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卷取机卷筒主传动系统承载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旺[1](2018)在《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不锈钢复合材料是一种以碳钢为基材,不锈钢等为覆材,两种金属经特殊工艺制作成型的高效节能材料。它的主要特点是碳钢和不锈钢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可以进行热压、冷弯、切割、焊接等各种加工,有良好的工艺性能,材质和厚度可以自由组合,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作为一种资源节约型的产品,减少贵重金属的消耗,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实现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完美结合。因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盐业、水利电力等行业,用于取代全不锈钢,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生产不锈钢复合板材料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的生产工艺有爆炸复合和热轧复合两种。昆钢生产不锈钢复合材料采用的是轧制法,即采用四层叠轧的方式,成品为卷状,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高,可以生产薄带。但这种方式轧制出来的卷中包含两层不锈钢复合板,需要分卷,而目前国内没有相同或相似的生产线可以参考。本文从不锈钢复合板材料的生产工艺入手,研究了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的分卷工艺,设计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结构分析2.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工艺研究、验证。3.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方案设计。4.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成套设备选型校核,专用设备设计。5.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后续改进。
黄焕江,田小刚,胡昌宗[2](2015)在《热轧带钢强力地下卷取机概述》文中认为热轧高强度钢宽厚规格低温卷取是当前和今后地下卷取机生产的发展趋势。针对热轧带钢强力地下卷取机的市场需求、特点及与普通卷取机的区别、开发设计要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作了简要概述和讨论,为了解、研发、应用和推广强力卷取机技术提供帮助。
熊得斌,王志刚,张堂正,吴少斌[3](2015)在《带钢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某钢厂热轧生产线实际需要和热轧地下卷取机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地下卷取机有限元模型,对带钢卷取过程中的各卷取机构承载受力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以卷取新型号高强度带钢为例,通过带钢从夹送辊到卷筒的连续二维动态仿真,分析得到了夹送辊、卷筒、助卷辊的受力情况,从而对现有设备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找到了承载能力不足的设备,并确定需求能力的大小,为即将增设的超强卷取机提供参考。
熊得斌[4](2014)在《基于动态仿真的地下卷取机承载能力的预测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轧带钢作为一种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用途。随着市场对大规格、高强度的热轧带钢需求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钢铁企业都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但新产品大规格、高强度的特点对企业生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位于产线末端的地下卷取机是热轧板带车间热轧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工作能力对热轧带钢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直接影响。针对某厂要生产新规格高强度热轧带钢的情况,急需对现有地下卷取机的承载能力作出评估,预测出设备生产新产品所需能力,指出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从而用于改造现有设备提高生产能力。本文以某钢铁企业热轧分厂热轧地下卷取机为研究对象,以预测现有设备生产新产品所需能力为目的。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地下卷取机的二维热结构耦合有限元模型,模拟了热轧带钢从夹送辊咬入到卷筒卷取成卷的连续过程,实现了助卷辊对带钢头部的踏步跳跃动作。对于现实中难以预测的生产过程,使用经济高效的仿真方法对夹送辊系统、卷筒、助卷辊系统进行模拟,然后利用动态仿真的结果预测生产新产品时设备所需的能力,再对比设备现有设计能力,从而分析出:上夹送辊的减速器和液压油缸能力不足;上夹送辊电机功率能够满足新产品的生产要求;变速箱的承载能力足够,卷筒电机承载能力也足够;助卷辊的液压油缸的能力足够。因此,判断出夹送辊传动系统的减速器是进行改造提升该型热轧地下卷取机卷取能力的关键。文中使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模拟热轧带钢的卷取过程,连续地展现了一个卷取过程中各个设备的工作情况,改变了现有研究停留于仅仅对卷取机中某个部分设备的研究方法,更为真实地反映出热轧地下卷取机的实际工作状态。并通过对现有设备能力的预测,找到了现有地下卷取机中部分承载能力不够的设备,为该热轧厂生产新型带钢产品而改进设备提供了直接且有效的参考。
