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组织检测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组织检测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一、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穿组织检测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珂儿[1](2021)在《重组SPLUNC1体外抗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绵羊支原体肺炎是一种混合性感染的羊类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为绵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ovipneumoniae,MO),该病的传播可以造成羊类养殖场的经济危机。本研究以绵羊重组SPLUNC1蛋白(rSPLUNC1)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体外抗MO的功能。首先,比较不同品种绵羊各组织器官SPLUNC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rSPLUNC1对体外培养的MO代谢的影响、对MO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的影响、对嗜酸性粒细胞(EOS)杀伤MO作用的影响,以及α1-抗胰蛋白酶调节rSPLUNC1抗MO的影响,分析并验证该蛋白在抗MO感染中所起的作用,为防治绵羊支原体肺炎提供新材料。方法:(1)SPLUNC1基因的表达及蛋白纯化:利用本团队保存的绵羊GS115/p PIC9K-SPLUNC1巴斯德毕赤酵母阳性克隆株,经诱导、纯化后,SDS-PAGE电泳验证目的蛋白。(2)不同品种绵羊SPLUNC1基因序列比较及定量分析:分别克隆阿勒泰羊与多胎萨福克羊SPLUNC1基因c DNA全长,对比序列差异,Trizol法提取两种羊9种组织器官RNA,反转录合成c DNA,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种羊各组织器官SPLUNC1的m RNA拷贝数。(3)rSPLUNC1对MO代谢的影响:在MO培养液内加入梯度浓度(10μg/m L,20μg/m L,40μg/m L)的rSPLUNC1共培养,分别在第1 d、3 d、5 d、7 d收集待检液,使用酸化法在550nm下检测待检液的吸光值。(4)rSPLUNC1对MO黏附细胞的影响:以兔抗MO的抗体为一抗,经FITC标记后的山羊抗兔Ig G为二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梯度浓度(10μg/m L,20μg/m L,40μg/m L)的rSPLUNC1对MO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5)rSPLUNC1介导EOS杀伤MO的影响: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绵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感染106CCU/m L MO后加入梯度浓度(10μg/m L,20μg/m L,40μg/m L)的rSPLUNC1共培养,再转入PPLO平板内培养7d,菌落计数法统计结果,计算各组杀伤率。(6)α1-抗胰蛋白酶调节SPLUNC1蛋白抗MO的影响:在分离的绵羊中性粒细胞内添加106CCU/m L MO刺激释放中性粒细胞蛋白酶(NE),利用底物显色法检测在rSPLUNC1特定浓度(10μg/m L)下,加入不同浓度的α1-抗胰蛋白酶(10μg/m L、20μg/m L、40μg/m L),检测NE活性的变化,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O 16s rRNA的拷贝数。结果:(1)甲醇诱导72h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在25.53 k Da处出现目的条带,纯化后无杂蛋白。(2)阿勒泰羊和多胎萨福克羊SPLUNC1基因c DNA全长均为768 bp,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99.87%,阿勒泰羊9种组织器官SPLUNC1 m RNA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多胎萨福克羊(p<0.05)。(3)检测培养液OD550nm处吸光值,结果发现:随着蛋白浓度的升高,OD550值逐渐下降,MO代谢率不断降低。1d时,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MO代谢率依次减少了13.23%、19.13%(p<0.05),3d时,低、中、高组与对照组相比,MO代谢率均出现显着差异(p<0.05),7d时,10~40μg/m L rSPLUNC1浓度范围内MO代谢率分别降低了11.20%、24.51%、35.86%(p<0.05)。(4)间接免疫荧光显示:10μg/m L rSPLUNC1作用山羊气管上皮细胞后,产生大量绿色荧光,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荧光逐渐减少,荧光强度逐渐减弱,40μg/ml rSPLUNC1作用细胞后产生的荧光最少,强度最弱。(5)中、高rSPLUNC1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杀伤率分别降低了9.2%、17.7%(p<0.05)。(6)检测NE活性,结果发现随着α1-AT浓度的增加,NE的活性不断降低,呈α1-AT浓度依赖型关系,中、高浓度的α1-AT与对照组相比NE活性依次降低了38.58%、71.18%(p<0.05);检测MO 16s r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10~40μg/m Lα1-AT能不同程度的降低MO 16s rRNA的拷贝数,且分别降低了34.2%、82.6%、97.3%(p<0.05)。结论:(1)绵羊rSPLUNC1表达成功,且纯化效果良好.(2)绵羊的SPLUNC1基因的分布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两品种羊气管中的SPLUNC1 m RNA表达量最高。(3)rSPLUNC1可以抑制MO的代谢,呈浓度依赖型效应。(4)不同浓度的rSPLUNC1对MO黏附山羊气管上皮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高浓度的rSPLUNC1抑制效果最明显。(5)rSPLUNC1可以抑制EOS对MO的杀伤,呈浓度依赖型效应。(6)α1-AT对MO的调节作用是通过SPLUNC1介导的。

李卉[2](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吴迪[3](2020)在《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技术的膜性肾病的代谢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以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近年来,MN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有三分之一左右的MN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仍有约40%的患者可在十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MN的诊断主要依靠有创的肾组织活检技术,用于MN治疗的药物以类固醇、烷化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及利妥昔单抗为主,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求有效的诊断标志物及特异性治疗靶标是MN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基因组学分析被视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里程碑,是鉴定生物标志物和阐明疾病病理机制的有效方法。其中芯片检测及分析已经应用于研究人类的多种肾脏疾病,如肾细胞癌、糖尿病肾病、急性肾损伤和肾移植排斥等。Hauser等人对实验性膜性肾病基因芯片的研究揭示了肾脏细胞的DNA损伤和修复,以及细胞外间质的变化是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然而,MN的发病机制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原因仍不完全明确。本文应用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对MN患者与健康人肾皮质的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和富集分析,拟探索在MN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及其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通路;并进一步探索显着影响这些过程或通路的核心基因,以期了解MN的潜在分子机制,为MN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N,i MN)患者,其中包含i MNⅠ-Ⅱ期患者(MNⅠ-Ⅱ组)7人,i MNⅢ期患者(MNⅢ组)7人。所有患者均经肾穿刺病理活检确诊为i MN,并根据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荧光表达分为MNⅠ-Ⅱ及MNⅢ两组。肾皮质活检组织均取自患者初次治疗之前。另有正常对照者(HC组)7人。2.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每组收集3例肾皮质活检组织,应用Mini BEST Universal RNA Extraction试剂盒分别提取各样本的总RNA。应用Ill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别对各样本的总RNA进行芯片杂交实验。分析MNⅠ-Ⅱ组vs HC组及MNⅢvs HC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MNⅠ-Ⅱ组vs HC组的DEGs和MNⅢ组vs HC组的DEGs取交集,以获得在两个比较组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即共同差异表达基因(overlapping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ODEGs)。3.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ODEGs进行生物学功能(Biological process,BP)富集分析,利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ODEGs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核心基因,并对全部核心基因进行文献检索分析。4.血脂浓度测定:采集MNⅠ-Ⅱ组、MNⅢ组患者及HC组空腹静脉血,应用GPO-PAP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应用CH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HOL)浓度,应用直接法-过氧化氢酶清除法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进一步分析血清TG、TCHOL、HDLc及LDLc与核心基因的m RNA信号强度的相关性。