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

胸腰椎骨折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

一、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栾双蔚[1](2021)在《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究终板破裂程度与患者手术预后是否存在相关性。目的为客观评价终板损伤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进而指导医师合理评估患者病情。方法:通过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明确诊断为单一节段胸腰段骨折伴上终板损伤的40例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矢状位重建终板破裂横面积或终板最低点下陷高度<50%、≥50%分为终板轻度破裂组(23例)和终板重度破裂组(17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节段,外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开放式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比较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伤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计算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及伤椎Cobb角的改变程度,并通过末次随访时复查CT影像资料统计椎间盘“真空”现象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以此评价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月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患者前缘高度丢失率及伤椎Cobb角短期内未出现明显差异(P值>0.05),而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根据末次随访CT影像发现终板轻度破裂组23人,仅6人出现椎间盘“真空”现象,而真空终板重度破裂组17人中10人出现椎间盘“真空”。将其进行卡方检验(P值<0.05),认为终板轻度破裂组和终板重度破裂组椎间盘“真空”的出现情况具有显着差异(P值<0.05)。结论:1.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手术预后疼痛缓解程度较差。2.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维持椎体高度及维持矫正角度的能力相对较差。3.相较于轻度终板破裂组,重度终板破裂组损伤终板相邻椎间盘更易发生退变。

雷延发[2](2021)在《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不同时间点的Cobb角、伤椎前体高率(AHIV)、伤椎中体高率(MHIV)、伤椎后体高率(PHIV)、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探讨椎体内双相磷酸钙(Bisphasic Calcium Phosphate,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与减少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矫正后凸角度的损失及胸腰背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因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T11~L2)行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诊断明确,病例资料完整,均由同一医疗组实施手术,术后随访13~20个月;术中、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良并发症。分为2组:研究组(n=35):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36):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术治疗。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间、骨折节段、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在手术中所用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AHIV、MHIV、PHIV、Cobb角、VAS疼痛评分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的AHIV、MHIV、PHIV、Cobb角在术后改善、末次丢失上的变化。所有数据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受伤时间、随访时间、损伤原因及损伤节段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的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对比,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3.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A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6.82±3.84%、57.60±5.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10±1.08%、97.62±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5.56±1.01%、88.89±3.8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41.28±3.68%、40.01±5.4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A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54±1.32%、8.73±3.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69.17±1.53%、68.74±1.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6.10±1.46%、95.7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4.27±1.66%、86.48±1.6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6.93±1.95%、26.97±2.3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M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83±0.80%、9.22±2.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HIV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1.26±1.76%、90.59±1.6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9.25±0.69%、98.89±1.2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98.30±0.71%、97.87±1.4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9±1.77%、8.29±2.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PHIV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0.96±0.21%、1.00±0.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及术后改善和末次丢失的比较术前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21.09±1.50°、20.78±2.0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14±1.24°、7.08±1.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1.09±1.52°、15.00±1.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改善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3.94±1.92°、13.69±2.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丢失Cobb角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3.94±1.39°、7.92±1.7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术前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7.97±1.10、7.72±1.3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5.11±0.80、4.72±0.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时VA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上分别为1.20±0.41、2.25±0.6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好的减少末次随访时伤椎前、中体的丢失、减少后凸角的矫正丢失及减少胸腰背部疼痛。2.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固定与单纯经后路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角的矫正上效果一致。3.经后路椎体内BCP植骨与不植骨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并无差别。

