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银投资出售资产(论文文献综述)
周洪福,杨武君[1](2019)在《盐改新政实施后我国盐业企业整合重组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国务院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16〕25号),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改革食盐定价机制和工业盐管理。为释放市场活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盐行业发展,《方案》提出了一些加快盐行业整合重组的指导性意见:鼓励企业自主经营、产销一体,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做强做优,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动力;鼓励国有食盐批发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基础上,通过投资
张岩[2](2018)在《LY投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Y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LY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成立,于1996年12月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交易,注册资本5亿多元。在2002至2014年间,公司两次通过资产置换调整公司主营业务,导致公司盈利能力起伏较大。2014年后,公司出现持续的大额亏损,公司面临退市风险。管理层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数据扭亏为盈。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较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会计处理不同,能够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便利。上市公司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大量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一行为在短期能够有效扭转企业亏损的情况,美化财务数据。但从公司长远来看,过度依赖于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从动机、产生条件两个方面,研究上市公司普遍通过划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然后从LY投资公司的概况、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方面对公司的情况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且对LY投资公司的金融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描述,以此来引出本文的案例问题,既LY投资公司是否存在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通过研究LY投资公司的财务数据,具体分析出盈余管理行为对上市公司资产及利润造成的影响,并且分析其利用金融资产平滑利润并且扭亏为盈的行为。最后从上市公司自身、外部报表使用者、政府监督以及会计准则的改进和完善角度得出本文的案例启示。
韩祖亦,余庆[3](2018)在《鲁银投资的重组之路》文中研究说明鲁银投资将牵手山东盐业集团就在1月11日,鲁银投资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原因是公司控股股东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划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的重大事项。此消息一出,关于鲁银投资接下来的资本动作,则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尤其是山钢集团2017年初成为鲁银投资控股股东时,作出的"12个月内没有出售资产或对主营业务进行重大调整计划"的承诺即
赵石轩[4](2017)在《基于EVA模型下关于业务转型并购重组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是对于学术界在中国与国外的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观点及EVA指标模型和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因子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之后主要采用了EVA指标法及相关的计量模型对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短期和长期绩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解释,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等统计学处理方法检验并购绩效的成功与否和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并最终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EVA指标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产业并购类的并购重组并购绩效从短期来看能够带来显着的促进效应,而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2.通过使用EVA指标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以业务转型为目的的重大资产重组案例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带来较产业并购类的并购重组更为显着的正效应,而从长期的窗口期内绩效下滑的也更为显着。3.通过使用ΔEVAPC指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EVA指标受到自身资本规模的影响,同时会造成EVA指标更加恶化的情况发生。4.多元回归结果显示用EVAPC指标法对于以业务转型为目的的并购重组绩效研究具有显着性。5.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并购企业股价水平、交易对价中非现金支付比例、收购支付溢价率及杠杆率等因子对于当年并购方企业的EVAPC指标变化影响有显着性,而且股价水平和非现金支付比例越高、支付溢价率和杠杆率越低,企业并购绩效将会受到显着的正效应影响。
庞博[5](2016)在《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自1950年以来,多元化战略逐渐受到发达国家的一些大企业集团的青睐,他们出于各种动机和目的将多元化经营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多元化战略的优势在于帮助企业分散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净利润,同时实施多元化战略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例如企业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并且提高了运营管理的难度。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有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结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实施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也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钢铁市场低迷,钢铁行业亏损问题严重,许多钢铁企业为分散主业风险,也开始发展多元化产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不尽相同。