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级防火墙测试规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鑫宇[1](2021)在《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表征流量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带给我们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为攻击者提供了更为迅捷的攻击渠道。防火墙作为抵抗网络攻击的第一道防线,为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得益于流量自动分类与识别技术的进步,智能状态包检测防火墙渐渐凸显锋芒。传统流量分类技术依赖于专家们对流量数据进行的特征工程,根据文档设计特征字段,非常繁琐且存有瑕疵;可通过表征学习技术,自动从流量中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本文针对基于表征学习的流量分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提出了一种自动网络架构搜索模型,通过自动机器学习来解决卷积分类网络架构设计与参数调优问题,并针对性的设计了相应的奖励函数。为了验证模型性能,本文拓展了USTC-TF2016数据集,增加了额外的15种恶意流量数据。在拓展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在不同的数据集上,针对不同的流量数据组合,生成相应的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并获得比传统的神经网络更好的性能。基于上述网络架构模型,将流量分类系统与内核防火墙框架结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表征识别的状态包深度检测防火墙原型系统,并模拟真实攻击环境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防火墙能够实现特定的防御功能,可有效识别并拦截攻击流量。
张宏涛[2](2021)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其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的安全性挑战尤为突出,研究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对提升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针对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比较缺乏,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体系、车载总线网络安全、车联网隐私保护、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等方面。针对IVI系统存在复杂多样的外部网络攻击威胁、与车载总线网络间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保障需求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提出了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定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从外部环境、内部网络、应用平台、业务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采用分层级建模方式,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攻击角度分析IVI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能够深入、全面、直观的掌握IVI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其本质。2.针对IVI系统面临来自外部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基于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的安全信任基础,构建了IVI系统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利用持续的、动态的、多层级的、细粒度的访问授权控制提供动态可信的IVI系统安全访问;同时,基于“端云端”三层结构的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向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中的信任算法提供外部安全风险信息输入,以提高访问控制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相对于传统基于防火墙安全边界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本方法在目标资源隐藏、身份认证策略、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外部安全信息决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针对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存在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采用简单、有效的轻量级设计思路,通过融合IVI应用服务总线访问控制、总线通信报文过滤、报文数据内容审计和报文传输频率检测等安全机制与设计,实现了IVI系统的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本方法在总线访问权限控制以及数据报文异常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的安全风险。4.针对IVI系统数据在车联网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在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所面临安全威胁目标进行等级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匿名化技术增强传输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并采用基于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算法,实现数据传输过程的攻击威胁抑制。相对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方法在威胁识别和威胁目标抑制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检测偏差控制在2%以内。5.针对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传输中断率高、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车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传输路径切换以及数据传输荷载分配等手段,实现车联网环境下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的优化。