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龚节福,彭雄志,周泉,漆桧,石雄[1](2020)在《火力发电厂悬挂式玻璃钢内筒协同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玻璃钢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高温下耐腐蚀和性价比高等特点,是目前火力发电厂湿烟囱首选的内筒材料;火力发电厂玻璃钢内筒采用悬挂式,相较于自立式和斜拉式具有结构受力合理、经济性好等优点。目前针对烟囱设计多采用对内、外筒进行独立分析,而更能反映出烟囱内、外筒之间的相互变形及应力变化的协同分析方法却欠缺相关规范。本文结合某火力发电厂210 m高悬挂式三玻璃钢内筒烟囱的设计,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玻璃钢内筒分别在杆系和板系单元类型下,不同分段悬挂式的内筒设计安全性,并对比单独外筒与内外筒联合模型在荷载作用上的差异。
王辉熠[2](2019)在《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塔架悬挂式烟囱是由外部钢塔架和内部排烟筒两大结构单元共同组成的一种稳定结构体系。外部的钢塔架承担内部排烟筒的重量及排烟筒传递来的水平荷载,是主要的受力结构。内部排烟筒主要满足湿法脱硫后的烟气排放功能,整体或分段悬挂在外部钢塔架上,并通过若干制晃点使筒身与外部塔架各层连接,将水平荷载传递给钢塔架。目前在火力发电厂中,钢筋混凝土外筒悬挂式钢内筒的烟囱较多,钢结构塔架、悬挂式排烟筒烟囱的应用和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但在工程实践中多采用常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即将钢塔架和排烟筒分开建模计算,忽略排烟筒的刚度贡献,未考虑二者的共同工作效应。本文主要针对此种烟囱的钢塔架与排烟筒体的协同工作机理展开研究。首先总结了火力发电厂烟囱的主要类型及烟气特点,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结构选型、构造特点、主要荷载及计算方法等设计要点进行了论述,对当前湿法脱硫烟囱排烟筒的常用防腐做法进行了分析,建议针对具体的脱硫工艺选择合适的排烟筒防腐蚀方案。结合背景工程,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按钢塔架与排烟筒分开计算的常规设计方法和考虑二者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对比两者在自振周期、振动模态等动力特性方面以及在筒体自重、风荷载、地震等作用下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受力特征及控制荷载较类似,但考虑协同工作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更接近实际工作情况,计算结果更为精确,用材更节约。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中主要的悬挂节点进行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效应的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节点的受力特征并验证了节点的可靠性。依托有限元整体模型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参数化分析,重点研究了排烟筒的分段悬挂数、筒体的壁厚、钢塔架底部宽度与高度之比等参数对协同工作体系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排烟筒整体悬挂时的刚度贡献大于分段悬挂时,分段数量使排烟筒为静定连接时,筒体应力下降较多。(2)排烟筒的筒壁厚度增加时结构整体刚度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明显。(3)塔架底部宽度与整体高度之比对结构整体刚度有一定影响,结构顶部位移随着底部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对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采用增大荷载系数法进行了强风及大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风荷载作用下荷载系数达到2.8以后以及在地震作用下地面加速度峰值达到1100 cm/s2后,结构计算均不再收敛。钢塔架结构中下部的54m74m层杆件及悬挂桁架下方的144m154m层杆件为结构受力的关键和薄弱部位。在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排烟筒的最大应力值均位于74m层制晃平台处,筒体的最大应力值一般小于钢塔架杆件的最大应力值。设计中应注意对钢塔架及排烟筒的薄弱位置给予适当加强。综上,火力发电厂湿法脱硫的钢塔架悬挂式烟囱需根据脱硫工艺有针对性地进行排烟筒防腐材料的选择,其结构主要控制荷载是风荷载,在设计中应关注结构受力的敏感参数、重要节点的设计,按照考虑钢塔架及排烟筒二种结构单元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并应对结构的关键及薄弱部位进行适当加强。
