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不合理药物配伍(论文文献综述)
曹禹[1](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尝试以“药物化学”作为学科知识背景,并结合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视角,设计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本研究梳理了SSI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然后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态度、期望和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持有正面态度,但目前课程资源不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综合了师生需要与学科背景,以新课程理念为切入点,设计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本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8个专题,以“药物化学”作为主干知识,并结合了历史、人文、社会等隐性因素,力图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本课程未能进行课堂实施,因此邀请课程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背对背评价,并依据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文本。科学教育正在不断深化,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许威[2](2019)在《陶弘景道教医学研究》文中指出道教医学既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研究道教医学具有重要意义。陶弘景不仅是南北朝时期极具影响力的道教领袖,同时又是一位享有盛名的道医。从医学的角度看,陶弘景在归纳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一整套道教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他还亲自采药炼丹,将服食、炼丹分别与医疗结合,推动了药物学的发展。此外,陶弘景将道教养生、炼丹、服食等与传统医学结合,不仅丰富了道教医学的内容,也给传统医学提供了借鉴。陶弘景的道教医学有其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思想、“气”论思想、天人相通思想以及济世利人思想等等。宗教神学性和科学实证性是其道教医学蕴含的两大既矛盾又统一的特征。陶弘景的道教医学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宗教性质的医学,也有其特殊的医学模式,即综合生理治疗、信仰治疗和心理治疗于一体的、多元化的医学模式。养生学是陶弘景道教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较为丰富。陶弘景强调“天道自然,人道自己”的思想,主张人们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利用自然规律去积极设法养生。“形神不离,强神炼形”的思想是陶弘景的养生宗旨,他强调强神和炼形是养生之一体两面,应当二者并举,不可有所偏废。他也系统归纳了几种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服气法、导引按摩法、房中术、饮食宜忌等等。药物学是陶弘景道教医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主要包括本草学与炼丹(即化学制药)两个部分。在本草学方面,陶弘景融摄了道教服食的相关药物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在炼丹方面,陶弘景对金石类药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上,实现了炼丹与医疗的初步合流。陶弘景的道教医学也有其局限性,对此我们应该以辩证、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夏海兰[3](2019)在《郑州市区药房中成药管理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中成药是我国重要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基本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增大。“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积极推进药房中成药的科学管理,成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基础。目的:分析郑州市区药房中成药管理的现状,探讨适用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人民切实需要的药房中成药管理方法。方法:本研究运用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医药发展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分析国内中成药的发展状况、相关法规和市场药房的实际情况;设计“药房工作人员调查问卷”和“服务对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采用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质性分析的方法研究调查结果;结合国外对于植物药的管理经验和实际调研情况分析比较。结果:了解到目前郑州市区药房对于中成药的管理现状以及服务对象对于中成药的认识和购买情况。其中,按随机抽查的方式选择319家药房,发放“药房工作人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5份,问卷内容包括:答卷人基本信息、药房信息、服务情况、看法及建议等;采用网上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服务对象调查问卷”的调查,获得有效结果455份,问卷内容包括:答卷人基本信息、购买药品情况、对中成药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在中成药管理与销售方面,了解到例如:(1)不同性别工作人员在药房服务中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中成药品信息标注分类存放情况、发放药品时为病人标注用法用量用时的情况、为购买者讲解注意事项并登记他们所反馈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类别的药房,在中成药的存放区域管理、中成药非处方药品年销售额占比情况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市医保定点药房在将中成药品放置在中药区/中药房区域、中成药非处方药品年销售额占比“高于75%”这两方面都占比最高。(3)药房工作人员对中成药相关知识和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提供中成药品用药指导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了解程度越高,服务质量越好。(4)超过一半的服务对象选择在社会药房购买中成药,对中成药说明书内容完全理解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5.2%。(5)不同学历水平的服务对象对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区别、以及对中成药说明书理解程度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显示出学历越高,区分和理解程度越高。结论:针对当前郑州市区药房在中成药管理方面的现状及有待完善的问题,结合我国中成药品发展历史、市场情况、国外植物药管理方法以及政策梳理与分析,从药房、药品、从业人员三个方面展开,提出新型中成药管理方法的建议,推进新型药房建设。为中医药行业中成药现代化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据,对进一步挖掘利用我国独特的中医药资源和养生保健思想,以及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张相鹏[4](2019)在《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中医外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通过细胞、人体的整体性,人与环境要素的交换,研究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以下简称圈疗新法)独特的作用机理。