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olidWorks软件在渔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宏治[1](2021)在《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鱼分级是在鱼类捕捞、养殖、加工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传统人工分级的方式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成本,并且分级精度较低;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辊式活鱼分级机在分级过程中容易产生鱼体阻塞分级通道的问题,从而让活鱼分级过程变得漫长乃至完全停止,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不便;重量分级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因活鱼的个体重叠、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和处理技术复杂、投产成本昂贵等局限性,很难在活鱼分级的领域使用。本文就养殖过程中活鱼分级难的问题,针对国内外市场上现有活鱼分级机的优缺点,以国内养殖产量最多的草鱼为分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设计一种满足水产养殖需要的活鱼分级机,目地是能够降低分级过程给鱼苗造成的损伤、提高分级精度,即实现草鱼鱼苗精准高效低损分级。本文研究内容有:(1)综述了国内外的活鱼分级装置的研究使用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筛网式、辊棍式、回转式和称重式等活鱼分级装备的优缺点,确认了将回转式活鱼分级装备作为设计方向。(2)选取草鱼为分级对象,通过分析草鱼形态和摩擦特性,得出在有水环境下,鱼体与不锈钢板之间的摩擦系数μ=0.06,给活鱼分级机的设计过程提供数据依据。根据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活鱼分级的要求,在现有活鱼分级装置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方案。(3)根据鱼种体厚范围为12~35 mm、重量范围为65~365 g和体长范围为102~289 mm的设计对象参数,以及分级速度不低于10 000条/h的设计要求,进行分级装置的关键机构设计。设计对象主要有腔体、动力系统、回转轴、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和分级调节轨道。(4)使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构建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三维模型,利用力学仿真软件ANSYS对装置的主要承重部件机架进行受力分析和优化;利用运动学仿真软件ADAMS对分级机的工作过程中分级闸门的开合情况进行仿真验证。(5)按照活鱼分级流程要求,确定PLC控制方案,合理地选择PLC、变频器和人机交互界面等控制系统部件。
陈行[2](2021)在《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淡水渔业大国,淡水渔业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淡水渔业产量虽较大,但加工效率较发达国家的高效率,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渔业加工发展中存在着机械化程度低、原料利用不充分、下脚料污染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渔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淡水鱼前处理是渔业加工的首要环节,研制高效的淡水鱼前处理设备是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四种淡水鱼类(草鱼、鲢鱼、鳙鱼、鲤鱼)体型特征为基础,将其中体型差异较大的草鱼与鳙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反求法、计算机辅助法、模块化设计法及并行设计法等设计方法,结合淡水鱼前处理(去鳞、去内脏、去黑膜)工艺要求对前处理机进行整机方案和结构设计,完成夹送机构、去鳞机构、输送机构、剖切机构、内脏黑膜去除机构等五大机构的设计。在各机构的具体设计中,运用柔性零件特性以增强各机构对鱼体差异的适用性。去鳞机构由侧面去鳞机构、顶部去鳞机构、底部去鳞机构组成,运用仿形法设计了柔性去鳞刀具与顶部去鳞刀具,提高了鱼鳞的去除率;输送机构由输送进入机构、上输送机构及全自动链条调节器组成,以尖刺链条为载体输送鱼体,实现了前处理工艺的自动化;内脏黑膜去除机构由内脏去除机构及黑膜去除机构组成,以“先铲后磨”的方式完成对鱼体内脏、黑膜的清除工作。运用Work Bench19.2对关键零部件完成强度刚度分析校核,确定所设计的零部件满足机器工作需求。运用PLC完成电控系统设计,对动力的传递路径进行合理布局,设计了传动机构A与传动机构B,实现了动力的高效传递。为提升原料的利用率,减少下脚料对环境的污染,设计了鱼鳞收集板与内脏收集板来分别对鱼鳞和鱼内脏进行分类收集。最后进行了部分样机试验,对小型淡水鱼前处理机的去鳞机构进行了去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鳞去除率大于95%,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针对目前淡水鱼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应的处理工艺,进行了淡水鱼前处理的相关研究,通过对零件的设计分析及样机验证,最终确定所设计的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满足淡水鱼前处理功能需求。
