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商圈理论探讨梧州零售业的合理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王童淼子[1](2021)在《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日渐增加,人们不只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层面的提升,更加开始注重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共同提升,人们对于日常休闲生活更加注重,而购物中心可以为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休闲空间,因此,购物中心的区位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是购物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基于微区位视角,以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梳理购物中心的定义、分类和发展现状后,对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特征及满意度评价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西安城市商业现状发展及发展特征,利用Arc Gis软件对空间分析的功能,分析西安三环内城市购物中心整体的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发现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呈“城中集中、外围分散、城南较密、城东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公共交通、道路、商圈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2)根据扎根理论和微区位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指标体系,对选取的十二家西安城市购物中心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以及内部特性四个方面进行微区位特征的实证分析,总结出:西安城市购物中心与地铁站点和公交站点之间均存在4种位置关系;与城市道路之间也存在4种位置关系,且多选址于城市主干道两侧,建筑立面多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材质与石材相结合的方式;与二类居住用地、商业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公园和广场用地的集聚程度较高,以及购物中心内部水平交通动线的组织形式分为4种类型,垂直交通动线的组织形式分为2种类型,且购物中心内部业态复合程度大都较高。(4)根据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因子设计调查问卷,让消费者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内部特性四个方面对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性别构成较为均衡,以青年人群为主,学生群体占比较大,收入构成普遍偏低;可达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周边设有公共交通站点,且轨道交通站点与购物中心进出口直接相接的购物中心满意度评价得分较高;可视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大多处于远角区位,且外立面多采用透光、反光材质;集聚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周边用地类型均较为丰富,且除居住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外,周边多分布有教育科研用地和公园用地;内部特性满意度较高的购物中心内部水平交通动线组织方式多为单环式,垂直交通动线组织方式为平行式,且内部业态分布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5)根据上述满意度评价结果较高的购物中心的微区位特征,结合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需求,提出整体优化思路,并分别对已建设区域和待建设区域从可达性、可视性、集聚性和内部特性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刘子杰[2](2020)在《供需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大型超市布局研究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文中提出零售业作为城市商业中最具备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中难以替代的基本功能之一。近年来,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规模也不断增大、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边界不断扩张,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公服设施配套速度缓慢,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导致城市边缘地区的公服设施配套速度滞后。一方面在市场的作用下,公服设施布局更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高的老城区、中心城区;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了电子商业的干扰,部分居民消费需求被网购配送解决,实际上导致了公服设施人口门槛的提高。因此,零售空间布局问题也成为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关注重点,城市商业的布局规划也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西安市长安区为例,基于中心地理论、零售区位论、商圈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大型超市供需评价体系,通过大型超市POI数据、人口热力数据、道路交通数据、商业网点POI数据、安居客居住区的POI数据等作为数据基础,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加权叠加分析法,对长安区现状大型超市的分布特征和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评价分析结果,对长安区大型超市布局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从空间布局上来看,长安区的大型超市呈显着的向心型布局,距离城区越近,超市分布越密集,且超市分布水平与街区的人口、经济关联较为密切。(2)从影响因素来看,超市的分布特征与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地区房价、周边商业规模相关度较高,其中相关度最高的是人口因素以及交通因素,且均为正相关影响。(3)根据供需对照评价结果,长安区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供过于求,而外围片区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状况,建议超市布局调整时,可以缩减超市集中区域的超市规模,优先选择在对超市需求量较大、超市缺乏的区域进行布局。(4)政府在指定商业网点规划时,应当以及消费者需求以及消费者消费倾向构建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化的商业布局体系。