王磊,樊星妍,刘伟,梁枢果[3](2019)在《高耸烟囱工程破坏案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典型高柔结构类型之一,高耸烟囱发生破坏的工程实例屡见不鲜。本文对国内外739座烟囱破坏实例进行统计汇总,对比分析了地震作用、风荷载、温度应力等不同因素下烟囱破坏的一些规律。结果表明,钢烟囱的破坏主要是由风荷载造成,地震造成的破坏90%为砖烟囱,温度原因和施工原因造成的破坏以钢混烟囱为主。地震造成的破坏数目最多,其次是温度应力。不统计砖烟囱时,温度应力造成破坏最多,约占50%,地震作用、施工和风荷载占比相当。各因素造成破坏的平均严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风、地震、温度、施工。各因素造成破坏烟囱的平均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风、施工、温度、地震。随着破坏高度的增大烟囱破坏等级大致呈增大趋势。相关结论可提高人们对烟囱破坏的宏观认识,为设计、施工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孙凯[4](2018)在《混凝土烟囱设计规范修编建议及设计方法改进研究》文中指出烟囱是工业和民用建筑不可缺少的辅助建筑物之一。随着火力发电厂大量粉煤锅炉的投入使用,建造了大量配套的钢筋混凝土烟囱。近些年来,为了满足烟气排放高度的要求,并提高烟囱的燃料利用率,烟囱的高度不断增加,部分火力发电厂的烟囱高度超过了240m。多管式钢筋混凝土烟囱可以使承重外筒和排烟管分开,使外筒不与腐蚀性烟气接触,有利于保证烟囱的耐久性。因此,多管式钢筋混凝土烟囱得到广发应用。在烟囱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新高度和新形式烟囱的出现,也带来了很多设计、计算和施工难题。当前,众多国内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建设市场,然而目前中外烟囱设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大量海外工程都采用美国烟囱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美国规范得到了各国认可,调查分析美国规范的升版过程对我国规范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工程实例调查发现,大量烟囱筒壁表面出现了竖向裂缝,筒壁裂缝会影响烟囱的整体刚度和耐久性。多管式和套筒式烟囱的使用,导致烟囱的筒身半径越来越大,受筒身半径控制的环向风弯矩是造成筒身竖向裂缝不可忽略的因素。参考美国《钢筋混凝土烟囱规范》(ACI 307-08),我国《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以下简称“规范”)增加了环向风弯矩计算公式,但缺少对环向风弯矩影响因素和系数取值的详细分析。另外,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作用。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下,我国规范规定的迎风侧钢筋拉应力计算公式存在不连续性问题,给设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满足烟囱建设的要求,需要对我国规范进行修订和完善。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1)以时间为顺序,概述了中国1983版、2002版和2013版《烟囱设计规范》和美国1954版以来的烟囱设计规范中关于钢筋混凝土烟囱的主要修订内容,以及这些调整和变化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和依据。规范取消了筒壁热阻计算中平壁法的应用,只保留了环壁法;并在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代替了简化计算方法;另外,中国规范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对横风向共振做了相应调整。美国规范主要对水平地震作用、基本风压和横风向共振的计算方法做了相应修改。(2)根据工程实例的对比计算发现,按照我国规范计算的环向风弯矩值相比于美国规范(ACI 307-08)的计算结果偏小。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混凝土烟囱环向风弯矩进行数值分析可知:(1)环向风弯矩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基本风压成正比;(2)由于我国规范环向风弯矩计算公式未考虑阵风系数,并未对烟囱顶端基本风压乘以1.5的系数,导致计算结果小于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美国规范值;(3)建议我国规范修订时参考美国规范,考虑阵风系数以及在顶端一定范围内对环向风弯矩进行适当放大,并调整计算公式中的系数对环向风弯矩计算公式进行修正。(3)与工程实例结合,分析造成荷载与温度共同作用下钢筋拉应力不连续的原因。不连续点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大、小偏压采用的混凝土弹塑性模量E?ct取值不一致;(2)计算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时未考虑温度作用。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推导了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计算公式和小偏心受压时的钢筋拉应力计算公式,减小钢筋拉应力计算公式的跳跃幅值。
