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洁[1](2021)在《基于归因理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首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十九大制定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后,加之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市场投资的助力,对目标的实现都起着举足轻重之作用。然而在资本市场进步的发展过程当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在每年上市公司中都会存在的一部分处于连续亏损状态的企业,基于我国会对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政策,为了在最终不被退市的同时,做好对投资者的印象管理,这些亏损的企业会选择依据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不对等性,来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自身的盈余质量,让扭亏为盈得到了有效实现,从而吸引广大市场投资者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部分,在2002年正式被引入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体系中,并在2005年规范其揭露的内容,随后又在2014年,将对产品技术的剖析和未来经营风险纳入限定内容,此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对公司业绩变动及其数据变化的解释,即为业绩归因。而从归因理论在企业中的延伸运用可以看出,企业在公开披露自身业绩时不免存在偏颇性,往往倾向于对自身形象有利的解释,尽量避开暴露自身内部管理弊端。于是,企业在采取盈余操作扭亏为盈的同时,继续选择自利性业绩归因来加以模糊和隐藏,就变得顺理成章。学术界长久以来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是热点,尽管目前已存在较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分析,但是结合归因理论着手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则相对缺乏,且具体到其对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不多。为了在此方面有所探究,本文从归因理论的核心思想着手,主要依托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对比分析法来进行解析,案例选取行业为所处国内行业稳定的制造业,选取企业为同时满足具有信息披露持续特征、自利性归因行为突出的*ST企业,且以其中非经常损益金额较大的*ST天首公司为研究对象,着重探析其的时间点选取为业绩差的2014、2015年和业绩好的2016年,先通过财务分析的方式来剖析企业运营数据,再将披露的数据与归因结合,得到理论下的业绩归因,以揭示企业如何使用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面对巨大的退市压力成功扭亏为盈,还原业绩信息披露操控的背景和过程。在对*ST天首濒临退市处境时的盈余管理手段和动机进行探究后,明晰其先后采取了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资产重组、政府补助及关联方交易等方式的来对盈余进行管理。然而其年报业绩归因中不是对经营成果来客观归因,而是将其业绩变动归因于竞争剧烈、实体经济下行、成本上涨、加强控制生产管理费用和降低成本等诸类因素上,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不公开化,使得信息披露具有严重的不可靠性。然后又对业绩归因和盈余管理行为并存会给企业带来的严重影响进行了分析,它不仅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还会增加公司对盈余管理活动的依附性,而逐渐忽视提升实质管理能力,如此对业绩的控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高管人员的决策,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规划。综上,本文得出结论,盈余管理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均存在于企业中,且非各自为营的独立无交叉关系,从凯利三维归因理论的角度入手,处于退市边缘的公司会出于普遍的动机,采取典型的手段,在自利性业绩归因的遮蔽下将企业利润化负为正,二者是密不可分、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不容忽视的是,业绩归因下的盈余管理不能对企业的良性循环带来正面可持续性影响。故企业习惯于运用自利性业绩归因,以掩盖其操控盈余之行为,盈余管理亦进一步纵容了企业自利性业绩归因之趋势。基于此,本文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案例公司内部治理,将每项业务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控制制度安排到位,同时加强制度的有效性建设;第二,高度重视业绩归因等信息的披露,力争调控自利性业绩归因及隐匿归因之出现,提升披露信息之质量,维护资本市场之效率;第三,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并与公司管理层、审计师事务所和证监会积极担负起相应的职责,争取降低这种操纵方式的发生率。

宋沂邈[2](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关要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该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应从防控污染物排放入手,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一方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污染物以自然消纳的方式进行合理传导。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和绿色生产力水平的内在统一。基于上述背景,会计界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方法以辅助环境监管,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研究环境会计,对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围绕环境会计信息计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研究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制度背景。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对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都是以投入产出关系为逻辑,对各自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二者关于产出目标的不同,是造成环境会计要素分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不适应性的本质原因。因此,本研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立足环境管制,对环境会计的信息计量及应用体系进行设计,以提高环境会计与环境管制的适应性。第二,基于投入产出关系,从实物、价值和综合三个维度构建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在实物维度,企业内部存在当期消耗等于当期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将实物维度要素划分为消耗要素、产品要素、正产出要素和负产出要素;将价值维度要素划分为投入要素、产出要素、消耗要素和权益要素;对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再分类,构造环境增益(减益)要素和环境综合要素。环境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极大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面向环境管制的环境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构思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针对实物计量属性,基于真实性原则,采用实物盘存法计量消耗要素,继而基于重要性原则,依据投入产出关系,用消耗要素、产出要素推算负产出要素。针对价值计量属性,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设计消耗要素、产出要素和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模型。针对能值计量属性,采用能值分析法对实物维度要素进行能值转化,继而根据定义设计环境增益(减益)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及环境综合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维度的要素计量方法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突破了环境会计要素的非货币计量瓶颈,提高了环境信息的质量。第四,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内容,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划分为政府环境管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环境管制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求,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准入模式、管控模式和管制退出模式。在三种模式下分别设计向政府环境管制部门的管制包专递内容,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内容设计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对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针对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应用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提供政策建议。针对环境准入环节,建议对预计负产出总量和预计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者不可准入。针对运行管控环节,首先建议对运行期内负产出总量以及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继而建议在上述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环境退出环节,建议以重点管控元素是否实现彻底消纳作为环境退出的判定依据,直至消纳完毕方可退出。以十三家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环节下的环境评价方法展开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以实物要素为基础、价值要素为补充、综合要素为协调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体系,并配套设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信息披露方法,最终为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利用上述信息进行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邹嘉[3](2021)在《社区参与到社区增权: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研究 ——以贾家庄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贾家庄村,这个历经70年风雨沧桑的乡村,已经实现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华丽蜕变。早在1979年,贾家庄村就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在发展集体经济的35年后,它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贾家庄村入围山西省的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名单。贾家庄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后,确实为集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带来了多元和强势的参与主体。如何保证参与主体的社区参与权益的问题变得尖锐和突出。因此,将贾家庄村作为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研究的案例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利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研究和扎根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社区增权为理论基础,探讨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问题。