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论文文献综述)
周俊鹏[1](2016)在《不规则钣金零件的下料优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钣金加工企业面临着制造系统的升级,目前的钣金加工企业在进行下料加工时,普遍存在着材料利用率较低、数控加工效率较低等问题。针对下料排样问题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规则排样,且对于下料排样到数控加工的集成系统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针对不规则的钣金下料排样以及开发从下料排样到数控加工的集成系统进行研究,进而帮助企业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本文针对某钣金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下料排样的问题以及数控加工过程中的问题,充分挖掘企业的需求,开发了一个针对不规则钣金零件的下料原型软件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实现对零件CAD图形文件的数据读取和基于等距偏移方法的零件数据的工艺预处理。(2)对不同算法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测试,归纳出算法选择的规则,并采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建立了下料优化的算法库。(3)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数控加工的路径优化,提高了加工效率;将下料规划和路径规划结果转化为数控代码,实现了系统向数控加工的直接输出。(4)在C++编程、OpenGL等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针对不规则钣金零件下料的优化软件原型系统。本文的不规则钣金零件下料优化系统具有下料适用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其有助于企业改善钣金下料的加工工艺,为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对其他学者在集成下料系统的研究方面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仅完成了下料优化软件的原型研究,软件系统的真正完善需要对算法库进行扩充、人机界面改善等后续工作。
黄洁琼,袁群[2](2012)在《基于AutoCAD的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与识别》文中研究表明在冲裁模CAD系统中,将产品的图形信息以AutoCAD直接绘图形式输入到计算机中,从AutoCAD的图形交换文件(DXF文件)中提取信息,采用面向对象的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和C++语言编写接口程序,并通过封闭轮廓的生成算法自动生成冲裁零件的几何模型,且用单向链表的形式加以表达,同时对冲裁零件图形的轮廓进行分类与走向判定,采用简单的解析几何方法对实体存在侧进行判定,通过对封闭轮廓的适当简化完成了冲裁零件轮廓的凹凸性判定,有效地实现了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与识别,为冲裁模CAD系统的工艺计算和模具工作部分的设计等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张良超[3](2010)在《基于PRO/ENGINEER的落料模CAD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模具工业的迅速发展,利用模具CAD技术改变传统的模具设计方式,使模具的设计达到一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正成为现代模具工业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落料模CAD技术在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模具行业必须在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和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种要求。鉴于此,本论文在研究了落料模的相关领域知识之后,提出了“基于PRO/ENGINEER落料模CAD系统研究与开发”这一课题。利用VC++、Pro/E等软件为平台,建立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开发有关计算程序、建立落料模标准零部件图库。通过建立的标准零件以及模架等三维图库,完成落料模的三维实体装配。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研究工件图形预处理模块。在尽可能的兼容其它软件中生成的产品设计图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信息输入、图形预处理和冲裁工艺分析的判定等。指出其中不符合冲裁的地方,告知设计者进行修改,同时为后续的步骤提供信息。2)研究优化排样模块,在满足工件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达到节省生产成本的目的。3)研究利用Pro/E的二次开发技术开发落料模辅助计算模块。同时把校办工厂积累的设计经验融入设计程序中,使得设计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4)研究落料模标准件库的功能配置、标准件参数库和操作界面的建立等,建立落料模标准件库模块。5)用Pro/E的二次开发技术开发出模具自动装配模块。包括装配模型的建立过程、零件信息的自动获取途径和虚拟装配及后续处理阶段等内容。完成模具在线装配的目的。总之,通过建立该落料模CAD系统提高了冲裁模在Pro/E的运作效率,使得冲裁模在Pro/E上的设计达到一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系统在实例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贺晋[4](2010)在《冲压模CAD与排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产模式已经转变成小批量、多品种、精度高、实时生产,对生产者的响应时间要求越来越短。