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加工中心主轴的调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男[1](2021)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煤矿生产系统中,矿井提升机用于连接井下与地面,其工作的安全高效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研究对象是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针对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开环低频起动能力差,存在起动失败或者起动溜车的问题;以及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存在较大转矩脉动的问题,从运行特性研究、控制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模拟系统设计、试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解决。本文研究了矿井提升系统运行特性,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基于运行五阶段速度图和冲击限制理论,指出梯形加速度曲线图可以减小起动冲击,平稳起动。然后重点对矿井提升机起停控制过程进行研究,总结常用的起停控制方法,指出各方法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的防冲击起动控制方法和多回路恒减速制动控制方法。最后重点对永磁外转子提升机与传统矿井提升机在起动特性、效率和节能、停车控制等方面进行对比,指出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开环低频起动特性,指出了开环起动特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高精度编码器和软件细分算法检测外转子位置以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基于矢量控制理论,设计了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针对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基于滑模控制理论,设计滑模速度控制器替换PI控制器,应用滑模控制算法改进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减弱了转矩脉动,增强了负载抗扰动能力和鲁棒性。基于直接转矩控制理论,设计了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针对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基于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控制算法,设计滑模磁链和转矩控制器替换传统Bang-Bang控制器,对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改进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转速超调得到了明显抑制,转矩脉动明显减小,转矩响应速度更快。基于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设计规范,设计一套双绳摩擦式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模拟系统,包括提升机、钢丝绳、衬垫等的方案优化、防滑安全设计、主要机械部件的设计优化,对关键部件进行力学分析验证设计合理性,完成控制系统设备选型、电控原理图绘制和运行控制过程的阐述。完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空载起动特性测试,电压曲线和电流曲线以及电磁转矩均存在一定的脉动,表明其需要闭环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完成了基于矢量控制策略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整个运行阶段的速度曲线、电流曲线和油压曲线实测,表明起动段符合超低频平稳起动的特点,起动电流不大、起动冲击小。加速运行段和等速运行段的电流值和电磁转矩出现了显着波动,与第三章对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相符。完成了空载下放与上提工况的正常制动过程的试验,表明制动过程的转速和转矩(与电流成正比)均有较大脉动,与第三章传统矢量控制系统仿真结果相对应。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矢量控制系统中加入滑模控制等算法进行改进优化,以减弱转速和转矩脉动。
高林朋[2](2021)在《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设计及动力学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油气田开发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频繁修井作业成了提高老旧油气井产量的有效措施。而传统利用转盘式设备修井作业,所需配套设备较多,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转场运输不方便,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效修井作业的要求。修井顶驱装置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修井作业效率,由于当前修井顶驱装置设计时,为了提高其修井作业的广泛适用性,普遍存在设计的顶驱装置储备功率较大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本文提出了在修井顶驱装置额定匹配功率的条件下,通过特殊增矩机构来满足特殊工况下对大扭矩需求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具有无级调速增矩功能的修井顶驱装置。本装置能够在修井作业卡钻时通过切换作业模式实现增矩解卡的功能。文中对修井顶驱装置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建立其三维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nsys软件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运用Solid Works软件对增矩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得到相关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模型及其运动、受力曲线;对顶驱装置液压回路系统进行了设计,并仿真分析了在不同负载及不同转动惯量作用下液压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液压回路系统中的液压泵所需总功率在发动机功率范围内,且最大输出转速和工作扭矩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由设置不同转动惯量时液压系统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装置液压系统随着修井作业钻进深度的增加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稳定状态,证明了设计的液压回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设计解决了当前修井顶驱装置通过增大储备功率提高适应性的现象,将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吕赛赛[3](2020)在《超静CMG用轴承试验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简称CMG),是空间飞行器最重要的姿态控制机构。作为控制力矩陀螺转子的支承部件,滚动轴承的性能是控制力矩陀螺能否可靠工作的关键,并对空间飞行器的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北斗、嫦娥、天宫等航天飞行任务的数量和飞行难度不断增加,对空间飞行器控制力矩陀螺的姿态控制精度和工作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适应航天器运转工况的轴承试验机来对空间飞行任务使用的轴承进行测试筛选。本文通过研发一种用于对控制力矩陀螺中常用的角接触球轴承进行入役前的跑合试验的轴承试验机,来对此种轴承进行性能检测和筛选,从而实现为控制力矩陀螺提供性能稳定的高精度角接触球轴承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试验轴承工况特点以及轴承试验机的技术指标,通过分析滚动轴承的常见故障原因及性能检测指标,确定了轴承试验机的总体方案。(2)针对本论文要求同时对多套轴承进行跑合试验的目标,设计了一种多套十字滑块可移式联轴器串联、聚四氟乙烯缓冲块减缓冲击并传递运动的柔性传动轴系和双工位独立驱动、加载的轴承试验机结构。选用密珠轴作为试验机主体部分轴系的支承机构,完成了密珠轴结构的相关设计计算。为了便于试验轴承拆装,主体部分壳体采用剖分式结构。选用伺服电缸作为加载机构的加载部件,并为伺服电缸设计了支架。选用高速电主轴作为驱动系统的动力来源。