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试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一、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鑫[1](2021)在《超越传统国家:北宋科举与国家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晓波[2](2020)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兼具人才培养与官吏选拔两大职能,对古代东亚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封贡制度及儒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公元958年模仿中国创建了自己的科举制度,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又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涉及科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科目分类与考试运行,科举制度的弊端及代表性改革主张,科举制度的特点等,并从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的双重维度,探讨了中朝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朝鲜王朝在承袭前朝和师法中国的基础上,完成了科举制度的“本朝化”和“在地化”。就科目分类的横向角度而言,本文将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概括为“两类四科”,在考察式年试与特别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小科、文科、武科、杂科的科场规制与考试流程。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而言,本文对朝鲜王朝503年的科举历史作了阶段性划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完成了定型与发展,在壬辰战争前后经历了冲击与调整,在17-18世纪进行了改革与调适,及至19世纪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新危机,最终在“甲午更张”时被废除。除人才培养和官吏选拔外,科举制度还具有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等功能,客观上有利于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但法久弊自生,科举制度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既有科举种类繁多、录取人数过滥,科举考试中轻讲经、重制述等科场规制等不足,也有考官与应试举子联合舞弊等问题,这些弊端严重弱化了科举制度作为国家伦才大典的权威性与公平性。为此,朝鲜王朝从国王到士绅皆曾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其中,18-19世纪的科举改革主张最具代表性:正祖李祘从“君师一体”的理念出发,发布科举变通纶音;丁若镛主张以中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尹愭提出革除科举弊端的上中下三策。其他士人还从精心遴选考官、压缩录取名额、增加面试环节、宽限阅卷时间、严格考试纪律等五个方面,主张变革科举制度。但在朝鲜王朝传统的两班体制下,科举逐渐沦为两班维系自身阶层利益的工具,上述科举改革主张有的未曾实施,有的在实施过程中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在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下,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积极因素日渐衰微,消极因素不断放大,最终积重难返。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朝鲜王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从朝鲜王朝内部讨论其科举制度,固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放在东亚视域下观察中国、朝鲜、越南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中国明清两朝与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比较,探讨东亚世界科举制度的多样性,当更有意义。与历史上中国和越南的科举制度相比,朝鲜王朝科举考试种类繁多且特别试多于式年试,重文轻武的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了“进士”“壮元”等特有的科举术语体系和白牌、红牌制度。从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角度来看,朝鲜王朝既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开放性;同时又对庶孽子孙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严格限制,体现了科举制度在两班阶层内部的封闭性。就效率和公平而言,朝鲜王朝既通过科举直赴法和特别试鼓励优秀士子脱颖而出,同时又为权贵阶层绕开正常的式年试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看似矛盾而又符合朝鲜王朝实情的环境中,科举制度呈现出极大的韧性与张力。在封贡体制下,中国和朝鲜王朝的读书人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增加了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和了解。除了这种单向的认识外,1766年朝鲜人洪大容与中国人严诚、潘庭筠通过你来我往、相互问答的笔谈形式,亦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两国的科举制度。在这种比较与认识中,中国人更多体现出的是对异域科举制度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至多是一种潜意识的简单类比,少有反观自我之意;而朝鲜人除了对异域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外,更多的是对儒家文明与中华制度的寻根与溯源,以及在认识他者基础上的揽镜自鉴。