它源于民间,传承三代,被国家作为传统知识保护和高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通过该原理的揭示,为中医外治疗法机理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依据其历史传承状况,临床有效证明材料,按照“以效求理”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理论分析,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探索中医“内外相关”学说的临床运用;通过文献研究,叩问经典,以《河图》和《洛书》自然生成之道和《黄帝内经》“神机、气立”论的观点,寻找中医“内外相关”学说的根源与理论依据;通过临床案例分析,验证中医“内外相关”的理论指导价值。结果:1在中西医并存互鉴的背景下,可以看出在细胞层面就存在着内外环境的相关性;在万亿以上细胞组成的人体中,仍然有如同一个细胞那样的整体性。人体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因素的支持与调节,这就是内外相关的学术原理。2本研究通过“以效求理”的方法,探索出圈疗新法的作用机理,不属于西医的透皮吸收、血药分布、靶点给药的作用原理。3本研究认为圈疗新法的作用机理,突破了《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历史局限性,不采用笼统的模糊说法,为研究中医外治原理开辟了新的途径。4本研究阐明圈疗新法的作用机理,是在中华文化指导下,充分利用了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得出中医“内外相关”的新学说。该学说主要包括了“外邪伤内、外病内传、内病外现、内病外诊、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外病内治、内治外效”等内容。它与《河图》《洛书》《内经》等经典相契合,符合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实践。结论:1提出用“内外相关”学说解释中医外治学术原理。2在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指导下,得出圈疗新法是一种以皮肤为媒介和载体“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界面治疗模式。3在中医“内外相关”学说指导下,得出圈疗新法“扶正固本、透出伏邪、通瘀提毒”的治疗作用,可以为其他中医外治方法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岩[5](2018)在《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简称“名医工作室”)是国家2010年开始为了做好名老中医药家学术思想传承,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与推广的政策措施。此政策培养了一批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精英团队,在过去7、8年产出的知识成果颇丰。研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目的在于促进团队更合法、规范、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传承、创新,促使国家政策效应最大化。本文在分析中医药知识特性、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及其知识产权内容、特征及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社会学制度主义中斯科特对“制度”定义的界定框架,以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绩效,建立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型。通过调研实证分析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具体而言,如何突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知识自身特性的补充性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发挥知识产权“资产”性能进行充分运营,达到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考虑团队情境因素对个体隐性知识建构作用后的知识产权人的界定;如何使名医工作室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及争取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医药的国际化等问题,本文均探讨性地提出相关创新建议。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并基于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理论,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订后进行预调查,分析问卷的不足,形成正式问卷,以全国现有的名医工作室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国家名医工作室全面展开调查,获取数据,经过硕士研究生双人分别录入、核对和清洗,剔除无效问卷,然后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AMOS21.0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并修正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初始模型中的所有17条假设中,除了“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规制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制正向影响比较绩效”、“资源正向影响比较绩效”4个假设经检验不支持外,其余13个假设均未被拒绝。其中“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假设成立且路径影响系数较高,具有显着影响。“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等假设尽管软件显示接受,但由于路径系数呈负值,故原先假设的单向正向影响尚有商榷空间,这倒也符合了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的阐述,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规制性要素越高、越严格、文化认知越根深蒂固,对资源的影响反而越制约,从而可能显示出负向影响的可能。还得到了资源的中介效应、行为的中介效应、资源和行为的中介效应均比较显着。结论: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性要素即名医工作室的内生动力最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行为的提升。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对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的提升有直接明显的作用。资源、行为的中介作用影响到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有可能提升资源,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则会反过来阻碍资源的配备。
施嫣嫣,陶婷婷[6](2018)在《1374张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苏州市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的联合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方法:抽取2016年6—12月我院门诊处方2 400张,对其中1 374张(占57.25%)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处方的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 374张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392张(占28.53%),主要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用法与用量不适宜和配伍不当;其中,配伍不当处方所占比例最高,为61.73%(242/392)。结论:我院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不合理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因配伍不当导致的不合理用药所占比例最高,需要加强监管,进一步给予干预。
