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数据挖掘(PDM)及其案例分析

印刷数据挖掘(PDM)及其案例分析

一、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曲媚[1](2017)在《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强大驱动力。旅游业作为一种战略性产业和先导产业,推动着社会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也为社会节约资源,美化环境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乡村旅游是作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形成相当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了农村民主管理,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随着各地名人故居旅游开发热度的兴起,作为地处农村的名人故居都不想失去难得的发展机遇,都想在“名人故居旅游”上大做文章。迄今为止,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明显,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初具规模。本文将结合名人故居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以叶剑英故居和丘逢甲故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名人故居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探讨名人故居旅游保护与开发应注意的原则。最后为充分发挥名人故居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作用提出对策分析和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乡村名人故居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提供帮助。

兰国帅[2](2016)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际教育技术已进入深入发展与全面反思阶段。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了较为成熟阶段,但另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已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研究者与实践者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也许并不明晰。所以,探究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捕捉其整体发展轨迹和大致走向,预测其前沿知识演变趋势等,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澄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盘点,以期理清脉络,寻找启示。本研究以科学引文数据库(WOS)为研究样本信息源,选取1960-2015年发表在SSCI、SCI-EXPANDED和A&HCI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文献信息为研究样本,基于引文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视角,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引文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等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为研究主线,展开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状况探究,力求用可视化方法绘制系统的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知识图谱,勾勒明晰的教育技术发展演化的网络图景,力图建构与探究:(1)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知识图谱;(2)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知识图谱;(3)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知识图谱。以期探究五十五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学术研究机构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基金项目资助分布及其演进发展特征、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及其演进趋势,探测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划分及其演化、主要学科分支结构及其演进特征、研究主题及其演进脉络、研究前沿热点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及新生长点,透视学科类别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演进、学科学术期刊分布及其渗透现象脉络与信息流动特征、学科主干理论及其关键路径经典文献、学科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及其群体派系与演化特征等。分析发现:(1)教育技术早期研究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21世纪后逐渐向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延伸与拓展。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十二个合作凝聚子群体,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合作态势。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在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高产机构与低产机构的“贫富”差距拉大。学术机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七十个合作凝聚子群体,且聚焦主题各异。代表性高产学者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其学术成就和科研队伍对教育技术研究贡献量巨大。其合作网络密度较小,合作网络聚集度不高,具有明显小世界效应特征,同时具有显着核心—边缘结构。合作网络可划分为多个合作凝聚子群体,内部派系复杂,规模较小,学者信息分享和科研合作机会差别较大。教育技术项目资金投入与产出呈现正相关关系。(2)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逐步走向成熟的十大学科分支,但其内部结构变化极其复杂,学科分支呈现“掘进式”与“发散式”进化特征,国内教育技术学科结构与国际差异较大。国际教育技术历年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变化受技术进步影响较大。研究主题经历了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起步探究、初步应用、转型升级、创新实践、创新整合和创新提升等六大阶段转换。研究热点集中于学习环境与资源类、策略与方法类、理论研究类、实践研究类和媒体技术类等五类主题内容。研究前沿聚焦于交互式与分布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线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复杂性学习任务行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学习路径分析、专门知识反转效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教学/学习策略、智慧学习环境开发等新生长点。研究方法呈现由单一范式向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多元综合研究范式转型特征。(3)国际教育技术已形成一个相对较为成熟的学科研究领域,其知识生产模式已进入以“内生式”与“学科交叉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其知识流量主要来自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七大源头。其学术期刊发展经历了“繁荣时期”、“黄金时期”、“学科交融期”和“鼎盛时期”等六个阶段。形成了以《计算机与教育》为中心的多个权威期刊凝聚子群。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涌现了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等五十位高影响力权威学者。其共被引网络密度较大;网络聚集度高,具有显着小世界效应特征;存在核心—边缘结构,西蒙·派珀特、理查德·梅耶、戴维·乔纳森、罗伯特·米尔斯·加涅、蔡今中等居于核心位置;具有明显社群结构,演化形成了三十四个权威学者群体合作派系,规模和大小不一;合着关系影响派系形成。演化形成了以《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多媒体学习》、《学习环境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等学科经典文献为关键路径的学习条件理论、首要教学原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模型等四十种主干理论及其框架模型与方法,为学科分化与衍生提供了“内在动力”。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研究方法与范式转型、研究对象与目标定位、学科性质选择与研究层面贯通、外部环境支撑与学科结构检测、国家(地区)学术机构合作、专业学术期刊打造和本土化理论体系建构等七个层面,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陈静[3](2014)在《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温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油菜生长,是我国最具油菜种植优势的区域之一。湖北省是我国最大的油菜主产省,一直以来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均占全国总量的1/6。近年来,湖北油菜籽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较大限制,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湖北菜籽油产品在国内的认同度较低,难以匹敌沿海及国外油脂加工企业。双低菜籽油的营养保健价值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被业界誉为“东方橄榄油”,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双低化率居全国第一位,但湖北优质菜籽油多被作为调和油的一种成分加以利用,未能被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充分认识,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在湖北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市场优势,探索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组织形式,但仍存在着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易断裂等问题。“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作为国内油菜生产的“龙头”,探索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湖北油菜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期望能为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油菜产业区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希冀能为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案例。本文以湖北油菜的产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线,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农业经济、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博弈论、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层面对湖北油菜产业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剖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各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言。本章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农业(油菜)产业的基本理论。这一章着重阐述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如分工协作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评判标准、局限性以及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概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是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湖北油菜生产的基本状况,本章着力阐述了当前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总量特征、地区分布、生产成本、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情况,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状况。第四章是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的基本概况。首先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接着分析了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研究了小型加工厂的发展情况,最后研究了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情况。第五章是湖北省油菜产品市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湖北省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并对目标市场按照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细分,最后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第六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首先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接着从农户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最后指出了当前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八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油菜产业关系到政府、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本章利用经济博弈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要在计划决策、服务机制、要素投入整合、利益分配、激励约束、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九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绩效评价。首先研讨了农业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及构成,然后分析了衡量油菜产业水平的指标体系,最后评价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绩效。第十章是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沈叶芳[4](2011)在《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史料教学 ——对史料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梳理了史料教学理论建构的过程和特征,反思了史料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论文认为我国史料教学的理论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双基时代已有学者提出在教学中运用史料,这一阶段的成果长期未被重点关注,但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改革开放后能力目标地位的上升和国外经验的介绍推动了史料教学理论认识的发展,学者提出了史料教学的概念和相关的模式;新世纪课程改革迈入了“三维目标”的时代,国外经验的对比性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反馈研究,推动史料教学研究视角的扩大和认识的进一步成熟,逐步架构起史料教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史料教学的理论基础、史料教学的概念、史料教学的实施模式、策略和原则等。当前,我国史料教学理论体系构建中清晰与模糊并存、趋同与分歧并列。理论架构的建立有力地推动史料教学实践的发展,但实践中出现的很多误区也正是理论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折射。论文认为我国史料教学的实践在两个方面存在相应问题:第一,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史料教学?当前对史料教学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在其背后是不同的教学理念。这种多元甚至混乱的认识是由新课程设置的内在矛盾所致。它容易导致实践中将“呈现史料”和“史料教学”含糊等同,误将没有能力训练的“史料呈现”归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范畴。第二,怎样进行的史料教学才能算是有效的史料教学?理论体系中与操作相关的模式、策略、原则等研究略显混乱,史料教学实践中的众多误区皆源于无法准确把握体系中的相关原则。例如史料选择的“全面性”和“以偏概全”的问题、“典型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史料运用中的“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的问题,构建情境时“虚”与“实”的问题等等。