孙夏梅[3](2020)在《南京燕子矶新城A项目商业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形式和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的商业地产发展迅猛。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商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本文在充分分析市场环境后,建立科学可行的项目定位流程,选择不同方法和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多维定位内容进行深刻研究,最后使用量化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定位内容做出纠偏和调整,使商业项目定位的精准度得到保证。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定量的方式,建立商圈辐射范围的定位模型。以交通影响因素法初定商圈辐射范围,然后运用康帕斯均衡点法和雷利法则确定商圈范围,解决A项目的商圈范围问题,为实现精准定位提供了可靠支撑。(2)通过研究客户关系链和商业地产的资金流动链走向,构建对目标消费者、租赁者和商铺投资者进行定位的详细流程,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解决A项目的客户定位问题,为定位内容的全面性奠定了基础。(3)采用STP法,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选择,确定商业项目的主力业态。以实现消费者需求和引导消费者消费为目的建立业态定位程序,解决A项目的业态定位问题,给业态定位规划了合理流程,为商业项目的规模定位奠定了基础。(4)搭建定性和定量模型研究规模定位。运用饱和度指数定性商圈容量,再利用指标法和市场调研法初定项目可接受的最大规模量,最后用商业实现法完成项目规模的定量计算,为商业项目规模定位的多元化提供良好的借鉴。(5)基于市场导向确定价格定位。通过研究价格定位的影响因素,详述市场导向法体系构建的内涵和操作流程,从价格定位准备工作、修正系数的确立、修正价格的确定和最终价格的确定等环节建立了基于市场导向法的价格定位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中的修正系数进行改进,完成A项目的价格定位,使定位内容的完整性得到保证。(6)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建立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评价。构建4个主要评价指标、12个次级指标,以定量的方式确定因素集的权重,运用隶属度矩阵和模糊转换器,完成从指标到评语集的模糊转换,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同时以逆向思维实现多维定位的动态调整,为商业定位的准确性提供量化标准和客观依据。该论文有图51幅,表43个,参考文献97篇。
范舟[4](2020)在《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圈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综合体形式,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圈不断兴起,如何确定自身定位,准备寻找客户群,不断促进商圈能级提升成为所有商圈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市武侯区商圈作为成都三大核心商圈之一,商业需求旺盛,商业体系较为完整。但是随着城市外延点状商圈的逐步形成,对武侯区零售商圈的挑战日益加剧。如何实现武侯区商圈的差异化发展,提升商圈能级,势在必行。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商圈发展、战略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的发展现状,对于其交通区位、人口结构、产业简介、经济指数等进行研究,探讨武侯区商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其次,对于武侯区商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针对商圈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选择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然后,制定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在确定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典型商圈对比,结合武侯区商圈自身实际,确定武侯区商圈发展的规模、功能、形象及客户差异化定位。最后,提出提升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其一,通过分析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以及SWOT分析,认为武侯区商圈发展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其二,规模定位方面,武侯区商圈的规模定位为250万平方米。其三,功能定位方面,要聚焦商贸服务、旅游/文化/营销、创意设计三方面不断发展。其四,形象定位方面,要建设国际特色商贸服务中心的商圈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其五,客户定位方面,目标客户人群主要是区域消费人群、旅游消费群体。本文研究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武侯区城市商圈竞争越来越有序、布局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发展更加规模化。另一方面,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其他城市商圈的发展和管理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胜隆[5](2020)在《基于POI数据的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以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显着提升,自身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零售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空间结构、数量分布、等级规模以及业态构成和影响因素的探讨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零售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城市规划学和商业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对有关零售业POI数据进行获取与整理,并结合多种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的总体空间布局以及各类零售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假设与论证,以期为赣州市中心城区商业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以及商业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将本文的研究区域确定为赣州市中心城区,基于高德地图搜集到的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网点的POI数据通过ArcGis软件建立空间数据库并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分析赣州市区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总体特征以及购物中心、百货店、超市、便利店、家居建材商店和专业店六类零售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介于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的规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其发展方向也与规划方向一致,资源配置也在向综合方向发展,整体上商业设施的覆盖情况良好,但其空间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尤其是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零售业态量不足。其次通过SPSS软件,对本次研究的六类零售业态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赣州市中心城区各零售业态在区位选择以及空间集聚方面具有差异性的结论。最后对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前文得出的理论影响因素进行论证以及影响程度。通过此次对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分析结果并整理,得出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日后的有关发展提供部分建议,最后给出展望。
