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治疗溴隐亭致流产大鼠模型PRL分泌机制对母胎界面Th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邹剑芬[1](2021)在《基于炎性信号通路探究泰山磐石散对流产大鼠的保胎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泰山磐石散对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大鼠母胎界面蜕膜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IL-1β、TNF-α、CD68(巨噬细胞表面标志)、孕激素以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泰山磐石散的保胎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按1:1比例和雄鼠合笼过夜配种,发现阴栓时作为妊娠第1天,并随机将受孕大鼠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n=6)和泰山磐石散组(n=6)。妊娠第1-11天,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予蒸馏水灌胃(10 m L·kg-1·d-1),泰山磐石散组予泰山磐石散汤剂灌胃(10 m L·kg-1·d-1);妊娠第6-8天,模型组和泰山磐石散组均予皮下注射溴隐亭溶液(1 m L·kg-1·d-1;溴隐亭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从而建立SA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75%乙醇(1 m L·kg-1·d-1;75%乙醇为溴隐亭的溶剂);妊娠第12天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妊娠情况,计算胚胎吸收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孕激素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形态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IKKβ、IκBα、NF-κB、IL-1β、TNF-α、CD68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蜕膜组织IKKβ、p-IκBα、p-NF-κB、IL-1β、TNF-α以及P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妊娠情况:SA大鼠子宫内胚胎呈黑褐色,胚胎发育不良,大小不一,个别胚胎体积明显缩小,甚至完全被吸收;而泰山磐石散干预后可明显改善胚胎发育情况,并显着降低SA大鼠胚胎吸收率(P<0.05)。2.ELISA结果:泰山磐石散可上调SA大鼠血清中孕激素的表达水平(P<0.05)。3.HE染色结果:SA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细胞排列紊乱、分布不均,细胞质深染且染色不均,细胞核深染;泰山磐石散可明显改善SA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形态。4.Masson染色结果:SA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胶原纤维染色深,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增粗,且有融合现象;泰山磐石散可明显改善SA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纤维化改变。5.免疫组化结果:泰山磐石散可明显上调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IκBα的表达(P<0.05),下调IKKβ、NF-κB、IL-1β、TNF-α、CD68的表达(P<0.05)。6.Western Blot结果:泰山磐石散可明显下调蜕膜组织IKKβ、p-IκBα、p-NF-κB、IL-1β、TNF-α蛋白的表达(P<0.05),上调PR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泰山磐石散可有效改善SA大鼠的胚胎发育情况,降低胚胎吸收率,改善母胎界面蜕膜组织形态和纤维化改变,并能显着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释放和CD68的表达,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巨噬细胞的活化有关,从而减轻母胎界面的过度免疫炎性反应,发挥保胎的作用;泰山磐石散对NF-κB信号通路激活和巨噬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提高孕激素、PR的表达水平有关。
奚婷[2](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张锦秋[3](2021)在《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运用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治疗后再次予以冻融胚胎移植助孕,统计RIF患者的胚胎种植率、早期流产率以及临床妊娠率来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治疗RIF患者、改善妊娠结局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248例RIF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28例)和观察组(120例),受试者年龄均在2240岁。对照组RIF患者予以胚胎移植内膜准备等常规处理;观察组RIF患者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方口服,自月经周期第23天开始服用,直至移植后10天,连续服用13个月经周期。分析比较两组RIF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比较两组RIF患者的基础FSH水平、促排卵次数、移植次数、移植胚胎数目;分析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后再次移植时内膜准备方案及移植胚胎质量的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两组RIF患者的子宫内膜相关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动脉血流阻力(PI和RI)以及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UPF)治疗前后的变化;此外,分析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冻融胚胎移植其妊娠结局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RIF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纳入研究的RIF患者共248例,其中对照组RIF患者128例,平均年龄(32.16±3.51)岁,平均不孕年限(4.60±1.98)年,平均BMI(23.16±2.78)kg/m2,平均基础FSH水平(7.86±2.63)U/L;观察组RIF患者共120例,平均年龄为(32.29±3.62)岁,平均不孕年限(4.98±2.64)年,平均BMI(22.57±3.00)kg/m2;平均基础FSH水平为(7.74±2.41)U/L,两组RIF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RIF患者IVF相关资料比较和观察组RIF患者相比,对照组RIF患者平均促排卵次数(2.10±0.56次VS2.04±0.68次)、平均移植次数(3.50±0.59次VS 3.46±0.56次)以及平均移植胚胎数目(5.02±0.48个VS 5.00±0.61个)均稍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再次移植时两组RIF患者内膜准备方案和移植胚胎质量的分布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指标比较3.1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前基础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HCG日对照组RIF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低于观察组(9.01±1.10 mm VS 9.63±1.1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形态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前A型子宫内膜形态占比及内膜形态分布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HCG日观察组RIF患者A型子宫内膜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RIF患者(80.00%VS 65.63%),且两组间内膜形态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RIF患者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前子宫动脉血流阻力(PI和RI)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RIF患者移植当天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而观察组RIF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和对照组RIF患者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比较两组RIF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平均值及频率分布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移植当天两组RIF患者平均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RIF患者UPF明显低于对照组RIF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各组间分布均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RIF患者UPF介于12次/分占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VS 3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RIF患者妊娠结局比较观察组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56.67%VS 35.94%)和胚胎种植率(35.23%VS 23.4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RIF患者,而早期流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RIF患者(13.24%VS 28.