钢铁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是否能有效促进钢铁企业改善绩效,还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因此对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本文选取钢铁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鲁银投资进行案例研究,从行业背景以及鲁银投资的多元化发展现状入手,对鲁银投资近2008-2014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首先,本文从发展战略角度对鲁银投资的多元化类型选择和多元化战略规划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鲁银投资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的动因及其发展非相关多元化的优势;并且以鲁银投资的财务指标为依据,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企业价值三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并与行业数据进行对比,研究非相关多元化发展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后对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的动因及绩效的研究进行总结,并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韩涛[6](2015)在《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非理性情绪波动为我们投资选股创造了机会,证券分析师试图通过各种模型对能够获取巨额收益的成长股进行估价,但是大多因过于复杂且缺乏操作性,未能被大多数投资者接受,非理性投资充斥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创新加转型的关键时期,驱动价值投资成为目前A股市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对于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转型升级具备较强的战略指导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公司估值模型、量化分析策略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选出影响股价涨跌的十二项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国泰安数据查询功能为依托,对近十年成长股股价与上述十二项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最终选取五项核心指标作为选股依据,同时根据五项指标取值大小、累计百分数值确定选股时指标的取值范围及计分依据,并根据与收益的相关性确定各指标的影响权重,通过计算排序精挑最具投资价值的股票。为了证实模型的可靠性,本文结合2010年至2014年股市数据及2002年至2004年股市数据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本模型选股可以取得超越大盘约20%的额外收益。我们知道,即使是成长性价值股也受其他的诸如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市场运行趋势及投资者情绪、买卖行为或者是市场投机炒作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资本市场具有浓厚的情绪及博弈色彩,本文建议在多方面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博弈分析,在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从而避免自己陷入亏损。
李俏[7](2014)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像是一直都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近几年的毒奶粉、皮鞋胶囊、富士康员工跳楼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不禁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我们的企业是否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投放到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上面。虽然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发展已有多年,很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报告内容不规范,很多企业或是简单文字讲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或是根本就不披露自己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或是企业只披露自己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一面,因此建立一套能够较规范全面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更好的描述,有利于相关利益者根据报告作出有用的决策。本文首先讲述了目前社会责任会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构建现状和原则以及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即在符合系统性、实用性、可比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四个原则的情况下,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从市场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来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披露。在这里市场绩效反映了企业对股东、消费者和供应商的责任,社会绩效反映了企业对员工、政府和当地社区的责任,环境绩效则反映了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每个绩效指标下又有一些具体的指标,通过列表披露,向各利益相关者反映了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王志明[8](2014)在《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钢铁产业等中国工业经受严重冲击,产融结合成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的方向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和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新的发展方向。通过产融结合将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产融结合财团,继而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成为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从全球领域看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融结合之路颇有挑战。宝钢等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公司已经开展了产融结合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中国钢铁产业和钢铁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产融结合在企业集团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实施产融结合促进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用更好,就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也便于研究和区分产融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基于以上分析,按以下内容展开:(1)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通过对宏观层面(金融经济学方面)、中观层面(产业层面)和微观层面(企业层面)的定义比较与辨析,界定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研究对象。(2)基于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观点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分析。分析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基于资源观点、核心能力和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关理论对产融结合带来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基于企业价值理论对产融结合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3)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和模型构建。构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将经营绩效、企业价值作为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进行分析(4)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结合中国钢铁产业的产业特点,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金融危机过后的战略困境,指出新形势下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优先发展方向之一,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进行评析。