芮勇[6](2019)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与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消费质量、精神享受的追求日益增强,一场全面而深入的消费升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商业综合体由于具有功能复合、业态多元等特征,能够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商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兴中等城市是指在城市群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多方面逐步崛起的城市。这类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发展快,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索新兴中等城市如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高质量规划与发展商业综合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研究首先辨析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及主要类型。其次,针对新兴中等城市的现状特征,分析其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规模、布局、业态、形象等方面的问题,并以嘉兴、株洲等样本城市作为实证案例。最后,结合消费升级的背景和新兴中等城市的需要,提出其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目标及原则,继而提出合理测算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业态及塑造形象特色四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本文通过探析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思路与规划策略,以期完善新兴中等城市的商业体系,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助力城市建设。
隋意[7](2019)在《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零售业企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节点是零售店铺选址。当前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包括城市扩张、商圈变化、商业聚客点饱和式发展、品牌多样化等。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购物场所、购物内容的替代性越来越强。面对这样的商业环境,零售店铺选址对于零售品牌公司的规划布局、增加购买需求、减少损失风险来说,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以商圈、零售店铺选址、消费者画像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所在细分行业快时尚服装行业的特点,对A快时尚服装公司的零售店铺选址的核心思路、常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评估,提炼出A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的两个关键问题:商圈辐射范围以及消费者特征评价问题,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从本质上剖析了这两个问题的深层逻辑,结合零售店铺选址的实践意义,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了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对典型性样本零售店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实验结论验证了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对解决方案的实际使用进行了扩展。
陈妙蓉[8](2019)在《广州社区O2O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商业作为我国现阶段商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城市商业的最后一公里”。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社区O2O已经深入渗透到社区居民生活并逐渐影响城市内部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目前规划界正在“社区生活圈”理论的指导下重新研究和认识社区空间,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空间技术的发展恰好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本研究的关键在于科学地认识社区网络商业和实体商业空间布局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对完善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指导相关规划实践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基于该市社区、社区网络商业店铺和社区实体商业店铺的位置分布数据,按照社区O2O业务发展特征,将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分为正餐餐饮类、休闲餐饮类、商超便利类和生鲜食品类四类,从空间业态、空间分布、空间规模三个角度对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运用ArcGIS、Geoda等软件对其空间分布差异特征进行定性观察和定量空间计量分析,其次通过构建差异指数衡量其空间规模差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其空间集聚性和相关性,进而以差异指数为因变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直接影响因素进行全局和局域作用分析,最后采用定性梳理方式分析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总体空间布局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宏观尺度上,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空间形态差异明显,社区网络商业空间呈现“单中心”分布结构,实体商业空间则为“多核心”分布结构。(2)微观尺度上两类商业店铺均表现出强烈的临街性,社区网络商业店铺开始显示出向地块内部区域渗透的趋势。(3)差异指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城区逐渐减小,其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4)全局分析结果显示交通因素、房价水平因素、社区O2O消费因素是影响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的主要因素。