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侯马市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许晖程[1](2021)在《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显着提高,对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了挑战。而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奠定基础,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本文以2018年为现状年,在综合考虑临汾市整体和各县(市、区)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临汾市各县(市、区)为评价单元,从经济社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14个指标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集对分析法,按水资源承载力弱、较弱、中等、较高、高等5个等级,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2018年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为较弱水平。(1)临汾市东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但各县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相差较大。其中安泽县的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高水平,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达0.62;古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为0.54,属于中等水平;但同属于东部山区浮山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仅为0.22,属于较弱水平。(2)临汾市中部平川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较弱水平。其中霍州市和翼城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0和0.41,属于中等水平;尧都区、侯马市、曲沃县、襄汾县和洪洞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5、0.34、0.25、0.24和0.31,均处于较弱水平。(3)临汾市西部山区水资源承载力属于中等水平。其中水资源承载力达到中等水平的县有吉县、乡宁县和蒲县,其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45、0.49和0.45;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较弱水平的县为大宁、永和、隰县和汾西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分值分别为0.33、0.32、0.35和0.33。针对各县(市、区)水资源承载力现状,提出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方法和改进措施,通过各项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提高临汾市总体的水资源承载力。本研究可以为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丰富了临汾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
李佳[2](2020)在《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底,财政部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推行PPP模式强制应用试点工作,力争新建项目100%采用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转型为PPP模式。山西整体发展迅速,结合各个市区经济、人口条件等情况,该省目前形势对污水处理行业PPP模式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条件。本文首先对PPP模式当前面临的背景,分析当前国内外PPP模式的理论及进展,对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其次根据山西省独特的自然、人口、经济情况结合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总结了山西省发展污水处理行业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往后发展前景;以山西省M市A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和N市B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为例,在深入了解项目概况后,分析项目的实操过程,对其项目风险、绩效进行阐述。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PPP项目与传统项目的优势并针对污水处理行业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通过本文的论述,对PPP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污水处理行业的PPP项目起指导作用,为项目的高效率、高质量、低风险的施工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
王洋[3](2020)在《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文中提出金元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山西区域社会发生激荡转折的时期。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时段是1127年至1368年,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金、元二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研究以金元时期的山西社会为考察范围,以山西金元时期留存的850通碑刻资料为基础资料,将碑刻中所反映的释道宗教、祠神信仰、水利营建、宗族发展四个面向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是一项关于地域社会史的研究,除碑刻资料外,同时运用史志、文集、家谱等资料,并注重田野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长时段”的研究方法,考察以上四个面向中所体现金元时期山西基层民众面对社会剧变时的复杂心态,以及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的能动性。文章旨在将基层民众从战乱和王朝更替下面目模糊的“黔首”,还原为充满主动性的行为主体,以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社会变革下的民众行为进行解读,并最终探讨山西社会在金元时期社会整合过程中发生的嬗变过程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文章分为九章,按照时间顺序,设置了“金”与“元”的时间分野,第一章以“金代山西宗教与社会”为研究对象,宋代以来,山西的佛教信仰氛围相当浓厚,而北宋徽宗在民间弘扬道教的举措也令道教具备了一定信众基础。金代之前已存在的大中型寺院通过经营庙产、收徒授业、弘扬教义等途径获得发展空间。在宗教管理制度方面,金代与前代不同的一点是开发了民间购买寺观名额的通道,在此政策影响下,基层民众具备了在村中开设合法寺观的条件,地方精英与僧道的交流、博弈也变得频繁起来,不少具有经济实力和道德威望的僧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一些新创的寺观成为村民共享的公共空间。第二章探讨了金代灾害频发的社会条件与民间创开水利的热潮。金元时期处在历史上气候波动较大的寒冷期之间,受气候影响,旱灾成为山西地区生产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虽能纾解部分困难,但也会出现有时力有不逮的情况。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除对前代水利工程善加利用外,金代山西水利开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民渠的大量开创和水泉的逐步利用。随着水利工程的开发,民间关于水权的纷争也随着出现,民众通过输财、论工、家族继承、道义因素等不同条件厘定用水权力。同时,通过对不同水案进行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用水秩序中反映的国家话语与民间传统逐渐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官方通过地方精英对水利系统进行间接管理的制度逐渐形成。第三章论述了金代祠神信仰与山西社会的关系,由于灾害频发,被认为能够护佑地方风调雨顺的祠神成为民众寄予希望的另一途经。北宋熙宁年间曾进行过对民间祠神的大规模封赐,山西州县官员通过奏请封赐的方式为一部分地方祠神争取到了官方颁发的封号、庙额。由于金代未再度大规模封赐祠神,因此获得赐封的神灵群体基本维持北宋末的格局。在金代对祠神的管理中,地方官员、儒士与地方精英按照儒家经典,对一部分无额祠神进行了维护和再度诠释。通过对长子县上方村汤王庙的个案解读,可以形象地观察民间组织的内部结构、祈雨仪轨以及民众对异地设立“行祠”的看法。