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靠勤政廉洁赢得人心(论文文献综述)
王贵[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事关当下,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考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综合国力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接踵而至,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执政考验;在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高质量成为新常态,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新时代之前一段时间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变质、党的优良作风变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和考验,党的自我革命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党的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精髓的忠实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兴衰变幻的惨痛教训,借鉴了域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这些形成了党自我革命重要的理论资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党自身建设重要理论探索,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治党的时代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的革故鼎新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促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的革新,始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效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把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变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思想的探索,体现了相应的理论特质,是党自身建设理论的创新探索。自知方能知不足。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直面危机、审视问题为现实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敢于创新、打破禁锢、典型示范、勇于实践熔铸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中去。理论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回归政党政治本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在优良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中,形成更高层级文化强党之路。自我革命是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着标识,塑造了新时代革命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的光辉形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还必须落到实处方能发挥效用。党是永远的革命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矫正领导干部权力观和利益观,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建设,以规矩定方圆,用革命手段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动机制,让党的自我革命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命,在社会的变化中校准自我革命的航向,运用好监督执纪问责的联合力量,扎紧“制度笼子”、浇筑为政失范“堤坝”,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效长久之策,要始终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长用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形成党“惩治-纠偏-育新”的全过程自我革命新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代出卷,党的自我革命是最好的答卷,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理论,保证党的生机活力,避免陷入“成功者陷阱”,回答了党“继续成功”的未来之问。理论以回答现实之需为要。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党心归位,民心聚拢,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人民政治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强大政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必将未来可期。
岳红玲[2](2021)在《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底线思维方法论并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其目标直指解决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面临的新问题和老问题,提高党运用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底线思维是集原则性、科学预见性、主观能动性、辩证性有机统一的思维方法。任何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底线思维智慧的创造性运用,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围绕如何防范化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性风险这一主题呈现出丰富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关乎道路、方向的问题上要立场坚定。第二,在经济领域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采取积极措施守住“六稳”“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在重大风险面前守住经济基本盘。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建设、哲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坚守道德底线。第四,在社会领域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安全生产红线、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这些底线事关人民利益和福祉、事关国家大局稳定,体现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第五,在生态领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划定并守住三条控制线,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六,在党的建设领域党员干部要守住思想底线、初心底线、廉洁自律底线等,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第七,在外交领域坚决守住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社会的竞争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实现国际社会间的良性竞争。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包括:加强科学理论修养,坚持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灵活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化解矛盾、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科学研判风险,提高化解风险能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斗争,加强斗争历练,提高斗争本领。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表现为:在理论品质上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在理论立场上,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风险和挑战,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维护人民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满意;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问题就是矛盾,底线思维瞄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充分估计最坏可能性、通过实际工作规避风险。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注重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发现问题;在筛选问题时注重统筹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全局性和局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内部与外部等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两点论和重要论的统一;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点带面开展改革试点、坚持从群众智慧中寻找应对问题的办法。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利于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梁智亮[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是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开展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现实境遇、主要成果和价值意义等问题进行探讨。