与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相比,本方法在传输速率上提高3.58MB/s,且丢包率降低41%,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论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IVI系统存在的复杂多样安全风险,在分析并构建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和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IVI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网络安全体系,对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闫家意[3](2019)在《网络主机发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互联网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网络用户安全意识的提升和网络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网络主机发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网络主机发现技术不断涌现,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中的反扫描技术和防火墙过滤技术也在随着主机发现技术一同快速发展,在现实网络环境中,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大部分网络拓扑中使用了防火墙及过滤设备。目前,现有的主机发现方法中,少部分扫描方式可以探测到防火墙后面的主机,但是整体的发现效果不好,发现率不高。本文从上述背景出发,在基于SYN backlog侧信道思想的基础上,针对代理主机SYN backlog状态会影响网络主机发现的准确性和数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网络主机发现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SYN backlog状态序列,对SYN backlog探测的最佳时间段进行预测,并且在最佳时间段上完成网络主机发现探测。此外,本文还对子网入口过滤情况进行探测判断,最终利用概率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综合性的给出主机是否存在的结论,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在网络主机发现和准确性方面均有提升。本文遵循软件工程思想,设计并实现了网络主机扫描系统。设计环节包括系统总体实现目标,随后对系统运行的网络拓扑环境、主要模块划分和各模块功能进行了阐述,着重对一些核心模块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通过黑盒测试方法对网络主机扫描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本系统的功能实现是正确的。本文实现的网络主机扫描系统可以满足实际网络主机发现相关的实际需求。
张军[4](2018)在《BJ公司数据中心整体运维风险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代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都选择信息系统作为载体并对外服务,而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高度集中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承载了企业关键业务系统及所有数据的存储、传输和计算,任何风险都不容忽视。一旦数据中心发生意外宕机,轻则瘫痪对外业务服务、影响企业声誉,重则影响社会秩序、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企业非常必要。BJ公司作为一个全国性金融企业,业务涉及一万多家企业和关联机构,2017年平均每天成交金额9亿元,因此识别数据中心安全风险并有效控制,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BJ公司数据中心实际情况,依据风险评估相关国内国际标准设计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综合风险分析,通过对BJ公司数据中心整体运维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基础物理设施、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等各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风险因素识别,评估赋值数据中心运营中的资产值和相应的威胁和脆弱性,计算出具体风险值,确定BJ公司数据中心可能面对的各种威胁及风险等级,评估各种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从而制定可行的风险防范管控措施,提高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同时为BJ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灾备及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提供基础和依据。
支斌[5](2018)在《兰州市某政务部门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需求的增长,同时各地方政府对信息化政务建设力度投入加大。随着大数据平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依赖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系统自身的安全可靠性也面临了严重挑战。平台中核心业务系统崩溃将对正常的政务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其中系统中核心级数据丢失更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如何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以及业务连续性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一个热议话题。单纯依赖本地备份和磁盘备份已无法满足数据中心发展需求,容灾备份系统建设迫在眉睫。大规模数据中心容灾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大灾害发生时对重要数据信息的影响,为数据安全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各种灾难的影响对信息化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地震灾害,导致受灾县通信系统崩塌,线路损坏极为严重,当地政务、企业、部队等系统即刻瘫痪。近些年,重大地震的阴影依旧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毫无征兆的天灾将城区夷为平地,使得重灾区各类系统服务器瘫痪,数据丢失,给当地群众不仅带来了心灵上创伤,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和经济损失。采取相应措施抵御灾害发生对数据安全可靠性造成冲击在现实中刻不容缓。