辛善超[5](2011)在《当代自然观与技术语境下的有机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式微,当代各种思潮流派的建筑设计不断涌现,这其中也不乏昙花一现的设计风格。而与现代建筑并行的有机建筑却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为人们认识其价值所在,呈现出旺盛的生命态势;在当代,针对建筑物的粗制滥造以及建筑设计的内涵需要通过诗意建造来体现其内涵的完整性,建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机建构由此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它是有机建筑深层次的体现。建筑中的有机建构受自然界的启示,同时隐喻生命自身的生长方式,通过人类掌握的建造技术,一方面有机地建造与人类自身相适应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有机建构使建筑与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完整的契合,进而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离开有机建构,有机建筑只是某种概念,无法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论文着重论述与解析以西几个问题:1.引入有机建构的意义何在?有机建构与一般意义上的建构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历时性上,有机建构所展现的演化规律如何体现?(第一、二章)2.自然对有机建构的启示与意义何在?几何、生物转译以及与环境关联如何体现在有机建构的应用中?有机建构如何体现的深层次西的效率与尺度意义? (第三章)当代的技术语境对有机建筑有何影响?具体在建筑建造、结构、材料这三大层面有何反应?(第四章)3.着眼于有机建构之于时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并与我国目前现状相结合,如何在建构层面上发展我国有机建筑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它对当代建筑有何启示意义?(第五、六章)论文力图构建有机建构的模型,该模型以当代建筑实例为参照系,从有机建构的系统性认识、自然观体现、技术应用以及实施策略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论述,承继有机建构的传统,使当今有机建筑更加契合自然,彰显人性,对应时空。