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能显着提高RIF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其早期流产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子宫内膜形态以及降低子宫内膜蠕动波频率相关。第二部分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目的】探讨RIF发生的免疫学机制以及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NK细胞和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影响,拟从分子水平探讨RIF发生的内在机制以及中医药改善RIF患者妊娠结局的作用途径。【方法】收集2019年08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或ICSI-ET助孕的40例R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作为分组条件,未接受中药治疗者分为B组(20例),接受中药治疗者为C组(20例),治疗方法同前;同时收集首次冻融胚胎移植即成功分娩的20例患者作为正常妊娠组即A组,研究对象年龄均在2240岁。三组患者均于定移植日当天,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4ml5ml,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NK细胞(NK细胞比例、NK细胞活性、颗粒酶B、IFN-γ和CD-107a)和Th1/Th2/Th17细胞因子(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干扰素γ、白介素-6、白介素-4及白介素-17A)的检测。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之间NK细胞和Th1/Th2/Th17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NK细胞比例、活性、颗粒酶B、IFN-γ和CD-107a结果比较和正常妊娠A组患者相比,西医治疗B组和中西医治疗C组RIF患者NK细胞比例、CD-107a均显着偏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B组RIF患者相比,正常妊娠A组患者和C组RIF患者NK细胞活性和颗粒酶B比例明显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患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三组之间IFN-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Th1/Th2/Th17细胞因子结果比较在IL-4细胞因子水平方面,B组RIF患者明显低于正常妊娠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RIF患者虽高于A组患者、低于B组患者,但C组与B组、C组与A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FN-γ细胞因子水平方面,B组和C组RIF患者均显着高于A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7A细胞因子水平方面,B组RIF患者显着高于A组和C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患者IL-17A细胞因子虽高于A组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细胞因子水平三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F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因子平衡遭到破坏即IL-4降低、IFN-γ和IL-17A的升高以及NK细胞活性异常升高的缘故,从而干扰胚胎着床,降低妊娠率;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可能通过降低NK细胞活性、granzyme B和IL-17A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而达到调节免疫、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常韦[4](2021)在《补肾安胎冲剂对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Ras/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在VEGFR2处于抑制状态下对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VEGFR2及其下游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血管生成调控角度探讨补肾安胎冲剂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PF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含药血清组和空白组,含药血清组对应给予补肾安胎冲剂灌胃,空白组则换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连续灌胃7天,每日2次,于末次给药1小时后取腹主动脉血,离心后分别用来制备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和空白组血清,并用MTT法筛选出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同时体外培养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将VEGFR2 siRNA转染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使VEGFR2处于抑制状态后进行后续实验。实验分组为:正常血清组、siRNA-NC正常血清组、药物血清组、siRNA正常血清组、siRNA药物血清组五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VEGFR2、Ras、MAPK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结果:1、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为20%,后浓度继续增加,作用效果不再增强。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显示正常血清组和si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血清组细胞VEGF、VEGFR2、Ras、MAPK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P<0.05);siRNA1正常血清组较正常血清组相比VEGF、VEGFR2、Ras、MAPK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siRNA1药物血清组与siRNA1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 mRNA的表达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血清组和si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P<0.05或P<0.01);siRNA1正常血清组较正常血清组相比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siRNA1药物血清组与siRNA1正常血清组相比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的表达有显着差异(P<0.01)。4、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血清组和si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血清组细胞VEGF、VEGFR2、Ras、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P<0.05);siRNA1正常血清组较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siRNA1药物血清组与siRNA1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Ras、MAPK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补肾安胎冲剂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VEGFR2、Ras和MAPK mRNA及蛋白的表达,调节VEGF/Ras/MAPK信号通路,从而改善母胎界面血管生成,治疗复发性流产。