(5)产融结合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为例,根据产融结合作用机理,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实证研究设计,对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由融到产)和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由产到融)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产融结合对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通过上述内容的详细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从企业集团角度分析产融结合作用机理认为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首先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动因,主要有促进资金融通,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多元扩张,获取高额利润;实现协同效应等动因。其次,认为企业集团产融进行有效结合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与实力、持有股权比例、人才因素、风险管理水平等企业内外部条件影响。第三,基于资源、能力、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价值视角,认为实施产融结合可以带来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2)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有效、无效和最优化理论通过建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收益与成本模型分析,发现存在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有效区域、无效区域,并且有效区域存在最大值;认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融结合持股比例会存在一定的合理有效区间,如果持股比例在这个有效区间内,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行为就是有效的,否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就应将持股比例调整到有效或最佳比例,取得最佳公司绩效。(3)由融到产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产融结合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正向直接作用,还可通过绩效的改善间接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作用;产融结合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通过Loess方法证明,确实存在最佳结合点,使得产融结合行为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影响最大。(4)由产到融对中国钢铁企业集团的影响研究表明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实体企业(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满足正的三次函数关系;参股金融机构给企业集团带来投资收益明显,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但不同结合模式带来的指标影响不同;不存在绝对好的结合模式,与创业投资公司结合的模式相对较好;莱钢集团的案例表明产融结合关键是对金融子公司进行有效并购整合,理论上要基于价值创造,实践上要与企业整体规划有序对接。本文可能有的创新点:首先,以中国钢铁产业和企业集团为例研究,更易发现和区分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产融结合特点和共性规律。其次,提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无效、有效和最优化的理论观点。第三,提出和构建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产融结合实证模型,证明产融结合可以对经营绩效、企业价值有多种作用;通过Loess非参数加权多项式回归方法用实证方法来证实存在最适宜的产融结合点。第四,提出和构建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产融结合实证模型,发现参股金融机构,尤其是参股财务公司,对钢铁上市公司(母公司)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正的三次函数关系。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以钢铁产业为例研究产融结合的理论将有助于延伸产业经济学理论,对钢铁工业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种新思路,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一条新方法。对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一条新路径,对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当前经营困境和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去”国际化战略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为企业集团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提供一条新途径。
李曦方[9](2014)在《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元化战略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特别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无论企业是出于利用市场势力、获得范围经济、规避行业风险的外部动因,还是出于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协同效应、利用剩余资源的内部考虑。成功的多元化经营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向前发展,而盲目或者过度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营困境。因此,一个企业是否基于自身实际,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就成为这个企业能否顺利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关键性因素。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开始纷纷实行多元化经营,多元化战略一度成为了一种主流模式,普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得以运用。莱钢集团也在此阶段开始走向了多元化经营的历程,集团多元化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孕育、扩张、整合三个历史性阶段,最终形成了涵盖二十多个业务单元,涉及十多个行业,由六大部分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多元产业体系。莱钢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特别是近几年,多元产业的蓬勃发展,给钢铁主业处于“微利”时期的集团公司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集团收获的丰厚的投资回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集团在推进多元化的过程当中,也存在许多矛盾突出的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企业站在集团整体的的高度,用全局的眼光,全盘考虑集团目前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如何在复杂的竞争环境和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背景下,科学、合理的布局多元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如何能够把握机遇使多元产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成为集团目前多元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本文以莱钢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公司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多元化战略实证分析。首先,介绍莱钢多元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将莱钢涉及的多元化产业归纳整合为六大板块,运用搜集得来的史实资料对每个多元产业进行客观的描述,并试对其在多元化的经营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其次,对集团进行外部环境PEST分析,论述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对集团进行内部SWOT分析,论述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可行性,并通过SWOT评分表得出集团适合采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第三,应用GE矩阵,从行业吸引力和业务竞争力两个层面,对莱钢旗下的多元业务进行评估,明确集团多元产业的重点与核心,并以此对集团的多元化产业板块进行调整和布局、明确产业各自的发展方向。最后,总结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一系列保障性措施,希望以此达到集团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多元产业布局,获得企业永续经营的目标,同时希望这些措施能够给我国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启示。