另外,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僧道也逐步参与到祠神祭祀中来。第四章探讨金代宗族的发展情况,由于靖康之变后的社会动荡,原先地方大族拥有的纸质谱牒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以石质碑幢作为载体,记录家族世系等信息。北方以先茔为中心的宗族活动也有一定发展,国家鼓励累世聚居,并为七十以上老人赐官,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宗族意识的不断完善。此外,本文还注意到山西社会中宗族与宗教之间具有的密切联系。第五章详述蒙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世侯的崛起,蒙元时期各州县地方武装与原金代官员等通过投降、依附蒙古,获得了当地军政权力,由于权力能够在家族内部继承,因此称为称为“世侯”。对于蒙元时期经历战乱的山西地区,世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展生产,招辑流亡,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其次是僧道政治、经济地位的抬升,由于邱处机、海云等着名僧道的社会活动,蒙古统治者允许僧道蠲免赋税。以兴建纯阳万寿宫与刊刻“玄都宝藏”两大活动为主,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迅速扩张。佛教则通过三次僧道辩论,争取蒙古统治者的支持,对全真教进行全面抑制。再次是儒士地位的相对下降,由于蒙元长达八十多年未行科举,因此儒士不得不寻求为吏、为学官等新的入仕的渠道,并在社会事务中强调自身权威,科举停废客观上为儒士深入地方社会提供了条件。第六章主要研究元代山西宗族建设的情况,山西世侯通过“根脚”和自身才干延续了家族仕途,他们是宗族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世侯、平民、儒士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家族积极采用“先茔碑”与“世系图”来记录家族发展情况,经幢与墓塔作为先茔碑的补充,在元代也一直被沿用。先茔碑的创作以平实为主,儒士在其中发挥了指导作用,谱牒中并不排斥女性与出家的族人,一些世侯与地方精英还创建了“家佛堂”作为祭祖场所,“守坟寺”这一形式在元代也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山西这一时期的宗族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第七章论述元代的水利与社会关系,元代是山西水利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时期,民间水利管理体系在前代基础上作用愈加突出,以渠长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水利管理、人力组织、水规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亦不断加深。目前所见的一些地区,官方在推广“自下而上”用水经验与巩固渠长权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洪洞等水利规约较为完善的地区,共同的水神祭祀与使水户的身份认同关联起来,渠长的权力不仅包括在现实生活中监督渠务、分配水权,在水神祭祀体系中确立权威,进行资源竞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看到,通过神权、传说等方式巩固水权的行为,被证实是卓有成效的。此外,僧道等新晋社会精英对水权的把握,也是本章研究的重点之一。第八章主要讨论元代祠神信仰与社会的关系,与金代相比,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较为松散,无封号的祠神在社会中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元代的地方儒士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民众的实际利益,他们成为地方祠神信仰正当性的辩护者。由于元代自然环境多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儒士、精英与民众集中在民间神祠之中,希望通过祷告达到消灾弭祸,风调雨顺的目的。地方神祠中出现的乱象与国家管理紊乱有关。但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乱频发,严苛的社会氛围令官员与民众过分倚重民间神祠的灵验效应,是否符合“正祀”的要求则降至次要位置。另一方面,以姜善信、广胜寺僧人为代表的宗教人员广泛地参与地方祠庙的修缮活动,并参与祠神祭祀,以争取社会精英的合作。第九章研究元代山西宗教折衷求变,积极向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至元焚经”之后,全真教对道教的管理范围限于淮河以北,地方宫观的职能也由协调扩张转为以经营庙产为主。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则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政治、经济等多方支持。本文注意到,在世祖之后,山西不少寺观均将庙产立碑,这一活动反映了释道二教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以泽州道士苗道一为个案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元代宗教的发展环境与蒙元之初相比有着很大区别,作为全真掌教,苗道一的成就局限在宗教方面,而甚少涉足社会事务。而地方社会中的僧道们则积极适应以村社为中心的地域社会新格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周鹏[4](2020)在《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已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问题。2018年为解决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重叠、开发无序、生态破坏等问题,由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职责,其中“三区三线”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的核心。中国作为山地大国,山区人地关系复杂,地域差异显着,国土空间功能高度复合,是国家生态红线的主控区域。太行山区是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又是国家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叠区域,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发展期。但长期以来,受自然本底的制约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影响,导致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和建立山区国土空间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研究框架-实证研究”的逻辑思路,构建了太行山区国土空间研究框架、揭示了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诊断了国土空间冲突,实现了国土空间格局模拟与优化,提出了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以期为建立适合山区特点的国土空间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1980-2015年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差异显着,城镇空间集聚于各市行政中心,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山麓和盆地,生态空间分布在高海拔山区。35年间,随着城镇空间显着扩张,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大量减少。国土空间类型面积的变化在地形上以海拔1000 m和坡度15°为阈值,阈值以下城镇空间随地形上升逐渐减少,农业空间逐渐增加,阈值以上生态空间增幅最显着,其在地貌上表现为台地、平原以及中、高起伏山地变幅最大。(2)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表明,国土空间格局演变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国家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性决定条件,交通区位是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是主要驱动力,国家政策是外在驱动力。具体表现为生态空间转农业空间主要受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和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驱动;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主要受地形复杂度和交通区位较差的胁迫,以及城镇化吸引力的拉动,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主要受人口集聚规模和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国家政策主要通过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促使生态空间扩张。