阎容稷[3](2021)在《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研制与力学性能测试》文中指出[目 的]在对第三代椎弓根螺钉棒系统长期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对第三代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新的改良设计,并对两种系统进行机械力学及生物力学方面的检测和对比,以评价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方 法]在总结和分析第三代椎弓根螺钉棒系统临床应用中发生的失败如断棒、断钉、旋转矫正丢失等病例临床资料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1.对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设计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新的设计和改进:(1)为解决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圆棒与椎弓根螺钉尾滑槽及锁定螺钉间的固定方式在横截面上为“点-点”接触的不足,新系统将两者的固定接触方式在设计理念上转变为“面-面接触”方式:①在固定棒设计方面,将传统钛金属圆棒改进为方圆棒,方圆棒的截面为正方形截面经过倒圆角处理后得到,使其可以紧密的固定在下述经改进的新型椎弓根螺钉的U型凹槽及锁定螺钉之中。②在椎弓根螺钉设计方面,新的椎弓根螺钉钉尾两翼厚度增加,钉尾U型凹槽的底面及两侧翼近钉体尾连接部下1/2内侧面形态结构,与方圆棒结构相匹配,由与方圆棒结构相吻合的倒模工艺产生;在钉尾两侧翼中1/2处内外侧面的凹槽,形成可折断部,以可折断部为分界,U型凹槽整体呈“上宽下窄”的状态,便于方圆棒在上1/2部分可以卡入钉尾,在下1/2部分与凹槽紧密贴合;两侧翼下1/2内侧面上方有螺纹结构,可让固定螺栓旋入拧紧,固定螺栓和方圆棒两者可以紧密贴合。整体结构可有效防止方圆棒在钉尾U型凹槽中的的转动或者滚动。(2)为解决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钉体尾连接交界区直径由大即刻变小、成为应力薄弱区而易发生断裂的问题,将新的椎弓根螺钉钉体尾连接处至钉体上1/3处设计为锥形,使结构呈由连接处直径逐渐减小至钉体的过渡形态,锥形整体长度为1cm左右,锥形结构表面设计为松质骨螺纹,螺纹间距为正常螺纹间距的1/2,以增加钉体尾连接处至钉体上1/3的握持力;外观上,整体钉尾部呈混合间距螺钉状态。2.根据脊柱内固定系统行业测试标准,对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分别进行拔出力测试、单钉侧压测试、四点弯曲测试、椎弓根螺钉轴推试验、内固定系统的压缩弯曲及扭转力学性能测试、疲劳试验等机械力学测试,并与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对比。3.选择14只200斤左右体型大小相似的养殖猪,宰杀后选择其脊柱T14-L5节段,将猪脊柱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与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固定其L1-L3节段,使用医用粘胶型石膏绷带将T14-T1节段、L3-L5节段统一固定,仅露出测试节段,使测试载荷精确加载于测试节段之上。并于脊柱上下两端建立石膏平面,以便于平稳精确加载载荷,提高测量精度。测量不同状态下样本的载荷-位移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 果]在机械力学及生物力学性能方面,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在抗扭转、抗拔出力、抗疲劳等性能上较传统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更好,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的性能方面,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和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 论]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与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相比,二者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方面的固定效果及生物力学稳定性类似,同时在轴向旋转矫形、抗扭转、抗拔出力、抗疲劳等方面,新型椎弓根钉棒系统较第三代椎弓根钉棒系统更优秀。

谭志红,潘丹,陈大勇,黄庆华,欧阳骁杰,付军初[4](2021)在《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组(A组,38例)、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组(B组,27例)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组(C组,46例)。比较3组手术情况、影像学资料、置钉准确率、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8(18.89±5.77)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A组和B组均少(短)于C组(P <0.05);住院费用A、B组均多于C组(P <0.05),但A组少于B组(P <0.05)。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VAS评分、骨折椎体角、节段后凸角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经皮空心椎弓根螺钉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相比,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能获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住院费用相对较低。