穆向丽[6](2007)在《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 ——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文中提出小城镇是中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对于土地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小城镇建设用地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还要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以土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进行研究,并选取广东省阳山县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在对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阳山县的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阳山县的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研究,为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科学制定建设用地指标提供依据和支持。研究发现,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总人口数和城市化水平。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建设用地需求都呈正相关。通过构建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发现建设用地及其相关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程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可以有效地反映各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影响,使得模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数据的处理上,本文对阳山县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产生的过度性损失进行测算,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度。同时还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计算和排序,发现在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的各影响因素中,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一定差别,总人口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影响程度最大。在运用灰色系统GM模型进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时,首先运用灰色系统GM(1,N)模型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灰色聚类,使得模型所包含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对建设用地的预测也更为准确。在模型建立后进行实际验证中,引入灰色精度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精度。同时经过拟合度比较可以发现,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模型预测的精度较高,由此可以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模型。因此运用模型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其结论可以作为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参考。

陈搏[7](2007)在《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价值和知识管理(其前提是知识有价值)的研究大多数是分开来进行的,而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因为分开研究很难解决以下问题:知识资源持有者如何参与组织产品价值分配?如何对知识资源合理定价以推动知识在组织内部充分交易流动?如何对创新知识合理定价以推动知识在组织之间交易流动?这几个问题正是知识管理虽然在企业界推行了好几年但一直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基本原因。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归纳法、演绎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采用博弈论和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对知识的价值和定价进行分析。本文以知识的载体——个体、群体或组织为结合点把知识价值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分析,在知识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以下问题,即:1,组织内的员工是在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条件下愿意分享(交易)其知识;2,组织是在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下愿意购买内部或外部人员的知识;3,组织与组织之间是在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下愿意交易其知识。最后,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知识管理基本模型。论文的主要结论有:知识创新或积累的成本和知识的使用价值给知识的定价界定了一个讨价还价的区间,在此区间内,知识交易的具体价格是由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决定的,因为信任关系影响知识买方对卖方所预期的知识使用价值的认可程度,而知识距离既影响到知识的转移成本又影响到知识的实际使用价值。当个人将知识卖给组织时,知识的定价在一般劳动力维持成本加上知识优势维持成本之和与知识使用价值减去交易成本的差之间,具体的定价由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决定;组织的招聘过程实质上是对知识价值的辨别过程,因此要加强对应聘人的测试。当组织内部的员工之间进行知识交易时,如果能建立长期稳定的等价交换知识的预期,则可以用“互惠”进行支付,否则需要在知识的转移成本与知识的使用价值之间根据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来确定交易价格;由于组织是员工之间知识交易的最大受益者,所以组织应该建立以知识经纪人为节点的内部知识管理网络。当组织之间进行知识交易时,一般有专利知识交易、知识联盟交易和知识并购交易三种形式;知识的定价在知识的创新成本加上转移成本与知识的使用价值之间,由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来确定;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易将以企校联盟交易为主,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以公办大学为节点的社会知识管理网络。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有:1,首次提出表示知识与接受者之间距离的知识转移距离概念,并为知识商品定价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2,提出知识员工的工资主要是其知识价值的具体化。3,组织内的知识共享需要利用市场机制,还要建立以知识经纪人为节点的知识管理网络。4,深入分析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易及定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本文侧重于较多隐性成份的知识的研究,但是,从知识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很难截然分开。

胡昌平,邓胜利[8](2006)在《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要素与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环境、用户、技术和内容的协调,其中,技术选择和信息内容组织必须以适应用户需求与体验为前提。基于此,本文从用户信息需求与利用入手,分析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用户体验要素,在构建用户体验层次模型基础上,结合网站服务业务的开展,讨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建设和面向用户的服务组织。