(3)通过国土空间冲突区诊断发现,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表现为空间结构不合理,冲突强度地域差异明显,其在主体功能区上表现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国土空间利用功能的冲突表现为部分城镇人口收缩,水土资源不平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低,植被受人为破坏存在潜在风险。(4)采用改进邻域权重的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太行山区在自然增长、城镇化发展、综合发展情景下的国土空间格局。随后通过叠加“双评价”结果对多情景下的国土空间冲突区进行调整,使得优化后的国土空间格局在景观指数方面更加紧凑、完整。上述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情景能更好的实现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是国土空间最佳优化方案。(5)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功能的提升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人地系统中“人-水-地”要素的组合与匹配,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保障原则,分别从优势功能区引导、加强重点城镇建设、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5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杨景娜[5](2020)在《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临汾市坐落于山西省西南部,属于典型黄土区,汾河流域流经临汾市中心,流域面积为10310平方公里,是临汾市最大的河流。本研究是以临汾市为主要目标来研究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的生态脆弱性,这对于汾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2013、2017年临汾市的TM遥感影像数据和环境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敏感-压力”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并运用Arc GIS软件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一共将临汾市划分为五个生态脆弱程度等级: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在所得出的结果中从地域和县级行政区两个层面对临汾市进行生态脆弱性方面的评价,分析出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时间、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影响临汾市生态脆弱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出临汾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敏感-压力”评价框架,分别在敏感层水平面上选取8个指标:地形坡度、土壤侵蚀强度、海拔、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平均降雨量、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在压力层水平面选取3个指标:人口密度、人均GDP和人均水资源量。再通过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来确定各个主要成分的贡献率,最后在计算得出的环境脆弱性指数数值的基础上对临汾市的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2)系统评价临汾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本文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间临汾市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格局。2013年至2017年,生态脆弱性指数从3.26变化为3.12,有向良好趋势方向发展。此外,2013至2017年度期间,生态脆弱程度微度和中度分别增加了2.74%和2.86%,轻度、重度和极度均是呈现减少状态,分别减少了0.1%,3.03%和3.46%。2017年生态脆弱性等级结果中显示,临汾市的生态环境主要为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分别占24.98%和25.70%,主要分布在临汾市西部地区;其中重度脆弱也有很大比重,占比22.99%,主要分布在临汾市东部地区;微度脆弱和极度脆弱分别占相对较小的比例,为10.73%和15.61%,分布主要在临汾市中部地区。(3)根据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所计算出的特征向量和其贡献率值可知,影响临汾市生态脆弱性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年均降雨量、坡度和人类活动因素。并且临汾市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因素,但是人为活动是后期土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李楠[6](2020)在《促进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分析》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效果不彰,必须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政策的执行主体,对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税务机关税收政策的执行力度,更好地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民营企业、税收政策及政策执行做了概念界定,并阐述了其理论基础上,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采集了2014年至2019年的税收数据,总结了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取得的成就,包括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效果;进而从税收政策执行主体、税收政策执行对象、税收政策执行环境三个方面对侯马市税收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税收政策执行主体主要从税收政策执行个体和组织机构政策执行力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政策执行对象主要从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对执行税收政策的配合度不高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展开,税收政策执行环境方面存在现行税收政策不稳定、协税环境不佳以及信息化水平不高,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和咨询辅导程度不深的问题。针对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第一,要牢固树立税收政策有效执行的思想观念,以思想指导行动;第二,在税收政策执行主体方面,针对税收政策执行个体存在的问题,首先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改善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税务干部,最后建设学习型税务系统,提升税收政策的执行力;针对组织机构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要求规范内部职能机构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第三,在税收政策执行对象方面,从提高财税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民营企业的重视度和配合度两方面来改善;第四,在税收政策执行环境方面,首先要创新工作方式,确保税收政策稳定执行;其次要收集建议报上级,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再次要完善监督机制,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加深辅导程度。
