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鑫[1](2021)在《油田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原油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因而其开采备受社会所瞩目。原油在天然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会与水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这对于原油的提炼开采构成一定的影响,乳状液稳定性越强,破乳难度越大,原油开采提炼难度越大。由此各种原油乳状液破乳技术不断被研究开发并投入到实践应用。对此,从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影响乳状液稳定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原油破乳剂的主要类型、应用特定和研究进展现状进行阐述,归纳总结当前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李杰,李小玲,吴玉国[2](2021)在《原油破乳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近几年国内外对破乳剂的研究,综述了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原油破乳剂按相对分子质量可分为:低分子量破乳剂、高分子量破乳剂和超高分子量破乳剂。分别介绍了各类型破乳剂的特点以及研究现状,提出在未来原油破乳剂向环境友好、高效脱水、低温破乳、价格低廉以及广普性较高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杨晓拂,张帆,李芳芳[3](2020)在《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受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影响,对原油资源的需求也大幅上升,这就使得原油的生产及加工技术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前进。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是使原油摆脱乳液状。但由于近年来的开采强度较大,原油乳液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使用油溶性原油破乳剂来使原油摆脱乳液状态。主要围绕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
杨凯,马英,张帆,杨晓拂[4](2020)在《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石油开采的不断进行,开采出的原油中的含水量越来越高。所以,急需研发出高效破乳剂改善原油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原油破乳剂的特点、工作机理以及应该具备的条件,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多的原油破乳剂,最后对我国未来原油破乳剂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能够为我国石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马俊[5](2020)在《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文中认为非常规石油矿是石油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品和能源供应的重要替代来源。然而,与传统原油开采不同,非常规石油矿由于其油固共存、重质组分含量高等特点,导致其分离更为困难。在目前采用的各种非常规石油矿分离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水的参与。然而,由于重质油中界面活性组分和纳微矿物颗粒的存在,使得非常规石油矿在分离过程中常形成稳定的油-水乳液,影响后续的分离纯化和储运。针对非常规石油矿分离过程中形成乳液的天然界面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及破乳问题,本文从界面活性组分分离与分子结构解析、界面活性物质稳定油水乳液机制、富氧型破乳剂分子设计与制备、破乳剂对油包水型乳液破乳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获得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破乳新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溶剂沉降-乳化-相分离脱轻”的方法,提取了非常规石油中具有界面活性的沥青质组分(Interfacially active asphaltenes,IAA)。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获得了IAA的基本分子量为18259 g/mol;采用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核磁共振(NMR)等分析方法依次解析了IAA分子的元素组成(C、H、O、N和S等元素)、化学基团结构、不同元素的价态等;结合改进的Brown-Ladner(B-L)方法计算推出了IAA的分子聚合度(1.89)、单体分子式(C72H93NO3S4);通过分子模拟优化方法,最终获得了IAA以脂肪链连接芳香环的群岛型结构模型。基于IAA分子结构模型,通过界面张力仪和流变仪分析了IAA的界面特性,获得了IAA的界面活性和黏弹性特征;通过长周期稳定实验(乳液静置30天)与显微成像统计乳液液滴粒径分布,获得了IAA稳定乳液的基本特征及其油水乳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通过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含有IAA的油水乳液稳定机制进行模拟,发现IAA分子可通过分子中芳香环之间的π-π堆叠作用、分子间的氢键自聚作用形成自聚体,该自聚体可聚集于油水界面处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膜结构。