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药奇正洁白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1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包扬,朴春丽,韩辅[2](2014)在《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常见的隶属于消化系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临床可有多种表现,主要为厌食、恶心、呕吐、早饱、腹胀等。近年来,胃轻瘫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医药对其治疗的优越性也日益凸显。作者广泛查阅文献,综述如下。
李莎[3](2013)在《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各个部分,包括食管功能障碍、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合并腹泻或大便失禁、糖尿病性便秘等。其确切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研究表明可能与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血糖及代谢紊乱、血清胃肠激素异常、微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临床仅部分患者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功能性改变需相关检查才能发现。糖尿病胃肠病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且影响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物吸收,加大了血糖的控制难度,加剧其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该病的及早发现和防治,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西医在治疗上,多采取糖尿病基础治疗,在平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症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如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对症止泻药、润肠通便或泻下药,及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中医无糖尿病胃肠病对应病名,根据其典型症状,将糖尿病胃肠病归属于中医“痞满”、“呕吐”、“泄泻”、”便秘”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为素体脾胃肝肾失和,加之饮食不节、七情不畅。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手段多样,如中药、针灸、按摩、灌肠、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疗法可弥补西药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副作用明显,停药复发率高等缺陷,且能改善血糖控制情况,调节代谢紊乱。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明确,但同时,须尽快规范病名及诊断标准,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以利于后续临床诊疗和实验研究。应进行大范围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统计发病率,研究当代证型分布,发掘常见证型,进一步阐明病机,总结用药规律,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制作符合中医特定证型的动物模型,使基础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且便于向临床转化,利于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交流、推广。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宝库和遗产,值得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本文共参考相关书籍和中英文文献共163篇,其中包含中医各类研究及经验总结83篇,西医类研究80篇,其内容涉及流行病学、病因病机、西医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法及方药和实验研究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总结论述,详细回顾了近年来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对其相关发病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近况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该病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问题。
董燕飞,王聿成,王璞[4](2012)在《《中国药典》藏药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整理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藏药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现状,为藏药成方制剂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1980年至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收录的20种藏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临床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收集到20种藏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相关文献51篇。结论:藏成方制剂可能引起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有时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使用过程中引起重视。
洪兵,王旭[5](2009)在《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血糖控制。文章讨论了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从方药、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针灸按摩及其它治疗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策略的进展。通过综述古今中医文献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辨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且不良反应小,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于克娇[6](2007)在《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指出