徐宏治,陈军,江涛,洪扬,朱烨,张现广[3](2020)在《基于ADAMS软件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改进及运动仿真分析》文中认为为解决活鱼分级过程中存在的损伤多、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回转式的活鱼分级装置改进方案,以齿轮齿条机构提升分级闸门的方式代替凸轮机构和弹簧回位机构转动分级挡板的方式,可降低制造成本和故障发生率。建立其三维模型并给出关键部件运动仿真的方法。首先以目标鱼外形参数和分级能力为基础,确定活鱼分级机结构和分级闸门关键参数,从分级草鱼厚度参数分析分级闸门开合的条件,并确定分级机设计参数。其次建立分级关键机构在回转过程中的运动学模型,设计分级调节轨道的轮廓线,对升降闸门进行运动分析。最后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分级机的虚拟样机,将虚拟样机导入ADAMS虚拟软件,设置相关参数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分级装置在电机转速为12 r/min运行时,分级闸门能完成3次上升动作且每次上升10 mm和1次回位动作,且每次上升或回位的时间能控制在1.25 s内,说明用齿轮齿条机构代替原机构同样可以达到运动要求。研究表明,回转式活鱼分级机具有稳定的机动性能,能够实现平稳的运动,满足活鱼分级的要求。该装置设计合理,为下一步试验样机设计提供依据。
金娇辉,赵新颖,黄温赟,黎建勋[4](2020)在《渔船结构设计标准化及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渔船设计项目数量的逐年增加,在标准和规范的不断更新,渔船设计送审周期缩短、设计任务交叉繁杂的新形势下,设计人员为与时俱进,已开始提高设计效率,缩短专业沟通和资料互享时长。与各大设计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绘图标准不一致,打印及叠图不规范等问题;在审图和施工过程中,审图部门和船厂对标准化工作逐渐重视,以往未提过的意见现在需反复沟通修改,直至达成共识,造成项目关键时间节点被延误,付出巨大代价。鉴于此,本研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改进、论证、归纳和总结,利用三维设计软件,运用QP系统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得出适合当下渔船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设计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近几年渔船结构设计中,可降低错漏率,显着提高图纸质量和工作效率,用户满意度提升。本研究结果可为审图和施工标准化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也可供其他专业参考执行。[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5):55-61]
张琦峰[5](2020)在《转盘式青贮饲料调质装置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本文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粮改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内外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技术及装置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针对目前国内青贮机调质装置存在的切段长度均匀性、准确性差,并且不具备破节、裂皮能力的问题,以提高青贮饲料调质质量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运动仿真软件模拟及试验研究对青贮机的核心部件青饲料调质装置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参数进行了设计及优化。获得如下结论:为了检验设备实际的工作情况与理论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及实际割长均匀性,进行了割长试验。利用中位数法计算得出在显着水平α=0.1下,试验割长值和理论割长值存在差异,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提出了喂入辊间传动改用齿轮传动等改进办法,经改进,试验割长值和理论割长值差异性减小。进行了割长均匀性分析,设备整体割长值均匀性达到相关规定,且能够符合各种牲畜的饲喂要求。建立了物料沿滑移面运动的SolidWorks Motion模型。分别针对不同刀盘转速、不同滑移面倾角及不同进料位置的几种情况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及规律分析。总体而言,滑移面转角大部分集中在48°左右,最大为58.2°,最小为15.2°,由此可以设计出摩擦板的布置位置,还可以通过各种情况下的模拟值,进一步计算出功耗增加值等。设计了一种揉搓结构,通过试验对相关部件结构及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别对揉搓叶片数量、揉搓板长度和揉搓间隙对破碎率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出:随着揉搓叶片数量及揉搓板长度增加,破碎率逐渐增加,破碎率增加幅度呈减缓趋势。随着揉搓间隙的增加,破碎率略降低,间隙4mm和间隙3mm破碎率基本持平。根据试验结果,当揉搓板长度为180mm,揉搓间隙为4mm时,破碎率水平较高且部件加工、装置调试成本较低。选取破碎率及割长均匀性为指标,选取刀盘转速、动刀数量和揉搓板叶片数量为试验因素,对调质装置整体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和方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当刀盘转速1300r/min、动刀数量12刀和揉搓板叶片数量12片时,破碎率及割长均匀性最好,为最优配置。