此外,IAA分子中极性端的杂原子(N、O、S)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可形成氢键,聚集在油-水界面处形成一定厚度的界面膜,该界面膜可阻止油相中分散水滴的聚并,导致水滴能够在油相中长期稳定存在。针对上述乳液分离问题,本文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进行破乳剂的开发,具体做法是采用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在聚醚分子结构中引入酯基和羧基,制备了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的非离子型富氧破乳剂(JMNP,TJU-2)。将该破乳剂应用于沥青质油-水乳液、沥青油-水乳液、原油-水乳液、柴油-水乳液及IAA乳液等不同的油包水型乳液的破乳分离过程中,结果表明,虽然在破乳速率上有所差异,但该破乳剂对上述乳液均具有良好的破乳能力。以最稳定的IAA油水乳液(IAA-W/O)为例,采用仅含有酯基的非离子型聚醚(JMNP)作为破乳剂,在浓度为400 ppm、温度为60oC、破乳时间为15 min时,能脱除乳液中50%的水;而含有酯基和羧基的非离子型聚醚(TJU-2)在相同的浓度和温度下,15 min内能脱除乳液中97.5%的水。进一步延长破乳时间至25 min,可实现完全破乳。通过KI-I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分别将IAA-W/O乳液破乳后,JMNP和TJU-2两种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JMNP和TJU-2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0.448和0.241,说明该两种破乳剂将乳液破乳后,大部分进入到了水相中,间接的表明该两种破乳剂具有高度的亲水性。为了探究破乳剂在油水界面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粒子耗散动力学(DPD)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TJU-2破乳剂分子在IAA-W/O乳液中的破乳作用。模拟结果表明,TJU-2分子中羧基和酯基中的氧与水分子中的氢形成氢键的键能分别为35.038 k J/mol和32.357 k J/mol,该氢键键能比IAA分子中杂原子(O、N、S)与水分子中的氢形成氢键的键能(分别为18.936 k J/mol,9.427 k J/mol,5.467 k J/mol)更大。破乳剂分子和水分子形成的氢键一方面置换了IAA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另一方面打破了IAA分子聚集体中的π键,从而实现IAA-W/O乳液的破乳。
王卓[6](2020)在《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脂肪醇型破乳剂生产工艺成熟,破乳脱水效果和广谱性好,是目前我国油田生产中使用量最大的一类破乳剂,但是随着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向油井中添加大量强碱、聚合物等物质,增加了原油破乳脱水的困难,现有脂肪醇型破乳剂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而,为了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提高原油采出液分离效率,需要制备新型破乳剂。本文以脂肪醇型破乳剂为基础物,首先丙烯酸进行聚合反应,随后使聚丙烯酸与脂肪醇破乳剂基础物发生酯化反应,合成了丙烯酸聚醚酯类原油破乳剂。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不同型号的破乳剂采用室内脱水实验(瓶试法)筛选出合适的基础物后,通过对聚合反应、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多种反应条件单因素实验方法确定了较佳反应条件,随后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破乳剂合成过程模拟优化,工艺参数模型拟合值与单因素试验对比基本一致。改性破乳剂HDTM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丙烯酸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6h,丙烯酸投入量为醇基基础物质量9.9%,BPO用量为丙烯酸质量0.9%,酯化温度153℃,酯化时间3.8h。(2)改性前后破乳剂经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仪分析结果表明,丙烯酸中不饱和双键发生聚合反应,聚丙烯酸与醇基基础物酯化生成丙烯酸聚醚酯化物,反应较为完全;使用凝胶色谱对改性前后破乳剂分析,脂肪醇基础物经过改性实现了分子间连接,提高了其分子量;通过对改性后破乳剂热重分析,合成出的破乳剂HDTM热稳定性好,适宜油田破乳脱水生产需求。(3)测定改性前后破乳剂的p H值、浊点、HLB值及表面张力等理化指标,通过对比发现改性后破乳剂HDTM酸性增强,浊点升高,表面活性增大,因而其水溶性、亲水性更好,更易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界面膜强度,有利于原油破乳;应用瓶试法对破乳剂进行破乳性能评价,从加药量、破乳温度、破乳时间、p H值方面考察破乳脱水工艺条件,经正交实验优化后得到较佳的工艺条件。