孙长海[7](2018)在《X企业药品安全与质量改进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中药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其有效性毋庸置疑。但目前中国中药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因此,在当代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改进中药产品质量,确保现代中药质量均一、稳定、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分析现有文献和中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探究中药行业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其次,以某X中药企业及其产品NDZ(某产品名称代号)中药注射液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最终用药质量“有效、安全”为研究目标,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系统分析和筛查中药材和中成药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影响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因素。再次,以“质量管理”为切入点,构建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找到现代中药产品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控制方法。最后,通过X企业及其产品NDZ中药注射液为例,验证和评估了所提质量改进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及案例应用结果表明:X企业经过对NDZ中药注射液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了工艺过程质量管控,保证产品质量均一、稳定。此外,该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同时得到了终端客户医生、患者以及政府的认可和满意度提升。本文通过对现代中药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为解决现代中药质量均一稳定、安全有效问题提供了一套体系和方法,对企业管理进步、效益提升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夏小燕,潘健[8](2016)在《我国冠心病治疗时的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国进行冠心病治疗时的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方法回顾2015-04-2016-04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观察其所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结果临床上进行冠心病治疗时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有主治医生、临床药师、责任护士、患者自身和国家制度等五方面原因。结论冠心病的临床用药治疗存在许多不合理现状,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赵建军[9](2016)在《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组方理论进行梳理,提取相关概念并进行分析和诠释,旨在完善组方理论,丰富方剂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以指导教学、临床和科研。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借鉴语言学及训诂学等有关知识,收集组方理论的古今文献记载并进行梳理,结合历版《方剂学》教材对相关概念进行考证、甄别、分析、纳新、归纳及总结,进行概念的初步诠释。结果:(1)梳理了组方理论的历史沿革:组方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包含“君臣佐使”、五脏苦欲、六气淫胜等理论内容。“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理论的主要内容,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与完善,在宋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以之释方后成为后世医家用于指导组方用药的主要理论依据,其后,绝大多数医家皆沿袭之,至明清时代已臻于完善,现代则被广泛应用于方剂学领域。(2)分析了组方理论的研究现状:组方理论经宋明清至现代医家的诠释和探讨,虽已形成基本框架,但对一些基本概念仍未达成共识,如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内涵的界定,“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内涵的界定等。(3)探讨了“君药”之争的原因:以历版《方剂学》教材中部分“君药”争议较大的方剂为例分析了“君药”认知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为:①对药物的药性功效见解不同,②对方证主从认识不同,③是否依据药量大小,④是否参考方名。(4)考证了“组方”概念的演变:较早见于宋代文献中的“制方”与“立方”的含义与之相近,沿用至建国初,至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一书中始称“组方”,其后作为“组药成方的形式或过程”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组方原则”、“组方结构”等。结论:(1)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主要是指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病机或病症,依据一定的治法,选择适宜药物并确定适当的用量及用法以组成方剂的形式或过程,其外延为具体方剂的组织形式或组成过程。(2)组方理论是研究药物如何组成方剂并界定药物在方中所属地位,即分析其药物配伍关系的理论。它是由组方过程或组方形式所依据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组方原则和组方结构两部分。(3)组方原则是指以针对病机确定的治法作为遣药组方的依据,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组方原则的外延涉及参考病邪特点、顺应脏腑生理特性、遵循药物七情、方(药)证相应等相关中医理论内容。(4)组方结构,即方剂结构,是指组成方剂的各药物之间的组织方式和相互关系。“君臣佐使”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亦是最常用的形式;单行式、相须式、主辅式及复合式等为其补充形式。
计光跃[10](2016)在《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共享诊疗信息机制。随着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由于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管理系统简单、机制滞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流程不规范、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信息平台。本课题基于分级诊疗制度下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的课题,依托平台功能需求,通过优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服务流程、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及数据共享、提高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便捷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提升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保证家庭医生制服务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转,实现医改“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目标,有效缓解“看病难”的状况。