5.RT-PCR验证:为进一步验证表达谱芯片数据,收集MNⅠ-Ⅱ组、MNⅢ组及HC组各4例肾皮质活检组织,利用RT-PCR测定PLA2G12B在各样本的m RNA水平,以ACTB为内参,采用2-ΔΔCt法计算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6.免疫荧光染色:为验证关键基因PLA2G12B编码蛋白在MN患者肾皮质中表达的变化,对MNⅠ-Ⅱ组、MNⅢ组及HC组的全部肾皮质活检石蜡标本进行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PLA2G12B蛋白在各组肾皮质中的表达量。7.PLA2G12B蛋白体外刺激足细胞:为探讨PLA2G12B蛋白对人足细胞的作用,体外培养人足细胞,以PLA2G12B蛋白按照时间梯度予以刺激,分为对照组(0h)、0.5h、1h、2h及6h组,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足细胞的凋亡情况,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培养基中的花生四烯酸水平。8.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分析应用Welch’s t检验。相关性分析应用Pearson秩相关性检验。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MNⅠ-Ⅱ组与HC组比较,有291个上调基因及659个下调基因;MNⅢ组与HC组比较,上调及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217及382个。在MNⅠ-Ⅱ组vs HC组与MNⅢ组vs HC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者为167个,下调者为291个。2.通过GO BP富集分析,发现上调的ODEGs主要富集在甘油三酯代谢、丙氨酸分解代谢及乙醛酸分解代谢等代谢相关过程,而下调的ODEGs主要富集在白细胞活化、白细胞细胞间粘附及白细胞趋化作用等炎症反应相关过程。3.进一步对ODEGs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ODEGs参与16个KEGG通路,包括胆固醇代谢、脂肪的消化及吸收、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下调的ODEGs参与13个信号通路,包括细胞-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等。4.从上述GO BP及KEGG通路富集项中共筛选出38个核心基因,包括PLA2G12B(phospholipase A2 groupⅫ)、APOA1(apolipoprotein A1)、APOB(apolipoprotein B)、APOC3(apolipoprotein C3)及CETP(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等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5.MN患者肾皮质中的PLA2G12B、CD8A(CD8a molecule)、LTB(lymphotoxin beta)及NLRP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等m RNA信号强度与患者血脂参数相关。6.RT-PCR检测显示PLA2G12B的m RNA水平在MN患者肾皮质中较正常对照组增加,与芯片结果一致。7.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MNⅠ-Ⅱ组与MNⅢ组中PLA2G12B的表达均较在HC组中显着升高,而在MNⅠ-Ⅱ组与MNⅢ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8.PLA2G12B体外刺激足细胞,发现0.5h组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1h、2h及6h组细胞凋亡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有显着增加,且随作用时间的增加,凋亡细胞百分比呈递增趋势。9.花生四烯酸浓度检测结果显示,0.5h组及1h组的花生四烯酸浓度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而2h组及6h组的浓度均较对照组有显着升高。结论:1.脂质代谢相关代谢通路,包括胆固醇代谢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在MN的致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2.免疫反应相关代谢通路,包括IL-17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等可能是MN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代谢通路。3.PLA2G12B可在体外诱导人足细胞凋亡。4.PLA2G12B可能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导致MN中足细胞的损伤。

胡广[4](2020)在《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下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约有20-30%的膜性肾病患者最终将会发生终末期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占膜性肾病的患者比例高达70%。我国IMN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肾脏穿刺术为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征,不适于对IMN病情进行监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安全、快捷、有效、能动态追踪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经研究血清PLA2R抗体检测不仅可以提高对IMN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利于IMN与继发性膜性肾病相鉴别。目的:研究血清抗PLA2R抗体在IMN中的应用价值,寻找诊断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药物疗效的安全、便捷、有效的无创性指标;寻找提示肾移植术后IMN复发风险的有效生化学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桂林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的患者98例,行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计算IMN患者占肾病综合和肾小球疾病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应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收集68例患者临床资料、生化学结果、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脏免疫组化等指标,将IMN组(35例)与非MN组(33例)进行对照;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患者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追踪随访接受治疗的IMN患者41例,评估血清PLA2R抗体与病情缓解之间的相关性;随访2例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IMN患者,监测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肾脏血供之间的关系;随访2例接受肾移植术的IMN患者,监测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计算IMN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结果:本中心调查期间,IMN发病人数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64%,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2%,年龄均数为(48.94±14.48)岁;IMN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肾组织PLA2R抗原、免疫球蛋白Ig G及其亚型Ig G1、Ig G4、补体C3的阳性沉积率均明显高于非MN组:IMN组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均数为(188.24±311.87)RU/ml,非MN组的抗体水平均数仅为(1.41±3.25)RU/ml;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灵敏度为74.3%,特异度则高达100%;IMN组肾小球PLA2R抗原沉积阳性率为88.57%,而非MN组未发现PLA2R沉积;IMN组肾小球中Ig G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21.21%;IMN组肾小球Ig G1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9.09%;IMN组肾小球Ig G4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12.12%;IM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48.40%。IMN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血浆白蛋白与其抗体呈负相关性,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异常水平与抗体水平则显示正相关性。动态监测接受治疗的IMN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临床病情得到缓解;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患者,随着肾功能的减退,PLA2R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两例患者血清PLA2R抗体分别为247.24 RU/ml和197.75 RU/ml,因肾功能进入终末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其中无尿的患者,复查PLA2R抗体降至正常(0.71 RU/ml);另一例尿量正常的患者,复查血清PLA2R抗体仍然为高值(230.15RU/ml);2例肾移植前原发病为IMN的患者,肾移植后肾功能、蛋白尿正常,而PLA2R抗体水平也正常(分别为0.76 RU/ml和0.98 RU/ml);病理不同分期:II期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比III期的明显升高,II期高达(206.08±67.78)RU/ml,而III期仅为(35.26±18.82)RU/ml,(P<0.05)。