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青年干部的概念范围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也是本文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部分,通过理论来源与实践依据两方面研究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第三部分,归纳总结新时代青年干部“个体化”、“国际化”、“创新化”与“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并结合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现象,围绕“认知、选用、培育、监管”四个方面进行观点提取,剖析研究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进一步挖掘和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与关键点。第四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青年干部:“肯定作用”、“重视特点”、“加大投入”的认知态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标准,完善创新机制的选用举措;强化政治站位、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纪律作风,成就“心中四有”的培育路径;整合新旧机构、制定党纪党规、实施软硬兼顾的多重监管手段。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章节与关键要点。第五部分,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意义。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逻辑紧密、环环相扣的党政组织建设工程。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中央对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各个环节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科学指导,为广大青年干部顺利成长为“政治牢靠、作风过硬、能力出色”的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万思兰[4](2020)在《谷文昌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谷文昌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又经历了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教育实践推动下,谷文昌精神萌芽于抗日战争后期,初步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最后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谷文昌精神蕴含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甘做公仆精神;务实开拓精神和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精神。谷文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它已经在历史上发挥了作用。因而它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谷文昌精神有自身的特点,从内涵上看,谷文昌精神有整体性;从价值上看,它有超越性;从方法论上看,它有科学性。谷文昌精神对昭示着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本色;鞭策党员干部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实践科学的工作方法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谭梦丹[5](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党的生命力和领导力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感知和评价。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延安时期是党的形象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深厚基础。这一时期,内有国民党的“反共”威胁,外有日军侵华的残酷进攻,为冲破中国革命的困境,毛泽东极其重视党的形象问题。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提升无产阶级政党形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推进,涵养党的形象;加强政治组织建设,锻铸党的形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党的执政形象;加强媒介引导,传播党的形象,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奠定了群众基础,在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做出了理论贡献,有效地提高了党的威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领导保证。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是党在特定时期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而产生的丰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理论财富,对阐释中国共产党作为伟大事业领导核心、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地位的历史性、必然性、价值性,对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提升党的形象思想,为在新时代展现“大党的样子”,提升党的民族凝聚力、思想号召力和世界影响力,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提供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徐广田[6](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各项建设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综合分析了党内、国家以及国际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是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应,集聚了管党治党的新智慧,探索了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的新思路,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灵活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为文本研究依据,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治党、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概念;其次,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再次,从新定位、新要求、新布局和新方略四个治党核心问题阐释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清晰勾勒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全貌;同时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最后,系统论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与实践价值及其世界意义。论文一是着重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重点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的新方略,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二是总结提炼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四大特征,即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路径的综合创新;三是从中国视野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入揭示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即它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提供发展范例,也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刘爽[7](2019)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不能抛弃的血脉基因,蕴含着解决重大难题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文化应自信,并且多次提出和运用历史的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服务,形成了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从理论上探求优秀传统文化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优质资源和当代价值,利用这些优质资源推动党风廉政制度、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建设,这对加强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及筑牢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思想、强化党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陈方芳[8](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法宝”和“利器”。而近年来,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难以发挥其应有“功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越发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用尽浑身解数,但教育效果却总是难如人意。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项“时代难题”,激起学界各路“大军”竞相去探索。随着“生态化”理念从生态学中发掘出并成功运用于指导许多学科的发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也开始将其“嫁接”过来,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其哲学高度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对于破解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是”论域上的解读。