张宁[5](2014)在《热轧卷取机若干关键零部件性能分析及设计》文中提出热轧板带钢的生产是钢铁轧制行业中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它的发展壮大对推进我国从钢铁产量大国迈向钢铁技术强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热轧薄板厂的全液压地下卷取机使用过程中若干关键零部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侧导板耐磨衬板使用寿命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根据设备结构图纸结合现场实际对卷取机前侧导板改造前的设备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了现阶段侧导板存在的磨损问题产生原因,磨损机理,利用磨损模型分析了磨损现状。对当前解决侧导板耐磨衬板磨损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对问题解决效果给予了相应的评析。针对现存问题,从改变摩擦形式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场实际秉承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加装立辊形式的侧导板,并分析了改造效果。针对主传动箱轴承及机盖螺栓、旋转接头轴承等零件频繁出现非正常周期内的损坏等问题,通过分析整个传动的结构形式和卷筒涨缩过程的传力特点,指出现有结构存在跨度较大、传动节点多和轴向力平衡点失调等问题,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利用有限元进行了计算,提出采取把固定式机械旋转接头改成非接触式液压旋转接头并与主传动箱旋转法兰直接连接、液压系统增加背压回路等相应措施。最后,对改造的侧导板和卷筒设备安装精度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安装精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侧导板和卷筒设备安装过程的安装精度关键控制点,为保证设备改造达到预期目的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高该设备使用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柯[6](2014)在《地下卷取机最大卷取力矩的研究及预测》文中认为地下卷取机是热连轧生产中十分重要的辅助设备,一般位于热连轧机生产线的末端,作用是收集超长带钢,并将其卷取成卷,方便运输和储存。地下卷取机的卷取过程十分复杂,只有分析出各力矩的变化规律,才可以计算卷筒驱动电机的总负载情况,从而为设计人员合理选择工作电机、校核设备能力提供必要的计算参数。本文分析了卷取机的工作原理,测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扭矩的变化,从CSP厂的PDA中采集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二者扭矩变化曲线整体的趋势是相吻合的,证明PDA中的数据真实有效。将PDA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BP神经网络和动态模糊神经网络对最大卷取力矩进行预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各力矩的变化规律,推导出合理的计算方法,建立卷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以卷取直径和带钢张力的变化作为输入,卷取力矩作为输出,运用Simulink建模仿真,对卷取过程进行模拟。输入某种型号的带钢的参数,可以得到整个卷取过程中扭矩变化规律以及产生最大扭矩时所对应的时间。(2)通过对卷取工艺及过程分析,确定影响最大卷取力矩的主要因素。利用PDA中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和动态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设置初始参数,以带钢的厚度、宽度、屈服强度和卷取温度作为网络的输入,分别预测卷取机的最大卷取力矩值,并且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出各自的特点。本课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背景,运用以上方法对最大卷取力矩进行研究和预测,掌握卷取机组的承载能力,并对该机组的卷取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估,为生产超薄高强钢提供理论依据。