徐抒言[5](2016)在《某电厂烟囱裂缝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囱是最古老、最重要的防污染设施之一,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构筑物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烟囱一旦开裂,随着时间的延长,烟囱的耐久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直接威胁烟囱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对烟囱的检测加固及裂缝的产生原因作进一步研究。大连某电厂钢筋混凝土烟囱,在对其实施脱硫改造过程中发现筒壁存在多条竖向裂缝,其目前的使用状况、安全性以及耐久性可能已经不符合标准。因此,为保证烟囱使用的安全性,首先对该电厂烟囱进行检测鉴定,了解该烟囱使用的现有损伤状况及实际承载力状态,对烟囱内壁的腐蚀状况及筒身现有状态下的安全性、耐久性进行全面评价。其次分别对可能产生裂缝的原因如风荷载、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计算。在温度作用下,对筒壁内衬及隔热层完好、内衬脱落而隔热层完好、内衬及隔热层脱落三种情况下温度荷载对筒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根据检测结果及有限元分析,给出该烟囱的加固处理意见。为类似工程的鉴定与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作用。
张鹏[6](2015)在《高耸烟囱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环境污染的控制要求不断提高,钢筋混凝土烟囱越来越多,高度越来越高。所以对烟囱的风振研究,特别是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风振反应分析很重要。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部分工作:(1)选取合适的材料参数和单元建立钢筋混凝土烟囱的有限元分析模型。(2)采用AR线性滤波法模拟了烟囱结构的脉动风速时程,并且计算出了作用在烟囱结构上相应的风荷载时程。然后对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最后施加风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结构进行风振分析,得到烟囱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顶点水平位移、顶点水平速度、顶点水平加速度等风振响应。(3)计算确定钢筋混凝土烟囱的温度场,得到了外界烟气的高温作用下烟囱筒壁的升温曲线。由升温曲线可以发现:烟囱升温初期较快,后期升温较慢,结构截面的温度分布呈现内部温度较高,外部温度较低的规律。(4)对钢筋混凝土烟囱进行了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分析,得到了烟囱在风荷载和高温烟气一起作用下的响应得到了结论是:烟囱在考虑温度作用后,烟囱顶点位移、顶点速度发生显着的增加。而且随着温度的提高,温度的影响变得越显着,因此在设计时要从多方面考虑,确保结构适用和安全。
王识[7](2015)在《某电厂烟囱检测鉴定及加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烟囱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筑物,属土建特种结构,在冶金、电力、化工等部门中是一项重要的标志性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烟囱在我国烟囱中占绝大多数,受到气候条件、环境侵蚀、物理作用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烟囱服役时间的增长,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已逐渐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钢筋混凝土烟囱的检测、安全性评价以及加固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大连某电厂钢筋混凝土烟囱,由于环保部门对电厂烟气排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对烟囱实施脱硫改造,施工前发现筒壁存在多条竖向裂缝,烟囱外壁保护层出现外鼓起壳现象,纵向钢筋因锈蚀体积膨胀造成保护层脱落。其目前的使用状况可能不满足正常使用和耐久性方面的要求,并且可能对结构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烟囱进行安全性鉴定,依据鉴定结果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确保结构在后续使用年限内的安全性。首先,对烟囱进行现场的检查和检测。其次,根据烟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验算,对烟囱进行等级评定。再次,分析筒壁内衬及隔热层完好、内衬脱落而隔热层完好、内衬及隔热层脱落三种情况下温度荷载对筒壁的影响。最后,根据鉴定结果和烟囱实际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了烟囱的可靠性鉴定方法,对电厂烟囱的可靠性也做出了合理评价。文中提出的维修加固方案,不仅使电厂烟囱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同类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加固改造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李晓文,边瑞平,袁龙飞,尹磊[8](2013)在《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使用阶段的应力计算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通过对GB 50051—2002《烟囱设计规范》(下称"规范")[1]关于使用阶段迎风侧竖向钢筋拉应力的数值分析与理论研究发现,在温度与外荷载(自重与风荷载)共同作用的情况下,规范的迎风侧钢筋拉应力计算公式存在不连续,为此,分析了造成不连续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改进的应力计算方法。
