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鸥[1](2022)在《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文中提出本报北京2月24日电 (记者郑海鸥)近日,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推选四川省民法典走进乡村(社区)“三个一百”主题宣讲活动等102个项目为示范项目,“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团队等102个集体为优秀?
陈宏,林尔,高国庆,宋道永,陈硕,梁宏伟,王厚孝,钱松君,李海龙,王曦,王墉,张天翼,张钧,王建勋,朱银富,李国庆,孔祥宇,王建强[2](2021)在《新文艺群体书法家的创作和状态(续)》文中指出二〇二〇年第十二期本刊推出"旅京部分新文艺群体书法家的创作与状态"专题,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新文艺群体书法家接地气、有活力,贴近生活、扎根人民,坚守艺术理想、敢于探索追求,已经成为推动书法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刊再次推出相关专题。
张凯[3](2021)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P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确定,“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乡村文化振兴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推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可以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城镇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P县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近几年,在国家乡村文化振兴政策的引导下,P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正在从“有”到“好”转化。然而,从“有”到“好”的转化还不充分、不完全。P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充分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前,P县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尚不能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普遍存在,研究P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探寻解决的对策,能够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对P县农村地区文化服务供给的实地研究发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主要存在供给重视度相对不高、供给缺乏长期持续性、大水漫灌供给较普遍、供给主体仍然单一化、高素质供给人才短缺、供给仍然滞后于城市、供给数量与质量不够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化供给思维、缺乏前瞻性供给规划、缺乏精准供给新方案、对政府供给依赖过高、人才引进与培养滞后、城乡供给分配不公允、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小等。创新现代供给理念、制定前瞻供给规划、设计精准供给方案、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均衡城乡供给资源、做强乡村文化产业等针对性的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杨奇[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外在塑形,而经过几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传统乡村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根和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实现乡风文明是为乡村振兴铸魂。因此,当前亟需提升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自贡市大安区这一西部传统老工业城市城乡结合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整体性治理理论工具,从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重要内容和生动体现三个方面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与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维契合,全面梳理了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成效,剖析出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运行模式难以形成合力、单一的行政分配制主导公共文化投入、建设目标与行政能力不匹配、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导致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整体协调联动不足、基础薄弱、机制缺失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公共文化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直接相关,兼具基础性、广泛性和重要性,由于其政府主导的定位,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直接体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因此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各地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通过总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嘉定云”服务所取得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性、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实现策略,以利于推动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走出当前困境,拓宽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视阈。
孙曈[5](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陈怡文[6](2020)在《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丰富的精神需求;不仅需要量的满足更需要质的提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农村是我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农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在解读新时代内涵和农村道德建设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进行研究。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在:农民对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农村道德建设方式不断丰富;农村整体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产业兴旺有差距、农村文化事业不发达、农村人口流失较严重、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原因,目前,我国农村道德建设水平与新时代对农村、农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还存在道德失范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些农民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存在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现象;有的甚至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另外还存在主体合力不足、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奠定物质基础;繁荣农村文化教育,为新时代农村道德提升提供精神支撑;统筹道德建设主体,协同发挥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主体力量;以提升农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重点,创新农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拓宽新时代农民道德养成路径;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促进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充满活力等手段,不断提高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水平。
许乐,任红禧[7](2019)在《奏响黑土地的文化强音》文中提出2019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自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北京、广州、上海,行程数千公里,三个城市,三场推介会,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构造了一个以冰雪文化辐射热门宣推城市的立体"铁三角"。而这背后的潜在深意,是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宣推体系成效的初显——从北到南,一场龙江文化的传播热潮呼之欲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黑龙江省文化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做出了特殊贡献。
王淼[8](2018)在《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寻》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尤其是最近几年,黑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坚持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使得黑龙江农村文化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对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不断探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路径探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旨在为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较好较快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白璐[9](2018)在《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中,绥化市北林区的畜牧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牛奶产业和羊毛产业更是全国闻名。畜牧业不仅是北林区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绥化市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支出产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的发展重心都放在草原畜牧业上,然而过度粗犷式的发展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畜牧方法已然不能再继续下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发展政策,为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研究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成因,并结合绥化市北林区的内外部环境,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研究和制定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绥化市北林区现代畜牧业以及绥化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论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为指导,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畜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北林区畜牧业发展现状,采用文献研究法、战略制定分析法以及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相关研究。