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苏麦6号推广应用要点

新品种苏麦6号推广应用要点

一、苏麦6号新品种推广应用掌握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梁鹏[1](2021)在《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渍水胁迫是世界范围内的非生物逆境,长久以来限制着高降水地区小麦生产。近年来,全球异常气候频繁发生,导致时空降水不均愈发严重,加剧了高降水地区小麦渍害发生。作为中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生育期间降水量充沛,但常超小麦生长正常需水,导致渍水逆境在各生育阶段均有发生。筛选和应用耐渍性强的小麦品种是应对渍水逆境的一项主要措施。本试验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盆钵场和仪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分别通过盆钵和大田种植方式开展,以江苏生产上推荐种植的不同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于三叶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设置土壤渍水处理,研究渍水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生理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和渍水耐受差异品种间关键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差异,以期阐明品种高产耐渍的机理,探索利用图像数据获取进行品种耐渍性评价的可能性,旨在为小麦耐渍品种选用和抗逆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三叶期连续15天渍水显着降低了 5叶期小麦地上部干重、苗高、主茎叶片数、单茎茎蘖数、叶面积和绿叶SPAD值,28个品种分别平均下降14%(0%-28%)、11%(1%-18%)、6%(0%-12%)、13%(0%-38%)、14%(2%-28%)和15%(5%-24%)。相关性分析表明渍水胁迫下单项农学指标降幅间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采用单一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进行品种耐渍性评价。因此,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构建了综合耐渍评价指标值(D值)。经验证,各品种D值的估计精度均大于0.999,可较好地综合反映小麦耐渍性差异。农学指标与D值相关性分析表明,渍水胁迫后较高的植株地上部干重、茎蘖数和叶面积是耐渍品种筛选的最佳农学指标。进一步分析了 RGB图像参数与植株农学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俯视获取的RGB图片颜色参数H、b和2G-R-B可以反映叶片叶色;侧视和俯视图像的纹理参数dissimilarity、homogeneity和ASM可以反映植株形态特征。总之,渍水胁迫后俯视图像颜色参数H、侧视图像纹理参数dissimilarity、homogeneity和ASM可用于小麦品种苗期耐渍性的智能评价指标。2.拔节期连续10天渍水处理显着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22个品种降幅在30—59%。渍水处理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了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LAI和倒三叶SPAD值,造成了光合生产能力的下降。按籽粒产量及其渍后降幅进行聚类,将品种分为低产渍水耐受、高产渍水耐受、低产渍水敏感、高产渍水敏感4种类型。自然生长条件下,高产类型较低产类型具有高的孕穗期和开花期生物量和LAI和孕穗期倒三叶SPAD值,健壮的开花期单茎,显着高的成熟期生物量、氮素积累量和单穗重。表明,高产品种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个体光合生产能力,提升了群体光合物质积累水平。渍水处理条件下,渍水耐受类型较敏感类型表现出开花期显着高的倒二叶和倒三叶SPAD值,成熟期较高的生物量、氮素积累量、结实小穗数、每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暗示,耐渍品种在渍水胁迫后仍具有较强的花后光合生产和积累能力,提升了单穗生产力。在不同水分条件下,高产渍水耐受类型较其他类型孕穗期和开花期LAI均较高,且开花期单茎绿叶叶片更重。结果表明,高产渍水耐受型小麦品种具有叶片面积大和叶片光合物质储藏多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高空近红外图像参数与植株农学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和渍水条件下开花期获取的近红外、蓝光和绿光波段的DN值与同期农学指标和籽粒产量间相关性均未达极显着水平,表明获得的图像参数对小麦生长状况反映效果较差。3.花后连续7天渍水处理显着降低了籽粒产量,22个品种降幅在8—49%。渍水处理显着减少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乳熟期剑叶和倒二叶叶片绿叶面积、SPAD值和单位面积上三叶绿叶面积,以及乳熟期剑叶RUBP酶、POD酶、CAT酶、GOGAT酶、GS酶和NR酶活性,显着增加了 MDA含量;显着减少了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结果表明,花后渍水造成了叶片早衰,光合生产能力、氮代谢水平的下降,制约了籽粒灌浆物质供应,降低了单穗产量。不同品种自然生长条件下籽粒产量与渍后产量降幅间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说明品种产量越高花后受渍减产越多。自然生长和渍水处理条件下高产品种均有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单穗产量;渍水造成穗粒数和千粒重降幅大的品种,减产幅度更大。结果暗示,提升品种的有效穗数、降低籽粒产量对单穗产量的依赖可作为应对花后渍水、减少产量损失的途径。不同水分处理下高产品种均有着较高的成熟期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渍水造成成熟期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降幅大的品种,减产幅度更大。高产品种表现出较高的开花期剑叶和倒二叶面积、乳熟期剑叶和倒二叶绿叶面积和RUBP酶活性;渍水造成单位面积上三叶绿叶面积和RUBP酶活性降幅大的品种,单穗产量和籽粒产量降幅更大。渍后乳熟期剑叶和倒二叶绿叶面积降幅与籽粒产量降幅相关性不显着。表明,具有较高剑叶和倒二叶面积且花后光合面积衰减慢的品种可高产耐渍。此外,高产品种具有乳熟期较高的抗氧酶和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但其在渍水后降幅也较大。4.进一步分析了 RGB图像参数与植株农学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生长条件下纹理参数 contrast、homogeneity、energy、correlation、ASM 和 entropy与单位面积上三叶绿叶面积均显着相关,但渍水处理下纹理参数对单位面积上三叶绿叶面积反映较差。自然生长和渍水条件下形态参数area与单位面积上三叶绿叶面积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花后渍水处理后形态参数area变化幅度与籽粒产量、单穗产量、成熟期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的降幅间均显着相关。说明,形态参数area可较好反映乳熟期绿叶面积,其变化幅度可用于品种耐渍性评价。5.分析三个时期渍水条件下耐渍品种,表明扬麦25在拔节期渍水后不仅产量较高且降幅较小,花后渍水后也表现为不同水分处理下均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但其在苗期渍水后生长降幅较大、耐渍不强。综上所述,苗期、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均对小麦的生长造成显着的负面影响,拔节期和花后渍水造成了显着减产。对于苗期渍水后小麦生长能否恢复、对籽粒产量影响程度有待研究。不同品种小麦在三个时期渍水处理下所反映出的耐渍性不尽一致。部分品种表现出苗期渍水敏感,但拔节期和花后渍水耐受,这种差异性原因还有待深入研究。图像参数在三叶期和花后渍水试验中对小麦生长和籽粒产量有较好反映,但在拔节期渍水试验中反映较差,这种差异可能与图像获取距离、清晰度和群体大小有关,还需试验验证。