陈玥婷[5](2020)在《加减胶艾汤促进胎盘DAF表达抑制aPL诱导补体异常激活介导的胚胎损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抗磷脂抗体(a PL)阳性流产小鼠模型,观察研究加减胶艾汤对a PL阳性流产模型小鼠母胎界面促衰变因子DAF的表达及补体激活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影响,试从补体炎症的角度探讨加减胶艾汤治疗a PL阳性流产的病理机制,为加减胶艾汤的临床保胎疗效补充有力的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1.将90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造模组70只。以人β2糖蛋白I(β2-GPI)与无菌PBS溶解,最终浓度为100ug/0.25ml。第1天与完全弗氏佐剂(CFA)1:1比例混合,颈背部皮下注射主动免疫70只造模组小鼠,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代替;第8天与不完全弗氏佐剂(IFA)1:1比例混合,方法同前,对造模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空白组同前进行;第15天小鼠断尾采血,检测抗磷脂抗体阳性者视为造模成功。2.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中+西药组、西药组、模型组,未造模成功的小鼠及原空白组共为正常对照组,均与健康雄鼠按2:1进行合笼,以见到阴栓或阴道涂片可见精子者为妊娠第0.5天,于妊娠D15天处死孕鼠,摘眼球取血,计算各组胚胎丢失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β2-GPI抗体水平。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胎盘DAF的表达及C3在母胎界面的沉积,HE染色观察造模及给药对鼠母胎界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Western-blot定量检测胎盘中DAF的表达,并通过ELISA检测其炎症因子IL-1β、IL-8、TNF-α及补体C3含量。结果:1.造模后小鼠胎盘DAF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2.IL-1β、IL-8、TNF-α、C3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母胎界面大量C3沉积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胎盘组织呈片状、碎屑状坏死,胚胎吸收率明显升高,证明造模方法可靠。3.加减胶艾汤干预后,中+西药组小鼠胎盘DAF的表达高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P<0.01);中+西药组C3、IL-1β、IL-8、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P<0.01);中+西药组胎盘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炎症损伤小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胚胎吸收率低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1,P<0.05)。结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得出,模型组母胎界面IL-1β、IL-8、C3、TNF-α的含量最高,胎盘DAF的表达最低,表明造模可靠。中+西药组小鼠胎盘DAF的表达明显升高,C3、IL-1β、IL-8、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所得结果均较模型组及西药组理想,证明加减胶艾汤干预后,可通过促进胎盘组织DAF的表达,从而抑制a PL介导的补体过度激活,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模型小鼠的胚胎吸收率,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但鉴于中药组方的多靶点性,以及细胞因子网络的复杂性,考虑加减胶艾汤对a PL阳性流产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其他作用机制,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陈鹏典,邱婷婷,宁艳,刘芳,刘昱磊,陈妍,黄素宁,蔡盎[6](2020)在《中医药干预自然流产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文章分析近10年来大鼠实验研究有关中医药干预自然流产的作用机制,认为中医药干预自然流产的机制与以下几点相关:中医药可通过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因子功能、协调母胎界面滋养细胞增殖凋亡以及改善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环节干预自然流产。
赵鑫鑫[7](2020)在《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人脐带华通氏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能否通过调节母胎界面血管生成改善早期自然流产(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ESA)妊娠结局,并进一步探讨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 RNAs)是否参与其中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正常人工流产和ESA蜕膜组织各12例,western blot、q 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2)组织植块法培养WJ-MSCs,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3)复制ESA小鼠模型,设置三组,治疗组:CBA/J×DBA/2,孕1、3、5天尾静脉注射WJ-MSCs(1×106个/次);流产组:CBA/J×DBA/2,正常组:CBA/J×BALB/c,均在孕1、3、5天时尾静脉注射PBS。(4)孕14天眼球取血并处死,计算胚胎吸收率,留取蜕膜组织。ELISA、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外周血及蜕膜中VEGFA的表达。蜕膜组织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并用q PCR验证。(5)利用mi RDB、Targetscan预测小鼠蜕膜中circ RNAs与VEGFA的靶向关系,并验证它们共同靶向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 RNAs)的表达。(6)利用circbase寻找人同源的circ RNAs,用circular RNA interactome、mi RWalk预测人蜕膜中circ RNAs与VEGFA的靶向关系,并验证。(7)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ESA的蜕膜基质细胞(decidual stromal cells,D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8)运用transwell小室建立WJ-MSCs和人ESA的DSCs共培养模型,共培养72h后通过Edu,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色观察WJ-MSCs对D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q PCR检测DSCs中VEGFA、circ RNAs、mi RNAs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蜕膜组织比,ESA蜕膜组织中VEGFA表达下调。(2)原代WJ-MSCs呈长梭状,P2代以后增殖能力增强,P3代在条件培养基诱导后可发生成脂、成骨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标志物符合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原代DSCs呈多边形,分散生长,呈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角蛋白(cytokeratin)阴性。(3)流产组小鼠孕期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胚胎吸收率较治疗组和正常组高,而治疗组和正常组的胚胎吸收率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小鼠蜕膜组织中VEGFA的表达显着高于流产组。(5)治疗组和流产组相比,蜕膜组织中125个circ RNAs存在差异表达,其中mmu_circ_0001609上调最显着。mmu-mi R-140-5p是mmu_circ_0001609与VEGFA共同的靶mi RNA,其在流产组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6)hsa_circ_0002588是mmu_circ_0001609的人同源物,hsa-mi R-615-5p是hsa_circ_0002588与VEGFA共同的靶mi RNA。与正常蜕膜组织比,ESA蜕膜组织中hsa_circ_0002588的表达显着下调,has-mi R-615-5p表达显着上调。(7)WJ-MSCs能促进ESA的DSCs增殖,抑制其凋亡。(8)WJ-MSCs上调ESA的DSCs中hsa_circ_0002588、VEGFA的表达,下调hsa-mi R-615-5p的表达。结论1.人ESA的发生与蜕膜中VEGFA表达下调有关。2.WJ-MSCs治疗能降低ESA小鼠胚胎吸收率,这一作用与促进蜕膜中VEGFA表达相关。3.WJ-MSCs促进小鼠蜕膜中VEGFA表达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mu_circ_0001609吸附mmu-mi R-140-5p,进而解除mmu-mi R-140-5p对VEGFA的抑制,促进VEGFA的表达。4.WJ-MSCs在小鼠蜕膜中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在人蜕膜中亦可能存在,WJ-MSCs促进人ESA的DSCs中hsa_circ_0002588表达上调,hsa_circ_0002588可以吸附hsa-mi R-615-5p,解除hsa-mi R-615-5p对VEGFA的抑制,进而促进DSCs中VEGFA的表达,促进DSCs增殖,减少DSCs凋亡。