(4)测定Na Cl、Ca Cl2和Al Cl3三种无机盐对破乳剂溶液表面张力、浊点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无机盐浓度增加,破乳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浊点降低;测定Na Cl溶液对脱水率影响,实验发现溶液中的无机盐能够提高破乳剂的破乳脱水速度,但是最终脱水率降低;测定不同浓度、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对脱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聚合物浓度、分子量增加,油水界面膜强度增加,脱水率降低,不利于原油破乳;采用膨润土模拟原油乳状液中固体微粒对脱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油乳状液中固体微粒浓度增加,脱水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现象;测定Na OH溶液对脱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强碱体系下随着Na OH浓度增加,脱水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现象。
温阳阳[7](2020)在《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广泛应用,对于石油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石油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对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脱水是其中重要的步骤,随着石油各种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石油资源的广泛应用,导致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使原油破乳脱水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研究人员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究,并且研发出最适合于生产需要的破乳剂,促进石油生产和加工工作的稳定发展。
李晓举[8](2019)在《原油采出液低温破乳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田的开发逐步进入后期,原油采出液的含水量不断上升,产油率逐渐降低。这不仅造成采出液加工过程中能耗的增加,并且水相中含有大量的盐类,会对管道设备造成危害。胜利油田永921联合站来液温度在40-45℃,现用破乳剂需要在50-60℃下进行破乳,而在低温40℃的条件下破乳效率低且效果较差达不到出站的工艺要求。永921联合站为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特提出研发一种新型高效的低温破乳剂,解决低温条件下的破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胜利油田永921采出液物性,以及对多种构型破乳剂进行破乳性能分析,筛选并合成AR型酚醛树脂聚醚型原油破乳剂。对破乳剂单剂进行初步筛选,确定效果最优的破乳剂单剂。通过1H-NMR计算了PO/EO比,确定反应程度,通过破乳剂的红外光谱确定了产物中C-O-C的特征吸收峰,并通过表面张力仪分析破乳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较强的润湿和顶替能力。然后进行了破乳剂之间的协同复配实验,最终确定了破乳剂的最佳配比。在破乳剂加药量为120 mg?L-1,破乳温度40℃,脱水率达到了94.7%,完成低温破乳剂室内的合成与性能评价。根据破乳剂的最佳配比生产破乳剂,并进行了现场实验。最终验证该破乳剂是适合胜利油田永921联合站采出液的专用低温破乳剂,降低了破乳温度,实现了采出液的低温处理,节约成本29.52万元/年,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赵宇[9](2018)在《纳米硅改性破乳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我国原油开采幅度日益增大,地下原油的储存量日渐减少,且采油工艺及部分油井存在自身老化等问题,产出的油含水率高,原油开采变得困难。原油破乳剂作为重要的油田化学剂,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并且越来越多的原油破乳剂已不能满足老化油破乳要求,因此研制高效、低廉、稳定的原油破乳剂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原有的多种破乳剂单体进行脱水性能的评价,筛选出其中脱水性能最佳的破乳剂单体多胺,随后将破乳剂单体多胺与有机硅油在分别改变加剂量、聚合温度、沉降时间等合成工艺条件下进行改性,合成新型的纳米硅改性破乳剂。以改性破乳剂为原料对老化油进行脱水实验,通过单一因素考察(有机硅油用量、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正交试验考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得到效果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有机硅油加剂量4%,催化剂用量0.4%,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90min。以不同加剂量、不同破乳温度、不同破乳时间来衡量纳米硅改性破乳剂与其他四种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实验证明改性后的破乳剂具有加剂量少、破乳温度低、破乳速度快等优点,对实验数据进一步处理及分析,得出破乳温度为70℃,破乳剂量为200mg/L,沉降时间为2h条件下为最佳脱水工艺条件。本文同时通过实验证明,在破乳剂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改性破乳剂脱水率最大,且脱出的水都具有澄清的特点;在比较低的温度下,改性的破乳剂脱水性能比较显着。