结论:血清抗PLA2R抗体为INM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作为IMN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标志物;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对IMN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拟定及调整方面,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上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检测在判断肾移植术后IMN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一芳[5](2020)在《基于滋养层细胞的ER-LDA检测方法的建立、鉴定及其在地中海贫血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母体产道中的脱落胎儿细胞由于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以及胎儿的整套基因组信息,而在非整倍体疾病、染色体微缺失、单基因性疾病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等遗传性疾病的无创产前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脱落胎儿细胞的分离与鉴定仍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此外,目前尚缺乏对这些稀有细胞进行充分的胎源性验证;另外,目前这些稀有胎儿细胞在单基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应用仍需探究。因此,在本课题中,我们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用于脱落滋养层细胞的鉴定与分离;同时,我们将单细胞分离的胎儿细胞进行深入的、多位点的胎源性验证;在第三部分中,我们还将这些稀有细胞运用于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中,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从而评估其在地中海贫血等单基因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1.通过ddPCR与qPCR评估脱落胎儿细胞的数目;通过显微镜荧光定量与流式细胞术等评估滋养层细胞与母体细胞差异,建立脱落滋养层细胞新型鉴定方法(内质网染色结合线性判别分析,ER-LDA);评估ER-LDA在细胞系模型与临床标本中的检测效果。2.通过单细胞分离,获取滋养层单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分析脱落滋养层细胞的蛋白标志物表达情况;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验证这些稀有细胞的胎源性。3.收集多个α地中海贫血与β地中海贫血孕妇病例样本,利用稀有滋养层细胞对相应的突变位点进行检测与分析;qPCR检测母体DNA与稀有滋养层细胞RHD分型,评估其用于新生儿溶血病产前检测的可能性;稀有滋养层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评估其在检测其他单基因性疾病致病位点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1.脱落滋养层细胞个数约为72-5150个;内质网染色后滋养层细胞的荧光强度约为鳞状上皮细胞的3.13±1.13倍,为白细胞的2.64±0.73倍;通过ER-LDA分析,可在细胞模型中获取敏感性为99.0%、特异性为98.75%、准确性为98.83%的滋养层细胞的鉴别能力;另外,通过ER-LDA获取的单细胞基因组扩增覆盖度良好。2.通过ER-LDA分离临床标本中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多个共同特征;均为HLA-G表达阳性或β-hCG阳性;FISH以及SRY-PCR检测候选男胎细胞可观察到Y染色体阳性信号;19个STR与22个SNP位点分析表明这些稀有细胞为胎儿来源性。3.稀有胎儿细胞可成功用于--SEA地中海贫血、-α4.2地中海贫血、多种β地中海贫血类型的突变检测,其检测结果与有创穿刺检测结果一致;通过稀有胎儿细胞RHD基因分型推测的RHD型别与血清型结果一致;稀有滋养层细胞WES分析可获取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表明其可用于其他单基因性疾病突变位点的筛查与检测。结论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有效的滋养层细胞鉴定方法,通过单细胞分离获取的稀有滋养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胎儿基因组,可用于多种地中海贫血亚型的产前诊断、RHD基因分型以及其他单基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

孙咏[6](2020)在《糖肾康颗粒对Hhcy-DKD PI3K、Akt、p-Akt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服用糖肾康颗粒后对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而从糖肾康颗粒对Hhcy-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探讨,为中医药防治DK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取的试验方案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不存在伦理学争议。本研究病例来源于自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且与本研究拟定的病例选择相符合的患者,共纳入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设置正常组20例(用于检测血Hcy、PI3K、Akt、p-Akt)。两组受试者均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及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受试者再加用糖肾康颗粒(3次/天,10g/次),两组患者观察的总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 UPro、UACR、肾功能、血糖以及血Hcy、PI3K、Akt、p-Akt、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患者的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治疗过程中失访脱落1例,手术中途停药1例;最终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共58例实际完成本次实验。2.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为58.62%,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65.52%,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3.中医证候积分值,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降明显(P<0.05和P<0.01)。而治疗组积分值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UACR、24 Upro,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二者均下降明显(P<0.05和P<0.01)。而治疗组二者下降幅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5.Scr、e GFR、FBG、2h PBG,两组患者治疗前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6.血Hcy,治疗前,两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性升高(P<0.01),两组患者血Hcy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Hcy与治疗前比较水平均下降(P<0.05和P<0.01)。而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7.血PI3K、Akt、p-Akt表达,治疗前,两组患者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性升高(P<0.01),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PI3K、Akt、p-Akt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水平均下降(P<0.05和P<0.01)。而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8.安全性项目:两组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血常规、粪常规、肝功能(ALT)及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1.糖肾康颗粒能够改善Hhcy-DKD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水平;2.Hhcy-DKD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血PI3K、Akt、p-Akt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显着升高;3.糖肾康颗粒可降低Hhcy-DKD患者血Hcy、PI3K、Akt、p-Akt水平;这或许是糖肾康颗粒治疗DKD的作用机理之一。4.糖肾康颗粒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此药具备临床使用的安全性。目的:从蛋白表达层面阐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磷酸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中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糖肾康颗粒对上述指标的干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以单纯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DKD模型组(简称模型1组)、Hhcy-DKD模型组(简称模型2组)、PI3K阻断剂组(简称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三联法制备DKD模型。除DKD模型组即模型1组外,剩余DKD模型大鼠每日予1%高Met饲料喂养,制备Hhcy-DKD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2组、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所有大鼠均在Hhcy-DKD模型造模成功后的第1天予以给药。正常组、模型1、2组予以等量蒸馏水进行灌胃;阻断剂组予以尾静脉注射LY294002(0.5mg/kg),1次/周;糖肾康组予以糖肾康颗粒水溶液灌胃;缬沙坦组予以缬沙坦胶囊混悬液灌胃;时间均为8周。