本篇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研究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研究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对本研究所涉及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增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文献回顾,为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对案例地贾家庄村概况及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形成系统化。第四章是以扎根理论为视角的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质性研究。第五章针对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第六章是本次研究的结论和展望部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一般范式,建构出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形成体系,为案例地贾家庄的乡村旅游参与模式提出新的方案。总之,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研究丰富了社区参与和社区增权的研究现状,又帮助乡村社区从参与转向增权,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刘英[4](2021)在《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快速消亡的困境。近十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只注重村落风貌而忽略文化内涵的浅层次的保护,造成传统村落逐渐丧失文化底蕴;第二,追求利益,过度开发,对村落造成破坏性的保护,导致村落逐渐丧失发展活力和独特性,出现村落风貌趋同化的现象。本文以青岛市即墨区凤凰村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意象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联系,传统村落文化通过空间意象要素得以传承和发扬,极具可识别性的意象赋予村落新的发展活力,通过二者之间的运行机制,以解决当前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缺失和风貌趋同化的问题。首先,文章以空间意象理论为基础,对日本白川乡合掌村、湖南靖港古镇、陕西袁家村三种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案例进行解析,从意象的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原真性保持和多元性开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传统村落在空间意象视角下的保护原则和发展策略,并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中进行研究与应用。其次,本文基于空间意象、心理感知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重塑和加强村庄的意象元素为目的,运用史料文献搜集法、实地调研法、居民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获得凤凰村村民对村庄意象的感知评价,并基于基础的调研资料提炼出村庄的空间意象要素,将空间意象要素分成视觉、行为感知以及社会文化三个层次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归纳出传统村落的意象保护整体性原则、意象的可持续原则、空间意象原真性原则、开发途径多样化原则等。最后,基于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归纳为构建多方监管保护体系、动态延续村庄意象元素、村庄意象的重塑与回归和建立多维多元开发途径,为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指导,为以后空间意象理论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研究提供借鉴。

甘远平[5](2021)在《环境管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将绿色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色调。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环境资源的主要耗用者理应对环境负责。然而由于环境的负外部性,企业往往担心扩大环保投资规模会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自身利益受损而不愿意进行环保投资。因此需要政府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管制,构建合理的环境治理体系:一类是利用法律法规构成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体系;另一类是采用利益机制,以环保补助、排污费等组成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体系。除此之外,企业的产权性质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治理以及决策的制定、实施,企业的环保投资也可能因产权性质而存在差异,产权性质也可能对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政府环境管制这一外部因素和产权性质这一内部因素,对两类环境管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在此基础上以政府行为的强制性和激励性两个角度出发,对环境管制工具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和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其次,以外部性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环境管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最后,本文以2009-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别构建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以及产权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影响的主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两种类型环境管制和产权性质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的影响,然后引入产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实证检验产权性质是否会对两类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呈“U”型关系;(2)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环保投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国有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更大;(4)产权性质对于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5)产权性质对于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类型环境管制在企业环保投资方面产生的影响。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分别对企业和政府提出建议:国有企业应该保持环保投资规模,继续优化生产模式;非国有企业应当转变生产理念,主动投向绿色生产领域,通过扩大环保投资规模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自身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合理运用环境管制工具,规范和引导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发展绿色经济。

李震[6](2021)在《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文中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重点方向,如何发展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关键,也是实现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以来,不管老牌知名车企还是新兴后起之秀,都将企业的发展瞄向了新能源、互联网+、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方向,“Google+菲亚特”、“Intel+宝马”、“腾讯+蔚来”、“阿里巴巴+小鹏”、“百度+车和家”,跨界融合成为了汽车行业新常态,互联网与汽车企业的合作也多以车载APP和移动APP为突破口,打造价值生态系统,新能源汽车企业生态战愈演愈烈。由于新能源汽车大量使用了高新科技,生产成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因此,汽车厂商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商业模式构建上来。已有研究表明,商业模式的落后,只能让优秀的技术停留在技术层面,不能使公司产品在生态层面影响市场的走向。云经济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也积极利用科技优势来构建生态商业模式,关于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也成为价值生态系统理论下的国际前沿问题,该问题的研究焦点之一为:有学者认为生态商业模式能够通过跨界和扩张,有效整合优势互补资源,势必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栖息于生态系统,从而提升品牌竞争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跨界和扩张虽然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但通过跨界和扩张获得新顾客的成本要远超企业维护现有价值活动的成本,将会影响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围绕学者们关注的这一焦点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建模、扎根理论、问卷调查、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价值生态系统理论、商业模式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及品牌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逐层递进式的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结构维度如何表征?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是否有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机理如何?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本文明确了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结构维度、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作用机理,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其一,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建模,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的初始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结构和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两个理论模型,其中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结构理论模型包括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四个维度;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理论模型包括价值分蘖和价值衍生两个维度。