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某单位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为基础,针对大数据系统的现状及需求,构建了基于i2Active的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在系统设计实现中,提出了一站式管理容灾备份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资源。采用监管核心应用服务器并对生产中心应用级数据实施保护、备份、存储等措施。同时,对其他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实现两个数据中心之间的业务容灾,做到业务级安全。通过对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性能测试,证明了其在数据信息安全和业务可持续性上具有良好表现,彻底消除了数据在存储使用以及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增强了政务系统可靠性,同时异类数据信息的整合也推动了地方政府政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在数据传输环节中应用了自主研发的改进型入侵监测子系统以及多通路IP隧道传输机制,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最后通过实现该设计方案并阐述关键技术概括优缺点,对其应用前景进行总结。
王程[6](2018)在《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各种网络安全事件也接踵而来,对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防火墙是屏蔽外界攻击的第一道屏障,若防火墙被攻击者渗透,将无法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据统计,2014年到2016年仅Cisco ASA系列的防火墙被曝光的漏洞总数已高达40多个,由此可见防火墙自身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为了使防火墙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对内部网络进行充分保护,对防火墙进行安全性测试十分有必要。本文在对防火墙相关技术及脆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本文设计从“已知漏洞验证”和“协议模糊测试”两个角度对防火墙进行安全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调研近五年主流防火墙和目标测试协议的漏洞信息搭建完成漏洞库;然后设计并实现了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对框架中的目标系统扫描模块、漏洞库模块、已知漏洞验证模块、协议模糊测试模块和结果分析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协议模糊测试模块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技术,本模块通过分析传统模糊测试技术和框架的局限性设计了针对防火墙的协议模糊测试框架FPFuzzer。FPFuzzer结合了测试协议的历史漏洞信息,很大程度提高了测试用例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设计了测试路径管理模块,实现对有状态协议交互过程的所有请求数据包的模糊测试,并通过变异会话交互流程检测协议通信中的逻辑错误;同时FPFuzzer采用多种监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目标防火墙进行有效异常监控,并实现对触发异常的测试用例的准确定位。最后,通过本文实现的“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对Cisco防火墙进行安全测试,成功验证目标防火墙存在的“CVE-2014-3390”等4个已知漏洞,并通过协议模糊测试技术发现了目标防火墙在处理SNMP协议和IKE协议时存在的两个安全问题。由此证明本系统易用性强,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和使用价值。
卢云龙[7](2015)在《基于B/S架构的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火墙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屏障。近年来,针对企业级信息网络的攻击日渐增加,防火墙的安全防护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随着企业网络与业务系统的扩张,防火墙配置也日渐复杂,大量冗余、无效、有风险的配置规则日积月累,使网络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防火墙策略审计变得尤为必要。而目前市场上缺乏对防火墙策略进行专业审计的产品,并且已有的系统大都针对国外防火墙,针对国内防火墙的相关产品较少。同时企业内部复杂的网络环境也给管理员对关键位置防火墙的审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与设计实现。本文主要针对国内比较主流的天融信、启明星辰防火墙进行了策略审计的研究。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作者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审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在对现有的策略审计方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树审计方案,并基于此方案对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2.对策略审计基线进行了研究与制定。依据相关的安全规范,结合天融信与启明星辰的配置规范说明,制定了相应的审计基线。3.对拓扑发现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为了图形化的展示出当前的网络环境,帮助管理员简单准确完成关键防火墙的审计,本文基于SNMP对网络拓扑发现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拓扑发现模块,管理员可以直接在拓扑图上选择关心的防火墙设备进行审计,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4.对系统总体的架构以及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与编码实现。基于MVC模型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层次进行了设计划分,对于系统的关键模块结合业务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以及编码实现。此外,为了突破企业内部信息网的隔离体系,本文系统采用服务器-采集节点配合的工作模式,由采集节点对所属防火墙的配置文件进行采集,获取之后发送回审计主机进行统一审计。本文所设计实现的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可以很好的完成对天融信以及启明星辰防火墙的策略审计,能够给出完整的图形化风险分析报表以及解决方案,并且对于部分简单的配置问题提供自动优化的功能选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谭乐鹏[8](2014)在《分布式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论文的开发目标是使用主流防火墙技术开发一款实用的简易分布式防火墙软件。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使用Filter Hook Driver的内核态过滤技术以及分布式的数据库管理技术。