薛晓珲[7](2014)在《强力卷取机仿真研究及踏步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轧制行业也不例外,作为轧制行业最后一道工序的卷取机的相关研究和设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现今市场对高强度宽厚度钢材的需求急剧增长,现在的传统卷取机的卷取范围在1.2mm19mm之间,很难卷取高强度宽厚度钢板的卷取工作,直接制约了轧制工艺的有效进程,不但影响了产品的产量,而且在卷取较厚钢材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对带有四个助卷辊的强力卷取机的研制和应用工作变的尤为重要。四辊强力卷取机不但可以卷取普通钢材,而且还可以卷取高强度宽厚度钢材,有效扩大了卷取机的应用范围,有力推动了卷取工艺的发展。本课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对卷取机的研究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卷取工艺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卷取工艺的研究发现,带钢头部在刚咬入卷筒时,是以低速匀加速的慢慢卷取,待卷筒卷取三至五圈后开始以最高卷速匀速卷取,待带钢尾部即将出最末精轧机组时匀减速慢慢卷取,直至卷取完成。在匀速卷取过程中,助卷辊全部弹开,上夹送辊脱离带钢卷取,此时卷筒和最末精轧机间的速度差是建立卷取张力的关键因素。最后还分析了所卷带钢规格以及带钢温度对卷取速度的影响。(2)两种卷取机几何模型的建立。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得出合理选取卷筒直径的方法,卷取张力的计算公式,卷筒径向压力的计算公式,助卷辊和侧导板对带钢作用力的计算公式以及卷筒和助卷辊各自转速的确定。直接在ANSYS软件中建立几何模型。(3)使用ANSYS/LS-DYNA显式动力学仿真技术对两种卷取机分别卷取带钢时的受力比较。过后处理器以带钢上某些点为例,绘制出两种卷取机应力-时间曲线,同时列表比较两种卷取机作用在带钢上平均力的大小,通过图形中的线条和表格中的数值比较可以得到,强力卷取机的卷取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卷取机。(4)对强力卷取机助卷辊的踏步控制进行优化改进。针对强力卷取机助卷辊的抱紧工艺和踏步控制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踏步控制系统的运动方式,并对经典PID控制器进行介绍,接着提出了微粒群优化内模控制策略,在仿真前对卷取机主要工作状况的分析、线性化处理了非线性系统、忽略了管道连接体积、简化了非主要环节及结合现场调试,建立出卷取机助卷辊液压伺服系统踏步控制的数学模型,为方便控制器的设计还对该高阶模型进行了Padé降阶,在本文的最后进行了Simulink仿真研究,对助卷辊的踏步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改进,更好的应用于卷取工艺。本课题通过对传统卷取机和强力卷取机所受应力的比较,得出强力卷取机的优势,并且对强力卷取机的助卷辊的踏步控制进行了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卷取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并能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建明[8](2014)在《热轧地下卷取机助卷系统力学分析及踏步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卷取机在现代热连轧带钢生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各大钢铁公司使用的较先进的卷取机都是依赖国外技术,国内尚欠缺自行系统地进行地下卷取机的整体设计能力。究其主要原因有,研究深度不够,基础性研究没有跟上实际应用,同时没有很好的掌握卷取机的工艺过程、结构参数,没有很好的建立数学模型以及控制数学模型等问题。提高现代热连轧设备的总体设计能力,推进热连轧成套技术国产化势在必行。本文以全面自主开发集成的唐钢热连轧1700生产线中的卷取设备为研究对象,经过充分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分别在卷取工艺及关键设备研制、助卷系统数理模型研究、理论研究踏步控制模型新探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其中理论研究所作出具体工作如下:根据唐钢1700卷取机的具体结构和工艺特点,进行了助卷辊系统的运动学、静力学分析,揭示了卷取机助卷系统辊缝、压力补偿系数、重力补偿系数和驱动油缸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对夹送辊单元的辊缝、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合夹送辊单元的自重、弹簧弹性力、主伺服液压缸的作用力、辊压力等,分析了诸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力学分析和踏步函数控制的一些尝试性研究。本文为解决国产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起到了所应有的作用。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我国在地下卷取机自动踏步控制上,尽快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提供了新思路。