张根源[2](2021)在《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鉴定与分子聚合育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赤霉病属气流传播的高温高湿病害,致病菌主要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亚细亚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a)等镰刀菌属真菌,不仅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籽粒中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着人、畜健康。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秸秆还田等原因,我国小麦赤霉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黄淮麦区病害日趋加重。黄淮麦区南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产区,该区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最简便、有效、环保的途径,然而黄淮麦区推广的小麦品种大多感赤霉病,受抗性鉴定繁琐、优异抗源及高效分子标记缺乏等因素的影响,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展相对缓慢。本研究立足黄淮麦区,对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优化,并对104份收集及创育的抗赤霉病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分析6个主要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Fhb7、Qfh.wh1)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抗病基因检测的多重PCR体系,并对室内小麦赤霉病抗性苗期鉴定方法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条件优化:选用抗、感小麦品种各2个进行单花滴注赤霉病抗性鉴定,分析了不同保湿时间对抗性鉴定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套袋1~7 d处理均引起赤霉病菌侵染,病情严重度随着套袋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在套袋4 d至7 d处理下,同一抗、感品种的严重度间无显着差异;且感病品种4~7 d的严重度显着高于1~3 d处理(P<0.05),抗性评价也与1~3 d不同,这表明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时,黄淮麦区以套袋保湿4 d处理为宜。2.优异抗赤霉病种质资源鉴定:采用优化的单花滴注接菌鉴定方法,分别以河南和江苏省的赤霉病优势毒力病原菌种为致病菌、对国内外104份小麦种质进行连续3年的抗性鉴定,并调查其株高、穗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供试种质的赤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年中,对河南和江苏菌种均表现抗病种质的分别有19(18.3%)和12(11.5%)份,感病的种质分别有85(81.7%)和92(88.5%)份;其中,苏麦3号、望水白、徐麦021、豫农903、豫农901等12份种质对两种致病菌、连续3年的鉴定结果均为抗病。3.抗赤霉病基因多重PCR检测体系建立:选用21份已知基因型的小麦种质6个抗赤霉病基因进行多重PCR体系构建,经条件优化,2个(Fhb2+Fhb5)或3个(Fhb1+Fhb7+Qfh.wh1)抗病基因可以通过一次多重PCR完成,6个抗赤霉病基因的检测通过3个PCR反应就能完成,将检测效率提高了50%。4.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利用抗赤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分析不同基因型组成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供试种质中仅携带1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Fhb7与Qfh.wh1的分别有4、4、4、8、1和6份,以携带Fhb1与Qfh.wh1的平均严重度较低(分别为2.2与2.8),而携带Fhb2与Fhb7的较高(均为3.6);携带2个抗病基因Fhb1+Fhb4、Fhb1+Fhb7、Fhb2+Fhb5、Fhb2+Fhb7和Fhb4+Fhb5的种质数分别有1、1、2、3和2份,其中Fhb1+Fhb4基因型的严重度最低(2.2)、鉴定结果为中抗,Fhb1+Fhb7的严重度较低(3.0)、鉴定结果年度间不一致,Fhb4+Fhb5基因型的严重度最高(3.6),鉴定结果中感及以上;携带3个或4个抗病基因的5份种质(望水白、苏麦3号、宁10161、生选6号与生选5号)的严重度均低于2.5、鉴定结果为中抗及以上,其中望水白携带4个抗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从供试种质的结果分析,Fhb1与Qfh.wh1基因的赤霉病抗性效应较好,其单独存在或与其它基因聚合的材料中均表现较好抗病性。5、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抗性室内快速鉴定技术,选用16份2018~2020年连续3年单花滴注鉴定结果稳定的种质,其中抗(R)、中抗(MR)、中感(MS)、感(S)各4份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室内快速鉴定技术探索,研究结果显示:(1)苗期接种造成的茎基腐病情指数与成株期赤霉病病小穗率抗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7~0.723),通过室内苗期接种造成的茎基腐病情指数的快速鉴定,为预测赤霉病抗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首先对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优化,然后采用优化的方法,连续3年进行104份小麦种质的抗性接种鉴定并进行6个主要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建立了6个抗赤霉病基因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将分子检测效率提高了50%,利用高效的分子检测方法明确不同基因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另外,通过室内苗期接种造成的茎基腐病情指数的抗性进而预测赤霉病抗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遗传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抗病种质与抗病基因聚合信息,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高效的检测方法,以及通过苗期接种造成的茎基腐病情指数快速预测赤霉病抗性提供了重要技术方法,对推进我国的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冯雪妮[3](2020)在《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文中提出杨凌是我国首个农业产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物,分析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与新品种应用现状与问题,对于蔬菜产业发展和引领示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官网查询、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杨凌主要蔬菜种植与新品种选育和应用的现状与成就和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成就与问题:杨凌示范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种植技术不断进步。以茄果类种植面积最大,平均每户栽培番茄约1067.2 m2,且以日光温室栽培为主;不同种类蔬菜的投入与经济效益差异很大,番茄栽培平均投入3460元/667m2,平均收入22400元/667m2,叶菜类种植面积最小。蔬菜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农资成本高,风险比较大,病虫害严重,栽培蔬菜种类较少,盲目跟风现象严重。(2)杨凌示范区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成就与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有很大差异。过去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共审定了78个新品种,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共审定约66个新品种。然而,前者推广比例仅占24.4%,而后者推广比例达42.4%,表明科研机构重审定,而企业更重应用。(3)对蔬菜种植建议:(1)政府应尽可能地在农资投入等方面给予农户政策范围内的财政补助,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投入,保护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2)加强系统的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农户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3)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高成本风险;(4)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由农林高校种植相关的专家教授对口进行科技帮扶与技术指导,引导其科学种植管理;(5)通过对种植成果突出的种植户进行嘉奖,并邀请其给其他农户讲授种植经验教训,带领技术比较弱的农户共同发展。