检测24h Upro、UACR、血Hcy;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中PI3K、AKT及P-AKT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的PI3K、AKT及P-AKT的表达情况;HE染色、PAS-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1.24h Upro、UACR比较:模型2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与模型2组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2.血Hcy比较:模型1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2组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与模型2组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3.PI3K、AKT及P-AKT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模型1组与正常组PI3K、AKT及P-AKT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模型2组与正常组PI3K、AKT及P-AKT比较均显着升高(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与模型2组PI3K、AKT及P-AKT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PI3K、AKT及P-AKT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4.PI3K、AKT及P-AKT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PI3K、AKT及P-AKT在正常组仅呈现微量绿色荧光;模型2组显现明亮的绿色荧光;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绿色荧光显着减弱,提示PI3K、AKT及P-AKT表达较模型2组显着下降。5.肾脏病理形态学变化:⑴肾组织肉眼观察:正常组左肾体积大小如常,颜色暗红;模型2组左肾体积明显增大;阻断剂组、糖肾康组、缬沙坦组左肾体积均较正常组大,但均较模型2组小。⑵光镜(HE、PASM-Masson染色):正常组大鼠肾小球大小、形态正常;模型2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厚、系膜基质明显增多、肾小囊囊腔明显缩小,表现为DKD的基本病理改变;阻断剂组、糖肾康颗粒组、缬沙坦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稍增厚、系膜基质稍增多、肾小囊囊腔轻度缩小,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显着减轻。结论:1.糖肾康颗粒能够改善Hhcy-DKD模型大鼠的生存质量,降低UACR及24h Upro、血Hcy。2.Hhcy-DKD模型大鼠肾组织中PI3K、AKT及P-AKT较正常组大鼠均显着升高,提示Hhcy-DKD模型大鼠可能存在PI3K、AKT、P-AKT表达异常,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可能参与了Hhcy-DKD的发病过程。3.糖肾康颗粒可下调Hhcy-DKD模型大鼠肾组织中PI3K、AKT及P-AKT水平,这可能为糖肾康颗粒治疗Hhcy-DKD的作用机理之一。4.糖肾康颗粒对Hhcy-DKD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具有改善作用,从而可减轻或延缓肾脏病理形态的损害。

管音[7](2014)在《膜性肾病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了解我院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者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的阳性率,并比较免疫荧光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2、了解IMN和膜型狼疮肾炎(ML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IgG4亚型的关系,评价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亚型在膜性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索其在SMN和不典型膜性肾病(AMN)诊断中的应用。3、评估初始治疗时血浆白蛋白(SAlb)处于不同水平的IMN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的缓解率、达到缓解所需反应时间、药物暴露时间或累积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1年10月到2014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肾活检并诊断为IMN、SMN(主要是MLN)和AMN的部分患者进行IFA血清抗PLA2R抗体检测,计算其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同时对上述患者肾小球IgG亚型免疫荧光结果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4种IgG亚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特点;根据上述结果,进一步制作诊断评价四格表,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4亚型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在IMN和MLN鉴别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并应用这些指标对其他SMN患者和病因不明的AMN患者进行分析。对部分血清样本同时行ELISA检测,与IF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肾穿明确诊断后接受规范治疗、于门诊规律随诊1年及以上、且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IMN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初始治疗时SAlb浓度分为H-ALB组(SAlb>25g/L)和L-ALB组(SAlb≤25g/L),记录随诊过程中主要临床指标包括动脉血压、SAlb.血肌酐(Scr)、24小时尿蛋白(24hUPro)、药物种类和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计算两组到达终点时,处于疾病活动期(AD)、达到部分缓解(PR)和完全缓解(CR)的患者比例,对达到PR和CR的患者,计算其从治疗开始到缓解所经历的反应时间和药物暴露时间或累积量,比较两组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种类、缓解率、反应时间、药物暴露时间或累积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IMN组共纳入59例,其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者41例,阳性率69.5%,MLN组共纳入21例,其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者1例,阳性率4.8%。IMN组肾小球IgG亚型以IgG4为主,阳性率为88.1%,显着高于MLN组(P<0.001),MLN组以IgG3和IgGl为主,IgG3阳性率为81.0%,高于IMN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97),IgG1阳性率为66.7%,显着高于IMN组(P=0.006)。IMN组35人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4同为阳性,6人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而肾小球IgG4阴性,17人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而肾小球IgG4阳性,1人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4同为阴性。单独使用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和MLN进行鉴别时,灵敏度为69.5%,特异度为95.2%,符合率为76.2%;单独使用肾小球IgG4亚型进行鉴别时(临界值为++),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71.4%,符合率为76.2%;联合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4进行鉴别(一者为阳性)时,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66.7%,符合率为85.0%。AMN组共纳入26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为66.7%(4/6),干燥综合征(pSS)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率为33.3%(1/3)。ELISA和IFA测定的24例血清样本抗PLA2R抗体结果均为17例阳性,7例阴性,ELISA所得浓度与IFA所得荧光强度具有线性相关性(R2=0.506)。H-ALB组共纳入60人,其中53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平均随访25.1±8.0月,L-ALB组共纳入52人,全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平均随访24.7±9.3月。H-ALB组肾病综合征患者比例为35%,L-ALB组为98%,后者显着高于前者(P<0.001);H-ALB组使用1种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54.7%,L-ALB组为48.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435);H-ALB组使用激素的比例为90.6%,L-ALB组为96.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449)。H-ALB组PR和CR的比例为86.8%(46/53),L-ALB组为88.5%(46/5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795);H-ALB组达到PR的时间为3.6±2.9月,达到CR的时间为9.8±3.7月,L-ALB组达到PR的时间为6.0±5.2月,达到CR的时间为11.8±5.0月,H-ALB组达到PR和CR的时间均短于L-ALB组,且前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达到PR时H-ALB组激素平均使用3.5±2.8月,L-ALB组为5.8±5.0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环孢素A(CsA)平均使用时间分别为3.1±3.4月和5.8±5.0月,环磷酰胺(CTX)平均累积使用量分别为6.7±3.4g和11.0±2.5g,均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86和0.069);达到CR时,两组在激素、CsA暴露时间和CTX累积量上亦无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72,0.112和0.380);H-AL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3%,L-ALB组为59.