马铮[5](2021)在《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5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及椎间隙植骨融合。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区域是否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30.88±7.04)°,脊柱SVA(34.12±4.68)mm,VAS评分(7.00±1.47),JOA评分(22.00±2.00),ODI指数(41.20±3.96)。随访时间平均24.84±1.31个月,术前2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7.96±2.34)°,脊柱SVA(20.64±3.77)mm,VAS评分(2.64±1.29),JOA评分(27.72±0.94),ODI指数(13.20±3.69);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8.16±2.67)°,脊柱SVA(20.40±3.79)mm,VAS评分(2.36±1.35),JOA评分(27.80±0.87),ODI指数(13.28±3.6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指标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行经后路有限中后柱截骨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目的:研究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MU-PVCR)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2例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和后路钉棒矫形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86.55±18.07)°,脊柱SVA平均(51.32±8.18)mm,VAS评分平均(5.82±1.35),JOA评分平均(21.18±1.87),ODI指数平均(11.50±2.04)。随访时间平均26.14±1.55个月,术前6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术后3个月时后凸Cobb角平均(39.86±9.13)°,脊柱SVA平均(30.86±4.98)mm,VAS评分平均(2.09±1.11),JOA评分平均(27.36±1.09),ODI指数平均(2.77±0.87);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39.50±9.89)°,脊柱SVA平均(30.64±4.33)mm,VAS评分平均(1.86±0.83),JOA评分平均(27.41±1.09),ODI指数平均(2.41±0.7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改良单侧后路全脊椎截骨术矫形效果满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第三部分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目的:研究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26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前柱重建。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螺钉稳定情况。对比所有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通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通过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结果:手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48.55±6.91)°,脊柱SVA平均(44.02±5.73)mm,VAS评分平均(6.53±1.51),JOA评分平均(11.26±2.72),ODI指数平均(59.02±5.71)。随访时间平均24.34±2.15个月,术前5例神经损害患者Frankel分级由D级提高至E级;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平均(9.53±3.82)°,脊柱SVA平均(18.35±3.51)mm,VAS评分平均(2.65±1.21),JOA评分平均(20.56±3.63),ODI指数平均(20.78±4.01)。末次随访时相比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行PVCR截骨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恢复脊柱序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坤坤[6](2021)在《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当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发生进行性加重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躯干重力线前移,合并顽固性腰背部疼痛,因此常需手术矫形来缓解疼痛,重建矢状位平衡和改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已有报道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对于指导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但对于此类病人是否截骨以及探究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的相关性尚无文献报道。根据临床实践我们采取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所测脊柱局部后凸Cobb角来更准确评估脊柱后凸程度及脊柱后凸柔韧性,来指导手术方案选择及预测术后矫形效果,本文旨在探究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脊柱畸形矫正术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的34例,其中男5例,女29例;年龄5575岁,平均64.8岁。病程830月,平均18.5月。根据是否截骨,分为非截骨组(9例),截骨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kyphosis flexibility,KF)、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局部后凸Cobb角、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截骨级别;相关性分析探讨脊柱后凸柔韧性与矫形率(correction rate,C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术前站立位LKCA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俯卧位LKCA、KF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高于非截骨组(p<0.05);两组术后2周站立位LKC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无明显矫形丢失;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着改善。非截骨组,KF、CR分别为(0.47±0.05)、(0.65±0.09),KF与CR明显相关(r=-0.685,P<0.05);截骨组KF、CR分别为(0.34±0.10)、(0.61±0.13),两者无相关性(r=0.330,P>0.05)。结论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可指导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矫形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非截骨组可根据脊柱柔韧性预测术后矫形效果。

杜刚[7](2020)在《经皮微创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行经皮置钉手术治疗且不伴有脊髓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60例。根据术中伤椎是否置钉可分为A组(经伤椎置钉组)和B组(跨伤椎置钉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以及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获得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对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组内对比: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但两组术后远期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均有部分丢失。2.组间对比:跨伤椎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经伤椎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相差不大(P>0.05)。术后经伤椎置钉组在伤椎高度、Cobb角的远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跨伤椎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上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时,相比传统开放性术式,微创经皮置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2.无论是经伤椎置钉固定还是跨伤椎置钉固定,与术前相比,均可以收到复位骨折椎体、缓解疼痛的满意结果,且固定效果相似。3.经伤椎置钉固定比跨伤椎置钉固定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能维持伤椎复位后的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减少矫正度的丢失。