模具设计是制约生产质量和效益的瓶颈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根据本部门的生产试制需求,从冲裁排样工艺与冲裁模具设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出发,本文重点对基于参数化的冲裁模快速设计系统和冲裁排样工艺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基于参数化的冲裁模CAD与排样系统软件原型,实现了排样工艺设计与冲裁模设计的集成。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冲裁模CAD与排样系统的总体框架、功能模型和信息模型,根据冲裁模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将整个系统软件分为毛坯排样、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工程图样处理、标准件及典型结构建库等几个模块。2.研究了冲裁毛坯的优化排样算法,在多边形顶点算法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优化排样顶点算法,该算法简便、有效,利用该算法实现了条料的几种基本排样方式。3.对参数化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基于特征的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运用特征造型技术建立了零件的三维参数化模型和冲裁模元件三维参数化图形库,完成了元件图形库与信息数据库的关联与统一管理。4.系统研究了冲裁模CAD与排样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以SQL Server为数据库支撑系统,以Delphi为开发工具,开发了冲裁模CAD及排样系统的软件原型。采用Visual C++开发出毛坯排样模块和二维参数化绘图模块。5.最后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
史国辉[5](2010)在《冲裁件智能排样混合算法研究与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在钣金零件制造中冲压加工技术占有很大比重。但目前我国在冲压生产过程中,冲裁件的排样仍是依靠经验、人工试凑摆放,经过多次反复后找出一个主观认为较好的排样方案,工作量大,经济效益低,加工周期长。为了简化计算,提高效率,本文针对冲压加工中的排样问题,以单种零件排样、矩形件组合排样两类排样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发了智能排样系统。本文通过对智能排样问题的分析和复杂程度的研究,将排样问题大体分为单种零件排样和组合件排样两大类,提出了单种零件排样步距的计算方法和组合件包络矩形替代法,设计了智能排样系统总体模块。本文吸取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优点,针对初始群体的生成、温度控制、随机接受函数、适应度函数和遗传操作等关键问题,提出了遗传退火算法的实现流程。通过对优化模型的简化和目标的优化,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本文建立了冲裁件自动排样系统体系构架和实现方案,提出了自动排样系统流程中处理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处理方法以及智能排样算法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流程。系统通过阅读DXF格式图形交换文件得到冲裁件轮廓的所有图元的参数信息。根据获得的信息,完成对冲裁件的分析,由分析结果和输入的非几何信息,系统进行推理得到冲裁件排样方案。本文采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和碰撞算法混合求解,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Basic6.0的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进行。系统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支撑平台来完成排样相关参数数据的操作。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求解质量稳定、速度快。
史亭亭[6](2009)在《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Web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具制造业对CAD/CAM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模具CAD/CAM系统应具备开发周期短、稳定性强、灵活性高、维护及升级便捷等特点。因而,传统的冲裁模CAD/CAM系统开发方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已成为软件开发中研究热点,并逐渐应用到了模具CAD/CAM系统开发领域。本文根据现有的冲裁模CAD/CAM技术,结合组件技术及Web技术,对冲裁模CAD/CAM系统的总体设计、基于组件的关键技术、及系统实现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组件技术系统开发基础的研究。在了解组件技术的基础上,对当今流行的COM、CORBA、EJB三种组件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选择COM组件技术作为系统开发环境;根据基于组件的系统原理,提出组件的开发方法。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系统的总体设计。从组件技术及网络CAD/CAM特点出发,分析基于组件的冲裁模CAD/CAM系统的功能需求,给出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研究基于COM组件和ActiveX技术的B/S体系结构和基于COM组件的Windows DNA技术模型;按照组件化程序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成模具设计、数控代码生成、用户认证、管理功能、辅助功能五个模块,并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性描述。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针对冲裁模系统中的装配图生成组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知识树的冲裁模装配图生成技术;研究数据库技术与操作的过程,并介绍其中关键性技术;运用COM和ASP技术实现系统的Web界面设计。基于组件的冲裁模CAD/CAM系统实现。根据基于组件的系统开发过程,结合组件层次结构划分原则,提出组件的层次结构,并对系统中的零件图形处理、装配图、零件图生成、数控代码生成等组件进行实现。