刘波[10](2013)在《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和OLS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钢铁企业的长期资产之一,固定资产在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其投资结构、使用状况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公司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从建国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就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截止2011年底,累计投资已达5000多亿元。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加并未对钢铁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显着的正面影响,自主知识产权薄弱,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长期落后于世界大型钢铁企业,导致我国钢铁企业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钢材方面几乎依靠进口;同时,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兼并重组方面还需加强,特别是在规模扩张之后仍然没有形成显着的规模效应,盲目的扩张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研究就显得颇具意义,其效率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钢铁企业找到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钢铁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资产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为钢铁企业的规模扩张、实现规模效应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钢铁行业投资效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目前对于钢铁行业投资效率的研究存在诸如效率效益区分不清、单一投入要素效率研究文献较少、效率影响因子分析文献较少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钢铁行业的特点,提出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概念,并运用基于DEA方法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模型对全国29家钢铁上市公司做了效率测算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影响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OLS模型并进行估计分析,以此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钢铁行业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办法。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评价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DEA方法的研究和使用的文献做了整理,论证了DEA方法对于效率评价的有效性,然后对国内外钢铁行业投资效率评价的文献了梳理和整合,通过整理,找出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第三章为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加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发现钢铁行业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从总体情况和区域发展情况出发,对2003年至2011年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行业总体现状分析中可以发现:从产能情况上看,我国钢铁产能仍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从价格走势来看,2011年开始出现价格指数整体下跌的趋势;从销售情况上看,钢铁行业呈现总体销售情况平稳增长的局面(2009年除外);从盈利水平来看,大、小型钢铁企业利润增长速度放缓,而中型钢铁企业增长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从进出口情况上看,2006年开始,我国就成为了钢材的净出口国,其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粗钢和低附加值的钢材,而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品种上,则多为进口。而从区域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发现: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布局和区域内兼并重组加快的区域特征。从2003年至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方面,分析发现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处于增长阶段,钢铁企业正通过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规模和产能的扩张,企图依靠企业规模的扩张形成规模经济。这说明我国钢铁行业仍处于扩张阶段。通过以上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能过剩加剧;第二是投资成本仍处高位,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第三是行业集中度低,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第四是固定资产更新缓慢,投资结构不合理;第五是跨国投资能力较弱,国际市场开发不足。第四章为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实证分析。首先,通过整理现有效率和效益分析的文献,并结合经济学模型,对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进行了准确地区分,从而提出效率是评估固定资产投资有效性的合理指标。其次,对DEA模型进行了阐述,并最终选取CRS的DEA模型作为本文的效率分析模型,接着通过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概念,构建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模型并提出模型的投入产出要素,并选取29家钢铁企业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型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测算。然后,对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主要从总体特征、四大区域特征、时序演进下的效率特征三大方面,对29家钢铁企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较低,且没有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区域差异上看,呈现明显的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效率递减的趋势,和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相似;从时序演进上看,四大区域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都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为严重,从东往西,影响逐步减少。