具言之,认真辨析了“生态”与“环境”的区别与联系;解读了何为“生态化理念”和“生态化”;阐明了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三大要素(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逻辑关系;界说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突显了其整体性、人本性、动态性、竞争性、开放性、生活性、平衡性等表征,还论证了其“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内在逻辑。反思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为何能”论域上的思考。首先,从理论、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适切性来讲清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其次,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对于“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外生态”——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价值意蕴;再次,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需要坚持的六大规律,即“立德树人律”“主体需求律”“叠加增值律”“资源配置律”“环境育人律”“顺应超越律”等;最后,从理论、应然、现实三个维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支撑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有何理”论域上的阐析。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理论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是理论指导。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理论溯源。最后,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是理论镜鉴。现实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以困”论域上的审视。首先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态势,然后通过实证调研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与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主体的主体性亟需彰显、客体的自觉性有待提升、目标的统摄性尚且不够、内容的营养性需要充实、方法的艺术性尚需着力、情境的涵润性仍要拓展等几个方面。最后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与渊薮进行了阐析,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的经济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的政治生态、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化生态这几个方面。实践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如何做”论域上的探赜。在生态化理念指引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链条上的每一个链条的最优化建设与完善,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需要从建设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的主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的客体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的目标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的内容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的方法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的情境生态等几个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需要从建好经济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建好政治生态,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政府执政氛围;建好文化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等几个方面着力,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生态。保障论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进行了“何能续”论域上的建构。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着眼于从“有方向”“有力量”“有底蕴”“有保障”这“四有”来巩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尚天任[9](2019)在《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部是党的建设的行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的要求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自我的理论提升赋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系统深刻的理解,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在为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是主动迎战国内外挑战,发展人才兴国战略的良方;是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的重要理论指导;是聚集天下英才,激发党的执政活力的思想保障。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是在充分总结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经验智慧基础上,根据其发展的原则与规律创新性地提出的适用于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科学体系。本文对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内涵的阐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的判别标准、如何培养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树立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风向标、提升干部队伍质量方式方法、完善干部监督常态化体制五个方面。第四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进行了总结。“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审时度势,对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意见,从而为我们党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宏愿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
李绵[10](2019)在《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就十分重视效率,强调科学化、技术化、法治化。毋庸置疑,管理追求效率,强调科学和法治本身没有错,但过于偏重效率、科学、法治从而走上了一条抛弃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道路就是错误的。在工具理性的效率中心、价值中立和技术至上理念的主导下,政府行政成为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成为非人格化的人。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行政不应该是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也不应该是非人格化的人,它们应该是具有责任意识和伦理担当的责任主体,因此本文提出立足管理哲学视域来研究政府责任伦理。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是指政府在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政府机构内部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伦理担当。政府责任伦理是以政府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它的评价标准是看政府是否“尽己之责”,强调政府应该积极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政府责任伦理具有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统一和个体伦理与公共伦理统一的特征,是一种新型的应用伦理。在当今民主政治广泛流行、科技与经济异常繁荣的时代,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公共性、以人为本和共生共存为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对以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割裂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因此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为内在规定性。基于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定性,政府责任伦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内容,通过政府责任伦理制度化、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以及树立行政人员的责任伦理观等途径加以实施。从管理视角来看,政府责任伦理具有彰显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改变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状况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能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实践价值。