谢雅贞[8](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安子合剂治疗ACA阳性流产的Tim-3调控机制及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安子合剂干预后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表达蛋白,观察安子合剂对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蛋白Tim-3表达、血清Th1/Th2比值以及ACA 阳性流产患者血清差异蛋白Tim-3表达和Th1/Th2比值的影响,从Tim-3调节Th1/Th2平衡的角度,探讨安子合剂的安胎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1.观察安子合剂对模型小鼠胚胎丢失率及胎盘ACA和TNF-α含量影响: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通过腹腔注射β2-糖蛋白Ⅰ(β2GPI)建立ACA 阳性流产模型。从妊娠第1天起,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灌胃药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14天。妊娠第8天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ACA和TNF-α含量。妊娠第15天处死小鼠,测量胎鼠、胎盘重量,计算胚胎丢失率,ELISA法检测血清、胎盘ACA和TNF-α含量。2.筛选及分析安子合剂对胎盘差异蛋白表达影响:基于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组(37.7mg/g·d,相当于成人剂量),每组10只。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各组小鼠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蛋白,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和互作网络分析等。应用Western blot验证与RSA发生发展有关的差异蛋白。分析安子合剂干预后ACA 阳性流产小鼠胎盘差异蛋白的表达。3.观察安子合剂通过小鼠胎盘Tim-3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每组10只。模型建立及给药按方法1进行。妊娠第15天处死小鼠,取胎盘、外周血。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胎盘Tim-3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h1、Th2细胞数,计算Th1/Th2比值;采用ELISA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6、IL-10)含量分析安子合剂干预ACA阳性流产小鼠通过Tim-3影响Th1/Th2平衡的机制。4.观察安子合剂的临床疗效及通过Tim-3影响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至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ACA 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安子合剂口服,125ml/次,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100mg,1次/日。连续给药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ACA抗体的变化以及Tim-3及Th1(IL-2、IFN-γ)、Th2(IL-6、IL-10)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变化分析安子合剂通过影响Tim-3降低Th1/Th2比值的疗效机制。结果:1.安子合剂通过降低ACA和TNF-α含量减少小鼠胚胎丢失率:与模型组相比,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均能减少血清和胎盘中ACA滴度和TNF-α含量(P<0.05或P<0.01);显着升高胎鼠、胎盘重量(P<0.05),显着降低胚胎丢失率(P<0.05)。2.安子合剂对小鼠胎盘组织差异蛋白的影响:安子合剂干预后,在ACA 阳性小鼠胎盘组织中共鉴定出49个差异蛋白,其中39个差异蛋白显着上调,10个显着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参与核酸结合,与细胞周期进程和脂质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其中10个蛋白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这些差异蛋白均在模型组胎盘中表达上升(P<0.05),安子合剂干预后这些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差异蛋白Tim-3下降最为明显,为模型组的1/4。3.安子合剂对降低小鼠胎盘Tim-3和Th1/Th2比值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安子合剂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Tim-3表达,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P<0.05或P<0.01);安子合剂低剂量组在降低Tim-3表达、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方面,效果显着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 P<0.01)。4.安子合剂临床疗效及通过Tim-3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安子合剂治疗后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和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能有效降低血清ACA水平,有效降低Tim-3水平,有效减少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比值,降低Th1(IL-2、IFN-γ)细胞因子、升高Th2(IL-6、IL-10)细胞因子,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试验表明,安子合剂治疗ACA 阳性流产患者,临床疗效显着,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ACA水平,并通过抑制血清Tim-3水平来降低Th1/Th2比值;动物实验表明,安子合剂的安胎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影响ACA 阳性流产小鼠胎盘组织中大量差异蛋白表达(39个差异蛋白上升,10个差异蛋白下降),抑制胎盘Tim-3水平,降低血清和胎盘中ACA和TNF-α含量,减少血清Th1细胞数、增加Th2细胞数、降低Th1/Th2的比值,维持母胎界面Th1/Th2的免疫平衡,达到避免妊娠丢失的目的密切相关。
吴花[9](2020)在《补肾安胎冲剂通过Ras/MAPK信号通路促进复发性流产孕鼠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在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中备受关注,观察补肾安胎冲剂对RSA孕鼠胚胎吸收率、子宫蜕膜组织病理形态、血清中大鼠肉瘤(Rat sarcoma,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表达含量及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Placenta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胎盘血管平滑肌细胞(Placenta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PVSMC)及胎盘成纤维细胞(Placenta fibroblast,PF)中Ras、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评估其在促进RSA母胎界面血管新生、发育、重塑中的作用,进一步从分子、细胞水平阐述其保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健康雌性CBA/J小鼠与健康雄性BALB/c小鼠按2:1比例合笼建立正常妊娠模型孕鼠10只。将健康雌性CBA/J小鼠与雄性DBA/2小鼠按2:1比例合笼建立RSA模型孕鼠50只,雌性小鼠检出阴栓或结合显微镜见雌鼠阴道涂片有大量精子视为妊娠第0天,并按妊娠顺序随机分为模型组、黄体酮组、补肾安胎冲剂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小鼠各10只。于妊娠第1天,正常组、模型组孕鼠均以蒸馏水灌胃,黄体酮组、补肾安胎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每组连续干预15天。