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免疫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红细胞免疫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一、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鑫[1](2020)在《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八宝丹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八宝丹(Babao Dan;BBD)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八宝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实验:(1)不同浓度BBD(0、0.25、0.5、0.75 mg/mL)胃癌细胞AGS和MGC80-3,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侵袭能力;粘附实验分析细胞粘附能力。(2)不同浓度BBD(0、0.25、0.5、0.75 mg/mL)干预胃癌细胞AGS和MGC80-3,Q-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BBD对EMT相关基因(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ZEB1、ZEB2、Twist1、MMP2、MMP9)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3)不同浓度BBD干预后,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GF-β/Smad通路相关蛋白(TGF-β1、Smad2/3、p-Smad2/3)表达的影响。(4)加入外源性TGF-β1因子(10 ng/mL)刺激和BBD(0.5 mg/mL)干预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实验和Q-PCR实验检测TGF-β1因子和BBD对TGF-β/Smad通路相关蛋白(Smad2/3、p-Smad2/3)和EMT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E-cadherin、N-cadherin)表达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体内实验:构建MGC80-3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按瘤体体积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BBD组(n=10),BBD组给予0.25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周六天,隔天测量裸鼠瘤体体积和体重,四周后处死,取出移植瘤。(1)通过测量移植瘤体积研究BBD对胃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计算裸鼠的平均体重研究BBD对裸鼠体重的影响。(2)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瘤体组织中EMT以及TGF-β/Smad通路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ZEB1、ZEB2、Twist1、MMP2、MMP9、TGF-β1、Smad2/3、p-Smad2/3)表达的影响。(3)通过HE实验评测BBD对裸鼠肝、肾毒性。结果:体外实验:(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BBD能抑制细胞迁移能力(P<0.05或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BBD能抑制细胞侵袭能力(P<0.05或P<0.01);粘附实验显示BBD能抑制细胞粘附能力(P<0.01)。(2)Q-PCR结果显示BBD能上调E-cadherin而下调N-cadherin的mRNA表达水平且能下调N/E-cadherin的比值(P<0.05或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BD能上调E-cadherin的表达(P<0.05或P<0.01),不同程度地下调N-cadherin、Vimentin、ZEB1、ZEB2、Twist1、MMP2、MMP9的水平(P<0.05或P<0.01)。BBD对MGC80-3的Vimentin表达没有影响(P>0.05)。(3)WesternBlot实验结果显示BBD能下调TGF-β1、p-Smad2/3的表达(P<0.05或P<0.01),对Smad2/3的表达无影响(P>0.05)。(4)加入外源性TGF-β1因子刺激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TGF-β1因子可上调N-cadherin、p-Smad2/3的表达(P<0.05或P<0.01),Smad2/3的表达无影响(P>0.05)。Q-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TGF-β1因子可上调N/E-cadherin mRMA的比值(P<0.05或P<0.01)。而在BBD干预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TGF-β1组,BBD可下调N-cadherin、p-Smad2/3的表达(P<0.05或P<0.01),对Smad2/3的表达无影响(P>0.05)。Q-PCR结果显示相对于TGF-β1组,BBD可下调N/E-cadherin mRMA的比值(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GF-β1能够提高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P<0.05或P<0.01);而BBD可以逆转这一作用(P<0.01)。体内实验:(1)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BBD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但对裸鼠体重无影响(P>0.05)。(2)Q-PCR结果显示BBD组中E-cadherin的mRNA表达无改变(P>0.05),而N-cadherin的表达下调(P<0.05),同时N/E-cadherin的比值下调(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BBD组中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Vimentin、MMP2、MMP9、p-Smad2/3的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P<0.01),而N-cadherin、Twist1、ZEB1、ZEB2、TGF-β1、Smad2/3的蛋白表达没有改变(P>0.05)。(3)HE实验结果显示BBD对裸鼠无肝、肾毒性结论:在体外,BBD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能力。在体外,BBD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EMT转化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并可以通过抑制TGF-β/Smad通路介导的EMT,进而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BBD在体内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EMT转化和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

赵欢[2](2019)在《艾灸对荷瘤胃癌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艾灸对胃癌大鼠恶病质进程的影响。(2)从腓肠肌肌重及肌细胞形态变化、肌细胞凋亡探讨艾灸对胃癌恶病质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3)从艾灸对腓肠肌内促炎因子TNF-α与IL-6、泛素蛋白连接酶MAFbx与MuRF-1的影响,阐明艾灸治疗胃癌恶病质骨骼肌消耗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5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出10只分入空白组(A组)。随机选择12只通过手术模拟瘤体移植过程,成功后,随机将10只作为假手术组(B组)。剩余28只采用Walker256瘤组织胃部黏贴制备胃癌模型,造模第7天后随机选取3只验证胃癌造模成功,剩余25只继续观察体质量变化7天,参考人体恶病质状态的分级,当胃癌大鼠体质量减少至空白组的95%时,随机分入模型组(C组),艾灸组(D组),每组10只。从造模第15天起,艾灸组予以隔日交替温和灸①中脘、关元、足三里②脾俞、胃俞两组穴位。同期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进行陪同抓取、捆绑固定。各组每次干预20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14天。期间观测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治疗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其去脏器体质量、剖取左侧腓肠肌组织测量肌重、HE染色观测腓肠肌形态变化(测算肌细胞横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观测腓肠肌细胞凋亡,剖取右侧腓肠肌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腓肠肌组织中TNF-α及IL-6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组织中MAFbx与MuRF-1的表达量。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摄食量、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大鼠比较,胃癌造模12天起,造模大鼠摄食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量逐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艾灸组大鼠治疗期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摄食量持续减少(P<0.01);至艾灸6日时,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艾灸组大鼠摄食量较模型组增加明显(p<0.05),艾灸14日后,艾灸组大鼠摄食量显着高于模型组大鼠(P<0.01)。