赵检[8](2020)在《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刚度渐变结构对其预防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随着矫形器械及治疗技术的进步,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矫正效果越来越好,但其术后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比如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ASD术后PJK发生率高,仍未完全阐明其危险因素。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近端韧带复合体损伤是促进PJK发生的潜在因素;近端韧带强化能预防PJK。然而,当前报道的韧带强化措施操作复杂、存在损伤硬脊膜和脊髓的风险;有的生物力学研究与实际临床手术操作差异较大。韧带强化增加近端交界区活动节段的屈曲刚度,缓和了固定节段到活动节段刚度的骤然降低,实现了交界区刚度过渡。相应地,降低近端内固定结构的刚度同样能够实现刚度过渡。因此,在固定结构近端采用半刚性结构可能是预防PJK的一种策略。二、研究目的1、研究ASD长节段内固定矫形术后PJK和PJF发生率,分析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等因素对其发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寻找ASD术后PJK的影响因素。2、建立ASD后路内固定矫形手术的有限元模型,结合“新鲜冰冻”尸体模型,研究课题组设计的韧带强化方式预防PJK的理论可能性。3、进一步研究设计的近端低刚性结构对PJK和PJF的预防作用。三、研究方法(一)AS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ASD内固定矫形术后PJK和PJF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回顾在我院行内固定矫形的ASD病例。入选标准为:(1)明确诊断为ASD;(2)手术年龄≥40岁;(3)提供术前、术后2周内以及末次随访时X片;(4)随访时间≥6月;(5)融合节段≥5。PJK诊断标准:UIV下终板与UIV+2上终板所成后凸角大于10°,且较术前增加10°以上。PJF定义为:因为PJK行翻修手术,或者近端交界区内固定失败,UIV、UIV+1、UIV+2椎体骨折或脱位。搜集年龄、性别等资料。测量术前、术后2周内和末次随访时脊柱矢状位参数。当变量满足正态分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参数差异,反之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JK和PJF的影响因素。第二节:ASD内固定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课题组2019年09月30日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纳入标准为:(1)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2)研究人群年龄18岁以上;(3)融合固定4个节段以上;(4)随访时间在12月以上;(5)至少报道一个PJK相关危险因素;(6)中文或者英文文献。提取文献基本信息;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及其术后参数变化;手术相关信息;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DI和SRS-22评分。统计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version 5.3(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Oxford,UK)和STATA 12.0(Stata Corporation,College Station,TX,USA)软件完成。(二)基于棘突锚定的韧带强化预防PJK的生物力学分析。1、有限元分析。建立四种ASD内固定矫形手术模型(T1-L5)。A:全椎弓根螺钉固定。B:UIV+1/UIV/UIV-1间采用尼龙绳捆绑棘突进行韧带强化。C:UIV+1/UIV/UIV-1间采用尼龙绳捆绑棘突并且将尼龙绳锚定于下端的横连杆。D:UIV+1/UIV/UIV-1间采用尼龙绳捆绑棘突并且将尼龙绳锚于到延伸到UIV+1节段的内固定棒。加载最大扭矩10N.M于T1椎体。研究近端交界区椎体、椎间盘和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变化;研究不同韧带强化方式对内固定结构应力的影响。2、尸体应力加载分析。选取5具“新鲜冰冻”尸体,截取其T5-L2脊柱节段,严格按照A到G顺序实验。加载最大扭矩5N.M于T5椎体上端。A组:测量完整脊柱标本整体活动范围(ROM)。B组:切除T12/L1节段ISL/SSL,观察整段脊柱标本ROM。C组:切除T11/T12节段ISL/SSL,观察整段脊柱标本ROM。手术固定T9/T10/T11/T12节段,比较不同韧带强化方式对近端交界区ROM的影响。D组:全椎弓根螺钉固定。E组:全椎弓根螺钉固定,尼龙绳捆扎UIV+1/UIV/UIV-1之间棘突。F组: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捆扎UIV+1/UIV/UIV-1之间棘突,尼龙绳锚定在横连杆上。G组:全椎弓根螺钉固定,捆扎UIV+1/UIV/UIV-1之间棘突,尼龙绳锚定在延长到UIV+1的矫形棒上。当变量满足正态分布时,LSD-T检验比较组间ROM是否存在差异,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Chicago,IL,The United States)版本。(三)半刚性固定对近端交界性后凸预防的生物力学分析1、有限元实验。建立四种有限元模型:A:全椎弓根螺钉固定;B:UIV采用椎板钩固定;C:UIV-1/UIV之间弹簧棒固定;D:UIV-1/UIV之间Dynesys固定。加载最大扭矩10N.M于T1椎体。比较近端交界区ROM(UIV/UIV+1和UIV+1/UIV+2);UIV、UIV+1和UIV+2椎体前侧应力;椎间盘应力(UIV/UIV+1和UIV+1/UIV+2);UIV螺钉和棒应力。2、尸体应力加载实验。利用前一部分“新鲜冰冻”尸体脊柱标本,遵循A到E组的实验顺序。比较不同组间UIV/UIV+1和UIV+1/UIV+2节段ROM的差异。加载最大扭矩5N.M。A组:全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UIV采用椎板钩;C组:UIV/UIV-1采用Dynesys;D组:UIV/UIV-1采用自制的弹簧棒(大螺距);E组:UIV/UIV-1采用自制的弹簧棒(小螺距)。进一步,比较弹簧棒与韧带强化差异。统计方法同前。四、研究结果(一)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第一节:成人脊柱畸形内固定矫形术后PJK和PJF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累计94例ASD病例纳入研究,PJK和PJF发生率分别为31.91%和7.45%。PJK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P<0.001)和UIV棘突破坏比例高于Non-PJK组(P<0.001)。术前,PJK组如下参数大于Non-PJK组:C2S(P=0.038);c-SVA(P=0.009);TLK(P=0.004)和CTPA(P=0.008)。术后两周,PJK组TLK(P=0.031)大于Non-PJK组,L1-L4前凸小于Non-PJK组(P=0.042)。末次随访,PJK组如下参数大于Non-PJK组:c-SVA(P=0.012);T1-Slope(P=0.005);TLK(P=0.005);SVA(P=0.002);CPA(P=0.038);PJA(P<0.001)。然而,上腰椎前凸L1-L4小于Non-PJK组(P=0.007)。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如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3.26,P=0.012),OVCF(OR=9.02,P<0.001),UIV棘突破坏(OR=0.12,P<0.001),术后LL(OR=3.06,P=0.045),术前TLK(OR=3.06,P=0.002),术后TLK(OR=6.02,P=0.040),TLK变化(OR=6.74,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F危险因素为:OVCF(OR=27.50,P=0.001),UIV棘突破坏(OR=0.09,P=0.030),PT变化(OR=18.40,P=0.026),术后TLK(OR=16.33,P=0.016)。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PJK危险因素为,OVCF(OR=10.58,P=0.001)和UIV棘突破坏(OR=0.14,P=0.003);PJF主要危险因素为OVCF(OR=36.80,P=0.003)。第二节:成人脊柱畸形内固定矫形术后PJK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到1130篇文献,最终纳入59篇。累计8626例ASD病例纳入研究,包括2599例PJK和354例PJF。