针对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1)成立有关机构,实现科研部门、种植研发销售单位与农户的有机衔接,实现科研成果快速推广应用;(2)政府部门加大对育种单位的支持力度,鼓励育种家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加大科研攻关,选育更多蔬菜新品种;(3)扶持示范园区引进优质栽培品种,进行大面积的栽培示范与推广,引导农民认识与喜爱更多的蔬菜新品种;(4)加强对已有蔬菜品种的管理,及时进行普查与登记,掌握它的特性和抗病性,通过筛选,推广出高产优质的蔬菜新品种;(5)建立完善的品种监督机制,掌握品种发展态势,为蔬菜新品种选育创造良好环境,使育种者利益得以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的蔬菜种植与品种选育及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促进杨凌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朱雪成[4](2019)在《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江苏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受耕作制度的影响,江苏地区小麦播期大幅度推迟,播期的推迟和愈加频繁的极端气候都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是控制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研究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与分布,分析在不同播期下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有助于培育性状优良且耐迟播的品种。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以江苏省1940~2016年间种植过的11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以及光周期基因Ppd-A1、Ppd-B1和Ppd-D1的STS分子标记对这些品种进行检测,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不同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2)以全国不同麦区的73个品种为材料,检测其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型,设置三个播期种植,分析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育期和主要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春化基因在江苏小麦中的分布频率依次为Vrn-D1a(57.9%)、Vrn-D1b(15.8%)、Vrn-A1b(5.3%)、Vrn-B12.6%)和Vrn-B3(0%)。共存在6种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合:vrn-A1/vrn-B1/Vrn-D1a(56.1%)、vrn-A 1/vrn-B1/vrn-D1(21.1%)、vrn-A1/vrn-B1/Vrn-D1b(15.8%)、Vrn-A1b/vrn-B1/vrn-D1、(2.6%)、vrn-A1/Vrn-B1/vrn-D1、(2.6%)和Vrn-A1b/vrn-BD/Vrn-Da(1.8%)。2、江苏淮南麦区品种中Vrn-D1a的分布频率最高,达到77.5%;以vrn-A1/vrn-B1/Vrn-D1a(75.0%)组合占主导地位。江苏淮北麦区品种中Vrn-D1b的分布频率最高,达到38.2%;以 vrn-A1/vrn-B1/vrn-D1(50%)组合和vrn-A1/vrn-B1/Vrn-D1(38.2%)基因型为主。在1940~2016年间淮南麦区的冬性基因型品种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春性基因型品种数量逐渐增多且春性逐渐增强。3、在Ppd-D1位点上,江苏小麦品种光周期迟钝型基因Ppd-D1a(93.9%)占主导地位,而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仅在上世纪中叶种植的地方品种中发现。在Ppd-A1和Ppd-B1位点上所有品种均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A 1b和Ppd-B1b。4、携带显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 和Vrn-D1a的品种苗期形态更偏向于直立,抗寒性较差,拔节期和抽穗期较早;春化基因位点全为隐性的品种一般为冬性,苗期形态偏向于匍匐、抗寒性较强、生育期较长;只携带Vrn-D1b的品种介于两者之间。春化基因显性等位变异的春性效应强弱依次为:Vrn-A1>Vrn-B1>Vrn-D1aA Vrn-D1b。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的品种抽穗期平均比光周期迟钝型基因的品种迟7.2d。5、不同播期处理下,携带显性春化基因Vrn-A1、Vrn-B1 和Vrn-B1a的品种生育期稳定性较差,携带Vn-A1基因的品种在迟播条件下比适播平均迟22d拔节;携带Vrn-D1b基因和春化基因全为隐性的品种生育期相对稳定,迟播时拔节期和抽穗期变化幅度在10d以内;携带光周期敏感型基因Ppd-D1b的品种千粒重较稳定。

张亚婷[5](2019)在《全球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及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产、优质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目前,小麦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变异较为狭窄,导致小麦产量及品质很难得到突破性进展。因此,丰富小麦育种的种质资源、拓展小麦亲本遗传变异范围,对于小麦育种至关重要。陕西省关中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的80%,其产量占全省的85%,因此,选育适合该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对整个陕西省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良至关重要。CYP78A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酶蛋白家族,其中许多家族成员被证实可以调控小麦籽粒及器官大小。本研究对来自全球的600份小麦材料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进行种植,对株高、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小穗数、主茎穗穗粒数、粒宽、粒厚、千粒重9个农艺性状以及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淀粉含量、容重、出粉率8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基于测定结果进行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本试验还对小麦TaCYP78A3、TaCYP78A5、TaCYP78A12、TaCYP78A16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进行比对分析。本研究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供试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发现,株高、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小穗数、主茎穗穗粒数、粒宽、粒厚、千粒重的平均值依次为93.67 cm、21.15 cm2、9.55 cm、13、18、48、3.24 mm、2.78 mm、37.17 g。变异系数分别为25.16%、32.02%、18.45%、29.61%、11.89%、15.25%、8.89%、7.79%、21.05%,变幅为7.79%-32.02%。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99、1.95、1.95、1.98、1.81、2.08、2.01、2.05、2.09,变幅为1.81-2.09。2.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解释总变异的82.70%,可代表全部农艺性状。它们依次为籽粒产量构成因子、穗粒数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构成因子、旗叶面积构成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将600份小麦材料在遗传距离为2.5时聚为九类,统计分析每一类的农艺性状后发现第五类小麦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最佳,共43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7.17%,第七类小麦品种的农艺综合性状较为优良共98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16.33%。3.对供试材料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发现,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淀粉含量、沉降值、容重、出粉率的平均值依次为8.27%、14.35%、30.07%、64.10%、60.52%、33.04 ml、799.88 g/L、73.12%。