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剂

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剂

一、免疫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论文文献综述)

Ear-Nose-Throat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ians;Pediatric Allergy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ssociation;[1](2021)在《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联合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上气道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鼻腔短且狭窄,黏膜薄嫩且血管丰富,导致易感染、易堵塞;咽鼓管宽、直、短、呈水平位,导致鼻咽部炎症易波及中耳,引起中耳炎;喉腔较窄,软骨柔软,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喉部梗阻[1]。同时,儿童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体液免疫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缺乏,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细胞免疫发育不完善,存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高表达,促进B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E(IgE)和炎症介质,导致易发生过敏性疾病[1-2]。基于上述特征,儿童易患上气道炎症性疾病。

彭珊珊[2](2021)在《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of Bronchial Asthma,CDBA)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的用药规律。同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养润肺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为中医药理论“异病同治”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儿”and“中医药”and“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or“哮喘迁延期”or“哮喘非发作期”作为关键字段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相关文献;相同方式以“儿”and“中医药”and“变应性咳嗽”or“慢性咳嗽”or“内伤咳嗽”or“久咳”为检索词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出中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相关文献,使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26.0对筛选后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2)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儿(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CDBA-LSQDS)78 例,以及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Allergic Cough-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AC-LSQDS)患儿7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用导师经验方“清养润肺方”治疗,对照组均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程为4周。分析比较同一中医证候的两种疾病治疗前后患儿主次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数据挖掘方面: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有黄芪、甘草、白术、茯苓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陈皮-茯苓,陈皮-白术,防风-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白术,以及半夏-白术-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半夏-茯苓-陈皮,半夏-黄芪-茯苓,半夏-黄芪-白术等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7个新处方。中医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2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白术、桔梗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黄芪-白术,半夏-桔梗-陈皮,茯苓-半夏-陈皮,黄芪-陈皮-防风,茯苓-黄芪-白术等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 8个新处方。(2)临床研究方面,总体疗效上:治疗2周后,CDBA-LSQDS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SQDS患儿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BA-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气喘、鼻痒、咽痒、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咳嗽、胸闷、鼻塞、流涕、喷嚏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咳嗽、胸闷、咽痒、喷嚏、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气喘、鼻塞、鼻痒、流涕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C-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夜间咳嗽、咽痒、面色、精神、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日间咳嗽、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食欲食量等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日间咳嗽、夜间咳嗽、咽痒、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精神等症状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肺脾二脏为核心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符合临床实践活动,清养润肺方治疗肺脾气虚证CDBA和AC患儿均产生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异病同治的内涵。

容嘉妍,黄娟,陈昂,刘翔腾,王冰洁,林嘉镖[3](2021)在《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行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的78例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标准化安脱达皮下脱敏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 EV1%、F VC%和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哮喘症状评分、鼻炎症状评分、免疫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的FEV1%、FVC%和FEV1%/F V C%等肺功能指标,CD4+、C D4+/CD8+水平均升高;患儿治疗后的哮喘症状评分、鼻炎症状评分、CD8+水平则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可改善免疫情况、肺功能、哮喘症状和鼻炎症状,值得应用。