刘汉[9](2013)在《地下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的解析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轧钢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户对带钢的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卷取机是轧钢生产线上的终端设备,连轧机的工作状态也受其制约。而卷取机在生产过程中,工作负载的突然变化会引起其主传动系统发生不稳定的扭振现象,导致各轴段扭矩最大值急剧增加,影响着卷取设备的生产安全和带钢产品的质量。对于卷取厚带钢,传统的卷取控制容易造成更加强烈的扭振现象,因此,探索卷取机生产过程的振动规律,优化卷取过程中的系统控制,对提升轧钢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极为重要。根据某热轧厂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的地下卷取机能力校核的技术开发项目,对卷取机进行了多参数的现场测试。本文在此次测试的基础上,从机械动力学角度出发,对卷取机主传动系统的扭振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复杂的扭振系统进行合理简化,得到能够真实反映卷取机发生扭振的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数值分析计算出主传动系统的模态和动态响应,得到系统的固有频率与主振型,以及卷取机在工作情况下的主传动轴扭矩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卷取厚带钢时,主传动轴的扭振主要发生在带钢卷入阶段、卷取结束到制动开始阶段和制动卸载阶段等载荷发生突然变化的时期,其中卷取结束到制动开始阶段的扭振尤为强烈。通过对卷取机在上述阶段的主传动轴扭矩响应的仿真,分析了各阶段时间取值对系统扭振的影响规律,提出优化的速度控制方法,为热轧厂卷取机的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卢舒心,吕勇[10](2012)在《地下卷取机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文中研究指明卷取机卷取过程是一个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的非线性变形过程,与传统的静态仿真相比,卷取动态仿真能清晰地观察到卷取各个时刻带钢和卷筒的受力情况。以某厂卷取设备卷取某型号带钢为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三维动态仿真,为卷取机卷取过程仿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地下卷取机卷筒主传动系统承载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卷取机卷筒主传动系统承载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锈钢复合材料相关技术动态 |
1.2.2 国内不锈钢复合板项目建设情况 |
1.3 课题来源与必要性分析 |
1.3.1 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工艺工序 |
1.3.2 昆钢不锈钢复合材料的工艺及结构特性 |
1.3.3 后续工艺需求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艺需求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原料卷结构及规格 |
2.1.1 结构 |
2.1.2 规格 |
2.2 功能及需求分析 |
2.2.1 原料卷及头尾部结构 |
2.2.2 功能与需求 |
2.3 分卷工艺流程拟定及描述 |
2.3.1 分卷工艺试验 |
2.3.2 分卷线工艺流程拟定与描述 |
2.4 生产线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要设备选型及专有设备设计 |
3.1 主要成套单体设备的主参数设计选择 |
3.1.1 开卷机主要参数设计 |
3.1.2 矫直机主要参数设计 |
3.1.3 圆盘剪的主要结构参数设计 |
3.1.4 切头剪主要参数设计 |
3.1.5 卷取机的选型 |
3.2 专有设备结构设计 |
3.2.1 撕分机结构设计 |
3.2.2 废边卷取装置 |
3.2.3 活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压系统设计 |
4.1 液压系统总体构成及结构图 |
4.2 开卷机液压系统设计 |
4.3 废边液压系统设计 |
4.4 张力辊液压系统 |
4.5 液压泵站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及试运行方案 |
5.1 控制系统 |
5.1.1 主回路配置 |
5.1.2 控制回路配置 |
5.1.3 数据监控管理 |
5.1.4 PLC系统 |
5.1.5 主传动控制 |
5.1.6 难点和重点的控制 |
5.2 生产线试运行 |
5.2.1 试车的设备 |
5.2.2 设备单体试车 |
5.2.3 联动试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效果及后续改进 |
6.1 应用情况 |
6.2 存在的问题 |
6.3 后续改进的思路与实现 |
6.3.1 .改进思路 |
6.3.2 改进设备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2)热轧带钢强力地下卷取机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强力卷取机的特点 |
2. 1 强力卷取机必须具备的特点 |
2. 2 强力卷取机与普通卷取机的区别 |
3 强力卷取机开发设计要点 |
4 强力卷取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3)带钢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轧卷取工艺过程 |
2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处理 |
2.1 有限元几何模型的建立 |
2.2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处理 |
3 仿真结果与讨论 |
3.1 夹送辊受力分析 |
3.2 卷筒受力分析 |
3.3 助卷辊的受力分析 |
4 结语 |