吕学能[7](2009)在《基于ObjectARX 2005的冲压落料模CAD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冲压模具在机电产品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其设计是否合理对冲压件的表面质量、尺寸精度、生产率以及经济效益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冲压模具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大批的参数、计算和核算许多数据、绘制大量图形。而面对繁杂、冗长的设计计算,设计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错误。通过开发具有参数化绘图功能的CAD系统来辅助冲压模具的设计,可以减轻设计者的工作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结果可靠性。本文在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后,以应用广泛的落料模为研究对象,AutoCAD为开发平台,用ObjectARX 2005和VC++.NET 2002作为开发工具,Microsoft Access 2003作为数据库软件,进行了冲压落料模CAD系统的开发研究。本CAD系统结合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和参数化技术,对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菜单开发,图层、颜色、线型及线型比例设置,绘图环境初始化,数据参数存储以及零件图轮廓识别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功能上实现了产品零件图轮廓信息的自动读取,设计者只需按照人机交互界面的提示完成参数的输入或选择,系统便会自动完成工艺数据查找与引用、代数与几何计算、标准和规范的参照与引用以及模具结构和零件的设计与造型。实例表明,冲压落料模CAD系统可以满足设计需求,大幅提高设计效率,并且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周勇平[8](2008)在《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制造业日益向着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单机版的模具CAD/CAM技术不能满足制造业新的要求。本文根据当前CAD/CAM发展新技术,分析网络CAD/CAM系统的体系结构,将CAD/CAM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研究基于Web的模具CAD/CAM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并成功开发出模具CAD/CAM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从网络CAD/CAM特点出发,探讨网络CAD/CAM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结合网络CAD/CAM系统设计需求,详细讨论网络CAD/CAM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Web的三层B/S框架结构,确定系统体系结构,同时对系统进行功能设计,划分功能模块。CAD/CAM系统图形生成的研究。在比较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AutoLisp、ADS、ObjectARX)的基础上,选用ObjectARX作为本系统图形生成的开发工具,探讨ARX开发环境配置、基本结构与功能和数据库操作等问题,运用和开发ARX功能函数,实现模具CAD/CAM系统中图形的生成和显示。模具刃口尺寸计算及标注方法的研究。在对AutoCAD中DXF文件结构分析基础上,结合冲裁件图形轮廓的特点,采用将冲裁件图形单元信息和尺寸信息相匹配的新方法简化模具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过程中模具刃口尺寸磨损变化类型的判断方法,从而实现冲模刃口尺寸自动计算和自动标注。线切割自动编程的研究。对等误差直线逼近圆弧节点算法进行研究,结合线切割各项工艺条件,开发出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通过自动编程系统对冲裁模零部件图形文件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生成线切割数控加工指令。基于Web技术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应用。运用COM技术,在Visual C++ 6.0环境下进行服务器端组件的实现,并结合ASP技术对系统安全进行设置及对页面数据进行验证等,完成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界面设计和功能模块实现。