李凌智[4](2021)在《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吸道过敏包括哮喘(Bronchial asthma,asthma)和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目前临床上对两者的诊断和治疗是分别进行的且无根治方法。许多研究证实呼吸道过敏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存在联系,补充乳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影响与过敏相关的免疫应答反应。因此,本文从呼吸道过敏共有的炎症-免疫机制出发筛选最具潜力的乳杆菌菌株,分析其调节肠道菌群、免疫应答和缓解炎症的作用及机制,并进行人群试验评价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综合评价6种可食用乳杆菌对呼吸道炎症、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及代谢调节作用。6种乳杆菌均缓解呼吸道炎症,均降低Th2相关的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而对Th1相关的免疫球蛋白没有提升作用,对Th17相关的炎症因子的作用存在差异。6种乳杆菌均改变β多样性,对α多样性无影响,上调的菌属对缓解呼吸道炎症具有保护作用,下调的菌属对缓解呼吸道炎症具有消极作用。罗伊氏乳杆菌在改善以上指标上表现出最好的效果,它特异性的调节了Lactobacillus和Enterococcus,富集了丙酮酸代谢通路,促进了肠道代谢产物SCFA的产生。这可能是它对呼吸道炎症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的原因。解析罗伊氏乳杆菌缓解呼吸道炎症,改善免疫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作用机制。发现它调节肠道菌群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免疫的作用是菌株特异性的。其中,CCFM1072和CCFM1040显着降低呼吸道炎症评分,分别为50%和58%;降低呼吸道中Th2和Th17相关的炎症因子,而对血清中Th1相关的免疫反应均没有提升作用。CCFM1072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一方面恢复总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促进具有合成SCFA能力的特定细菌的增长,进而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以同时抑制Ig E介导的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最终实现抑制呼吸道过敏性炎症;而CCFM1040机制并未通过这样的肠道菌群调节依赖机制。为探究CCFM1040的作用机制,首先评价了CCFM1040死菌的作用,发现死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免疫的作用和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与活菌相似。因此,确定CCFM1040细胞表面或者胞内的某些物质能够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过敏性呼吸道炎症的关键物质。进一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深入分析发现活/死菌富集了(p<0.01)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功能基因和代谢产物。推测促进色氨酸代谢是CCFM1040调节肠道菌群提升Treg反应的作用通路,吲哚胺2,3-双氧酶(IDO)可能是CCFM1040调节肠道菌群提升Treg反应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试验验证死/活菌均显着(p<0.01)促进小鼠结肠和血清中IDO的表达量,均提升了血清中的犬尿氨酸含量。说明CCFM1040的作用机制是菌体自身物质进入肠道中,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刺激宿主细胞表达IDO,激活IDO-犬尿氨酸通路,进而提高Treg细胞的水平,以同时抑制Th2和Th17型免疫反应,最终实现抑制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最后评价了CCFM1040对哮喘和变应性鼻炎成年受试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发现CCFM1040显着提高了哮喘受试者的症状控制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变应性鼻炎受试者打喷嚏和鼻漏的评分以及睡眠和非鼻、眼症状的评分。进一步分析CCFM1040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作用,发现CCFM1040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抑制了变形菌门和Intestinibacter目下的细菌生长;同时调节了肠道菌群碳水化合物、能量和脂类代谢、异种生物降解和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免疫系统中18条代谢通路。这些变化有助于CCFM1040同时改善变应性鼻炎成年受试者的症状。

陈德祯[5](2021)在《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雷火灸与针刺两种疗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对比两种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1:1比例分为雷火灸组和针刺组。其中雷火灸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采用雷火灸治疗;针刺组实际完成3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周期28天,隔天治疗1次,共14次。对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数据采集,随访结束后评价疗效。疾病疗效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治疗前后差异,主症、次症、鼻部体征的组间与组内比较均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结果:雷火灸组与针刺组治疗变应性鼻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雷火灸组总有效率86.21%,针刺组总有效率73.33%,经非参数秩和检验,雷火灸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17(p﹤0.05)。在打喷嚏、流涕症状方面,雷火灸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在主症-鼻痒、鼻塞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次症-自汗、气短、语声低怯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恶风怕冷、鼻部体征方面,雷火灸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雷火灸与针刺都能够较好地治疗变应性鼻炎。雷火灸组在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打喷嚏、流涕、恶风怕冷、鼻甲肿胀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在改善患者的鼻塞、鼻痒、自汗、气短、语声低怯方面,两组疗效相当。雷火灸组与针刺组治疗结束后变应性鼻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复,但两组仍保持较好的临床疗效。