对于油水界面不整齐的问题,通过复配实验可以得到:当多胺改性与GE-189按照2:1比例配比时,脱水后油水界面较为齐整,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不同地区原油在新型的纳米硅改性破乳剂作用下进行脱水评价,结果显示整体对原油的脱水率都有所提高,其中对大庆石油样品脱水率高达97.2%。可以证明,新型的纳米硅改性破乳剂对含水采出液的油水分离中应用效果非常好,脱水率可以达到生产需要,解决低温脱水生产技术难题,其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改性试剂不仅解决了油水分离难题,节约原油脱水生产成本,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项目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刘丽萍[10](2017)在《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油破乳剂是对石油采出液进行油水分离的一类油田化学药剂,首先对原油破乳剂的类型及其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原油破乳剂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二、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破乳剂的破乳机理 |
1.1 乳状液的类型 |
1.2 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
1.3 破乳剂对原油的作用机理类型 |
(1)相转移反向变型机理。 |
(2)增溶机理。 |
(3)碰撞击破界面膜机理。 |
2 原油破乳剂的选用条件和要求 |
3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3.1 早期原油破乳剂发展情况 |
3.2 当前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3.2.1 复配型破乳剂 |
3.2.2 生物破乳 |
3.2.3 低温破乳剂 |
3.2.4 稠油破乳剂 |
3.2.5 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 |
3.2.6 反相破乳剂 |
3.2.7 微胶囊破乳剂 |
3.2.8 声化学破乳 |
4 结束语 |
(2)原油破乳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分子量破乳剂 |
1.1 低分子阴离子型破乳剂 |
1.2 低分子非离子型破乳剂 |
2 高分子量破乳剂 |
2.1 高分子阳离子型破乳剂 |
2.2 高分子阴离子型破乳剂 |
2.3 高分子非离子型破乳剂 |
(1)醇类聚醚破乳剂的常用醇主要包括: |
(2)酚醛树脂聚醚破乳剂的常用原料主要包括: |
(3)酚胺树脂聚醚破乳剂的常用原料主要包括: |
3 超高分子量破乳剂 |
4 结论 |
(1)绿色环保。 |
(2)高效脱水。 |
(3)低温破乳。 |
(4)价格低廉。 |
(5)广普性。 |
(3)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原油破乳剂 |
1.1 原油破乳剂的破乳原理 |
1.2 原油破乳剂的特点 |
(1)原油破乳剂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 |
(2)原油破乳剂要具有较强的湿润性。 |
(3)原油破乳剂应具备强大的絮凝能力。 |
(4)原油破乳剂应具备较强的凝聚效果。 |
2 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设计原则 |
3 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 |
3.1 油溶性原油破乳剂在实验室中的表现 |
3.1.1 对原油性质的简单分析 |
3.1.2 破乳剂在不同原油中脱盐脱水效果的差异 |
3.1.3 破乳剂不同用量产生效果的差异 |
3.2 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 |
4 结语 |
(4)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原油破乳剂的工作原理 |
2.原油破乳剂研究现状 |
(1)破乳机理相关研究 |
(2)复配型破乳剂的研究 |
(3)稠油破乳剂的研究 |
(4)低温破乳剂的研究 |
(5)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的研究 |
(6)反相破乳剂的研究 |
3.破乳剂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4.结论 |
(5)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质油-水乳液 |
1.2.1 重质油-水乳液类型及其形成 |
1.2.2 重质油-水乳液的稳定性 |
1.2.3 油-水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
1.2.4 石油中天然界面活性物质 |
1.3 油-水乳液的破乳 |
1.3.1 油-水乳液破乳方法 |
1.3.2 化学破乳过程 |
1.3.3 重质油-水乳液化学破乳的影响因素 |
1.3.4 化学破乳剂 |
1.4 分子动力学在重质油-水乳液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全原子分子动力学 |
1.4.2 介观分子动力学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分离与结构解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沥青原料的预处理 |
2.2.4 界面活性沥青质的提取 |
2.2.5 仪器分析 |
2.2.6 实验数据分析 |
2.2.7 分子结构优化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界面活性沥青质表观形貌 |
2.3.2 界面活性沥青质分子量分析 |
2.3.3 界面活性沥青质元素分析 |
2.3.4 界面活性沥青质的官能团分析 |