整个人群PJK/PJF发生率为34.23%。PJK组如下参数大于Non-PJK组:年龄(WMD=2.72,P<0.001);女性比例(OR=1.55,P<0.001);65岁以上比例(OR=2.39,P=0.003);骨质疏松比例(OR=1.58,P=0.01)。T-score评分(WMD=-0.5,P<0.001)小于Non-PJK组。术前PJK组如下参数大于Non-PJK组:SVA(WMD=19.19,P<0.001);PI-LL(WMD=2.64,P=0.02);PT(WMD=2.71,P<0.001)。然而LL(WMD=-1.95,P<0.001)和SS(WMD=-3.41,P=0.007)小于Non-PJK组。PI(P=0.73),TK(P=0.60)和PJA(P=0.80)无差异。术后早期,PJK组只有PJA(WMD=5.82,P<0.001)大于Non-PJK组。末次随访,PJK组如下参数大于Non-PJK组:TK(WMD=6.68,P<0.001);PJA(WMD=6.50,P<0.001);SVA(WMD=7.07,P=0.02)和PT(WMD=0.99,P=0.01)。末次影像学参数变化比较发现,PJK组TK(WMD=6.63,P<0.001)增加大于Non-PJK组,SVA(WMD=-9.42,P=0.01)和PI-LL(WMD=-6.99,P<0.001)变化值小于对照组。然而,LL(P=0.07),PT(P=0.12)和SS(P=0.14)变化幅度无统计学差异。LIV融合到S1或者骨盆(OR=2.08,P<0.001)和UIV终止到下胸段(OR=1.64,P=0.04)增加PJK风险。韧带强化(OR=0.34,P<0.001)和UIV使用椎板钩(OR=0.46,P<0.001)能降低PJK风险。然而,并未发现椎体强化(P=0.98)能预防PJK发生。术前两组间ODI(P=0.07)和SRS-22评分(P=0.056)无差异;末次随访时PJK组ODI(WMD=6.08,P=0.002)高于Non-PJK组,SRS-22评分(WMD=-0.24,P<0.001)低于Non-PJK组。(二)基于棘突锚定的韧带强化预防近端交界性后凸生物力学分析。1、有限元模拟实验结果。就UIV/UIV+1节段而言,A组在不同工况下ROM最大,大于B组,C组和D组。A组、B组、C组和D组ROM分别为(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3.35°、3.13°、3.48°、3.43°、2.21°和1.92°;3.14°、2.95°、3.25°、3.18°、2.01°和1.74°;2.90°、2.74°、2.94°、2.87°、1.79°和1.58°;和2.92°、2.76°、2.96°、2.89°、1.81°、和1.60°。UIV+2/UIV+1节段ROM大于UIV+1/UIV节段,但是不同组间变化趋势一致。靠近头侧椎体应力较大(T6>T7>T8)。就T8椎体而言,不同组间比较发现,A组压强最大(后伸、前屈、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压强分别为:29.94MPa、32.23 MPa、29.66 MPa、30.18MPa、20.83 MPa和20.57 MPa),D组应力最小(后伸、前屈、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压强分别为:29.94MPa、32.23 MPa、29.66 MPa、30.18MPa、20.83 MPa和20.57 MPa),这种趋势在前屈时更加明显。就T7椎体而言,不同组间比较发现,A组应力最大(后伸、前屈、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压强分别为:30.45MPa、30.82 MPa、27.24MPa、28.64MPa、16.70 MPa和16.72 MPa),D组最小(后伸、前屈、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压强分别为:27.20MPa、21.93MPa、24.53MPa、25.61MPa、14.66 MPa和15.01 MPa)。T6椎体变化类似。A组在所有工况下,T7/8椎间隙应力最大;韧带强化能够降低该椎间隙应力。D组T7/8椎间隙应力较小(后伸、前屈、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压强分别为:18.55MPa、6.53 MPa、18.73 MPa、19.92MPa、6.17 MPa和6.55 MPa)。T6/7椎间隙应力也呈现类似结果。不同组间UIV螺钉应力比较发现,A组前屈时应力较大,D组最小。然而,韧带强化增加近端螺钉扭转时应力。韧带强化降低棒应力,而且但并不影响整体棒应力分布。2、尸体应力加载分析。前屈5N.M加载时,A组,B组和C组ROM分别为8.57°±0.82°,9.16°±0.92°和9.94°±0.55°。就UIV+1/UIV节段而言。前屈加载时,仅仅尼龙绳捆扎UIV+1/UIV/UIV-1之间棘突,并不能很好限制其ROM(E组vs.D组:3.23°±0.15°vs.4.01°±0.80°,P=0.083)。G组ROM最小(1.68°±0.24°),显着小于F组(2.77°±0.47°)和E组(3.23°±0.15°)。左侧屈时,三种韧带强化方式都能降低UIV+1/UIV之间ROM。右侧屈加载时,D组和E组之间ROM无差异,然而D组ROM大于F组和G组。UIV+2/UIV+1节段ROM无差异。(三)半刚性固定对近端交界性后凸预防的生物力学分析。1、有限元模拟实验结果。就UIV/UIV+1节段而言,不同工况间比较发现,前屈工况时ROM最大。不同组间比较发现,A组ROM最大(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3.35°、3.13°、3.48°、3.43°、2.21°和1.92°),大于B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3.14°、2.95°、3.25°、3.18°、2.01°和1.74°),C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2.90°、2.74°、2.94°、2.87°、1.79°和1.58°)和D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2.92°、2.76°、2.96°、2.89°、1.81°、和1.60°)。A组UIV椎体应力较大,其次为B组,C组和D组。A组、B组、C组和D组ROM分别为:(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29.94MPa、32.23MPa、29.66MPa、30.18MPa、20.83MPa和20.57MPa;29.80MPa、31.10MPa、29.78MPa、30.26MPa、16.57MPa和16.41MPa;29.10 MPa、30.64 MPa、28.63 MPa、26.83 MPa、15.08 MPa和14.78 MPa和28.10 MPa、31.08 MPa、28.25 MPa、27.68 MPa、14.70 MP和14.29 MPa)。T7椎体与T8椎体趋势类似,然而T6椎体不同组间变化并不明显。A组T7/8椎间盘应力较大(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和右旋:20.98MPa、22.40MPa、20.32MPa、22.51MPa、13.87MPa和12.95MPa),C组和D组压强略小。T6/7椎间盘间隙类似。A组左右侧弯和旋转时的应力更大,C组UIV螺钉在前屈和后伸时应力较小。A组矫形棒应力最大,弹簧棒组相对较小。不同加载方式比较发现,旋转加载棒应力较大。2、尸体应力加载分析。就UIV/UIV+1节段而言,A组ROM相对较大(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4.01±0.80°、2.59±0.41°、3.31±0.18°和3.56±0.30°);其次为B组(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2.97±0.27°、2.60±0.41°、2.59±0.12°和2.01±0.74°);E组最小(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1.50±0.37°、2.53±0.22°、2.61±0.20°和2.35±0.20°)。韧带强化比Dynesys能更好降低UIV/UIV+1节段屈曲ROM,但是与小弹簧差异不大。五、结论1、手术能有效矫正ASD矢状位畸形,却无法逆转躯干前倾的退变过程。手术固定节段曲度恒定,近端交界区未融合节段可能会代偿性后凸增加,PJK/PJF可能是过度后凸代偿的结果。颈椎活动度大,对PJK和PJF的代偿能力较强。保留UIV棘突,避免损伤UIV/UIV+1之间ISL/SSL可减小术后PJK风险。2、PJK会降低ASD患者生存质量,采用PJA≥10°作为诊断界值时,其发生率约为30~35%。高龄、骨质疏松、术前有SVA过大、腰椎前凸减小、骨盆过度后旋、手术LIV延长到骨盆和UIV终止在下胸段,术后PJK风险高。SVA和LL不宜矫正过大。近端采用椎板钩和韧带强化是预防术后PJK的可选方法。3、ISL/SSL对限制脊柱ROM具有重要作用,损伤会显着降低脊柱的屈曲刚度。韧带强化能够能增加近端交界区活动节段屈曲刚度,减缓固定节段到活动节段的刚度骤降。UIV-1/UIV/UIV+1棘突捆绑并且锚定于延长的内固定棒上,是限制ASD术后近端非融合节段ROM和降低相应节段椎体和椎间盘应力效果更好结构。4、当不考虑矫形力时,UIV/UIV-1间采用Dynesys和弹簧棒这种半刚性过渡方式,能够实现交界区刚度过渡。近端内固定的刚度越小,其缓和应力集中效果越好。Dynesys和弹簧棒可能并非恰当的半刚性过渡结构,但是近端半刚性固定的理念值得外科医生和器械研发人员的重视。