张玥钰[6](2021)在《鼻呼气一氧化氮、血清维生素D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鼻呼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客观指标血清总IgE(total IgE,tIgE)、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EOS)百分比以及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主观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价上述指标诊断价值,为变应性鼻炎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共计130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R组(52例)和中-重度AR组(78例),对照组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66例),仔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纳库仑呼气分析仪系统进行nNO浓度检测,同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血清总IgE及血常规检测,AR组患者需完成变应原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 IgE)检测以及填写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表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评分表记录鼻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PSS25.0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及诊断效能。结果:1.在本研究变应原检测中阳性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艾蒿(44.62%)、豚草(24.62%)、柳树/杨树/榆树(20.77%);2.AR组患者中,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的阳性率分别为76.15%和80.77%,两者阳性率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总IgE水平与过敏原阳性的数量及特异性IgE最高阳性强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3.AR组nNO值为(623.91±175.5)ppb高于对照组nNO值(401.95±54.6)pp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AR组与中重度AR组nNO的值分别(598.73±111.3)ppb、(640.69±206.6)ppb,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AR组与中重度AR组25(OH)D值分别为(16.61±6.11)ng/ml和(14.82±6.29)ng/ml,低于对照组25(OH)D值(23.17±7.13)n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重度AR组与轻度AR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轻度AR组和中重度AR组三组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率分别为19.70%、65.39%和76.93%,对照组患病率显着低于轻度组及中重度组的患病率(P<0.05);但轻度AR组与中重度A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AR组,nNO与EOS%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610,P=0.000),与tIgE呈低度正相关关系(r=0.347,P=0.000);25(OH)D与EOS%呈低度负相关关系(r=-0.240,P=0.006),与tIgE不存在线性相关(r=-0.085,P=0.338);6.在AR组,nNO与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关,与VAS及RQLQ评分表呈正相关关系(P<0.05);25(OH)D与基数资料及VAS评分无关,与RQLQ评分表呈低度负相关关系(P<0.05);7.ROC曲线分析:nNO的AUC面积为0.929,最佳截断值为483ppb,其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95.5%;tIgE、EOS%、25(OH)D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01.625IU/ml、4.60%、20.35ng/ml;AUC面积为0.923、0.944、0.783;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6.2%和98.5%、86.2%和93.4%、80.3%和74.6%,nNO联合25(OH)D诊断AR其AUC面积为0.938,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9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艾蒿、豚草、柳树/杨树/榆树为最常见的排名前三的变应原,联合检测血清tIgE及s IgE可对AR的诊断与预防提供更可靠的依据;2.AR组患者nNO高于对照组,但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与EOS%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与tIgE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在VAS及RQLQ评分中nNO主要影响鼻部的症状评分。3.AR组25(OH)D值低于对照组25(OH)D值,AR组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高,其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25(OH)D与EOS%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与tIgE不存在线性相关,与RQLQ评分表呈低度负相关关系。4.nNO、tIgE及EOS%诊断变应性鼻炎准确性较高,25(OH)D具有中度准确性,nNO联合25(OH)D能提高诊断AR的准确性。

胡浩磊[7](2021)在《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患病率为10%~20%,而我国AR患病率达4%~38%[1]。AR急性发作时会出现打喷嚏、流清涕、鼻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引发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疾病,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AR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鼻腔腺体过度分泌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还有强大抗炎作用的糖皮质类药物,但激素药物副作用比较多,长期使用对身体损害比较大。植物源性药物是近年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被视为新的替代疗法。因此,我们尝试用植物源性药物1,8-桉油精治疗变应性鼻炎。目的观察1,8-桉油精对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及鼻黏膜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AR模型组、1,8-桉油精100mg/kg组、1,8-桉油精50mg/kg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均致敏法建立AR模型。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1,8-桉油精不同剂量和地塞米松治疗,每日1次。各组在治疗2周和4周后,这两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测评,鼻黏膜组织HE染色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α(TNF-α)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鼻黏膜中AQP5的分布及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鼻黏膜中AQP5的表达。结果大鼠AR模型建立成功,对照组行为学评分为(1.40±0.51)分,其他造模组为(6.36±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1,8-桉油精不同剂量治疗后与AR模型组比较,行为学评分均明显降低。鼻黏膜组织学观察,经1,8-桉油精不同剂量治疗后大鼠损伤的鼻黏膜上皮出现好转,腺体和腺管逐渐恢复。ELISA法检测血清,与对照组比较,AR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浓度明显升高。各药物治疗组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较AR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化观察鼻黏膜组织中AQP5主要分布在鼻黏膜的上皮细胞以及基底细胞和腺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R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的鼻黏膜AQP5表达降低(2周:0.41±0.12比1.12±0.15;4周:0.42±0.11比1.13±0.18)(均P<0.05)。1,8-桉油精50mg/kg组、1,8-桉油精100mg/kg组、地塞米松组治疗后大鼠鼻黏膜AQP5较AR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周:0.82±0.14/1.22±0.13/1.23±0.12比0.41±0.12;4周:1.13±0.16/1.23±0.15/1.24±0.16比0.42±0.11)(均P<0.05)。结论1,8-桉油精可以减轻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水肿,缓解打喷嚏、流鼻涕等不适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TNF-α、IL-1β浓度水平,调节鼻黏膜AQP5的表达有关。