(5)局域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对于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规模差异产生的作用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6)外部环境因素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奠定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发展基础,房地产发展影响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生长方向,城市规划与政策把握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不同类型的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总体空间布局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社区网络商业空间分布形态相近,总体呈现以天河区城市新轴线区域为主要核心的单中心结构,而社区实体商业空间分布格局则差异较大。(2)各类社区网络商业店铺对临街区位的需求区别较大,其中休闲餐饮类需求最小,商超便利类需求最大,各类社区实体商业店铺对临街区位的需求相对一致。(3)正餐餐饮类、休闲餐饮类、商超便利类差异指数均呈现“中心城区—郊区”两极分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4)全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正餐餐饮类对区位和技术因素最为敏感,休闲餐饮类和商超便利类对交通因素、房价水平因素、社区O2O消费因素较为敏感,生鲜食品类对交通因素、房价水平因素、区位因素较为敏感。
梁潇[9](2018)在《南沿村供销商贸城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形式的零售业竞争愈来愈激烈,零售企业在进行营销策略以及战略制定的时候,需要对顾客来源进行全面地分析与考虑,有效对自身的销售区域进行确定,这样才能推动自身的销售策略更加合理,而这也是商圈信息分析的重要内容。德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德沃特·克里斯泰勒(Walt Christaller)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商圈”这一概念,也就是商品与服务中心地理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指顾客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最大行程,此行程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边缘界限。合理对商圈进行分析,可以使得企业对顾客的分布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这就能够对自身的目标顾客来源进行明确,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推动经营更加合理。供销合作社和供销商贸城作为伴随着新中国产生的经济产物,在为农服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由于受到私营经济、国内个体以及国外资本等众多方面的全面冲击,也使得供销企业的不足日益凸显,思维模式较为落后,不能全面迎合并进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加之其销售手段单一,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本论文将以永年南沿村供销商贸城作为基本案例,在合理分析商圈理论的同时,将市场调研作为基础,对其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商圈状况开展全面地探究与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竞争力和收益。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探究,推动供销商贸城更好地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帮助企业从更加科学的角度进行市场价值的挖掘,推动企业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王瑛[10](2013)在《基于商圈理论的兰州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零售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过程的顺畅进行。自1852年巴黎诞生第一家百货店至今的160多年中,各种零售业态相继出现,随着消费者消费层次的提高、消费追求的变化,零售业态也开始向细分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而在多种零售业态中,专卖店以深度专业化和品牌化见长,并开始逐步占据商业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如今专卖店已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竞争也愈来愈激烈。零售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与策略时,都必然要考虑现实和潜在顾客的来源与分布,明确大致的销售区域,以此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恰恰是商圈信息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商圈的分析及对商圈信息的充分利用,能够帮助企业确定目标顾客,制定竞争策略,占据主动地位。本文以兰州为市场环境,以中小型专卖店为商业主体,主要研究商圈理论在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制定中的运用。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找到了兰州市中小型专卖店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种类不丰富、店铺反应不迅速;一线销售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体验式购物较少;受到百货店、超市等大商场、大卖场的挤压;加盟连锁管理不规范;客户管理混乱等。在此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直接影响专卖店运营活动的因素:品牌、体验、稀有、快速、低价,并提出中小型专卖店的“1+4”营销模式。之后,将商圈理论与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制定结合起来,指出如何通过分析店铺的宏观商圈信息与微观商圈信息进行营销模式分析,并将分析方法与分析过程经整合建立基于商圈理论的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分析模型。最后选择一家文具专卖店,将分析模型进行运用,并对样本店提出营销建议。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分析,希望能为中小型专卖店在制定营销模式时提供一种分析思路,从商圈分析的角度帮助企业挖掘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为兰州市中小型专卖店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使决策者能够合理调整营销策略,取得竞争优势。
二、应用商圈理论探讨梧州零售业的合理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商圈理论探讨梧州零售业的合理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费需求多元化转变引领休闲时代的到来 |
1.1.2 购物中心建设是完善休闲功能的必然选择 |
1.1.3 购物中心所处的区位环境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区位理论相关文献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微区位相关文献的研究 |