蔡梓萱[7](2020)在《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6年的53%,而2016部平均年中国西城镇化率仅为47%。2016年以来,中国开始积极培育和建设城市群,在西部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共4个城市群来加速推动西部城市化进程。这些城市群不是由行政划分的、简单的地域组合,而是政府综合跨区域优势而确定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不仅是中西部省份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而且关系到跨省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的战略全局。探索性地从生态足迹方法的核心体系去评价描述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再利用LMDI对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为建立城市群生态监测体系奠定基础,而且将为推动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探索新路子,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选取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以2005—2017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在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态赤字及各账户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系数评价城市群生态安全水平,并采用足迹深度与广度指标探讨资本流量消耗与资本存量占用程度对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49.55%,人均生态承载力平缓波动,导致人均生态赤字增加了1.44倍。(2)关中平原城市群EPI较高,生态经济协调性差,2005年以来长期处于“完全不安全”的6级水平。(3)3D生态足迹的结果显示,关中平原城市群需要4.44倍的区域面积才能江中其资源消耗程度,对存量资本的消耗速度是对流量资本占用速度的4.76倍。(4)在各驱动因素中,以结构因素影响最为显着且以促进作用为主,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以抑制作用为主。(5)四种因素中,经济因素的贡献比例最大,达到123.14%。为此,提出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控制大气污染源头、强化土地功能分区的建议。通过定量分析生态安全水平因素同各资源、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解,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等对策建议,为提高城市群应对生态变化的韧性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璞[8](2020)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空间分区或区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义,也是地球科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针对当前国土空间分区科学性不足、省级国土空间分区定位不清,以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地区空间治理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以全国第一个全省域以资源型经济转型为主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为研究区域,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和实证综合研究,优化提出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的模型方法与技术流程,提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方案与空间管制建议,以期为省级空间规划分区方案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为促进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一是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重构和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在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国土空间功能系统演化机理出发,按照平行维度分类结构的思路,优化构建了五级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根据资源型地区独特的空间演化路径和高质量发展诉求,综合考虑资源产业发展及其外部影响,改进提出了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二是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优化。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指标设置指向性不突出、模型方法机理解释不足,功能判别的量化依据不明晰等问题,引入生态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自组织理论中的协同学等原理,构建了以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为核心,以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和空间兼容功能协同性分析为判别标准,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定性研判为校验准则的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开展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综合识别与分区方案制定。构建体现山西特色的国土空间功能“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进行多功能适宜性评价。基于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和协同性分析等结果,划定了山西省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和复合功能分区方案,兼顾了空间管制的政策需要和增强空间管制弹性的现实诉求,并提出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优化建议和分区管治策略。综合山西省分区方案衔接对比和技术方法体系总结讨论,本文提出的功能分区体系、综合识别与区划技术方法基本可行,能够对不同尺度尤其是宏观、中观尺度下的空间分区研究提供一定指导,对完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与方法、指导省级和资源型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具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马刚[9](2020)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社会资源,对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土地资源具有总量的有限性以及稀缺性等固有特性,使得土地资源不可能按照人的意愿增长。因此对地方土地资源进行研究,评价其土地承载力,以此来规划地方的土地使用,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这一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区域内的4市47县(市、区)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指标、农业生产数据等,运用Arc GIS等手段,通过综合指标法与生态足迹法,分别对47县(市、区)的建设用地承载力和耕地承载力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构建分级标准,对研究区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区分与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建设用地承载力。在47县(市、区)中有7个县(市、区)呈现高承载力,从行政角度来看,这些县(市、区)主要集中在临汾市,从地形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土地开发程度较低;使得承载力水平较高。有22县(市、区)呈现低承载力,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并且基本上位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使得人地之间的矛盾较大,承载力较低。耕地承载力。耕地承载力的研究结果与建设用地承载力具有一致性,共有7个县(市、区)呈现耕地生态盈余,且基本为山区县。22个县(市、区)呈现生态赤字,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并且经济较为发达。综合土地资源承载力。通过构建分级指标标注,对建设土地承载力以及耕地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区域内的综合土地承载力。共有39县(市、区)呈过载状态,6县(市、区)呈可载状态,另有2县(市、区)呈临界状态。其中渭南市与运城市所有区县都呈现过载状态,三门峡市除卢氏县呈可载状态以外各区县都呈过载状态,临汾市较为特殊,其中5县(市、区)呈现可载状态,2县(市、区)呈过载状态,其余呈现过载状态。