对于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性,并且,在环境保护、政府正义和人民利益满足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是我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中。与此种逻辑线索相对应的解释框架是:第一章是对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章对中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进行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探寻;第三章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阐释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原则、内在规定性、基本内容和实践途径;第四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诠释政府责任伦理的管理价值;第五章是基于对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角度来阐释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困境和救治方式;第六章对当前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进行反思,分析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以及完善方式,以期对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因此,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目的是通过强调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伦理担当导向政府向善,促进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诉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生态的全面和谐。
二、靠勤政廉洁赢得人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靠勤政廉洁赢得人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提出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 |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三、政党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党自我革命提出新发展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自身建设的论述 |
第三节 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历程 |
二、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 |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
第二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
第一节 把握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 |
一、目标体系: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 |
二、外在压力: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意志 |
三、内生动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四、行为体系:“四个自我”否定中实现肯定 |
第二节 党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 |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二、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全方位自我革命 |
三、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建设 |
四、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
第三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显着特点 |
一、与时俱进直面问题的时代性 |
二、哲学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
三、破解难题的革命性和实践性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探索 |
一、党建理论的新认识 |
二、治党文化的新探索 |
三、政党形象的新塑造 |
第四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深化探索 |
第一节 增强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自我革命的根本途径 |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
二、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
三、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根基 |
第二节 健全党的外在约束是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
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自我革命的强力抓手 |
二、构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协同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 |
三、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 |
第三节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持久保障 |
一、建立学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
三、构建党全过程自我革命机制 |
第五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
三、探索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路径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的现实意义 |
一、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方向 |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人民政治认同感 |
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及重、难点 |
第一章 底线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
第一节 底线思维的内涵 |
一、底线的内涵 |
二、思维的内涵 |
三、底线思维的内涵 |
第二节 底线思维的特征 |
一、原则性 |
二、科学预见性 |
三、主观能动性 |
四、辩证性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底线思维的资源 |
三、毛泽东思想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底线思维的论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
三、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的要求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基本形态的重要论述 |
第一节 关于政治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坚持党的领导 |
第二节 关于经济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
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 |
四、守住农业农村改革的“三条底线” |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二、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
三、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
四、守住道德底线 |
第四节 关于社会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
二、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
三、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 |
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
第五节 关于生态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二、守住“三条控制线” |
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
第六节 关于党的建设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牢守政治红线 |
二、牢守思想防线 |
三、牢守党的初心使命 |
四、牢守廉洁自律底线 |
第七节 关于外交方面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 |
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安全的底线 |
二、国与国要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 |
三、坚守军事底线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论述 |
第一节 加强科学理论修养 |
一、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二、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新思想 |
三、坚持科学思维方法 |
第二节 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 |
一、增强战略定力 |
二、警惕“灰犀牛”防范“黑天鹅” |
三、提高科学研判风险能力 |
四、提高化解风险能力 |
五、提高制度执行力 |
第三节 发扬斗争精神 |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
二、保持斗争精神并敢于善于斗争 |
三、加强斗争历练以增强斗争本领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第一节 理论品质 |
一、其核心要义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二、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