根据扎根理论扎得的理论模型,开发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测量量表和价值生态系统测量量表,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了两个量表的结构维度,进一步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两个量表的构思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研究结果表明,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理论模型由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四个维度构成;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理论模型由价值分蘖和价值衍生两个维度构成。其二,本文对2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消费者群体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得到624份有效问卷,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之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验证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四个维度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有显着的直接影响作用。其三,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Hayes检验,进一步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的正向影响作用需要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间接的影响品牌竞争力。(2)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不能够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但能够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顾客感知价值的关系。(3)价值生态系统扩张也不能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从而间接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本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包括:(1)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理论模型能够更加贴切的体现并描述出云经济背景、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构成的价值活动新特征,拓展了已有的关于企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板图,深化了对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的认知。(2)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各维度对品牌竞争力强弱的影响,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中价值主张优势、价值创造优势、价值获取优势和价值维护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需要通过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从而对品牌竞争力起到影响,此外,价值生态系统的扩张并不能显着调节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与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陈阳[7](2020)在《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使土地混合利用发挥多维度可持续效应”的切实经验,与西方国家建设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变革。因此,本文意在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归纳西方英美国家土地混合利用路径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演变历程规律,据此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南京的既有路径成效,以期为我国改革提供依据。针对过往研究的不足,在确定研究目标与整体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主体分为“审视框架构建”、“历程脉络剖析”、“演变规律归纳”、“典型案例审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剖析土地混合利用实现可持续效应的本质,以及过往研究认知的差异与共识,明晰过往研究框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确定新的审视框架的构建准则,进而依据准则确立包括审视内容、审视历程、审视规律应用等三层次的审视思路,确定英美国家及南京为具体审视对象,明确审视时间范围和历史阶段分期,确定审视分析数据资料类型,从而完成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的构建。其次,依托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厘清英美国家1900年代至今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瓦解、复苏、衍化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现实问题,剖析各阶段时期中现代规划理论、后现代规划理论、可持续更新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权力等三方面内容的应对性变革要求,以及相应时期现实实践中这三方面内容的切实转变,从而明确各阶段实践的价值目标、解决重点及模式特征。再次,在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三维度的演变特征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剖析促成路径演变的“社会—市场—政策”三角动力机制的实施逻辑,并辩证性探讨路径演变的本质、路径演变的重点难点和实践者应当秉持的正确认知态度。最后,根据西方规律模型中“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规律特征,建立“空间模式”、“时间模式”、“权力模式”3个维度16个分项的评价要素体系,运用GIS、Depthmap、Flo EFD、Excel等软件平台,通过香农维纳指数分析、空间句法分析、风热环境模拟分析、空间演变一致性分析、政策制度分析等多元技术方法,定量定性地全面审视了1978年以来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趋势,客观总结其成效、问题及背后机制,并尝试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倪少华[8](2020)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改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逐渐遭到破坏。火电企业作为能源加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但它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而现阶段电力产品的发电成本中并没有环境成本这一项目,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事项被分散计入到发电成本与管理费用中,这种方式不仅造成了电价制定的不合理,还导致企业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能有效的反应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能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如何对火电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准确计量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阐述了环境成本的相关概念及环境成本计量的相关理论,通过对BJ热电进行实地调研,对现行的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方式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挖掘现行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并剖析其原因,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结合电力生产的特点,将电力生产的过程分为原材料的获取、材料制造及加工、产品的生产、产品使用及消费、再生循环和废弃五个阶段,同时将产品的生产阶段又细分为烟气处理、废渣处理及废水处理三个阶段,通过对环境成本各种计量方法的详细分析,为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成本选择恰当的计量方法,并得出燃煤获取阶段采用假想市场法中的意愿调查法进行计量,电力生产阶段采用直接市场法中的生产率变动法进行计量,同时根据BJ热电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体的应用和保障措施,旨在为环境成本的计量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见。

蒋苹苹[9](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小米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竞争依然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企业要想拥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价格战以及行业内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就要从战略角度加强对公司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基于价值链理论下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将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相结合,形成了新型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以小米公司为例,将此方法深入其中,进一步分析小米公司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成本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更好地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如何增加企业的产品效益,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中产品成本的降低过于绝对化,每一个部分的成本控制过于独立,没有在成本管理与增强企业竞争力之间建立应有的联系,忽视了价值链的重要性。如今,价值链相关的思维模式逐渐发展且被企业广泛地接受。而基于价值链理论下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更是应运而生,满足了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企业的诉求。通过对企业多方面的分析发现,小米公司存在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科研实力较弱、成本管理组织不健全、战略成本管理意识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战略管理与价值链引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打破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的束缚,并结合案例,从不同的方面出发对企业进行分析,使企业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研发到售后每一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促进企业从整体出发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文章针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价值链、战略定位、成本动因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希望能为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作出一点贡献,为相关企业的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二权[10](2020)在《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如何发挥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身的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指导青少年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提高其运动水平、促进其身体健康是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重要方向。