二、研究目的明确国内外分级诊疗及家庭医生制度信息化的建设进展及上海市分级诊疗及家庭医生信息化建设基本现况,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化理论框架,提出构建家庭医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策略和改进思路,积极推动家庭医生制服务建设,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就医秩序。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PEST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明确目前研究现状和实践现状,展开对家庭医生信息化平台的内容、标准以及认知度、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提炼建设体系和整体框架。通过PEST分析法对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进行分析,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明确各方的利益诉求,运用业务流程分析法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和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完成家庭医生信息平台的理论架构研究。研究资料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现场调查资料,对闸北区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2个月的现场调查,共调查113名家庭医生,189名专科医生和300名社区居民。二是专题访谈资料,访谈对象涵盖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社区和医院管理者、医疗保险相关管理人员和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四大类人群,共计访谈38人次。三是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文献120余篇和政策文件20余份。四、研究结果(一)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制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现状国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已趋完善成熟,上海家庭医生制度关键问题尚未突破。一是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还没有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二是合格的全科医生仍然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衡。三是信息共享机制尚需进一步打通,影响到转诊机制的构建。四是激励不足,待遇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二)各方对分级诊疗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通过对卫生计生委决策者、综合医院管理者、医保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提出应循序渐进开展双向转诊,同时从顶层设计、模式构建、规范流程等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各方反应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级医院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过程中积极性较低,导致社区上转病人康复期很少得到综合医生下转;信息还不能完全实现共享;整体双向转诊流程不尽合理;医保政策引导作用有限。(三)现场问卷调查分析结果1、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识调查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必要性认识趋同。88.9%专科医生和78.8%的家庭医生认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综合医院构建双向转诊制度很有必要(?2值=14.130,P<0.05)。专科医生对于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参与度较低(?2值=127.04,P<0.05)。“社区首诊,转诊到固定的一所二级和多所三级医院”是专科医生和家庭医生较为公认的理想模式,分别有57.1%的专科医生和50.4%的家庭医生选择了此模式作为最理想模式。居民的社区首诊或者转诊意愿较低,调查的社区居民中有38.2%在生病之后会选择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诊疗。促使居民选择社区首诊前三位的原因是社区离家近(84.3%)、患小病不需要去大医院(57.4%)、收费便宜(42.6%)。2、双向转诊过程分析第一,家庭医生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的积极性较高,92.9%家庭医生向上级医院转诊过病人,平均每月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56±37例,85.8%的家庭医生认为向上级医院转诊病人的最合理的方式是“统一的信息系统”,社区家庭医生对病人进行转诊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检查设备”。第二,专科医生向社区转诊病人的积极性不高,仅31.7%的专科医生向社区转诊过病人,“患者诊断明确并且病情稳定,可以回社区进行康复”是专科医生将病人转诊到社区的主要原因。第三,14.4%调查社区居民表示曾经接受过社区转诊服务,表明本辖区内社区家庭医生的转诊率较低。3、信息沟通共享情况86.7%的家庭医生仍然认为纸质材料是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的合理渠道,专科医生则认为最好的沟通渠道应该是“统一的信息系统”。85.8%的家庭医生认为已经实现信息共享,71.7%的家庭医生的社区电脑工作平台中嵌入了双向转诊模块,85.8%的家庭医生的社区电脑工作平台中嵌入了信息管理模块。但是,社区居民到综合医院的重复检查率仍然为78.9%。4、管理与考核57.5%的家庭医生和34.9%专科医生认为阶梯式报销比例不合理。43.4%的家庭医生认为卫生行政部门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监督家庭医生诊疗行为,50.5%的家庭医生认为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用家庭医生信息化平台对家庭医生进行绩效考核。(四)分级诊疗制度信息化理论体系构建第一,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系统搜寻分级诊疗制度信息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进一步通过专家咨询明确关键利益团体的关键需求。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部门都有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诉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医院希望更加及时、全面的得到服务对象健康及既往诊疗信息。第二,通过PEST模型分析明确分级诊疗制度以及家庭医生信息化平台构建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目前医疗信息化和发展全科医学制度是医疗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技术层面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更多需要的是从政策顶层设计和经济支撑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第三,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搭建家庭医生工作信息平台架构,明确功能模块,信息及业务流程如何流转。第四,以双向转诊为例,基于业务流程分析法,对双向转诊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分析,为信息平台的实际构建奠定基础。五、研究结论主要是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理论框架,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再由政府主导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云平台,各部门协同制定统一转诊标准,进一步通过综合措施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构建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加强社区与二、三级医院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医保在分级诊疗中的引导作用。