王欢欢[9](2020)在《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T12和L2下斜固定治疗L1严重爆裂骨折(LSC≥7分)的有限元模型并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质,探讨下斜置钉的安全性。方法:采集一名健康志愿者的胸腰段CT数据,建立L1重度骨折T12和L2 Schanz椎弓根钉下斜固定有限元模型。以平行上椎体终板置钉为0°,分别建立T12和L2Schanz椎弓根钉下斜O°、5°、10°和15°固定4组有限元模型。在T12上表面施加350N垂直载荷模拟单纯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工况下螺钉最大应力及伤椎位移。结果:本研究模型有效性验证成立。螺钉最大应力均位于前屈时上位螺钉根部,螺钉最大应力值差异不明显,且均低于螺钉疲劳阈值。在350N垂直载荷模拟直立状态,或同时加载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O°、5°、10°和15°时4组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直立):230.1861MPa、217.8517MPa、232.8764MPa、220.0251MPa;(前屈):230.3132MPa、217.978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后伸):230.0590MPa、217.7247MPa、233.0026MPa、220.1519MPa;(左侧弯):230.1612MPa、217.7936MPa、232.8186MPa、219.9670MPa;(右侧弯):230.2109MPa、217.9098MPa、232.9342MPa、220.0382MPa;(左旋转):230.1049MPa、217.8656MPa、232.8902MPa、220.0382MPa;(右旋转):230.2672MPa、217.8380MPa、232.8626MPa、220.0119MPa。椎伤位移量表现为前缘多于后缘,上缘多于下缘,伤椎空化区上部椎体向下位移,而空化区下部椎体向上位移。各组伤椎轴向最大应力绝对值分别为:(直立):3.1992mm、3.1992mm、3.2877mm、3.0861mm;(前屈):3.2013mm、3.0604mm、3.2897mm、3.0881mm;(后伸):3.1972mm、3.0563mm、3.2857mm、3.0841mm;(左侧弯):3.1991mm、3.0582mm、3.2876mm、3.0862mm;(右侧弯):3.1904mm、3.0585mm、3.2878mm、3.0863mm;(左旋转):3.1993mm、3.0584mm、3.2878mm、3.0862mm;(右旋转):3.1992mm、3.0583mm、3.2877mm、3.0861mm。结论:邻近上下椎Schanz钉下斜固定治疗L1爆裂骨折时下斜角度的变化未改变螺钉的最大应力且断钉风险低,复位后L1骨质缺损区存在微动/位移,这种微动可能是术后伤椎再塌陷的原因。