三、其本质特征是忧患意识 |
四、其重要抓手是两手准备 |
第二节 理论立场 |
一、坚守人民立场 |
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
三、让人民群众满意 |
第三节 问题导向 |
一、发现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起点 |
二、筛选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丰富 |
三、研究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关键 |
四、解决问题是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归宿 |
第六章 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
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 |
第二节 有利于党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 |
一、牢守纪律底线以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二、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底线以夯实执政基础 |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 |
一、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 |
二、有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四、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
第四节 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
一、有利于清醒认识我国面临的形势 |
二、有利于抓住中心工作促进多条底线动态平衡 |
三、有利于补齐短板并筑牢底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青年干部的定义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 |
三、研究综述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梳理研究 |
(二)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
(三)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容研究 |
(四)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
(五)关于青年干部队伍教育途径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背景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来源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 |
(二)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演变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依据 |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践经验总结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
(三)新时代党中央领导人的青年成长经历 |
第二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境遇 |
一、当前青年干部自身特性及其影响分析 |
(一)个体化意识凸显 |
(二)国际化视野开阔 |
(三)创新化追求提升 |
(四)信息化氛围盛行 |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
(二)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并没有销声匿迹 |
(三)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 |
(四)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抵制监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地位与作用 |
(一)肯定青年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作用 |
(二)重视青年干部的特点及成长规律 |
(三)加强青年干部工作的投入力度 |
二、新时代青年干部选拔与使用机制建设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
(三)创新完善选用机制 |
三、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与教育机制建设 |
(一)心中有党: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站位 |
(二)心中有民:增强青年干部的使命意识 |
(三)心中有责:激发青年干部的担当精神 |
(四)心中有戒:提升青年干部的纪律作风 |
四、新时代青年干部监督与管理机制建设 |
(一)整合新旧机构合力监管 |
(二)制定党规党纪兜底监管 |
(三)实施软硬兼顾导向监管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价值 |
(一)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学说 |
(二)传承与发扬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学说 |
(三)拓宽与升华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一)密切联系新时代青年干部群体的后备力量与亲密盟友 |
(二)提升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质量 |
(三)顺应与丰富新时代青年干部工作的标准要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谷文昌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谷文昌精神的形成过程 |
第一节 谷文昌精神的萌芽 |
一、参加抗战,保家卫国 |
二、抗战入党,铸就革命精神 |
第二节 谷文昌精神的初步形成 |
一、报名南下,解放全中国 |
二、南下福建,接管东山 |
第三节 谷文昌精神的形成 |
一、治理东山生态环境 |
二、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 |
三、领导沿海植树造林 |
四、在宁化修水库,推动农业生产 |
五、带病谋划漳州发展 |
第二章 谷文昌精神的内涵 |
第一节 甘做公仆精神 |
一、解放人民的精神 |
二、为民谋幸福精神 |
第二节 务实开拓精神 |
一、实事求是精神 |
二、求实创新精神 |
第三节 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精神 |
一、艰苦奋斗精神 |
二、敢于胜利的精神 |
第三章 谷文昌精神的特点 |
第一节 内涵的整体性 |
一、谷文昌精神是革命时期谷文昌精神和建设时期谷文昌精神的统一 |
二、作为内涵整体的谷文昌精神 |
三、把握谷文昌精神内涵,既要坚持历史观点,又要讲求整体全面 |
第二节 价值的超越性 |
一、党员干部的超时代之问 |
二、谷文昌的价值观 |
第三节 方法的科学性 |
一、干革命讲科学方法 |
二、搞建设讲科学方法 |
第四章 谷文昌精神的地位 |
第一节 谷文昌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反映 |
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 |
二、为民服务、求是奋斗的延安精神 |
第二节 谷文昌精神是建国初期时代精神的体现 |
一、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精神 |
二、艰苦创业,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 |
第五章 谷文昌精神的实践价值 |
第一节 谷文昌精神昭示我们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
第二节 谷文昌精神鞭策我们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 |
第三节 谷文昌精神指引我们实践科学的工作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关于提升党的形象的理论解析 |
(一)何谓提升党的形象 |
1.党的形象的内涵 |
2.党的形象的外延 |
3.对提升党的形象的界定 |
(二)提升党的形象所具有的功能、特征 |
1.提升党的形象所具有的功能 |
2.提升党的形象所具有的特征 |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提升党的形象学说 |
2.列宁关于提升党的形象理论 |
3.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提升党的形象思想 |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现实背景 |
1.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进攻挑战党的形象 |
2.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破坏党的形象 |
3.党员、普通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亟需了解 |
4.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传播现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涵养党的形象 |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头脑 |
2.预防并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
3.以整风的形式纯洁党的思想 |
4.以三大作风作为党的显着标志 |
(二)加强政治组织建设,锻铸党的形象 |
1.对党的性质科学定位 |
2.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
3.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 |
4.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党的形象 |
1.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
2.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
3.倡导反腐倡廉政策法制 |
(四)加强媒介引导,传播党的形象 |
1.党的形象的对外宣传须巩固舆论阵地:对《解放日报》的理论引导 |
2.党的形象的外交宣传要坚持“抗日的外交”:对陕甘宁边区交际处的理论引导 |
3.党的形象的艺术传播应服务人民大众:对党的文艺宣传形式的理论引导 |
四、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历史意义 |
1.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提供了理论保证 |
