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的“客观主义”

修昔底德的“客观主义”

一、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论文文献综述)

于维君[1](2010)在《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 ——基于社会演化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在此的经济法概念是广义的,包含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曾言:“一切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换言之一切的科学都必须在历史中寻找本体存在的依据。而将经济法建构在历史科学上极为重要的一步,就是建构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但历史合理性又是什么呢?历史合理性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依循历史主义的合理性,换言之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一件事物存在的原因与依据。是故探究一件事物的历史合理性就是从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的宏观意义上,进行历史性的阐释,指出它在历史时空中的意义。而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的核心,便是在于解释经济法在历史时空中存在的意义。论文是以由上而下的视角展开的:其一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基础性的介绍与一般性的阐释(第一章),透过文献的梳理,对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研究作出研究进行前的必要假设,其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合理性的阐述、经济法的语源、曾出现过的理论与形态进行简要的探讨。其二是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的基础:社会的演化逻辑的阐释(第二章),透过文献梳理与理论建构,给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的研究,建立一个历史主义的框架。其三是,由国家的层面对曾经出现的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进行阐述与分类(第三章),在本章中仍是以历史主义的角度,阐明国家产生的因素、国家为何干预社会生活、与如何干预社会生活的方式。其四是对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产生的共同历史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追溯(第四章),并进行一定的讨论。其五是论述现代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第五章),并对其因素寻找历史上的必然性。第一章是研究初始必须进行的一般基础性介绍与对研究内容的界定。在本章中,首先对历史合理性的阐述,其次是对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学术演进进行追溯,再其次是对现代经济法的曾经出现的几种形态加以描述,最终得出论文所采行的经济法概念。在经济法概念的学术谱系演进过程上,论文所指的现代经济法概念是来自于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并无形式意义上的现代经济法),除了德、日之外,苏联可说是影响现代经济法部门与理论发展的几个最重要国家之一,且因为论文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进行分析,是故在现代经济法的历史谱系上便主要选择以中国、德国、日本与苏联四国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在梳理了各自的学术谱系后,可以发现现代经济法的实践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基本形态:战争经济下的形态、灾变经济下的形态、市场经济下的形态与计划经济下的形态,这些不同的现代经济法形态分别对应着各自的现代经济法概念理论。而在本章节最后的部分,就以所有现代经济法的理论与形态中都有的一些共性作为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的研究的基本假设。其依据有六:(1)现代经济法的概念与完整形式只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2)现代经济法概念正式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3)现代经济法的概念应包括所有形态的经济法、(4)现代经济法的法律功能在于调整社会经济生活、(5)现代经济法的法律形式是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6)现代经济法概念产生前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与政策为前经济法。论文就在这六个假设之下对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的研究进行小规模的展开。第二章的内容就是对社会演化逻辑的阐述,其目的在于建构一个用以把握整体历史脉络的方法论。本章第一节便是对利用的分析工具的介绍,分别是汤因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基于进化论的历史哲学,这三者就是论文对经济法历史合理性分析的重心。