肖德利,刘一峰,赖建辉[10](2019)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研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方法随机从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术患者中抽取127例做回顾性分析,此127例患者术后均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统计整理其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器械类型、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是否使用横杆等状况,并分析其对椎弓根螺钉的影响。结果 127例患者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为脊柱骨折节段未做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本身设计缺陷、起撑开复位作用的螺钉负荷过大、丢失椎间盘高度、取出内置物过迟、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短或未佩戴支具,且各原因发生率间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后得知,引发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主要原因为支具佩戴时间过短、术后未佩戴支具、取出内植物时间过迟等,临床各医护人员需明确掌握各原因,并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降低椎弓根弯曲松动和断裂率。

二、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再发后凸危险因素分析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椎
        3.1.2 排除标准
    3.2 临床资料
    3.3 手术方法与记录
    3.4 观察与测量指标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4.2 统计学结果
        4.2.1 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
        4.2.2 伤椎Cobb角
        4.2.3 VAS评分
        4.2.4 ODI指数
    4.3 两组患者发生椎间盘“真空”现象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胸腰段骨折概述
        5.1.1 脊柱胸腰段解剖与生理
        5.1.2 胸腰段骨折的分类
        5.1.3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
    5.2 创伤性终板骨折概述
        5.2.1 终板损伤与再发后凸的关系
        5.2.2 终板损伤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5.2.3 终板损伤与疼痛的关系
    5.3 创新性与局限性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语简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术后疗效的评价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1.1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对比
        3.1.2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受伤时间和随访的时间对比
        3.1.3 两组骨折原因的对比
        3.1.4 两组骨折节段的对比
    3.2 研究资料的对比
        3.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3.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椎体高度的比较
        3.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Cobb角的比较
        3.2.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法
    4.2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作用
    4.3 经椎弓根植骨后疗效的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胸腰椎骨折的分型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研制与力学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器械设计
    1 目前钉棒系统存在的问题
    2 理想椎弓根钉棒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设计特点
机械力学性能测试
    1 测试方法/标准
    2 实验样本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3 测试结果
    4 讨论
生物力学测试
    1 标本制备
    2 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实验方法
    3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动物模型解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手术情况比较
    2.2 3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3 3组影像学资料比较
    2.4 3组VAS评分比较
    2.5 3组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优势
    3.2椎弓根螺钉的选择及植骨问题
    3.3 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的优势及体会