处死孕鼠后收集每组孕鼠血清、子宫蜕膜组织样本,提取并培养PMVEC、PVSMC及PF。观察每组孕鼠胚胎丢失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分析各组孕鼠的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各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的含量,免疫荧光法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各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孕鼠胚胎吸收率比较:正常组孕鼠胚胎吸收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安胎冲剂高、中、低剂量组及黄体酮组孕鼠胚胎吸收率显着降低(P<0.05)。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相比,黄体酮组孕鼠胚胎吸收率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肾安胎冲剂中、低剂量组孕鼠胚胎吸收率明显低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P<0.01)。2.各组孕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正常组孕鼠蜕膜细胞形态规则,排列嵌紧、整齐,细胞核仁大、呈卵圆形,胞质正常,血管丰富且管壁完整。而模型组孕鼠蜕膜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不一且排列疏松,细胞核固缩、碎裂,甚至少部分出现核凋亡、消失,胞浆水肿,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管腔狭窄,管壁不完整。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干预后的孕鼠蜕膜细胞结构、细胞数量及血管形态、数量均得到改善,其中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与黄体酮组效果最为显着,其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尚整齐、紧凑,少数细胞核固缩,血管较丰富。3.各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水平的比较:模型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孕鼠对比,黄体酮组及补肾安胎冲剂低、中、高剂量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含量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相比,黄体酮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含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安胎冲剂低、中剂量组存在显着差异(P<0.01)。4.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的蛋白表达:各组孕鼠PMVEC、PVSMC及PF的Ras、MAPK在正常组阳性表达最强,模型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弱,补肾安胎冲剂低、中、高剂量组及黄体酮组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强,其中,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及黄体酮组较为显着。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的蛋白表达下降明显(P<0.01)。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安胎冲剂低、中、高剂量组及黄体酮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的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相比,补肾安胎冲剂低、中剂量组孕鼠PMVEC、PVSMC及PF的Ras、MAPK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而黄体酮组孕鼠PMVEC的Ras、MAPK蛋白表达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PVSMC的Ras蛋白表达较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MAPK蛋白表达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相近,无显着性差异(P>0.05);PF中的MAPK蛋白表达下降显着(P<0.01),而Ras蛋白表达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安胎冲剂低、中、高剂量组及黄体酮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补肾安胎冲剂高剂量组对比,补肾安胎冲剂中、低剂量组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黄体酮组孕鼠PMVEC中MAP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P<0.01),而Ras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SMC及PF中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补肾安胎冲剂能改善RSA孕鼠子宫蜕膜组织病理变化,改善血管形态,促进子宫蜕膜组织血管生成,从而达到降低RSA孕鼠胚胎丢失率的作用。2.补肾安胎冲剂防止流产的机制可能与其升高RSA孕鼠PMVEC、PVSMC及PF中Ras、MAPK的蛋白表达,从而促进母胎界面血管生成,为胚胎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血供有关。
江慧敏[10](2020)在《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文中认为1目的本临床研究拟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外周血E2与SDF-1α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实验进一步研究补肾健脾中药在肾虚流产小鼠内皮祖细胞归巢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2方法在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搜集30例补肾安胎冲剂治疗肾虚证流产患者作为研究组,取就诊时及治疗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在同一时期的正常早期妊娠者中选择30例作为空白组,取就诊时及2周后检测外周血SDF-1α含量、E2含量。3结果3.1两组临床一般特征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流产次数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1)。3.2研究组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有效率73.3%。3.3两组ELISA法检测相关指标对比3.3.1 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外周血中SDF-lα含量高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SDF-lα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与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SDF-lα含量无差异(P>0.01)。3.3.2 E2在外周血中含量的比较(1)首诊时:空白组中E2含量多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周后:空白组2周后较首诊外周血中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外周血E2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用药后较空白组2周后外周血E2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3.3 E2与SDF-lα在外周血中含量的相关性空白组、研究组外周血中E2含量与SDF-lα含量呈正相关(P<0.01)。4结论4.1先兆流产患者较正常妊娠患者SDF-1α、E2含量低,提示先兆流产与SDF-1α、E2含量存在相关性;4.2外周血中SDF-1α、E2含量呈正相关,且可能会随着孕周增长而上升;4.3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SDF-1α含量纠正后期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改善自然流产患者临床症状。1目的本部分实验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以胚胎丢失率、EPCs数目、SDF-1α与CXCR-4含量为切入点,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流产小鼠母胎界面EPCs动员、归巢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补肾健脾中药对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血管重铸方面的意义,为临床上中药干预自然流产提供理论支持。