本章第二节开始阐述历史演化逻辑中的“社会形态论”:论文主张社会作为在历史演化的主角,有四种形态,分别是良性发展的社会、衰退与停滞的社会、失去秩序的混乱社会、震荡转型中的社会,以社会演化的视角来观察,任何社会的诞生、发展、衰落乃至灭亡都是在四种社会形态间转换的过程,而这种无止无休的转换是通过了历史对人类的挑战与人类对历史的回应而完成,在此,论文则对此四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都以汤恩比的历史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西方经济学分别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其主要观点是仍是着重于马克思之上,社会形态的变化,均是取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化。本章第三节阐述的是历史演化逻辑中社会演化的驱动力:社会压力。首先,论文论证到在社会演化逻辑中,导致这四种社会形态在历史中不断循环运行的驱动力就是社会压力,并结合了不同的历史哲学与历史事实对社会压力的形态进行了简要的分类;其次是探当社会压力超越社会承载力时,社会形态进行转化的问题。本章第四节是结合几个论述阐释论文采用的社会演化逻辑:此一逻辑是以四种社会形态为核心,推动四种社会形态循环与变迁的是社会压力,当社会压力超过社会承载力时整个社会形态就会进行转变,而其中社会对社会压力的回应,决定了社会在四个社会形态间存在的方式。第三章说明的就是是社会压力的政府回应。在本章中分为三个部分展开。第三章第一节是论证社会、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其首先对社会、国家、政府的概念进行了必要的厘清;其次是对由柏拉图开始到吉登斯的社会、国家与政府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其三是在诸多的国家理论中,选取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法团主义的国家理论作为视角,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个“马克思一法团主义”的解释架构,并得出两个结论:(1)国家仅是社会为求生存与发展的工具,(2)代表国家的政府是利益集团的工具。其四是以“马克思一法团主义”的视角,对政府干预社会的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推论。政府干预社会的立论基础在于:(1)国家是为了社会生存与发展(回应社会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制度性安排;(2)代表国家对社会进行统治与对社会压力回应的主体是政府;(3)政府是利益团体的工具。由以上三个结论就可以对政府回应社会压力的原因给予完整的解答。本章第二节对政府回应社会压力的方式进行了论述,这种论述是经由方法与手段上的区别,排除非经济法统辖范围的领域。由于现代经济法是根植与大陆法系下的概念,且论文中认定的经济法最大共性就是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就以此两个共通定义对经济法的方法论开始进行论述并以此展开。先由公私法的界定排除不是以公权主体进行社会干预的范畴,再排除政府作为公权主体但并非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范畴,剩下的就是经济法的范畴。本章第三节部分是说明各种不同社会压力由公权主体进行社会干预的历史实践,而在论文的第一章有个定义:现代经济法的概念正式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解决在现代经济法正式概念产生前的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法律的归属,论文创造了一个名词——“前经济法”;在此,将现代经济法概念产生前的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称为“前经济法”,而现代经济法概念产生后的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称为“现代经济法”,并在本节中对曾见的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所解决的社会压力都进行了论述与列举,在此论述与列举上,前经济法与现代经济法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压力而存在。第四章论述的是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共通的历史合理性解释。论文主张,所有法律的共通的历史合理性或者都在于解决社会压力上,但如何决定由现代经济法或前经济法来解决某一类社会压力就是经济法历史合理性要解决的问题。以本章第一节的论述,政府会采行现代经济法或前经济法来解决社会压力的原因,就是基于经济手段解决社会压力的便利性上结合了,对国家安全的需求、市场的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与政府本身的利益追求;这三者形成了政府为何采行经济法来干预某种社会压力的所有原因。第四章第二节则就以国家安全的理论谱系,论述为何政府选择以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干预社会的因素,并分别就理论与事例进行说明。第四章第三节是经济法的市场失灵理论,对此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详尽的说明,故论文中选择不加以展开论述,仅仅是一笔带过。本章第四节是政府利益,此一利益指的是除了公共利益外的政府利益,政府利益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控制政府的利益团体的自利行为、政府的寻租行为、官僚体系的膨胀。本章第五节则是对回应社会压力的经济法的政府决策模型的阐释。在本章中可以发现基于经济手段解决社会压力的便利性上,国家安全、市场失灵、政府利益上组成了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共通的历史合理性。