1.3.3 国内外购物中心区位选择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案例解析 |
2.1 购物中心 |
2.1.1 购物中心定义和分类 |
2.1.2 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
2.2 基础理论阐释 |
2.2.1 微区位理论 |
2.2.2 中心地理论 |
2.2.3 商圈理论 |
2.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 购物中心的案例解析 |
2.3.1 北京国贸商城 |
2.3.2 成都远洋太古里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
3.1 西安城市商业发展现状 |
3.1.1 现状格局 |
3.1.2 发展特征 |
3.2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发展现状 |
3.2.1 数量及类型分布 |
3.2.2 空间分布现状 |
3.2.3 空间分布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
4.1.1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
4.1.2 评价指标分析说明 |
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2.1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2 因子权重分析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特征的客观实证评价 |
5.1 实证分析对象选取 |
5.2 微区位特征实证分析 |
5.2.0 区位的可达性分析 |
5.2.1 区位的可视性分析 |
5.2.2 用地的集聚性分析 |
5.2.3 购物中心内部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的行为认知评价 |
6.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6.2 消费者构成分析 |
6.2.1 性别构成较为均衡,以青年人群为主 |
6.2.2 学生群体占比较大,收入构成普遍偏低 |
6.3 消费者行为偏好分析 |
6.3.1 出行方式分析 |
6.3.2 选购偏好分析 |
6.3.3 消费需求分析 |
6.4 微区位满意度评价 |
6.4.1 可达性满意度评价 |
6.4.2 可视性满意度评价 |
6.4.3 集聚性满意度评价 |
6.4.4 内部特性满意度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的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布局优化策略 |
7.1 布局优化原则 |
7.1.1 用地匹配原则 |
7.1.2 功能互补原则 |
7.1.3 择优配置原则 |
7.2 布局优化思路 |
7.3 布局优化策略 |
7.3.1 基于可达性视角 |
7.3.2 基于可视性视角 |
7.3.3 基于集聚性视角 |
7.3.4 基于内部特性视角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2.1 内容创新 |
8.2.2 方法创新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一 西安市三环内购物中心一览表 |
附录二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微区位满意度评价指标重要程度调查 |
附录三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调查 |
附录四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可达性分析图谱 |
附录五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可视性分析图谱 |
附录六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集聚性分析图谱 |
附录七 西安城市购物中心内部特性分析图谱 |
致谢 |
(2)供需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大型超市布局研究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商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
1.1.2 超市发展到达转型期 |
1.1.3 新零售给传统超市的布局造成影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型超市定义 |
2.1.2 新零售商业模式 |
2.1.3 郊区化 |
2.1.4 零售引力模型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商业网点布局研究 |
2.2.2 对于超市选址的研究 |
2.2.3 电商对于超市布局影响相关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3.1 零售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
2.3.2 电商对实体零售业的空间影响 |
2.3.3 其他相关的理论与方法 |
2.4 总结 |
第三章 西安市长安区超市现状发展评价 |
3.1 西安市长安区区域背景分析 |
3.1.1 西安市长安区区位 |
3.1.2 西安市长安区发展特征 |
3.1.3 西安市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3.1.4 西安市长安区商业空间结构以及大型零售布局 |
3.2 西安市长安区大型超市现状空间布局分析 |
3.3 大型超市现状问题 |
3.3.1 交通因素成为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
3.3.2 新趋势对于传统超市有新的要求 |
3.3.3 郊区化趋势 |
3.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3.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4.2 评价指标选取研究 |
3.5 评价方法 |
3.5.1 缓冲区分析 |
3.5.2 叠加分析法 |
3.5.3 加权泰深多边形 |
3.5.4 熵权法 |
3.5.5 基于超市评价结果绘制加权泰森图像 |
第四章 大型超市供需对照评价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数据处理 |
4.2 大型超市需求评价分析 |
4.2.1 人口密度 |
4.2.2 公共站、地铁站 |
4.2.3 干道网密度 |
4.2.4 需求等级划分 |
4.3 大型超市供给评价分析 |
4.3.1 人口密度 |
4.3.2 商业网点密度 |
4.3.3 公共站、地铁站数量 |
4.3.4 超市周边干道网密度 |
4.3.5 停车位数量 |
4.3.6 房价水平 |
4.3.7 西安市长安区超市供给能力评价 |
4.4 大型超市供需矛盾 |
4.4.1 超市间距过小,导致超市竞争激烈 |
4.4.2 空间分布不均,难以与需求进行匹配 |
4.5 小结 |
第五章 西安市长安区大型超市布局优化建议 |
5.1 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
5.2 合理配置交通设施,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
5.2.1 停车位完善配置 |
5.2.2 公共交通衔接 |
5.3 复合商业业态,提升商业层次 |
5.3.1 提升商业质量 |
5.3.2 调整业态分布,细分商业市场 |
5.4 鼓励商家外迁,开拓郊区市场 |
5.5 增强政府管控力度,减少恶性竞争的发生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基本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西安市长安区大型超市消费者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南京燕子矶新城A项目商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案设计 |
1.6 项目背景 |
2 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地产辐射范围定位 |