(4)基于动态仿真的地下卷取机承载能力的预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卷取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地下卷取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研究地下卷取机的意义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下卷取机的工艺过程 |
2.1 地下卷取机的基本结构 |
2.1.1 夹送辊 |
2.1.2 卷筒 |
2.1.3 助卷辊 |
2.2 地下卷取机的卷取原理 |
2.2.1 地下卷取机的卷取过程分析 |
2.2.2 热轧带钢卷取机的生产工艺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下卷取机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 |
3.1 热—结构耦合有限元分析 |
3.2 建立地下卷取机的有限元模型 |
3.2.1 定义模型单元类型和几何参数 |
3.2.2 定义模型的材料特性 |
3.3 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 |
3.3.1 接触边界条件的选择 |
3.3.2 张力控制边界条件的设定 |
3.3.3 初始边界条件的设定 |
3.3.4 热边界条件的设定 |
3.4 助卷辊踏步动作的实现 |
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3.5.1 有限元模型的后处理 |
3.5.2 地下卷取机生产过程动态仿真结果动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下卷取机承载能力的预测分析 |
4.1 夹送辊系统的分析 |
4.1.1 夹送辊模型仿真结果 |
4.1.2 夹送辊传动系统能力的预测 |
4.1.3 夹送辊系统的受力分析 |
4.2 卷筒系统的分析 |
4.2.1 卷筒模型仿真结果 |
4.2.2 卷筒系统能力的预测 |
4.3 助卷辊系统的分析 |
4.3.1 助卷辊模型仿真结果 |
4.3.2 助卷辊承载能力的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5)热轧卷取机若干关键零部件性能分析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热轧卷取机简介 |
1.1.1 地下式卷取机的组成 |
1.1.2 地下式卷取机卷取工艺过程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3 国内外热轧板带钢卷取机研究情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前侧导板性能分析 |
2.1 前侧导板的结构分析 |
2.1.1 平行段侧导板机构 |
2.1.2 倾斜段侧导板机构 |
2.1.3 传动机构 |
2.2 侧导板自动控制过程分析 |
2.3 前侧导板耐磨衬板磨损问题分析 |
2.3.1 耐磨衬板磨损机理 |
2.3.2 利用磨损模型分析磨损过程 |
2.4 耐磨衬板磨损对带钢生产的影响 |
2.4.1 造成对中精度降低 |
2.4.2 影响带钢表面质量 |
2.4.3 影响带钢边部质量 |
2.4.4 维护维修频繁 |
2.5 传统耐磨衬板磨损应对措施的弊端 |
2.5.1 提高更换速度 |
2.5.2 提高耐磨材料特性 |
2.5.3 对下线耐磨衬板补焊 |
2.6 侧导板加装立辊可行性分析 |
2.6.1 摩擦形式改变 |
2.6.2 侧导板结构利旧 |
2.7 侧导板结构改进 |
2.7.1 侧导板改造整体布置设计 |
2.7.2 立辊总成结构设计 |
2.7.3 侧导板主体结构设计 |
2.7.4 辊道护板结构设计 |
2.7.5 立辊升降机构设计 |
2.8 改造预期效果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卷筒传动机构的性能分析及设计 |
3.1 卷筒传动机构组成 |
3.1.1 活动外支撑 |
3.1.2 主传动箱 |
3.1.3 哈呋接手 |
3.1.4 旋转装置 |
3.1.5 滑动轴承座 |
3.1.6 胀缩液压缸 |
3.1.7 旋转接头 |
3.2 卷筒结构及动作过程分析 |
3.3 卷筒传动机构受力分析 |
3.3.1 卷筒受力分析 |
3.3.2 胀缩机构受力分析 |
3.3.3 主传动机构受力分析 |
3.4 热轧卷取机卷筒传动机构故障统计 |
3.5 卷筒传动机构有限元分析 |
3.5.1 有限元理论简述 |
3.5.2 卷筒传动机构有限元分析 |
3.6 卷筒传动机构结构设计改进 |
3.6.1 结构改进设计 |
3.6.2 非接触式液压旋转接头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卷取机改进结构安装精度控制 |
4.1 安装精度 |
4.2 影响改进结构安装精度的因素 |
4.3 改进侧导板结构安装的关键控制点 |
4.4 卷筒主传动机构安装关键控制点 |
4.4.1 轴承的径向游隙 |
4.4.2 卷筒中心线与轧制中心线的垂直度 |
4.4.3 活动外支撑安装精度要求 |
4.4.4 紧固螺栓的预紧力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地下卷取机最大卷取力矩的研究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热轧卷取机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
1.3.2 卷取过程动态仿真的研究现状 |
1.3.3 神经网络在热轧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卷取机结构与扭矩信号分析 |
2.1 卷取机结构 |
2.1.1 卷取机分类 |
2.1.2 卷取机组的基本构成 |
2.2 卷取机工作过程 |
2.2.1 钢带进入夹送辊 |
2.2.2 钢带卷取过程 |
2.2.3 钢卷至卸卷小车 |