教练员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教练员的培训对提升教练员执教水平和运动员运动水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成人质变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培训质量,推动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体育人才。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的“个体-团队-组织”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从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两个视角对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模式构建。调查发现:1)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男女比例失调、自我认知水平不够,并且受培训内容、手段与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教练员的参训动机。2)教练员培训过程中针对团队的重视程度不够,教练员没有得到一定的尊重,造成互动交流的情景较少,无法达到集体共识,其学习共同体的效果大打折扣。3)通过对俱乐部组织的调查发现,郑州市的大部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培训文化不太完善,组织培训制度不够严谨,组织鼓励支持教练员的培训力度不够,这些外部环境阻碍着教练员的培训。研究发现:1)教练员因个体、团队和组织因素的影响,参与俱乐部内部组织的培训较多,参与俱乐部外部组织的培训较少。2)个体特征、个体培训动机、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方式四个维度影响着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参训动机。3)在教练员培训过程中,团队学习在平等互动平台、集体共识、团队分工与学习共同体四个层面与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交织融合。4)在教练员培训中,俱乐部组织在组织的文化、组织的支持以及组织的发展三个层面影响着教练员的培训。5)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培训包括个体到团队再到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以及组织到团队再到个体的知识应用过程,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循环发展。作者提出:1)提升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培训质量,重视教练员的个性发展,树立其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搭建良好的培训平台,通过团队的互动交流、经验分享与质疑反思,达到培训质变的效果;俱乐部组织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通过多元方式推动培训的有效开展。2)在1个目标(提升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培训质量);2个过程(知识创新过程与知识应用过程);3个层次(个体、团队与组织);四个步骤(原经验的调动、评判性的反思、交互式的对话和新实践的出现)的框架下构建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培训模式。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归因理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操作手段研究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
    第二节 自利性业绩归因相关研究综述
        一、归因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
        二、业绩归因性质的相关研究
        三、自利性业绩归因的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文献研究评述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关键概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二、自利性业绩归因的概念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印象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归因理论介绍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二、归因理论在会计领域中的引入
    第四节 经济后果指标
        一、盈利能力
        二、偿债能力
        三、营运能力
第四章 归因理论下*ST天首业绩归因和盈余管理动机
    第一节 案例公司简介
        一、 *ST天首基本状况
        二、行业背景介绍
        三、 *ST天首业绩状况
    第二节 *ST天首利用业绩归因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方式分析
        一、业绩归因行为分析
        二、盈余管理动机
        三、盈余管理操作手段
第五章 归因理论下*ST天首业绩归因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第一节 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后果
    第二节 指标分析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偿债能力分析
        三、营运能力分析
    第三节 案例小结
        一、*ST天首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相辅相成
        二、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叠加使用带来负面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自利性业绩归因与盈余管理相互作用
        二、业绩归因下的盈余管理不能产生可持续性积极影响
    第二节 对*ST天首以及类似情况企业的建议
        一、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二、重视业绩归因类语言信息披露
        三、加强内外部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2.1.1 管制经济学理论
        2.1.2 环境会计目标相关理论
        2.1.3 物质不灭理论
        2.1.4 劳动价值理论
        2.1.5 效用价值理论
        2.1.6 能值理论
    2.2 环境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2.2.1 环境会计目标
        2.2.2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2.2.3 环境会计要素内容
        2.2.4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2.6 环境绩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现状
        3.1.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
        3.1.2 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分析
    3.2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与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
        3.2.1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2.2 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实例分析
    3.3 环境管制目标下环境信息供需不适应性分析
        3.3.1 环境会计要素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2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3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4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1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逻辑分析
    4.2 立足环境管制的环境会计目标构思
        4.2.1 环境会计总体目标
        4.2.2 环境会计具体目标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3.1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的信息质量特征
        4.3.2 实物维度要素设计基本假设
        4.3.3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4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1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基本假设
        4.5.2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5.1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5.2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2.1 实物维度要素内容
        5.2.2 基于实物盘存制的消耗要素计量方法
        5.2.3 基于投入产出守恒的负产出要素计量方法
    5.3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3.1 投入要素赋值方法
        5.3.2 消耗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3.3 产出要素的值计量方法
        5.3.4 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4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4.1 能值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4.2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5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应用案例
        5.5.1 案例背景
        5.5.2 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3 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4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1 环境管制强度与物质流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3 变量设计
        6.1.4 实证模型设置
        6.1.5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6.1.6 稳健性检验
        6.1.7 结论与启示
    6.2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设计
    6.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1 准入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2 运行管控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3 管制退出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4 基于运行管控模式的燃煤电厂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评价政策建议
    7.1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准入评价政策建议
        7.1.1 环境准入评价思路
        7.1.2 环境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投入产出的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建议
        7.2.1 运行管控评价设计思路
        7.2.2 运行管控评价指标体系
        7.2.3 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应用案例