2方法2.1建立模型2.1.1骨髓移植模型(1)造模过程:实验选择可全身性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6只GFP转基因小鼠作为供体鼠,制备供体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备用。雌性ICR小鼠100只作为受体鼠,受体小鼠经X射线全身照射后,从尾静脉输注GFP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骨髓移植模型。(2)造模检验:经过4周骨髓重建后取外周血检测GFP阳性细胞比例,选取BMT模型成功的小鼠,进行下一步造模。2.1.2肾虚流产模型的建立在妊娠第1天到第9天,灌服羟基脲(450mg/kg.d)进行造模。在妊娠第10天上午灌服米非司酮(4.0mg/kg.d),以复制肾虚流产模型。2.2实验分组与给药造模成功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另外取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本研究中依据体表面积计算法以及补肾安胎冲剂临床应用剂量换算成小鼠给药剂量。GFP标记的BMT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生理盐水灌胃,作为模型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3.0g/kg.d)灌胃作为中药低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6.0g/kg.d)灌胃,作为中药中剂量组;GFP标记的BMT肾虚流产小鼠10只,补肾安胎冲剂(12.0g/kg.d)灌胃,作为中药高剂量组。2.3取材及指标检测2.3.1骨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祖细胞数量。2.3.2外周血(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SDF-1α含量。2.3.3蜕膜组织(1)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蜕膜组织中EPCs细胞数;(2)采用ELISA检测CXCR-4的表达水平。3结果3.1 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骨髓移植后小鼠死亡6只,造模成功50只,骨髓移植模型造模成功率为53.2%。3.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胚胎丢失率流产率:空白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模型组;空白组比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胚胎丢失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胚胎丢失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各组妊娠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中、低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骨髓EPCs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EPCs数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中、低组间外周血EPCs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1)。3.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空白组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较中药中剂量组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高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1);模型组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中药中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较中药高剂量组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1)。3.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低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EPCs数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组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组间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4.1补肾安胎冲剂对小鼠流产率有影响且可降低小鼠胚胎丢失率,作用效果可能与浓度相关;4.2正常妊娠小鼠与流产小鼠相比,外周血中SDF-1α含量、蜕膜组织中CXCR-4含量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多;4.3补肾安胎冲剂可提高骨髓、外周血、蜕膜组织中EPCs数量;4.4补肾安胎冲剂可能通过上调外周血SDF-1α含量促进EPCs的动员,上调小鼠蜕膜组织CXCR-4的表达促进EPCs的归巢。
二、中药治疗溴隐亭致流产大鼠模型PRL分泌机制对母胎界面Th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溴隐亭致流产大鼠模型PRL分泌机制对母胎界面Th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炎性信号通路探究泰山磐石散对流产大鼠的保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 |
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干预 |
2.3 实验动物取材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妊娠情况 |
2 各组大鼠血清中孕激素的表达水平 |
3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HE染色结果 |
4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
5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5.1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IKKβ表达情况 |
5.2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IκBα表达情况 |
5.3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NF-κB表达情况 |
5.4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β表达情况 |
5.5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α表达情况 |
5.6 各组大鼠母胎界面子宫侧蜕膜组织CD68 表达情况 |
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蜕膜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
6.1 各组大鼠蜕膜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6.2 各组大鼠蜕膜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蛋白表达情况 |
6.3 各组大鼠蜕膜组织PR蛋白表达情况 |
讨论 |
1 泰山磐石散的保胎理论基础 |
1.1 泰山磐石散的选方依据 |
1.2 泰山磐石散的现代药理作用 |
2 泰山磐石散可改善SA大鼠胚胎发育情况及降低胚胎吸收率 |
3 泰山磐石散可改善SA大鼠母胎界面蜕膜组织形态及纤维化改变 |
4 泰山磐石散保胎作用机制的探讨 |
5 SA与免疫、炎症以及激素间关系的探讨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对自然流产的认识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
1 衰老细胞 |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剔除 |
1.6 中止实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冻胚移植内膜准备方案 |
2.2 评估胚胎质量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内容及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RIF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RIF患者IVF相关资料比较 |
3.3 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指标比较 |
3.4 两组RIF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组RIF患者的一般资料特征分析 |
4.2 两组RIF患者IVF相关资料特征分析 |
4.3 两组RIF患者子宫内膜指标比较分析 |
4.4 两组RIF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分析 |
4.5 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的组方研究 |
5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2.4 标本收集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NK细胞比例、活性、颗粒酶B、IFN-γ和 CD-107a比较 |