曹佳瑞[6](2020)在《移动式虾蟹塘自主投饵装置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虾蟹类摄食具有领地性特征,需要进行全塘饵料抛洒,饵料投喂质量要求高,劳动强度大。随着愿意参与一线工作的工人逐渐减少,人工成本不断升高,水产养殖的自动化亟需进行解决。养鱼投饵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是虾蟹类养殖自动投饵设备仍很不成熟,现有正在进行开发的投饵设备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投饵不均、可靠性不高、成本过高等。基于此,本文针对明轮驱动的移动式虾蟹塘自主导航投饵装置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根据虾蟹塘现场投喂需求,完成投饵装置的整体功能设计,确定用双体船搭载各功能模块,结合控制系统实现投饵装置自主导航投饵,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合理放置。对双体船和料箱进行结构设计增强船体可靠性,保证下料的顺畅性。投饵船船体设计尺寸为1.8mx1.1m x1m,船体采用PE材料滚塑成型,为全封闭结构,最大负载量60kg,空载吃水深度为0.21 m,满载吃水深度0.27m。对驱动系统进行设计,为提高驱动效率,防止水草等障碍物缠绕,提高投饵船航行的可靠性,采取明轮驱动方式,完成对驱动电机选型和链传动的设计。选取小链轮齿数为14,大链轮齿数为23,2个60W,1800r/min减速比为15的GP G-07SC有刷直流电动机减速箱。为了保证撒料的均匀性和低破碎率,对现有的投饵系统进行分析比较,选择螺旋输送装置和抛撒装置进行投饵。通过理论公式计算,输送装置选择12v/60w,1800r/min,减速比为50的GPG-07SC有刷直流电动机减速箱,抛料装置选择12v/50w,额定转速为3000r/min的扁平电动机。根据养殖塘投饵能力试验,平均投饵1.3kg/min,抛料盘抛撒宽度10m左右,投饵均匀,满足虾蟹类生长需要。为了保证虾蟹塘现场自主导航投饵的稳定性,根据虾蟹塘投饵和控制性能要求,研发了基于GPS+电子罗盘的自主导航控制系统。进行船体直线运动加减速模型构建和船体原地转弯运动模型构建,采用直线和原地转弯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即直线运动到转弯点时先减速到零,进行原地转弯后再加速到巡航速度。该运动方式可以形成折线而非带圆弧的巡航轨迹,在满足投饵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航速和航向更好的解耦,降低控制难度,提升抗干扰能力。采用PID航向、航速运动控制算法进行巡航路径控制,使用基于RTK(real time kinematic)模式的高精度GPS系统采集池塘四角坐标,根据投喂路径计算和设定航道关键点(出发点、插入点、转弯点)处的位置坐标,插入点根据直线运动的长度进行确定。将关键点坐标下载至投饵装置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出发点和插入点及转弯点之间的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直行和转弯动作。开发主控板卡和手持式远程遥控器,完成无线数传电台的选用。选择动力锂电池作为投饵装置控制系统的供电源。以上海市崇明区崇东水产养殖合作社为基地,以明轮驱动的自主导航投饵装置为试验对象,在上海市崇明区崇东水产养殖合作社池塘进行测试,池塘存在增氧机、电线杆等障碍物,试验条件更加符合虾蟹塘实际投喂环境,测试结果更具真实性。对投饵装置的导航精度和投饵能力进行测试,投饵装置自主导航时,平均速度为0.72m/s,最大直线偏航量为0.8m,最大转弯偏航量为0.5m,平均投饵为1.3kg/min,性能比较稳定,能够通过折线运动方式解决池塘中存在增氧机、电线杆等巡航轨迹设计问题,特别是在大风环境下经过了验证,显着降低了劳动强度。40天测试过程表明,所研发的投饵装置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满足实际虾蟹塘现场应用要求。
李鑫[7](2020)在《水下捕捞机器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海产品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与传统的人工捕捞作业方式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水下捕捞环境恶劣,捕捞工作者往往面临风湿、减压病等职业病的困扰,有时甚至付出生命,因此相关从业者不断减少,捕捞成本急剧上升,海产品养殖的巨大经济前景迫使养殖从业者寻求代替人工捕捞的方法。近年来,水下机器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在水下工程、海洋资源探测、水下打捞等领域的表现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但水下机器人在渔业方面的应用还极少。基于以上因素,本文对国内外典型水下机器人及其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针对水下海产品捕捞作业的水下捕捞机器人。通过对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完成水下捕捞机器人总体设计。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捕捞机器人机械系统及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载体框架和耐压控制舱进行强度校核;根据作业需求提出了一种以电动推杆为驱动器的四自由度机械臂,对机械臂的关键部件进行校核和模态分析,并对电动推杆进行选型计算;对水下捕捞机器人典型姿态下的重心和浮心进行计算,验证了布局的合理性。对所设计的水下捕捞机器人进行水动力学建模与分析。为了分析捕捞机器人在水下作业时的受力情况,建立捕捞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其所受力矩的影响因素;建立湍流模型和控制方程,利用流体仿真软件Fluent计算和分析了捕捞机器人在水平直航、水平斜航和垂直斜航三种状态下的水动力性能,并依据所得到的各方向上的水阻力完成推进器的选型。进行了核心部件捕捞机械臂运动学与水下动力学研究。利用D-H法建立捕捞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并利用Matlab中的Robotics Toolbox插件仿真验证其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蒙特卡洛法求解并绘制出捕捞机械臂的工作空间,验证了捕捞机械臂设计的合理性。推导了计入水环境影响因素,基于拉格朗日法的完整机械臂水下动力学模型,并通过ADAMS求得的关节驱动力矩进行了验证;运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法对机械臂的捕捞过程进行轨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DAMS对捕捞机械臂的捕捞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针对捕捞机器人原理样机进行了控制系统设计。根据控制系统的方案,以STM32作为主控制器,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核心控制电路,包括电机驱动模块、各类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等,并采用模块化思维设计软件系统。