郝茹[3](2020)在《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文中认为台谏,是御史台与谏院的合称,二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中央监察机构。在秦汉时,御史台就已初具规模,而谏院的定型却迟至唐代。宋以前,这两机构职事不相混淆,御史“专以纠臣僚之邪佞;”谏官“专以审人主之愆谬。”宋初台谏循唐制,太祖、太宗都未能足够重视,但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真宗起开始整顿建设台谏系统,御史台与谏院逐渐合流,台官和谏臣在职能上也出现了趋同倾向。至仁宗朝,台谏制度蔚然兴盛。适时,台谏官身为天子耳目之臣,忠厚淳直、贬斥势利,积极参政议政。在其履行职责时所依凭的文学样式——奏议文体,与北宋变动发展的台谏制度辅应而行,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学特征与文学风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服务、影响着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具有“经国之枢机”的重要地位。对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笔者主要通过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的互动前提。北宋台谏制度为奏议文体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它影响着奏议文体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在实际的政务管理中,北宋台谏官发挥着媒介联接作用,台谏官运用奏议文体协助君王查探朝政内外物情,展现了奏议文体与台谏制度的密切关联。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变动发展对奏议文体内容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北宋台谏制度随着政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健全发展,其演变引发了台谏官在政权机构管理事务、职事权责的变动,进而使得台谏奏议内容也随之更新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延补充了北宋奏议内容。第三章论述了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创作特征。以政治文化作为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的中介,可使以往在制度与文学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主观的、精神的、情感的等要素重新被纳入到北宋奏议文体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延展深入了北宋奏议文体研究。第四章主要论述北宋台谏制度影响奏议文体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李艳艳[4](2020)在《宋代外戚的政治参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群体,多数朝代的外戚多凭借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大肆揽权,有时甚至会威胁王朝的统治,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忌惮。宋朝外戚同前朝的外戚有很大的不同,在严格的制度限制下,他们没有两汉以来的强盛之势,逐渐失势。宋人对外戚的认识有所变化,外戚出身也更加复杂,但是总体仍以官员为主。随着“待外戚之法”的日益严格,外戚虽然受到诸多限制,但是在经济待遇和日常生活中享受着比普通官员更高的待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戚参政受到限制的遗憾。本文通过对外戚群体的研究,分析在宋朝严格地限制之下,外戚在政治集团中所处的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外戚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们对宋朝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在严格的制度限制之下,外戚多被派遣至地方担任地方官,他们在任职期间,多能尽忠职守,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做出一定的贡献。外戚的政治参与呈现出态度的积极性、方式的相对单一性和被动性以及动机的单纯性等特点。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宋朝始终坚持的“待外戚之法”,完善的科举制度,台谏制度的完善、理学的影响,以及两宋对军事将领需求的不同,都是造成宋朝外戚呈现以上特点的原因。外戚在任职期间多能行事规范,谦约自守,对宋朝的政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也有部分外戚专权乱政,骄奢淫逸,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这种情况,不应该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对他们的行为做过分的解读。

龙铁佳[5](2020)在《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书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十分注重书法教育,自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始,书法不仅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一种艺术,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在秘书监下曾立书博士,为朝廷培养抄录、缮写政令公文的人才。到了隋朝,国子监之下设立专门进行书法教育的官方学校——书学,强调书法人才的培养。随后的唐代书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在教材、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出现了书法教育繁盛的局面。北宋时期的书学发展可谓达到巅峰,在“右文”的政策下,北宋书学从培养目标的设立、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宋徽宗时期达到空前繁荣。