防火墙的核心功能是协议级过滤和应用层过滤,本论文包含以下两部分的内容:(1)在客户端方面,主要研究的是两个过滤模块的过滤规则的管理和由过滤事件而产生的日志的管理。第一,过滤模块的实现,本文采用Filter Hook Driver的内核态过滤技术。首先设计驱动模块的处理流程。然后实现各个处理流程的接口设计。最后实现处理流程中完成对接口的实现。第二,对数据库系统部分的实现。首先要分析的是以上两种规则的各个过滤功能字段和管理功能字段的设计,其次要分析两种过滤所产生的日志信息所需的字段。接着要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然后结合Sqlite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库逻辑设计以及其实现。最后通过调用Sqlite数据库的API为两个过滤模块提供操作规则和日志的接口。(2)在服务器端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分析和设计两种规则的各个过滤功能字段和管理功能字段(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器端的管理功能字段和客户端的管理功能字段不同,详细情况将在第三章中进行分析),接着根据以上的分析进行数据库概念设计,然后结合Sql Server2005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库逻辑设计以及其实现。最后通过操作数据库的ADO来操作数据库,为上层提供接口。
徐玉宗[9](2014)在《基于反向代理服务器和黑白名单的WAF架构优化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应用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除了传统的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外,互联网还发展出了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社交互动等等服务。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然而,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也渐渐成为了一个被广泛提起和关注的话题。同时,随着网络防火墙的发展,网络攻击得到了一定的防护,而攻击者也开始转变自己的攻击方式,针对网络应用层展开攻击。现在网络应用防护已经成为了网络安全领域一个饱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结合当前网络应用层攻击现状,分析了网络中应用攻击手段,以及国内外在应用层防御技术层面做出的努力,重点针对应用防火墙技术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网络应用防火墙仍然存在的防御不全面,误判率较高和执行效率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向代理的,融合了黑名单和白名单防御技术的网络应用防火墙,并将之实现。本文重点研究了Modsecurity黑名单规则,在该黑名单规则的基础上加入了白名单检测技术。通过手动和自动生成白名单的方式完善应用防火墙的防御过程,提高了应用防火墙的防御效果和执行效率,对现在网络应用防火墙的结构进行了完善和优化。本文提出的应用防火墙架构是对经典应用防火墙架构的诠释,完整的实现了应用防火墙架构模块,为网络应用防火墙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易逖[10](2014)在《某银行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在银行业的逐步深入,各种信息化系统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得到获取、存储和处理。如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DSC数据转接中心是数据和信息交换和共享的最关键环节,然而,随着银行业务,特别是网银的快速发展,银行网络的拓扑结构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银行网络安全事故和网络黑客的出现也给DSC提出了更高的信息安全要求。因此有必要基于新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环境研究DSC数据转接中心的相关技术和建设方案。论文在分析某行现有网络拓扑结构和同城数据转接需求的基础上,对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的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并实现某该行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网络系统,论文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行业数据转接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论文首先阐述DSC的相关技术原理,从SDH技术、ATM技术、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和QoS服务质量保障技术四个方面对同城数据转接中心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接着,论文在深入分析某行同城通信转接中心建设前市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建设的需求、原则、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确定了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建设内容,然后从内联网部分、外联网络部分和DMZ区三部分给出了该行同城通信转接中心建设的详细设计方案。最后,论文依据上述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项目实践,从内联网、外联网和防火墙三部分详细阐述该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系统建设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论文设计并实现的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系统能有效的满足同城数据的转接需求,论文研究成果对相关行业的数据转接中心建设具有参考借鉴作用。
二、应用级防火墙测试规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级防火墙测试规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表征流量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流量分类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网络架构搜索研究现状 |
§1.2.3 深度包检测与智能防火墙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流量检测技术 |
§2.1.1 深度包检测技术 |
§2.1.2 深度流检测技术 |
§2.1.3 智能数据包检测技术 |
§2.2 机器学习技术 |
§2.2.1 卷积神经网络 |
§2.2.2 深度强化学习 |
§2.2.3 自动机器学习 |
§2.3 防火墙技术 |
§2.3.1 包过滤防火墙 |
§2.3.2 应用级网关防火墙 |
§2.3.3 状态检测防火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机器学习流量检测 |