黄一心,丁建乐,鲍旭腾,孟菲良,巩沐歌,梁澄,周海燕[8](2019)在《中国渔业装备和工程科技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渔业装备与工程的日益重视以及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装备和工程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促进我国实现渔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文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池塘养殖装备和设施、工厂化养殖装备和设施、浅海养殖装备和设施、深远海养殖装备和设施、渔船装备、捕捞装备和水产品加工装备等的科技发展状况,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比较,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吕光远[9](2019)在《水流驱动制冰机的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冰在人类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从食品行业到工业领域,冰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物质。人类制冰的方式众多,但制冰的能源主要依靠电能,而水能是大量可再生资源中最易获取的能源之一,无污染且相对广泛的存在于地球上。水力驱动制冰机的研究可以充分利用低水位水能,通过对低水位水能的开发来满足人们对冰的需求,充分利用低水位水能制冰来为人类服务。本文针对我国江域及河流的水流速度现状,结合当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低水位水能制冰的装置。文中首先对制冰机进行了总体设计,采用机械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方式,通过计算得出了设备的总功率及压缩机的功率,并对制冷系统的各个部件进行了计算选型,确定了制冷系统各部件的型号规格。其次,本文对水流驱动制冰机的动力驱动进行了设计,以贝茨理论和经典设计理论为基础,对叶轮的总体参数进行了设计和优化,保证叶轮能够在低速流动的水中获取足够的能量,获能的功率能够为发电机提供足够的机械能动力,从而使发电机工作并进行蓄能,驱动压缩机制冷。再选取NACA系列的翼形,优化叶轮参数,借助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叶轮的三维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叶轮模型生成。对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对变速箱、主轴、和轴承等进行了强度校核和选型。由于设备在水下运行,所以对密封的要求极为严格,设备壳体连接部分都配有橡胶垫作为静密封,主轴部分通过齿形滑环式密封圈实现了主轴的动密封。同时对主轴部分进行了动平衡仿真,保证了设备在水下平稳的运转。最后本文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叶轮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用ICEM进行前处理,对叶轮进行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对比了二叶片、三叶片和四叶片叶轮的水动力特性,证明了三叶片叶轮具有最佳的功率输出。本文初步设计了水力驱动制冰机的核心部件,并对叶轮进行了优化设计,借助有限元仿真技术,确保叶轮能为水力驱动制冰机提供足够的动力,从而能实现低水位的制冰。
程斌斌[10](2019)在《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水产行业的持续发展,提鱼机械的开始被推广应用,并成为渔业捕捞生产中的重要设备。鱼苗、幼鱼的起鱼要求提鱼机械在具备一定的提鱼能力的同时确保鱼体无损。螺旋泵是历史上最早的水泵,经过不断发展,螺旋泵被改造成输送机、搅拌机、采煤机和提鱼机等,被运用于多种领域。基于螺旋泵的提鱼机械可以达到提鱼能力要求,与其他提鱼机械相比具有较小的鱼体损伤率,满足鱼苗、幼鱼活鱼起鱼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体长小于150mm的鱼苗、幼鱼起鱼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螺旋泵的设计理论入手,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知识,确定满足传输需求的设计参数。然后根据已得到的设计参数建立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模型,接着将三维模型导入网格划分软件ICEM中进行网格划分,将网格文件导入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FX中进行设置、计算,最后得到CFX输出的数据结果。由于气液双相流的复杂性,首先进行的是流体域100%液体的计算,根据计算情况修改三维模型、调整CFX参数设置,直到计算收敛并与实际情况一致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开始双相流的仿真设置。通过还原内部流动状态对模型的传输能力进行计算,选择满足传输需求的螺旋提鱼装置的模型。在得到模型参数后,使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样机进行设计与制造,通过实验考察螺旋提鱼装置的实际性能。