作为古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典范,北宋书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历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发掘。因此,梳理北宋书学诞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北宋书学人才培养体系,概括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特点,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的整体情况,而且有利于揭示书学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当前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有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教育史、艺术史的角度对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引言部分,在引言中简要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背景与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在充分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相关概念,明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二是论文的第一部分,这是后续研究的必要铺垫,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北宋书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文教政策、尚意书风、帝王的喜好推崇等影响书学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北宋书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厘清北宋书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把握北宋书学人才培养发展的状况。三是论文的重点与核心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北宋书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考核、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北宋书学以培养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的“全才”为总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书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技法课程、经学课程、字学课程,课程考核则从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两方面进行论述。北宋书学人才培养还具有独特、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以名帖临摹、名师指导两种主要实施方法进行。为保障书学的顺利运行,还设有一系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本文从考选制度、教育管理规章和教学管理机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四是结论部分,本部分通过总结和归纳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鉴古知今,以期为当下书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海峰,刘希伟[6](2019)在《2018年科举学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宁欧阳[7](2019)在《宋代回授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回授又称回封、转授、回赠、貤封等,是宋官员转官的一项规定。指官员将自身或亲属所得皇帝恩赏申请转授给他人的一项制度,本质上属于恩赏的再分配。回授对象范围较广,内容多样。官员可以将自身或亲属所得恩赏申请回授他人,除了官爵外,官员的服色亦可用于回授。回授最早发生于北魏时期,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至宋代回授已成为官吏管理中一种较常见的制度。宋代回授制度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宋初至宋英宗时期为奠基期、宋神宗至宋哲宗时期为成熟期、宋徽宗至宋宁宗时期为泛滥期、宋理宗之后为消亡期。回授名目较多,主要可分为军功型回授、典礼型回授、礼乐型回授、磨勘转官回授及其他回授等。多途径、广领域的回授制度,是皇帝试图从各个方面笼络臣下的努力。元丰改制前,回授由司封司和中书门下吏房共同掌管,以中书门下吏房为主,司封司只负责文书收集与传递等辅助工作。元丰改制后,政归三省六部,回授主管部门为吏部司封司。宋代回授制度发展较为成熟,基本的运行程序包括:立功迁转、申请回授、审查检验、写制词、发告身、上谢表等。通过回授流程的运行,即规范了制度运行,又强调了君臣之义,表明臣下的一切权力来源于皇帝,必须效忠于皇帝个人,是帝制时代皇帝对臣僚的一种思想专制。从社会身份来看,受恩者主要包括普通文武官、宗室、宦官、后妃、伎术官等几类。官员所属类型不同,回授之制也不一,这是政府“因职制宜”的结果。回授制度是连接“家”“国”之间的良好途径,制度运行背后即体现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防弊原则,也展现了“例”与“法”的冲突与合作,“祖宗之法”与“为后世法”的原则也始终贯彻其中。宋代回授制度特点鲜明,与前代相比,范围有扩大之势;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宋徽宗及其后,特恩现象严重,破坏了制度权威;且存在表彰守节妇女的案例。回授制度影响深远,从国家层面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手段;从社会层面有助于培养孝道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个人层面连通了“家”“国”之间,实现了“忠孝两全”的愿景。最后,随着宋王朝的灭亡,回授之制也几乎成为历史,后世仅有些许余音而已。

刘海峰,刘希伟[8](2018)在《2017年科举学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说明