张超群[9](2008)在《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冲裁模辅助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冲裁模是冲模的一种,在生产中应用广泛。Pro/E软件是在模具设计中应用较多的三维设计软件之一,但是该软件没有针对冲裁模的专用设计模块,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应用该软件,有必要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所以基于Pro/E研究开发针对冲裁模的专业设计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冲裁模设计流程的专业化,又可提高Pro/E的专业化程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本文使用Pro/TOOLKIT和Visual C++.NET开发冲裁模辅助设计系统,进而提高冲裁模的设计效率和Pro/E的利用率。针对冲裁模对Pro/E进行二次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件库的开发上,基于冲裁模设计流程对Pro/E进行二次开发的研究并不多。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模具CAD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在冲裁模设计中的使用进行了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基于Pro/E开发冲裁模辅助设计系统(PDAD)的总体布局方案,确定了系统的三大组成模块:冲裁模辅助设计计算模块、冲裁模标准件库模块和装配设计模块。其次,根据冲裁模设计计算流程,确定了辅助设计计算模块的功能配置。开发了包括冲裁力、推件力、卸料力和凹凸模刃口尺寸等在内的数据计算功能,并且利用数据库完成计算系数表格的存储和查询,提高了设计计算速度。第三,在分析、归纳其它标准件库的基础上,提出标准件库还应该具有标准件参数显示、参数检索和参数修改的功能并分析了配备这些功能的优点,进而完成冲裁模标准件库的总体设计。该标准件库主要使用参数化建模技术,由参数化模型库、标准件特性参数库和交互界面组成,可以实现标准件参数显示、参数检索、参数修改和模型更新,提高了建模速度。针对标准件种类多、有的标准件参数众多的特点,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标准件参数。第四,全文在阐述Pro/E二次开发具体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参数化建模、数据库访问和系统与Pro/E主程序交互等技术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初步开发出PDAD系统,为提高冲裁模的设计效率提供了一定条件;文章最后开发了装配功能并探讨了零件曲面的CAM,在装配功能的二次开发和系统的CAD\CAM集成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史亭亭,周勇平,张剑峰[10](2007)在《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WebCPD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给出了WebCPD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介绍了WebCPD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以应用实例的形式说明使用WebCPD系统进行模具设计。
二、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论文提纲范文)
(1)不规则钣金零件的下料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料优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下料优化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章节内容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下料系统的工业需求及解决方案 |
2.1 企业的产品及生产现状 |
2.1.1 企业的产品现状 |
2.1.2 企业的生产环境 |
2.1.3 企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
2.2 下料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1 软件的数据交互功能 |
2.2.2 数据的工艺预处理功能 |
2.2.3 零件图形的显示功能 |
2.2.4 零件的自动排样功能 |
2.2.5 下料的自动数控编码功能 |
2.3 下料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
2.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2 系统的开发环境 |
2.4 下料系统开发所需的相关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下料问题的工艺性预处理 |
3.1 数据格式的转换预处理 |
3.1.1 DXF文件的解析 |
3.1.2 数据格式的转换 |
3.2 数据的工艺预处理 |
3.2.1 下料数据的预处理需求 |
3.2.2 下料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3.2.3 求解实例 |
3.3 本章小结 |
4 下料算法选择及算法库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几种下料算法 |
4.2.1 格点改造算法 |
4.2.2 顶点覆盖算法 |
4.2.3 滚动优化算法 |
4.3 算法选择的研究 |
4.4 算法库的建立 |
4.4.1 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
4.4.2 下料算法的DLL |
4.5 本章小结 |
5 下料规划的后处理 |
5.1 数控冲床的工艺特点 |
5.1.1 数控冲床概述 |
5.1.2 数控冲床加工过程 |
5.1.3 刀具空载路径规划的模型建立 |
5.2 数控冲床加工的路径规划研究 |
5.2.1 路径规划问题及相关算法概述 |
5.2.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求解 |
5.3 数控冲床的程序特点和要求 |