二、谈谈不合理药物配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不合理药物配伍(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 |
1.1.2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
1.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内容分析法 |
1.5.2 调查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SI |
2.1.2 校本课程 |
2.1.3 药物化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原理 |
2.2.2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项目式学习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校本课程 |
3.1.1 国内研究 |
3.1.2 国外研究 |
3.1.3 校本课程文献述评 |
3.2 SSI |
3.2.1 国外研究 |
3.2.2 国内研究 |
3.2.3 SSI文献述评 |
4 高中学生及教师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工具 |
4.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3 调查启示 |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
5.1 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
5.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
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
5.2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
5.2.1 课程目标 |
5.2.2 内容总体框架 |
5.2.3 课程内容编排 |
5.2.4 教学要素分析 |
5.2.5 课程评价 |
6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6.1 教学设计案例一: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和必然 |
6.1.1 概述 |
6.1.2 教学设计 |
6.2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6.2.1 概述 |
6.2.2 教学设计 |
6.3 教学设计案例三: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
6.3.1 概述 |
6.3.2 教学设计 |
6.4 教学设计案例四:中医药与药物化学 |
6.4.1 概述 |
6.4.2 教学设计 |
7 课程设计评价 |
7.1 评价表单汇总与结论 |
7.2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 |
7.3 专家评价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问题和不足 |
8.3 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药物化学》课程设计 |
致谢 |
(2)陶弘景道教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陶弘景及其道教医学概述 |
第一节 陶弘景生平和主要着作 |
一、陶弘景生平 |
二、陶弘景的主要着作 |
第二节 陶弘景道教医学概述 |
一、道教医学的内涵 |
二、陶弘景道教医学的哲学基础 |
三、陶弘景道教医学特征 |
四、陶弘景道教医学模式 |
第二章 陶弘景道教医学中的养生思想和方法 |
第一节 陶弘景道教医学中的养生思想 |
一、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
二、形神不离,强神炼形 |
第二节 陶弘景道教医学中的养生方法 |
一、服气疗病 |
二、导引按摩 |
三、御女损益 |
四、饮食宜忌 |
第三章 陶弘景道教医学中的药物学内容 |
第一节 陶弘景本草学对道教服食的融摄 |
一、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
二、初探本草学中的服食方 |
第二节 陶弘景炼丹与医疗的初步合流 |
一、陶弘景炼丹活动综述 |
二、对金石类药物的深化认识 |
三、金石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
结语:陶弘景道教医学评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郑州市区药房中成药管理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1 中成药概念 |
1.2 我国中成药的发展历程 |
1.3 药房管理常用方法 |
2 研究意义 |
2.1 课题的现实意义 |
2.2 课题的学术意义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法 |
3.2 调查法 |
3.3 检索法 |
3.4 比较法 |
3.5 数据分析法 |
4 社会调查设计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内容 |
4.3 调查时间 |
4.4 质量控制 |
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中成药现状 |
1 中成药的特殊性 |
1.1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
1.2 剂型多样,配伍多变 |
1.3 辨证论治,病证同治 |
2 中成药的现行管理体系 |
2.1 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与药品相关的职责 |
2.2 相关法律规章 |
3 市场现状 |
3.1 医药行业总体情况 |
3.2 中成药市场情况 |
3.3 小结 |
第三章 国外植物药管理与监管现状 |
1 日本 |
2 美国 |
2.1 相关管理部门 |
2.2 相关政策及规定 |
2.3 相关数据库 |
2.4 培养专业人员 |
2.5 药房服务 |
3 欧洲 |
3.1 植物药法规政策 |
3.2 药品说明书管理 |
3.3 药房服务 |
第四章 药房中成药相关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
1 调查方式 |
2 相关标准及定义 |
3 调查研究路线 |
4 调查结果 |
4.1 药房工作人员调查问卷结果 |
4.2 服务对象调查问卷结果 |
5 小结 |
第五章 郑州市区药房中成药管理现状 |
1 药房方面 |
1.1 未对新上市中成药品进行特殊管理或标记的现象普遍 |
1.2 安全性报告数量不足 |
1.3 对所售药品的不良反应登记欠缺 |
1.4 中成药品摆放位置不当 |
1.5 创新型药房和智能设备数量不足 |
2 药品方面 |
2.1 中成药品分类不够详细 |
2.2 说明书或标签信息不具体、不易懂 |
2.3 药品定价满意度不高 |
2.4 中成药品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
3 从业人员方面 |
3.1 药房工作人员的中成药知识技能水平不足 |
3.2 职能分工不到位 |
4 药学知识普及方面 |
第六章 加强药房中成药管理的建议 |
1 药房方面 |
1.1 创新中成药管理方法 |
1.2 推进新型药房建设 |
1.3 提高安全性报告次数和对不良反应记录的要求 |
2 药品方面 |
2.1 保障植物药原料质量 |
2.2 规范中成药分类标准 |
2.3 改善中成药品的说明书与标签管理 |
2.4 中成药品价格管理 |
3 从业人员方面 |
3.1 药师继续教育 |
3.2 药房工作者分工 |
第七章 结语 |
1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中医外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过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进展与圈疗新法的传承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述评 |