3.2 三组患者Th1/Th2/Th17 细胞因子比较 |
4 讨论 |
4.1 NK细胞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4.2 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NK细胞的作用 |
4.3 Th1/Th2/Th17细胞因子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 |
4.4 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反复种植失败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补肾安胎冲剂对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Ras/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药物 |
2.4 试剂与仪器 |
3 观测指标 |
4 实验方法 |
4.1 培养构建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 |
4.2 含药血清制备及筛选 |
4.3 siRNA筛选及转染 |
4.4 实验分组及干预 |
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R2、Ras、MAPK mRNA的表达量 |
4.6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的表达 |
4.7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VEGFR2、Ras、MAPK蛋白的表达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
1 含药血清最佳作用浓度筛选情况 |
2 细胞转染siRNA筛选结果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对VEGF、VEGFR2、Ras、MAP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对VEGF、VEGFR2、Ras、MAPK、p-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对VEGF、VEGFR2、Ras、MAP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RSA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RSA治疗方面的认识 |
3 中医对母胎界面的认识 |
4 补肾健脾法与RSA |
5 西医对RSA病因方面的认识 |
6 西医对RSA治疗方面的认识 |
7 VEGF/Ras/MAPK信号通路与RSA |
7.1 VEGF信号通路 |
7.2 VEGF与 RSA |
7.3 VEGFR2与RSA |
7.4 Ras与 RSA |
7.5 MAPK与 RSA |
8 补肾安胎冲剂的主要组方分析 |
9 结果讨论分析 |
9.1 补肾安胎冲剂最佳含药血清浓度筛选结果的分析 |
9.2 细胞转染siRNA筛选结果的分析 |
9.3 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对VEGF、VEGFR2、Ras、MAPK表达水平的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发性流产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加减胶艾汤促进胎盘DAF表达抑制aPL诱导补体异常激活介导的胚胎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1.1 传统中医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1.2 现代中医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2.现代医学对aPL阳性流产的研究 |
2.1 aPL阳性流产之现代病理机制 |
2.2 aPL阳性流产之检测及诊断标准 |
2.3 aPL阳性流产之西医治疗概况 |
3.立题依据 |
3.1 拟研究病理机制 |
3.2 肾虚血瘀为aPL阳性流产的重要病因病机 |
3.3 补肾活血方可有效治疗aPL阳性流产 |
3.4 加减胶艾汤可明显改善aPL阳性患者妊娠结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饲料 |
2.3 实验用药 |
2.4 实验试剂 |
2.5 实验主要仪器 |
2.6 动物模型建造 |
2.7 动物受孕标志 |
2.8 实验分组及给药 |
2.9 实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2.10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加减胶艾汤对aPL模型小鼠胚胎吸收率的影响 |
3.2 加减胶艾汤对胎盘组织炎性损伤、胎盘梗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 |
3.3 加减胶艾汤对C3在母胎界面沉积的影响 |
3.4 加减胶艾汤对母胎界面ILβ-1、IL-8、TNF-α及C3含量的影响 |
3.5 加减胶艾汤对母胎界面DAF表达的影响 |
3.6 总结 |
4.结论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实验技术路线图 |
附录3: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中医药干预自然流产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 |
2 调节免疫因子功能 |
3 协调母胎界面滋养细胞增殖凋亡 |
4 改善胎盘微循环障碍 |
5 结语与展望 |
(7)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资料及仪器设备 |
2.1.1 研究资料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2.2.1 WJ-MSCs的培养 |
2.2.2 WJ-MSCs的鉴定 |
2.2.3 DSCs的原代培养 |
2.2.4 DSCs的鉴定 |
2.2.5 复制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及实验分组 |
2.2.6 小鼠取血及ELISA检测血清中VEGFA的表达 |
2.2.7 各组胚胎吸收率的比较 |
2.2.8 Western blot检测蜕膜组织中VEGFA |
2.2.9 QPCR检测蜕膜组织中VEGFA m RNA |
2.2.10 构建circ RNAs差异表达谱 |
2.2.11 QPCR 验证差异表达的 circRNAs |
2.2.12 mmu_circ_0001609/VEGFA靶向分析及验证 |
2.2.13 mmu_circ_0001609的人同源比对及验证 |
2.2.14 hsa_circ_0002588/VEGFA靶向分析及验证 |
2.2.15 检测DSCs的增殖率 |
2.2.16 检测DSCs的凋亡率 |
2.2.17 Western blot检测DSCs中 VEGFA |
2.2.18 QPCR检测DSCs中相关RNA的表达变化 |
2.2.19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ESA患者蜕膜组织中VEGFA表达下调 |
3.2 WJ-MSCs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3.3 WJ-MSCs减少流产小鼠胚胎吸收率 |
3.4 WJ-MSCs促进小鼠蜕膜组织VEGFA的表达 |
3.5 小鼠蜕膜组织circ RNA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差异表达的circ RNAs的验证 |
3.7 mmu_circ_0001609/mi RNAs/VEGFA的靶向分析及验证 |
3.8 mmu_circ_0001609 的人同源比对及验证 |
3.9 hsa_circ_0002588/mi RNAs/VEGFA的靶向分析及验证 |
3.10 DSCs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
3.11 WJ-MSCs促进DSCs增殖 |
3.12 WJ-MSCs抑制DSCs凋亡 |
3.13 WJ-MSCs对 DSCs中相关分子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综述(一) 免疫相关的复发性流产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间充质干细胞与复发性流产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A: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
B:所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8)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安子合剂治疗ACA阳性流产的Tim-3调控机制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1.1 传统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ACA阳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
2.1 ACA阳性流产的诊断及检测研究 |
2.2 ACA阳性流产的病理机制研究 |
2.3 ACA阳性流产的治疗研究 |
3. 复发性流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3.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技术 |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复发性流产 |
3.3 Tim-3与复发性流产疾病的研究进展 |
4. Th1、Th2与ACA阳性流产关系 |
4.1 Th1/Th2平衡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4.2 Th1细胞因子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4.3 Th2细胞因子与ACA阳性流产的关系 |