5.3.1 数控程序的特点 |
5.3.2 G代码的生成 |
5.4 本章小结 |
6 案例应用 |
6.1 系统集成应用 |
6.2 案例分析 |
6.2.1 排样结果对比 |
6.2.2 加工空载路径对比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PRO/ENGINEER的落料模CAD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具工业概述 |
1.2 落料模CAD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落料模CAD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落料模CAD的发展概况 |
1.2.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2.4 落料模CAD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选题背景、意义、内容和目标 |
1.3.1 选题背景 |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及相关理论 |
2.1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2.1.1 几种常见开发软件平台的介绍 |
2.1.2 Pro/E软件技术特点概述 |
2.1.3 Pro/E二次开发技术及开发工具简介 |
2.1.4 Pro/Toolkit概述 |
2.2 系统开发工具VISUAL C++6.0 的选择和简介 |
2.2.1 系统开发工具Visual C++6.0 |
2.3 系统数据库软件ACCESS 2003 和数据库访问方式 |
2.3.1 选取Access数据库 |
2.3.2 Pro/Toolkit与数据库的接口 |
2.4 PRO/TOOLKIT应用程序创建技术 |
2.4.1 Pro/E二次开发的方法 |
2.4.2 Pro/Toolkit程序结构 |
2.4.3 在VC++6.0 环境下进行二次开发的配置 |
2.4.4 注册文件、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运行及结束 |
2.4.5 菜单创建 |
2.4.6 系统对话框的建立 |
2.5 落料模CAD系统整体设计与模块划分 |
2.5.1 落料模CAD系统总体结构和模块划分 |
2.5.2 系统运行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件图形预处理模块、排样模块 |
3.1 工件图形预处理模块 |
3.2 排样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落料模辅助设计与计算模块 |
4.1 力的计算 |
4.1.1 冲压力的计算 |
4.1.2 压力中心的计算 |
4.1.3 本系统的具体求法 |
4.2 落料模结构设计 |
4.2.1 模具结构形式选择 |
4.2.2 非标准零件设计与计算 |
4.3 非标准件的生成 |
4.3.1 特征元素树 |
4.3.2 利用特征元素树创建特征的一般步骤及相关函数 |
4.3.3 本系统实现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落料模标准件库模块 |
5.1 落料模标准化的内容与意义 |
5.1.1 标准化的意义 |
5.1.2 冲模标准制订原则和内容 |
5.2 落料模标准件库主要开发技术及应用 |
5.2.1 标准件库建模方法 |
5.2.2 三维模型样板的建立 |
5.2.3 零件参数化设计二次开发流程及其实现 |
5.3 落料模标准件库的使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落料模自动装配模块 |
6.1 模具装配CAD概述 |
6.2 虚拟装配技术 |
6.2.1 虚拟装配的定义 |
6.2.2 虚拟装配基本设计思想及内涵 |
6.3 基于PRO/E的虚拟装配设计 |
6.3.1 Pro/E装配体的层次结构 |
6.3.2 Pro/E装配体中的坐标系相互转换 |
6.3.3 装配过程部件的空间位置的操作 |
6.4 本系统使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落料模CAD系统应用实例 |
7.1 应用实例 |
7.2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1 总结 |
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界面菜单生成程序 |
附录B:UI对话框生成程序 |
对话框的部分资源文件 |
对话框的部分控制程序 |
附件 |
(4)冲压模CAD与排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冲裁模CAD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参数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冲裁排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框架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技术基础 |
2.2.1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
2.2.2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的主要技术构成 |
2.2.3 特征和参数化技术在冲裁模CAD 中的应用 |
2.3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总体结构 |
2.4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
2.5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的信息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冲裁排样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 |
3.2.1 材料的利用率 |
3.2.2 搭边 |
3.3 优化排样算法设计 |
3.3.1 优化排样算法比较 |
3.3.2 优化排样主要步骤 |
3.4 条料优化排样 |