胡长海[9](2018)在《宋儒与宋代宗族文化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汉代以来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国社会基本是以世族为主构成上层社会,以均田制下的平民构成下层社会,形成世族与平民并行的二元体制。世族是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按照宗族发展类型划分属于世族宗族。唐宋变革中,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加剧,均田制下的平民阶层发生分化,逐步形成新兴庶族地主阶层。同时,旧有世族门阀也随着科举制度的变革而逐步衰落,强化了新兴庶族地主对社会的主导地位。唐宋社会变革的本质是由土地制度变革引发的社会阶层重构与制度重建。从社会阶层看,庶族面对科举荣辱与贫富转换无常兴起了一股保富论思潮,从而回归传统宗族建设,以此常保家族兴旺;贫民阶层失去均田制保障,转而寄希望于传统宗族制度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国家治理层面看,唐宋变革打破了旧有的国家统治秩序,亟需重建社会制度,在基层社会主要体现为宗族文化的重建。基于此,宋儒具有极其强烈的内在动因与外在要求来阐发儒家经典,建构儒家理想中的亲亲宗法社会,逐步完成理论与制度设计,并推向社会实践,从而推动传统世族宗族社会向庶族宗族社会的转变。宋儒在宋代宗族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推动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具体内容上,宋儒从宗族祭祀、宗族谱系、宗族教育、宗族保障等主要方面着力宋代宗族文化建设。在宗族祭祀层面,宋儒阐发义理建构哲学依据,提出以气解释宇宙以及鬼神的哲学论述,强调祭祀是家族成员与祖宗感应沟通;在阐发传统的祭祀要义上,宋儒提出祭祀四代不害义理、无后者祭之别位、祭必用尸、支子不祭的宗族祭祀基本内容;在祭祀时间上,宋儒既继承传统的祭祀时间,也接纳民间习俗,提出四时、寒食、清明、中元等都应祭祀祖先;在祭祀地点上,宋儒提出古不墓祭,又认为墓祭也不害义理,并适当变通传统经典,提出重塑家庙祭祀,吸取佛老肯定影堂以及设立画像祭祀;在传统儒家宗族祭祀与民间习俗的冲突上,宋儒在火葬、风水、水陆道场、焚香、焚纸等习俗上既提出批判,又部分接纳,体现出鲜明的二重性特点。总体而言,宋儒在宗族祭祀上,继承儒家经典与传统,要求延续旧有的礼仪秩序,又接受现实,部分认可民间习俗对儒家宗族祭祀的影响,体现出庶族地主脱胎平民的阶层本色。在以宗子法为核心的宗族组织层面,宋儒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宗子法毁坏,宗族体系缺乏社会凝聚力,导致帝王依靠的大家族崩溃,引发社会动荡。宋儒认为重建宗族根本在于重新确立宗子法的权威,重塑以宗子为核心的宗族等级秩序。宗子法除了祭祀特权外,还在于宗子对政治与经济权力的继承特权。宋儒提出重塑宗子法要确立宗子在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的优先继承地位。宋代的具体案例上体现为基层社会财富继承必须以继承宗子地位为基本前提。在政治权力方面,在皇族体现为濮议之争,明确继嗣方能继统,政治权力以宗法权力为前提;在普通士人阶层体现为宗子对爵位的优先继承权。确立宗族的祭祀、政治、经济等级秩序后,必然以具体的形式进行确认。家谱的重塑即是以图谱的形式明确家族内部关系,对内敬宗收族,对外凝聚家族力量,明确亲疏之别。体例上主要依据欧阳修与苏轼创建的两种族谱模式,以此明确宗子法所确定的宗族等级秩序。在宗族教育层面,宋儒的着力点主要在家训与族学两个方面。在家训建设中,宋儒延续汉唐部分家训传统,凸显家训对家与国的双重关怀,提出治家可以治国,兴家务必强化家庭传统建设。在宋代家训的具体内容上分为家族伦理教育与家族管理教育。在人伦方面强调夫妇、父母、兄弟等基本人伦秩序,批判当时出现的诸多人伦沦丧的社会现象。在家庭经营管理上,宋儒提出婚姻不可贪求阀阅,经营务必重视契约,重视教育兴家,强调妇德妇功对家族发展的作用。在宋代族学教育层面,宋儒强调族学以科举为主要目的,兼顾天下关怀;宋代族学教材既有儒家经典,又融合宋学着作;基于族学的家族性质,及对科举的重视,宋儒追求族学教师的家族化与名士化;宋儒还吸取佛老等礼仪,建构族学祭祀圣贤,体现宋儒推动儒学民间化与融合佛老的时代特点。在宗族保障层面,宋儒基于官场起伏无常,贫富转化转瞬而已的客观现实,强化了对宗族保障制度的建设。贫民阶层面对天灾人祸难以维持,也寄希望于宗族保障建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宋儒认为古代井田制度破坏之后范仲淹创立的义庄制度最为符合儒家理想,故而大量的模仿,建构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此团结族人,帮助贫困乡邻。同时,宋儒又积极完善社仓制度,从基层社会完善社会救济制度,对义庄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宗族为核心的宗族福利制度建设。在宗族管理上,宋儒进一步提出要强化家规族法的建设,以此规范宗族内部的秩序与管理。后世大量的家规族法的出现和严格化正是对宋代宗族家规族法的继承与发展,强化了宗族管理与宗族福利制度的社会功能,保障了宗族福利制度的可延续性。概括地说,宋儒以宗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构是以理学为理论依据,是从政治儒学的视角对儒家社会进行制度建构,奠定了宋以后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后期近八百年的社会治理基本模式。在宋儒建构庶族宗族文化的过程中,鲜明的凸显出宋代儒学的时代特征,体现为宋儒宗族文化建设既继承儒家经典与传统,又吸取佛老等民间习俗,既坚持儒家等级秩序,又推动儒家礼仪平民化的二重性特点。同时,宋代宗族文化建设是庶族宗族建设的开创阶段,是理论与制度的系统重构时代,凸显出这一时期宗族理论与制度建构的系统性与未完成性特点。此外,应该看到,宋代宗族文化建设对建构传统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巨大影响,凸显出儒家理论明确等级与化解矛盾的文化能力,以及宋代宗族文化建设带来专制化、弱化妇女权利、阻碍经济发展、引发家族械斗等历史流弊。最后,宋代宗族文化建设强调以家族为核心建构社会治理模式,从家族内部明确秩序、化解矛盾与建构福利制度,这对当代转型社会治理及家庭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海峰,刘希伟[10](2017)在《2016年科举学论着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二、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渊源
    第一节 承袭前朝:对高丽王朝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一、科举种类与考试内容
        二、科举规制