同时,艾灸期间,艾灸6日起,艾灸组大鼠体质量开始回升,艾灸组大鼠的体质量开始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治疗14日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体质量显着增加(P<0.01)。(2)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去脏器体质量显着下降(P<0.01),腓肠肌质量明显降低(P<0.01);艾灸组大鼠腓肠肌肌重稍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肌细胞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横径明显缩小(P<0.01),腓肠肌肌纤维细胞凋亡比率增加(P<0.01);经艾灸治疗14日后,艾灸组大鼠去脏器体质量显着升高(P<0.01),腓肠肌组织结构较完整,肌细胞排列较密,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肌纤维横径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腓肠肌肌纤维细胞凋亡比率减少(P<0.05)。(3)与空白组大鼠比较,假手术组腓肠肌组织中TNF-α、IL-6细胞因子含量无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腓肠肌组织中TNF-α、IL-6细胞因子含量升高(P<0.01),MAFb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uRF-1蛋白表达水平也有升高(P<0.05),提示进入恶病质状态。经艾灸治疗14日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腓肠肌组织中TNF-α、IL-6细胞因子含量降低(P<0.05),MAFbx与MuRF-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降低(P<0.05)。结论:(1)艾灸对胃癌恶病质大鼠骨骼肌消耗具有治疗作用,表现为增加骨骼肌肌重,改善病理变化、减少肌细胞凋亡。(2)艾灸对胃癌恶病质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与减少肌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及泛素蛋白连接酶MAFbx与MuRF-1的表达以抑制肌炎性反应、减少蛋白降解有关。

米仁沙·牙库甫[3](2014)在《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医医院制剂复方小艾飞蜜膏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抗炎活性实验、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开展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为该制剂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MFC荷瘤小鼠移植瘤实验模型,以肿瘤抑制率为指标,在整体动物水平检测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的抗胃癌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法考察肿瘤组织CD31、VEGF、PCNA表达。2)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并检测实验动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PGE2浓度、胸腔积液中蛋白质含量,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炎活性。3)采用MTT法,选用人胃癌细胞系BGC-823进行体外实验,分别对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水部分及从中分离出的高良姜素、胡椒碱、1,7-二苯基-5-醇-3-庚酮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4)通过测定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等4种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实验,考察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的抗氧化能力。5)采用GC/MS分析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成分,分别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法、聚酰胺柱层析法、凝胶柱色谱法分离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化学成分,利用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学结构。6)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以胡椒碱和高良姜素的含量及出膏率作为指标,优选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复方小艾飞蜜膏生物碱类及黄酮类成分的提取率的影响。结果: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034g/kg,0.068g/kg和0.136g/kg时,对荷瘤小鼠胃癌MFC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5.2%,68.4%,59.9%。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中剂量(0.068g/kg)、高剂量组(0.136g/kg)与模型组相比,PCNA、VEGF、CD31的表达显着下调,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034g/kg)可以有效降低CD31,PCNA的表达。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在0.034~0.136g/Kg剂量范围内,明显抑制二甲苯致耳肿胀和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趾肿胀,减轻肉芽肿的质量,有效降低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蛋白含量、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作用呈剂量依赖性。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在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55.41%、25.32%、19.9%;氯仿萃取部分在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2.21%、21.70%;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在1μg/mL、50μg/mL、100μg/mL、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6.91%、14.54%、15.65%、26.73%。高良姜素、胡椒碱在500μg/mL浓度下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的存活率分别为27.42%、52.33%。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分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5)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复方小艾飞蜜膏挥发油共鉴定出28种化合物,石油醚冷浸法得到的浸膏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从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胡椒碱、胡椒次碱、N-异丁基-十三-13-(3,4-次甲二氧苯基)-2E,4E,12E-三烯酰胺、、胡萝卜苷、β-谷甾醇5个化合物、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乔松素、1,7-二苯基-5-醇-3-庚酮、1-苯基-7-(3’-甲氧基-4’-羟基)苯基-5-醇-3-庚酮、1,7-二苯基-3,5-庚二酮、1,7-二苯基-4-烯-3-庚酮等7个化合物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山柰酚、槲皮素2个化合物。6)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加30倍量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3h,最佳提取温度为70℃。结论:1)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抑制荷瘤小鼠MFC移植瘤生长,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肿瘤组织中PCNA、VEGF、CD31的表达有关。2)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该作用与降低血清PGE2和TNF-α含量有关。3)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石油醚萃取部分、氯仿萃取部分及挥发油、高良姜素、胡椒碱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增殖。4)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部位为:乙醇提取氯仿萃取部分、正丁醇萃取部分。5)复方小艾飞蜜膏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类型为:生物碱类、黄酮类、二苯基庚烷类、挥发油类成分。6)优化的提取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

