 引言
    4.2 监测算法总体流程图
    4.3 图像预处理
    4.4 输送带裂纹图像分割
    4.5 基于模板匹配的输送带裂纹识别算法
    4.6 实验仿真及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视频序列图像的输送带运行速度监测
    5.1 引言
    5.2 监测算法总体流程图
    5.3 输送带运行速度监测算法
    5.4 输送带打滑故障识别
    5.5 实验仿真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实现
    6.1 引言
    6.2 输送带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6.3 输送带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6.4 软件系统运行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13)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F7023的读写器硬/软件系统设计[D]. 杨静钰.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2]自容式水听器的设计与研究[D]. 李晨歌. 中北大学, 2021(09)
  • [3]烘箱在公路工程中的研究与设计[D]. 李宁.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正弦波的数据采集器相位特性测试技术研究[D]. 蔡经纬.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0
  • [5]基于霍尔传感器的液体粘度测量仪的研究[D]. 姜浩.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FPGA的浅地表电磁探测实时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 周炀. 吉林大学, 2020(08)
  • [8]发动机润滑油粘度在线检测传感器研究[D]. 汪宇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DSP的晶体管式精密电阻点焊电源研究[D]. 钟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机器视觉的输送带异常状态监测系统研究[D]. 张幸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单片机应用技术讲座(十三) 第十一讲 A/D转换器及其在单片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