首先,通过搜索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对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其次,对北林区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林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再次,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产值和主要畜产品产量进行中长期预测,并基于预测结果提出北林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分项目标和发展重点目标;最后,提出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绥化市北林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决策提供一定重要参考,对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琼[10](2017)在《女性缺场的农村文化生活调查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村的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农业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妇女渐渐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农村的未来状态和农业的发展前景,而农村妇女的现实发展又受制于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有效促进和帮助农村妇女发展文化生活,促进她们实现全面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黑龙江省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社会性别理论、休闲社会学等理论加以分析研究,最后对如何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中妇女缺场的现状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从农村妇女自身发展、强化政府职能、推动社会引导等方面给出了建议与意见,以便更有效地推动农村妇女、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2)新文艺群体书法家的创作和状态(续)(论文提纲范文)
喜欢书法的初 心不变 |
甲骨文入印 的探索 |
为书法梦想 注入力量 |
挑战自己书 写中的不可能 |
此心安处 |
篆刻丰富了 我的人生 |
书法滋养了 我的心性 |
以艺养人 |
书香伴烟火 |
十年断想 |
求古探新教学 相长 |
初心为书法 |
榕荫琐言 |
书法是工作 也是休闲 |
为自己写字 |
书法改变了 我的人生 |
在路上 |
不断调整重塑 自己 |
(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4.比较研究法 |
一、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乡村文化振兴 |
2.公共服务供给 |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理论 |
3.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理论 |
4.公共文化服务均等理论 |
二、P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 |
(一)P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概述 |
(二)P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特点 |
1.供给主体 |
2.供给内容 |
3.供给方式 |
4.供给成效 |
三、P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供给重视度相对不高 |
2.供给缺乏长期持续性 |
3.大水漫灌供给较普遍 |
4.供给主体仍然单一化 |
5.高素质供给人才短缺 |
6.供给仍然滞后于城市 |
7.供给数量与质量不够 |
(二)原因分析 |
1.缺乏现代化供给思维 |
2.缺乏前瞻性供给规划 |
3.缺乏精准供给新方案 |
4.对政府供给依赖过高 |
5.人才引进与培养滞后 |
6.城乡供给分配不公允 |
7.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小 |
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创新现代供给理念 |
(二)制定前瞻供给规划 |
(三)设计精准供给方案 |
(四)构建多元供给体系 |
(五)引进培养专业人才 |
(六)均衡城乡供给资源 |
(七)做强乡村文化产业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现状 |
一、国外研究内容及现状 |
二、国内研究内容及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工具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 |
二、公共文化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实施乡村振兴与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契合维度 |
第一节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 |
一、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
第二节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
一、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 |
二、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治理有效的有力抓手 |
三、公共文化服务是达成生活富裕的自然延伸 |
第三节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 |
一、产业兴旺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 |
二、生态宜居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复兴 |
第三章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
一、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政策 |
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
三、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措施 |
第二节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成效 |
一、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
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
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
第四章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
第一节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困境 |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整体协调联动不足 |
二、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 |
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机制缺失 |
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
第二节 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条块分割的行政运行模式难以形成合力 |
二、单一的行政分配制主导公共文化投入 |
三、建设目标与行政能力不匹配 |
四、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 |
第五章 各地探索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 |
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15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
二、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 |
三、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嘉定云”服务 |
第二节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启示 |
一、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基础 |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
三、拓宽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 |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策略 |
第一节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性 |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协调 |
二、以乡村为着力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
三、以特殊群体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对象全覆盖 |
第二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 |
一、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力度 |
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
第三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 |
第四节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
一、提高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主体意识 |
二、打造互联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 |
三、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
(三)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
2. 研究视角创新 |
(二) 论文不足之处 |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
(一) 认同 |
(二) 政治认同 |
(三) 政党认同 |
二、 参政党认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二) 调查基本内容 |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
第九部分 (开放题)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时代 |
2.1.2 农村道德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思想 |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4 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建设思想 |
3 加强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3.1 提升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需要 |
3.2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全面进步的有效举措 |
3.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
3.4 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 |
3.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
4 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
4.1 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4.1.1 对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
4.1.2 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方式在不断丰富 |
4.1.3 新时代农村整体道德水平在不断提升 |
4.2 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部分农民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
4.2.2 农村道德建设主体合力不足 |
4.2.3 农村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健全 |