从地形与经济角度来看,所有呈现可载状态的县都位于山区地区,且经济较落后;而过载状态的县(市、区)基本上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土地过载现象已经比较普遍,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过载现象比较普遍,在今后的开发中应该对这些地区进行更加优化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吕锐[10](2020)在《基于SWOT-AHP的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的竞争相当激烈,传统实体经济不断下行,跨境电商的商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几乎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现阶段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达到5000多家,相关企业则接近70万家。然而京东和淘宝等巨头具有垄断性的地位,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它电商平台只能够竞争剩余的小部分市场,必然使得竞争十分惨烈。与此同时,这一行业起步不久,市场变化相当迅速,很多中小电商企业还处于不断摸索过河的阶段,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风险。因此,对中小型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山西省侯马市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司组织管理、财务、产品、快递物流、人力资源等角度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分析了公司在商业模式、产品定位、客户关系维护、物流保障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四个角度分析了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人力资源、产品类型、财务状况等多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的发展战略;通过SWOT-AHP分析法,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在了一起,通过分析提出了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应该以争取型战略WO为主;最后,结合山西省地区行业发展的经济状况和政策,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提出了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应该采取维护和管理好客户关系、推出差异化产品、加强供应链管理、利用新媒体营销的争取型战略,并且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提供战略实施保障。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和其它同类型以跨境进口为主的电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浅谈侯马市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侯马市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主要研究方法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1.3 河流水系 |
2.1.4 经济社会 |
2.2 水资源概况 |
2.2.1 水资源总量 |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3 水环境概况 |
2.3.1 地表水环境质量 |
2.3.2 地下水环境质量 |
第3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选取 |
3.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2 指标权重确定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熵权法 |
3.2.3 组合权重确定 |
3.2.4 指标赋权计算 |
3.3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4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 |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 集对分析模型 |
4.2.1 集对分析法原理 |
4.2.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5章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5.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5.2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第6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6.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对比 |
6.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
6.2.1 水资源承载力总体评价及分析 |
6.2.2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评价及分析 |
6.3 水资源承载力提高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PPP模式概念 |
1.1.1 通用定义 |
1.1.2 国内定义 |
1.2 PPP模式的分类 |
1.3 PPP模式特点 |
1.3.1 伙伴关系 |
1.3.2 利益共享 |
1.3.3 风险共担 |
1.3.4 项目周期长、投资风险小 |
1.4 PPP模式发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背景、目标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目标 |
1.6.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及PPP项目分析 |
2.1 山西省经济及人口情况 |
2.1.1 山西省地市经济、人口情况 |
2.1.2 山西省各地区经济、人口情况 |
2.2 山西省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问题 |
2.3 污水处理行业特点及目前需求、城镇污水处理厂信息统计 |
2.3.1 污水处理行业特点 |
2.3.2 山西省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需求 |
2.3.3 山西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信息统计 |
2.4 山西省各行业PPP项目统计及债务情况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3 以M市A污水处理厂为例 |
3.3.1 项目历程 |
3.3.2 项目简介 |
3.3.3 项目特许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期 |
3.3.4 项目回报机制 |
3.3.5 项目融资 |
3.3.6 项目实施情况 |
3.3.7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 |
3.4 以N市B污水处理厂为例 |
3.4.1 项目介绍 |
3.4.2 项目特许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期 |
3.4.3 项目回报机制 |
3.4.4 项目融资 |
3.4.5 项目实施情况 |
3.4.6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 |
3.5 项目风险防控 |
3.5.1 项目获取阶段的风险 |
3.5.2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 |
3.5.3 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 |
3.5.4 项目移交阶段的风险 |
3.6 绩效评价 |
3.6.1 项目建设阶段绩效评价 |
3.6.2 项目运营阶段绩效评价 |
3.7 总结---PPP模式对比传统模式的优势分析 |
3.7.1 项目角度出发 |
3.7.2 政府角度出发 |
3.7.3 社会资本方角度出发 |
3.7.4 城镇角度出发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PP项目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区域、材料和思路 |
第一章 其兴也勃:金代山西宗教发展的特征 |
第一节 入金以来山西地区的宗教生态 |
第二节 金代基层社会购买名额敕牒的热潮 |
第三节 金代山西地区释道二教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秩序初建:金代山西民间水利建设的背景与过程 |
第一节 金代山西的自然环境与主要灾害 |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精英的赈灾活动 |
第三节 金代山西的水利建设与水权分配 |
第四节 金代水案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祠赛祈报: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与社会活动 |
第一节 金代山西民间祠神信仰格局 |
第二节 “载在祀典”:金代政府对神祠的管理政策与民间应对方式 |
第三节 官员的作为与态度 |
第四节 金代民间神祠的组织与祈祷——以潞州长子县上方村“圣王庙”为中心的考察 |
第五节 释道二教与祠神信仰的结合 |
小结 |