3.5 计算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冲裁模零件的参数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参数化设计方法 |
4.3 参数化图形库的建立 |
4.3.1 基于特征的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实现方法 |
4.3.2 零件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4.3.3 图形信息与数据库的关联 |
4.4 冲裁模零件的参数化实现 |
4.4.1 标准模具零件及其相似零件的实现 |
4.4.2 专用模具零件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冲裁模CAD 与排样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系统结构 |
5.4 系统数据模型 |
5.5 系统主要界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冲裁件智能排样混合算法研究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优化排样问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1.3 排样对智能优化的要求及技术难点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排样问题分析及系统模块设计 |
2.1 排样下料问题的分析 |
2.1.1 优化排样问题计算复杂性分析 |
2.1.2 冲裁件下料排样问题概述 |
2.2 单种零件排样问题分析及计算方法 |
2.2.1 单种零件排样的数学模型 |
2.2.2 单种零件排样步距的计算方法 |
2.3 组合排样件问题分析及矩形替代 |
2.3.1 单个零件的包络矩形替代法 |
2.3.2 两个零件的包络矩形替代法 |
2.4 排样系统的模块分析及设计 |
2.4.1 智能排样模块的算法问题分析 |
2.4.2 智能排样模块的矩阵变换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排样的算法的研究及模型的建立 |
3.1 模拟退火算法 |
3.1.1 模拟退火算法的提出 |
3.1.2 模拟退火算法原理 |
3.1.3 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组成 |
3.2 遗传算法 |
3.2.1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2.2 遗传算法在排样问题中的应用 |
3.3 遗传退火算法 |
3.3.1 遗传退火算法的理论基础 |
3.3.2 遗传退火算法的实现过程 |
3.4 智能排样的模型和性质 |
3.4.1 模型简化和优化目标 |
3.4.2 冲裁件排样的数学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排样系统的开发 |
4.1 冲裁件信息的管理 |
4.1.1 零件信息的分类与储存 |
4.1.2 零件信息的交互与对应 |
4.2 排样中的前置处理 |
4.2.1 零件几何信息的分类提取 |
4.2.2 封闭轮廓的提取 |
4.3 冲裁件数据库的建立 |
4.3.1 冲裁件零件数据库的建立 |
4.3.2 冲裁件材料数据库的建立 |
4.3.3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 |
4.4 冲裁件排样系统整体框架的开发 |
4.4.1 排样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
4.4.2 排样系统的基本框架 |
4.4.3 智能排样系统界面设计 |
4.4.4 排样系统的开发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排样系统的排样应用 |
5.1 单种零件排样应用 |
5.2 组合零件排样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具CAD/CAM 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1.1.1 模具CAD/CAM 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2 模具 CAD/CAM 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基于组件的模具CAD/CAM 系统开发的意义 |
1.2.1 组件技术的发展 |
1.2.2 与传统软件开发的区别 |
1.2.3 基于组件的模具CAD/CAM 系统开发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组件技术的系统开发基础 |
2.1 组件技术 |
2.1.1 组件 |
2.1.2 接口 |
2.1.3 组件的对象模型—COM |
2.2 基于组件技术的系统开发基本原理与方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组件开发方法 |
2.3 系统开发环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结构模型 |
3.2.1 系统结构模型 |
3.2.2 系统模型分析 |
3.3 冲裁模CAD/CAM 系统工作流程 |
3.4 系统的模块划分与功能描述 |
3.4.1 模块划分 |
3.4.2 功能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件的系统关键技术 |
4.1 装配图生成组件技术 |
4.1.1 实现技术 |
4.1.2 关键算法 |
4.2 系统数据库技术 |
4.2.1 数据库设计 |
4.2.2 系统数据库操作 |
4.3 基于组件的系统 Web 界面技术 |
4.3.1 实现技术 |
4.3.2 关键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组件的冲裁模CAD/CAM 系统实现 |
5.1 基于组件的系统开发 |
5.2 系统组件设计 |
5.2.1 组件设计原则 |
5.2.2 系统组件层次结构 |
5.2.3 组件设计过程 |
5.3 系统组件开发 |
5.3.1 图形处理组件 |
5.3.2 零件图生成组件 |
5.3.3 数控代码生成组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应用示例 |