4.3 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农村产业兴旺有差距,道德建设基础不实 |
4.3.2 农村文化事业不发达,精神文明水平不高 |
4.3.3 农村人口流失较严重,道德建设人才匮乏 |
4.3.4 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高 |
5 提高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
5.1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
5.1.1 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发展 |
5.1.2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
5.1.3 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
5.2 繁荣农村文化教育,为新时代农村道德的提升提供精神支撑 |
5.2.1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繁荣 |
5.2.2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
5.2.3 培育农村优良家风文化 |
5.3 统筹道德建设主体,协同发挥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主体力量 |
5.3.1 强化农村党组织在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功能 |
5.3.2 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
5.3.3 鼓励村民在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其自治作用 |
5.3.4 提升志愿服务在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
5.4 创新农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拓宽新时代农民道德养成路径 |
5.4.1 创新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实践形式 |
5.4.2 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4.3 发挥礼仪与节日的道德教化作用 |
5.4.4 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净化民风活动 |
5.5 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促进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充满活力 |
5.5.1 完善农村道德建设监督机制 |
5.5.2 完善农村道德建设评价机制 |
5.5.3 完善农村道德建设赏罚机制 |
5.5.4 完善农村道德建设保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奏响黑土地的文化强音(论文提纲范文)
形成艺术创作“小高原” |
吹响文化产品“集结号” |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排头兵” |
(8)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是引领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
(二) 是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有利条件 |
二、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寻 |
(一) 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
(二) 拓宽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渠道 |
(三) 重视对黑龙江省农村人才培养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
(四)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
(9)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论文研究的整体思路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绥化市北林区 |
2.2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历史 |
2.3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
2.3.1 畜牧产业规模化养殖 |
2.3.2 畜牧产业产业深加工 |
2.3.3 畜牧产业养殖疾病防控 |
2.3.4 绥化市畜牧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
2.4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1 产业化发展缓慢 |
2.4.2 畜牧养殖场(户)基础设施落后 |
2.4.3 技术推广能力薄弱 |
2.4.4 绥化市北林区畜产品质保体系不健全 |
2.5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2.5.1 产业发展理念落后 |
2.5.2 生产方式粗放 |
2.5.3 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
2.5.4 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外部环境 |
3.1.1 经济环境 |
3.1.2 技术环境 |
3.1.3 政策环境 |
3.1.4 文化环境 |
3.2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内部环境 |
3.2.1 已有畜牧业资源 |
3.2.2 畜牧业人力资源 |
3.2.3 畜牧业发展资金与设备设施 |
3.3 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3.1 机会分析 |
3.3.2 威胁分析 |
3.3.3 优势分析 |
3.3.4 劣势分析 |
3.3.5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的SWOT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产业发展预测 |
4.1.1 指数平滑法 |
4.1.2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产值发展预测结果 |
4.2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原则 |
5.2.1 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5.2.2 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
4.3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制定及目标 |
4.3.1 总体发展战略制定及目标 |
4.3.2 畜牧业发展分项目标 |
4.3.3 畜牧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5.1 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
5.1.1 增强畜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化 |
5.1.2 拓宽畜牧业发展融资渠道 |
5.2 延伸产业链 |
5.2.1 推进畜牧业发展标准化进程 |
5.2.2 畜产品加工精细化深度化 |
5.3 完善技术推广系统 |
5.3.1 加强农业科技建设 |
5.3.2 加快畜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 |
5.3.3 加强畜牧业专业队伍建设 |
5.4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女性缺场的农村文化生活调查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理论基础 |
第一章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
第一节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基本情况 |
一、黑龙江省农村妇女的基本结构 |
二、黑龙江省农村妇女生活方式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 |
一、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内容多样化 |
二、农村妇女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较高 |
三、农村妇女文化消费水平低 |
四、农村妇女对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女性缺场的黑龙江农村文化生活及成因探析 |
第一节 女性缺场的黑龙江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妇女对文化生活缺乏实质性认识 |
二、农村群众性公共文化生活缺失 |
三、农村公共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
四、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缺乏有效指导 |
五、黑龙江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有待改善 |
第二节 黑龙江省农村妇女在文化生活中缺场问题的成因 |
一、黑龙江省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
二、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妇女比重较大 |
三、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等传统观念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制约 |
四、重经济轻文化思想的影响 |
五、社会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缺少舆论引导和有效监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善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 |
第一节 农村妇女自身方面 |
一、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 |
二、加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
三、通过文化学习丰富精神世界 |
第二节 社会方面 |
一、注重宣传引导 |
二、注重教育培训 |
第三节 政府方面 |
一、全力建设农村妇女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
二、依靠送“文化下乡”激活农村妇女文化生活 |
三、不断满足农村妇女多层次文化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观念限制 |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限制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妇女观 |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
第二节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妇女文化生活 |
一、休闲理论的性别差异 |
二、社会性别平等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推动 |
三、对农村妇女未来文化生活方式的畅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黑龙江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优秀团队、服务标兵名单[N]. 郑海鸥. 人民日报, 2022
- [2]新文艺群体书法家的创作和状态(续)[J]. 陈宏,林尔,高国庆,宋道永,陈硕,梁宏伟,王厚孝,钱松君,李海龙,王曦,王墉,张天翼,张钧,王建勋,朱银富,李国庆,孔祥宇,王建强. 中国书法, 2021(09)
- [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以P县为例[D]. 张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自贡市大安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研究[D]. 杨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时代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 陈怡文. 西华大学, 2020(01)
- [7]奏响黑土地的文化强音[J]. 许乐,任红禧. 奋斗, 2019(24)
- [8]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寻[J]. 王淼. 时代报告, 2018(12)
- [9]绥化市北林区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白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5)
- [10]女性缺场的农村文化生活调查 ——以黑龙江省为例[D]. 吴琼. 黑龙江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