2.3.5 界面活性沥青质结构构建 |
2.3.6 界面活性沥青质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在油水乳液稳定中的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油水乳液制备 |
3.2.4 乳液液滴粒径测试 |
3.2.5 乳液界面性质表征 |
3.3 乳液稳定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3.3.1 模拟力场 |
3.3.2 计算模型选择 |
3.3.3 计算方法与参数 |
3.3.4 模拟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W/O乳状液的稳定性分析 |
3.4.2 W/O乳状液的界面性质分析 |
3.4.3 IAA在稳定W/O乳状液中的作用 |
3.4.4 体系模拟平衡分析 |
3.4.5 IAA在体系中的扩散系数 |
3.4.6 IAA在油-水界面的吸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制备及对重质油包水乳液的破乳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合成 |
4.2.4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表征 |
4.2.5 破乳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结构表征 |
4.3.2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界面特性 |
4.3.3 酯化聚醚破乳剂的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制备与破乳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合成 |
5.2.4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表征 |
5.2.5 破乳实验 |
5.2.6 破乳剂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结构表征 |
5.3.2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热稳定性 |
5.3.3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界面特性 |
5.3.4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破乳性能评价 |
5.3.5 羧基化富氧破乳剂的油水分配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界面活性沥青质稳定油水乳液的破乳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模拟方法 |
6.2.1 W/O乳液粗粒化模型 |
6.2.2 模拟力场 |
6.2.3 模拟细节及结果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体系模拟平衡分析 |
6.3.2 IAA-W/O乳液的破乳过程 |
6.3.3 IAA-W/O乳液的破乳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原油乳状液 |
1.1.1 原油乳状液的定义和组成 |
1.1.2 原油乳状液类型 |
1.1.3 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因素 |
1.1.4 原油乳状液破乳方法 |
1.1.5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
1.2 原油破乳剂的开发与机理 |
1.2.1 原油破乳剂的定义和特点 |
1.2.2 破乳剂的分类与常见种类 |
1.2.3 原油破乳剂破乳机理 |
1.3 原油破乳剂发展状况与趋势 |
1.3.1 国外相关破乳剂的状况 |
1.3.2 国内相关破乳剂的状况 |
1.3.3 原油破乳剂的发展趋势 |
1.4 丙烯酸改性脂肪醇破乳剂必要性及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破乳剂HDTM的合成 |
2.2.1 合成方法 |
2.2.2 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
2.3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表征 |
2.3.1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表征 |
2.3.2 核磁共振波谱(~1H-NMR)表征 |
2.3.3 凝胶色谱分析 |
2.3.4 破乳剂HDTM热重分析 |
2.4 破乳剂HDTM的理化指标测定 |
2.4.1 破乳剂外观、pH值、水溶性 |
2.4.2 破乳剂浊点、运动黏度 |
2.4.3 二甲苯-水数、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
2.4.4 破乳剂表面活性 |
2.5 破乳剂HDTM破乳脱水性能评价 |
2.5.1 原油含水率测定 |
2.5.2 原油乳状液制备 |
2.5.3 原油乳状液脱水率测定 |
2.6 破乳剂复配与适用性分析 |
2.6.1 破乳剂复配 |
2.6.2 破乳剂适用性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破乳剂基础物筛选 |
3.2 破乳剂HDTM改性工艺条件研究 |
3.2.1 聚合反应时间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
3.2.2 聚合反应温度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
3.2.3 引发剂(BPO)用量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