6.1 登录与注册 |
6.2 模具设计 |
6.2.1 冲裁件图形信息输入 |
6.2.2 工艺分析 |
6.2.3 装配图和零件图生成 |
6.3 数控加工代码生成 |
6.4 用户服务和异地讨论 |
6.5 用户管理界面、数据管理界面和文档管理界面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7)基于ObjectARX 2005的冲压落料模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CAD 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1 CAD 技术概述 |
1.1.2 CAD 技术的发展 |
1.2 冲压模具CAD 技术的应用 |
1.2.1 冲压模具概述 |
1.2.2 模具CAD/CAM 的特点及优越性 |
1.2.3 国内外模具CAD 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4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AD 系统的开发工具 |
2.1 支撑软件—AutoCAD |
2.2 CAD 系统的开发工具—ObjectARX |
2.2.1 AutoCAD 二次开发工具概述 |
2.2.2 第三代开发工具比较 |
2.2.3 ObjectARX 简介 |
2.3 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Access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D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3.1 ObjectARX 对MFC 的扩展 |
3.2 参数化技术 |
3.2.1 参数化设计概述及表现形式 |
3.2.2 参数化绘图的方法 |
3.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AD 系统的开发设计 |
4.1 CAD 系统介绍 |
4.2 开发平台参数设置和绘图工具函数准备 |
4.2.1 开发平台参数设置 |
4.2.2 绘图工具函数准备 |
4.3 零件图输入模块 |
4.3.1 绘图环境初始化 |
4.3.2 零件图输入 |
4.4 工艺设计计算模块 |
4.4.1 冲压力的计算 |
4.4.2 压力中心的计算 |
4.4.3 冲裁间隙的确定 |
4.4.4 刃口尺寸计算 |
4.5 模具设计模块 |
4.5.1 冲模结构组成及零件分类 |
4.5.2 凸模的设计 |
4.5.3 凹模的设计 |
4.5.4 典型组合及其尺寸 |
4.6 绘图编辑模块 |
4.7 系统菜单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CAD 系统运行实例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CAM 技术概述 |
1.1.1 CAD/CAM 的概念 |
1.1.2 CAD/CAM 的发展现状 |
1.1.3 CAD/CAM 的发展趋势 |
1.2 模具 CAD/CAM 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模具 CAD/CAM 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模具 CAD/CAM 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 Web 的冲裁模 CAD/CAM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分析 |
2.1.1 系统目标 |
2.1.2 业务角色及业务功能描述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2.2.2 软件系统设计及开发工具选择 |
2.2.3 系统框架设计 |
2.2.4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5 系统模块划分 |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RX 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 |
3.1 objectARX 简介 |
3.2 objectARX 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 |
3.3 objectARX 程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3.4 AutoCAD 数据库概述 |
3.5 ARX 应用程序在冲裁模 CAD/CAM 系统中的应用 |
3.5.1 DXF 文件 |
3.5.2 冲裁模 CAD/CAM 系统中 ARX 应用程序的初始化部分 |
3.5.3 冲裁模 CAD/CAM 系统中 ARX 应用程序的主体部分 |
3.5.4 冲裁模 CAD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冲模刃口尺寸的自动计算与标注 |
4.1 冲模刃口磨损原因 |
4.2 模具刃口尺寸自动计算原理和方法 |
4.2.1 模具刃口尺寸计算原理 |
4.2.2 确定刃口尺寸磨损类型和计算公式 |
4.2.3 冲裁件尺寸和几何图形的匹配 |
4.3 模具刃口尺寸自动计算及标注的实现 |
4.3.1 冲裁零件信息提取及处理 |
4.3.2 模具刃口尺寸自动计算及标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线切割自动编程 |
5.1 自动编程技术 |
5.2 等误差直线逼近非圆曲线的理论计算 |
5.3 线切割自动编程系统实现 |
5.4 线切割自动编程实例 |
5.4.1 刀具轨迹的自动生成 |
5.4.2 数控代码的自动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运行实例 |
6.1 系统实现基础 |
6.2 界面实现技术 |
6.2.1 登录系统 |
6.2.2 页面数据验证技术 |
6.3 系统运行实例 |
6.3.1 示例零件信息 |
6.3.2 使用基于 Web 的冲裁模 CAD/CAM 系统进行模具设计 |
6.3.3 使用基于 Web 的冲裁模 CAD/CAM 系统生成数控加工代码 |
6.3.4 使用基于 Web 的冲裁模 CAD/CAM 系统进行异地讨论 |