王怡然[8](2021)在《短波紫外线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研究,全面评估短波紫外线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推广做出贡献。方法:选取我院2019-3至2020-6收治的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200例,门诊诊断符合2018年英文版《中国过敏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随机将其分成4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50例。治疗期间脱落病例17例,最终共有18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其中A组47例,B组45例,C组46例,D组45例。四组性别、年龄、病程、分类等一般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四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氯雷他定、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A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匹多莫德片;B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短波紫外线治疗;C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匹多莫德片及短波紫外线治疗;D组仅行基础治疗。疗程4周。四组患者治疗前签署过敏性鼻炎患者参加耳鼻喉科科研的知情同意书(附件1),首次治疗前(T0)、第1周(T1)、第4周(T2),由同一位受过专业培训且与研究无关的耳鼻喉科专业医师对患者行鼻内窥镜检查并给予症状、体征评分,然后分别由另2名未参与治疗、双盲的耳鼻喉科专业医师记录临床观察表(附件2),详细记录调查表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复发情况等。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首次就诊(T0)时,四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相比,四组患者在T1、T2时症状、体征总积分组内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在T1、T2时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在T1、T2时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2与D组相比,C组在T1、T2时的总有效率分别组间比较均显着提高(P<0.0083);与A组、B组相比,C组在T2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显着升高(P<0.0083)。3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短(P<0.05)。A组、B组、C组比较结果如下:三组鼻塞的缓解时间无明显区别(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鼻痒的缓解时间较短(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流涕和打喷嚏的缓解时间较短(P<0.05)。4预后:A组、B组、C组复发情况无显着差异(P>0.0083);与D组相比,A组、B组、C组复发情况分别组间比较均显着降低(P<0.0083)。结论:四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中重度AR,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联合应用匹多莫德和短波紫外线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有效率更高,症状、体征评分下降更明显,症状缓解时间更短且能延缓疾病的复发,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王涛,齐子蛟,吴玉彬[9](2020)在《匹多莫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EOS)、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EOS和GM-CSF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33%(53/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4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4)。治疗后,两组患者鼻部、眼部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缓解,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痒、鼻塞、喷嚏、流涕、流泪及眼痒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睡眠、实际问题、非鼻(眼)症状、鼻部症状、眼部症状及情感等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L-4、IL-5、EOS及GM-CS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患者血清IL-12、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3%(14/60)、26.67%(16/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23)。结论:在氯雷他定基础上联合应用匹多莫德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调节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状态,降低血清炎症因子、EOS及GM-CSF水平,患者耐受性好。

孙楚东,肖蒙,郝钧,罗丽华,赵连阳,郑永刚[10](2020)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和多重变应原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粉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两组数据,探讨多重变应原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至2018年5月,就诊我科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且均完成2年疗程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患者162例,其中单一粉尘螨致敏组(下称单一组)72例,多重致敏组(下称多重组,含2种上的变应原过敏)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1年后、2年后,鼻部症状评分、鼻部总症状评分(TNSS)、药物评分(TMS)、有效率及Th1/Th2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疗效、依从性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1)两组患者鼻部症状(喷嚏、鼻痒、流涕、鼻塞)评分、TNSS、TM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1年后、2年后,两组患者鼻部症状、TNSS、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一组1年后有效率62.5%,明显优于多重组的53.33%;单一组2年后有效率70.83%,优于多重组的65.56%;但是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疗程越长,疗效越接近。(4)治疗1年后、2年后,两组患者Th1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升高,Th2细胞百分比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2年后,两组Th1/Th2细胞所占百分比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单一粉尘螨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二者治疗疗程越长,其疗效越好,越接近;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是治疗多重变应原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二、免疫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疫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联合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
2 多种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合并的诊断
3 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抗炎治疗药物
    3.1 局部糖皮质激素
        3.1.1 局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3.1.2 局部糖皮质激素的不同给药方式及优势局部糖皮质激素包括鼻喷和雾化吸入两种给药方式。
        3.1.2. 1 鼻喷糖皮质激素
        3.1.2. 2 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3.2 抗组胺药
    3.3 局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物的使用
    3.4 抗菌药物
    3.5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3.6 其他药物
4 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相互合并时的联合治疗
    4.1 过敏性鼻炎伴慢性鼻窦炎的治疗
        4.1.1 药物治疗
        4.1.2 鼻腔清洗/冲洗
        4.1.3 手术
    4.2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伴腺样体肥大的
        4.2.1 一般治疗
        4.2.2 药物治疗
        4.2.3 手术
        4.2.4 其他
    4.3 慢性鼻-鼻窦炎相关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治疗
    4.4 鼻、鼻窦、鼻咽部炎症合并中耳炎的治疗
        4.4.1 鼻、鼻窦、鼻咽炎症的治疗
        4.4.2 中耳炎的治疗
        4.4.2. 1 耳局部治疗
        4.4.2. 2 抗菌药物治疗
        4.4.2. 3 手术治疗
5 展望