罗玉妍[4](2014)在《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对胃癌荷瘤裸鼠肿瘤侵袭转移及CD133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裸鼠人胃癌NUGC-4原位移植瘤模型,予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干预,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对模型鼠远处转移、肿瘤组织中CD133表达的影响以及探讨人参皂苷Rg3对化疗后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利用原位肿瘤移植的方法,将人胃癌NUGC-4瘤株建立在BALB/C裸鼠胃大弯部,观察肿瘤移植后小鼠生存状态。2.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将32只模型裸鼠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组、人参皂苷Rg3组、5-Fu组、Rg3+5-Fu组,每组8只。在原位移植后9d,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每只0.2mL/次,Q2d×15;5-Fu组给予5-Fu注射液,标准为20mg/kg,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人参皂苷Rg3组以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人参皂苷Rg3,标准为1mg/kg,Q2d×15,Rg3+5-Fu组为上述5-Fu组、人参皂苷Rg3组的联合。3.实验结束后,拉颈处死所有动物,打开每只裸鼠腹腔,收集原位肿瘤组织,称取肿瘤体重,计算抑瘤率,观察每组远处转移的裸鼠数量,计算各组远处转移率。4.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133的表达。5小鼠处死后眼球取血,制作血涂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形态、排列及分布情况。结果:1.成功建立胃癌NUGC-4裸鼠原位移植模型,造模后第二周起,可在部分裸鼠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地较硬。移植瘤原位移植成功率100%。2.测定瘤重,计算抑瘤率。人参皂苷Rg3、5-Fu组、Rg3+5-Fu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8.6%、69.2%、78.5%,人参皂苷Rg3组、5-Fu组、Rg3+5-Fu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移植瘤质量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各组远处转移率。人参皂苷Rg3组、5-Fu组、Rg3+5-Fu组的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3+5-Fu组的远处转移率最低,Rg3组、5-Fu组较生理盐水组远处转移率也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肿瘤组织中的CD133的阳性率分别为:生理盐水组86.2%,Rg3组36.7%,5-Fu组38.6%,Rg3+5-Fu组26.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其余3组均能抑制瘤组织中CD133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Rg3+5-Fu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涂片结果显示5-Fu组血涂片显示白细胞比例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聚集的血小板较少。生理盐水组和Rg3组涂片中可见数量较多的白细胞,成熟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聚集的血小板成堆可见,且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Rg3+5-Fu组较5-Fu组白细胞数量稍多,红细胞形态也较为规则,聚集的血小板也相对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5-Fu对小鼠造血功能有一定损伤,而联合人参皂苷Rg3后可回升小鼠造血功能,说明人参皂苷Rg3对联合化疗小鼠造血功能有保护作用。结论:1.利用人胃癌NUGC-4瘤株成功建立裸鼠原位移植模型,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对裸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肿瘤远处转移率;2.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化疗能有效降低肿瘤组织中CD133的表达,且肿瘤组织中CD133的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密切相关;3.人参皂苷Rg3对化疗后小鼠造血功能有回升作用。

王晓妍[5](2013)在《健脾消瘀法防治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临床依据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及临床研究,提出中晚期胃癌的常见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及其辨证要点,并对其相应治法进行文献研究。通过观察以“健脾消瘀”法为基础组方的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组织病理的影响,以及对胃癌大鼠P53蛋白、C-myc蛋白及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昆参颗粒防治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1.证型及治法研究:本文分别对1979年1月~2011年11月间公开发表文献,以及506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中晚期胃癌常见证型。进一步对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此证型的辨证要点及其与临床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分别对健脾养胃法及活血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研究其临床疗效。2.实验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莲胶囊组、昆参大剂量组和昆参小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MNNG+乙醇+氯化钠”的综合方法复制胃癌大鼠模型,共61周。第50周各组随机抽取7只大鼠,观察造模进展情况,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开始给予药物干预。药物干预完毕后,于第61周取所有大鼠胃,留取胃组织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癌组织P53蛋白、C-myc蛋白及NF-κBp65的表达。结果:1.文献回顾研究:中晚期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损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亏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临床研究:中晚期胃癌的常见证型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虚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胃热伤阴证。以上研究表明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是中晚期胃癌的最常见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辩证要点包括:①主症:神疲懒言、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胃脘刺痛、脉络瘀血、舌紫暗或青紫、苔薄、脉沉弱;②次症:腹胀、面色萎黄、肌肤甲错、便溏、苔白或腻、脉细;③兼症:恶心呕吐、大便不畅、黑便、苔厚、脉滑。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肿瘤病变部位、病程、Borrmann分型、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标志物(CA72-4、CA19-9、CEA)、Karnofsky评分、QLQ-C30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可作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客观评价指标。Meta分析表明健脾养胃法和活血解毒法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有效方法。3.实验研究结果:①胃粘膜病理改变: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癌发生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萎缩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小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萎缩发生率明显低于与模型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P53蛋白:正常组P53蛋白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P53蛋白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昆参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剂量组P5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参莲胶囊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③C-myc蛋白:正常组C-myc蛋白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昆参颗粒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颗粒大剂量组与参莲胶囊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NF-κB p65:正常组NF-κB p65表达弱,模型组表达强烈,两者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昆参大、小剂量组及参莲胶囊组大鼠胃癌组织NF-κB p65表达较弱,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小剂量组组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昆参大剂量组大鼠胃癌组织NF-κB p65表达低于参莲胶囊组(P<0.05)。结论:1.