    第二节 师法中国: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对《科举程式》的吸收
        二、“宾贡”与朝鲜王朝科举
第二章 朝鲜王朝的科举科目与考试程式
    第一节 “两类四科”与特别试
        一、“两类四科”的科目分类
        二、特别试
    第二节 小科
        一、生员试
        二、进士试
    第三节 文科
        一、文科初试
        二、文科覆试
        三、文科殿试
    第四节 武科与杂科
        一、武科
        二、杂科
第三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流变
    第一节 定型与发展: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的科举制度
        一、太宗、世宗与科举制度的定型
        二、《详定科举规式》与科举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冲击与调整:壬辰战争前后的科举制度
        一、文科式微
        二、武科勃兴
        三、应试者的资格限制不断放松
        四、恢复僧科
    第三节 改革与调适:17-18世纪的科举制度
        一、壬辰战后科举政策的调整
        二、“仁祖反正”后的科举改革
        三、肃宗时期的科举改革
        四、英祖、正祖时期的科举发展
    第四节 危机与废除:19世纪的科举制度
        一、“甲午更张”前的科举运行
        二、“甲午更张”与废除科举
        三、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反应
第四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及改革主张
    第一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
        一、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
        二、科场规制问题
        三、考试官员与举子问题
    第二节 18-19世纪朝鲜王朝的科举改革主张
        一、“君师一体”:正祖李祘的科举变通纶音
        二、“全面革新”:丁若镛的科举改革主张
        三、“救弊三策”:尹愭的科举改革主张
        四、“众说纷纭”:其他人的科举改革主张
第五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科举视角下的庶孽制度
        一、两班分层与庶孽禁锢
        二、庶孽禁锢与庶孽许通的争论
        三、庶孽许通的制度化及其反复
    第二节 科举直赴法
        一、直赴法的实施与发展
        二、科举直赴之资格与分类
        三、直赴法之限制与影响
    第三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其他特点
        一、名目繁多的特别试
        二、在职官员应试
        三、特有的科举术语与白牌、红牌
        四、一贯的重文轻武倾向
第六章 中朝双方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第一节 中国人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一、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朝鲜科举认识
        二、崔溥《漂海录》与中国人对朝鲜科举的认识
        三、晚清报刊中的朝鲜科举
    第二节 朝鲜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一、朝鲜官方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二、朝鲜民间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第三节 中朝士人围绕两国科举的讨论——以《乾净衕笔谈》为例
        一、两国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二、由笔谈看中朝士人的应举心态
结语
附录 :朝鲜王朝科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互动前提
    第二节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的关联性
    第二节 北宋台谏官的媒介联接作用
    第三节 奏议文体的政治实用功能
第二章 北宋台谏制度发展与奏议文体的涵摄内容
    第一节 台谏职事继承与奏议文体内容
    第二节 台谏职事发展与奏议文体内容
第三章 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创作特征
    第一节 以“政治文化”为转换节点
    第二节 爱国为民、忠义守正的情感态度
    第三节 质实文雅、入理向道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北宋台谏制度影响奏议文体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丰富了北宋奏议文体的言事内容
    第二节 延展了北宋奏议文体的情感色彩
    第三节 凸显了北宋奏议文体的资治之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宋代外戚的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宋朝外戚群体
    (一)宋人对“外戚”的认识
    (二)外戚之家世概况
二、宋朝的“待外戚之法”
    (一)外戚的政治待遇
    (二)外戚的经济待遇
三、宋朝外戚与政治
    (一)外戚的政治活动
    (二)宋朝外戚政治参与的特点
    (三)宋朝外戚政治参与特点原因分析
四、宋朝外戚政治参与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我国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提倡
        3.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二) 研究综述
        1. 有关书学的研究
        2. 有关北宋书学的研究
        3. 有关书法人才培养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书学
        2. 北宋书学
        3. 人才培养
        4.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