5. 安子合剂的前期研究基础 |
5.1 安子合剂的组方研究 |
5.2 安子合剂前期临床研究 |
5.3 安子合剂前期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安子合剂对ACA阳性流产小鼠胚胎丢失率及胎盘ACA和TNF-α含量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饲料 |
2.3 用药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2.6 给药方法 |
2.7 主要指标检测方法 |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安子合剂对胎鼠、胎盘重量的影响 |
3.2 安子合剂对胚胎丢失率的影响 |
3.3 安子合剂对血清和胎盘ACA滴度的影响 |
3.4 安子合剂对血清和胎盘TNF-α浓度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筛选安子合剂干预ACA阳性流产小鼠胎盘组织差异蛋白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饲料 |
2.3 用药 |
2.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2.6 给药方法 |
2.7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 |
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9 胎盘中差异蛋白表达检测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样品SDS-PAGE检测结果 |
3.2 数据质控 |
3.3 蛋白定量分析 |
3.4 蛋白差异分析 |
3.5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3.6 RSA相关差异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安子合剂通过Tim-3调控ACA阳性流产小鼠母胎界面Th1/Th2平衡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饲料 |
2.3 用药 |
2.4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5 分组、造模及受孕标志 |
2.6 给药方法 |
2.7 血清中IL-6、IL-10、IL-2及IFN-γELISA检测 |
2.8 血清中Th1/Th2细胞平衡检测 |
2.9 胎盘中Tim-3表达检测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安子合剂对胎盘Tim-3表达的影响 |
3.2 安子合剂对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 |
3.3 安子合剂对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的影响 |
3.4 安子合剂对血清中Th2细胞因子IL-6和IL-10水平的影响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
4.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5. 结论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脾肾两虚、血热夹淤型ACA阳性RSA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脾肾两虚、血热夹瘀型ACA阳性RSA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3.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补肾安胎冲剂通过Ras/MAPK信号通路促进复发性流产孕鼠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研究内容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各组孕鼠胚胎吸收率的比较 |
2 各组孕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学改变 |
3 各组孕鼠血清中Ras、MAPK含量的比较 |
4 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孕鼠 PMVEC、PVSMC 及 PF 中 Ras、MAPK 的蛋白表达 |
5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孕鼠 PMVEC、PVSMC 及 PF 中 Ras、MAPK 的蛋白表达 |
三 讨论 |
1 中医对RSA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RSA的认识 |
3 母胎界面血管生成与RSA的关系 |
4 PMVEC、PVSMC及PF与RSA的关系 |
5 Ras/MAPK 信号通路与 RSA 的关系 |
6 补肾安胎冲剂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作用 |
7 补肾安胎冲剂治疗RSA的研究进展 |
8 流产小鼠模型的讨论 |
9 实验结果的讨论 |
四 结论 |
五 结语 |
1 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Ras/MAPK 信号通路对复发性流产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西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2.中医学对自然流产的认识 |
一 研究内容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案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临床一般特征情况 |
2.研究组临床疗效 |
3.实验室指标的观察检测 |
三 讨论 |
1.自然流产的病因病机分析 |
2.补肾安胎冲剂组方分析 |
3 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认识 |
4 补肾安胎冲剂与自然流产患者E_2、SDF-1α含量的关系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病因的认识 |
2.动物模型的确立及其依据 |
一 研究内容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二 研究结果 |
1.GFP骨髓嵌合率的检测 |
2.各组妊娠小鼠流产率和胚胎丢失率 |
3.骨髓内皮祖细胞数 |
4.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内皮细胞数 |
5.各组妊娠小鼠外周血SDF-1α的含量比较 |
6.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内皮细胞数 |
7.各组妊娠小鼠蜕膜组织中CXCR-4的表达 |
三 讨论 |
1.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发病机制的认识 |
2.中西医学对自然流产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的治疗 |
3 补肾安胎冲剂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1.创新点 |
2.不足与展望 |
综述 自然流产病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中药治疗溴隐亭致流产大鼠模型PRL分泌机制对母胎界面Th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炎性信号通路探究泰山磐石散对流产大鼠的保胎作用机制[D]. 邹剑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补肾疏肝活血法对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和免疫学机制研究[D]. 张锦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补肾安胎冲剂对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Ras/MAPK通路表达的影响[D]. 常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加减胶艾汤促进胎盘DAF表达抑制aPL诱导补体异常激活介导的胚胎损伤[D]. 陈玥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中医药干预自然流产机制研究进展[J]. 陈鹏典,邱婷婷,宁艳,刘芳,刘昱磊,陈妍,黄素宁,蔡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7]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D]. 赵鑫鑫. 南通大学, 2020(08)
- [8]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安子合剂治疗ACA阳性流产的Tim-3调控机制及临床疗效[D]. 谢雅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补肾安胎冲剂通过Ras/MAPK信号通路促进复发性流产孕鼠母胎界面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吴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SDF-1α、E2含量与CXCR-4的表达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对肾虚流产模型EPCs归巢机制的影响[D]. 江慧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