    7.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退出评价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社区参与到社区增权: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研究 ——以贾家庄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2.1.1 乡村旅游的学术概念
        2.1.2 乡村旅游的特征性质
        2.1.3 乡村旅游的体验类型
    2.2 社区参与旅游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
    2.3 增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关于增权理论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增权理论的研究
    2.4 汾阳市贾家庄村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贾家庄乡村旅游概况
    3.1 贾家庄村概况
        3.1.1 贾家庄地理环境
        3.1.2 贾家庄产业发展
        3.1.3 贾家庄旅游基础设施
    3.2 贾家庄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3.2.1 1999 年至2005 年
        3.2.2 2006 年至2013 年
        3.2.3 2014 年至2016 年
        3.2.4 2017 年至今
    3.3 小结
第四章 扎根理论下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质性分析
    4.1 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田野调查
        4.1.1 参与旅游的人数情况
        4.1.2 参与旅游的人才情况
        4.1.3 参与旅游的收益情况
    4.2 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扎根分析
        4.2.1 主体参与性的开放式编码
        4.2.2 主体参与性的轴心式编码
        4.2.3 主体参与性的核心式编码
    4.3 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存在的问题
        4.3.1 权利不均衡导致村民失语
        4.3.2 参与能力差限制内生发展
        4.3.3 机制不健全增大参与阻力
    4.4 小结
第五章 增权理论下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对策研究
    5.1 贾家庄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的对策
        5.1.1 完善参与制度实现政治增权
        5.1.2 提高村民收入实现经济增权
        5.1.3 培育社区精英实现社会增权
        5.1.4 增强主体参与能力实现心理增权
    5.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的现状
        1.1.2 凤凰村的保护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以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传统村落空间意象保护研究现状
        1.5.2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5.3 小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空间意象与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
    2.1 空间意象形成与发展
        2.1.1 “意象”基本解析
        2.1.2 空间意象组成要素
        2.1.3 空间意象基本特征
    2.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2.2.1 相关概念解析
        2.2.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现状
    2.3 空间意象与传统村落保护的联系
        2.3.1 传统村落承载空间意象
        2.3.2 空间意象塑造传统村落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空间意象理论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案例分析
    3.1 活态传承型意象保护——日本白川乡合掌村
        3.1.1 田园文化传承与发展
        3.1.2 由表及里的区域整治
        3.1.3 修旧如旧的原真保持
        3.1.4 多方融合式保护规划
    3.2 文化复兴型意象提升——湖南靖港古镇
        3.2.1 水运文化传承与发展
        3.2.2 物质形态的恢复统一
        3.2.3 历史符号的当下融合
        3.2.4 打造多层次的旅游圈
    3.3 以改促保型意象延续——陕西袁家村
        3.3.1 关中文化传承与发展
        3.3.2 内源式发展模式推动
        3.3.3 异地重建式保护传承
        3.3.4 多元立体化产品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凤凰村空间意象调查研究
    4.1 调研概况
        4.1.1 调研范围
        4.1.2 调研设计
        4.1.3 调研成果处理
        4.1.4 凤凰村概况
    4.2 凤凰村空间意象分析
        4.2.1 视觉层次空间意象解析——自然生态环境意象
        4.2.2 行为感知层次要素解析——村落生活空间意象
        4.2.3 社会文化意象要素解析——社会生产文化意象
    4.3 凤凰村问题总结
        4.3.1 视觉层次空间意象元素的更迭
        4.3.2 行为感知空间意象元素的衰落
        4.3.3 社会文化空间意象元素的消失
    4.4 本章小结
5 空间意象理论下凤凰村保护与更新原则
    5.1 意象保护整体性原则
        5.1.1 多方监管
        5.1.2 整体保护
    5.2 意象的可持续性原则
        5.2.1 动态延续
        5.2.2 求同存异
    5.3 空间意象原真性原则
        5.3.1 要素重塑
        5.3.2 非遗保护
    5.4 开发途径多样化原则
        5.4.1 多维传播
        5.4.2 业态多元
    5.5 本章小结
6 空间意象理论下凤凰村保护与更新策略
    6.1 构建多方监管保护体系
        6.1.1 建立三方合作体系
        6.1.2 规划村庄生态环境
    6.2 动态延续村庄意象元素
        6.2.1 建立活态展览馆
        6.2.2 村庄数字化保护
        6.2.3 培养传承人群
    6.3 村庄意象的重塑与回归
        6.3.1 传统意象的重塑
        6.3.2 节点意象的回归
    6.4 建立多维多样开发途径
        6.4.1 特色旅游产业
        6.4.2 生态文旅塑造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即墨凤凰村空间意象要素实地观察记录表
附录2 凤凰村空间意象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凤凰村当地居民访谈提纲
图表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环境管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环境管制研究综述
        1.2.2 企业环保投资研究综述
        1.2.3 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管制
        2.1.2 企业环保投资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自然资本理论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我国环境管制及企业环保投资现状
    3.1 我国环境管制现状
    3.2 我国企业环保投资现状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 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
    4.2 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
    4.3 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
5 实证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5.2 变量选取与定义
        5.2.1 解释变量
        5.2.2 被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模型构建
6 实证分析
    6.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企业环保投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两类环境管制及产权性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共线性检验
    6.3 多元回归分析
        6.3.1 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
        6.3.2 市场激励型环境管制与企业环保投资
        6.3.3 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
    6.4 稳健性检验
        6.4.1 替换两类环境管制的测度方式
        6.4.2 替换企业环保投资的测度方式
    6.5 基于产权性质的进一步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2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2.1 价值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2.1.1 价值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2.1.2 价值生态系统的内涵
        2.1.3 价值生态系统下的价值创造研究
    2.2 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
        2.2.1 商业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2.2 商业模式的评价维度及测量
    2.3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2.3.1 新能源汽车组织边界研究
        2.3.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2.4 品牌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4.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2.4.2 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研究
        2.4.3 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的测量维度
    2.5 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相关研究
        2.5.1 生态位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2.5.2 商业模式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2.6 研究述评
        2.6.1 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2.6.2 品牌竞争力研究述评
        2.6.3 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研究述评
3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3.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发展与演变
    3.2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的构成
        3.2.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驱动因素
        3.2.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组织结构特征
        3.2.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运营机制
        3.2.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3.2.5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