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为中晚期胃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辩证要点包括:①主症:神疲懒言、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胃脘刺痛、脉络瘀血、舌紫暗或青紫、苔薄、脉沉弱;②次症:腹胀、面色萎黄、肌肤甲错、便溏、苔白或腻、脉细;③兼症:恶心呕吐、大便不畅、黑便、苔厚、脉滑。肿瘤病位、病程、分型、分期、浸润深度、肿瘤标志物、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可作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客观评价指标。2.以“健脾消瘀”为法组方的昆参颗粒能显着降低MNNG诱发的大鼠胃癌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53蛋白、C-myc蛋白以及NF-κB异常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何立丽[6](2010)在《养胃抗瘤冲剂对中晚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术后复发、转移是临床大多数患者的致死主因,故人们一直在寻求手术以外治疗胃癌的方法,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导师孙桂芝教授四十余年来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显着,尤其在治疗以胃癌为主的消化道肿瘤方面经验尤为丰富。养胃抗瘤冲剂(YWKL)是导师研制的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中药复方,以益气养胃、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为治则,临床应用二十余年,具有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本论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导师治疗胃癌的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探讨中医药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并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实验研究,以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型和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抗失巢凋亡及多细胞球体模型为载体,采用免疫组化(IHC)、RealtimeRT-PCR、AV-PI、流式细胞术、TUNEL、MTT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基因-信号传导等层次,深入探讨了YWKL改善胃癌总体预后的分子机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延长中晚期胃癌生存期的科学内涵。1理论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系统总结导师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1.1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祖国医学虽无“胃癌”病名之记载,但对胃的证候及症状描述有很多与胃癌相似。分析胃癌临床证候特点,当属中医“胃脘痛”、“噎膈”、“心下痞”、“胃反”等范畴。导师通过总结古人相关论述及当代医家对胃癌病因、病机的认识,更结合自己40余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虚损为胃癌发病最重要环节,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虚损,可进一步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进而中焦壅滞,食积不化、气滞血瘀,蕴积生毒,最终发展成为胃癌。1.2治则治法导师在长期临床中通过辨证与辨病结合,强调以人为本,以脾肾为中心,兼调身心,协调内外;扶正驱邪,坚持守方,以“持久战”对抗胃癌及其复发转移。常用治法包括:健脾升清、和胃消食、祛瘀生新、抗癌解毒四法连用,在抑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稳定和缩小瘤体,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常用“小范方”导师喜用经验方,经验方又多由数个“小范方”组成,如藤虎汤,组成:藤梨根、虎杖;蒲黄白芷蜂房汤,组成:生蒲黄、白芷、露蜂房、血余炭;金麦代赭汤,组成:鸡内金、生麦芽、代赭石等。2临床研究养胃抗瘤冲剂(YWKL)是导师孙桂芝教授研制的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中药复方,以益气养胃、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为治疗原则。目的:通过对258例中晚期胃癌的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评价以YWKL复方加减辨证治疗对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同期对照研究方法,共纳入中晚期胃癌患者258例(中西医结合组147例,单纯化疗组111例),两组均采用化疗(入组后接受以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并依据细胞病理学类型、体能状况等情况可联合运用铂类、葸环类或紫杉类药物,一般治疗3-6周期)等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YWKL。每两周辨证一次,在基本处方基础上修正中药处方,记录服药持续的时间。进行长期随访,数据的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中位生存时间,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中西医结合组分别是:98.6%、84.4%、68.7%,单纯化疗组分别是:72.1%、12.6%、5.4%。比较中位生存时间,中西医结合组:72.69个月,单纯化疗组:21.94个月,经统计分析均有统计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中西医结合组分别是:62.6%提高,32.6%稳定,4.7%下降,单纯化疗组分别是:27.9%提高,59.4%稳定,12.6%下降。比较治疗前后体重变化评价,中西医结合组分别是:53.1%提高,39.5%稳定,7.5%下降,单纯化疗组分别是:提高44.1%提高,25.2%稳定,30.6%下降。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及体重变化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YWKL为基础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胃癌总体预后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作随机对照研究评价。3实验研究本课题在实验研究方面以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型和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抗失巢凋亡及多细胞球体模型为载体,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TUNEL、AV-PI、Realtime RT-PCR、MTT、免疫组化等多种实验技术方法,从整体-细胞-基因-信号传导等层次,深入探讨了YWKL改善胃癌总体预后的分子机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延长中晚期胃癌生存期的科学内涵。3.1动物实验部分3.1.1成功建立和临床术后复发转移相类似的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动物模型,为动态观察术后复发转移,研究复发转移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3.1.2中药复方YWKL对于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肺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复发瘤抑制率为68.07%和肺转移抑制率为33.33%),能明显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生命延长率为100%)。3.1.3应用不同检测凋亡的方法,证实改变胃癌细胞的凋亡敏感性是YWKL防治复发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3.1.4中药复方YWKL可以抑制端粒酶的增殖能力,通过促进线粒体释放Cytc,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提高促凋亡蛋白Smac、Apaf-1蛋白的表达,降低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通过对端粒酶的增殖和凋亡两方面的检测可以探讨端粒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为应用中医药防治肿瘤复发转移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理论依据。3.2细胞实验部分3.2.1成功复制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抗失巢凋亡及多细胞球体模型,很好的拟合体内肿瘤转移时的细胞状态,为验证YWKL复方抗转移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3.2.2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应用正交设计制备了YWKL的含药血清,并通过MTT法动态观察和筛选出含药血清的最佳采血时间和有效浓度。3.2.3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紊乱是肿瘤发生复发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复方YWKL的含药血清可以通过调控线粒体途径,提高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的凋亡敏感性,最终激活凋亡效应型Caspase-3引起肿瘤细胞凋亡。4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4.1理论研究中,对导师孙桂芝教授治疗胃癌的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揭示了扶正祛邪并重的治疗原则延长中晚期胃癌生存期的科学内涵。4.2本论文对YWKL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生存质量进行了较大样本分析,在临床取得明显疗效的基础上,以615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型和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抗失巢凋亡及肿瘤多细胞球体模型为载体,·从端粒酶增殖和线粒体凋亡转导通路相关调控因子活性与表达深入探讨了YWKL提高晚期胃癌预后总体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扶正祛邪并重治疗晚期肿瘤的理论内涵,为深层次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新思路。4.3本研究引入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抗失巢凋亡及多细胞球体培养模型,更好的模拟了肿瘤转移过程中细胞状态,进行失巢凋亡及中药复方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属方法创新。