赵自明[7](2006)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筛选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和代谢异常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药物干预》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 1.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为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病变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2.观察胃血管病变和代谢紊乱(糖、脂和自由基)在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排空延迟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代谢紊乱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对DGP大鼠血管病变的影响; 4.血管病变在DGP大鼠胃排空延迟中的作用与机制; 5.DGP大鼠血管病变在胃和胰岛组织结构与功能损伤中的作用; 6.DGP大鼠胰岛和病变特点,胃激素与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与胃动力单位损伤; 7.血流干预药物止血敏与蚓激酶,及中药“糖胃康”对DGP大鼠胃动力影响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方法 2.1.临床实验 2002年1月-2005年3月就诊病人。随机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14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64例;年龄32-70岁;糖尿病病程1-78月;无大血管病变者55例,有大血管病变者91例。观察测量并记录以下内容:(1)患者年龄(岁)、性别(0-女,1-男);(2)病程(月);(3)DM文化程度(1-初中和小学,2-高中与中专,3-大专,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4)并发症(肾病、白内障或视网膜病变等眼病;(5)和神经病变,0-无,1-有);(6)体力活动(0-轻度,1-重度);(7)脑力强度(0-轻度,1-重度);(8)业余锻练时间(1-<30min/天,2-30-60min/天,3->60min/天);(9)病史(DM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和肝病史,0-无,1-有);(10)测身高、体重,计算体型系数=身高(cm)/体重(kg);(11)测血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mmHg);(12)测胸前心脏及肢体导联心电图,观察各波段和间期有无异常(0-正常,1-异常),同时记录平均心率(次/分钟);(13)取颈动脉主干、肱动脉、髂动脉和股浅深动脉分叉近端10mm处,采用高分辨力彩色超声仪观察大血管病变,以四处大血管任意一处病变即为DMAP病人,四处大血管均无病变都为非DMAP病人(0无血管病变,1-有血管病变)。(14)清晨空腹抽血查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E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mmol/L)。采用二值变量Logistic向前条件逐步回归法分析DMAP危险因素。 2.2.动物实验 取131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正常组10只,造模组121只,所有动物禁食12h后,于次日清晨空腹状态下测血糖,剔除血糖过高或偏离正常值较大的动物,称重,一次性腹腔注射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链脲佐菌素(STZ)60mg/kg造模,正常对照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等容量的0.1mol/L(pH4.5)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大鼠造模后,给予自由饮食。至造模后第7天,所有实验大鼠在禁食12h后剪尾采血测血糖值,以血糖≥16.7mmol/L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止血敏组(20只左右)、蚓激酶组(30只左右)和糖胃康(30只左右)组。造模成功后第3天起,糖胃康组大
钟毅[8](2006)在《健脾活血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鉴于胃的血流是保障胃动力顺利的关键,因此我们拟通过血流干预药物及健脾活血法之代表方“糖胃康”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胃壁内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影响,揭示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内在机制及血流因素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部分明确“糖胃康”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部位、环节及分子机制,为中药防治糖尿病胃轻瘫开辟新方法和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一个有效的中药制剂。 方法: 131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正常组10只、模型组22只、止血敏组33只、蚓激酶组33只和糖胃康组33只。所有动物禁食12h后,测空腹血糖,剔除血糖过高或偏离正常值较大的动物,称重。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其它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0.1mmol/L柠檬酸一柠檬酸钠缓冲液链脲佐菌素(STZ)造模,注射剂量60mg/kg,正常对照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等容量的0.1m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至造模后第7天,所有实验大鼠在非禁食情况下剪尾采血,用血糖仪测血糖值,以血糖≥16.7mmol/L为实验纳入标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大鼠于造模后第10天起,糖胃康组大鼠予“糖胃康”水煎剂灌胃,每日1次;止血敏组大鼠予止血敏注射液灌胃,每日1次;蚓激酶组大鼠予蚓激酶肠溶胶囊腹腔注射,每日1次;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每周给药6天。所给药物剂量采用不同种属、不同体重动物剂量换算公式计算,相当于成人临床常用剂量2倍。每天观察并记录动物一般状态(包括饮食、排泄物、分泌物、毛发、精神状态、自主运动、眼白内障、死亡等的变化)。每3周称体重1次,按新体重重新计算给药剂量。实验期为30周。5组大鼠以复合颗粒饲料喂养,自由取食、自由饮水。 实验17周时所有大鼠用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1次。30周后所有大鼠禁食24h后,先用血糖仪测空腹血糖,而后各鼠均给予5ml酚红溶液(1mg/ml)灌胃,30分钟后乙醚麻醉,开胸,心脏取血6ml,不加抗凝剂,4℃自然凝固后,3500rpm-1离心10分钟,取上清,-20℃冰箱保存备用,用于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血清C肽水平、血脂(TC、TG、LDL、HDL)及血自由基含量(SOD、MDA)等生化指标;取血4ml,加肝素抗凝,37℃条件下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而后拉颈处死大鼠,迅速剖腹,结扎胃贲门和幽门,取出全胃放置于冰上,沿胃大弯侧剪开胃,将胃内残留物收集,用722光栅分光光度计以560nm波长下读取光密度值,计算大鼠胃液体排空率。随即取大鼠胃窦区组织2块,大小约1.0cm×1.0cm,其中1块放入10%中性甲醛固定液中,另1块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而后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拷片、行HE染色、