2.为提升党的领导力创造了主体条件 |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民众基础 |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的现实启示 |
1.全面从严治党是提升党的形象的首要任务 |
2.树立良好的对外交往形象是提升党的形象的基本路径 |
3.顺应新传播潮流是展示党的形象的关键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治党与从严治党 |
1.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 |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从严治党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吏治思想 |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严治党实践的丰富经验 |
2.2.2 中国共产党对苏联亡党教训的深刻反思 |
2.2.3 习近平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 |
2.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2.3.1 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考验 |
2.3.2 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 |
2.3.3 党内突出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考验 |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 |
3.1 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 |
3.1.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 |
3.1.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举措 |
3.1.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
3.1.4 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3.2 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 |
3.2.1 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 |
3.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使命 |
3.2.3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新任务 |
3.2.4 强调党内治理整体联动的新思路 |
3.3 全面从严治党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 |
3.3.1 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 |
3.3.2 净化思想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基石 |
3.3.3 “抓关键少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 |
3.3.4 “正风肃纪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突破口 |
3.3.5 “扎牢制度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
3.4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方略 |
3.4.1 在精准治标与深化治本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
3.4.2 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协同推进 |
3.4.3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协同治理 |
3.4.4 科学治党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 |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
4.1 体现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 |
4.1.1 树立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相统一的全局意识 |
4.1.2 强调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思维 |
4.1.3 坚持管党治党与人民幸福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
4.2 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 |
4.2.1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
4.2.2 政治建党统领与纪律治党约束协同配合 |
4.2.3 作风治理与腐败治理相互促进 |
4.3 揭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 |
4.3.1 “谁来治理”回答中国共产党治理主体问题 |
4.3.2 “治理什么”提出中国共产党具体治理方案 |
4.3.3 “治理得怎么样”解决中国共产党治理效果评价 |
4.4 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和路径的综合创新 |
4.4.1 坚持问题导向与领导示范相结合 |
4.4.2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
4.4.3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协同相结合 |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理论 |
5.1.3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 |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
5.2.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 |
5.2.2 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 |
5.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
5.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
5.3.1 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有效利器 |
5.3.2 党有效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 |
5.3.3 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1章 传统文化与党风建设中廉政问题概述 |
1.1 新时代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
1.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 |
1.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 |
1.1.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论述 |
1.2 传统文化对廉政问题的认识 |
1.2.1 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 |
1.2.2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
1.2.3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1.3 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问题 |
1.3.1 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
1.3.2 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特点 |
1.3.3 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问题 |
1.4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警示与启发 |
1.4.1 警示意义 |
1.4.2 启发意义 |
第2章 传统文化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优质资源 |
2.1 思想资源 |
2.1.1 “为政以德”思想 |
2.1.2 “为官以廉”思想 |
2.1.3 “修己安人”思想 |
2.2 文化资源 |
2.2.1 “礼教”文化 |
2.2.2 “德治”文化 |
2.2.3 “廉洁”文化 |
2.2.4 “奉公”文化 |
2.3 教育资源 |
2.3.1 以教倡廉 |
2.3.2 以俸养廉 |
2.3.3 以俭助廉 |
2.3.4 以志长廉 |
2.4 制度资源 |
2.4.1 选拔制度控制源头 |
2.4.2 考核制度跟踪过程 |
2.4.3 监察制度管控重点 |
2.4.4 惩治制度掘除后患 |
第3章 传统文化资源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当代价值 |
3.1 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导廉,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当代价值 |
3.2 传统文化中的爱民兴廉,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当代价值 |
3.3 传统文化中的制度保廉,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当代价值 |
3.4 传统文化中的法纪戒廉,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的当代价值 |
第4章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
4.1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党风廉政的思想建设 |
4.1.1 坚持“民为邦本”,牢记党的宗旨 |
4.1.2 坚持“廉为政本”,重视廉洁奉公 |
4.1.3 坚持“德为身本”,重在以德修身 |
4.2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党风廉政的制度建设 |
4.2.1 坚持“尚贤任能”,禁止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 |
4.2.2 坚持“一断于法”,规范权力行使的法律制度 |
4.2.3 坚持“纠举贪腐”,增强权力运行的监察体制 |
4.2.4 坚持“违法必究”,落实权力运行的责任制度 |
4.3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党风廉政的作风建设 |