变异系数分别为24.83%、12.19%、13.44%、5.82%、6.91%、23.89%、2.54%、5.29%,变幅为2.54%-24.83%。多样性指数依次为1.81、2.03、2.04、2.04、2.02、2.05、2.04、1.95,变幅为1.81-2.05。4.主要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异的89.50%,它们依次为湿面筋因子、水分因子、吸水率因子。基于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在遗传距离为2.5的时候将600份小麦材料聚为七类,统计每一类的品质性状发现,第七类的综合品质性状最为优良,共24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4%。第四类的综合品质性状较为优良,共106个品种,占全部供试材料的17.67%。5.将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与品质性状聚类结果结合分析,有7个农艺性状最优良品质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759 c1-2212、Colotana、Dromedaris、GUADALUPE、川麦36、济宁16、中焦2号;有3个农艺性状较优良品质综合性状最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坨坨麦、NAJAH-LEB、PLAN ALTO;有32个农艺性状较优良品质综合性状较优良的小麦品种,分别为坨坨麦Acimital、Avocet、Balady116、Ethiopia W15、Fielder、GLUYAS EARLY、LAGEADINHO、Mexifen、MG31229、Parsee、Safha 3、北京8号、碧蚂1号、鄂麦6号、府麦、旱选10号、旱选3号、红壳酱、黄瓜先、济南9号、晋麦2148、克旱9号、陇春8号、鲁原301、平阳181、钱交麦、苏麦3号、无须麦、新春2号、新春8号、扬麦158、扬麦1号。6.分别对来源于六个大洲的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发现其中有五个大洲的第一主成分中最大载荷量均为与籽粒相关的性状。对六个大洲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可知,非洲材料的粒宽、粒厚以及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12.63%、9.05%、22.56%;欧洲材料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以及粒厚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7.42%、34.97%、9.26%;北美洲材料的株高、主茎穗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7.68%、12.41%;南美洲材料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粒宽以及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28.73%、33.01%、23.60;大洋洲材料的旗叶面积、主茎穗穗长以及主茎穗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高,分别为45.31%、20.55%、12.75%。同时发现在陕西本地种植来自于亚洲以及北美洲的小麦材料综合农艺性状最佳。7.将已报道的QTL位点以及分子标记按照物理位置信息与TaCYP78A3、TaCYP78A5、TaCYP78A12、TaCYP78A16基因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TaCYP78A3-7A附近存在1个穗长、1个分蘖数、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3-7B附近存在1个单株穗数、1个粒重、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3-7D附近存在1个分蘖数、1个粒宽/粒长、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A附近存在3个千粒重、1个粒厚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B附近存在1个植被指数、1个株高、1个穗长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5-2D附近存在1个粒重、1个株高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5A附近存在1个穗粒重、1个产量、1个收获指数、1个穗粒数、1个穗粒重、1个抽穗期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4B附近存在1个产量、2个小穗数、1个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2-4D附近存在1个基角、1个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A附近存在1个小穗数、1个粒重、1个穗长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B附近存在1个粒重、1个穗紧实度、1个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相关性状QTL位点。TaCYP78A16-5D附近存在1个产量、1个穗粒重相关性状QTL位点。

彭小峰[6](2018)在《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缩节胺化学调控是棉花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棉花种植全程化调技术已经成熟,但对于中长绒专属棉鲜有研究,为此本文以渝棉1号、新陆中47号、3D08C9三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第三师农科所试验田进行中长绒陆地棉化学调控试验。试验设计以下四个处理:S1:[3.8 g·hm-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2:[12 g·hm-2+15 g·hm-2+45 g·hm-2+90 g·hm-2];S3:[15 g·hm-2+45 g·hm-2+90 g·hm-2];S4:[45 g·hm-2+90 g·hm-2],通过对中长绒陆地棉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研究,旨在为第三师中长绒陆地棉化控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影响不显着,对棉株高度抑制作用显着,3D08C9是S1处理株高比S4处理低33.7%;对不同品种主茎叶片数和果枝数抑制强度存在差异。(2)随着缩节胺施用量和次数的增加,棉花最长果枝着生点从主茎顶部向下移动,每台果枝和每台果枝的第一果节长度都在降低,上部果枝长度和第一果节长度降低最为显着,果枝长度最大能减少到原先的35.61%,第一果节长度也降低37.50%。(3)持续使用缩节胺有助于提高或保持叶片的氮含量,延长叶片功能期,但一定程度抑制茎和叶干物质的积累。在营养生长累积量达到较高值施用缩节胺,可促进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4)喷施缩节胺对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影响不显着,对部分品种的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影响较大。新陆中47号S2处理长度整齐度比S1处理高3.5%,渝棉1号的S1处理断裂比强度比S3处理高 3.1 cN·tex-1。(5)缩节胺处理对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不完全相同,S3处理和S4处理增加了新陆中47号1~3果枝外围铃、7~9果枝内围铃数以及三个试验材料的顶部结铃,使得S3、S4处理单株结铃高于S1、S2处理。渝棉1号的S1处理增加了 1~3果枝外围铃数,使得渝棉1号S1处理单株结铃只比S4处理减少了 0.6个。由此可见,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使用2~3次缩节胺,有助于单株结铃。(6)缩节胺处理后,3D08C9和渝棉1号的S4处理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6058.6 kg·hm-2和5258.2 kg·hm-2,新陆中47号S4处理比S2处理少施用了两次缩节胺,其产量为7237.0 kg·hm-2,比S2处理产量降低了 389.0 kg·hm-2。总体来说,中长绒陆地棉在南疆小海子垦区缩节胺喷施应以2次(S4处理)为宜,且在花铃期喷施,采取前轻后重(第一次剂量小,第二次剂量较大)的方式。