3.2.4 丙烯酸用量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关系 |
3.2.5 酯化反应时间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的关系 |
3.2.6 酯化反应温度与破乳剂HDTM脱水率的关系 |
3.2.7 实验结果方差分析 |
3.2.8 实验结果响应面分析 |
3.3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的表征分析 |
3.3.1 傅里叶红外变换波谱(FT-IR)分析 |
3.3.2 核磁共振波谱(~1H-NMR)分析 |
3.3.3 凝胶色谱分析 |
3.3.4 破乳剂HDTM热重分析 |
3.4 改性破乳剂HDTM的理化指标测定 |
3.4.1 破乳剂HDTM的基本理化指标检测 |
3.4.2 破乳剂HDTM浊点、黏度检测 |
3.4.3 破乳剂HDTM水数、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检测 |
3.4.4 破乳剂HDTM表面活性检测 |
3.5 稳定原油乳状液配制方法研究 |
3.5.1 剪切强度(转速)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
3.5.2 剪切时间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
3.5.3 乳化温度对油水乳化液稳定性影响 |
3.6 醇基聚醚破乳剂HDTM破乳脱水工艺研究 |
3.6.1 加药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2 破乳温度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3 破乳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4 pH值对脱水率的影响 |
3.6.5 破乳脱水工艺优化 |
3.7 无机盐类对破乳剂HDTM性能的影响 |
3.7.1 无机盐类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3.7.2 无机盐类对溶液浊点影响 |
3.7.3 无机盐类对脱水率的影响 |
3.8 复合驱乳化液对破乳剂HDTM性能的影响 |
3.8.1 聚丙烯酰胺(HPAM)浓度对脱水率的影响 |
3.8.2 聚丙烯酰胺(HPAM)分子量对脱水率的影响 |
3.8.3 固体微粒对脱水率的影响 |
3.8.4 强碱对脱水率的影响 |
3.9 破乳剂HDTM适用性和复配研究 |
3.9.1 破乳剂HDTM适用性 |
3.9.2 破乳剂HDTM复配 |
3.10 显微镜像法破乳机理探究 |
4 结论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破乳剂的种类和应用 |
2 原油破乳剂的破乳原理及特点 |
3 原油破乳剂未来的发展与应用 |
4 结语 |
(8)原油采出液低温破乳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原油乳状液概述 |
1.2.1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
1.2.2 乳状液的性质 |
1.2.3 原油乳状液的危害 |
1.2.4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分析 |
1.3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研究 |
1.3.1 原油破乳的方法 |
1.3.2 原油乳状液的破坏 |
1.3.3 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 |
1.4 低温原油破乳剂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破乳剂研究现状 |
1.4.2 原油破乳剂的类型 |
1.4.3 低温破乳剂的研究进展 |
1.5 低温破乳剂必备条件分析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 原油采出液基础物性分析 |
2.2.1 采出液含水率的测定 |
2.2.2 原油密度测定 |
2.2.3 原油酸值的测定 |
2.2.4 原油四组分的测定 |
2.2.5 采出液元素组成分析 |
2.2.6 采出液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
2.2.7 采出液红外光谱分析 |
2.2.8 采出液中水相分析 |
2.3 酚醛树脂型聚醚破乳剂的合成 |
2.4 破乳剂的分析表征 |
2.4.1 破乳性能测定 |
2.4.2 破乳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2.4.3 破乳剂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三章 低温破乳原油采出液物性分析 |
3.1 永921 联合站原油物性分析 |
3.1.1 采出液基础物性分析 |
3.1.2 乳状液类型分析 |
3.1.3 永921 采出液油相四组分分析 |
3.1.4 采出液元素组成及其含量测定 |
3.1.5 采出液组分的IR谱图 |
3.2 采出液水相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油采出液低温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
4.1 低温破乳剂的筛选及破乳剂结构的确定 |
4.2 低温破乳剂的合成 |
4.2.1 破乳剂合成步骤 |
4.2.2 酚醛型系列破乳剂的合成 |
4.3 低温破乳剂的结构分析 |
4.3.1 ~1H-NMR谱表征 |
4.3.2 破乳剂的IR光谱分析 |
4.3.3 破乳剂的表面活性 |
4.3.4 不同温度下矿化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
4.4 破乳剂的复配 |
4.4.1 复配破乳性能实验 |
4.4.2 验证试验 |
4.4.3 新型破乳剂室内验收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温破乳剂现场实验 |
5.1 胜利油田永921 现场工艺 |