4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理论模型
    4.1 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模型的理论推证
        4.1.1 生态位理论
        4.1.2 价值生态系统理论下的价值创造
        4.1.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4.1.4 竞争优势转化理论
        4.1.5 协同进化理论
    4.2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扎根理论研究
        4.2.1 扎根理论的提出及应用
        4.2.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资料收集
        4.2.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构成资料分析
        4.2.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构成要素资料收集
        4.2.5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构成要素资料分析
        4.2.6 扎根理论的结果与讨论
    4.3 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4.3.1 模型构建思路
        4.3.2 理论模型
    4.4 变量及研究假设
        4.4.1 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特征
        4.4.2 价值生态系统下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力构成
        4.4.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直接影响效应
        4.4.4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效应的理论分析
        4.4.5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调节作用理论分析
        4.4.6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的理论分析
        4.4.7 假设汇总
5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直接影响研究
    5.1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测度研究
        5.1.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初始量表设计
        5.1.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探索性因子分析
        5.1.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验证性因子分析
        5.1.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的差异性分析
    5.2 品牌竞争力的测量
        5.2.1 品牌竞争力测量模型构建
        5.2.2 品牌竞争力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品牌竞争力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与品牌竞争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5.3.1 企业属性控制变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5.3.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5.4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分析
        5.4.1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模型构建
        5.4.2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回归模型分析
    5.5 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的测量
        6.1.1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测量模型
        6.1.2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6.1.3 顾客感知价值中介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
    6.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调节变量的测量
        6.2.1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测量量表设计
        6.2.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探索性因子分析
        6.2.3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验证性因子分析
        6.2.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差异性分析
    6.3 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
        6.3.1 企业属性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3.2 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6.3.3 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影响分析
        6.3.4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研究
    6.5 分析与讨论
        6.5.1 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分析
        6.5.2 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分析
        6.5.3 基于价值生态系统扩张在顾客感知价值中介作用下的调节效应
7 蔚来汽车案例研究
    7.1 易车网分蘖而来的蔚来汽车
    7.2 蔚来汽车生态商业模式解构
        7.2.1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主张模式
        7.2.2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创造模式
        7.2.3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获取模式
        7.2.4 价值生态系统下蔚来汽车价值维护模式
    7.3 蔚来汽车价值生态系统的扩张
    7.4 蔚来生态商业模式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
        7.4.1 蔚来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对品牌竞争力的直接影响
        7.4.2 蔚来汽车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研究
        7.4.3 蔚来汽车价值生态系统扩张的调节效应研究
        7.4.4 蔚来汽车基于顾客感知价值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管理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8.3.1 构建价值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
        8.3.2 利用5G和大数据提升企业价值主张优势
        8.3.3 打造生态化的价值创造优势
        8.3.4 提升服务化的价值获取优势
        8.3.5 增强嵌入化的价值维护优势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竞争优势访谈提纲
附录B 新能源汽车生态商业模式优势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与实践持续强化演变
        1.1.2 国内背景:本土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现实与转型需求存在落差
    1.2 研究问题
        1.2.1 理论问题:归纳西方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1.2.2 应用问题:审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成效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完善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论认知
        1.3.2 实现由静态格局到动态演进的规律总结转变
        1.3.3 应对转型期本土旧城中心区的优化升级需求
    1.4 相关概念
        1.4.1 旧城中心区
        1.4.1.1 概念定义
        1.4.1.2 范围界定
        1.4.2 土地混合利用
        1.4.3 可持续更新
    1.5 研究综述
        1.5.1 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相关研究
        1.5.1.1 发展历程研究
        1.5.1.2 理论概念演变研究
        1.5.1.3 政策与实践演变研究
        1.5.1.4 形成机制、测度方法与实施成效相关研究
        1.5.2 旧城中心区更新路径演变
        1.5.2.1 更新政策实践发展历程研究
        1.5.2.2 演变规律研究
        1.5.3 研究评述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1.1 跨学科综合
        1.7.1.2 历史研究
        1.7.1.3 比较归纳
        1.7.1.4 定量定性相结合
        1.7.2 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
    2.1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必要性
        2.1.1 实现可持续更新是土地混合利用的本质内涵
        2.1.1.1 土地利用方式内涵与准则的理论要求
        2.1.1.2 实践复苏及广泛兴盛的现实要求
        2.1.2 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认知的异同
        2.1.2.1 概念理解差异中蕴含的模糊化
        2.1.2.2 概念理解共识中的确定与非确定
        2.1.3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2.1.3.1 过往研究对演变规律的解析不足
        2.1.3.2 新的审视框架建立的准则
    2.2 可持续更新审视框架
        2.2.1 审视思路的确立
        2.2.1.1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审视内容维度
        2.2.1.2 基于实践方式演变的审视历程维度
        2.2.1.3 基于研究目标的审视规律应用维度
        2.2.2 审视对象及范围
        2.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2 时间范围的确定
        2.2.3 审视分析数据基础
        2.2.3.1 西方路径演变规律审视数据资料
        2.2.3.2 南京路径演变趋势审视数据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追求“秩序与疏解”的瓦解阶段(1900s-1950s)
    3.1 “混杂”成为急需解决的不可持续根源
        3.1.1 环境维度:拥挤混杂布局引发环境恶化
        3.1.2 社会维度:持续社会隔离加重交通拥堵
        3.1.3 经济维度:混杂权属阻碍商业开发需求
    3.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现代规划理论的应对方式评述
        3.2.1 寻求结构秩序性
        3.2.1.1 理性功能主义
        3.2.1.2 交通分区的协同
        3.2.2 疏散人口与功能
        3.2.2.1 霍华德田园城市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2.2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对旧城中心区的疏散思想
        3.2.3 现代规划理论的利弊影响与“片面应用”机制
        3.2.3.1 现代规划理论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利弊影响
