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磁辐射对人体染色体结构稳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强[1](2020)在《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藏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外显子序列及非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析和关联研究,探究其与高原藏族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9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被诊断为CHD的藏族患者(实验组)和健康藏族血液样本(对照组),其中第一部分实验共有实验组样本70例,对照组样本70例;第二部分实验共有实验组样本103例,对照组样本267例。对NKX2-5基因2个外显子和GATA4基因7个外显子分段设计引物并测序;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SNP技术对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候选SNP进行分型检测。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组及对照组间年龄比较采用χ2检验,性别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群体的代表性用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各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析采用网页http://analysis.bio-x.cn计算,用相对危险度(OR)、95%置信区间(CI)和p值表示分析结果。结果1、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发现NKX2-5基因外显子1第63位密码子碱基(rs2277923)和外显子2第606位密码子碱基(rs3729753)发生了同义替换,GATA4基因外显子6第1129位密码子碱基(rs3729856)发生了非同义替换,未发现其他外显子序列的改变。NKX2-5基因rs227792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rs3729753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统计分析时予以剔除;GATA4基因rs3729856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差异。2、NKX2-5基因非编码区发现rs6882776和rs2546741共2个SNP位点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TA4基因非编码区发现rs117982404和rs12458共2个SNP位点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NKX2-5基因的8个SNP位点和GATA4基因的20个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各基因位点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NKX2-5基因的单体型CAACTCAG(OR=1.674,95%CI=1.062-2.638,p=0.025)、CGGCTCAG(OR=51.860,95%CI=11.972-224.658,p<0.001)和GATA4基因的CCACGAGCCCG GCTACTCAC(OR=1.887,95%CI=1.023-3.481,p=0.040)、CTGCGAGTCCGG CTACTTTC(OR=19.238,95%CI=4.848-76.339,p<0.001)是CHD的危险性因素,但NKX2-5基因的单体型CAGCTCAG(OR=0.158,95%CI=0.070-0.356,p<0.001)、CAGCTCGG(OR=0.043,95%CI=0.006-0.306,p<0.001)和GATA4基因的单体型CCACGAGCCCGGCCACCCAC(OR=0.475,95%CI=0.227-0.992,p=0.043)、CTGCGAGTCCGGCTACTCTC(OR=0.110,95%CI=0.017-0.725,p=0.006)、CTGCGAGTCCGGCTACTTAC(OR=0.162,95%CI=0.050-0.519,p=0.001)是CH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NKX2-5基因外显子的rs2277923位点和GATA4基因外显子的rs3729856位点与高原藏族CHD的易感性无关。2、NKX2-5基因非编码区的rs6882776、rs2546741位点以及GATA4基因非编码区的rs117982404、rs12458位点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否与CHD的发生有关联性,有待今后做进一步地研究。3、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选取的SNP位点之间存在强连锁不平衡,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的单体型与CHD相关。
安月娥[2](2019)在《全基因组测序在稽留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稽留流产绒毛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特点,寻找流产的原因,为再次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晋中婴泰妇产医院行清宫术或药物流产终止6-13周稽留流产患者共49例,患者年龄23-41岁。应用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检测49例稽留流产患者绒毛细胞染色体。对检出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9例绒毛组织均成功检测,成功率100%,染色体正常例数20例(41%,20/49),染色体异常29例(59%,29/49),其中非整倍体异常21例(72.4%,21/29),3例三倍体异常(10.3%,3/29),2例双三体异常(6.9%,2/29),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6.9%,2/29),三体嵌合2例(6.9%,2/29),单体嵌合1例(3.4%,1/29)。结论:(1)稽留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异常中以染色体非整倍体最多见。检测流产组织中的染色体异常类型对于明确妊娠丢失的原因非常重要。(2)全基因组测序对流产物的遗传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喻培勋[3](2019)在《复方树莓籽粉对辐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机体在受到急性放射线照射后反应迅速而强烈,细胞、组织、器官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还以直接致死。实验研究表明,复方树莓籽粉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DNA,肝脏等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骨髓细胞是骨髓内各种细胞的总称,作为人体造血、免疫和创伤修复的基石,其意义重大。