§3.1 模型结构 |
§3.1.1 搜索空间 |
§3.1.2 AI控制 |
§3.2 奖励函数设计 |
§3.2.1 设计约束 |
§3.2.2 实验分析 |
§3.3 网络架构搜索 |
§3.3.1 搜索算法 |
§3.3.2 实验分析 1 |
§3.3.3 实验分析 2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包检测的防火墙设计 |
§4.1 相关技术简介 |
§4.1.1 Netfilter |
§4.1.2 Iptables |
§4.2 系统总体结构 |
§4.2.1 流量镜像模块 |
§4.2.2 智能分析模块 |
§4.2.3 规则管理模块 |
§4.3 仿真与实验分析 |
§4.3.1 实验环境 |
§4.3.2 实验过程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汽车安全体系研究 |
1.2.2 车载总线网络安全研究 |
1.2.3 车联网隐私保护研究 |
1.2.4 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研究 |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IVI 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建模 |
2.1 引言 |
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2.1 IVI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
2.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
2.3 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1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方法 |
2.3.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 |
3.1 引言 |
3.2 零信任安全 |
3.3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 |
3.3.1 外部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3.3.2 IVI应用资源安全等级分析 |
3.3.3 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 |
3.3.4 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 |
3.4 实验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 |
4.1 引言 |
4.2 安全代理技术 |
4.3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
4.3.1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
4.3.2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
4.4 实验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1 引言 |
5.2 匿名化技术 |
5.3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
5.3.1 安全威胁目标等级识别 |
5.3.2 数据匿名化分析 |
5.3.3 基于私密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威胁抑制 |
5.4 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1 引言 |
6.2 模糊综合评价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
6.3.1 车联网无线通信传输机制 |
6.3.2 传输特征综合评价分析 |
6.3.3 无线通信传输机制优化 |
6.4 实验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网络主机发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主机发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概述 |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 |
2.1.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2.1.2 传输层网络协议TCP |
2.1.3 传输层网络协议UDP |
2.1.4 SCTP协议 |
2.2 网络主机扫描技术 |
2.3 防火墙技术 |
2.3.1 防火墙的概念 |
2.3.2 防火墙的种类 |
2.3.3 防火墙的功能 |
2.4 侧信道攻击技术与SYN Backlog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YN backlog侧信道攻击的网络主机发现关键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BACKLOG侧信道的网络主机发现技术 |
3.2.1 Backlog缓存容量探测 |
3.2.2 Backlog缓冲区填充 |
3.2.3 基于Backlog侧信道的主机发现 |
3.2.4 基于侧信道的扫描技术局限性分析 |
3.3 基于SYN backlog状态预测的网络主机发现技术 |
3.4 基于假设检验统计的主机发现结果复审 |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主机发现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实现目标 |
4.2 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4.2.2 系统模块设计 |
4.3 系统具体实现 |
4.3.1 主控模块实现流程 |
4.3.2 主机扫描模块 |
4.3.3 网络服务及版本扫描模块 |
4.3.4 操作系统类型扫描模块 |
4.4 系统功能测试 |
4.4.1 系统功能测试用例 |
4.4.2 系统功能测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BJ公司数据中心整体运维风险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风险评估方法 |
2.1 风险分析前提条件 |
2.2 风险分析参考标准 |
2.3 风险分析模型 |
2.4 风险评估流程 |
2.5 风险值计算方法 |
2.6 资产赋值标准 |
2.7 资产损毁度赋值标准 |
2.7.1 威胁赋值标准 |
2.7.2 脆弱性赋值标准 |
2.8 风险等级定义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BJ公司数据中心风险要素识别 |
3.1 资产定义 |
3.2 风险要素识别步骤 |
3.2.1 资料收集 |
3.2.2 访谈问卷 |
3.3 风险要素识别 |
3.3.1 人员类 |
3.3.2 大厦建筑 |
3.3.3 机房基础设施 |
3.3.4 供电系统 |
3.3.5 空调系统 |
3.3.6 消防 |
3.3.7 监控 |
3.3.8 人员管理 |
3.3.9 机房管理制度及预案 |
3.3.10 信息系统 |
3.3.11 数据 |
3.3.12 风险因素清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BJ公司数据中心风险分析 |
4.1 BJ公司数据中心资产分析赋值 |
4.1.1 基础设施类 |
4.1.2 人员类 |
4.1.3 管理类 |
4.1.4 信息系统类 |