        3.2.3.2 现代规划理论的“片面应用”:经济维度至上的中央商务区
    3.3 基于片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瓦解实践
        3.3.1 关注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分离
        3.3.1.1 政策引导下低价值功能外迁
        3.3.1.2 市场机制下经济性职能集聚
        3.3.1.3 政府掌控下公共空间提升
        3.3.2 追求秩序隔离的时空利用模式
        3.3.2.1 “功能—交通”空间隔离模式
        3.3.2.2 “宏观—微观”时间断裂模式
        3.3.3 强调集权控制的实施管理体系
        3.3.3.1 集权式区划工具的运用
        3.3.3.2 公共征地权下的更新政策
    3.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4章 促进“活力与消费”的复苏阶段(1960s-1980s)
    4.1 秩序疏解造成的不可持续恶果
        4.1.1 社会维度:人口隔离与社会结构断裂
        4.1.1.1 “宏观-微观”双层面的人口隔离
        4.1.1.2 社会生态结构遭到破坏
        4.1.2 环境维度:物质空间破坏与环境恶化
        4.1.2.1 物质空间破坏
        4.1.2.2 生活环境恶化
        4.1.3 经济维度:经济衰退与去工业化灾难
        4.1.3.1 经济持续衰退
        4.1.3.2 去工业化的灾难影响
        4.1.4 综合结果:安全丧失与不公平的动乱
        4.1.4.1 秩序与疏解导致安全隐患
        4.1.4.2 社会不公平引发大规模动乱
    4.2 基于可持续更新视角的后现代规划理论复苏框架评述
        4.2.1 人本主义的城市多样性
        4.2.1.1 雅各布斯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1.2 其他多样性拥护者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 延续历史的城市文脉主义
        4.2.2.1 英国城镇景观运动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2.2 美国文脉主义对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3 批判无序蔓延的中心区回归
        4.2.3.1 对无序蔓延的批判
        4.2.3.2 重归中心区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复苏的主张
        4.2.4 追求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
        4.2.4.1 土地利用方式非公正的背后机制
        4.2.4.2 公众参与成为解决途径
        4.2.5 后现代规划理论下的复苏框架与“非全面应用”机制
        4.2.5.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框架
        4.2.5.2 后现代规划理论的“非全面应用”:侧重经济维度的中央游憩区
    4.3 基于非全面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复苏实践
        4.3.1 侧重经济维度的功能要素混合复苏
        4.3.1.1 居住功能的局部恢复及其混合复苏
        4.3.1.2 办公引领的功能混合及社会维度关注尝试
        4.3.1.3 商业模式转变及大规模建设
        4.3.1.4 文化休闲的功能与规模多维度复苏
        4.3.1.5 公共空间的经济维度转向及空间环境营造
        4.3.2 基于涓滴模式的时空混合复苏模式
        4.3.2.1 涓滴网络的空间模式
        4.3.2.2 涓滴渗透的时间模式
        4.3.3 应对弹性合作的实施管理体系
        4.3.3.1 规划体系改革:弹性与约束并存
        4.3.3.2 更新政策转变:由集权转向合作
    4.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5章 “可持续全面提升”的衍化阶段(1990s至今)
    5.1 活力营造表面下的不可持续隐忧
        5.1.1 社会维度:绅士化、私有化及社区关注不足
        5.1.1.1 多维绅士化与空间同质化
        5.1.1.2 空间私有化与阴影效应
        5.1.1.3 缺乏对社区与弱势群体关注
        5.1.2 环境维度:忽视公共环境与公交一体化建设
        5.1.2.1 公共环境影响
        5.1.2.2 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5.1.3 经济维度:“人口-商业-办公”裹挟式外迁现象加剧
        5.1.3.1 人口持续郊区化
        5.1.3.2 零售购物郊区化
        5.1.3.3 办公就业郊区化
    5.2 可持续更新思想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拓展衍化
        5.2.1 可持续发展对土地利用体系的创新需求
        5.2.2 可持续更新三种分支理论对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的衍化
        5.2.2.1 物质空间设计
        5.2.2.2 城市发展行为改良
        5.2.2.3 复杂系统提升
        5.2.3 可持续更新理论下的衍化趋势与“耦合应用”机制
        5.2.3.1 可持续更新理论影响下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衍化趋势
        5.2.3.2 可持续更新理论的“耦合应用”:多维度并重的中央活力区
    5.3 基于耦合应用的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衍化实践
        5.3.1 迈向可持续的功能要素混合衍化
        5.3.1.1 居住功能提升及其混合维度衍化
        5.3.1.2 办公功能的产业结构升级及社会包容效应
        5.3.1.3 商业功能的中心区地位强调及模式的再度转变
        5.3.1.4 文化休闲功能的社会效应显现
        5.3.1.5 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回归
        5.3.1.6 生态环境维度提升及其混合衍化
        5.3.2 基于全面提升的时空混合衍化模式
        5.3.2.1 整体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5.3.2.2 连续可持续的时间模式
        5.3.3 协调多元需求的实施管理体系
        5.3.3.1 规划体系改革:优化土地混合利用效果
        5.3.3.2 更新政策优化:社会民主制度
    5.4 本章小结:演变动因、演变重点、实践模式
第6章 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剖析
    6.1 协同性:混合利用路径演变特征
        6.1.1 土地功能要素的双重化演变
        6.1.1.1 功能混合逻辑的演变
        6.1.1.2 可持续维度的提升
        6.1.2 土地利用形式的应对性演变
        6.1.2.1 空间模式双层级演变
        6.1.2.2 时间模式三层面演进
        6.1.3 土地利用权力的保障性演变
        6.1.3.1 管理维度的两极拓展
        6.1.3.2 政策权力的多元民主化演变
        6.1.4 “功能—时空—权力”协同演变关系
    6.2 三角制: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机制
        6.2.1 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
        6.2.1.1 1990年代前市场的主动应对
        6.2.1.2 1990年代后政策的全面促进
        6.2.1.3 动力机制演变逻辑
        6.2.2 动力机制实施逻辑
        6.2.2.1 社会机制——应对“生产消费方式”是根本需求
        6.2.2.2 市场机制——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是直接动力
        6.2.2.3 政策机制——制定“立体全面政策”是切实保障
        6.2.2.4 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
    6.3 多面化:混合利用路径演变本质
        6.3.1 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
        6.3.1.1 体现了实践中概念理解的演变:从物质空间技术到可持续场所氛围营造
        6.3.1.2 体现了中心区本质属性的回归:“社会活力”集聚区的恢复与超越
        6.3.1.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提升:个体需求与共存需求的双重提升
        6.3.2 路径演变的辩证性思考
        6.3.2.1 重点即难点: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6.3.2.2 不是万能药:实践与理论缝隙的不断弥合,并不意味着理论效应实现的必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南京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演变审视
    7.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7.1.1 分析要素确立
        7.1.2 分析对象界定
    7.2 空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2.1 空间模式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
        7.2.1.1 分析方法确立
        7.2.1.2 功能混合逻辑演变趋势分析
        7.2.1.3 小结
        7.2.2 空间模式可持续维度演变趋势
        7.2.2.1 多维度内容混合演变趋势分析
        7.2.2.2 整体空间体系协同演变趋势
        7.2.2.3 小结
    7.3 时间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3.1 时间模式纵向延伸趋势
        7.3.2 时间模式横向延展趋势
        7.3.2.1 历史氛围特色延续
        7.3.2.2 绿色可持续环境提升
    7.4 权力模式演变趋势分析
        7.4.1 功能混合逻辑控制灵活度演变趋势
        7.4.1.1 用地分类标准弹性演变趋势
        7.4.1.2 建筑物用途调整弹性演变趋势
        7.4.1.3 小结
        7.4.2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与形式演变趋势
        7.4.2.1 可持续维度管控内容演变趋势
        7.4.2.2 可持续效应管治形式演变趋势
        7.4.3 开发控制权力演变趋势
        7.4.3.1 规划制定实施过程演变趋势
        7.4.3.2 城市更新运作过程演变趋势
        7.4.3.3 小结
    7.5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问题、机制与改革建议
        7.5.1 既有路径演变成效与问题总结
        7.5.1.1 成效与问题的全面总结
        7.5.1.2 成效与问题的分类总结
        7.5.2 既有路径演变问题的内在机制
        7.5.2.1 理念固化于“功能混合”
        7.5.2.2 实践固化于“局部地块”
        7.5.2.3 制度固化于“事前设计”
        7.5.3 既有路径优化改革建议
        7.5.3.1 统一明确新时期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内涵,扭转“偏重经济维度”思维
        7.5.3.2 结合城市双修政策,突破局部地块实践桎梏
        7.5.3.3 建立保障良性演变的全历程调控制度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历程
        8.1.1.1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前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1.2 可持续更新理论提出后路径演变特征与机制
        8.1.2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西方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规律
        8.1.2.1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特征
        8.1.2.2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机制
        8.1.2.3 英美国家路径演变本质
        8.1.3 可持续更新视角下南京路径演变审视