复方树莓籽粉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作用如何,本实验从细胞水平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有核细胞数、染色体变异及细胞凋亡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复方树莓籽粉水溶液对急性放射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及防护作用。方法:将190只实验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不同浓度复方树莓籽粉溶液处理组(低/中/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按正常喂养方法进行喂养,不进行灌胃处理;其余各组小鼠在正常喂养方法之外,进行每日灌胃处理,共给予不同的受试物(蒸馏水或不同浓度的复方树莓籽粉溶液)灌胃处理15天。而后,对灌胃处理的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x射线照射,在经x射线照射后第3天,按要求处死全部小鼠并对获得的小鼠骨髓细胞进行实验检测。通过镜下计数,对比各组小鼠骨髓细胞悬液中有核细胞总数;通过Giemsa染液染色,判断各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变异情况;通过PI单染实验,检测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细胞凋亡情况;通过Rhodamine123染色,检测各组小鼠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差异。结果:(1)在骨髓细胞有核细胞数检测中,模型对照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在辐照后降低了58.5%(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树莓籽粉中、高剂量组分别升高了78.2%,116.9%(P均<0.01)。(2)在骨髓细胞微核率检测中,模型对照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在辐照后微核率增加了230.0%(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树莓籽粉高剂量组辐射后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下降27.3%(P<0.01)。○3在骨髓细胞细胞周期检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变化显着(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剂量组细胞周期G1期、S期,高剂量组S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高剂量组G1期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4)在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各组变化显着(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着升高(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小鼠在接受一定剂量的X射线后骨髓细胞损伤明显。对于急性放射性损伤机体,复方树莓籽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复方树莓籽粉能升高骨髓细胞数,降低骨髓细胞微核率,升高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少骨髓细胞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辐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细胞凋亡,可能在辐照导致的骨髓细胞损伤的防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朱晓琳[4](2019)在《电磁辐射下血清和DNA损伤的法拉第测量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设备的普及,电磁辐射已逐渐成为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隐患。随着环境中电磁辐射强度的逐年递增,电磁生物效应成为了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在电磁生物学等多个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甚为广泛,而其中的电磁辐射诱导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损伤研究是电磁生物效应研究的核心之重。DNA和蛋白质作为人体的基础生命物质,DNA携带整个生命体所有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和转录过程指导合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蛋白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故DNA分子结构的完整无损伤对于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当人体长时间处在电磁辐射环境中时,体内细胞中的自由运动电荷就会受到外界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同时作用,当产生的这种叠加作用力大于维持DNA和蛋白质微观结构稳定的分子间作用力时,就可能造成它们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损伤,在电磁场偶极子化作用下,体内各基团分子之间会不断的相互摩擦和碰撞,极易引起体内的非线性谐振效应,而且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和电磁波的频率、强度都有关系,作用的生物效应不同意味着作用机理不同,而DNA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凋亡、基因突变等,从而诱发不同症状的生物效应,最后可能诱发各种疾病,因此研究电磁辐射对DNA对于电磁波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小牛胸腺DNA和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S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激光波长、不同磁场强度下小牛胸腺DNA和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SA)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小牛胸腺DNA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外场辐射物性演化过程的法拉第测量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DNA和血清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法拉第旋光效应的测量理论基础;(2)构建了法拉第旋光效应测量系统,设计了实验测量方案,分析了实验误差来源以及减小实验误差的补偿措施等;(3)得到了DNA的旋光特性与不同光波长、不同磁场强度和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计算了它们的比旋光度和费德尔常数,获得了DNA的法拉第反常色散特性,从而研究分析电磁场对DNA物理特性的影响;(4)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天然旋光以及法拉第旋光特性,分析了光波长、浓度和温度对其天然旋光特性的影响,测量了BSA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法拉第磁致旋光特性,得到了BSA的比旋光度和费德尔常数,讨论了电磁场对BSA物理特性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了电磁场辐射对DNA和血清白蛋白质物理特性影响的法拉第旋光测量方法,揭示DNA和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不同波长和不同强度磁场作用下的旋光特性,包括其比旋光度和费德尔常数的变化规律。法拉第旋光测量方法与Giemsa染色法、TUNUL法、DNA电泳梯度法、流式细胞检测法等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精确度高、可实时测量等特点。