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41)。结论1、1、血清抗PLA2R抗体是IMN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达69.5%,但也可在个别SMN患者体内检测到。2、肾小球IgG亚型在IMN和MLN中的分布呈不同特点,IMN以IgG4为主,MLN则以IgG3和IgGl为主。3、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小球IgG4鉴别IMN和MLN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相同,两者联用可提高灵敏度和符合率,对判断SMN患者是否为两种疾病合并发生,以及AMN患者继发性病因的诊断有所帮助。4、ELISA法和IFA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的结果相一致。5、初始治疗时SAlb水平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选择无显着影响。6、初始治疗时SAlb水平较高的患者2年内的缓解率与SAlb水平较低的患者相近;初始治疗时SAlb水平较高的患者达到PR的时间短于SAlb水平较低的患者,达到PR时激素暴露时间短于SAlb水平较低的患者,CsA和CTX的使用时间和累积量有少于SAlb水平较低患者的趋势;初始治疗时SAlb水平较高的患者达到CR的时间有短于SAlb水平较低患者的趋势,达到CR时药物暴露时间和累积剂量有少于SAlb水平较低患者的趋势;7、初始治疗时SA1b水平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低于SAlb水平较低患者的趋势。

任献国[8](2012)在《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和尿Podocalyxin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出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候学相关指标,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和临床特点、病理学分级、免疫荧光分型、足细胞损伤、尿Podocalyxin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儿科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1日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儿童紫癜性肾炎住院病例共126例,调研有关文献,提出中医辨证指标,对患儿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单变量分析,判定患儿中医证型;对其中72例患儿进行肾穿刺活检和尿Podocalyxin检测。肾组织病理除常规进行病理分级和免疫荧光分型外,还在电镜下观察肾小球足细胞损伤程度,按照足突融合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各中医证型和临床特点、肾组织病理、尿Podocalyxin的关系。结果:本组资料126例HSPN患儿中医证型分为四型:风热伤络证42例,占33.3%;血热扰肾证39例,占31%;肾阴不足证34例,占27%;气阴两虚证11例,占8.7%。病理分级按照ISKDC分类集中在Ⅱ级和Ⅲ级,其中病理分级为Ⅱ级的患儿34例,占47.2%;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儿38例,占52.8%。免疫荧光分型:单纯IgA型患儿13例,占18.1%;IgA+IgG型患儿31例,占43.1%;IgA+IgM型患儿6例,占8.3%;IgA+M+G型患儿22例,占30.6%。电镜下观察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情况:足突广泛融合21例,足突节段融合35例和无足突融合11例。5例电镜下未见肾小球。肾阴不足证患儿中病程>1个月者比风热伤络证多(P<0.05);气阴两虚证患儿中病程>1个月者比风热伤络证和血热扰肾证多(P<0.05)。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性别的分布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风热伤络证较其他证型合并前驱感染的患儿多(P<0.05)。风热伤络证和肾阴不足证患儿临床表现多为血尿和蛋白尿,而气阴两虚证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P<0.05)。血热扰肾证患儿以Ⅱ级病变为主,肾阴不足证患儿以Ⅲ级病变多见;实证患儿病理分级多为Ⅱ级,虚证患儿病理分级多为Ⅲ级(P<0.05)。风热伤络证患儿免疫荧光分型多为IgA+IgG型,肾阴不足证患儿免疫荧光分型多为IgA+M+G型(P<0.05)。风热伤络证和血热扰肾证患儿均以足突节段融合最多,肾阴不足证和气阴两虚证患儿中均以足突广泛融合最多。足突广泛融合患儿病理分级为Ⅲ级者较足突节段融合、无足突融合者多(P<0.05)。风热伤络证和血热扰肾证患儿尿液Podocalyxin值低于肾阴不足证、气阴两虚证患儿(P<0.05);孤立性蛋白尿型患儿尿中Podocalyxin检测值较孤立性血尿型高,较肾病综合征型低(P<0.05);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儿和病理分级为Ⅱ级的患儿比较,尿中Podocalyxin检测值高(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随着病史迁延、病情发展,中医证型从风热伤络证、血热扰肾证进展为肾阴不足证或气阴两虚证;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表现有差异;虚证患儿病理改变较实证患儿严重,虚证患儿免疫球蛋白沉积种类较实证患儿多。足细胞损伤程度也随着中医证型的发展而加重,表现为电镜下足突融合程度加重、尿中Podocalyxin检测值升高。足细胞损伤情况越重病理改变越明显。

苗小芬,王睿,朱雪明[9](2011)在《165例小儿肾穿刺组织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技术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肾穿刺技术对小儿肾病诊断上的价值。方法对165例小儿肾病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分别做HE、PAS、PASM、Masson染色,冰冻切片分别做IgG、IgM、IgA、C3、C1q及Fibrinogen染色。结果石蜡切片的4种染色对比鲜明,各种病理改变清晰,肾小球数量充足≥10个。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背景清晰,肾小球数量均≥5个,没有冰晶形成,荧光标记明确,所有病种可分别在病变相应部位找到团块状、线状或颗粒状的黄绿色荧光。结论通过改进标本的处理方法能提高制片质量,明显提高肾病的诊断率。

刘红[10](2010)在《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发病率在欧洲约为10%-30%;美国为10%-15%,亚洲地区发病率更高,日本达50%,在我国也占所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0%-50%左右。以往认为,IgAN是一良性病变过程,较少进入ESRD,但目前认为IgAN病情可持续进展,是导致ESRD的主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文献显示5%-25%的IgAN患者10年后进入ESRD,20年后30%以上的的患者进入ESRD。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IgAN病情进展至关重要。但IgAN临床和病理表现多样,病程较长,影响其进展的因素多,预后差别较大。目前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环孢素A(CsA)治疗IgAN的报道很少,早期香港的小样本研究中发现,CsA治疗可以明显减轻蛋白尿,但却影响患者的肾功能,此后CsA治疗IgAN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无对照研究。鉴于CsA良好的降蛋白作用,而蛋白尿多少又直接与IgAN长期预后相关,同时在其它肾小球疾病中用中小剂量的CsA治疗可以明显减少CsA的肾毒性作用,因此应用中等剂量CsA,同时联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是否能有效地降低IgAN患者的蛋白尿,保护患者肾功能,减少足量糖皮质激素及大剂量CsA治疗的副作用,目前尚无此方面研究。我们前瞻性、随机、对照观察中等剂量CsA联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蛋白尿大于1.0g/d, eGFR>30ml/min.1,73m2的IgA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对照。此外,近来研究证实IgAN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4d沉积与患者临床及病理病变重,预后差相关。本研究观察入选患者肾组织中C4d沉积情况及与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的相关性,并分析C4d沉积与否是否影响治疗疗效。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肾穿刺活检证实的原发性IgAN患者,年龄18-69岁,至少连续2次检查,蛋白尿≥1.0g/24h, eGFR>30ml/min.1.73m2。排除IgAN伴重度小管间质损害,排除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继发性IgAN。并排除最近1年内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连续应用3个月以上者;糖尿病患者;严重高血压,血压不能不能控制者(舒张压>120mmHg);肝病患者;合并存在感染者;活动性溃疡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病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女性生育期患者用药前先作妊娠试验);依从性差或对本药过敏者。研究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3例IgAN患者(尿蛋白>1.0g/24h,eGFR>30ml/min.1.73m2)随机分入单纯足量激素治疗组(N=21例)及中等剂量环孢素A和激素联合治疗组(N=22例)。单纯激素治疗组起始用甲泼尼龙(美卓乐)0.8mg/kg,逐渐减量至4mg/d维持。联合治疗组起始甲泼尼龙0.5mg/kg,维持剂量为4mg/d;环孢素A起始剂量为3mg/kg/d,12周后开始减量,维持剂量25-50mg/d,疗程1年。所有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科素亚50mg qd)治疗。主要终点为尿蛋白缓解(部分缓解:24h尿蛋白定量较基线值下降50%以上,绝对值>0.3g/24h;完全缓解:24尿蛋白定量<0.3g/24h)。次要终点为连续随访两次血清肌酐值较基础值升高50%或eGFR下降25%以上。