张颖[9](2007)在《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DGP)的疗效。方法:将60例DG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为主,予中药汤剂(基本方为:党参、白术、云苓、葛根、山药、佩兰、白蔻、黄连、半夏、厚朴、砂仁、木香、丹参、当归、川芎、熟大黄)口服;对照组予枸椽酸莫沙必利片口服。结果:两组对食欲减退的疗效较为接近(P>0.05),而治疗组对DGP患者餐后饱胀、暖气、上腹痛、恶心(呕吐)的疗效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餐后2h血糖比较,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症状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可显着改善DGP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临床近期疗效好,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有临床应用前景;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对促进DGP患者餐后血糖下降有益。
陆英杰,连至诚[10](2005)在《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现状》文中指出
二、藏药奇正洁白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1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藏药奇正洁白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1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DGP的发病机制 |
2 DGP的治疗 |
2.1 辨证论治 |
2.2 专方治疗 |
2.3 其他治疗 |
3 展望 |
(3)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糖尿病胃肠病西医研究概况 |
1、定义 |
2、流行病学 |
3、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
4、诊断 |
5、西医治疗概况 |
糖尿病胃肠病中医研究概况 |
1、古代文献记载 |
2、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3、分类分型论治 |
4、现代中医诊治经验 |
5、专方专药研究 |
6、针灸治疗研究 |
7、针药结合治疗研究 |
8、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9、其他传统疗法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国药典》藏药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二十五味松石丸 |
2.2 二十五味珊瑚丸 |
2.3 七味铁屑散 |
2.4 五味麝香丸 |
2.5 六味安消散 |
2.6 独一味胶囊/片 |
2.7 诺迪康胶囊 |
3 讨论 |
(5)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中医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认识 |
2 糖尿病性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进一步的认识 |
3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治疗策略 |
3.1 药物治疗 |
3.1.1 中药方剂 |
3.1.2 辨证论治 |
3.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按摩及其他治疗 |
4 结 语 |
(6)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西药 |
1.1 基础治疗 |
1.1.1 饮食治疗 |
1.1.2 控制血糖 |
1.2 药物治疗 |
1.2.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
1.2.1.1 胃复安 |
1.2.1.2 多潘立酮 |
1.2.2 胆碱能激动剂 |
1.2.2.1 西沙比利 |
1.2.2.2 莫沙比利 |
1.2.2.3 红霉素 |
1.3 胃电起搏治疗 |
1.3.1 体内胃电起搏 |
1.3.2 体外胃电起搏 |
1.4 手术治疗 |
2 中医治疗 |
2.1 单味药的研究 |
2.2 专方治疗 |
2.3 辨证论治 |
2.4 针刺治疗 |
2.5 其他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7)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筛选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和代谢异常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药物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研究现况 |
1. 糖类代谢紊乱 |
1.1. 高血糖 |
1.2. 非酶糖基化 |
1.3. 多元醇堆积 |
1.4. 高胰高糖素血症 |
1.5. 高胰岛素血症 |
1.6. C肽 |
2. 脂质代谢紊乱 |
2.1. 高血脂 |
2.1.1. 游离脂肪酸 |
2.1.2. 高TC、TG、LDL和低HDL血症 |
2.1.3. 载脂蛋白α |
2.2. 过氧化脂质 |
2.3. 脂蛋白糖基化 |
3. 自由基损伤与氧化应激 |
4. 高血压 |
4.1. DM高血压发病机制 |
4.1.1. 高血糖 |
4.1.2. 高胰岛素血症 |
4.2. DM高血压对血管的损害 |
5. 神经病变 |
6. 炎性病变 |
7. 血管活性物质合成释放紊乱 |
7.1. ET与CGRP |
7.1.1. 合成与释放促进因素 |
7.1.2.E T血管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
7.1...CGRP合成与释放促进因素 |
7.1.4. CGRP的血管活性 |
7.2. 血栓素A_2与前列腺素I_2 |
7.2.1. TXA_2和PGI_2的作用 |
7.2.2. TXA_2和PGI_2失衡的机制 |
7.3. NO与NOS |
7.3.1. NO及NOS的生理作用 |
7.3.2. NO和NOS在DM病变 |
7.3.2. NO和NOS在DM病变中的作用 |
7.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7.5. 生长激素 |
8. 血液流变学异常 |
8.1. 红细胞 |
8.2. 血小板 |
8.3. 白细胞 |
8.4. 循环粘附分子 |
8.5. 凝血纤溶异常 |
第二节 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研究现况 |
1. 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表现 |
2. 代谢紊乱 |
2.1 糖代谢紊乱 |
2.1.1. 高血糖 |
2.1.2. 高胰岛素血症 |
2.1.3. C肽 |
2.1.4. 醇代谢活性增高 |
2.1.5. 蛋白过度糖基化 |
2.2 脂代谢紊乱 |
2.3 自由基代谢紊乱 |
3. 糖尿病神经病变 |
3.1. 自主神经病变病理机制 |
3.1.1. 代谢紊乱 |
3.1.2. 微循环障碍性缺血性损伤 |
3.2. DM自主神经病变对胃功能的影响 |
3.3.神经活性物质释放异常 |
4. DM胃组织病变 |
4.1 胃粘膜层的病理改变 |
4.2 胃平滑肌的病理改变 |
4.3. GHs分泌紊乱与ENS病变 |
4.3.1. 胃组织NOS表达与NO能神经元病变 |
4.3.2. 胃壁5-HT与5-HT能神经元病变 |
4.3.4. 胃壁CGRP与CGRP能神经元病变 |
4.3.4. 胃壁VIP与VIP能神经元病变 |
4.3.5. 胆囊收缩素 |
4.3.6. P物质 |