司连法,王树良,王文静[9](2001)在《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文献综述
    2.1 名人故居旅游的涵义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义
    2.3 名人故居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2.3.1 两者相互独立
        2.3.2 两者相互促进
        2.3.3 两者相互矛盾
3 新农村建设对名人故居旅游的影响
    3.1 新农村建设为名人故居旅游提供物质基础
    3.2 新农村建设为名人故居旅游提供人力资源
    3.3 新农村建设为名人故居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4 名人故居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4.1 积极作用
        4.1.1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生产发展
        4.1.2 增加农民就业收入和实现生活宽裕
        4.1.3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促成乡风文明
        4.1.4 加强农村基层管理和推进民主管理
        4.1.5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实现村容整洁
    4.2 消极作用
        4.2.1 破坏农村环境
        4.2.2 腐蚀农村文化
        4.2.3 浪费农村资源
        4.2.4 弱化农民主体
5 名人故居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5.1 叶剑英故居
        5.1.1 叶剑英故居旅游发展的现状
        5.1.2 叶剑英故居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3 叶剑英故居的旅游开发模式
    5.2 丘逢甲故居
        5.2.1 丘逢甲故居旅游发展SWOT分析
        5.2.1.1 内在优势
        5.2.1.2 内部劣势
        5.2.1.3 外在机遇
        5.2.1.4 外部挑战
        5.2.2 小结分析
6 名人故居旅游保护与开发应注意的原则
    6.1 坚持故居的原真性
    6.2 保持故居的整体性
    6.3 拓展故居的延续性
    6.4 开发故居的特色性
    6.5 创造故居的观赏性
7 充分发挥名人故居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7.1 尊重名人历史原貌
    7.2 深度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
    7.3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体验文化
    7.4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7.5 加强政府领导扶持力度
8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相关概念界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一) 国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运用引文分析建构学科知识图谱研究现状的评述
三、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一) 研究技术的创新
    (二) 研究方法的创新
    (三)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知识图谱方法及本研究数据来源
一、知识图谱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历程透视
二、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与常用构建软件
三、研究数据来源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科给养”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国家(地区)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术研究机构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三、教育技术高产学者及其学术群体派系分析
四、教育技术基金项目资助分布与演进发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结构分析
二、教育技术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三、教育技术研究主题与前沿热点发展演化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科渗透”发展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技术学科共现分析
二、教育技术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教育技术文献共被引分析
四、教育技术学者共被引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一、本研究结论及主要贡献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三、本研究的局限
四、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 主持的课题
(三) 获得荣誉与奖励
(四) 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与后记