随访12个月以上的患者行肾组织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主要终点:治疗12个月,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激素治疗组的尿蛋白总缓解率分别为100%和95%,其中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2.63%和47.37%(p>0.05)。2.次要终点(1)Scr变化:联合治疗组1例患者治疗中Scr>50%,停止CsA治疗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无一例患者进入ESRD。(2) eGFR变化: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9个月及12个月时eGFR较治疗前显着升高(9个月,91.0±32.02 vs 78.75±23.12ml/min.l.73m2, P=0.02; 12个月,96.61±35.31 vs 78.75±23.12ml/min.l.73m2, P=0.003),单纯激素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eGFR即较治疗前升高(100.10±28.10 vs 86.46±26.12 ml/min.1.73m2,P=0.011)。(3) eGFR下降>25%:6例(27.27%)联合治疗组,1例(4.76%)单纯激素治疗组患者出现一过性eGFR较基线下降>25 ml/min.l.73m2(P=0.048),85%出现在治疗前3个月。其中6例4-6周内恢复,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随访中持续eGFR下降>25 ml/min.1.73m。(4)不良反应。单纯激素治疗组1例、联合治疗组3例治疗中出现重症肺部感染。3.肾组织C4d染色:39例尿蛋白1.0g以上,eGFR>ml/min.1.73m2的IgAN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4d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预后方面无显着差异,单用激素或联合治疗对C4d阳性或阴性患者同等有效。结论1.足量糖皮质激素及中等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中等剂量环孢素A治疗均可显着降低IgAN患者的蛋白尿并改善肾功能。两者治疗疗效一致。2.联合治疗中部分患者治疗早期出现一过性eGFR下降,可以快速恢复。3.两种治疗方法均比较安全,患者易于耐受。4.尿蛋白1.0g以上,eGFR>30ml/min.1.73m2的IgAN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4d沉积与临床表现、预后及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相关性。研究背景和目的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我国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0%-50%。5%-25%的IgAN患者10年后进入ESRD,20年后20%-50%的患者进入ESRD。IgAN临床和病理表现多样,病程较长,影响其进展的因素多,预后差别较大。目前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MMF是一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它具有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阻止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抑制抗体形成,并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等作用。MMF治疗IgAN,疗效不一。目前全球应用MMF治疗IgAN的4个RCT研究中,国内陈氏的研究显示MMF可以降低IgAN患者蛋白尿;香港的研究显示MMF治疗短期内可以使患者尿蛋白完全或部分缓解,增加患者肾长期存活率。但美国及比利时的研究均显示MMF治疗IgAN无论是在降低尿蛋白还是保护肾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美国的研究甚至因为MMF组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进展的患者比例更高而提前终止。MMF治疗IgAN疗效如此不一,一方面可能与各研究中选择的患者的病情程度不同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研究人群的种族不同有关。鉴于MMF在肾移植抗排异及重症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中均联合应用中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取得良好疗效,因此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MMF是否可以较单药治疗更好地控制IgAN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目前尚无此方面的研究。我们前瞻、随机、对照观察MMF联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蛋白尿大于1.Og/d, eGFR>30ml/min.1.73m2IgAN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单纯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照。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糖皮质激素及MMF治疗IgAN的可能机制。研究对象和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4例IgAN患者(尿蛋白>1.0g/24h,GFR>30ml/min.1.73m2)随机分入单纯足量激素治疗组(N-46例)及中等剂量激素联合MMF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8例)。单纯激素治疗组起始用甲泼尼龙(美卓乐)0.8mg/kg,逐渐减量至4mg/d维持。联合治疗组起始甲泼尼龙0.4mg/kg,维持剂量为4mg/d,MMF起始剂量0.75 bid(体重<50kg,起始剂量为0.5 bid),24周后减为0.5 bid,疗程12个月。所有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主要终点为尿蛋白缓解(完全缓解:尿蛋白≤0.3g/24h;部分缓解:尿蛋白<50%基线值,但>0.3g/24h)。次要终点为血清肌酐值较基础值升高50%或eGFR较基础值下降25%以上。两组患者同时留取肾穿时及治疗24周时的血清,检测血液中IL-6及MCP-1的变化,并以正常人血清中IL-6及MCP-1的水平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尿蛋白定量为2.26±1.24 g/24h,单纯激素治疗组为2.79±2.89 g/24h,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定量均显着下降(P<0.01),至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激素治疗组患者尿蛋白定量分别为0.52±0.40g/24h及0.59±0.39 g/24h,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治疗24周时,单纯激素治疗组尿蛋白缓解率86.11%,其中完全缓解率41.67%,联合治疗组患者尿蛋白缓解率93.33%,其中完全缓解率26.67%,两组缓解率之间无差异。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Scr 101.33±39.02μmol/L,高于单纯激素治疗组82.47±29.72μmol/L(P=0.03)。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Scr96.10±36.86μmol/L,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激素治疗组Scr75.91±21.24μmol/L,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24周时单纯激素治疗组患者Scr仍低于联合治疗组(P<0.01)。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患者eGFR为72.81±23.12ml/min.l.73m2,低于单纯激素治疗组89.76±25.68ml/min.1.73m2(P<0.01),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eGFR 80.07±30.13ml/min.1.73m2,单纯激素组(95.64±23.95 ml/min.1.73m2),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单纯激素治疗组eGFR仍高与联合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13.89%出现肺部感染并停用MMF,单纯激素治疗组2.7%患者死于肺部感染,两组重度感染之间无显着差异。单纯足量激素治疗组患者的依从性差于联合治疗组,前者19.56%的患者不能按要求治疗随访,后者仅5.26%(P=0.053)。治疗前患者的IL-6及MCP-1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IL-6:66.57±36.11pg/ml vs 17.12±8.0pg/ml, P<0.001; MCP-1: 487.23±267.37pg/ml vs 181.22±59.70pg/ml,P<0.00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IL-6及MCP-1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IL-6治疗后vs治疗前:单纯激素治疗组50.84±30.50 vs 72.14±43.37pg/ml, P=0.002;联合治疗组:39.87±12.62 vs 59.54±29.26pg/ml, P=0.001; MCP-1治疗后vs治疗前:单纯激素治疗组342.39±28.27 vs 501.20±313.29pg/ml,P=0.041;联合治疗组:353.15±32.67vs 483.81±226.11pg/ml,P=0.02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患者血MCP-1水平与肉眼血尿及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数及新月体比例相关。结论:足量糖皮质激素及中等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中等剂量MMF治疗均可显着降低IgAN患者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联合治疗治疗疗效不优于单纯足量激素组,但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依从性较差。两种治疗均可显着降低IgAN患者血中IL-6及MCP-1的水平,这可能是激素及MMF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之一。血清MCP-1水平可能可反映IgAN的活动性。