刘永萍[7](2010)在《胃癌铂类疗效预测分子的研究及重楼复方对化疗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铂类化疗药物相关基因在胃癌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中的疗效预测价值以及重楼复方(Chong Lou Fu Fang,CLFF)与胃癌常用化疗药物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化疗药物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TaqMan探针real-timePCR方法和直接测序法对ERCC1第118位密码子,XRCC1第399位密码子,XPD第751位密码子和GSTP1第105位密码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分析ERCC1基因表达水平及各基因型与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基于中位效应原则的联合指数法评估重楼复方与各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的交互作用;Annexin-V-FITC和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1、75例胃癌患者术后新鲜组织ERCC1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中位值为7.32(0.50-147.03);75例胃癌患者中52例接受术后改良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至少6周期,23例只接受手术治疗。单因素分析提示在辅助化疗组中,ERCC1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患者RFS和OS均显着延长(中位RFS分别为18和7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27和11月,P=0.001),在单纯手术组中,ERCC1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RFS和OS均显着延长(中位RFS分别为33和12月,P=0.038;中位OS分别为43和21月,P=0.004);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在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组中,肿瘤组织ERCC1高表达可能是R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但在单纯手术组中,肿瘤组织ERCC1高表达却可能是OS的良好预后因素。2、126例接受术后改良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基因型分析显示野生纯合子,杂合子和突变纯合子频率在ERCC1-118中为64.29%,28.57%和7.14%;在XRCC1-399中为56.35%,38.89%,和4.76%;在XPD-751中为84.92%,15.08%和0,以及在GSTP1-105中为68.25%,30.60%和3.97%。单因素分析显示ERCC1-118,XRCC1-399和GSTP1-105单核苷酸多态性对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均有预测价值。就无复发生存时间而言,ERCC1-118T/T和C/T基因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C/C基因型患者为45个月;XRCC1-399 A/A和A/G基因型患者M-RFS为47个月,G/G基因型患者为8个月;GSTP1-105 G/G和A/G基因型患者M-RFS为47个月,A/A基因型患者为12个月。就总生存时间而言,ERCC1-118T/T和C/T基因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5个月,C/C基因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能确定;XRCC1-399A/A和A/G基因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不能确定,G/G基因型患者MST为18个月;GSTP1-105 G/G和A/G基因型患者MST尚不能确定,A/A基因型患者为21个月。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提示ERCC1-118基因型对无复发生存时间(P<0.001,HR=2.362;CI95%:1.458-3.827)和总生存时间(P=0.001;HR=2.388;CI 95%:1.448-3.937)均具有预测价值,而XRCC1-399基因型仅对无复发生存时间有预测价值,XRCC1-399 A/A和A/G基因型患者疾病复发风险显着降低(P=0.031;HR=0.569;CI 95%:0.341-0.949)。3、重楼复方与5-FU在较宽抑制率范围内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在SGC-7901细胞系中为20-95%抑制率范围,在BGC-823细胞中为5-65%抑制率范围),而与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均在低浓度范围内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两株细胞中均在<50%的抑制率范围内),联合指数<1。4、凋亡分析显示重楼复方与各药以协同作用方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LFF,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单药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在SGC-7901细胞中分别为(8.4±6.8),(24.6±4.6),(9.7±3.7)和(29.6±5.9)%,在BGC-823细胞中分别为(6.7±1.7),(12.6±3.8),(11.3±1.3)和(6.6±1.2)%。CLFF与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联合作用48h后细胞凋亡率在SGC-7901细胞中分别为(80.5±12.9),(32.5±5.7)和(63.2±6.2)%,在BGC-823细胞中分别为(66.1±6.4),(48.6±3.1)和(33.5±9.6)%。5、重楼复方单独或分别与5-FU、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联合作用后,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化疗药物相关基因TS、ERCC1 (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1)、β-tublinⅢ和Tau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而化疗药单药不能下调化疗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重楼复方单独作用24小时后,上述各基因表达水平在SGC-7901细胞系中下调至(0.30±0.03)、(0.32±0.02)、(0.31±0.03)和(0.28±0.02)倍,在BGC-823细胞中下调至(0.46±0.03)、(0.46±0.02)、(0.44±0.04)和(0.56±0.07)倍。重楼复方分别联合5-FU、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作用24h后,上述各基因表达水平在SGC-7901细胞系中下调至(0.55±0.02)、(0.48±0.03)、(0.59±0.04)和(0.43±0.02)倍,在BGC-823细胞中下调至(0.64±0.04)、(0.55±0.03)、(0.51±0.04)和(0.62±0.06)倍。[结论]①肿瘤组织ERCC1低表达胃癌患者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生存可能获益,但是ERCC1高表达可能是单纯手术患者的良好预后因子。②外周血ERCC1-118C/C基因型(野生型)和XRCC1-399A/G或G/G基因型(突变型)胃癌患者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生存可能获益;③XRCC1-399和GSTP1-105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含奥沙利铂方案化疗毒副反应相关;④重楼复方与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有较好的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该复方与各化疗药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下调化疗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孟庆坤[8](2008)在《“昆参颗粒”治疗进展期胃癌及对实验大鼠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因子(bFGF)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昆参颗粒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给予昆参颗粒,对照组(30例)给予参莲胶囊,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的死亡率。2.实验研究采用MNNG诱导出Wistar大鼠胃癌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参莲胶囊组、昆参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5只,比较给药后各组大鼠的bFGF蛋白水平表达,并进行灰度值分析。结果:临床研究显示:昆参颗粒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疗积分明显高于参莲胶囊组(P<0.05)。实验研究表明:诱导型胃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bFGF呈高表达,昆参颗粒组能明显降低bFGF蛋白水平表达。结论:昆参颗粒能明显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bFGF的表达有关,尚有其它机制参与其中。