4.3.1 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 |
4.3.2 坚持“俭昌淫亡”,发扬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
4.3.3 坚持“洗手奉职”,弘扬忠于职守的工作作风 |
4.4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党风廉政的教育建设 |
4.4.1 坚持“以德为教”,培养党员的道德品质 |
4.4.2 坚持“以法为教”,强化党员的法律意识 |
4.4.3 坚持“以廉为教”,宣传党员的廉政事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8)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
2.1 “生态”和“环境”内涵辨析 |
2.1.1 概念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内涵 |
2.1.2 关系维度——“环境”和“生态”的关系 |
2.1.3 价值维度——“环境”到“生态”的意义 |
2.1.4 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环境”和“生态”的审视 |
2.2 生态化相关概念解读 |
2.2.1 何为“生态化理念” |
2.2.2 何为“生态化” |
2.3 社会生态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
2.3.1 社会生态的内涵分析 |
2.3.2 社会生态的逻辑构成 |
2.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界说与特征 |
2.4.1 内涵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具体界说 |
2.4.2 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表征论析 |
2.4.3 内在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系统结构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性省思 |
3.1 有“桥”相通:生态化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 |
3.1.1 理论适切性 |
3.1.2 实践适切性 |
3.1.3 方法适切性 |
3.2 有“值”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意义 |
3.2.1 内生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3.2.2 外生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好氛围 |
3.3 有“道”可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规律遵循 |
3.3.1 规律一:“立德树人律” |
3.3.2 规律二:“主体需求律” |
3.3.3 规律三:“叠加增值律” |
3.3.4 规律四:“资源配置律” |
3.3.5 规律五:“环境育人律” |
3.3.6 规律六:“顺应超越律” |
3.4 有“机”可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可行性 |
3.4.1 理论可行性 |
3.4.2 应然可行性 |
3.4.3 现实可行性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理论支撑 |
4.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学思想 |
4.2 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 |
4.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论述 |
4.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哲学思想 |
4.3 理论溯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
4.3.1 儒家之“天人合一”“仁民爱物”“人文化成” |
4.3.2 道家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知足知止” |
4.3.3 佛家之“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圆融无碍” |
4.4 理论镜鉴:西方关于生态学的哲学思考 |
4.4.1 阿伦·奈斯关于深层生态学思想 |
4.4.2 戴维·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现实审视 |
5.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态势 |
5.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
5.1.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的有序运转 |
5.1.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的平稳发展 |
5.2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不协调的表征及其归因 |
5.2.1 主体生态:主体性亟需彰显 |
5.2.2 客体生态:自觉性有待提升 |
5.2.3 目标生态:统摄性尚且不够 |
5.2.4 内容生态:营养性需要充实 |
5.2.5 方法生态:艺术性尚需着力 |
5.2.6 情境生态:涵润性仍要拓展 |
5.3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不平衡的表现及其渊薮 |
5.3.1 经济生态:高质量发展下仍显复杂严峻 |
5.3.2 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中仍有“污染” |
5.3.3 文化生态:多元文化交融中仍会有乱象 |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态”建设 |
6.1 主体生态: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统一 |
6.1.1 前提——明确主体性意识,筑牢“思想战线” |
6.1.2 根本——强化主体性素质,练好“打铁硬功” |
6.1.3 抓手——发挥主导性功用,做到“行为世范” |
6.2 客体生态:需求性与自觉性有机统一 |
6.2.1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差异性需求 |
6.2.2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的主体性 |
6.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文化免疫力 |
6.3 目标生态:统摄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
6.3.1 确立统摄性的目标 |
6.3.2 确立实践性的目标 |
6.4 内容生态:科学性与契合性有机统一 |
6.4.1 内容供给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
6.4.2 内容供给需要把握的总体思路 |
6.4.3 内容供给需要着力的具体实践 |
6.5 方法生态:适宜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 |
6.5.1 吸收中国传统教化与修身之良“术” |
6.5.2 借鉴西方国家公民道德教育之“技” |
6.5.3 创新当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法” |
6.6 情境生态:可控性与涵容性有机统一 |
6.6.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生态建构的原则 |
6.6.2 探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开发的具体路径 |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外生态”建设 |
7.1 建好经济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富足祥和的物质生活氛围 |
7.1.1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抑制贫富差距两极分化 |
7.1.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致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
7.1.3 不断改善民生利益机制,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
7.1.4 融入先进思想道德元素,助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
7.2 建好政治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府执政氛围 |
7.2.1 根本要求:继续扩大党内民主 |
7.2.2 关键之举:加大党内监督力度 |
7.2.3 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反腐倡廉 |
7.2.4 活力基因:加强党员干部管理 |
7.2.5 必要抓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7.3 建好文化生态,为“内生态”营造出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氛围 |
7.3.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 |
7.3.2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 |
7.3.3 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文化,实现洋为中用 |
7.3.4 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创造活力 |
7.3.5 加强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净化传媒氛围 |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的长效机制建构 |
8.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成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 |
8.1.1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分析 |
8.1.2 一元主导的价值引领机制的运行 |
8.2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伟力,形成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 |
8.2.1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分析 |
8.2.2 传承创新的动力推进机制的运行 |
8.3 大力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 |
8.3.1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分析 |
8.3.2 崇德向善的道德伦理机制的运行 |