        8.1.3.1 南京既有路径成效
        8.1.3.2 南京既有路径问题
        8.1.3.3 南京既有路径内在机制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创建了可持续更新综合审视框架
        8.2.2 深化了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规律认知
        8.2.3 审视了我国典型案例城市既有路径成效与问题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进一步深化演变规律认知
        8.3.2 进一步全面审视我国路径
        8.3.3 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1.3.2 关于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进展
        1.3.3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环境成本的应用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
        2.1.2 火电企业环境成本的界定
        2.1.3 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
    2.2 环境成本计量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价值理论
        2.2.2 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 BJ热电案例分析
    3.1 BJ热电的简介
    3.2 BJ热电的基本情况介绍
        3.2.1 BJ热电生产流程介绍
        3.2.2 BJ热电的环境损害源
        3.2.3 BJ热电环境成本的特点
    3.3 BJ热电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现状
        3.3.1 BJ热电环境成本的现行确认方式
        3.3.2 BJ热电环境成本的现行计量方式
    3.4 BJ热电现行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的缺陷
        3.4.1 环境成本确认不全面
        3.4.2 环境成本计量方法单一
        3.4.3 环境成本未进行单独计量
    3.5 BJ热电现行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缺陷的原因分析
        3.5.1 细化环境成本的相关法律法规
        3.5.2 BJ热电未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3.5.3 BJ热电环境成本难以量化
        3.5.4 BJ热电财务部门职责受限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选择及应用
    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选择
        4.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的原则
        4.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研究
        4.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选择结果
    4.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具体应用
        4.2.1 燃煤获取阶段环境成本的计量
        4.2.2 电力生产阶段环境成本的计量
    4.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改进后的应用分析
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制度
    5.2 单独确认环境成本
    5.3 增加环境保护的科研投入
    5.4 监督BJ热电生产过程
    5.5 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6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价值链理论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小米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价值链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1.2.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1.2.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局限
        1.5.1 研究创新之处
        1.5.2 研究局限之处
第二章 价值链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价值链理论
        2.1.1 价值链概述
        2.1.2 价值链分析的内容
    2.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涵义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2.2.3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
    2.3 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2.3.1 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步骤
        2.3.2 两者具有相同的目标
        2.3.3 两者都追求整体效益的最优化
        2.3.4 两者都注重非财务信息的分析
    2.4 基于价值链理论下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2.4.1 基于价值链理论下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2.4.2 基于价值链理论下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小米公司案例概况
    3.1 小米公司简介
    3.2 小米公司组织结构
    3.3 小米公司的主营业务
    3.4 小米公司成本构成分析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理论下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4.1 小米公司价值链构成分析
        4.1.1 内部价值链分析
        4.1.2 行业价值链分析
        4.1.3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4.2 小米公司战略定位分析
        4.2.1 产业环境五力模型
        4.2.2 SWOT分析法
    4.3 小米公司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4.3.1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4.3.2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理论下小米公司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5.1 价值链方面的问题与措施
        5.1.1 关于产品供应商
        5.1.2 关于研发与技术水平
        5.1.3 关于产品售后
    5.2 战略定位方面的问题与措施
        5.2.1 关于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5.2.2 关于市场定位
    5.3 成本动因方面的问题与措施
        5.3.1 关于部门联系
        5.3.2 关于员工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0)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教练员培训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教练员培训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专业化的重要保障
        1.1.3 教练员培训是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研究
        1.3.2 国内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研究
        1.3.3 成人质变学习理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考察法
        2.2.3 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相关分析
        3.1.1 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个体相关分析
        3.1.2 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团队相关因素分析
        3.1.3 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相关因素分析
    3.2 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过程分析
        3.2.1 个体-团队-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
        3.2.2 组织-团队-个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3.3 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路径的质变分析
        3.3.1 教练员培训个体质变路径分析
        3.3.2 教练员培训团队质变路径分析
        3.3.3 教练员培训组织质变路径分析
        3.3.4 教练员培训质变过程分析
    3.4 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模式构建
        3.4.1 关注教练员已有经验,重构学习原料库
        3.4.2 针对教练员培训新旧经验进行反思和批判
        3.4.3 构建教练员培训互动交流平台
        3.4.4 开发俱乐部教练员的培训模式,完善培训全过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谈大纲
    附录 B 教练员调查问卷
    附录 C 俱乐部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 D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表
    附录 E 调研实录(部分)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归因理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ST天首为例[D]. 李欣洁.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D]. 宋沂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社区参与到社区增权:乡村旅游主体参与性研究 ——以贾家庄村为例[D]. 邹嘉. 山西大学, 2021(12)
  • [4]空间意象视角下即墨凤凰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刘英.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环境管制、产权性质与企业环保投资[D]. 甘远平.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新能源汽车生态型商业模式及其对品牌竞争力的影响[D]. 李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可持续更新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土地混合利用路径演变[D]. 陈阳. 东南大学, 2020(02)
  •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BJ热电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改进研究[D]. 倪少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基于价值链理论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小米公司为例[D]. 蒋苹苹. 广西大学, 2020(07)
  • [10]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下郑州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培训研究[D]. 杨二权.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企业生产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