2.1 环境分析 |
2.2 项目商圈形态 |
2.3 以交通影响因素初定商圈辐射范围 |
2.4 以康帕斯均衡点明确相邻商圈分界 |
2.5 以雷利法则确定商圈范围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关系链的商业地产客户定位 |
3.1 商业地产客户关系链确定 |
3.2 目标消费者定位 |
3.3 商铺租赁者定位 |
3.4 商铺投资者定位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STP的商业地产业态定位 |
4.1 项目功能分析 |
4.2 市场细分 |
4.3 目标市场选择 |
4.4 业态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商业实现法的商业地产规模定位 |
5.1 以饱和度指数定性商圈容量 |
5.2 以商圈剩余量初定项目规模 |
5.3 以商业实现法定量项目规模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市场导向的商业地产价格定位 |
6.1 市场导向法模型的构建 |
6.2 价格定位准备工作 |
6.3 层次分析法确定修正系数 |
6.4 确定修正价格 |
6.5 价格确定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商业地产定位评价 |
7.1 评价准备工作 |
7.2 多层次指标体系建立 |
7.3 评价模型构建 |
7.4 定位结果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商圈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商圈形成机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商圈布局的研究 |
1.2.4 关于商圈竞争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商圈的相关概念 |
2.1.1 定义及类型 |
2.1.2 构成因素 |
2.1.3 影响商圈发展的要素 |
2.1.4 商圈的形成及演变 |
2.2 战略的类型与选择 |
2.2.1 战略的基本类型 |
2.2.2 战略的选择 |
2.3 理论基础 |
2.3.1 商圈理论 |
2.3.2 市场定位理论 |
2.3.3 PEST分析 |
2.3.4 SWOT分析 |
第三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现状 |
3.1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简介 |
3.1.1 成都市商贸业 |
3.1.2 武侯区商圈 |
3.2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现状 |
3.2.1 交通区位 |
3.2.2 人口结构 |
3.2.3 产业情况 |
3.2.4 经济指数 |
3.3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的发展机遇与存在问题 |
3.3.1 发展机遇 |
3.3.2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发展环境分析 |
4.1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PEST分析 |
4.1.1 商圈政治环境 |
4.1.2 商圈经济环境 |
4.1.3 商圈社会文化环境 |
4.1.4 商圈技术环境 |
4.2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内部环境分析 |
4.2.1 商圈规模及业态 |
4.2.2 商圈功能 |
4.2.3 商圈形象及客户群体 |
4.3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SWOT分析 |
4.3.1 商圈优势分析 |
4.3.2 商圈劣势分析 |
4.3.3 商圈机会分析 |
4.3.4 商圈威胁分析 |
第五章 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 |
5.1 目标与原则 |
5.2 武侯区商圈规模差异化 |
5.2.1 典型商圈对比 |
5.2.2 商圈规模定位 |
5.3 武侯区商圈功能差异化 |
5.3.1 典型商圈对比 |
5.3.2 商圈功能定位 |
5.4 武侯区商圈形象差异化 |
5.4.1 典型商圈对比 |
5.4.2 商圈形象定位 |
5.5 武侯区商圈客户差异化 |
5.5.1 典型商圈对比 |
5.5.2 商圈客户定位 |
第六章 提升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
6.1 优化产业格局,实现武侯区商圈功能跃升 |
6.1.1 细化核心商圈功能与空间组织 |
6.1.2 扩大武侯新城电子商务产业优势 |
6.2 完善区域配套,营造武侯区商圈优质业态环境 |
6.2.1 景观交通服务三位一体 |
6.2.2 以TOD为抓手构建立体交通网 |
6.3 建立VI系统,实现武侯区商圈功能智能化 |
6.3.1 打造智慧商圈基础平台 |
6.3.2 提升商圈商业服务智慧化水平 |
6.4 树立品牌形象,激发武侯区商圈消费新活力 |
6.4.1 增强武侯区商圈品牌的凝聚力 |
6.4.2 创新培育武侯区商圈自主商业品牌 |
6.4.3 加强武侯区商圈跨产业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POI数据的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赣州市零售业环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POI |
2.1.2 零售业 |
2.1.3 零售业态 |
2.2 相关理论 |
2.2.1 中心地理论 |
2.2.2 商业区位论 |
2.2.3 商业集聚理论 |
2.2.4 商圈理论 |
2.2.5 其它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数据和方法 |
3.1 研究区域及概况 |
3.2 研究数据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分类与统计 |
3.3 布局研究相关方法 |
3.3.1 核密度分析法 |
3.3.2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 |
4.1 零售业空间布局总体特征 |
4.1.1 基于零售网点密度的空间布局特征 |
4.1.2 基于核密度分析法的空间布局特征 |
4.2 各零售业态空间布局特征 |
4.2.1 购物中心布局特征 |
4.2.2 百货店布局特征 |
4.2.3 超市布局特征 |
4.2.4 便利店布局特征 |
4.2.5 家居建材商店布局特征 |
4.2.6 专业店布局特征 |
4.2.7 各零售业态空间布局相关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
5.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5.1.1 人口因素 |
5.1.2 交通因素 |
5.1.3 消费因素 |
5.1.4 城市发展因素 |
5.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2.1 建立模型的变量选择 |
5.2.2 模型的设定 |
5.2.3 模型运算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优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与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费升级推动商业转型 |
1.1.2 城市建设与商业综合体发展互助共进 |
1.1.3 新兴中等城市逐步崛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消费升级 |
2.1.2 新兴中等城市 |
2.1.3 商业综合体 |
2.2 基础理论 |
2.2.1 消费升级相关理论 |
2.2.2 规划布局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小结 |
第三章 商业综合体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 发展历程 |
3.1.1 国外发展历程 |
3.1.2 国内发展历程 |
3.1.3 小结 |
3.2 现状特征 |
3.2.1 空间布局 |
3.2.2 规模体量 |