赵群[9](2003)在《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总体5年生存率不及30%,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中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是判断临床病理分期和预后的主要指标,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程度等是临床评价侵袭性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而PTNM分期则是以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范围为主要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胃癌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的发生率约占50%,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中医学理论认为脾虚证具有许多中医征候所共有的模糊的、全身性的、慢性的、虚性的、与正常体质呈渐变关系的病理特点,辨证论治表明,脾虚证往往比病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胃癌在不同的阶段可出现许多证型,其中脾虚在胃癌形成中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进展期胃癌尤其是晚期胃癌,临床上常伴有脾虚证。 研究表明,晚期胃癌尤其是合并脾虚者预后差,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研究中医脾虚证与胃癌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建立一种合适的脾虚型人胃癌腹膜移植动物模型,中文摘要模拟临床实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深入研究其转移机理及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尚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探索。如关于脾虚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利用化疗合并健脾益气中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eytokine一indueed killer,CIK)等对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建立的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进行干预,并探讨共刺激分子B7(CD80、CD86等)和主要组织相容胜复合体(major histoeompatibility eomplex,MHC)抗原在阻止胃癌细胞免疫逃逸中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 为此,本论文拟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建立病症结合的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第三代的新型铂类化合物奥沙利铂(L一01月护)化疗合并健脾益气中药、新型过继免疫效应细胞CIK等对其进行干预,检测 hB7一1基因转染对人胃癌OCLjM一ZMD3腹膜移植瘤细胞株生物学特性以及MHC Ib、HLA一DR抗原表达的影响,并观察脾虚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以及应用健脾益气中药参茂扶正注射液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深入研究人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探讨中医脾虚证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方法及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中文摘要第一部分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稳定传代的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观察其生长特点、胃肠粘膜形态学、肿瘤病理形态学以及染色体和DNA含量,并检测该模型的免疫功能等生物学特征,探讨其用于中西医结合抗胃癌作用研究的可行性。 方法:将Balb/。n咖u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脾虚组和健脾组。首先将脾虚组和健脾组裸鼠喂饲大黄芒硝合剂(按4:1混合)5天以建立脾虚模型,健脾组给予参茂扶正注射液3天,其它组裸鼠给予等量冷开水对照。然后各组分别用人胃癌OCUM一ZMD3高侵袭转移细胞株(5x106/0 .2ml)腹腔移植并传代。采用病理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观察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中肿瘤生长、腹水出现时间及腹水量,宿主体重、带瘤生存时间等生长特点,肉眼、光镜和电镜下胃肠粘膜形态学、肿瘤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染色体和DNA含量分析,检测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活性、红细胞免疫功能等免疫功能的变化等。 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脾虚组裸鼠一般自喂饲大黄芒硝合剂3天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便塘、腹泻、弓背、畏冷、脱肛,进食量明显减少,以后逐渐出现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行动缓慢,披毛散乱无光泽,四肢发冷,尾静脉瘪陷等脾虚证状。当裸鼠腹腔接种人胃癌OCI)M一ZMD3细胞后,各组均发生腹膜转移结节,裸鼠移植率100%。中文摘要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裸鼠具有体重降低、腹膜种植结节生长多、血性腹水出现时间早、腹水容量大、带瘤生存时间短等生长特点(p<0.01);胃肠粘膜形态学观察显示,脾虚组胃肠粘膜苍白,腺体萎缩,血管扩张充血,炎性渗出,透射电镜下胃粘膜细胞出现核固缩,核膜消失,出现淋巴细胞,肠粘膜微绒毛减少、脱落,细胞器水肿,有内陷腔。而健脾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外周血NK细胞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ed blood eell e3b:eeepte::ate,RBC一C3bRR)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ed blood cell ICreeepter rate,咫C一ICR)明显升高(尸<0.01)。而健脾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建立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该中西医结合病证模型的脾虚表现主要是消化、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应用健脾益气中药参茂扶正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该模型裸鼠的脾虚证状;另外,肿瘤病理形态

赵群,李勇,刘冀红,于跃明,范立侨,马志学,刘品一,焦志凯[10](2001)在《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 - 82 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以及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方法 应用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生物化学及放射免疫等方法 ,检测红细胞粘附胃癌细胞(红细胞组 )花环率及红细胞 +淋巴细胞免疫粘附胃癌细胞 (红淋混合组 )花环率 ,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 ,胃癌细胞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 (CEA)、乳酸脱氢酶 (LDH)、碱性磷酸酶 (ALP)及谷氨酰转移酶 (r-CT)的表达。结果 红细胞组肿瘤红细胞花环率为 (2 8.4 1± 5 .0 1) % ;红细胞组的红细胞SOD含量较对照组显着增高 (P<0 .0 1)红细胞组胃癌细胞CEA、LDH、ALP及r -GT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降低 (P<0 .0 1) ) ;与红细胞组相比 ,红淋混合组总花环率显着高于ATER法肿瘤红细胞花环率 (P <0 .0 1) ,淋巴细胞对红细胞免疫粘附胃癌细胞的促进率为 (16 .3± 6 .8) % ,且红淋混合组中肿瘤红细胞、淋巴细胞混合花环率显着高于肿瘤红细胞花环率 (P <0 .0 1)。另外 ,红淋混合组红细胞SOD含量有进一步增高 ;胃癌细胞CEA、LDH、ALP及r-GT表达进一步降低 (P <0 .0 1)。结论 正常人红细胞可免疫粘附体外培养的胃癌BGC - 82 3细胞 ;通过红细胞的免疫作用 ,红细胞SOD合成增加 ,胃癌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减少 ;正常人自身淋巴细胞对其有不

二、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八宝丹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细胞株和动物