4.3.7. 胃泌素 |
4.3.8. 胃动素 |
4.3.9. 肠抑胃肽 |
4.3.10. 生长抑素 |
4.3.11. 胰高血糖素 |
4.4. ICC |
4.4.1 ICC在胃肠动力发生与调控中的作用 |
4.4.2 ICC缺失在胃动力障碍发生上的意义 |
4.4.3. DM的ICC病理损害 |
5. DM胃微循环障碍 |
6. 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 |
6.1. NO的生理效应 |
6.2. NO与DM胃病 |
7. 幽门螺旋杆菌(H.p.) |
8. 炎性病变与 DM胃动力障碍 |
9. DM胃动力障碍相关中医理论 |
9.1. DM性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9.1.1. DM与脾胃的关系的古典文献研究 |
9.1.2. DM胃病的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
9.2. DM胃病的治疗 |
9.2.1. 辨证论治研究 |
9.2.2. 经方研究 |
9.2.3. 验方研究 |
10. DM胃动力障碍的诊断 |
10.1. 胃排空检查 |
10.1.1. 放射性核素法 |
10.1.2. X线法 |
10.1.3. 超声显像法 |
10.1.4. 药物吸收功能测定法 |
10.1.5. 呼气试验法 |
10.1.6. 电阻抗法 |
10.1.7. 核磁共振(MRI)测定法 |
10.2 胃肠压力测定法 |
10.3 胃电图(EGG)法 |
11. DM胃动力障碍的现代医学治疗 |
11.1. 基础治疗 |
11.1.1. 饮食治疗 |
11.1.2. 降糖药控制血糖 |
11.2. 改善胃动力 |
11.2.1. 胃动力药 |
11.2.2. 胃电起搏治疗 |
第三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
2型DM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临床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Logistic回归方程对所观察病例的有无DMAP病变的预测 |
2.2. Logistic回归纳入的DMAP相关因素 |
2.2. Logistic回归纳入DMAP相关因素在方程中作用大小分析 |
2.3. Logistic回归方程未被纳入的因素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DM和DGP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物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材料 |
2. 方法 |
2.1. 大鼠DM模型的复制 |
2.2. 给药及取样 |
2.3. 胰腺及胰岛病理观察 |
2.4. 胰岛微血管免疫组化染色 |
2.5. 大鼠DGP模型的鉴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大鼠死亡数动态变化 |
3.3. 体重变化趋势 |
3.4. 血糖变化 |
3.5. HE染色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
3.6 醛品红-亮绿橙黄G染色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 |
3.7. 胰岛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密度的变化 |
3.8 大鼠胃液体排空率 |
实验二、GPD大鼠代谢紊乱对胃微血管病变及胃排空的影响及药物的干预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材料 |
2. 方法 |
2.1. 大鼠DM模型的制作 |
2.2. 给药及取样 |
2.3. 血液指标的检测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血糖水平 |
3.2. 血清胰岛素和C肽含量 |
3.3. 血脂(TC、TG、LDL-C、HDL-C)含量 |
3.4. 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 |
实验三 GPD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炎性因子对胃微血管病变及的影响及药物的干预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大鼠DM模型的制作 |
2.2. 给药 |
2.3. 血液流变学检测 |
2.4. 胃组织炎性细胞因子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血液流变学 |
3.2. 胃组织TNF-α免疫组化 |
3.6. 胃组织IL-1β免疫组化 |
实验四 GPD大鼠胃微血管病变及药物干预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材料 |
2. 方法 |
2.1. 大鼠DM模型的制作 |
2.2. 给药 |
2.3. 循环内皮细计数(CEC) |
2.4. 胃组织微血管病理学观察 |
2.5. 胃微血管超微结构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CEC计数 |
3.2. 胃组织微血管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
3.3. 胃组织微血管CD34表达图像计量分析 |
3.4. 各组大鼠胃组织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 |
实验五 DGP大鼠微血管病变对UGM和GHs的影响及药物的干预作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及测试材料 |
2. 方法 |
2.1. 大鼠DM模型的制作 |
2.2. 给药 |
2.3. 固定液的配制 |
2.4. 取材 |
2.5. DGP大鼠胃窦壁内神经系统 |
2.6. DGP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观察 |
2.7. 胃平滑肌病变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神经元 |
3.2. GPD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 |
3.3. DGP大鼠胃SMC病变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一节 临床研究 |
1. 危险因素 |
1.1. 病程 |
1.2. 年龄 |
1.3. DM眼病 |
1.4. DM家族史 |
1.5 体型系数 |
1.6. 心电图与心率 |
1.7.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史 |
1.8. 高血糖 |
1.9. 微量白蛋白尿 |
1.10. 高血脂 |
2. 保护因素 |
2.1. 日平均锻练时间 |
2.2. 教育水平 |
2. 未纳入的相关因素 |
第二节 动物实验研究 |
1. 动物模型及试药的影响 |
1.1 大鼠DM模型制作方法的选择 |
1.2. STZ-DM大鼠的鉴定 |
1.3 大鼠DGP动物模型的鉴定 |
1.4 试药对DGP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2. DGP大鼠血糖对胃排空的影响 |
3. 胃血管病变在DG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试药的影响 |
3.1. DGP大鼠胃血管病变特点 |
3.1.2. 胃血管病理形态及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 |
3.1.2. CEC计数与血管分布密度 |
3.2. 代谢紊乱对DGP大鼠胃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
3.2.1. 糖代谢紊乱 |
3.2.2. 脂质与自由基代谢紊乱 |
3.2.4. 试药对DGP大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紊乱的干预 |
3.3. 血液流变学与炎性因子在DG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试药的影响 |