4.1.5 数据类 |
4.2 BJ公司数据中心资产威胁分析赋值 |
4.2.1 基础设施类 |
4.2.2 人员类 |
4.2.3 管理类 |
4.2.4 信息系统类 |
4.2.5 数据类 |
4.3 BJ公司数据中心资产脆弱性分析赋值 |
4.3.1 基础设施类 |
4.3.2 人员类 |
4.3.3 管理类 |
4.3.4 信息系统类 |
4.3.5 数据类 |
4.4 BJ公司数据中心风险分析 |
4.4.1 基础设施类风险 |
4.4.2 人员类风险 |
4.4.3 管理类风险 |
4.4.4 信息系统类风险 |
4.4.5 数据类风险 |
4.4.6 所有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公司数据中心风险控制 |
5.2 残余风险防范 |
5.3 未来风险控制思路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信息系统IT现状调研问卷 |
附录B 业务影响分析调研问卷 |
(5)兰州市某政务部门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的相关技术及衡量标准 |
2.1 容灾备份系统简介 |
2.2 基于i2Active的应用级容灾备份技术 |
2.3 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的衡量标准 |
2.3.1 RTO |
2.3.2 RPO |
2.3.3 容灾半径 |
2.3.4 容灾系统等级 |
2.4 本章小结 |
3 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需求概述 |
3.1.2 系统实现目的 |
3.1.3 系统现状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构建目标 |
3.3 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
3.3.1 系统集成需求 |
3.3.2 系统数据需求 |
3.3.3 系统运行环境 |
3.3.4 系统安全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框架图 |
4.2 数据解决方案 |
4.2.1 数据中心现状 |
4.2.2 应用级容灾备份 |
4.2.3 应用级容灾备份切换 |
4.2.4 数据复制 |
4.2.5 持续数据保护 |
4.2.6 容灾软件部署 |
4.2.7 数据一致性 |
4.3 系统实现 |
4.3.1 数据中心存储 |
4.3.2 容灾备份中心 |
4.3.3 网络系统设计 |
4.4 基于改进的网络安全模块设计 |
4.4.1 基于改进的K-means算法入侵检测模块 |
4.4.2 双隧道机制传输 |
4.5 系统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测试 |
5.1 灾难应对及容灾切换 |
5.1.1 数据丢失 |
5.1.2 单台应用服务器故障 |
5.1.3 数据库服务器发生逻辑错误 |
5.1.4 虚拟化集群中某台虚拟机发生宕机 |
5.2 灾难恢复预案(DRP) |
5.2.1 DRP的作用 |
5.2.2 灾难恢复预案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防火墙技术研究 |
2.1.1 防火墙相关技术 |
2.1.2 防火墙脆弱性分析 |
2.2 协议测试技术 |
2.2.1 一致性测试 |
2.2.2 互操作测试 |
2.2.3 性能测试 |
2.3 模糊测试技术 |
2.3.1 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
2.3.2 典型模糊测试工具研究 |
2.3.3 模糊测试技术局限性分析 |
2.3.4 网络协议分析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火墙协议模糊测试技术研究 |
3.1 防火墙协议模糊测试框架的设计 |
3.2 模糊测试器构造模块 |
3.2.1 测试用例构造模块 |
3.2.2 协议分析模块 |
3.2.3 测试路径管理模块 |
3.3 测试用例执行模块 |
3.4 异常监控模块 |
3.5 结果处理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 |
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4.3 管理模块 |
4.4 漏洞库模块 |
4.4.1 漏洞库的整体设计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漏洞验证模块 |
4.5.1 Nmap扫描模块 |
4.5.2 调用PoC验证漏洞模块 |
4.5.3 结果处理模块 |
4.6 协议模糊测试模块 |
4.6.1 协议模糊测试流程图 |
4.6.2 测试用例构造模块实现 |
4.6.3 测试用例执行模块实现 |
4.6.4 异常监控模块实现 |
4.6.5 协议模糊测试模块的程序实现 |
4.7 结果分析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验证和结果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2.1 目标系统扫描 |
5.2.2 已知漏洞验证 |
5.2.3 协议模糊测试 |
5.2.4 安全测试报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B/S架构的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火墙审计关键技术研究 |
2.1 防火墙分类 |
2.2 防火墙规则 |
2.2.1 防火墙规则结构 |
2.2.2 防火墙规则关系 |
2.2.3 防火墙规则异常 |
2.3 审计算法研究 |
2.3.1 现有审计算法综述 |
2.3.2 决策树审计算法分析 |
2.4 拓扑发现技术分析 |
2.4.1 SNMP管理协议分析 |
2.4.2 SNMP设备信息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审计系统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
3.1 分组策略树审计方案 |
3.2 审计基线制定 |
3.3 拓扑发现方案 |
3.3.1 拓扑设备发现 |
3.3.2 SVG矢量拓扑图展现 |
3.3.3 拓扑发现整体设计 |
3.4 任务审计机制 |
3.4.1 任务管理 |
3.4.2 任务通知机制 |
3.4.3 后台任务分发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体架构设计与系统实现 |
4.1 策略审计系统总体设计 |
4.1.1 总体架构设计 |
4.1.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1.3 server-node工作机制 |
4.2 策略审计模块实现 |
4.2.1 审计任务管理 |
4.2.2 审计任务报表 |
4.3 拓扑分析模块实现 |
4.4 设备信息管理 |
4.4.1 采集节点管理 |
4.4.2 设备管理 |
4.5 配置文件解析 |
4.5.1 配置文件获取 |
4.5.2 配置文件解析 |
4.6 系统管理模块 |
4.6.1 管理模块设计 |
4.6.2 用户角色管理 |
4.6.7 日志信息 |
4.7 系统安全机制 |
4.8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分析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审计功能测试 |
5.3 拓扑及其图形化功能测试 |
5.4 系统的安全性测试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分布式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分布式防火墙系统需求分析 |
2.1 防火墙系统需求分析 |
2.1.1 项目介绍 |
2.1.2 产品环境介绍 |