边瑞平,茅荣华,李晓文[9](2012)在《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作用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规范温度应力计算公式进行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结合工程实例,发现在规范温度应力计算过程中迎风侧混凝土压应变参数表述不准确,迎风侧钢筋拉应力计算结果不连续;然后基于热-弹性理论对规范温度应力计算公式进行改进,提出建议公式。另外,对烟囱筒壁进行温度应力的弹塑性分析,得出温度应力沿壁厚的分布情况,为建议公式的理论假定提供数值依据,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今后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效应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凌园园[10](2012)在《新旧规范中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首先叙述了新旧《烟囱设计规范》中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采用两种计算方法对烟囱受损截面进行了温度应力分析,指出按照新规范计算得到的烟囱各部位温度及材料强度值明显低于旧规范,但破损截面应力值很接近,为烟囱的加固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二、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火力发电厂悬挂式玻璃钢内筒协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模型构建 |
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 玻璃钢内筒承载力 |
3.2 烟囱外筒弯矩对比 |
4 结 语 |
(2)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烟囱的种类与结构形式 |
1.2.1 单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 |
1.2.2 套筒式钢筋混凝土烟囱 |
1.2.3 钢结构烟囱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理论 |
2.1 烟囱湿法脱硫的工艺流程 |
2.2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结构选型与材料选择 |
2.2.1 钢塔架结构形式 |
2.2.2 排烟筒体的数量及防腐方案选择 |
2.3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悬挂点与制晃点构造 |
2.3.1 竖向悬挂点 |
2.3.2 横向制晃点 |
2.4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主要荷载 |
2.4.1 风荷载 |
2.4.2 地震作用 |
2.4.3 温度作用 |
2.5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的设计方法 |
2.5.1 常规设计方法 |
2.5.2 考虑协同工作的设计方法 |
2.6 钢塔架结构的静力与直接动力分析 |
2.6.1 钢塔架结构的静力分析 |
2.6.2 结构的直接动力分析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
3.1 背景工程及设计软件 |
3.1.1 背景工程 |
3.1.2 设计软件STAAD/pro的简介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主要荷载的计算与施加 |
3.4 分析结果 |
3.4.1 模态分析结果 |
3.4.2 内力分析结果 |
3.4.3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考虑协同工作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
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 主要荷载的计算与施加 |
4.3 整体模型的分析结果 |
4.3.1 模态分析结果 |
4.3.2 内力分析结果 |
4.3.3 水平位移分析结果 |
4.4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对比 |
4.4.1 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4.4.2 风振系数结果对比 |
4.4.3 主要杆件内力对比 |
4.4.4 筒体应力对比 |
4.4.5 钢塔架各层位移对比 |
4.4.6 塔架用钢量对比 |
4.4.7 悬挂点及制晃点处的内力对比及悬挂节点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受力特性的参数化分析 |