5.1.1 现场工艺简图 |
5.1.2 现场照片 |
5.2 现场试验工作和结果 |
5.2.1 低温破乳剂投加方案 |
5.2.2 现场实验数据 |
5.2.3 成本核算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纳米硅改性破乳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老化油状况分析 |
1.1.1 老化油的形成机理 |
1.1.2 老化油的形成原因 |
1.1.3 老化油的成分分析 |
1.1.4 老化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
1.2 原油乳状液 |
1.2.1 原油乳状液的成因 |
1.2.2 原油乳状液的性质[18] |
1.2.3 影响原油乳状液的因素 |
1.3 原油破乳剂 |
1.3.1 原油破乳剂的用途 |
1.3.2 原油破乳剂的发展分析 |
1.3.3 原油破乳剂的破乳机理 |
1.3.4 破乳剂的性质 |
1.3.5 原油破乳剂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1.3.6 原油破乳剂的种类 |
1.3.7 原油破乳的方法及比较 |
1.4 国内外破乳剂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2.1 课题选题立论及研究意义 |
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2.1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合成工艺实验 |
2.2.2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改性工艺实验 |
2.2.3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破乳性能考察 |
2.2.4 红外色谱分析其结构特征 |
2.2.5 破乳剂的脱水脱盐能力 |
2.3 预期的研究成果 |
2.4 技术创新点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前期准备 |
3.1 实验试剂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有机硅油的筛选 |
3.3.2 破乳剂单体的筛选 |
3.3.3 原油含水率的测定 |
3.3.4 原油乳状液的制备 |
3.3.5 破乳剂的制备 |
3.3.6 破乳效率测定 |
3.3.7 破乳剂的改性 |
3.3.8 破乳剂的复配 |
3.3.9 破乳剂脱水脱盐能力 |
3.3.10 红外色谱分析 |
3.3.11 选用原油破乳剂时注意事项 |
3.4 实验原理 |
3.5 实验误差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制备及工艺条件考察 |
4.1.1 有机硅油的筛选结果 |
4.1.2 破乳剂单体的筛选结果 |
4.1.3 单一因素考察 |
4.1.4 正交实验考察 |
4.2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脱水工艺条件考察 |
4.2.1 改性破乳剂在不同破乳温度下的脱水性能 |
4.2.2 改性破乳剂在不同破乳剂用量下的脱水性能 |
4.2.3 改性破乳剂在不同搅拌速率下的脱水性能 |
4.2.4 改性破乳剂在不同沉降时间下的脱水性能 |
4.3 纳米硅改性破乳剂破乳性能考察 |
4.3.1 不同原油破乳剂在不同用量下的破乳脱水性能 |
4.3.2 不同原油破乳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破乳脱水性能 |
4.3.3 不同原油破乳剂在不同破乳时间下的破乳脱水性能 |
4.4 不同原油在不同破乳时间下进行脱水评价 |
4.5 对油水界面不整齐问题的解决 |
4.6 考察不同破乳剂脱水脱盐能力 |
4.7 红外色谱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附件 |
(10)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油破乳剂的类型及应用 |
2 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与发展研究 |
3 结语 |
四、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原油破乳剂的作用机理及应用[J]. 郭鑫.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3)
- [2]原油破乳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李杰,李小玲,吴玉国. 应用化工, 2021(06)
- [3]油溶性原油破乳剂的实践应用[J]. 杨晓拂,张帆,李芳芳. 化工设计通讯, 2020(11)
- [4]探究原油破乳剂的研究进展[J]. 杨凯,马英,张帆,杨晓拂. 当代化工研究, 2020(21)
- [5]非常规石油油-水乳液的稳定与破乳研究[D]. 马俊. 天津大学, 2020(01)
- [6]三次采油乳状液脂肪醇型破乳剂改性研究[D]. 王卓.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7]原油破乳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 温阳阳.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1)
- [8]原油采出液低温破乳剂的制备与应用[D]. 李晓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纳米硅改性破乳剂的研制及性能评价[D]. 赵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10]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与发展研究[J]. 刘丽萍. 化工设计通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