2.1.3 软件功能 |
2.1.4 用户特征 |
2.1.5 假设和依赖关系 |
2.1.6 性能需求 |
2.1.7 外部接口需求 |
2.2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2.2.1 通用业务需求 |
2.2.2 客户端数据管理 |
2.2.3 服务器端数据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防火墙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
3.1 主要技术选用 |
3.1.1 Filter Hook Driver过滤技术 |
3.1.2 客户端数据库Sqlite技术 |
3.1.3 服务器端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和ADO技术 |
3.2 防火墙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 内核驱动过滤模块设计 |
3.4 防火墙系统数据管理设计 |
3.4.1 防火墙客户端规则与日志管理模块的设计 |
3.4.2 防火墙服务器端规则与日志管理模块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布式防火墙数据管理系统实现 |
4.1 防火墙系统的实现 |
4.1.1 控制管理实现 |
4.1.2 网络过滤实现 |
4.1.3 日志管理实现 |
4.2 防火墙系统测试用例设计实现 |
4.2.1 系统测试方法 |
4.2.2 测试用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9)基于反向代理服务器和黑白名单的WAF架构优化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eb应用防火墙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防火墙简介 |
2.1.1 防火墙类别 |
2.1.2 传统防火墙的不足 |
2.2 代理服务器 |
2.3 典型应用层漏洞和攻击手段 |
2.3.1 OWASP TOP10 |
2.3.2 注入攻击 |
2.3.2.1 SQL注入攻击 |
2.3.2.2 OS命令注入 |
2.3.2.3 SOAP注入 |
2.3.2.4 XPath注入 |
2.3.3 跨站脚本攻击 |
2.3.3.1 反射型XSS攻击 |
2.3.3.2 存储型XSS攻击 |
2.3.3.3 基于DOM的XSS攻击 |
2.3.4 跨站请求伪造攻击CSRF |
2.3.5 应用层DDOS攻击 |
2.3.6 会话管理漏洞 |
2.3.7 敏感信息泄露 |
第三章 平台选择和防火墙设计 |
3.1 经典网络应用防火墙架构 |
3.2 代理服务器平台选取 |
3.2.1 Apache代理服务器 |
3.2.2 Nginx代理服务器 |
3.3 黑名单规则选取 |
3.3.1 Modsecurity项目 |
3.4 白名单防御生成机制设计 |
3.4.1 可信URL生成白名单 |
3.4.2 根据系统日志自动生成白名单 |
第四章 基于Apache+Modsecurity的WAF实现 |
4.1 平台部署 |
4.1.1 部署环境 |
4.1.2 反向代理及黑名单模块部署 |
4.2 白名单开发 |
4.2.1 白名单工作原理 |
4.2.2 可信URL添加系统设计 |
4.2.3 自动生成白名单 |
第五章 平台测试分析 |
5.1 界面功能测试 |
5.2 防御效果测试 |
5.2.1 测试用例和攻击模拟工具 |
5.2.2 测试结果 |
5.3 并发率测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某银行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据转接中心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数据转接中心关键技术 |
2.1 SDH 技术 |
2.2 ATM 技术 |
2.3 防火墙及网络安全技术 |
2.4 QoS 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行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的总体设计 |
3.1 原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设计原则 |
3.4 系统设计要求 |
3.5 系统设计目标 |
3.6 系统建设内容 |
3.7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7.1 内联网部分设计 |
3.7.2 外联网络部分设计 |
3.7.3 DMZ 区设计 |
3.7.4 设备选型与配置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同城转接中心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内联网的设计与实施 |
4.1.1 建设目标 |
4.1.2 内联网子系统的网络拓扑设计 |
4.1.3 工程实施准备 |
4.1.4 设备参数配置 |
4.2 外联网外联部分实施 |
4.2.1 建设目标 |
4.2.2 外联网子系统的网络拓扑设计 |
4.2.3 工程实施准备 |
4.2.4 设备参数配置 |
4.3 防火墙实施 |
4.3.1 建设目标 |
4.3.2 主中心防火墙变更 |
4.3.3 转接中心防火墙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城转接中心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
5.1 同城转接中心测试目的 |
5.2 应急演练练平台操作详细步骤 |
5.3 转接中心测试方案 |
5.4 转接中心网络切换完毕后的测试结果 |
5.5 网络回切数据中心完毕后的测试内容 |
5.6 模拟主中心网络瘫痪故障的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用级防火墙测试规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表征流量分类研究[D]. 徐鑫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D]. 张宏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网络主机发现关键技术研究[D]. 闫家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4]BJ公司数据中心整体运维风险分析与控制[D]. 张军.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5]兰州市某政务部门应用级容灾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支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6]防火墙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程. 北京邮电大学, 2018(11)
- [7]基于B/S架构的防火墙策略审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卢云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8]分布式防火墙系统设计与实现[D]. 谭乐鹏. 山东大学, 2014(10)
- [9]基于反向代理服务器和黑白名单的WAF架构优化与实现[D]. 徐玉宗.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10]某银行同城数据转接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 易逖. 湖南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