5.1 悬挂排烟筒分段数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 |
5.1.1 动力特性对比 |
5.1.2 对钢塔架内力及筒体应力的影响分析 |
5.2 排烟筒厚度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5.3 塔架底部宽度与高度之比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5.3.1 自振周期对比 |
5.3.2 结构侧移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考虑协同工作钢塔架悬挂式烟囱结构的破坏机理 |
6.1 分析软件SAP2000 简介 |
6.2 非线性静力分析 |
6.2.1 非线性静力分析简介 |
6.2.2 相关参数的设置及荷载的施加 |
6.2.3 非线性静力分析结果 |
6.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6.3.1 动力时程分析简介 |
6.3.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过程 |
6.3.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3)高耸烟囱工程破坏案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烟囱破坏原因简介 |
1.1 横风向涡激共振 |
1.破坏机理[13-19] |
2.破坏案例 |
1.2 顺风向风荷载 |
1.破坏机理 |
2.破坏案例 |
1.3 温度应力 |
1.破坏机理 |
2.破坏案例 |
1.4 地震作用 |
1.破坏机理 |
2.破坏案例 |
1.5 施工原因 |
1.6 其他原因 |
2 结构破坏统计分析 |
2.1 烟囱破坏等级统计 |
2.2 破坏致因统计 |
2.3 破坏致因与材料类型的关系 |
2.4 破坏致因与破坏等级的关系 |
2.5 破坏致因与烟囱高度的关系 |
2.6烟囱高度与破坏等级的关系 |
3 结论 |
(4)混凝土烟囱设计规范修编建议及设计方法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国烟囱设计规范发展历程 |
1.3 美国烟囱设计规范发展历程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国《烟囱设计规范》升版过程 |
2.1 荷载与作用 |
2.1.1 温度应力中总热阻计算 |
2.1.2 地震作用 |
2.1.3 风荷载 |
2.1.4 环向风弯矩 |
2.2 材料 |
2.2.1 混凝土的水灰比 |
2.2.2 基础及烟道混凝土强度等级 |
2.3 基本规定 |
2.3.1 烟囱水平位移限值 |
2.3.2 桩基础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美国《烟囱设计规范》升版过程 |
3.1 ACI307-69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1.1 构造措施 |
3.1.2 风荷载 |
3.1.3 地震作用 |
3.1.4 内衬 |
3.2 ACI307-79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2.1 施工要求 |
3.2.2 烟囱筒壁设计 |
3.3 ACI307-88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3.1 材料与建筑要求 |
3.3.2 风荷载 |
3.3.3 地震作用 |
3.3.4 其他设计要求 |
3.3.5 强度设计方法 |
3.4 ACI307-95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4.1 设计要求 |
3.4.2 荷载和设计规定 |
3.4.3 非圆形截面烟囱筒壁设计 |
3.5 ACI307-98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5.1 荷载和设计规定 |
3.6 ACI307-08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
3.6.1 地震作用 |
3.6.2 烟囱筒壁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烟囱环向风弯矩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有限元建模与算例 |
4.1.1 有限元模型 |
4.1.2 中美规范对比 |
4.1.3 算例对比分析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筒身半径 |
4.2.2 基本风压 |
4.2.3 公式系数 |
4.3 本章小结 |
5 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与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拉应力计算方法分析 |
5.1 规范计算公式 |
5.2 公式修正 |
5.3 钢筋拉应变不均匀系数 |
5.4 修正公式 |
5.4.1 小偏心受压 |
5.4.2 大偏心受压 |
5.5 数值计算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某电厂烟囱裂缝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背景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工程的检查与检测 |
2.1 工程背景 |
2.2 检测鉴定的目的、依据及标准 |