研究背景和目的肾活检病理诊断在肾脏疾病的最终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肾活检病理改变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指导临床医师选择用药,并判断疾病的转归及患者的预后。近年来我国肾活检的开展日益普及,大宗肾活检病理分析的研究也不断增多。早期国内南京地区黎氏最先报道了国内单中心上万例肾活检的病例分析,最近北京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及各研究单位收治患者的种类不同,甚至肾穿指征的不一样,都会对各研究中各种肾脏疾病的构成情况产生影响。本单位是上海的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其患者多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分析其5年内肾活检肾脏疾病的构成特点,对了解我们近5年来上海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各种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研究对象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中山医院肾脏科住院肾活检的患者共2444例。所有患者均在B超下行实时肾活检术。病理标本分别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光镜下肾小球数需≥5个,石蜡切片均行HE、PAS、Masson染色,由专门的病理医生进行诊断分型。免疫荧光直接法检测](?)gG、IgA、IgM、C3、C4、C1q。因标本不足或经临床和病理讨论不能明确诊断的47例,余患者均经临床和肾脏病理明确诊断。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年间2444例肾活检患者肾脏疾病的构成比及每年肾脏疾病构成比的变化,并根据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分析每个年龄段患者肾脏疾病构成比的特点。结果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为目前最主要的肾脏疾病,占79.58%,其每年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47.97%。局灶节段增生性肾炎每年比例不一(p=0.006),膜性肾病比例有升高趋势(P=0.058),系膜增生性肾炎逐年减少(P<0.001)。2.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逐年增高(P分别为0.000,0.001)。3.不同年龄段患者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还是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构成比都有显着差异,97.0%的IgAN患者年龄位于18-45岁,微小病变好发于18岁以下,而膜性肾病最好发于65岁以上患者(33.59%)。18岁以下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为紫癜性肾炎(64.29%),中青年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是狼疮性肾炎(65.42%)。结论肾脏疾病构成比逐年变化,IgAN仍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青年患者好发。不同年龄患者肾脏疾病构成比各有特点。

二、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穿组织检测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穿组织检测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SPLUNC1体外抗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目的与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SPLUNC1 的研究进展
        2.2 绵羊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2.3 间接免疫荧光法概述
        2.4 嗜酸性粒细胞与疾病
        2.5 α1-抗胰蛋白酶概述
    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SPLUNC1 基因在两种绵羊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分析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绝对定量标准品的制备
        1.4 阿勒泰羊与多胎萨福克羊SPLUNC1 基因各组织器官表达差异分析
        1.5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质量验证
        2.2 绝对定量标准品制备
        2.3 序列比对
        2.4 绵羊各组织器官内SPLUNC1 基因m RNA表达差异比较
        3.讨论
        小结
    试验二 绵羊SPLUNC1 基因的真核表达及纯化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小结
    试验三 重组SPLUNC1 蛋白对体外培养的MO代谢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酸化测定rSPLUNC1对MO代谢的作用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小结
    试验四 重组SPLUNC1 蛋白对体外培养的MO黏附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绵羊肺炎支原体黏附情况
        2.结果
        2.1 MO培养结果
        2.2 细胞培养结果
        2.3 不同浓度rSPLUNC1 对支原体黏附的影响
        3.讨论
        小结
    试验五 重组SPLUNC1 蛋白介导嗜酸性粒细胞杀伤MO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嗜酸性粒细胞的分离
        1.5 rSPLUNC1 介导嗜酸性粒细胞杀伤MO的影响
        1.6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嗜酸性粒细胞分离结果
        2.2 rSPLUNC1 介导EOS杀伤MO的结果
        3.讨论
        小结
    试验六 α1-抗胰蛋白酶介导rSPLUNC1抗MO的调节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α1-抗胰蛋白酶介导rSPLUNC1抗MO的调节作用
        1.4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对硝基苯胺标准曲线
        2.2 MO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2.3 质粒验证结果
        2.4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生成
        2.5 α1-AT介导rSPLUNC1抗MO调节作用的影响
        3.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清法理论探源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结论
讨论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技术的膜性肾病的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1.1.1 前言
        1.1.2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1.1.4 膜性肾病的病理学特征
        1.1.5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及预后
        1.1.6 小结
    1.2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膜性肾病中的研究现状
        1.2.1 前言
        1.2.2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2.3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1.2.4 生物信息学在膜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1.2.5 小结
第2章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及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溶液配制
        2.1.3 主要器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研究对象及排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肾穿刺活检组织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荧光 IgG4 染色
        2.2.2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
        2.2.3 芯片数据的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肾皮质活检明确病理分期
        2.3.2 差异基因表达
        2.3.3 GOBP富集分析
        2.3.4 根据GOBP富集项筛选核心基因
        2.3.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6 根据KEGG通路富集项筛选核心基因
    2.4 讨论
第3章 筛查核心基因及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验证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溶液配制
        3.1.3 主要器材
        3.1.4 主要仪器
        3.1.5 PCR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血脂检测
        3.2.2 一步法RT-PCR实验
        3.2.3 PLA2G12B免疫荧光实验
        3.2.4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样本的血脂浓度
        3.3.2 肾皮质中核心基因mRNA水平与血脂浓度的相关性
        3.3.3 RT-PCR验证芯片表达
    3.4 讨论
第4章 核心基因PLA2G12B编码蛋白促足细胞凋亡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溶液配制
        4.1.3 主要器材
        4.1.4 主要仪器
        4.1.5 研究对象
    4.2 实验方法
        4.2.1 足细胞培养及冻存
        4.2.2 PLA2G12B蛋白刺激足细胞及细胞凋亡检测