第五章则是论述现代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也就是现代经济法为何存在的问题。本章第一节在于讨论经济法的分析方式,以论文的观点,对经济基础决定了经济法的产生是完全赞同的,但其认为在经济基础作用到产生经济法的过程中,必然经过政治生活的改变。因此认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法”的模型太过草率无法对经济法的生成进行正确的解释,应改为“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生活→经济法”才有可能正确的对经济法的产生原因进行解释。本章第二节的论述,则是以“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生活→经济法”的架构,对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进行了区分,论文认为现代经济法是政治现代性的产物(政治现代性是政治正当性的转型、经济现代性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建立,但经济现代性导致了政治现代性的转换),现代经济法是政治正当性完全转型后的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而前经济法是政治正当性转型前或转型过程中的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审视,政治正当性是指统治者的“政治统治”和民众的“政治服从”间的关系)。换言之,现代经济法是建构在完整的人民主权论上的法律形式,而前经济法则或多或少的依赖非人民主权论,如:君权神授、朕即国家、自然法、理性等的政治正当性理论而存在。本章第三节则是论述政治正当性完整转型的背景,而此一背景则靠的是对十九世纪思想史的梳理而达成,而此一梳理采取的是克劳塞维茨、马克斯·韦伯、马克思三人的视角。论文中认为自三十年战争后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后,民族国家的雏形“主权国家”完全确立。这个主权国家体系在一系列的争霸中,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的概念也才开始生成。而在美国革命与英国光荣革命在欧陆以外另竖一帜建立了另一个政治传统后,欧洲大陆的诸王们开始利用“民族国家”此一新工具,大玩合纵连横,而中世纪的教权式政治正当性也在这种国王的游戏中不断地耗竭。在国王的游戏进入巅峰之际,法国大革命爆发,其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形态,法国建立了民族国家下的征兵制度,使得国王的游戏变成了全民的战争。而拿破仑也以此为武器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直到所有欧陆国家都接受了这种爆炸性的武器(民族主义),此后战争的形态就再也不是国王的游戏,而是根植于民族国家中的民族精神聚合。而这种民族精神聚合,呼唤的是政治正当性的除魅(要求民众能自动自发的上战场、并不因被征兵上战场而产生过于严重的厌战心理),人民主权理论由此逐渐地征服了整个欧洲大陆。整个十九世纪也可以说是人民主权论与君权神授论的战场,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旧思想才通过了战争进行了总结算,世界由近代进入了现代,并以人民主权论完全胜出而告终。本章第四节论述现代经济法正当性的决定性转型,本节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整个现代经济法政治基础转型的最后一步,也就是现代的人民主权理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可能完全确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技术、兵役制度、政治形态的原因,总体战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总体战中有一个必要条件,便是要求的是全社会的所有分子都必须为了民族有牺牲自我的准备(不论是财产、生命),在这种需求下,国家的政治正当性转型就成了完全不可避免之事,因为这种如此高的政治信仰需求就必然呼唤着政治正当性的完整除魅,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超越性意志的正当性都被粉碎,而代之以人民主权正当性。而在转型入人民主权正当性后,现代经济法这种要求全新的政治现代性的法律就油然而生了。本章第五节则是对现代经济法依靠的政权政治正当性结构进行论述,决定政权政治正当性结构取决于国家的政治正当性与控制政权的政治团体(利益团体)所抱持的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取得政府权力都是经过社会中的竞逐而达成的,而这种竞逐在本质上虽然完全靠的是武力或利益来达成,但团结起政治团体向同一目标迈进的粘合剂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政治团体在国家层面取得统治国家的政治正当性的依靠,就是其所抱持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在刨除掉多余的外沿,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对社会现状进行解析,确立改造社会的目标,并选择改造社会手段的方法论)掌握政权的政治团体,在很大的层面上来说是依靠着它的政治意识形态取得国家政权正当性的,因此政治意识形态也就决定了掌握国家政权政治团体的正当性。也是因为经济法的正当性与掌握政府的利益团体的正当性是一个连续性的关系,因此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现代经济法形态,也论证了经济法形态与政治团体信奉的意识形态具有完全的关联性。本章第六节则是综合了马克思、汤因比社会演化论与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对经济法的政治过程进行了阐述。(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是一个由社会演化到政治正当性构成的完整构成)