2.1 中医药知识及其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
2.1.1 中医药知识的基本特征 |
2.1.2 中医药知识传承 |
2.1.3 中医药知识转移 |
2.1.4 中医药知识创新 |
2.2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
2.2.2 国内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
2.3 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内研究 |
2.3.2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
2.4 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国际化的研究 |
2.4.2 国内中医药国际化的研究 |
2.5 组织管理制度层面的相关研究 |
2.5.1 制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5.2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相关研究 |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2.6.1 以往研究的肯定之处 |
2.6.2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章 名医工作室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 名医工作室及其发展沿革 |
3.1.1 名医工作室及其设立目的 |
3.1.2 名医工作室的发展沿革及现状 |
3.2 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 |
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及其特征 |
3.3.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的界定 |
3.3.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内容 |
3.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特征 |
3.4 名医工作室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3.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及其现状 |
3.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及其模型构建 |
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 |
4.1.1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 |
4.1.2 知识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
4.1.3 小结 |
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概念模型构建 |
4.2.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潜变量选取 |
4.2.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解释 |
4.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4.1 调查问卷设计 |
4.4.2 调查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5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模型的回归验证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测量模型 |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结构模型 |
5.5 假设检验 |
5.6 中介效应检验 |
5.6.1 资源的中介效应 |
5.6.2 行为的中介效应 |
5.6.3 资源、行为的中介效应 |
5.7 结果讨论 |
5.7.1 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
5.7.2 未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
5.7.3 得到检验的中介效应出发 |
第六章 推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措施 |
6.1 重点挖掘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生动力 |
6.1.1 确立名医工作室及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价值观 |
6.1.2 规范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技术行为及操作流程 |
6.1.3 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及水平 |
6.2 健全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 |
6.2.1 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
6.2.2 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的立法 |
6.2.3 完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政策 |
6.3 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文化—认知氛围 |
6.4 配给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 |
6.4.1 配给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
6.4.2 配给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 |
6.5 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行为 |
6.5.1 加强名医工作室对具体知识产权的管理 |
6.5.2 提高名医工作室对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 |
6.5.3 提高名医工作室参与国际化标准的能力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冋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1374张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X企业药品安全与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药企业安全与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
2.1 我国中成药的起源和发展 |
2.1.1 我国中成药的起源 |
2.1.2 我国中成药的发展 |
2.2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情况 |
2.2.1 行业质量管理现状 |
2.2.2 行业监管现状 |
2.3 中国中药企业质量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原料质量控制问题 |
2.3.2 生产及质量检验手段问题 |
2.3.3 临床使用药物配伍问题 |
2.4 中药行业环境及未来政策趋势 |
第3章 X企业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中药的不足之处 |
3.1.1 原料供应及生产环节 |
3.1.2 中药生产存在具体问题分析 |
3.2 中药质量管控现状 |
3.2.1 中药材种植与饮片质控现状 |
3.2.2 中药质控现状 |
3.3 当前中药质量管控的不足与对策 |
第4章 X企业中药安全与质量改进—以NDZ注射液为例 |
4.1 产品基本情况和工作背景 |
4.1.1 NDZ注射液的市场情况 |
4.1.2 NDZ注射液的组方工艺情况 |
4.2 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4.2.1 组织保障 |
4.2.2 文化与制度保障 |
4.2.3 方法保障 |
4.2.4 技术保障 |
4.3 实施过程 |
4.3.1 风险管理过程 |
4.3.2 质量管理过程 |
4.3.3 成果展示 |