(2)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异病同治的阐述
        1.1 异病同治的发展历程
        1.2 历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4 异病同治的现代应用
        1.5 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
        1.6 异病同治的总结与展望
    2. 支气管哮喘的阐述
        2.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3. 变应性咳嗽的阐述
        3.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4. 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儿童变应性咳嗽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合并用药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疗效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袁斌教授运用清养润肺方治疗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经验探讨
        2.1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
        2.2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2.3 袁斌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3. 立方分析
        3.1 组方理论探讨
        3.2 组方药物分析
        3.3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2.2 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比较
    2.3患儿治疗前后的哮喘、鼻炎症状分比较
3 讨论

(4)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呼吸道过敏概述
        1.1.1 呼吸道过敏流行病学概述
        1.1.2 呼吸道过敏发病机制
        1.1.3 呼吸道过敏防治措施
    1.2 肠道菌群与呼吸道过敏
        1.2.1 肠道菌群稳态
        1.2.2 肠道菌群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1.2.3 呼吸道过敏的肠道菌群特征
    1.3 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的潜力
        1.3.1 乳杆菌抗过敏及减轻炎症反应
        1.3.2 乳杆菌改善免疫应答
        1.3.3 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
    1.4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与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间关系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2.3 实验方法
        2.3.1 乳杆菌的培养和菌悬液的制备
        2.3.2 动物实验设计
        2.3.3 小鼠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2.3.4 小鼠血液中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2.3.5 小鼠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2.3.6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DNA提取和扩增序列
        2.3.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8 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2.3.9 数据统计及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乳杆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效果评价
        2.4.2 乳杆菌抑制血液中呼吸道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效果评价
        2.4.3 乳杆菌抑制肺部呼吸道过敏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效果评价
        2.4.4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总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2.4.5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属水平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2.4.6 乳杆菌调节的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炎症-免疫指标的关联
        2.4.7 乳杆菌对过敏性炎症小鼠肠道菌群代谢功能的调节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伊氏乳杆菌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机制探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罗伊氏乳杆菌菌液的制备
        3.3.2 动物实验方案
        3.3.3 小鼠肺组织中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3.3.4 小鼠肺组织组胺含量测定
        3.3.5 小鼠呼吸道过敏性炎症因子含量测定
        3.3.6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
        3.3.7 小鼠脾脏中Treg细胞的测定
        3.3.8 小鼠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3.3.9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与基因组提取
        3.3.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1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罗伊氏乳杆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3.4.2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呼吸道过敏相关免疫反应的作用
        3.4.3 罗伊氏乳杆菌对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和脾脏中Treg细胞的作用
        3.4.4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过敏性炎症小鼠总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3.4.5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过敏性炎症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3.4.6 CCFM1072和CCFM1040 肠道菌群调节与免疫调节间相关性分析
        3.4.7 CCFM1072和CCFM1040 对肠道菌群功能的调节作用
        3.4.8 罗伊氏乳杆菌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机制的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调节肠道菌群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机制探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实验动物及饲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死/活菌菌液的制备
        4.3.2 动物实验方案
        4.3.3 小鼠过敏性炎症病理评估
        4.3.4 小鼠呼吸道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
        4.3.5 小鼠肺组织组胺含量测定
        4.3.6 小鼠Treg细胞测定
        4.3.7 小鼠粪便样品采集
        4.3.8 小鼠肠道菌群非靶向代谢组测定
        4.3.9 小鼠IDO、色氨酸和犬尿氨酸含量测定
        4.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CFM1040 死菌降低呼吸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4.4.2 CCFM1040 死菌抑制呼吸道中Th2和Th17 型免疫反应的作用
        4.4.3 CCFM1040 死菌对血液中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4.4.4 CCFM1040 死菌对脾脏中Treg细胞的作用
        4.4.5 CCFM1040 死菌对呼吸道中IL-10 的作用
        4.4.6 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肠道特定细菌的调节作用
        4.4.7 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作用
        4.4.8 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揭示CCFM1040 对小鼠肠道菌群代谢物的作用
        4.4.9 CCFM1040 缓解呼吸道过敏性炎症机制的探讨
        4.4.10 CCFM1040对IDO的作用
        4.4.11 CCFM1040 对色氨酸代谢产生犬尿氨酸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伊氏乳杆菌CCFM1040 对呼吸道过敏人群的缓解效果评价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诊断标准
        5.3.3 受试者招募
        5.3.4 受试者基础特征测定
        5.3.5 实验分组
        5.3.6 CCFM1040 干预方案
        5.3.7 CCFM1040 缓解作用评价
        5.3.8 受试者粪便样品采集与基因组提取
        5.3.9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受试者基础特征
        5.4.2 CCFM1040 对哮喘受试者症状的作用
        5.4.3 CCFM1040 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症状的作用
        5.4.4 CCFM1040 对变应性鼻炎受试者生活质量作用
        5.4.5 CCFM1040 调节变应性鼻炎受试者总体肠道菌群
        5.4.6 CCFM1040 改变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
        5.4.7 CCFM1040 调节变应性鼻炎受试者肠道菌群基因功能组成
        5.4.8 CCFM1040 干预的安全性和不良事件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Ⅱ
附录Ⅲ