董亚伟,张琳琳[2](2008)在《修昔底德历史叙述范式的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叙述体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编撰方法。希罗多德通过史学革命草创了西方历史叙述体的范式。修昔底德则把历史叙述与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求善的道德垂训历史意义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完美地统一和结合起来,为后世西方历史叙述体奠定了范式。

易兰[3](2005)在《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文中指出叙事史学因其“深化情节”的需要而以权威的语气确立了一种单方面的、临时性的立场。对客观的追求与自身难以根除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依旧是叙事史学的困惑。修昔底德历史叙述中的权威语气带来的叙述者与叙述受众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其中存在的主观性及其对历史的虚构两个方面,是我们探讨历史叙述当中的客观与主观的典型个案。

徐松岩[4](2004)在《修昔底德斯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文中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作者修昔底德斯出身于雅典的显贵家族 ,生活在雅典国家盛极而衰的历史时代。作为奴隶制国家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 ,他无疑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修氏的思想意识植根于奴隶制时代。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凡是对雅典人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他都衷心拥护 ,凡是不利于雅典人的他都极力反对。他撰写历史着作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无法摆脱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他的史学成就的同时 ,似乎也不应过于夸大他的“客观主义”思想。

王成军[5](2004)在《中西文化与孔子史学思想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从现代史学的角度看,孔子史学思想的特征表现为: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史观,以"《春秋》之义"为表现形式的史论结合方法,以"训诲史学"为宗旨的史学目的意识。孔子的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科的基本模式,并高出了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就是整个古希腊的史学思想也无可比拟。

漆侠[6](2003)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李电[7](2002)在《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及方法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是西方史学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切入,立足于原始文献分析,重点探讨两位史家在狭义的史学思想和历史研究法方面的异同及其成因。 全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前言。简述了对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及方法的研究概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目的。 正文。首先,比较了两者的史学思想。二人都已认识到求真是史学的目的,都具有求真意识,但修昔底德并不是所谓的“客观”历史学家,而是有着比希罗多德更明显的、更多的致用成分和倾向性。其次,比较了两者的历史研究方法。笔者强调,二人均已具有批判精神,均已较成功地运用史料批判法,虽然修昔底德的研究方法更科学、更多样,但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求真一批判精神的历史学家以及科学和批判历史学的奠基者却应该是希罗多德。最后,探讨两位史家异同的成因。笔者主要分析了传统、时代和个人的因素,重点论述了时代因素对二者异同的影响。希罗多德似乎更大程度上是伊奥尼亚文化的产儿,而修昔底德则主要是雅典文化的产儿。其中,智者对修氏的思想、方法影响很大。 结语。笔者发现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各自的史学思想与历史研究法之间均隐含着悖论,指出两位史家的差异及悖论均深深地植根于他们所生活的奴隶制时代,并论及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

娄琳[8](2000)在《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文中提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作者、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其思想意识植根于奴隶制时代。凡是对雅典人有利的他都表心拥护 ,凡是不利于雅典人的他都极力反对。他撰写历史着作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无法摆脱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在充分肯定他的史学成就的同时 ,似乎也不应过于夸大他的“客观主义”思想

马雪萍[9](1988)在《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文中指出 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历史认识是以过去的事件为对象的,对于过去了的事件,历史家当然不能直接观察。因为这些事件与历史家处在不同的时间段落中,所以,历史认识论或方法论的特点表现为:关于过去的客观知识只能通过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来获得。这表明了历史认识的结果对认识主体有很大程度的依赖性。但是,可否由此推得:历史陈述只依赖于历史家的主观性而缺乏历史的客观性呢?我们的观点是:由于历史科学的特性,历史家的主观因素必然影响他的认识结