2.3 卷取机测试分析 |
2.3.1 扭矩传感器的标定 |
2.3.2 主卷筒扭矩测点的分布及粘贴方式 |
2.4 信号测试的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卷取过程的动态仿真 |
3.1 卷取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张力力矩 |
3.1.2 弯曲力矩 |
3.1.3 摩擦力矩 |
3.1.4 惯性力矩 |
3.2 卷取过程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2.1 卷取直径的确定 |
3.2.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3 Simulink 动态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卷取力矩预测 |
4.1 BP 神经网络 |
4.1.1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 |
4.1.2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
4.2 BP 算法的流程与改进 |
4.2.1 BP 算法的流程 |
4.2.2 BP 算法的缺陷 |
4.3 BP 神经网络的设计 |
4.3.1 执行过程 |
4.3.2 BP 网络模型建立 |
4.3.3 样本的选取 |
4.3.4 初始权值的选取 |
4.3.5 学习速率的设定 |
4.4 BP 神经网络预测卷取力矩的实现 |
4.4.1 BP 网络的仿真训练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3 预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卷取力矩的预测 |
5.1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 |
5.2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3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在卷取力矩预测中的应用 |
5.3.1 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预测过程 |
5.3.2 预测卷取力矩参数的设置 |
5.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7)强力卷取机仿真研究及踏步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取机简介 |
1.1.1 卷取机的应用 |
1.1.2 卷取机的工作原理 |
1.2 卷取机的设备构成 |
1.2.1 夹送辊 |
1.2.2 助卷辊 |
1.2.3 卷筒 |
1.3 课题研究背景 |
1.4 课题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卷取机卷取机理 |
2.1 卷取机的工艺过程 |
2.2 带钢线速度在卷取过程中的变化 |
2.3 产品规格对卷取速度的影响 |
2.4 卷取带钢温度对卷取速度的影响 |
2.5 卷取机相关参数的确定 |
2.5.1 卷筒直径和卷取张力的确定 |
2.5.2 带钢卷取过程中速度参数的计算 |
2.5.3 卷筒的相关分析和径向压力的计算 |
2.5.4 助卷辊和侧导板对带钢作用力的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卷取机和强力卷取机仿真研究及比较 |
3.1 ANSYS 有限元简介 |
3.1.1 ANSYS 的发展 |
3.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3.1.3 有限元法的特点 |
3.1.4 ANSYS/LS-DYNA 的特点和应用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几何建模概论 |
3.2.2 传统卷取机和强力卷取机的几何建模 |
3.2.3 材料属性的设置 |
3.2.4 网格的划分 |
3.2.5 初速度和约束的设置 |
3.2.6 卷取过程叙述及仿真效果 |
3.3 传统卷取机和强力卷取机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 |
3.3.1 Q235 在两种卷取机在各厚度带钢卷取过程中的比较 |
3.3.2 Q345 在两种卷取机在各厚度带钢卷取过程中的比较 |
3.3.3 Q690 在两种卷取机在各厚度带钢卷取过程中的比较 |
3.3.4 传统卷取机和强力卷取机作用在带钢上合力平均力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卷辊踏步控制系统设计 |
4.1 助卷辊抱紧工艺与踏步控制系统 |
4.1.1 助卷辊抱紧工艺 |
4.1.2 踏步控制系统概述 |
4.2 踏步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设计 |
4.2.1 经典 PID 控制器简介 |
4.2.2 内模控制器简介 |
4.2.3 内模控制器设计 |
4.2.4 微粒群优化算法简介 |
4.2.5 微粒群优化步骤 |
4.3 卷取机踏步控制系统仿真 |
4.3.1 系统建模 |
4.3.2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热轧地下卷取机助卷系统力学分析及踏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轧带钢卷取机概论 |
1.1.1 国外热卷取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1.1.2 国内热卷取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