(5)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试验设计
    1 临床研究
        1.1 观察对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试验设计
        2.1 随机
        2.2 对照
        2.3 盲法
        2.4 研究周期
        2.5 试验方法
        2.6 观察指标
    3 统计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资料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比较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1 两组主症积分比较
        2.2 两组次症积分比较
        2.3 两组鼻部体征积分比较
        2.4 两组有效率比较
    3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2 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三大效应
        2.1 温热效应
        2.2 按压效应
        2.3 穴位效应
    3 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3.1 神经调节机制
        3.2 免疫调节机制
    4 结果分析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随机数字表
综述: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鼻呼气一氧化氮、血清维生素D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2 章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变应原种类及致敏强度分布情况
    2.3 血清tIgE与过敏原sIgE阳性率比较
    2.4 血清tIgE与过敏原数量及sIgE最高致敏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2.5 三组各项客观指标分析
    2.6 三组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的比较
    2.7 AR组 nNO、25(OH)D与客观指标tIgE和 EOS%的相关性
    2.8 AR组 nNO、25(OH)D与基数资料、VAS及 RQLQ评分表的相关性
    2.9 nNO、25(OH)D、tIgE及 EOS%的诊断价值
    2.10 nNO联合25(OH)D诊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价值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维生素D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8-桉油精药物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水通道蛋白在鼻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短波紫外线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分析
结果
附图
附表
附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匹多莫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QLQ评分变化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5、IL-12及TNF-α水平变化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OS、GM-CSF水平变化比较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10)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和多重变应原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3.1 鼻部症状计分标准
        3.2 对症治疗药物评分(total medication score,TMS)
        3.3 疗效评定
        3.4 两组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检测变化
    4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 单一组与多重组的鼻部症状评分及TMS评分比较
    2 单一组与多重组治疗1年后、2年后疗效对比
    3 单一组与多重组Th1/Th2细胞水平变化比较
    4 依从性和不良反应
讨 论

四、免疫调节剂治疗变应性鼻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联合治疗专家共识[J]. Ear-Nose-Throat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ians;Pediatric Allergy Committee of Chines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1(12)
  • [2]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D]. 彭珊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尘螨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尘螨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的预后分析[J]. 容嘉妍,黄娟,陈昂,刘翔腾,王冰洁,林嘉镖.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06)
  • [4]乳杆菌对呼吸道过敏缓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凌智. 江南大学, 2021(01)
  • [5]雷火灸治疗变应性鼻炎(肺虚感寒证)的临床研究[D]. 陈德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6]鼻呼气一氧化氮、血清维生素D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研究[D]. 张玥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1,8-桉油精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性状态的影响[D]. 胡浩磊.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短波紫外线联合匹多莫德治疗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D]. 王怡然.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匹多莫德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J]. 王涛,齐子蛟,吴玉彬.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12)
  • [10]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和多重变应原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孙楚东,肖蒙,郝钧,罗丽华,赵连阳,郑永刚.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0(12)

标签:;  ;  ;  ;  ;  

过敏性鼻炎的免疫调节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