王玲娜[7](2018)在《“华金6号”金银花新品种药材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选育出花蕾期延长型的金银花新品种“华金6号”,并以传统金银花为对照,对该品种药材质量进行系统评价,旨在为其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系统选育结合辐射诱导,选育出花蕾期延长型的金银花新品种“华金6号”。对其原植物形态与生长发育习性、药材性状与显微特征进行观察。利用HPLC、GC-MS分析比较“华金6号”金银花与其他品种间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并建立“华金6号”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采集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干燥方法的“华金6号”金银花,从形态特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挥发油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适宜的采收加工方法。提取“华金6号”金银花与其他品种的ITS2基因片段,并结合Genbank中山银花的ITS2基因片段,从分子水平对该品种的基源与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研究“华金6号”金银花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比较该品种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病毒与抗氧化能力,筛选出最佳活性部位。结果:(1)所选育的“华金6号”金银花枝条壮旺、直立性较强、花蕾生长集中、肥大,大白花蕾期长达1520天,第一茬花蕾产量是传统大毛花的1.43倍,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分别是《中国药典》规定的2.03与2.08倍。(2)与传统品种相比,“华金6号”叶形为卵圆形,叶片上白色柔毛较为密集;雄蕊低于花冠。花期晚一周,开花过程中大白期持续时间较长,花蕾开放后直接为金花期,少了传统金银花的银花期。(3)药材颜色偏黄白色;花蕾较大,呈空泡状,上端轻微开裂;部分花蕾缺少花萼;花蕾密被腺毛与非腺毛,且腺毛腺头较大而柄短。(4)该品种总黄酮和总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尤其体现在木犀草苷和马钱酸的含量,分别是“华金2号”的2.26和3.92倍;该品种挥发油成分的种类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着,但含量高低差异较为显着。建立了“华金6号”HPLC指纹图谱,能较好评价“华金6号”药材质量,并快速识别该品种与其他品种的金银花及山银花。(5)“华金6号”在整个大白期内药材质量相对比较稳定,适合采摘。不同干燥方法药材质量差异显着,晒干药材质量最好。(6)ITS2基因片段能较好区分“华金6号”与其他品种金银花,该品种与大毛花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7)“华金6号”药材在安全剂量内使用是安全的。和大毛花相比,“华金6号”提取物抗HSV-1的作用较强,尤以水提醇沉部位效果最好。50%乙醇与70%乙醇提取部位的DPPH抗氧化作用较强。结论:与传统品种相比,“华金6号”金银花开花期明显延迟,大白期花蕾保持时间可达15天,大幅度延长了采摘时间,并且可以实现每茬花一次性采收,调节和节省了采收时间,降低了采收成本,提高了种植收益;药材中木犀草苷等活性成分含量有显着提高,且在整个大白期保持基本稳定,临床使用安全,药理活性显着。大面积推广种植,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金银花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欣怡[8](2017)在《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我国重要大宗农产品,新疆肩负着我国棉花安全生产的重任。随着种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棉花品种同质化、种子质量下降、品种套牌等问题表现突出,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准确、便捷的DNA指纹图谱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方法,加强种子选育、生产、加工、检验、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为质量鉴定提供高效技术手段极为必要。本研究以近40年间新疆在生产上推广种植的120份陆地棉品种为材料,建立新疆陆地棉品种DNA指纹图谱,同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并利用筛选得到的核心标记进一步探讨了棉花常规种真实性及纯度检测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从分布于棉花全基因组的586对多态性引物中,筛选得到78对核心引物。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检测到的等位位点个数、多态性位点个数都有很多差异。78个核心引物均匀覆盖棉花26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3对引物,在120份复筛材料中共检测到210种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数5.03个。2.采用78对SSR引物对120个陆地棉品种进行指纹分析,结果指出,最少选用12对标记进行组合鉴定,可将120份新疆陆地棉品种全部区别开。此外,应用NTSYS-pc v2.1对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作出评价,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0.68处,所有的品种被分为3个类群,聚类分析结果所揭示的120份陆地棉分子水平差别与品种系谱来源基本吻合。3.以标准样品为对照,26对首选核心标记对10份棉花常规种真实性进行SSR鉴定。结果表明,仅有源棉6号与标准品种的DNA图谱高度一致,其他9份供试品种与标准品种均存在818个差异位点。分子鉴定结果与实际鉴定相符。4.分别选用5对SSR引物采用单位点平均法对4份棉花常规种纯度进行SSR检测与田间种植检测。结果表明,4份供试品种中源棉6号纯度最高为98.0%,源棉1号最低为90.5%。SSR检测结果与田间种植检测结果具有正相关性。利用以上方法,最终建立了一套快捷、准确的棉花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体系。

华冠勋[9](2017)在《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小麦因其高产的栽培特性和独特的品质特性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种植。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存在种植面积下降、农业推广效果不明显、品质不高、比较收益低等问题。骨干亲本品种本身具有综合的优良性状,同时还有很强的配合力,也就是容易与其他材料杂交育成优良品种。为了发展小麦的生产潜力,骨干亲本品种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作物优异种质分子评价的重要部分,对作物育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此,需要通过分析和测试黄淮麦区骨干亲本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寻找规律,掌握骨干亲本品种的遗传关系和特征,对指导小麦育种中的性状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为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质育种和品种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本试验选用黄淮麦区近年来性状表现较为优异的56个骨干亲本品种,播种后随小麦不同时期收集相关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品中中,穗数变异系数最大,成穗率稳定,西农2208成穗率最高为70.16%。莱州137亩穗数最高为50.13万/亩,千粒重稳定增长。早期育成的骨干亲本品种,如小偃22,千粒重比较低,而后期育成的骨干亲本品种,如矮抗58、周麦18、偃展4110平均千粒重都超过了45g,郑麦366-2更是高达53.01g。株高在75-80cm间的小麦产量表现最高。2.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演变分析表明,当前骨干亲本品种的亩穗数变化差异最大,骨干亲本品种间的生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黄淮麦区冬小麦的骨干亲本品种及其衍生品种在亩穗数、穗粒数上相对较为稳定,千粒重稳定增长,虽然成穗率有一定的降低,但最大分蘖数的增长趋势显着,带来的结果是产量的稳步增长。目前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的育种空间较大,新的骨干亲本品种应以提高千粒重为目标,在增加分蘖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要降低成穗率。3.由品质性状的演变分析得知,容重变异系数0.82%,最为稳定。目前骨干亲本品种中存在优质资源,藁城8901蛋白质含量15.02%,周麦18稳定时间9.8min,皖麦19沉降值57.73mL。品质性状总体水平较低,56个试验材料中达到强筋专用小麦品种品质要求品种的只有ph822-2和小偃6号两个。4.目前大多数骨干亲本品种及其衍生品种只有优良性状较单一,达不到全面。金禾9123湿面筋含量高达33.70%,但稳定时间只有1.5min,最大抗延阻力不足100E.U.(92E.U.),拉伸面积仅有16cm2。现在的骨干亲本品种中存在品质性状全面优良的品种,如新麦26号、西农509.5.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三因素和产量都呈正相关,亩穗数和穗长、最大分蘖数、成穗率呈显着负相关。籽粒吸水率和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稳定时间和湿面筋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品质与产量间存在相关性,淀粉含量、籽粒吸水率和产量呈较显着正相关。6.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随着年限和生产条件的变化,逐步丧失审定时的优良性状,目前部分材料存在明显缺点。产量三因素中,提升千粒重、稳定单位面积穗数是关键,在实现高产的同时,优质也是当前小麦育种的重要一环。目前大多数骨干亲本品种的衍生品种只有单个优良性状,不能全面提升。虽然存在各方面品质性状都较为优良的品种,但由于种类过少、利用率不高,其衍生品种品质状况并不理想,各项指标不协调,不适合进行食品加工。本研究认为,目前的骨干亲本品种需要进行更新换代,高产与优质可以协同提升。