    (四)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一) 北宋书学的产生背景
        1. 政治改革的影响
        2. 经济商业的繁荣
        3. 科学技术的发展
        4. 文教政策的调整
        5. “尚意”书风的形成
        6. 帝王的喜好推崇
    (二) 北宋书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北宋初中期沿袭唐制,设立博士
        2. 宋徽宗时期重新建制,颇有创意
        3. 北宋末期发展艰难,书学消亡
二、 北宋书学的培养目标
    (一) 通晓《论语》、《孟子》的儒学人才
    (二) 精专“篆、隶、草”的技艺人才
    (三) 兼通“诗、书、画”的文学人才
三、 北宋书学的课程设置与考核
    (一) 课程设置
        1. 技法课程
        2. 经学课程
        3. 字学课程
    (二) 课程考核
        1. 考试内容
        2. 考核标准
四、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与管理制度
    (一) 北宋书学的教学方法
        1. 名帖临摹
        2. 名师指导
    (二) 北宋书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1. 全面严格的三舍考选制度
        2. 严密周详的教育管理规章
        3. 合理完备的教学管理机构
五、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一) 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的经验
        1. 课程设置,体系完备
        2. 注重师资,各有专长
        3. 严立标准,讲求艺术
    (二) 对当代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的启示
        1. 更新中国书法人才培养理念
        2. 建立与完善当代书法教育课程体系
        3. 加强书法师资建设
        4. 创新拔尖书法人才选拔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宋代回授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历史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一)有关回授制度的研究
        (二)与回授制度相关的研究
    三、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史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新观点
        (二)新内容
        (三)新角度
第一章 宋代回授制度概说
    一、回授制度的概念
    二、何为“止法”
    三、回授制度溯源
    四、回授制度在宋代的演变及与政治的关系
        (一)奠基期:从宋初至宋英宗
        (二)成熟期:从宋神宗至宋哲宗
        (三)泛滥期:从宋徽宗至宋宁宗
        (四)消亡期:从宋理宗至南宋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回授名目
    一、军功型回授
        (一)战功回授
        (二)修城立寨回授
    二、典礼型回授
        (一)登基回授
        (二)祭典回授
        (三)庆寿礼回授
        (四)上尊号回授
    三、文教型回授
        (一)修书回授
        (二)乐成回授
    四、磨勘转官回授
    五、其他回授
        (一)致仕回授
        (二)遗表回授
        (三)侍奉回授
        (四)侍读回授
        (五)狱空及经营性回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回授的管理机构及运行程序
    一、回授管理机构
    二、回授制度的运行程序
        (一)立功迁转
        (二)申请回授
        (三)审查检验
        (四)写制词、发告身
        (五)上谢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不同官员群体的回授制度
    一、普通官员回授
    二、宗室回授
    三、后妃、公主等回授
    四、宦官回授
    五、伎术官回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回授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与影响
    一、回授制度的内涵
        (一)家国之间:回授制度的一个面向
        (二)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回授制度的价值体现
        (三)“例”与“法”的冲突与合作
        (四)“祖宗之法”与“为后世法”
    二、回授制度的特点
        (一)回授范围逐步扩大
        (二)回授制度逐渐成熟
        (三)特恩回授广泛存在于宋徽宗之后且表现形式多样
        (四)回授表彰守节妇女
    三、回授制度的影响
        (一)对国家的影响
        (二)对社会的影响
        (三)对个人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 宋代回授一览表
附录B 宋代群体性回授一览表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今人论着
        (一)着作
        (二)论文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宋儒与宋代宗族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术语概述
        1.1.1 选题缘起
        1.1.2 相关说明
    1.2 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
    1.3 研究目的、总体构想与创新点
    1.4 学术史回顾
        1.4.1 宋儒宗族思想的个案研究
        1.4.2 对宋代宗族相关专题研究
        1.4.3 对宋代宗族问题的着作类研究
第2章 宋儒重建宗族的历史境遇
    2.1 唐宋变革与社会危机
        2.1.1 土地变革引发社会变革
        2.1.2 宗教冲击人伦