最后,通过构建并验证分析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四大因素的OLS模型,发现我国钢铁企业规模越大,其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越低;钢铁企业技术人员的增加,能带来显着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钢铁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存在显着的影响;股权集中度与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第五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总结分析结果并以此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加大创新力度,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革新;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盘点工作,充分盘活闲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积极进行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加强企业股权稀释和股权激励政策:抓住机遇,并购重组,改变现有的固定资产结构,优化配置,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准确区分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出准确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概念,并基于投入要素的角度运用DEA方法对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最后构建OLS的回归分析模型找到了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此找到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有助于企业认识到自身在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方面的不足,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资产管理方面找到改进的可行性办法,对钢铁企业公司治理和中小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基于单一投入要素的效率研究可借鉴的文献资料比较有限,可能会造成理论分析的不全面;二是未能对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进行单独测算,以此来找到规模效率的变动。
二、鲁银投资出售资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银投资出售资产(论文提纲范文)
(1)盐改新政实施后我国盐业企业整合重组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产证券化 |
1. 湖南盐业顺利上市 |
2. 鲁银投资收购山东盐业 |
3. 江盐集团计划实施IPO, 收购世龙实业未果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 |
1. 中国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
2. 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3. 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三、产销兼并重组 |
1. 井神股份资产重组购入食盐经营业务 |
2. 湖南盐业收购重庆宜化 |
3. 云南能投收购贵盐集团、广西盐业未果 |
4. 中盐集团跨省组建区域性盐业公司 |
四、产业联盟或战略合作 |
五、盐业企业投资主体变更 |
(2)LY投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1.5 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3 文献评述 |
1.6 选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2 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盈余管理的存在基础 |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
2.3 盈余管理的影响 |
2.4 金融资产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
2.4.1 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规定 |
2.4.2 金融资产会计准则下存在的盈余管理机会 |
3 案例背景 |
3.1 LY投资公司基本情况 |
3.1.1 LY投资公司运营概况 |
3.1.2 LY投资公司财务状况 |
3.2 LY投资公司金融投资管理情况 |
4 案例分析 |
4.1 LY投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4.2 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会计政策选择结果 |
4.3 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 |
4.4 金融资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
5 案例启示 |
5.1 上市公司角度 |
5.1.1 合理利用盈余管理手段 |
5.1.2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
5.2 外部报表使用者角度 |
5.3 政府监督角度 |
5.4 会计准则完善的角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EVA模型下关于业务转型并购重组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章结构与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并购是否创造价值 |
2.1.1 并购能带来显着的正绩效 |
2.1.2 并购能带来显着的负绩效 |
2.1.3 并购能带来并无显着绩效 |
2.2 EVA指标模型的绩效评估 |
2.2.1 用EVA指标评估并购绩效得到并购结果不显着 |
2.2.2 用EVA评估企业并购短期绩效的实证研究 |
2.2.3 用EVA评估企业并购绩效的具有显着性研究 |
2.3 影响并购绩效因素 |
2.3.1 利益冲突 |
2.3.2 支出成本 |
2.3.3 行业关联 |
2.3.4 可比体量 |
2.3.5 股票价格 |
2.3.6 收购目标公司的股份比例 |
2.3.7 主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性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业务转型与计量模型 |
3.1 业务转型 |
3.1.1 业务转型定义 |
3.1.2 业务转型成功标准 |
3.1.3 业务转型主体 |
3.2 影响业务转型的因素假设 |
3.2.1 非现金支付与股权溢价对业务转型之影响 |
3.2.2 新兴行业对业务转型之影响 |
3.2.3 公司治理对业务转型之影响 |
3.2.4 支付溢价对业务转型之影响 |
3.2.5 债务成本对业务转型之影响 |
3.3 计量模型 |
3.3.1 EVA |
3.3.2 EVAPC |
3.3.3 ROA |
3.3.4 BHAR |
3.3.5 回归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购绩效的统计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样本空间 |
4.1.2 并购事件窗口期选择 |
4.1.3 并购类型的界定 |
4.1.4 EVA指标的计算 |
4.1.5 ΔEVA指标的计算 |
4.1.6 EVAPC指标的计算 |
4.1.7 ΔEVAPC指标的计算 |
4.1.8 参照指标的引入 |
4.1.9 研究思路 |
4.2 并购绩效评估统计分析 |
4.2.1 EVA指标绩效评估 |
4.2.2 EVAPC指标绩效评估 |
4.2.3 ROA指标绩效评估 |
4.2.4 BHAR指标绩效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购绩效的归因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空间 |
5.1.2 并购事件窗口期选择 |
5.1.3 影响因素因子的选取与衡量 |
5.1.4 研究思路 |
5.2 并购绩效归因分析 |
5.2.1 并购当年多元线性回归 |
5.2.2 并购后一年多元线性回归 |
5.2.3 并购后两年多元线性回归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统计实证研究结论 |
6.1.2 归因实证研究结论 |
6.2 模型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1.3.1 相关理论 |
1.3.2 文献综述 |
第2章 案例背景分析 |
2.1.行业背景及趋势 |
2.2 企业背景与现状 |
2.3 鲁银投资多元化类型选择与战略规划 |