李忠芹,孙大武,杨玉红[10](2017)在《苏麦188江苏沿海垦区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麦188在江苏沿海垦区表现出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协调的产量结构,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强,对赤霉病具良好的耐性,耐肥抗倒性好,中后期生长清秀,熟相佳。本文介绍了其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为苏麦188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二、苏麦6号新品种推广应用掌握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麦6号新品种推广应用掌握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渍水胁迫对小麦的影响
        1.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1.2 农艺性状
        1.1.3 光合生理
    1.2 小麦渍害降损技术
        1.2.1 品种选用
        1.2.2 工程措施
        1.2.3 农艺技术
        1.2.4 抗性锻炼
    1.3 小麦品种耐渍性评价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叶期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生长条件
        2.1.2 农学参数测定
        2.1.3 图像获取和分析
        2.1.4 综合评价指标值(D值)的计算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叶期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农学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品种小麦各农学指标渍后降幅间的关系
        2.2.3 不同品种小麦农学指标渍后降幅的主成分分析和评价指标筛选
        2.2.4 不同品种小麦农学指标及其渍后降幅与综合耐渍评价值(D值)间关系
        2.2.5 不同品种小麦图像参数与农学指标和D值间关系
    2.3 讨论
        2.3.1 基于农学指标的品种耐渍性筛选
        2.3.2 基于图像参数的品种耐渍性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拔节期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生长条件
        3.1.2 农学参数测定和方法
        3.1.3 图像获取和分析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拔节期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产量和耐渍性小麦品种类型间孕穗期植株生长的差异
        3.2.3 不同产量和耐渍性小麦品种类型间开花期植株生长的差异
        3.2.4 不同产量和耐渍性小麦品种类型间成熟期植株生长的差异
        3.2.5 不同生育时期农学指标与籽粒产量间关系
        3.2.6 不同水分处理下图像参数与农学参数和籽粒产量间关系
    3.3 讨论
        3.3.1 拔节期渍水对小麦的影响
        3.3.2 小麦品种高产耐渍的机理
        3.3.3 高产耐渍小麦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与生长条件
        4.1.2 农学参数测定和方法
        4.1.3 图像获取和分析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4.2.2 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4.2.3 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4 花后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4.2.5 花后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抗衰老性能的影响
        4.2.6 花后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2.7 不同水分处理下图像参数与农学参数和籽粒产量间关系
    4.3 讨论
        4.3.1 开花期渍水对小麦的影响
        4.3.2 小麦品种高产耐渍的机理
        4.3.3 高产耐渍小麦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鉴定与分子聚合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文献综述
    1.1 小麦赤霉病遗传研究进展
        1.1.1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及其发生规律
        1.1.2 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及接种鉴定方法
        1.1.3 小麦赤霉病抗源
        1.1.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
    1.2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进展
        1.2.1 常规育种
        1.2.2 分子育种
    1.3 小麦赤霉病育种中的难题与对策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4.1 分子标记类型
        1.4.2 分子标记开发
        1.4.3 分子标记评价
2.引言
3.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田间试验
        3.2.2 抗赤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3.2.3 室内试验
4.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条件优化
        4.1.1 不同保湿时间(套袋天数)对赤霉病抗性评价结果的影响
        4.1.2 抗病基因Fhb1检测结果
    4.2 优异抗赤霉病种质资源鉴定
        4.2.1 抗赤霉病种质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2.2 田间温湿度测定结果
        4.2.3 104份小麦种质对河南与江苏病原菌的抗性表现
    4.3 抗病基因多重PCR检测体系建立
    4.4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型检测及抗性分析
        4.4.1 Fhb1与Fhb7的分子检测
        4.4.2 Fhb2、Fhb4、Fhb5和Qfh.wh1分子标记检测
        4.4.3 不同抗赤霉病基因型的抗性分析
        4.4.4 小麦种质不同抗病基因频率及来源分布
    4.5 苗期土壤接种鉴定
        4.5.1 供试材料室内苗期抗性鉴定结果
        4.5.2 供试材料苗期与成株期鉴定结果相关性分析
5.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法
    1.1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1.1.1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1.1.2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和面临问题
    1.2 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1.2.1 我国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1.2.2 国外蔬菜品种选育和应用概况
    1.3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1.3.1 杨凌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
        1.3.2 杨凌示范区农业发展状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及问题
    2.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现状