3.3.1. DGP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 |
3.3.2. 血流流变学异常对DGP大鼠胃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
3.3.3. 炎性因子对DGP大鼠胃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
3.3.3.1. TNF-α |
3.3.3.2 IL-1β |
3.3.4. 试药对DGP大鼠血流流变学异常及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 |
4. 代谢紊乱和胃组织微血管病对胃GHs、神经递质和UGM的影响 |
4.1. GHs分泌紊乱与胃神经病变 |
4.1.1. 胃神病元细胞病变 |
4.1.2. GHs与胃神经递质分泌紊乱 |
4.2. ICC损伤 |
4.3. 胃平滑肌损伤 |
4.3.1. 平滑肌病理学病变 |
4.3.2. SMC凋亡 |
4.3.4. DGP大鼠胃窦平滑肌超微结构变化 |
4.4. 试药对DGP大鼠GHs、神经递质和UGM的影响 |
第六部分 小结 |
1. 临床实验研究 |
2. 动物实验研究 |
2.1. DM动物模型 |
2.2. DGP模型大鼠 |
2.3. 代谢紊乱及其在DGP中的作用 |
2.3. 血流流变学障碍与炎性因子损伤 |
2.4. DGP大鼠胃血管病特点及作用 |
2.5. GHs紊乱与胃动力单位损伤特点及作用 |
3. 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设想 |
3.1 工作中的不足 |
3.2 今后工作的设想 |
第七部分 附图 |
第八部分 参考文献 |
附1 节略词表 |
附2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调查表 |
附3 致谢 |
(8)健脾活血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正文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籍对糖尿病的认识 |
2. 糖尿病性胃轻瘫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3.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研究进展 |
4.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和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
5. 评述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糖胃康”的组成、组方依据及药物制备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大鼠糖尿病和糖尿病胃轻瘫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胃组织微血管的变化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三、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壁内神经系统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四、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平滑肌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五、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CC)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大鼠糖尿病和糖尿病胃轻瘫模型的建立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2.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胃组织微血管的变化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 |
3.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壁内神经系统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4.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平滑肌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5. 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ICC)病变及血流干预药物和“糖胃康”对它们的影响 |
6. 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中的作用 |
7. 血流干预药物和健脾活血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影响的机制探讨 |
结语 |
1. 工作归纳 |
2. 结论和推论 |
3. 工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照片 |
附录二: 缩略表 |
附录三: 在学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文章 |
致谢 |
(9)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DGP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DGP的治疗 |
3 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治疗 |
1 辨证论治 |
2 专方专药 |
针灸治疗 |
评述与展望 |
四、藏药奇正洁白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1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J]. 包扬,朴春丽,韩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24)
- [3]糖尿病胃肠病中西医研究概况[D]. 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中国药典》藏药成方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董燕飞,王聿成,王璞.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04)
- [5]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治进展[J]. 洪兵,王旭. 辽宁中医杂志, 2009(11)
- [6]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于克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11)
- [7]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筛选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和代谢异常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药物干预[D]. 赵自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8]健脾活血法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动力基本功能单位的影响[D]. 钟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D]. 张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现状[J]. 陆英杰,连至诚.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