任豆豆[5](2019)在《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对大鼠睾丸氧化损伤尤其是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龟龄集对其作用机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睾丸超微结构、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蛋白2(Peroxiredoxin2,Prdx2)和过氧化物酶蛋白4(Peroxiredoxin 4,Prdx4)表达为主要研究指标,选用中药龟龄集为干预因素,观察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对大鼠睾丸的影响及龟龄集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n=10),分别为:假辐射组,4小时辐射组,8小时辐射组,4小时中药组,8小时中药组。假辐射组辐射0h,余组分别于900MHz电磁辐射(370μW/cm2)下暴露4小时和8小时,持续15d,4小时中药组和8小时中药组辐射后灌胃龟龄集混悬液,其它3组灌胃纯净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TBA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及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dx2、Prd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各组大鼠反应灵敏度未见明显变化,日常进食进水量正常,龟龄集组大鼠大便量增多,各组大鼠外观皮毛完整且色白有光泽,各组大鼠体重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睾丸系数的比较对比各组间大鼠睾丸重量和睾丸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比较假辐射组大鼠睾丸各曲细精管紧密连接,曲细精管内部各层结构完整;可见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偶见)、精子细胞整齐排列,且管腔内充满成熟精子;与假辐射组相较,4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学变化不显着,8小时辐射组睾丸生精小管结构清晰,各级生精细胞分布清楚,但微显疏松,小管腔内成熟精子数目减少;4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内各层细胞分层清晰完整,曲细精管腔内充满成熟精子;与8小时辐射组相较,8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基本正常。4.各组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比较与假辐射组比较,4小时辐射组精原细胞膜内陷,支持细胞与生精小管基膜稍有分离,细胞间间隙增宽,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消失且内含空泡;与假辐射组比较,8小时辐射组曲细精管基膜增厚且与支持细胞间隙加宽,细胞与细胞间空泡明显,精原细胞可见细胞膜不规则化,明显凹陷,线粒体哑铃状畸形,线粒体部分嵴融合消失且内含空泡;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4小时中药组睾丸曲细精管基膜趋向正常化,支持细胞恢复紧密连接,细胞间间隙缩小,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与8小时辐射组相比,8小时中药组细胞间隙减小,曲细精管基膜与支持细胞连接趋于正常,偶见空泡,偶见线粒体肿胀、空泡。5.各组大鼠血清GSH、MDA含量和SOD、POD活性对比与假辐射组大鼠相比较,4小时辐射组和8小时辐射组血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着下降,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含量均明显增多(P<0.05),8小时辐射组血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8小时辐射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4小时中药组血清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8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中药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着增加(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睾丸组织GSH、MDA含量和SOD、POD活性对比与假辐射组大鼠比较,4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SOD活力显着减低,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GSH含量、SOD和POD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GSH含量降低;与8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GSH含量和SOD活性显着增加(P<0.05);其他指标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比较(免疫组化)假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均有表达,表达由精原细胞向精子细胞逐步增强,与假辐射组比较,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减低,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几乎无表达,次级精母、精子细胞和精子呈淡棕色,表达减弱。龟龄集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光度值明显增加,尤其是8小时龟龄集组表达明显。与假辐射组对比,4小时辐射组和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降低,4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8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8.