        2.1.1 蔬菜种植规模和方式
        2.1.2 蔬菜种类的品种结构
    2.2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存在的问题
    2.3 小结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应用
    3.1 主要蔬菜品种选育情况
    3.2 主要蔬菜品种应用情况
    3.3 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对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和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4.1 对蔬菜种植的建议
    4.2 对蔬菜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建议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附录1 杨凌示范区蔬菜种植品种与生产状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2010-2018)选育新品种
    附录3 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选育新品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江苏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生殖发育研究进展
        1.1 春化作用
        1.1.1 春化作用机理
        1.1.2 小麦春化基因
        1.1.3 小麦冬春性鉴定
        1.2 光周期作用
        1.2.1 光周期作用机理
        1.2.2 小麦光周期基因
        1.2.3 小麦光周期基因的分布
    2 小麦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2.1 抗寒性
        2.2 抽穗期
        2.3 株高
        2.4 产量性状
    3 小麦发育稳定性研究
    4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江苏小麦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DNA提取
        1.3 STS分子标记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化基因检测结果
        2.2 光周期基因检测结果
        2.3 显性等位变异在地域和年代上的分布
        2.4 基因型与品种冬春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气候变化对小麦品种演变的影响
        3.2 分子标记鉴定冬春性
        3.3 小麦光周期基因的分布
第三章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
        1.2 田间调查
        1.3 DNA的提取
        1.4 分子标记鉴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鉴定
        2.2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差异性
        2.3 聚类分析
        2.4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1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与苗期习性、抗寒性、拔节期、抽穗期的相关性
        2.4.2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2.4.3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5 小麦春化光周期基因型与生长发育稳定性的相关性
        2.5.1 早播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稳定性
        2.5.2 迟播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的稳定性
    3 讨论
        3.1 春化基因的分布
        3.2 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小麦生长发育稳定性的关系
        3.3 光周期迟钝型基因Ppd-D1a的分布与推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江苏小麦品种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组成分析
        1.2 小麦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与农艺性状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全球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及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起源
    1.2 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3 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组成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1.3.1 小麦农艺性状组成因素及其研究现状
        1.3.2 小麦品质性状组成因素及其遗传研究现状
        1.3.3 小麦性状多元性分析与评价应用现状
    1.4 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及QTL定位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1.5 小麦籽粒性状相关的CYP78A家族研究进展
        1.5.1 CYP78A家族研究进展
        1.5.2 小麦CYP78A家族研究进展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统计与分析
        2.3.2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统计与分析
        2.3.3 六个大洲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3.4 结论
        2.3.5 讨论
第三章 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aCYP78A3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3.3.2 TaCYP78A5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3.3.3 TaCYP78A12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3.3.4 TaCYP78A16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
        3.3.5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棉花纤维类型划分
        1.1.2 中长绒棉研究现状
        1.1.3 缩节胺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的影响
        2.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植株生长的影响
        2.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长度的影响
        2.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果枝第一果节长度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3.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截获率的影响
        3.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殖器官干重占比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分布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垂直分布的影响
        4.2.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水平分布的影响
        4.2.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5.2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5.3 缩节胺喷施对中长绒陆地棉棉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华金6号”金银花新品种药材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现状
        1.1 选育方法