(3)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农业(油菜)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 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1 分工协作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况
        2.2.1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界定
        2.2.2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2.2.3 农业产业化的评判标准
        2.2.4 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2.2.5 我国油菜产业概况
第3章 湖北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3.1 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
        3.1.1 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动态调整
        3.1.2 耕地面积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3.1.3 油菜总产与单产呈强线性关系
    3.2 湖北油菜生产概况
        3.2.1 总量特征
        3.2.2 地区分布
        3.2.3 湖北油菜生产的主要特征
    3.3 湖北油菜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变量与数据
        3.3.2 理论与方法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4 湖北油菜生产成本状况分析
        3.4.1 生产成本构成
        3.4.2 生产成本变动及其结构变化
    3.5 湖北油菜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
        3.5.1 研究方法
        3.5.2 变量与数据
        3.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3.5.4 湖北油菜生产单要素贡献率分析
    3.6 湖北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
        3.6.1 油菜种植户样本特征
        3.6.2 油菜新品种的技术选择
        3.6.3 油菜新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3.6.4 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分析
    4.1 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
        4.1.1 油脂加工企业概况
        4.1.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4.2.1 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4.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状况
        4.3.1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现状
        4.3.2 当前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存在的原因
    4.4 湖北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分析
        4.4.1 油菜产业标准化和食用油安全技术
        4.4.2 油菜精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
        4.4.3 产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4.4.4 油菜加工节本增效技术
第5章 湖北省油菜销售市场研究
    5.1 湖北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
        5.1.1 油菜籽市场销售状况
        5.1.2 加工产品市场销售状况
    5.2 目标市场细分
        5.2.1 地理细分
        5.2.2 人口细分
        5.2.3 心理细分
        5.2.4 行为细分
    5.3 市场结构分析
        5.3.1 市场集中度
        5.3.2 产品差异化
    5.4 市场行为分析
        5.4.1 投资策略
        5.4.2 研发策略
        5.4.3 产品经营策略
    5.5 市场绩效
        5.5.1 市场供需规模与供需缺口
        5.5.2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5.5.3 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6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
    6.1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1.1 国家经济技术服务机构
        6.1.2 龙头企业兴办的服务机构
        6.1.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服务机构
        6.1.4 个人兴办的服务机构
        6.1.5 合作、入股模式构建的服务机构
    6.2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6.2.1 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分析
        6.2.2 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分析
    6.3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7.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7.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7.3 湖北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8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8.1 油菜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
        8.1.1 企业与农户的博弈
        8.1.2 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博弈
        8.1.3 政府与农户的博弈
        8.1.4 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
        8.1.5 龙头企业之间的博弈
    8.2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8.2.1 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
        8.2.2 产业链主体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8.2.3 油菜产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8.3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8.3.1 计划决策与服务机制创新
        8.3.2 要素投入整合机制创新
        8.3.3 利益分配与约束机制创新
        8.3.4 制度和组织机制创新
第9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评价
    9.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9.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9.2.1 规模体系
        9.2.2 产业一体化体系
        9.2.3 产业链体系
        9.2.4 效益体系
        9.2.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2.6 其他相关体系
    9.3 衡量油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9.3.1 油菜产业规模体系
        9.3.2 油菜产业一体化体系
        9.3.3 油菜产业链体系
        9.3.4 效益体系
        9.3.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3.6 其他相关体系
        9.3.7 油菜产业化水平变化值的度量
    9.4 湖北油菜产业化水平的绩效分析
        9.4.1 效率绩效分析
        9.4.2 交易成本绩效分析
        9.4.3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9.4.4 信息化绩效分析
        9.4.5 城市化绩效分析
        9.4.6 乡镇企业活力绩效分析
第10章 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0.1 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10.1.1 发展原则
        10.1.2 总体思路
    10.2 加快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0.2.1 科学布局,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10.2.2 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冬闲耕地开发
        10.2.3 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10.2.4 以品牌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
        10.2.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史料教学 ——对史料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史料教学的研究历程和理论架构
    一. “史料教学”的开端
    二. 史料教学研究的活跃和相关理论的引进
    三. 新世纪史料教学研究理论的逐步架构
    四. 我国史料教学理论架构中的问题
第二章 新课程下史料教学实践的若干问题
    一. 运用史料与史料教学
    二. 史料的“全面性”和“以偏概全”
    三. 史料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典型性”
    四.“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
    五. 史料构造情境的“虚”与“实”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当代自然观与技术语境下的有机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2.1 对象与范围的确立
        1.2.2 案例的选取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有机建构的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径
    1.7 论文内容概述
    本章小结
第2章 有机建构的系统性认识
    2.1 建构的清晰认识
        2.1.1 建构的涵义
        2.1.2 建构问题的思辨
        2.1.3 建构与形式、空间、体验的关系
    2.2 有机建构
        2.2.1 有机与有机建构
        2.2.2 有机建构与有机建筑的建构
        2.2.3 有机建构与普适意义上的建构的区别
    2.3 与有机建构相关的理论综述
        2.3.1 森佩尔的建构思想
        2.3.2 《建构文化研究》对于织理性的论述
        2.3.3 古代中国的建造理论成果
    2.4 有机建构的演化历程
        2.4.1 原始文明的朴素建造
        2.4.2 希腊神庙与哥特式建构的有机性
        2.4.3 古代东方建造艺术的奇葩
        2.4.4 赖特的织理性建构
        2.4.5 以汉克·贺林为代表的有机建造
        2.4.6 卡洛·斯卡帕建构中隐匿的有机性
        2.4.7 数字时代的有机建构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层次下的自然呈现
    3.1 当代有机建构的自然观
        3.1.1 自然观的确立
        3.1.2 进化中的自然观
    3.2 几何学的楔入
        3.2.1 螺旋式的建构演绎
        3.2.2 分形式的建构表征
        3.2.3 拓扑的建构体现
    3.3 生物肌理的转译
        3.3.1 生物学的启示
        3.3.2 植物的生长形态在建构中的应用
        3.3.3 "活体"建构思想
        3.3.4 前沿的生物拟态
    3.4 与自然的融合——从阿尔瓦·阿尔托到莱玛·比尔蒂拉
    3.5 效率与尺度
        3.5.1 能源效率
        3.5.2 尺度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技术语境下的有机建造
    4.1 建造技术的模式与演变
        4.1.1 建造技术的发展观
        4.1.2 建造技术的模式及发展阶段
        4.1.3 有机建造
    4.2 当代手工艺与机械制造下的有机性体现
        4.2.1 朴素的有机建造
        4.2.2 追随赖特的织理性建构
    4.3 数字信息时代的数控制造
        4.3.1 数字信息时代的有机建造
        4.3.2 数控制造的技术特征
        4.3.3 数字化的生产工具
        4.3.4 数控制造的应用表现
        4.3.5 数字时代的织理性
    4.4 材料技术的更新
        4.4.1 替代性材料在有机建造中的应用
        4.4.2 新型复合型材料——分层叠加的瓦解
    4.5 结构技术的发展
        4.5.1 "一体化"式建造
        4.5.2 梅茨蓬皮杜中心建构解析
    4.6 建构精神的复归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自然观与技术语境下当代有机建构的实施策略
    5.1 构建深度的自然观
        5.1.1 师法自然
        5.1.2 与自然、生态的同构
    5.2 实施整体性的操作
    5.3 采撷适宜的技术
    5.4 注重地域性的建造
        5.4.1 地域性有机建构案例
        5.4.2 对于地域性建构的再思考
    5.5 跨学科交叉发展
    5.6 致力诗意的连接
    本章小结
第6章 启示与展望
    6.1 对建构现状的反思
    6.2 有机建构之于中国当代的意义
    6.3 尾声:波佩的面纱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表格来源
附录三:参考文献
致谢