第四章 碑幢存谱:金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族实践 |
第一节 金代民间敬宗收族的路径 |
第二节 以先茔为中心的收族活动 |
第三节 孝亲聚族:金代民间宗族情况 |
小结 |
第五章 蒙元征服:金元易代对山西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山西世侯的崛起 |
第二节 释道二教地位的提升 |
第三节 科举停废与儒士地位 |
小结 |
第六章 先茔图碑:元代山西的宗族建设 |
第一节 “迁转法”颁布后的世侯家族仕宦情况 |
第二节 元代先茔碑创建的时间分野与家族类别 |
第三节 今见山西元代谱系之特征 |
第四节 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茔地建设 |
第五节 义与利:元代宗族建设的双重属性 |
第六节 祠堂与佛堂:宗族祭祀的宗教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承前启后:元代的水利与水规 |
第一节 蒙元及元代官方在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民间水利规约的继续完善 |
第三节 僧道等精英的水权 |
小结 |
第八章 以社为先:元代祠神祭祀中的多方角力 |
第一节 元代对祠神信仰的管理 |
第二节 蒙元前期多重社会精英对祠神信仰的重塑 |
第三节 地方精英对传统信仰的维护 |
第四节 村社——祠神祭祀的主体 |
第五节 元代官员参与祠神祭祀的方式 |
小结 |
第九章 折衷求变:元代山西社会中的宗教发展 |
第一节 祖荫难庇:“至元焚经”后全真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泽州道士苗道一与全真教的“中兴”尝试 |
第三节 元代山西佛教的发展 |
第四节 “难持胜果”:元代中后期僧道生存空间的逐步压缩 |
第五节 僧道的应对方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太行山区是北方典型的土石山区,资源型缺水严重 |
1.1.2 太行山区是国家贫困与生态脆弱重叠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挑战大 |
1.1.3 太行山区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期,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关键科学问题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与主要理论 |
2.1.1 相关概念辨析 |
2.1.2 主要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土空间规划 |
2.2.2 空间智能算法 |
2.2.3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
2.3 文献评述 |
2.4 研究框架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区位 |
3.1.2 自然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4.1 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4.1.1 国土空间土地利用分类 |
4.1.2 国土空间格局水平变化特征 |
4.1.3 国土空间格局垂直变化特征 |
4.1.4 国土空间类型动态度空间关联 |
4.1.5 国土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
4.1.6 国土空间类型转换分析 |
4.2 国土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
4.2.1 驱动因子选择 |
4.2.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空间分异探测 |
4.2.3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空间异质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冲突诊断 |
5.1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适宜性评价 |
5.1.1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单要素评价 |
5.1.2 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
5.1.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5.2 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
5.2.1 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
5.2.2 主体功能区冲突区特征 |
5.3 国土空间功能问题表征与冲突诊断 |
5.3.1 城镇人口变化特征 |
5.3.2 水土资源平衡测度 |
5.3.3 国土空间利用水平 |
5.3.4 植被变化的农户感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模拟与优化 |
6.1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框架、目标与原则 |
6.1.1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框架 |
6.1.2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 |
6.1.3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
6.2 多情景国土空间利用结构设置 |
6.2.1 自然增长情景 |
6.2.2 城镇化发展情景 |
6.2.3 综合发展情景 |
6.3 多情景国土空间布局模拟 |
6.3.1 国土空间情景模拟的影响因子测度 |
6.3.2 国土空间模拟参数设置与精度验证 |
6.3.3 多情景模拟的国土空间格局 |
6.4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
6.4.1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冲突诊断 |
6.4.2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
6.4.3 多情景模拟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 |
7.1 国土空间功能提升路径框架 |
7.2 优势功能区引导 |
7.3 加强重点城镇建设 |
7.3.1 合理配置建设用地 |
7.3.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
7.4 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
7.4.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7.4.2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7.5 协调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水平 |
7.5.1 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 |
7.5.2 协调人口与耕地利用 |
7.6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
7.6.1 分类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
7.6.2 增强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政策支撑 |
7.6.3 创新乡村产业发展与能源利用模式 |
7.6.4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生态脆弱性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域 |
2.1 地理环境 |
2.2 自然资源 |
2.3 环境问题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4 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筛选 |
4.1 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研究区评价指标筛选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2.2 指标描述 |
5 数据收集处理 |
5.1 数据收集 |
5.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5.3 气象数据插值 |
5.4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
5.5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 |
5.5.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计算 |
5.5.2 植被覆盖度的计算 |
5.5.3 植被覆盖度结果 |
5.6 地形数据的提取 |
5.6.1 海拔 |
5.6.2 坡度 |
5.6.3 坡向 |
6 生态脆弱性评价 |
6.1 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
6.1.1 数据标准化 |
6.1.2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 |
6.1.3 数据贡献率计算 |
6.1.4 生态脆弱性分级 |
6.2 各县域生态脆弱性面积统计 |