实验以螺旋提鱼装置的提鱼能力和鱼体损伤率作为性能指标,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螺旋提鱼装置在不同转速、外径与导程外径比下装置的性能。实验通过人工观察对鱼体损伤率进行统计,提鱼能力通过后续分鱼机分鱼后称重统计得到。实验结果表明,在转速一定的情况下,导程与外径之比对鱼体损伤率的影响大于外径对其的影响,在导程外径比为1.25时鱼体损伤情况明显小于其他两种导程外径比,且外径越大损伤率越高;外径对提鱼能力的影响远大于导程外径比对其的影响,提鱼能力与外径、导程外径比均呈正相关。由于鱼体损伤率依旧偏高,故需要进行优化。经过分析,提鱼装置内部腔室的液体体积分数过低是导致机械损伤的主要原因,外径过大会导致压力梯度过大,也会对鱼体造成损伤。螺旋提鱼装置运行时,每个腔室的液体体积分数与压力梯度是影响受损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因为压力梯度可以通过液体体积分数计算得出,所以在后续优化中仅需考察装置运行时液体体积分数。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性能最好样机的作为优化的初始模型,使用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研发的VKI多目的最适化系统对初始模型进行性能优化,旨在保持传输能力的同时提高螺旋腔室内水的体积分数。优化后的最适化模型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可知:在导程外径比为1.3、内外径分别为172mm、430mm时,鱼体损伤率降低至2%以下,提鱼能力提高了3%,提高了螺旋提鱼装置的总体性能。该装置在保证较强提鱼能力的同时,成功地降低了鱼体损伤率,较其他提鱼机械具有较大优势,为今后提鱼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总体而言,本文研究设计的螺旋提鱼装置,在降低鱼体损伤率、提高提鱼能力、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等方面,都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前景,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水产养殖工程水平。
二、SolidWorks软件在渔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olidWorks软件在渔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活鱼分级机研究现状 |
1.2.1 外形尺寸分级机 |
1.2.2 重量分级机 |
1.2.3 计算机视觉分级机 |
1.2.4 活鱼分级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活鱼分级装置方案研究 |
2.1 草鱼形态和摩擦特性研究 |
2.1.1 草鱼形态分析 |
2.1.2 草鱼摩擦特性分析 |
2.2 分级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3 分级装置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机构设计 |
3.1 关键机构运动分析 |
3.2 腔体设计 |
3.3 动力系统设计 |
3.4 回转轴设计 |
3.5 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设计 |
3.6 分级调节轨道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体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基于ANSYS的机架静力学仿真分析 |
4.1.1 有限元建模 |
4.1.2 力学分析前处理设置 |
4.1.3 静力学仿真分析及优化 |
4.2 基于ADAMS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运动学仿真分析 |
4.3.1 仿真模型建立 |
4.3.2 运动学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
5.2 控制器的选择 |
5.3 触摸屏及组态软件的选择 |
5.4 变频器的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淡水鱼前处理机设计要求与方案设计 |
2.1 前言 |
2.2 处理对象体态参数统计分析 |
2.3 前处理机设计要求 |
2.3.1 设计要求 |
2.3.2 设计参数 |
2.4 前处理机工作原理 |
2.5 方案设计方法选择 |
2.6 关键部件方案选用 |
2.6.1 去鳞机构 |
2.6.2 输送机构 |
2.7 淡水鱼前处理机整体结构设计 |
2.7.1 初步方案 |
2.7.2 改进方案 |
2.7.3 最终方案 |
2.7.4 前处理机工作过程 |
2.8 本章小结 |
3 机架与夹送机构设计 |
3.1 前言 |
3.2 机架设计 |
3.2.1 机架结构 |
3.2.2 模态分析 |
3.2.3 静应力分析 |
3.3 夹送机构设计 |
3.3.1 输送带功率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去鳞机构设计 |
4.1 前言 |
4.2 侧面去鳞机构设计 |
4.2.1 结构设计 |
4.2.2 柔性刀具设计 |
4.2.4 接触分析 |
4.3 底部去鳞机构设计 |
4.3.1 结构设计 |
4.3.2 柔性刀具设计 |
4.4 顶部去鳞机构设计 |
4.4.1 结构设计 |
4.4.2 顶部去鳞刀具设计 |
4.4.3 弹簧参数 |
4.5 去鳞机构传动系统设计 |
4.5.1 机构转向 |
4.5.2 传动布局 |
4.5.3 同步带轮与锥齿轮参数 |
4.5.4 同步带参数 |
4.6 本章小结 |
5 输送机构设计 |
5.1 前言 |
5.2 输送进入机构设计 |
5.2.1 输送链轮参数 |
5.2.2 弹簧参数 |
5.3 上输送机构设计 |
5.3.1 张紧链轮参数 |
5.3.2 弹簧参数 |
5.4 全自动链条调节机构设计 |
5.5 尖刺输送链设计 |
5.6 上下输送挡板设计 |
5.6.1 下输送挡板 |
5.6.2 上输送挡板 |
5.7 输送机构所需功率 |
5.8 传动系统设计 |
5.8.1 传动布局 |