(6)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 ——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主要研究进展
        1.2.2 国内主要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相关分析
    2.1 基本定义
        2.1.1 小城镇的定义
        2.1.2 城市化、城镇化和城镇化率
        2.1.3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2.2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2.2.1 经济因素对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的推动作用
        2.2.2 社会和人口因素对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2.2.3 城市化的推进对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
        2.2.4 政策和制度因素对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2.2.5 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2.2.6 生态环境因素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3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模型的选取和评价
    3.1 双因素预测模型
        3.1.1 双因素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
        3.1.2 双因素预测模型的构成
        3.1.3 模型适用条件
        3.1.4 双因素预测模型的应用评价
    3.2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3.2.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3.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价
    3.3 灰色系统预测建设用地需求的适用性
        3.3.1 灰色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灰色模型建模机理
        3.3.2 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建立
        3.3.3 灰色模型的优势
        3.3.4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4 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4.1 研究案例的选取
    4.2 阳山县概况
        4.2.1 自然环境条件
        4.2.2 社会经济状况
        4.2.3 阳山县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4.3 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1 阳山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4.3.2 阳山县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的相关性分析
        4.3.3 阳山县产业结构调整及非农总产值与建设用地的相关性分析
        4.3.4 人口总量变化与建设用地的相关性分析
        4.3.5 城市化水平与建设用地的相关性分析
        4.3.6 土地利用集约化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4.3.7 生态环境因素对阳山县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5 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5.1 双因素预测模型下的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
        5.1.1 阳山县人口增长拉动建设用地增量的测算
        5.1.2 阳山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建设用地增量的测算
        5.1.3 双因素拉动阳山县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量
    5.2 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模型下阳山线建设用地需求的预测
        5.2.1 建设用地中包含的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过度性损失的测算
        5.2.2 违法用地情况
        5.2.3 阳山县建设用地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的建立
        5.2.4 多元回归统计检验
        5.2.5 残差分析
        5.2.6 通径分析
    5.3 灰色系统GM模型
        5.3.1 阳山县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因素灰色关联度矩阵的计算
        5.3.2 灰色关联度及各影响因素系数向量分析
        5.3.3 灰色关联度矩阵的得出
        5.3.4 灰色系统模型的建立及对建设用地需求的预测
    5.4 优化组合预测
6 阳山县建设用地预测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6.1 研究结果分析
    6.2 可能的创新点与特色
致谢