3.2.3 功能业态 |
3.3 主要类型 |
3.3.1 按建筑规模分类 |
3.3.2 按职能等级分类 |
3.3.3 按空间模式分类 |
3.3.4 按功能构成分类 |
3.4 典型品牌 |
3.4.1 万达广场 |
3.4.2 龙湖商业地产 |
3.4.3 万科商业地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 |
4.1 经济发展基础 |
4.1.1 经济总体态势 |
4.1.2 地区产业结构 |
4.1.3 居民生活水平 |
4.1.4 小结 |
4.2 城市建设基础 |
4.2.1 城镇化水平 |
4.2.2 建设用地 |
4.2.3 发展模式 |
4.2.4 小结 |
4.3 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 |
4.3.1 规模体量 |
4.3.2 空间布局 |
4.3.3 功能业态 |
4.3.4 形象特色 |
4.4 商业综合体发展问题 |
4.4.1 规模与经济水平不匹配 |
4.4.2 布局与城市发展不协同 |
4.4.3 业态与消费需求不对应 |
4.4.4 形象与地域环境不融合 |
第五章 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策略 |
5.1 目标原则 |
5.1.1 发展目标 |
5.1.2 发展原则 |
5.2 规模测算 |
5.2.1 研判城市需求,明确实际服务人口 |
5.2.2 顺应商业网点大型化趋势,测算人均规模指标 |
5.2.3 发展循序渐进,构建反馈机制 |
5.3 空间布局 |
5.3.1 体系扁平化,布局有机化 |
5.3.2 城市中心型——打造标杆项目,助力城市中心建设 |
5.3.3 社区型——完善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发展需求 |
5.4 功能业态 |
5.4.1 满足消费需求,彰显地域特色 |
5.4.2 顺应消费升级,强化创新能力 |
5.5 形象特色 |
5.5.1 结合山水人文,塑造特色形象 |
5.5.2 完善细节设计,加强空间衔接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 论文框架结构及主要研究成果 |
1.3.1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圈理论 |
2.1.1 商圈概念与商圈辐射范围 |
2.1.2 影响零售商圈辐射范围的因素 |
2.1.3 商圈分析方法 |
2.2 零售选址理论 |
2.2.1 零售选址决策的因素分析 |
2.2.2 零售选址的决策分析 |
2.3 消费者画像理论 |
2.3.1 消费者画像定义 |
2.3.2 消费者洞察 |
2.3.3 消费者细分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A公司零售店铺现行选址情况分析 |
3.1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背景 |
3.1.1 A快时尚服装公司背景简介 |
3.1.2 零售店铺选址的目的及原因 |
3.2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的核心思路 |
3.2.1 A快时尚服装公司的商圈特征 |
3.2.2 A快时尚服装公司的消费者特征 |
3.2.3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的核心思路梳理 |
3.3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的主要方法及评价 |
3.3.1 容量法 |
3.3.2 流量法 |
3.3.3 打分法 |
3.4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的主要问题 |
3.4.1 商圈辐射范围问题 |
3.4.2 消费者特征评价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方法优化方案 |
4.1 大数据辅助零售店铺选址 |
4.1.1 大数据辅助零售店铺选址 |
4.1.2 大数据智能零售店铺选址 |
4.1.3 大数据辅助选址的法律风险 |
4.2 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方法优化设计 |
4.2.1 设计逻辑 |
4.2.2 解决方案 |
4.3 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方案设计 |
4.3.2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广州社区O2O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O2O市场规模持续增大助推社区成为发展高地 |
1.1.2 “社区生活圈”推广背景下社区商业规划受到广泛关注 |
1.1.3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关于商业空间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社区 |
1.3.2 社区O2O |
1.3.3 社区商业空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区O2O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
2.1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
2.1.1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基础理论 |
2.1.2 国内外社区商业研究概况 |
2.1.3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一般特征 |
2.1.4 社区商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
2.2 社区O2O网络商业空间布局相关研究 |
2.2.1 社区O2O电子商务特征 |
2.2.2 社区O2O线上消费与线下购物的关系 |
2.2.3 社区O2O网络商业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3.1 研究区域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3.2.3 数据特征 |
3.3 分析方法 |
3.3.1 ArcGIS空间分析方法 |
3.3.2 构建差异指数 |
3.3.3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3.3.4 空间计量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总体空间布局差异 |
4.1 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
4.1.1 空间形态差异:中心城区范围内“单中心”与“多核心”结构差异 |
4.1.2 空间集聚差异:社区网络商业更加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 |
4.1.3 微观分布差异:社区网络商业初现向地块内部渗透趋势 |
4.2 基于差异指数的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规模差异特征 |
4.2.1 数量分布特征:差异指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郊区逐渐减小 |
4.2.2 空间相关特征:差异指数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类型的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 |
5.1 不同类型的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
5.1.1 空间形态差异:社区网络商业空间结构相似,实体商业差异明显 |
5.1.2 空间集聚差异:社区网络商业集聚水平差异较大,实体商业较为接近 |
5.1.3 微观分布差异:社区网络商业临街性差异大,实体商业差异小 |
5.2 基于差异指数的不同类型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规模差异特征 |
5.2.1 数量分布特征:分布特征相似,“中心城区—郊区”两极分化严重 |
5.2.2 空间相关特征:差异指数分布均呈现显着的空间相关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6.1 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直接影响因素选取 |