(5)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经后路有限脊柱中后柱截骨治疗陈旧性椎体压缩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改良单侧后路椎体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后路椎体切除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凸畸形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陈旧性脊柱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个人简历
    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3、致谢

(7)经皮微创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治疗
        2.3 术后处理
    3 观察指标及随访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组内对比
        1.1 经伤椎置钉组
        1.2 跨伤椎置钉组
    2 组间对比
        2.1 围手术期资料对比
        2.2 影像学指标对比
        2.3 治疗效果指标对比
    3 数据对比总结
    4 两组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胸腰段的解剖结构
    2 爆裂骨折的研究进展
    3 祖国医学对爆裂骨折的认识
    4 爆裂骨折的治疗
    5 中医筋骨并重理论与BO理念
    6 跨伤椎置钉的临床应用与不足
    7 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优势
    8 经伤椎置钉的注意事项
    9 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的临床疗效对比
    10 本课题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8)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刚度渐变结构对其预防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PJK的定义和分型概述
    二、ASD术后PJK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概述
    三、ASD术后PJK发生的生物力学分析概述
    四、本次研究目的
第二章 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成人脊柱畸形内固定矫形术后PJK和 PJF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节 成人脊柱畸形内固定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一、引言
        二、研究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章 基于棘突锚定的韧带强化预防近端交界性后凸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言
    二、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章 半刚性固定对近端交界性后凸预防的生物力学分析
    一、引言
    二、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附件一:采用PJA≥20°为PJK诊断标准时,PJK危险因素分析
附件二:有限元模型建立和验证详细过程
附件三:韧带强化结合椎体强化对近端交界区ROM和应力的比较
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研究现状和热点聚类分析——2010 到 2019 年 10 年文献计量分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脊椎骨折节段未做植骨融合
    3.2 椎弓根螺钉设计缺陷
    3.3起撑开复位作用螺钉过大负荷
    3.4 丢失椎间盘高度
    3.5 取出内置物时间过迟
    3.6 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短或未佩戴

四、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年轻成人脊柱胸腰段骨折终板破裂程度对手术预后的影响[D]. 栾双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椎体内BCP植骨联合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观察[D]. 雷延发. 大理大学, 2021(09)
  • [3]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研制与力学性能测试[D]. 阎容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经皮实心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疗效[J]. 谭志红,潘丹,陈大勇,黄庆华,欧阳骁杰,付军初. 临床骨科杂志, 2021(02)
  • [5]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研究[D]. 马铮.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俯卧位脊柱全长CT加压定位像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中重度后凸畸形矫形中的相关研究[D]. 张坤坤.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经皮微创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D]. 杜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刚度渐变结构对其预防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D]. 赵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腰1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Schanz椎弓根钉下斜植入角度变化后螺钉应力的有限元研究[D]. 王欢欢.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脊柱胸腰段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J]. 肖德利,刘一峰,赖建辉. 当代医学, 2019(18)

标签:;  ;  ;  

胸腰椎骨折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及弯曲松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