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比较(Western blot)与假辐射组大鼠对比,其他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灰度比值明显减少(P<0.05);与4小时辐射组对比,4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8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此外,与4小时辐射组相比,8小时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9.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凋亡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均可见部分生精细胞凋亡,其细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表达,假辐射组主要见于精原细胞;4小时和8小时辐射组可见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8小时辐射组可见部分成熟精子呈黄褐色表达;4小时中药组见于精原细胞,偶见于初级精母细胞;8小时中药组见于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偶见于精子细胞。结论:1.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后,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变,细胞膜及线粒体形态改变明显,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损伤加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Prdx2和Prdx4蛋白在睾丸组织的表达减弱,各组细胞均有凋亡,具有时间效应关系。大鼠与人类虽不属于同一种属,且氧化损伤可能与辐射剂量有相关性,但此实验结果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使人类重视辐射的影响并做好预防。2.龟龄集可改善辐射致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增加Prdx2和Prdx4在睾丸组织的表达,降低氧化损伤,本研究仅对蛋白表达以及氧化情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但电磁辐射对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深入机制未得到有效证实,尚需进一步研究。
许佳伟[6](2019)在《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研究及功能化》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民众对于纺织品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功能改性纺织品成为主流,而利用石墨烯改性织物便是其中一种,它可以提高织物的抗菌、导电、远红外、防紫外等性能。本文将粘胶基石墨烯纱线和普通粘胶纱线分别制备成织物,比较两种织物性能差异,并对粘胶基石墨烯织物分别进行不锈钢丝改性、蒸发镀膜改性,测试改性后织物性能变化,同时探讨石墨烯处理方式对织物性能影响。分别测试粘胶基石墨烯织物和普通粘胶织物性能,发现粘胶纤维经石墨烯改性后,其防辐射、防紫外、导电、抗静电、拉伸、耐磨、弯曲性能改善,透气性能下降。其中防紫外与耐磨性能分别提升6倍和10倍;防辐射性能提高有限,屏蔽效能维持在5dB。用不锈钢丝改性粘胶基石墨烯织物。讨论了不锈钢丝并捻含量(7%20%)和并捻纱排列密度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不锈钢丝含量增加,织物导电、防紫外、抗静电和透气性能提高,耐磨性能降低,纬向抗弯刚度增大,纬向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减小,经向抗弯刚度和拉伸断裂伸长率减小,经向拉伸断裂强力增大。加入不锈钢丝显着提升防辐射性能,并捻含量变化对防辐射性能影响小。纱线中不锈钢丝含量为7%时,织物综合性能最佳;当不锈钢丝含量为7%时,随排列密度增大,织物防辐射性能显着提升,纬纱全是并捻纱时屏蔽效果最佳,基本高于20dB,导电性能提升显着,经向电阻低于纬向电阻,抗静电性能变化小,防紫外性能小幅提升。经纬向拉伸断裂强力和伸长率降低,纬纱全是并捻纱时拉伸性能最好。耐磨性能小幅下降,但最差也达普通粘胶织物6倍,经向抗弯刚度减小,纬向抗弯刚度增大,透气性能明显提高,纬纱皆为并捻纱线时透气率与普通粘胶织物相当。综合来说,当粘胶基石墨烯/不锈钢丝纱线中的不锈钢丝并捻含量为7%且经纬向全为并捻纱时,织物整体性能最好,其中防辐射性能优异。将氧化石墨烯(GO)热还原于普通粘胶织物和粘胶基石墨烯织物上,对比三种石墨烯改性方法(功能纱线制备织物、织物功能后整理、功能纱线制备织物与织物功能后整理复合)对织物性能的影响,讨论了GO的含量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石墨烯改性后,普通粘胶织物和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经纬向电阻率下降。GO含量大于0.3g/L时,普通粘胶织物和粘胶基石墨烯织物防紫外性能显着提升,普通粘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提高,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几乎不变。GO含量大于0.6g/L时,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防电磁辐射性能不再提高;GO含量为0.60.9g/L时,普通粘胶织物的导电性能与未整理的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相当。GO含量为0.91.2g/L时,普通粘胶织物的防电磁辐射性能与未整理的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相当。GO含量为1.2g/L时,普通粘胶织物抗弯刚度和未整理的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相当,普通粘胶织物的透气性能仍高于未整理的粘胶基石墨烯织物。随GO含量的增加,普通粘胶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先减小后增大,粘胶基石墨烯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增大,两种织物的断裂伸长率减小,而织物的抗弯刚度增大,透气性能降低。GO的含量对两种织物的耐磨性能影响很小。用真空蒸发镀膜技术制备金属镀膜粘胶基石墨烯织物,讨论不同膜材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上沉积金属银、铜、铝后,三种镀膜织物电阻率不同程度下降,抗静电性能显着提高,但镀银、镀铜、镀铝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接近;防电磁辐射性能上升,由高往低为镀银、镀铜、镀铝织物,但防护能力仍较低;防紫外性能上升,由高到低为镀铝、镀银、镀铜织物;金属镀后,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和抗弯刚度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透气性能小幅下降,三种镀膜织物透气率接近;粘胶基石墨烯织物亲水,金属镀改性后拒水性能显着提高,由高到低为镀铝织物、镀银织物、镀铜织物。