2.2.1 检测鉴定目的 |
2.2.2 鉴定依据及标准 |
2.3 现场的检查 |
2.3.1 地基基础检查 |
2.3.2 烟囱筒壁现状检查 |
2.3.3 防腐系统及附属系统检查 |
2.4 现场检测 |
2.4.1 混凝土碳化检测 |
2.4.2 混凝土强度检测 |
2.4.3 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
2.4.4 构件尺寸复核 |
2.4.5 腐蚀情况检测及腐蚀产物含量分析 |
3. 烟囱结构验算及等级评定 |
3.1 结构验算分析 |
3.1.1 承载力计算说明 |
3.1.2 计算荷载 |
3.1.3 荷载效应组合 |
3.1.4 验算结果 |
3.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 |
3.3 烟囱的可靠性等级评定 |
3.3.1 筒壁项目评级 |
3.3.2 结构系统评级 |
3.3.3 鉴定单元可靠性综合评级 |
3.4 烟囱现状防腐综合评价 |
4. 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下裂缝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
4.1.1 ABAQUS的特点 |
4.1.2 ABAQUS分析步骤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1 计算假定与简化 |
4.2.2 模型材料 |
4.2.3 单元选择 |
4.2.4 建立模型 |
4.3 风荷载作用 |
4.3.1 风荷载计算 |
4.3.2 施加风荷载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地震反应谱分析 |
4.4.1 模态分析 |
4.4.2 水平地震反应谱分析 |
4.4.3 竖向地震反应谱分析 |
5. 温度荷载作用下裂缝分析 |
5.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5.2 冬季、夏季筒壁内外温差计算 |
5.2.1 冬季筒壁内外温差计算 |
5.2.2 夏季筒壁内外温差计算 |
5.3 施加温度荷载 |
5.4 冬季、夏季模型计算结果 |
5.4.1 冬季模型计算结果 |
5.4.2 夏季模型计算结果 |
5.5 温度作用产生裂缝原因分析 |
5.6 烟囱的加固方案 |
5.6.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基本要求 |
5.6.2 钢筋混凝土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 |
5.6.3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加固处理措施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高耸烟囱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1 高耸烟囱风振方面的研究 |
1.2.2 对烟囱温度方面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耸钢筋混凝土烟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高温下混凝土的热工性能 |
2.3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2.4 高温作用下的钢材的热工性能 |
2.5 高温下钢材的力学性能 |
2.6 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分析模型 |
2.6.1 工程概况 |
2.6.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
2.6.3 建立钢筋混凝土烟囱有限元模型假定条件 |
2.6.4 建立钢筋混凝土烟囱有限元模型的单元选取 |
2.6.5 钢筋混凝土烟囱有限元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烟囱的风振分析 |
3.1 引言 |
3.2 风的基本概念 |
3.3 数值模拟风荷载 |
3.3.1 风荷载的基本特性 |
3.3.2 脉动风的数值模拟 |
3.3.3 计算风荷载值 |
3.4 烟囱的动力特性分析 |
3.4.1 阻尼的设定 |
3.4.2 烟囱的模态分析 |
3.5 烟囱的风振分析 |
3.5.1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简介 |
3.5.2 烟囱的风振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拟计算烟囱的温度场 |
4.1 引言 |
4.2 基本概念 |
4.3 模拟计算钢筋混凝土烟囱的温度场 |
4.3.1 混凝土结构温度的计算模拟方法 |
4.3.2 数值模拟烟囱整体的温度场 |
4.3.3 烟囱整体的温度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烟囱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分析 |
5.1 引言 |
5.2 烟囱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响应分析 |
5.2.1 烟囱内壁温度达到 60℃的风振响应 |
5.2.2 烟囱内壁温度达到 80℃的风振响应 |
5.2.3 烟囱内壁温度达到 100℃的风振响应 |
5.2.4 烟囱内壁温度达到 120℃的风振响应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某电厂烟囱检测鉴定及加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筋混凝土烟囱概述 |