5.8.2 锥齿轮与链轮参数 |
5.8.3 锥齿轮啮合瞬态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6 剖切机构与内脏黑膜去除机构设计 |
6.1 前言 |
6.2 剖切机构设计 |
6.2.1 剖鱼刀结构 |
6.2.2 剖鱼轴设计 |
6.2.3 剖鱼机构所需功率 |
6.2.4 剖鱼刀受力分析 |
6.3 去内脏机构设计 |
6.4 去黑膜机构设计 |
6.5 废物收集板设计 |
6.5.1 鱼鳞收集板设计 |
6.5.2 鱼内脏收集板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电控系统设计 |
7.1 前言 |
7.2 PLC简介 |
7.3 PLC控制流程 |
7.4 PLC接线 |
7.5 PLC程序图 |
7.6 PLC程序仿真 |
7.7 电机选型 |
7.7.1 交流电机 |
7.7.2 步进电机A |
7.7.3 步进电机B |
7.8 样机试制 |
7.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ADAMS软件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改进及运动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装置结构 |
1.2 工作原理 |
2 运动分析与调节轨道设计 |
2.1 关键部位设计 |
2.2 分级机工作参数设定 |
2.3 关键机构运动分析 |
2.4 调节轨道设计 |
3 虚拟样机的仿真分析 |
3.1 仿真过程 |
3.2 仿真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4)渔船结构设计标准化及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渔船结构设计标准化 |
1.1 船舶结构设计常用软件 |
1.2 渔船结构设计标准依据 |
1.3 渔船结构设计标准化 |
2 渔船结构设计的规范化 |
2.1 渔船结构设计流程规范化 |
2.2 渔船结构设计修改规范化 |
2.3 渔船结构设计图纸发送 |
3 Quality Plus(QP)系统 |
4 结语 |
(5)转盘式青贮饲料调质装置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切割部件设计及割长试验 |
2.1 转盘式调质装置总体结构及作业过程 |
2.2 切割部件的设计 |
2.3 割长试验 |
2.3.1 理论割长值计算 |
2.3.2 割长试验值与理论值差异性分析 |
2.3.3 割长均匀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料滑移过程的理论及运动仿真分析 |
3.1 滑移面转角分析及功耗增加表达式 |
3.2 物料滑移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
3.3 建立滑移过程的Solid Works Motion运动仿真模型 |
3.3.1 Solid Works Motion分析原理及环境设置 |
3.3.2 创建零部件 |
3.3.3 添加马达和接触 |
3.3.4 自由度与冗余 |
3.3.5 基于时间的运动仿真 |
3.3.6 运行 |
3.3.7 仿真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揉搓部件的设计及试验优化 |
4.1 揉搓部件的设计 |
4.1.1 揉搓叶片的设计 |
4.1.2 揉搓板的设计 |
4.2 破碎率试验 |
4.2.1 揉搓叶片数量对破碎率的影响 |
4.2.2 揉搓板长度对破碎率的影响 |
4.2.3 揉搓间隙对破碎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质装置的正交试验及参数优化 |
5.1 试验准备 |
5.1.1 试验物料 |
5.1.2 试验装置 |
5.2 试验方案 |
5.3 数据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3.3 试验过程中的部分照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
6.2 存在问题、创新点及发展建议 |
6.2.1 存在问题 |
6.2.2 创新点 |
6.2.3 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中位数符号检验表(部分) |
附录 Ⅱ F-分布表(部分)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移动式虾蟹塘自主投饵装置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投饵装置总体功能与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投饵装置总体功能设计 |
2.3 投饵装置结构设计 |
2.3.1 总体结构 |
2.3.2 双体船与料箱的结构设计 |
2.3.3 驱动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3.1 推进器的选型与设计 |
2.3.3.2 驱动系统传动方式的选型 |
2.3.3.3 链传动的设计与计算 |
2.3.4 驱动系统装置的安装 |
2.3.5 双体船的重量重心与浮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投饵系统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投饵系统供料方式设计 |
3.2.1 输送轴尺寸确定 |
3.2.2 输送电机选型 |
3.3 投饵系统抛料方式设计 |
3.3.1 抛料盘尺寸确定 |
3.3.2 抛料电机选型 |
3.4 投饵系统装置安装 |
3.5 投饵系统现场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
4.3 自主导航控制系统的设计 |
4.3.1 投饵船运动模型构建 |
4.3.1.1 直线运动加减速模型 |
4.3.1.2 原地转弯运动模型 |
4.3.2 自动导航路径规划与实现 |
4.3.3 航向、航速控制算法 |
4.4 控制板卡的开发 |
4.4.1 主控板卡设计 |
4.4.1.1 板卡原理图设计 |
4.4.1.2 板卡功能程序设计 |
4.4.1.3 板卡样板制作 |
4.4.2 遥控器的研制与使用 |
4.4.3 无线数传电台的使用 |
4.5 能源供应系统 |