金保方[7](2017)在《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与对策》文中认为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复杂,其中的男方因素不容忽视,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精子质量和其他因素。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夫妇,应对男方进行相应的病因学筛查,包括一般检查和遗传学、免疫学、感染学检查。针对病因,给予对应的遗传咨询、免疫治疗、中药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有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李衡[8](2017)在《1800MHz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仔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和目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和通讯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无线通讯设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环境中的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也日渐增多,甚至有人称其为的第四大环境公害。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同样不可避免的暴露于各种频率和强度的电磁辐射中。有关电磁辐射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对电磁辐射对大脑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成熟脑组织影响上,发现移动电话产生的电磁辐射可导致成年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皮层及海马出现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损伤,如神经元缺失、细胞排列紊乱,胞浆尼氏体减少、核内出现透明区等早期凋亡等一系列征象。但对于不成熟脑组织研究较少,有研究表明机体器官组织在发育期对电磁场的影响尤其敏感,而其中又以相对不成熟的脑最易受影响,如对记忆、学习能力和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于电磁辐射神经生物学损伤机制的复杂性,所以电磁辐射对处于不同发育成熟度脑组织影响的是否存在差别,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研究选用7日龄、21日龄小鼠,从脑发育成熟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儿和青少年期;通过模拟手机1800MHz电磁辐射暴露环境,研究短期电磁辐射暴露对不同发育成熟度小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增生的影响,为防治电磁辐射所致发育期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将7日龄(P7)和21日龄(P21)昆明小鼠随机分为辐射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共48只。实验通过GTEM Cell(GHz横电磁波室)模拟手机辐射环境,频率选取1800MHz,场强为28V/m,功率密度为2.0m W/cm2,小鼠置于电磁波室内,每天8h,一次4小时,一天2次,中间间隔1h,连续暴露3d。对照组给予虚拟假辐射,辐射组动物分别于辐射前1h腹腔注射Brd U50mg/Kg,对照组连续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腹腔注射3天。各组小鼠在最后一次腹腔注射24h后,经无水乙醚吸入麻醉,灌注生理盐水和甲醛溶液至躯体苍白变硬,快速分离并取出脑组织,制备海马层面脑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细胞下层Caspase-3、Brd U、Ki67、BLBP、HH3的表达。3结果3.1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SGZ)神经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普通光学显微镜200倍时镜下观察发现:P7及P21小鼠短期暴露于1800MHz电磁辐射后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几乎没有发现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辐射组海马齿状回区结构疏松,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紊乱。3.2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小鼠脑组织海马齿状回SGZ区Brd U、Ki67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P7辐射组小鼠脑组织海马齿状回SGZ区Brd U、Ki67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辐射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海马齿状回SGZ区Brd U、Ki67阳性细胞表达几乎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小鼠脑组织海马齿状回SGZ区BLBP、HH3表达的影响P7小鼠暴露于电磁辐射后BLBP和HH3的阳性细胞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21辐射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BLBP和HH3阳性细胞表达几乎无变化。4结论1800MHz电磁辐射对不同成熟度小鼠脑组织海马DG区神经细胞均未引起凋亡,对发育相对不成熟脑组织有促进神经细胞增生作用,但对发育相对成熟的脑组织却无明显影响。
段临林,廖艳艳,喻慧,连惠勇,蔡澎[9](2017)在《射频电磁辐射遗传学毒性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无线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暴露在几乎无处不在的射频(radiofrequency,100 k Hz300 GHz)电磁场中,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产生健康风险的担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使用手机与脑瘤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肿瘤形成与遗传信息改变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手机辐射以及其他射频设备辐射能否导致遗传物质的损伤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许多研究发现,射频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同时也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该文从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两方面综述了射频电磁辐射遗传学毒性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其造成遗传物质损伤的可能机制。