2.4 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进程分析 |
第3章 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的动因与优势分析 |
3.1 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
3.1.1 外部动因 |
3.1.2 内部动因 |
3.2 鲁银投资实施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4章 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非相关多元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4.2 非相关多元化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
4.3 非相关多元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性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局限及改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美国股市投资理论概述 |
2.1 格雷厄姆投资理论概述 |
2.2 彼得·林奇投资理论概述 |
2.3 巴菲特投资理论概述 |
2.4 杰西·利弗莫尔投资理论概述 |
2.5 美国资本市场投资理论总结 |
第三章 中国股市影响因素分析 |
3.1 盈利能力、成长性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
3.2 资产质量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
3.3 国家宏观经济及金融状况 |
3.3.1 GDP增长与股市的关系 |
3.3.2 利率走势与股市的关系 |
3.3.3 国家风险与股市的关系 |
3.3.4 汇率与证券行市场的关系 |
3.3.5 未来调控政策等其它影响因素 |
3.3.6 国家宏观经济与金融状况对股价影响的定量分析 |
3.4 趋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 |
3.5 资金流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四章 成长股选股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4.1 现有估值模型概述 |
4.1.1 绝对估值模型 |
4.1.2 相对估值模型 |
4.2 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的建立 |
4.2.1 十二项指标体系建立 |
4.2.2 五项核心指标确定及其权重设置 |
4.2.3 确定选股标准及综合计分原则 |
第五章 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实证研究 |
5.1 2010‐2014 年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实证研究 |
5.1.1 2014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1.2 2013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1.3 2012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1.4 2011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1.5 2010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2 2002‐2004 年股票交易数据实证研究 |
5.2.1 2004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2.2 2003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2.3 2002 年模型实证研究 |
5.3 基于博弈论的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研究 |
5.3.1 博弈论理论概述 |
5.3.2 资本市场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会计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2.2 社会责任会计的含义和目标 |
2.3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和内容 |
2.4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和计量 |
3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报告模式 |
3.2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
3.3 披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4.3 不同行业下指标的选择 |
4.4 指标体系的实例分析 |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
1.2.1 产融结合 |
1.2.2 企业集团 |
1.2.3 钢铁产业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早期研究综述 |
2.2 国外现代研究综述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对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 |
2.3.2 对企业的影响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 |
3.1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动因 |
3.1.1 降低交易费用 |
3.1.2 实现多元扩张 |
3.1.3 实现协同效应 |
3.2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有效结合的条件 |
3.2.1 企业外部因素 |
3.2.2 企业内部因素 |
3.3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竞争优势 |
3.3.1 基于资源视角 |
3.3.2 基于能力视角 |
3.3.3 基于企业集团竞争力视角 |
3.3.4 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
3.4 中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企业价值 |
3.4.1 企业价值理论 |
3.4.2 基于企业价值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用机理 |
3.5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有效性分析及模型构建 |
3.5.1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成本-收益模型 |
3.5.2 有效性评价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
3.5.3 基于持股比例的有效性研究 |
3.5.4 产融结合有效、无效和最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分析 |
4.1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
4.1.1 钢铁工业发展简述 |
4.1.2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影响 |
4.1.3 金融危机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困局 |
4.2 产融结合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优先方向之一 |
4.3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现状 |
4.3.1 金融机构参股中国钢铁企业集团 |
4.3.2 中国钢铁企业集团参股金融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金融机构参股钢铁企业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
5.1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
5.1.1 假设提出 |
5.1.2 研究设计 |
5.1.3 结论 |
5.2 产融结合与经营绩效、企业价值线性关系研究 |
5.2.1 研究假设 |
5.2.2 变量选取 |
5.2.3 样本选择 |
5.2.4 模型建立 |
5.2.5 实证分析 |
5.2.6 结论 |
5.3 产融结合最佳结合点研究 |
5.3.1 Loess方法 |
5.3.2 主要模型和计算步骤 |
5.3.3 实证分析 |
5.3.4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钢铁企业参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实证研究 |
6.1 中国钢铁上市公司参股金融机构概述 |
6.1.1 一直呈稳定发展态势 |
6.1.2 各模式整体变化趋势各不相同 |
6.1.3 各模式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 |