6.3 生态脆弱性时间演变 |
7 区域尺度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 |
7.1 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 |
7.2 水土流失与生态脆弱性 |
7.3 植被覆盖与生态脆弱性 |
7.4 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 |
8 总结 |
8.1 对策和建议 |
8.2 研究结论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促进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取得的成就 |
3.1 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
3.1.1 侯马市民营经济纳税人数量增多 |
3.1.2 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贡献增强 |
3.2 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效果 |
3.2.1 问卷设计和基本情况 |
3.2.2 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效果 |
4 侯马市税收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 税收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低 |
4.1.1 税收政策执行个体主观意愿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
4.1.2 组织机构职能交叉,上下级机构设置不对称 |
4.2 税收政策执行对象综合素质及配合度不高 |
4.2.1 侯马市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
4.2.2 侯马市民营企业对执行税收政策的配合度不高 |
4.3 税收政策执行环境不够优化 |
4.3.1 现行税收政策不稳定 |
4.3.2 协税环境不佳 |
4.3.3 信息化水平不高 |
4.3.4 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和辅导程度不够 |
5 促进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建议 |
5.1 牢固树立税收政策有效执行的思想观念 |
5.2 提升税收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 |
5.2.1 完善激励机制,改善管理方式,建设学习型税务系统 |
5.2.2 规范内部职能机构,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
5.3 提高税收政策执行对象的综合素质及配合度 |
5.3.1 提高财税人员自身综合素质 |
5.3.2 加强民营企业的重视度和配合度 |
5.4 持续优化税收政策执行环境 |
5.4.1 创新工作方式,确保税收政策稳定执行 |
5.4.2 收集建议报上级,及时响应企业诉求 |
5.4.3 完善监督机制,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
5.4.4 加大宣传力度,加深辅导程度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侯马市民营企业大走访问题汇总表 |
附录 B 侯马市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 |
2.2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
2.3 LMDI模型研究进展 |
3 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特征 |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2 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生态足迹模型及改进 |
4.1 生态足迹理论与研究方法概述 |
4.1.1 生态足迹 |
4.1.2 生态承载力 |
4.1.3 均衡因子 |
4.1.4 产量因子 |
4.2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
4.2.1 增加水资源账户 |
4.2.2 考虑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
4.2.3 生物资源账户的细分 |
4.3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相关参数来源及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生态足迹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 |
5.1 用于评价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指标构建 |
5.1.1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5.1.2 生态压力指数与安全等级 |
5.1.3 生态经济协调系数 |
5.1.4 足迹深度与广度 |
5.2 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测算结果分析 |
5.2.1 人均生态赤字及各账户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
5.2.2 生态安全水平等级评估 |
5.2.3 足迹深度与广度对生态安全水平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LMDI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6.1 LMDI模型的简介 |
6.1.1 Divisia迪氏指数法 |
6.1.2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 |
6.2 LMDI模型的依据与构建 |
6.2.1 模型依据—Kaya公式 |
6.2.2 LMDI—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 |
6.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策与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2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基本概念界定 |
2.1.2 相关基础理论 |
2.2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研究 |
2.2.1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划分 |
2.2.2 国土空间功能评价方法 |
2.2.3 国土空间功能识别与分区 |
2.3 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研究 |
2.3.1 国外空间规划发展与分区类型 |
2.3.2 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背景与分区对比 |
2.4 资源型地区相关研究 |
2.4.1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 |
2.4.2 资源型地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
2.4.3 山西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
2.5 研究进展评述 |
3 山西省国土基本概况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资源环境 |
3.1.2 土地利用状况 |
3.1.3 经济社会发展 |
3.2 国土空间分区现状和开发利用问题 |
3.2.1 现有国土空间分区类型对比 |
3.2.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问题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处理 |
4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 |
4.1 国土空间优化治理的需求分析 |
4.1.1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理论与现实需求 |
4.1.2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 |
4.2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机理分析 |
4.2.1 国土空间功能演变的一般机理 |
4.2.2 资源型地区空间功能演变的主要特征 |
4.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类型优化 |
4.3.1 分区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
4.3.2 “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优化构建 |
4.3.3 基于省级资源型特征的山西省分区类型改进 |
5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 |
5.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方法改进 |
5.1.1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基本原理 |