二、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 ——基于社会演化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一节 历史合理性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现代经济法的概念与形态
        一、经济法语源的形成
        二、德国现代经济法概念诸理论
        三、日本现代经济法概念诸理论
        四、苏联现代经济法概念诸理论
        五、中国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沿革
        六、无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国度:英美法系国家
    第三节 现代经济法的形态
        一、战争经济下的现代经济法形态
        二、灾变经济下的现代经济法形态
        三、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经济法形态
        四、计划经济下的现代经济法形态
    第四节 小结:论文所采取的界定
        一、现代经济法的概念与完整形式只存在于大陆法系国家
        二、现代经济法概念正式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
        三、现代经济法的概念应包括所有形态的现代经济法
        四、现代经济法的法律功能在于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五、现代经济法的法律形式是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六、现代经济法概念产生前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与政策为前经济法
第二章 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的基础:社会演化的逻辑
    第一节 社会演化逻辑建构的基础理论
        一、汤因比的文明变迁论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中国的进化论哲学:严复与《天演论》
    第二节 社会演化中的社会形态
        一、良性发展的社会
        二、衰退与停滞的社会
        三、失去秩序的混乱社会
        四、震荡转型中的社会
        五、社会形态中的微循环
    第三节 社会压力:社会演化的推动力
        一、社会压力的概念
        二、社会承载力的概念
        三、社会压力与社会承载力的互动
    第四节 小结:社会演化逻辑的阐释
第三章 社会压力与政府: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的多重面孔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压力间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国家、政府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与国家(政府)关系源流
        三、理论的基点:马克思国家理论与法团主义
        四、政府对社会压力进行回应的推论与原因
    第二节 政府对社会压力进行回应的方式:政府对社会的干预
    第三节 社会压力与政府作为公权主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一、人口的过度增长与衰退
        二、其他社会体系的竞争
        三、自然环境的挑战
        四、科学技术的落后
        五、社会内部利益团体(群体)间的剧烈冲突
        六、社会可支配资源、生产工具与公共财的增加与减少
        七、市场机制的震荡与衰退
    第四节 小结: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的同与不同
第四章 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社会压力的政府回应
    第一节 分析模式:国家安全、政府利益、市场失灵的协同
    第二节 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由非常到平时
        一、国家安全释义
        二、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可改善的国家安全
    第三节 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基础理论
        二、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的现代性与前现代性
    第四节 政府利益
        一、政府利益的现代诠释
        二、政府利益的基本形态
    第五节 小结: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共通的历史合理性分析模式
第五章 现代经济法的历史合理性:政治正当性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疑问的起点: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
    第二节 现代经济法的生成的另一种视角:政治正当性形态的转换
        一、政治正当性的概念
        二、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的政治正当性与范式转换
    第三节 现代经济法与前经济法转型的思想史背景
        一、历史视角的选择:克劳塞维茨、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
        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战争与民族国家
        三、马克斯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民族国家与正当性
        四、马克思的思想革命:革命、战争与现代性
        五、历史背景的思想史解读
    第四节 现代经济法的政治正当性转换:总体战的发轫
        一、总体战的源起
        二、总体战的相关理论
        三、总体战生成的基础
        四、总体战与政治正当性
        五、现代经济法的诞生:总体战促成了政治正当性的完整转型
    第五节 政治正当性结构与现代经济法
        一、政治正当性与意识形态
        二、政府的政治正当性结构与现代经济法
    第六节 小结:现代经济法的政治过程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修昔底德历史叙述范式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真的史学范式
二、求善的史学范式
三、人本主义史学范式
四、余论

(5)中西文化与孔子史学思想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6)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
二、历史比较法
三、统计方法
四、计量方法
五、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辩证的分析方法, 即是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
    2、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 要注意以下几点:
    3、以辩证方法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①全面地看问题, 反对片面性。
        ②反对平衡论。
        ③反对诡辩论。
        ④反对主观主义。
    4、以分段研究的方法处理一些大的复杂的长期发展的矛盾。
    5、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6、历史学研究的独特方法
    7、历史人物研究方法

(7)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及方法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前言
一、 史学思想之比较
    (一) 共性:史学目的是求真
    (二) 差异:修氏致用成分更多
二、 史学方法之比较
    (一) 共性:史料批判法
    (二) 差异:修氏研究方法更科学、多样
三、 两位史家异同探源
    (一) 传统因素
    (二) 时代因素
    (三) 个人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
二、几种不同的客观性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客观性概念
三、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示例和历史知识的相对性
四、历史发展的客观的逻辑是检验历史主观性的最后标准
五、我们赞同辩证的相对主义

四、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 ——基于社会演化的考察[D]. 于维君. 西南政法大学, 2010(08)
  • [2]修昔底德历史叙述范式的特征[J]. 董亚伟,张琳琳. 德州学院学报, 2008(05)
  • [3]历史叙述的客观与主观[J]. 易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4]修昔底德斯史学思想的时代特征[J]. 徐松岩.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 [5]中西文化与孔子史学思想之探析[J]. 王成军.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 [6]论历史研究的方法[J]. 漆侠.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4)
  • [7]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史学思想及方法之比较[D]. 李电. 西南师范大学, 2002(02)
  • [8]修昔底德斯的“客观主义”辨[J]. 娄琳.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 [9]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J]. 马雪萍.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标签:;  ;  ;  ;  ;  

修昔底德的“客观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