4.5.1 电池的选型和容量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投饵装置现场试验与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投饵装置现场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过程及结果 |
5.3 可靠性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校科研成果 |
(7)水下捕捞机器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水下捕捞机器人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2章 水下捕捞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及分析 |
2.1 水下捕捞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 |
2.1.1 设计目标 |
2.1.2 水下捕捞机器人结构形式选型 |
2.1.3 水下捕捞机器人总体结构设计 |
2.1.4 水下捕捞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2 载体框架设计 |
2.2.1 框架材料选择 |
2.2.2 框架结构强度分析 |
2.3 耐压控制舱设计 |
2.3.1 耐压控制舱形式选择 |
2.3.2 耐压控制舱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
2.3.3 耐压舱的强度分析 |
2.4 捕捞机械臂结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2.4.1 明确目标抓取过程和机械臂自由度 |
2.4.2 驱动方式及密封方式的选择 |
2.4.3 捕捞臂的技术指标和材料 |
2.4.4 捕捞臂结构设计与驱动器选型 |
2.4.5 捕捞臂的强度和模态分析 |
2.5 其他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
2.5.1 浮体的设计 |
2.5.2 水下摄像头与照明设备的设计与选型 |
2.5.3 储物箱设计 |
2.6 结构平衡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捕捞机器人水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
3.1 水下捕捞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 |
3.1.1 建立空间坐标系 |
3.1.2 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 |
3.1.3 水下捕捞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 |
3.1.4 捕捞机器人力矩影响项分析 |
3.2 基于Fluent的水下捕捞机器人水动力学性能分析 |
3.2.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的建立 |
3.2.2 计算模型创建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
3.2.3 计算域网格划分 |
3.2.4 水阻力系数与水阻力矩系数求解 |
3.2.5 不同状态下的水动力学性能分析 |
3.3 水下捕捞机器人推进器的布置与选型 |
3.3.1 推进器的布置 |
3.3.2 推进器的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捕捞机械臂运动学与水下动力学分析 |
4.1 捕捞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
4.1.1 捕捞机械臂D-H法建模 |
4.1.2 捕捞机械臂正运动学分析 |
4.1.3 捕捞机械臂逆运动学分析 |
4.1.4 捕捞机械臂运行学仿真分析 |
4.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捕捞机械臂工作空间分析 |
4.3 捕捞机械臂水下动力学分析 |
4.3.1 水下动力学理论方法 |
4.3.2 考虑耦合因素的机械臂水下动力学建模 |
4.4 基于Adams的捕捞臂捕捞过程仿真 |
4.4.1 基于插值法的轨迹规划 |
4.4.2 捕捞臂捕捞过程动力学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下捕捞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5.1.1 水下控制器的选型 |
5.1.2 推进器电机驱动的选型 |
5.1.3 捕捞机械臂电动推杆电机驱动的选型 |
5.1.4 传感器的选型 |
5.1.5 电源模块的选型 |
5.1.6 通信模块的选型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2.1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
5.2.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2.3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工作总结 |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8)中国渔业装备和工程科技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渔业装备和工程科技发展现状 |
1.1 水产养殖装备 |
1.1.1 陆上养殖装备 |
(一)池塘养殖装备 |
(二)工厂化养殖装备 |
1.1.2 海上养殖装备 |
(一)浅海养殖装备 |
(二)深远海养殖装备 |
1.2 渔船装备 |
1.3 捕捞装备 |
1.4 水产品加工装备 |
2 国内外渔业装备和工程科技发展比较 |
2.1 陆上养殖装备 |
2.2 海上养殖装备 |
2.3 渔船与捕捞装备 |
2.4 水产品加工装备 |
3 展望与建议 |
3.1 陆上养殖装备发展建议 |
3.2 海上养殖装备发展建议 |
3.3 渔船与捕捞装备发展建议 |
3.4 水产品加工装备发展建议 |