5.1.2 功能“态”与“势”评价模型 |
5.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
5.1.4 改进的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
5.1.5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动态综合评价 |
5.2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指标和参数选取 |
5.2.1 标准地域单元确定 |
5.2.2 功能“态”与“势”评价指标构建 |
5.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与参数选取 |
5.3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和分析 |
5.3.1 功能“态”和“势”测度结果 |
5.3.2 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结果 |
5.3.3 国土空间功能“生态位”适宜度测算结果 |
5.3.4 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空间关联分析 |
6 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区划 |
6.1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判别与分区技术流程优化 |
6.1.1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 |
6.1.2 国土空间功能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6.1.3 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性分析方法 |
6.1.4 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路径 |
6.2 基于比较优势分析的主导功能识别与分区 |
6.2.1 多功能比较优势分析 |
6.2.2 主导功能调整优化 |
6.2.3 国土空间主导功能分区方案 |
6.3 基于协同分析的潜力功能识别与分区优化 |
6.3.1 国土空间兼容功能性识别 |
6.3.2 兼容功能协同性指数测算 |
6.3.3 兼容潜力功能类型判别 |
6.3.4 国土空间复合功能分区方案 |
6.4 国土空间功能格局主要特征和政策导向 |
6.4.1 功能区的市域分布规律统计 |
6.4.2 功能区分异特征和调控政策 |
6.4.3 与相关分区成果的衔接与对比 |
6.5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和技术体系适用性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附录2 个人简介和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9)“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综述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3 技术基础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区位条件 |
3.2 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状况 |
3.3 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
3.4 区域单元划分 |
4 研究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
4.1 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4.1.1 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2 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 |
4.2 耕地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4.2.1 耕地生态足迹计算 |
4.2.2 耕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
5 研究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
5.1 分级标准 |
5.2 研究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SWOT-AHP的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SWOT-AHP分析法 |
第2章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基本情况 |
2.2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2.2.1 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2.2.2 财务现状分析 |
2.2.3 产品现状分析 |
2.2.4 快递物流现状分析 |
2.2.5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2.3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存在问题分析 |
2.3.1 商业模式不清晰 |
2.3.2 产品定位不准确 |
2.3.3 客户关系维护不理想 |
2.3.4 快递物流保障不到位 |
2.3.5 专业人才缺乏 |
第3章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因素 |
3.1.2 经济环境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科技因素 |
3.2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威胁 |
3.2.2 替代品威胁 |
3.2.3 行业内企业竞争者威胁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客户议价能力 |
3.3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战略评估 |
第4章 基于SWOT-AHP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4.1.1 构建AHP评价指标体系 |
4.1.2 计算AHP评价指标特征向量 |
4.1.3 检验AHP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一致性 |
4.1.4 计算评价指标组合权重 |
4.2 内外部因素评分标准 |
4.2.1 内外部因素量化评分 |
4.2.2 SWOT四象限坐标量化分析 |
4.3 构建四个象限坐标 |
4.3.1 SWOT四个象限坐标量化分析 |
4.3.2 确定发展战略类型 |
第5章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 |
5.1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争取型发展战略实施 |
5.1.1 坚持维护和管理好客户关系 |
5.1.2 努力推出差异化产品 |
5.1.3 加强供应链管理 |
5.1.4 利用好新媒体营销方式 |
5.2 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5.2.3 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
5.2.4 组织保障 |
5.2.5 技术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侯马市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晖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D]. 李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金元时期山西社会的四个面向 ——以碑刻史料为中心(1127-1368)[D]. 王洋. 山西大学, 2020(03)
- [4]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研究[D]. 周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5]汾河流域典型黄土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以临汾市为例[D]. 杨景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促进侯马市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执行分析[D]. 李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蔡梓萱.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8]山西省国土空间功能综合识别与分区优化研究[D]. 周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9]“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 马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SWOT-AHP的马上购电子商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吕锐.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