6.3.5 使用基于 Web 的冲裁模 CAD/CAM 系统提供用户服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9)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冲裁模辅助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具工业的发展概况 |
1.1.1 模具技术的发展现状 |
1.1.2 模具CAD的发展概况 |
1.1.3 模具CAD的发展趋势 |
1.2 Pro/E在模具行业的应用概述 |
1.3 冲裁模CAD研究概况 |
1.3.1 国外冲裁模CAD研究概况 |
1.3.2 国内冲裁模CAD研究概况 |
1.4 课题背景、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背景 |
1.4.2 课题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ro/E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2.1 Pro/E软件技术特点概述 |
2.2 Pro/E二次开发工具概述 |
2.3 Pro/TOOLKIT的特点概述 |
2.4 Pro/TOOLKIT的工作模式 |
2.5 用VC.NET二次开发Pro/E |
2.6 数据库在Pro/E二次开发中的应用 |
2.7 二次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2.8 小结 |
第三章 冲裁模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
3.1 冲裁模设计流程及分析 |
3.2 PDAD系统需求分析 |
3.3 PDAD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1 设计计算模块 |
3.3.2 冲裁模标准件库模块 |
3.3.3 装配设计模块 |
3.4 小结 |
第四章 PDAD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实现 |
4.1 PDAD系统的开发技术 |
4.1.1 参数化建模技术 |
4.1.2 工程数据库技术 |
4.1.3 菜单栏创建技术 |
4.1.4 Pro/TOOLKIT程序和Pro/E交互技术 |
4.2 PDAD系统菜单设计及实现 |
4.3 计算功能设计及实现 |
4.3.1 基本计算功能结构 |
4.3.2 基本计算功能实现 |
4.3.3 凹凸模刃口尺寸计算功能及实现 |
4.4 冲裁模标准件库设计及实现 |
4.4.1 标准件库功能结构 |
4.4.2 标准件库功能实现 |
4.5 PDAD系统操作实例 |
4.5.1 冲裁力计算实例 |
4.5.2 刃口尺寸计算实例 |
4.5.3 冲裁模标准件生成实例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冲裁模装配及零件CAM |
5.1 装配功能设计及实现 |
5.2 装配实例 |
5.2.1 车轮轮辐简述 |
5.2.2 "车轮轮辐手孔"冲裁模零件设计 |
5.2.3 "车轮轮辐手孔"冲裁模装配设计 |
5.3 典型零件的CAM |
5.3.1 Pro/NC加工流程 |
5.3.2 "车轮轮辐手孔"凹模CAM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标准件参数显示函数 |
附录B —标准件参数查询函数 |
附录C —标准件参数设定函数 |
附录D —标准件数控加工程序 |
附录E —文中缩略词索引 |
附录F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10)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系统的功能性要求 |
1.2 非功能性要求 |
2 问题的解决方案 |
3 Web CPD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3.1 Web CPD系统服务器端组件实现技术 |
3.2 Web CPD系统服务器端组件关键算法 |
3.3 Web CPD系统Web界面的实现 |
4 应用实例 |
4.1 示例零件信息 |
4.2 使用Web CPD系统进行模具设计..冲裁零件信息输入 |
5 结论 |
四、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规则钣金零件的下料优化系统研究[D]. 周俊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2]基于AutoCAD的冲裁零件图形的自动输入与识别[J]. 黄洁琼,袁群.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2(02)
- [3]基于PRO/ENGINEER的落料模CAD系统研究与开发[D]. 张良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2)
- [4]冲压模CAD与排样系统研究[D]. 贺晋.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3)
- [5]冲裁件智能排样混合算法研究与系统开发[D]. 史国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5)
- [6]基于组件冲裁模CAD/CAM系统开发与研究[D]. 史亭亭. 扬州大学, 2009(12)
- [7]基于ObjectARX 2005的冲压落料模CAD系统研究[D]. 吕学能. 苏州大学, 2009(09)
- [8]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周勇平. 扬州大学, 2008(04)
- [9]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冲裁模辅助设计技术研究[D]. 张超群.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基于Web的冲裁模CAD/CAM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实例[J]. 史亭亭,周勇平,张剑峰. 模具技术, 2007(06)
标签:cad论文; cam论文;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图数据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