冯海兰[10](2014)在《本地区孕妇自然流产原因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具体调查与分析本地区孕妇自然流产原因。方法:病例组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门诊登记自然流产产妇60例,对照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门诊登记的健康产妇60例,2组都进行自身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孕期经常使用微波炉、住宅装修有异味、精神紧张和有自然流产史等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生理与病理因素外,本地区孕妇自然流产原因多于其生活环境与心理因素有关,要积极加强干预。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染色体结构稳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染色体结构稳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藏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NKX2-5 基因和GATA4 基因外显子测序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 |
1.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1.4 NKX2-5 基因和GATA4 基因外显子引物设计 |
1.1.5 基因组DNA提取 |
1.1.6 PCR扩增 |
1.2 结果 |
1.2.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指标比较 |
1.2.2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1.2.3 NKX2-5 基因和GATA4 基因外显子PCR产物电泳结果 |
1.2.4 NKX2-5和GATA4 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 |
1.2.5 NKX2-5 基因和GATA4 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NKX2-5 基因和GATA4 基因非编码区候选SNP与 CHD的关联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3 候选SNP选择 |
2.1.4 候选SNP多态性检测原理与方法 |
2.2 结果 |
2.2.1 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般指标比较 |
2.2.2 候选SNP分型结果 |
2.2.3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2.2.4 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结果 |
2.2.5 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全基因组测序在稽留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复方树莓籽粉对辐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受试物 |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3 受试物给予方式与剂量 |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 技术路线 |
2.6 实验操作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复方树莓籽粉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有核细胞数的影响 |
3.2 复方树莓籽粉溶液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
3.3 复方树莓籽粉溶液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
3.4 复方树莓籽粉溶液对辐射小鼠骨髓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方树莓籽粉对辐射损伤小鼠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电磁辐射下血清和DNA损伤的法拉第测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旋光效应的法拉第测量理论基础 |
2.1 光波的偏振 |
2.2 偏振光的表示方法 |
2.2.1 三角函数矢量法 |
2.2.2 琼斯矩阵法 |
2.2.3 斯托克斯矢量法 |
2.2.4 图示法 |
2.2.5 偏振器件的矩阵描述 |
2.3 偏振光的旋光效应 |
2.3.1 天然旋光效应 |
2.3.2 法拉第旋光效应 |
2.3.3 法拉第旋光效应的理论基础 |
2.3.4 法拉第旋光效应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拉第旋光效应实验系统 |
3.1 实验设计 |
3.1.1 实验器件选择 |
3.1.2 搭建实验光路 |
3.2 样品溶液配置 |
3.3 旋光效应实验过程 |
3.4 误差分析及补偿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NA的法拉第旋光特性研究 |
4.1 DNA简介 |
4.1.1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组成 |
4.1.2 DNA的分子结构 |
4.1.3 DNA的分子间作用力 |
4.2 DNA的天然旋光特性 |
4.3 DNA的法拉第旋光特性 |
4.4 DNA的比旋光度和费尔德常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血清白蛋白的法拉第旋光特性实验研究 |
5.1 血清白蛋白(BSA)简介 |
5.2 血清白蛋白的天然旋光特性 |
5.3 血清白蛋白的法拉第旋光特性 |
5.4 血清白蛋白的比旋光度和费尔德常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磁辐射对雄性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研究及功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石墨烯简介 |
1.2.1 石墨烯的历史 |
1.2.2 石墨烯的结构 |
1.2.3 石墨烯的性质 |
1.2.4 石墨烯的应用 |
1.2.5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3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
1.3.1 肼及其衍生物 |
1.3.2 硼氢化钠 |
1.3.3 抗坏血酸 |
1.3.4 壳聚糖 |
1.3.5 热还原 |
1.3.6 电化学还原 |
1.4 防电磁辐射纺织品 |
1.4.1 电磁波概念 |
1.4.2 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 |
1.4.3 防电磁波辐射的原理 |
1.4.4 防电磁波辐射能力的评价方法 |
1.4.5 防电磁辐射的测试方法 |
1.4.6 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类别 |
1.4.7 碳材料应用于防电磁辐射 |
1.4.8 不锈钢材料应用于防电磁辐射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普通粘胶织物与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差异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样品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微观的影响 |