(9)水流驱动制冰机的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制冰的发展历史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冷剂的发展 |
1.2.2 制冰机概述 |
1.2.3 压缩机概述 |
1.2.4 水轮机械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水力驱动制冰装置系统设计及选型计算 |
2.1 制冷系统设计计算 |
2.1.1 总制冷量计算 |
2.1.2 冷凝器的设计 |
2.1.3 蒸发器的设计 |
2.1.4 发电机的选择 |
2.1.5 蓄电池的选择 |
2.1.6 压缩机的选择 |
2.1.7 制冷剂的选取 |
2.2 本章小结 |
3 水轮机叶轮的理论计算及设计 |
3.1 叶轮的基本设计理论 |
3.1.1 贝茨理论 |
3.1.2 叶素理论 |
3.1.3 涡流理论 |
3.1.4 动量理论 |
3.2 水轮机叶片设计 |
3.2.1 叶片参数设计 |
3.2.2 翼型的的选择设计 |
3.3 Solidworks三维造型 |
3.4 叶片3D打印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力驱动制冰机机械系统设计 |
4.1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 |
4.1.1 主轴总体方案设计 |
4.1.2 主轴强度校核 |
4.1.3 变速机构设计 |
4.2 整机部分关键结构部件设计 |
4.2.1 密封结构件设计 |
4.2.2 轴承选型与校核 |
4.2.3 对流结构设计 |
4.3 基于Solidworks的动平衡分析 |
4.3.1 分析设置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Fluent叶轮流场三维数值模拟 |
5.1 Fluent仿真与算法简介 |
5.1.1 软件简介 |
5.1.2 SIMPLE算法 |
5.2 网格划分与前处理 |
5.2.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5.2.2 求解参数 |
5.3 计算设置 |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 二叶片叶轮模拟仿真 |
5.6 四叶片叶轮模拟仿真 |
5.7 分析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鱼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离心式吸鱼泵 |
1.2.2 真空式吸鱼泵 |
1.2.3 射流式吸鱼泵 |
1.2.4 螺旋提鱼机 |
1.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螺旋提鱼装置的设计及内部流场模拟 |
2.1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
2.1.1 头数 |
2.1.2 安装倾角 |
2.1.3 外径 |
2.1.4 内径 |
2.1.5 导程和螺距 |
2.1.6 叶片厚度 |
2.1.7 旋转速度 |
2.1.8 驱动装置 |
2.1.9 底盘 |
2.2 内部流场仿真 |
2.2.1 CFX软件简介 |
2.2.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2.2.3 建立流体域模型 |
2.2.4 ICEM CFD网格的划分 |
2.2.5 内部流场的求解步骤与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造型与性能分析 |
3.1 基于SOLIDWORKS的螺旋提鱼装置的三维实体造型 |
3.1.1 螺旋叶片的创建 |
3.1.2 其他部件的创建 |
3.1.3 底盘 |
3.1.4 驱动装置 |
3.2 样机实验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4.1 鱼体损伤率初步分析 |
3.4.2 提鱼能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KI系统的性能优化 |
4.1 最适化设计方法概要 |
4.1.1 最适化的分类 |
4.1.2 多目的最适化 |
4.1.3 最适化的方法 |
4.2 VKI系统介绍 |
4.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3.1 多目的最适化结果 |
4.3.2 最适化形状 |
4.4 优化模型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SolidWorks软件在渔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D]. 徐宏治.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小型自动化淡水鱼前处理机的研制[D]. 陈行. 成都大学, 2021(07)
- [3]基于ADAMS软件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改进及运动仿真分析[J]. 徐宏治,陈军,江涛,洪扬,朱烨,张现广. 渔业现代化, 2020(06)
- [4]渔船结构设计标准化及规范化研究[J]. 金娇辉,赵新颖,黄温赟,黎建勋.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5)
- [5]转盘式青贮饲料调质装置的设计与试验[D]. 张琦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移动式虾蟹塘自主投饵装置控制系统研究[D]. 曹佳瑞.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水下捕捞机器人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8]中国渔业装备和工程科技发展综述[J]. 黄一心,丁建乐,鲍旭腾,孟菲良,巩沐歌,梁澄,周海燕. 渔业现代化, 2019(05)
- [9]水流驱动制冰机的设计及仿真研究[D]. 吕光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10]螺旋提鱼装置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D]. 程斌斌.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