1.1.3 热卷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现代轧制对卷取机控制的要求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
1.3.3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卷取工艺及关键设备简介 |
2.1 卷取工艺概述 |
2.2 关键设备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助卷系统数理模型研究 |
3.1 基本思想 |
3.1.1 控制及动作组件 |
3.1.2 自变量的标定及在线测量 |
3.1.3 系统特征量 |
3.1.4 模型的假设条件 |
3.2 辊缝关系 |
3.3 静力传递系数 |
3.4 自重补偿量 |
3.5 动力分析 |
3.6 自动位置控制 CPC 时域分析 |
3.7 自动压力控制 CPR 时域分析 |
3.8 油缸空程压力 |
3.9 夹送辊控制模型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踏步控制模型新探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构建踏步函数 |
4.3 踏步算法 |
4.3.1 高次多项式法 |
4.3.2 MATLAB 仿真计算法 |
4.3.3 小波分析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9)地下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的解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l.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来源及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概述 |
2.1 热轧地下卷取机概述 |
2.1.1 卷取机的生产布局及主传动系统概述 |
2.1.2 卷取机的生产工艺 |
2.2 卷取机的扭振产生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实测分析 |
3.1 测试原理 |
3.2 现场实测结果与分析 |
3.2.1 动态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2 固有频率测试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扭振解析分析 |
4.1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4.1.1 物理模型建立 |
4.1.2 数学模型建立 |
4.2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
4.2.1 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计算原理 |
4.2.2 固有频率和主振型的结果 |
4.3 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瞬态响应分析 |
4.3.1 扭振仿真分析计算方法 |
4.3.2 激励条件确定 |
4.3.3 主传动轴扭矩响应 |
4.3.4 时间控制对系统扭振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10)地下卷取机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卷取机工作原理 |
2 卷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建立几何模型 |
2.2 选择单元类型 |
2.3 设置材料属性 |
2.4 划分网格 |
2.5 定义PART、定义组件、设置接触参数 |
(1) 定义PART。 |
(2) 定义组件。 |
(3) 设置接触参数。 |
2.6 定义初速度和约束 |
(1) 定义初速度。 |
(2) 定义约束。 |
2.7 加载和求解控制 |
3 仿真结果分析 |
4 结语 |
四、地下卷取机卷筒主传动系统承载能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热轧不锈钢复合卷分卷生产线研发与应用[D]. 刘永旺.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2]热轧带钢强力地下卷取机概述[J]. 黄焕江,田小刚,胡昌宗. 冶金设备, 2015(S2)
- [3]带钢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J]. 熊得斌,王志刚,张堂正,吴少斌. 热加工工艺, 2015(03)
- [4]基于动态仿真的地下卷取机承载能力的预测与研究[D]. 熊得斌.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5]热轧卷取机若干关键零部件性能分析及设计[D]. 张宁. 燕山大学, 2014(01)
- [6]地下卷取机最大卷取力矩的研究及预测[D]. 赵柯.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7]强力卷取机仿真研究及踏步控制系统的设计[D]. 薛晓珲. 太原科技大学, 2014(08)
- [8]热轧地下卷取机助卷系统力学分析及踏步控制[D]. 刘建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2)
- [9]地下卷取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的解析分析[D]. 刘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10]地下卷取机卷取过程的有限元动态仿真[J]. 卢舒心,吕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