2.3.2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
2.3.3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的影响 |
2.3.4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 |
2.3.5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2.3.6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2.3.7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
2.3.8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耐磨性能的影响 |
2.3.9 石墨烯改性对织物透气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不锈钢丝对粘胶基石墨烯机织物的性能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样品制备 |
3.2.4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锈钢丝并捻含量对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影响 |
3.3.2 并捻纱纬向排列密度对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石墨烯改性粘胶织物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样品制备 |
4.2.4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
4.3.2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的影响 |
4.3.3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 |
4.3.4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4.3.5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6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
4.3.7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耐磨性能的影响 |
4.3.8 三种不同石墨烯改性方法对织物透气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金属镀膜对粘胶基石墨烯织物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样品制备 |
5.2.4 性能测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金属镀膜织物质量变化 |
5.3.2 金属镀膜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 |
5.3.3 金属镀膜对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的影响 |
5.3.4 金属镀膜对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影响 |
5.3.5 金属镀膜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5.3.6 金属镀膜对织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7 金属镀膜对织物弯曲性能的影响 |
5.3.8 金属镀膜对织物透气性能的影响 |
5.3.9 金属镀膜对织物拒水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RSA中的男方因素常见病因 |
1.1 遗传因素 |
1.1.1 染色体的数目异常 |
1.1.2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 |
1.1.3 基因突变 |
1.1.3. 1 Y染色体微缺失 |
1.1.3. 2 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基因 |
1.1.3. 3 人类白细胞抗原G (HLA-G) 多态性 |
1.1.4 精子DNA损伤 |
1.2 免疫因素 |
1.3 感染因素 |
1.4 精子质量 |
1.5 其他因素 |
1.5.1 年龄 |
1.5.2 生活环境 |
1.5.3 不良生活方式 |
2 RSA相关检查 |
3 RSA的治疗 |
3.1 遗传咨询 |
3.2 免疫治疗 |
3.3 中药治疗 |
3.4 其他治疗 |
4 小结 |
(8)1800MHz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仔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材料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机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射频电磁辐射遗传学毒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射频辐射遗传学毒性体外研究进展 |
2 射频辐射遗传学毒性体内研究进展 |
2.1 动物研究 |
2.2 人体研究 |
2.2.1手机用户 |
2.2.2职业暴露者 |
3 射频辐射产生遗传学毒性可能机制 |
4 总结与展望 |
(10)本地区孕妇自然流产原因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讨论 |
四、电磁辐射对人体染色体结构稳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NKX2-5基因和GATA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藏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D]. 马强. 青海大学, 2020(02)
- [2]全基因组测序在稽留流产绒毛细胞染色体检查中的应用[D]. 安月娥.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3]复方树莓籽粉对辐照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的防护作用[D]. 喻培勋. 青岛大学, 2019(03)
- [4]电磁辐射下血清和DNA损伤的法拉第测量技术[D]. 朱晓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D]. 任豆豆.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6]粘胶基石墨烯织物的性能研究及功能化[D]. 许佳伟.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1)
- [7]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与对策[J]. 金保方.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7(10)
- [8]1800MHz电磁辐射对不同日龄仔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D]. 李衡. 郑州大学, 2017(02)
- [9]射频电磁辐射遗传学毒性的研究进展[J]. 段临林,廖艳艳,喻慧,连惠勇,蔡澎. 军事医学, 2017(03)
- [10]本地区孕妇自然流产原因调查与分析[J]. 冯海兰. 中国伤残医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