1.2 钢筋混凝土烟囱鉴定加固的背景及意义 |
1.2.1 背景 |
1.2.2 意义 |
1.3 钢筋混凝土烟囱鉴定加固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概况 |
1.3.2 国外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背景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 |
2. 工程的检查与检测 |
2.1 工程概况 |
2.2 检测鉴定的范围、依据 |
2.2.1 检测鉴定的范围 |
2.2.2 检测鉴定的依据 |
2.3 现场的检查 |
2.3.1 地基基础检查 |
2.3.2 裂缝现状检查 |
2.3.3 防腐系统检查 |
2.3.4 附属系统检查 |
2.4 现场检测 |
2.4.1 现场取样 |
2.4.2 混凝土强度检测 |
2.4.3 混凝土碳化检测 |
2.4.4 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检测 |
2.4.5 钢筋锈蚀检测 |
2.4.6 构件尺寸复核 |
2.4.7 烟囱内壁腐蚀情况检测 |
2.4.8 红外热像分析 |
2.4.9 倾斜检测 |
3. 烟囱结构验算及等级评定 |
3.1 结构验算分析 |
3.1.1 承载力计算说明 |
3.1.2 计算荷载 |
3.1.3 荷载效应组合 |
3.1.4 验算结果 |
3.2 结构耐久性评估 |
3.2.1 结构耐久性评估概述 |
3.2.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 |
3.3 烟囱腐蚀评价 |
3.3.1 检测方法 |
3.3.2 氯离子含量检测 |
3.3.3 腐蚀产物含量分析 |
3.3.4 腐蚀现状结论 |
3.4 烟囱的可靠性等级评定 |
3.4.1 筒壁项目评级 |
3.4.2 结构系统评级 |
3.4.3 鉴定单元可靠性综合评级 |
3.5 烟囱现状综合评价 |
3.5.1 分项评分 |
3.5.2 综合评定 |
4. 裂缝分析及加固意见 |
4.1 有限元软件MIDAS/Gen介绍 |
4.1.1 MIDAS/Gen的特点 |
4.1.2 建模、分析主要过程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2.1 模型的基本参数 |
4.2.2 单元选择 |
4.2.3 建立模型 |
4.3 边界条件 |
4.4 冬季筒壁内外温差计算 |
4.4.1 内衬未脱落筒壁内外温差 |
4.4.2 内衬脱落而隔热层完好筒壁内外温差 |
4.4.3 内衬及隔热层脱落筒壁内外温差 |
4.5 夏季筒壁内外温差计算 |
4.5.1 内衬未脱落筒壁内外温差 |
4.5.2 内衬脱落而隔热层完好筒壁内外温差 |
4.5.3 内衬及隔热层脱落筒壁内外温差 |
4.6 施加温度荷载 |
4.6.1 冬季模型施加温度荷载 |
4.6.2 夏季模型施加温度荷载 |
4.7 冬季模型计算结果 |
4.7.1 内衬未脱落隔热层完好时温度应力 |
4.7.2 内衬脱落隔热层完好时温度应力 |
4.7.3 内衬及隔热层脱落时温度应力 |
4.8 夏季模型计算结果 |
4.8.1 内衬未脱落隔热层完好时温度应力 |
4.8.2 内衬脱落隔热层完好时温度应力 |
4.8.3 内衬及隔热层脱落时温度应力 |
4.9 裂缝产生原因 |
4.10 烟囱的加固方案 |
4.10.1 加固方法的选择 |
4.10.2 加固的基本原则 |
4.10.3 加固处理方案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迎风侧钢筋拉应力计算存在的问题 |
2 改进的迎风侧钢筋拉应力计算理论推导 |
3 数值计算对比与工程应用分析 |
3.1 应力计算对比 |
3.2 工程应用计算 |
4 结语 |
(10)新旧规范中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温度计算方法 |
1.1 温度计算方法新旧规范对比 |
1.2 实例计算 |
2 温度作用下水平截面的应力计算 |
2.1 新旧规范对比 |
2.2 实例计算 |
3 结语 |
四、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力发电厂悬挂式玻璃钢内筒协同分析研究[J]. 龚节福,彭雄志,周泉,漆桧,石雄.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0(03)
- [2]湿法脱硫钢塔架悬挂式烟囱协同工作机理研究[D]. 王辉熠. 东南大学, 2019(05)
- [3]高耸烟囱工程破坏案例综述[J]. 王磊,樊星妍,刘伟,梁枢果. 特种结构, 2019(02)
- [4]混凝土烟囱设计规范修编建议及设计方法改进研究[D]. 孙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某电厂烟囱裂缝的分析研究[D]. 徐抒言. 辽宁科技大学, 2016(03)
- [6]高耸烟囱考虑温度效应的风振研究[D]. 张鹏.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3)
- [7]某电厂烟囱检测鉴定及加固分析[D]. 王识. 辽宁科技大学, 2015(06)
- [8]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J]. 李晓文,边瑞平,袁龙飞,尹磊. 工业建筑, 2013(04)
- [9]钢筋混凝土烟囱温度作用效应分析[J]. 边瑞平,茅荣华,李晓文. 特种结构, 2012(05)
- [10]新旧规范中烟囱温度应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 凌园园. 山西建筑, 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