6.1.1 影响因素选取 |
6.1.2 模型数据预处理 |
6.2 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总体空间布局差异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总体空间布局差异影响因素全局分析 |
6.2.2 总体空间布局差异影响因素局域分析 |
6.3 不同类型的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模型检验 |
6.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4 社区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6.4.1 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奠定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发展基础 |
6.4.2 房地产发展影响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生长方向 |
6.4.3 城市规划与政策把握社区商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框架 |
6.5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尝试 |
不足以及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
(9)南沿村供销商贸城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商圈、商业地产定位相关理论概述 |
2.1 商圈理论及其定量评测模型概述 |
2.1.1 商圈理论概述 |
2.1.2 商圈定量评测模型 |
2.2 商业地产理论概述 |
2.2.1 商业地产的概念 |
2.2.2 商业地产的特点 |
2.2.3 商业地产的分类 |
2.3 商业地产项目定位 |
2.3.1 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内涵及意义 |
2.3.2 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要求 |
第三章 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研究 |
3.1 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流程 |
3.2 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前期工作 |
3.2.1 定位前期工作的必要性 |
3.2.2 区域宏观经济研究 |
3.2.3 交通情况分析 |
3.2.4 商圈分析 |
3.2.5 消费群体分析 |
3.2.6 商贸流通需求预测 |
3.2.7 项目SWOT分析 |
3.3 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地产项目的精准定位 |
3.3.1 业态定位 |
3.3.2 规模定位 |
3.3.3 功能定位 |
3.3.4 形象及档次定位 |
3.3.5 客户定位 |
3.3.6 五大定位之间的联系 |
第四章 南沿村供销商贸城营销策略研究 |
4.1 南沿村供销商贸城简介 |
4.1.1 供销合作社简介 |
4.1.2 南沿村供销商贸城简介 |
4.2 南沿村镇市场现状综合分析 |
4.2.1 交通区位 |
4.2.2 人口结构 |
4.2.3 产业简介 |
4.2.4 经济指数 |
4.3 项目交通情况分析 |
4.4 项目商圈分析 |
4.4.1 商圈整体分析 |
4.4.2 项目商圈内的人口分析 |
4.5 消费者分析 |
4.5.1 消费者消费特征分析 |
4.5.2 需求分析 |
4.6 项目SWOT分析 |
4.6.1 项目优势分析 |
4.6.2 项目劣势分析 |
4.6.3 项目机会点分析 |
4.6.4 项目威胁点分析 |
4.7 供销商贸城定位研究 |
4.7.1 地处商业区,辐射能力强 |
4.7.2 潜力巨大,占据当地商业主导地位 |
4.7.3 本地消费者为主,周边消费者为辅 |
4.8 供销商贸城营销策略的制定 |
4.8.1 增加消费者偏好商品,减少销售量低商品 |
4.8.2 增加货梯高度,缩小通道宽度 |
4.8.3 以大众品牌为主,适当增加高品质商品 |
4.8.4 适当降低毛利,赢得更多顾客 |
4.8.5 促销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商圈理论的兰州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基于商圈理论的零售业研究理论基础 |
(一) 商圈理论 |
(二) 零售理论 |
(三) 专卖店管理理论 |
(四)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三、兰州市零售业与中小型专卖店经营现状分析 |
(一) 兰州市区域位置与商业环境简介 |
(二) 兰州市零售业发展情况 |
(三) 兰州市中小型专卖店经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四、基于商圈理论的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分析 |
(一) 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的提出 |
(二) 中小型专卖店商圈信息分析 |
(三) 基于商圈理论的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分析模型 |
五、基于商圈理论的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分析模型的应用 |
(一) 样本店简介 |
(二) 样本店商圈信息收集与分析 |
(三) 样本店营销模式的确定 |
六、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兰州市中小型专卖店经营状况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应用商圈理论探讨梧州零售业的合理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城市购物中心的微区位满意度评价研究[D]. 王童淼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供需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大型超市布局研究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D]. 刘子杰. 西北大学, 2020(02)
- [3]南京燕子矶新城A项目商业定位研究[D]. 孙夏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成都市武侯区商圈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D]. 范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POI数据的赣州市中心城区零售业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 朱胜隆.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消费升级背景下我国新兴中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与规划研究[D]. 芮勇.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A快时尚服装公司零售店铺选址研究[D]. 隋意.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广州社区O2O网络商业与实体商业空间布局差异及影响因素[D]. 陈妙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南沿村供销商贸城营销策略研究[D]. 梁潇.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10]基于商圈理论的兰州中小型专卖店营销模式研究[D]. 王瑛. 兰州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