        1.2 认证体系
        1.3 存在问题与展望
    2 金银花研究进展
        2.1 新品种选育
        2.2 化学成分
        2.3 药理作用
        2.4 质量评价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华金6号”金银花变异发现及定向培育
    1 材料
    2 方法
        2.1 选育程序及基本方法
        2.2 品种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学性状
        3.2 花期观察
        3.3 产量与质量研究
    4 讨论与小结
        4.1 育种方法的选择
        4.2 高采摘效率的体现
        4.3 开发前景
第三章“华金6号”金银花植株形态与生长习性观察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植株形态特征观察
        2.2 植株生长发育习性观察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形态特征
        3.2 植株生长发育习性
    4 讨论与小结
        4.1 植株形态
        4.2 植株生长发育习性
第四章“华金6号”金银花药材性状与显微特征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材性状研究
        2.2 显微特征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材性状研究
        3.2 显微特征观察
    4 讨论与小结
        4.1 药材性状观察
        4.2 显微特征观察
第五章“华金6号”金银花药材活性成分含量测定与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HPLC法测定12种活性成分含量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与小结
    2 GC-MS法测定挥发性成分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3 HPLC指纹图谱建立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华金6号”金银花IST2鉴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与扩增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效率、测序成功率及序列基本信息
        3.2“华金6号”与不同品种金银花ITS2序列种内比较
        3.3 遗传距离的计算及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华金6号”金银花采收干燥方法研究
    1 适宜采收期研究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2 干燥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华金6号”金银花药理毒理初步研究
    1 急性毒性研究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与小结
    2 抗病毒活性成分筛选
        2.1 材料、仪器、病毒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3 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8)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DNA指纹图谱技术发展概况及特点
    1.2 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检测常用方法及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利用SSR快速鉴定棉花品种真实性和纯度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我国小麦生产概述
        1.1.1 小麦生产分布
        1.1.2 小麦生产发展及历史变化
        1.1.3 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1.1.4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1.1.5 小麦生产的发展思路
    1.2 我国小麦农艺性状概述
        1.2.1 我国小麦农艺性状演变
        1.2.2 农艺性状的稳定性概述
    1.3 我国小麦品质性状概述
        1.3.1 我国小麦品质现状
        1.3.2 我国小麦品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1.3.3 我国目前在品质育种方面的策略和展望
        1.3.4 小麦品质改良研究进展概述
    1.4 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研究现状
        1.4.1 骨干亲本品种介绍
        1.4.2 骨干亲本品种研究进展
    1.5 小麦骨干亲本品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1.5.1 骨干亲本品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骨干亲本品种研究的发展前景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和农艺性状分析
        2.2.2 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2.2.3 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相同生态气候条件及栽培条件下不同重复间的性状差异
        2.3.2 不同生态气候条件及栽培条件下同一品种的性状差异
        2.3.3 关于黄淮麦区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演变
        2.3.4 关于黄淮麦区冬小麦品质性状的演变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苏麦188江苏沿海垦区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表现与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1.2 特征特性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期播种
    2.2 合理密植
    2.3 高效调肥
    2.4 抗逆栽培
    2.5 统防统治
    2.6 及时收获

四、苏麦6号新品种推广应用掌握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渍水对不同品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D]. 梁鹏. 扬州大学, 2021
  • [2]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鉴定与分子聚合育种[D]. 张根源.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3]杨凌示范区主要蔬菜种植和新品种应用[D]. 冯雪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春化和光周期基因在江苏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农艺性状的效应分析[D]. 朱雪成. 扬州大学, 2019(02)
  • [5]全球60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性分析及小麦CYP78A家族基因与已知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的关系研究[D]. 张亚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喷施缩节胺对中长绒陆地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D]. 彭小峰.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7]“华金6号”金银花新品种药材质量研究[D]. 王玲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新疆陆地棉SSR指纹图谱构建及品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研究[D]. 王欣怡.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黄淮麦区冬小麦骨干亲本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D]. 华冠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苏麦188江苏沿海垦区高产栽培技术[J]. 李忠芹,孙大武,杨玉红.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2)

标签:;  ;  ;  ;  ;  

新品种苏麦6号推广应用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