第5章 X企业中药药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
5.1 体系构建重要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人的因素影响 |
5.1.2 “法”的因素影响 |
5.2 中药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 |
5.2.1 研发过程 |
5.2.2 生产过程 |
5.2.3 标准体系 |
5.2.4 营销过程 |
5.3 质量管理文化延伸 |
5.3.1 体系前延:供应商、合作伙伴 |
5.3.2 体系后延:药品批发商、医院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正文中英文缩写、全称与中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我国冠心病治疗时的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
1.3.1 主治医生原因 |
1.3.2 临床药师原因 |
1.3.3 责任护士原因 |
1.3.4 患者自身原因 |
1.3.5 制度原因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组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1 先秦时期 |
1.2 两汉至隋唐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 |
1.4 明清时期 |
1.5 建国前(1911年-1949年) |
1.6 建国后(1950年至今) |
2 组方理论研究现状 |
2.1 组方原则的分歧 |
2.2 “君臣佐使”理论 |
2.2.1 整体概念研究 |
2.2.2 “君药”研究 |
2.2.3 “臣药”研究 |
2.2.4 “佐药”研究 |
2.2.5 “使药”研究 |
2.3 其他组方理论研究 |
3 “组方”概念之历史沿革 |
3.1 古称“制方”或“立方” |
3.2 今称“组方” |
4 基于《方剂学》教材之“君臣佐使”异议初探 |
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2.1 “君臣佐使”理论定性有分歧 |
4.2.2 “君臣佐使”概念内涵有重叠或交叉 |
4.2.3 方剂“君药”差异性分析举隅 |
4.2.4 “君臣佐使”术语应用现状 |
讨论 |
1 以概念为核心研究组方理论的必要性 |
1.1 概念与理论的关系 |
1.2 研究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必要性 |
2 组方理论的构架及概念初探 |
2.1 组方理论的初步构架 |
2.2 组方及组方理论的概念 |
2.3 组方原则 |
2.3.1 组方原则的概念 |
2.3.2 组方原则之外延 |
2.4 组方结构 |
2.4.1 组方结构的概念 |
2.4.2 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
2.4.3 其他结构 |
3 本研究的价值及应用举隅 |
3.1 方剂教学之应用与方剂举隅 |
3.1.1 “君臣佐使”结构有异之方剂举隅 |
3.1.2 其他结构之方剂举隅 |
3.2 组方结构待分析之方剂的应用及举隅 |
3.3 临床之应用与医案之方剂举隅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2: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背景 |
二、项目来源 |
三、研究目的与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六、技术路线 |
七、基本概念 |
第一部分 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理论研究 |
一、国外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规律特点研究 |
二、国内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发展的现状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上海市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调查研究 |
一、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定性访谈结果分析 |
三、定量调查结果分析 |
四、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现况调查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体系理论构建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原则与思路 |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明确各方需求 |
四、PEST模型分析制度环境 |
五、专家咨询法构建平台架构 |
六、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政策研究 |
一、基于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 |
二、基于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
三、小结 |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及讨论 |
(一) 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制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现状 |
(二) 分级诊疗制度信息化理论体系构建 |
(三) 上海市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化建设定性分析结果 |
(四) 上海市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化建设定量调查结果 |
(五) 基于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的要求 |
(六) 基于分级诊疗制度下家庭医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对策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及研究方向 |
正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附表 |
附件二 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件三 社区/医院访谈提纲 |
附件四 医疗保险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件五 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访谈提纲 |
附件六 社区家庭医生调查表 |
附件七 综合性医院专科医生调查表 |
附件八 社区居民调查表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谈谈不合理药物配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陶弘景道教医学研究[D]. 许威.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郑州市区药房中成药管理的调查分析[D]. 夏海兰. 郑州大学, 2019(07)
- [4]系统涂药圈疗新法中医外治机理研究[D]. 张相鹏.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5]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张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6]1374张门诊中成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J]. 施嫣嫣,陶婷婷.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07)
- [7]X企业药品安全与质量改进研究[D]. 孙长海. 天津大学, 2018(07)
- [8]我国冠心病治疗时的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 夏小燕,潘健.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S1)
- [9]组方理论相关概念的研究[D]. 赵建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家庭医生信息平台理论研究[D]. 计光跃. 第二军医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