(7)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知识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1.3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及拟定采用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知识与知识价值理论
    2.1 知识概述
    2.2 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
    2.3 知识商品的交换价值
    2.4 知识商品的价值
    2.5 知识商品的多重使用价值和价值
    2.6 简单劳动力的价值与知识的价值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知识商品价值的转换分配实现与测度
    3.1 知识价值转换
    3.2 知识价值分配
    3.3 知识价值实现
    3.4 知识价值测度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知识交易定价的分析模型
    4.1 建立知识交易定价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
    4.2 信任对知识交易及定价的影响
    4.3 知识距离及其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4.4 知识距离对知识交易及定价的影响
    4.5 知识距离的信息表达定义与计算
    4.6 知识交易的定价分析模型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个人与组织之间知识交易机制及实例分析
    5.1 个人与组织交易知识的结果——知识决定工资
    5.2 组织购买员工知识的决策过程
    5.3 组织购买决策中识别知识的博弈模型分析
    5.4 知识识别博弈模型的实例分析
    5.5 知识员工知识的初次定价分析
    5.6 知识员工知识的初次定价举例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组织内部员工知识交易机制及其实例分析
    6.1 组织内部知识员工之间交易知识的前提——竞争
    6.2 组织内部员工交易知识的市场
    6.3 组织内部知识市场存在的原因
    6.4 组织内部知识交易条件的博弈模型分析
    6.5 组织内部知识交易持续进行的一般条件
    6.6 组织内部知识交易博弈模型的实例分析
    6.7 组织内部知识交易意愿和知识经纪人设想的问卷调查分析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易机制的知识管理模型
    7.1 组织内部知识市场的约束机制和交易原则
    7.2 组织知识管理的动因及实施瓶颈
    7.3 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难度自增值系统且需要贯彻旋进原则
    7.4 组织知识管理实施瓶颈的破解者——知识经纪人
    7.5 基于知识经纪人的知识管理模型选择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组织间知识交易方式及交易定价机制分析
    8.1 基于知识隐性程度的知识交易方式的选择路径
    8.2 专利许可交易方式下的知识定价机制
    8.3 知识联盟交易方式下的知识定价机制
    8.4 知识并购交易方式下的知识定价机制
    8.5 知识定价中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的评价与测度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组织间知识交易机制的社会知识管理模型
    9.1 以组织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社会知识管理
    9.2 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动态
    9.3 SKM 的目的——促进组织间知识交易形成国家知识优势
    9.4 组织间知识交易的中心——大学
    9.5 以大学为网络节点的SKM 模型
    9.6 OKM 与SKM 的融合
    9.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组织间知识并购定价的案例分析
    10.1 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公司TFT-LCD 事业部案例选择
    10.2 主并方——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10.3 目标公司——韩国现代半导体株式会社的基本情况
    10.4 并购的内容及其影响
    10.5 知识并购交易对象的价值评估
    10.6 TFT-LCD 技术知识并购的定价分析
    10.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11.1 本论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11.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1.3 知识价值和知识定价及知识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要素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用户体验与信息构建
    1.1 用户体验
    1.2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
2 信息构建中用户体验要素分析
    2.1 宏观用户体验要素
        (1) 表面层要素。
        (2) 框架层要素。
        (3) 结构层要素。
        (4) 范围层要素。
        (5) 战略层要素。
    2.2 微观用户体验要素
        (1) 信息构建。
        (2) 信息设计。
        (3) 工作流程组织。
        (4) 资源转换。
        (5) 界面设计。
        (6) 跨平台兼容。
3 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模型
    3.1 用户体验的层次推进模型
    3.2 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构建模型
4 结 语

(9)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印刷数据发掘 (PDM) 的定义
三、印刷数据发掘的方法
    (1) 统计方法(StatisticalApproach)
    (2) 归纳方法(Induction)
    (3) 聚类方法(Clustering)
    (4) 探测性的数据分析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5) Rough集方法(Rough Sets)
四、印刷数据发掘的简单实例分析
    1.导致水墨失衡的原因一般来说为水量和墨量问题;
    2.在乙醇浓度标定后的第14天出现水墨失衡问题,应当首先检查乙醇浓度;
五、结束语

四、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D]. 曲媚.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2]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研究[D]. 兰国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3]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陈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4]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史料教学 ——对史料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D]. 沈叶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5)
  • [5]当代自然观与技术语境下的有机建构研究[D]. 辛善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6]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研究 ——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D]. 穆向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7]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D]. 陈搏.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8]基于用户体验的网站信息构建要素与模型分析[J]. 胡昌平,邓胜利. 情报科学, 2006(03)
  • [9]印刷数据发掘(PDM)及其实例分析[J]. 司连法,王树良,王文静. 印刷杂志, 2001(01)

标签:;  

印刷数据挖掘(PDM)及其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