        1.1 细胞株
        1.2 动物
    2 药物、试剂耗材、仪器设备
        2.1 药物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 主要仪器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药物、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3.1.1 八宝丹(BBD)的配制
        3.1.2 细胞完全培养基的的配制
        3.1.3 5×电泳液的配制
        3.1.4 1×湿转转膜液的配制
        3.1.5 4 %多聚甲醛溶液的配制
        3.2 细胞实验
        3.3 动物实验
    4 统计学处理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1 BBD抑制胃癌细胞AGS和 MGC80-3 的转移能力
        1.1 BBD对 AGS和 MGC80-3 迁移能力的影响
        1.2 BBD对 AGS和 MGC80-3 侵袭能力的影响
        1.3 BBD对 AGS和 MGC80-3 粘附能力的影响
    2 BBD抑制EMT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
    3 BBD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
    4 BBD抑制TGF-β1 诱导的TGF-β/Smad信号通路活化,并抑制EMT及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5 BBD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6 BBD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EMT和 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
    7 BBD对裸鼠无肝、肾毒性
讨论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艾灸对荷瘤胃癌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设备
    1.4 实验细胞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实验分组
    2.3 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估
    2.4 干预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标本采集与处理
    2.7 主要观察指标与方法
    2.8 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摄食量
    3.2 大鼠体质量
    3.3 大鼠去脏器体质量比较
    3.4 大鼠腓肠肌肌重比较
    3.5 大鼠腓肠肌肌纤维形态观察
    3.6 大鼠腓肠肌肌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3.7 大鼠腓肠肌中TNF-α、IL-6含量比较(ELISA法)
    3.8 大鼠腓肠肌中MAFbx、MuRF-1含量比较(WB法)
4. 讨论
    4.1 胃癌恶病质骨骼肌消耗的发生机制
    4.2 胃癌恶病质骨骼肌消耗的中西医治疗
    4.3 胃癌恶病质研究常用动物造模方法
    4.4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4.5 全文研究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艾灸抗肿瘤的免疫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复方小艾飞蜜膏抗胃癌活性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对荷瘤小鼠胃癌 MFC 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分及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人胃癌细胞系BGC-823增殖活性筛选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复方小艾飞蜜膏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部分体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复方小艾飞蜜膏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一 复方小艾飞蜜膏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复方小艾飞蜜膏活性成分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4)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对胃癌荷瘤裸鼠肿瘤侵袭转移及CD13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西医对胃癌及其转移机制的认识
        1.1.1 胃癌的发病原因
        1.1.2 胃癌的转移机制
    1.2.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及抗胃癌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胃癌的认识
        1.2.2 胃癌中医病因
        1.2.3 胃癌中医病机
        1.2.4 中医对胃癌分型及其治法
        1.2.5 从现代医学角度谈中医抗胃癌的机制
        1.2.6 从肿瘤微环境角度谈中医抗胃癌的机制
    1.3.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对胃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进展
        1.3.1 肿瘤干细胞概述
        1.3.2 CD133概述
        1.3.3 CD13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裸鼠NUGC-4胃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远处转移灶的观察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1.4 实验结果
    2.2.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裸鼠人胃癌NUGC-4原位移植瘤组织中CD133表达的影响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处理
        2.2.4 实验结果
    2.3. 人参皂苷Rg3对联合化疗人胃癌NUGC-4裸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2.3.1 主要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健脾消瘀法防治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临床依据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晚期胃癌证型及治法研究
    1 中晚期胃癌的证型分布
        1.1 中晚期胃癌证型分布的文献回顾研究
        1.2 中晚期胃癌证型分布的临床研究
    2 中晚期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辨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研究结论
    3 中晚期胃癌的治法研究
        3.1 健脾养胃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 Meta 分析
        3.2 活血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 Meta 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粘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癌组织 P53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癌组织 C-MYC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昆参颗粒对大鼠胃癌组织 NF-ΚBP65 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中晚期胃癌证型分布的研究
    3 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证型研究
        3.1 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辩证规律
        3.2 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4 健脾养胃法及活血解毒法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
        4.1 健脾养胃法的作用机制
        4.2 活血解毒法的作用机制
    5 昆参颗粒的作用机理
        5.1 昆参颗粒方药分析
        5.2 昆参颗粒的作用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6)养胃抗瘤冲剂对中晚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胃癌病因病机研究
    第二章 治则治法
    第三章 常用"小范方"浅析
    第四章 胃癌患者饮食身心调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养胃抗瘤冲剂对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诊断标准
    3 疗效标准