8.4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规,形成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 |
8.4.1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分析 |
8.4.2 显隐互补的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状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9)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2.1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2.2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现实依据 |
2.2.1 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要求 |
2.2.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选择 |
2.2.3 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所存在问题的需要 |
2.3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基本内容 |
3.1 好干部标准 |
3.1.1 理想信念坚定 |
3.1.2 为民服务情怀 |
3.1.3 勤政务实作风 |
3.1.4 敢于担当与负责 |
3.1.5 作廉洁自律表率 |
3.2 干部的选拔任用 |
3.2.1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3.2.2 以事择人用其所长 |
3.2.3 储备干部薪火相传 |
3.3 干部的培育策略 |
3.3.1 以造就“四铁”干部为方向 |
3.3.2 以抓好党性教育为主题 |
3.3.3 以搭建学习实践平台为途径 |
3.4 干部的考评 |
3.4.1 任人唯贤能上能下 |
3.4.2 配强班子选好“班长” |
3.4.3 显绩与潜绩并重 |
3.5 干部的监督 |
3.5.1 强化干部自我监督 |
3.5.2 完善干部监督体制 |
3.5.3 广泛开展群众监督 |
3.6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4.1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理论意义 |
4.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
4.1.2 创新了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 |
4.2 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
4.2.1 探索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新路径 |
4.2.2 提升新时期党对国家的治理能力 |
4.2.3 构建起新时代良好的政治生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10)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难点与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政府责任伦理限域的阐释 |
第一节 责任、责任伦理与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 |
一、责任的涵义 |
二、责任伦理的内涵 |
三、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多学科审视 |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阐释 |
一、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特征 |
二、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层次 |
三、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构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
一、至善:古代西方城邦治理的责任伦理追求 |
二、个体权利:近代西方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
三、效率到公平:现当代西方政府责任伦理理论 |
第二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
一、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的政府责任伦理思想 |
二、公共意识觉醒:中国近现代的政府责任伦理体现 |
三、为人民服务:中国当代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契约论为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基本的阐释逻辑 |
二、康德道义论责任观为责任伦理奠定基础 |
三、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现代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参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内容 |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 |
一、公共性原则 |
二、以人为本原则 |
三、共生共存原则 |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
二、管理效率与管理公平的统一 |
三、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 |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 |
一、维护公共利益 |
二、维护社会公正 |
三、保障公民权利 |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第四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方式 |
一、政府责任伦理的制度化 |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 |
三、树立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价值 |
第一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价值 |
一、政府责任伦理彰显了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 |
二、政府责任伦理改变了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的状况 |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价值 |
一、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
二、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提升政府能力 |
三、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与救治 |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建设困境 |
一、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理性困境 |
二、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主体困境 |
三、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方法困境 |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的救治 |
一、理性完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弥合 |
二、政府治理方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三、救治方法: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之思 |
第一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
一、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二、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的需要 |
三、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提升政府内部软环境的需要 |
四、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维护政府公正的需要 |
第二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成就 |
一、生态责任意识升华:“生命共同体”思想格局 |
二、政府正义的维护: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
三、人民利益维护:创新地提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
第三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不足与完善 |
一、政府责任伦理实践者的不作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
二、政府责任伦理核心问题:社会不公现象及其治理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靠勤政廉洁赢得人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王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习近平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研究[D]. 岳红玲.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梁智亮. 暨南大学, 2020(04)
- [4]谷文昌精神研究[D]. 万思兰.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升党的形象思想研究[D]. 谭梦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D]. 徐广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刘爽.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8]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研究[D]. 陈方芳. 湖南大学, 2019(07)
- [9]习近平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论述研究[D]. 尚天任.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D]. 李绵. 黑龙江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