        2.1.3 政治制度危机
    2.2 庶族的崛起与社会重建
        2.2.1 世族门阀的阶层壁垒
        2.2.2 庶族的崛起与保富论
        2.2.3 宋儒与宋代宗族重建
    2.3 经学向理学的学术转向
        2.3.1 世族与经学的紧密关系
        2.3.2 批评汉学
        2.3.3 批判佛老“异端”
        2.3.4 阐发义理,重建人伦
第3章 溯源流而崇祭祀
    3.1 宋儒对宗族祭祀理论的重塑
        3.1.1 “通天下一气耳”
        3.1.2 “鬼神只是气”
        3.1.3 “子祭祖先以气类而求”
    3.2 宋儒对宗族祭祀内涵的因革
        3.2.1 “祭四代亦无害义”
        3.2.2 “无后者祭之别位”
        3.2.3 “古人祭祀,无不用尸”
        3.2.4 “支子不祭”
    3.3 祭必以时
        3.3.1 “凡祭有四时”
        3.3.2 “寒食至桑墓拜扫”
        3.3.3 “明年清明,拜墓上”
        3.3.4 “中元日为设斋位”
    3.4 祭祀地点问题
        3.4.1 “古不墓祭”
        3.4.2 “墓祭不害义理”
        3.4.3 “许群臣立家庙”
        3.4.4 “晨入影堂焚香展拜”
        3.4.5 “图其像,日祭之”
    3.5 宋儒宗族祭祀对民俗的现实容纳
        3.5.1 “火化而害于恩”
        3.5.2 “风水之说,断然无之”
        3.5.3 “吾家治丧,不用浮屠”
        3.5.4 “香只是佛家用之”
        3.5.5 “每祭不烧纸”
第4章 明宗法与建谱系
    4.1 宋儒对宗子法的重建
        4.1.1 “王者,天下之大宗”
        4.1.2 “宗子法久不行”
        4.1.3 “立宗子法,亦是天理”
    4.2 宗族财产与权力继承
        4.2.1 “有别籍异财之禁”
        4.2.2 入嗣与财产继承问题
        4.2.3 宗藩入嗣与濮议
        4.2.4 “诸侯袭封,功臣继绝”
    4.3 宋儒对宗谱理论的创新
        4.3.1 “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4.3.2 “遭时多艰,宗谱散亡”
        4.3.3 宗族不散,有谱之力
        4.3.4 宋以迄于今,遵用欧苏遗法
第5章 训人伦而滋日用
    5.1 宋儒家训的家国关怀
        5.1.1 “正家而天下定矣”
        5.1.2 “成就门伐,盖家训致然”
    5.2 宋儒家训重视人伦教化
        5.2.1 夫妇之道,风化之本原
        5.2.2 父母之命,勿逆勿怠
        5.2.3 “兄弟至亲,一体而分”
    5.3 宋儒家训与家庭经营管理
        5.3.1 婚姻不可贪阀阅之高
        5.3.2 注重产权、节俭的家产管理
        5.3.3 重视教育兴旺家族
        5.3.4 强调妇德妇功
    5.4 宋儒的族学理念与族学建设
        5.4.1 重科举兴家族
        5.4.2 关怀天下国家治理
        5.4.3 族学教材的义理化、家族化
        5.4.4 族学教师的家族化、名士化
        5.4.5 吸纳佛老建构族学祭祀
第6章 建保障以延宗嗣
    6.1 宋儒与义庄族田建设
        6.1.1 良田美宅,转盼俱尽
        6.1.2 “哀族人不能为生”
        6.1.3 “采地废而后有义庄”
        6.1.4 “取范公遗法依仿而行”
        6.1.5 “置义田以恤其家”
    6.2 宋儒强化宗族的制度保障
        6.2.1 “立规法以贻永久”
        6.2.2 非严定罚规,无以示惩
        6.2.3 发展中的宋代家族家规
    6.3 社仓对族田义庄功能的补充
        6.3.1 “社仓之制仿于隋”
        6.3.2 “以惠活鳏寡,塞祸乱原”
        6.3.3 “久之则不能无弊”
第7章 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特点、影响与启示
    7.1 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特点
        7.1.1 宗族建设中宋儒的二重性
        7.1.2 宋代宗族文化的系统性
        7.1.3 宋代宗族文化的未完成性
        7.1.4 宋学是宗族建设的理论依据
    7.2 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历史影响
        7.2.1 宋代宗族文化与超稳定社会结构
        7.2.2 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流弊
    7.3 宋代宗族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
        7.3.1 当代社会转型与社会重建
        7.3.2 以家庭为单位建构社会
        7.3.3 立足生活,服务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四、浅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越传统国家:北宋科举与国家建构研究[D]. 田雨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D]. 张晓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北宋台谏制度与奏议文体研究[D]. 郝茹.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4]宋代外戚的政治参与研究[D]. 李艳艳.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5]北宋书学人才培养研究[D]. 龙铁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2018年科举学论着目录[J]. 刘海峰,刘希伟. 科举学论丛, 2019(02)
  • [7]宋代回授制度研究[D]. 宁欧阳. 河南大学, 2019(01)
  • [8]2017年科举学论着目录[J]. 刘海峰,刘希伟. 科举学论丛, 2018(02)
  • [9]宋儒与宋代宗族文化建设[D]. 胡长海. 湖南大学, 2018(01)
  • [10]2016年科举学论着目录[J]. 刘海峰,刘希伟. 科举学论丛, 2017(01)

标签:;  ;  ;  ;  ;  

试论科举制度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