    4 结果和讨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第一章 615小鼠前胃癌(MFC)术后复发转移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养胃抗瘤冲剂对小鼠前胃癌(MFC)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期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养胃抗瘤冲剂对小鼠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养胃抗瘤冲剂对小鼠前胃癌术后肺转移灶凋亡相关蛋白及端粒酶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转移灶凋亡相关蛋白和端粒酶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复制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抗失巢凋亡培养模型和多细胞球体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TT法测定养胃抗瘤冲剂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生长抑制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养胃抗瘤冲剂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BGC823细胞凋亡的诱导及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小结
总结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健脾法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进展期胃癌的化疗及靶向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胃癌铂类疗效预测分子的研究及重楼复方对化疗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肿瘤组织ERCC1基因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铂类化疗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对接受改良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疗效预测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楼复方与胃癌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第一节 重楼复方与5-氟尿嘧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重楼复方与奥沙利铂对胃癌细胞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重楼复方与多西紫杉醇对胃癌细胞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昆参颗粒”治疗进展期胃癌及对实验大鼠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因子(bFGF)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
        (一)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二) 中医辨证标准
        (三)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
        (四) 病例纳入标准
        (五) 病例排除标准
        (六)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二、治疗方法
        (一) 基础治疗
        (二) 药物治疗
        (三) 疗程
    三、观察指标及方法
        (一) 安全性观察
        (二) 疗效性观察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统计学处理方法
    六、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二) 一般资料分析
    七、治疗结果
        (一)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
        (二) 两组死亡率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四)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八、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动物
        (二) 造模试剂
        (三) 实验药物
        (四) 实验仪器
        (五) 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分组
        (二) 模型建立
        (三) 给药方法
        (四) 取材方法
        (五) 检测方法及指标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实验结果
讨论
    一、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
        (一) 历代医家对胃癌的认识
        (二) 病因病机
    二、现代医学对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动态
        (一) 血管生成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二) bFGF 在胃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三) 胃癌抗血管生成疗法的研究近况
        (四) 中医药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研究近展
    三、治法治则
        (一) 不可妄用苦寒
        (二) 辨证辨病结合
        (三) 注意顾护胃气
        (四) 缓解癌性疼痛
    四、方药分析
        (一) 昆参颗粒的药物组成
        (二) 昆参颗粒的功效
        (三) 昆参颗粒的方义解析
    五、现代药理研究
        (一) 昆布
        (二) 藤梨根
        (三) 仙鹤草
        (四) 人参
    六、昆参颗粒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机制分析
        (一)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二) 抑制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因子bFGF 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9)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引言
    第一部分 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L-OHP结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hB7-1基因转染对人胃癌OCUM-2MD3细胞株生物学特性MHC Ⅰ b、HLA-DR抗原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五部分 脾虚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以及健脾益气中药对其的影响
    结论
综述
    1 中医脾虚证与胃癌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2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 肿瘤免疫逃逸与MHC抗原、B7分子表达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健康献血员红细胞、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1.3 健康献血员血清致敏的胃癌细胞悬液的制备
    1.4 实验分组
    1.5 检测内容与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八宝丹抑制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D]. 刘建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艾灸对荷瘤胃癌大鼠骨骼肌消耗的治疗作用与机制探讨[D]. 赵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3]复方小艾飞蜜膏抑制胃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米仁沙·牙库甫.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4)
  • [4]人参皂苷Rg3联合5-Fu对胃癌荷瘤裸鼠肿瘤侵袭转移及CD133表达的影响[D]. 罗玉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健脾消瘀法防治胃癌(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的临床依据及机理研究[D]. 王晓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养胃抗瘤冲剂对中晚期胃癌预后的影响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D]. 何立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7]胃癌铂类疗效预测分子的研究及重楼复方对化疗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D]. 刘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昆参颗粒”治疗进展期胃癌及对实验大鼠胃癌组织血管生成因子(bFGF)影响的研究[D]. 孟庆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脾虚型胃癌腹膜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赵群. 河北医科大学, 2003(01)
  • [10]红细胞免疫作用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J]. 赵群,李勇,刘冀红,于跃明,范立侨,马志学,刘品一,焦志凯.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6)

标签:;  ;  ;  ;  ;  

红细胞免疫对胃癌BGC-823细胞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