        4.2.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MS)法测定花生四烯酸浓度
        4.2.4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PLA2G12B蛋白在体外诱导人足细胞凋亡
        4.3.2 PLA2G12B蛋白促人足细胞凋亡中花生四烯酸浓度的变化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的研究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资料收集
        1.1.1 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患者资料收集
        1.1.2 IMN与非MN患者资料的收集
        1.1.3 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的动态监测
        1.2 统计学处理
    2.实验检测步骤
        2.1 实验试剂、仪器的准备
        2.2 实验标本的采集
        2.3 实验室生化学及病理学检测
        2.4 染液配置方法
    3 结果
        3.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人数占所有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肾小球炎症性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人数的比例情况结果
        3.2 肾脏内科肾病综合征IMN组患者和非IMN组患者之间的比较
        3.3 联合检测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抗原结果
        3.4 肾小球PLA2R抗原和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价值
        3.5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IMN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3.6 IMN组患者IMN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之间的区别
        3.7 动态观察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
    4 讨论
        4.1 IMN发病率增高现状
        4.2 在IMN疾病诊断中血清抗PLA2R抗体的应用价值
        4.3 IMN患者肾脏组织病理特点
        4.4 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关系
        4.5 IMN患者临床病情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关系
        4.6 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患者病情、疗效监测的价值
        4.7 INM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的变化
        4.8 IMN患者接受肾移植术后血清抗PLA2R抗体监测的意义
        4.9 IMN病程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变化
        4.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检测血清PLA2R抗体优点
结论
综述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病理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滋养层细胞的ER-LDA检测方法的建立、鉴定及其在地中海贫血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单基因性疾病
    2. 地中海贫血
    3. 产前诊断与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
    4. 基于脱落胎儿细胞的产前诊断
    5.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及目的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新型滋养层细胞鉴定方法ER-LDA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滋养层细胞的特征及其胎源性验证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稀有滋养层细胞用于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与RHD分型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糖肾康颗粒对Hhcy-DKD PI3K、Akt、p-Akt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4 讨论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对DKD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膜性肾病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及对象 第一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IgG亚型在膜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血梁白蛋白水平对膜性肾病治疗的影响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IgG亚型在膜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血桨白蛋白水平对膜性肾病治疗的影响 讨论 第一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IgG亚型在膜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血装白蛋白水平对膜性肾病治疗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8)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和尿Podocalyxin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
    3. 西医学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
    4. 肾小球足细胞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2.临床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4.不良事件的处理
    5.观察指标
    6.临床研究资料统计
    7.研究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肾组织病理检查
    2.肾穿刺组织的光镜标本
    3.肾穿标本免疫病理学检查及切片制作
    4.电镜常规标本的处理
    5.尿液Podocalyxin蛋白ELASA定量检测
第四部分 结论
    1.结果
    2.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配制液成分表)
附录二 (部分实验配制液生产厂家)
附录三 (典型病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博士后申请表
作者简介
致谢

(10)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IgA肾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及肾小球中C4d沉积的意义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IgA肾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C4d沉积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关系的研究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麦考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与糖皮质激素联合麦考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糖皮质激素和MMF对IgA肾病患者血MCP-1及IL-6的影响及意义探讨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 单中心5年肾活检及IgA肾病病理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穿组织检测中的应用与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SPLUNC1体外抗绵羊肺炎支原体研究[D]. 李珂儿.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技术的膜性肾病的代谢机制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0(03)
  • [4]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 胡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滋养层细胞的ER-LDA检测方法的建立、鉴定及其在地中海贫血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 黄一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糖肾康颗粒对Hhcy-DKD PI3K、Akt、p-Akt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孙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膜性肾病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D]. 管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5)
  • [8]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和尿Podocalyxin的关系研究[D]. 任献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165例小儿肾穿刺组织免疫荧光病理检查技术分析[J]. 苗小芬,王睿,朱雪明. 广西医学, 2011(02)
  • [10]免疫抑制剂治疗IgA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刘红. 复旦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免疫荧光直接法在肾组织检测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