6.1.4 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新变化 |
6.2 产融结合模式有效性对比研究 |
6.2.1 研究假设 |
6.2.2 变量选取 |
6.2.3 样本选择 |
6.2.4 数据变量含义和描述性统计 |
6.2.5 实证分析 |
6.2.6 结论 |
6.3 参股金融机构对钢铁上市公司经济效应研究 |
6.3.1 理论假设 |
6.3.2 研究设计 |
6.3.3 实证分析 |
6.3.4 结论 |
6.4 莱钢集团产融结合案例研究 |
6.4.1 研究方法 |
6.4.2 案例背景 |
6.4.3 参股金融子公司对莱钢集团的影响 |
6.4.4 经验与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7.2.1 理论意义 |
7.2.2 实践意义 |
7.3 研究局限性 |
7.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列表 |
致谢 |
(9)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内容及总体框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工具 |
1.5.1 PEST分析模型 |
1.5.2 波特五力模型 |
1.5.3 SWOT分析模型 |
1.5.4 波士顿矩阵 |
第2章 多元化战略相关文献综述 |
2.1 多元化战略含义 |
2.2 多元化战略动因 |
2.2.1 外部动因 |
2.2.2 内部动因 |
2.3 多元化战略类型 |
2.4 国内关于钢铁企业多元化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莱钢集团概况及多元化发展状况 |
3.1 莱钢集团简介 |
3.1.1 莱钢发展概况 |
3.1.2 莱钢的所有制结构 |
3.1.3 莱钢的组织架构 |
3.2 莱钢集团多元化历史 |
3.3 莱钢集团多元化发展现状 |
3.3.1 发展现状 |
3.3.2 现有产业状况 |
3.4 目前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莱钢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1 莱钢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必要性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2 莱钢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3 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SWOT综合评价 |
4.3.1 外部因素评价 |
4.3.2 内部因素评价 |
4.3.3 多元化战略定位 |
第5章 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选择 |
5.1 莱钢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 |
5.1.1 莱钢多元化发展原则 |
5.1.2 莱钢多元化发展规划 |
5.1.3 莱钢多元化发展目标 |
5.2 评估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 |
5.2.1 评估行业吸引力 |
5.2.2 评估业务单元的竞争力 |
5.2.3 定位莱钢多元化业务 |
5.3 莱钢集团多元化业务产业方向 |
5.3.1 核心板块 |
5.3.2 补充板块 |
5.3.3 其他板块 |
第6章 莱钢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不断完善集团管控体系 |
6.2 践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6.3 延伸产业链政策 |
6.4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版图 |
6.5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 |
6.6 依靠科技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
6.7 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10)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和OLS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结构安排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钢铁行业投资效率研究现状 |
2.2.1 国外钢铁行业投资效率研究现状 |
2.2.2 国内钢铁行业投资效率研究现状 |
3. 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
3.1 我国钢铁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
3.2 我国钢铁行业区域发展特征 |
3.3 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
3.4 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1 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产能过剩加剧 |
3.4.2 投资成本仍处高位,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
3.4.3 行业集中度低,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最优配置 |
3.4.4 固定资产更新缓慢,投资结构不合理 |
3.4.5 跨国投资能力较弱,国际市场开发不足 |
4. 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
4.1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有效性 |
4.1.1 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的区分 |
4.1.2 效率作为研究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性 |
4.2. 基于DEA的模型构建 |
4.2.1 数据包络分析(DEA)简介 |
4.2.2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概念的提出 |
4.2.3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DEA模型构建 |
4.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测算结果 |
4.4 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结果分析 |
4.4.1 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效率分析 |
4.4.2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
4.4.3 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时序演进分析 |
4.5 钢铁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影响因素(变量)的提出 |
4.5.2 模型的构建 |
4.5.3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原始数据 |
致谢 |
四、鲁银投资出售资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改新政实施后我国盐业企业整合重组的探索与实践[J]. 周洪福,杨武君. 中国盐业, 2019(04)
- [2]LY投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张岩.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5)
- [3]鲁银投资的重组之路[J]. 韩祖亦,余庆. 齐鲁周刊, 2018(Z1)
- [4]基于EVA模型下关于业务转型并购重组的绩效研究[D]. 赵石轩.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鲁银投资非相关多元化动因及绩效研究[D]. 庞博.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6]成长股资本化率模型理论与实证研究[D]. 韩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7]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李俏.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6)
- [8]中国钢铁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D]. 王志明. 东华大学, 2014(03)
- [9]莱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 李曦方. 山东大学, 2014(01)
- [10]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和OLS模型的实证研究[D]. 刘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