轴承试验机测控系统由洛阳轴承研究所专为本轴承试验机开发,完成了相关传感器的选型及布置位置设计。(3)利用建模软件Solid Works完成了轴承试验机的三维模型建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和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轴承试验机主体部分轴系转子进行了联合仿真分析,完成了轴系转子刚柔混合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此外还对关键受力部件伺服电缸支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4)完成轴承试验机整机的设计后,对轴承试验机整机进行装配调试,然后基于此轴承试验机进行了轴承振动试验,并以此来验证轴承试验机的性能。本文设计的超静CMG用轴承试验机具有运转稳定、测量精度高和拆装更换方便的特点。目前本轴承试验机已经被航天系统某研究所论证和采用,其性能特点和技术指标均满足使用单位的要求。使用本轴承试验机可以高效的对控制力矩陀螺用轴承进行跑合试验和性能检测。本轴承试验机设计过程中的一些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也可以为将来其他轴承试验机的设计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张军[4](2020)在《电动压气机电机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压气机是利用高速旋转的叶片给空气做功以提高压力的部件,其运转完全由开关磁阻电机提供,因此需要不断地开发新型电机,一种可以作为新型动力形式存在的电机,始于80年代中期,它的优势是兼顾其他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的优势,又解决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易融入的难题。当今世界已经在低速、中低速方面有较大应用,但是在中高速、高速方面研究涉及较少,基于这种应用需求,当前急需研究一种超高速类型的电机。毫无疑问这就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后来磁力轴承和陶瓷轴承应运而生,磁力轴承具有无接触、无需润滑、高精度、高转速的优势,陶瓷轴承具有受温度影响小、接触范围小、摩擦力小的优点,因此选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材料和型号。本文介绍了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SR)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基本结构与原理,数学模型及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调速系统的介绍,磁路计算,电机参数等,利用开关磁阻电机的Matlab软件,分别在不同的电压、开断角以及执行调节控制方式(Proportion Integral Derivative,PID)下,输出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Drive,SRD)的磁链、电流、功率、转矩等仿真图形,从而对比分析其性能。我们已经知道磁力轴承的支撑刚度与电机转子的支撑是各向同性的,通过对实验室样机的测量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当施加高速转速位为60000r/min,转换单位为1000r/s时,电机的仿真结果是可以达到85000r/min,转换单为1400r/s。
李佰霖[5](2020)在《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检修在维持水电站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设备检修质量依赖于检修工程师对检修任务的处理能力。设备检修数字化是提高检修人员设备检修综合能力的基础,为检修人员的知识学习、检修操作训练和现场检修辅助的支持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水电站设备检修是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拆解零部件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性活动,进行标准化的可视化表达难度大;同时,由于人检修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在虚拟环境中构建物理设备和系统的可视化仿真模型困难;且水电站设备零部件多,增加了计算机自动计算设备检修拆解序列的复杂度,限制了对设备检修自动支持的能力。因此,研究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关键技术、理论和方法,构建设备虚拟检修系统,对提升水电站设备维护水平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中,传统的二维动画或者三维过程模拟方法,缺乏人机互动,制约了用户的主动参与,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交互检修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同时,为了提高检修自动支持能力,进一步开展了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自动规划问题研究,探索更优的拆解序列求解方法;另外,为了全面掌握设备及其组成系统的运行过程,开展了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过程的可视化仿真研究。最后,在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虚拟检修应用实践。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首先,针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要求,提出并建立了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三维数字化框架,为水电站设备检修学习、培训、支持中的三维数字化确定了基本技术路线。其次,提出了从几何结构、约束关系、检修知识、检修任务、检修过程、检修记录等方面构建水电站设备检修数字信息化的方法。然后,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人员的检修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基础知识、操作熟练度和操作完成度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了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方法,为开展设备检修的自动规划、三维可视化仿真和数字化服务奠定了基础。(2)针对检修人员主动参与学习的需求,在设备检修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展了交互式检修训练仿真环境的构建方法研究。首先,建立了实际检修操作中人、工具、零部件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制定了从零部件逐步组建设备环境的策略。其次,提出了交互式虚拟元件的概念和构建方法,较好解决了包含复杂作用关系和操作过程的设备检修交互仿真环境的构建。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分析,提高了仿真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应用实例可知,只需要通过对13类零部件仿真即可实现对水轮机导轴承设备全部197个零部件交互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为了实现水电站设备检修作业指导自动化,开展了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研究。首先,根据设备的实际拆解过程,制定了分组规划的策略以降低规划计算复杂度。其次,明确目标拆解序列,在拆解序列评价的目标函数中引入空间移动代价。然后,提出了TBGA方法求解拆解序列,引入多团队竞争和更新机制到遗传算法中,提高全局寻优能力;采用优先保护交叉、多点启发变异和往返优化算子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局部寻优能力和速度,同时抑制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序列。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TBGA在拆解序列规划中,用了不到其它算法25%的时间得到了更优的拆解方案。(4)研究了典型设备系统的多运行工况的可视化仿真方法。提出了基于设备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和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驱动的水电站设备系统的多工况运行三维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了通用的动态仿真模型结构,实现了正常运行、任务执行、人为操作、设备故障等多种工况的综合。通过进水阀控制油系统的实例建模,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关进水阀、人工启停设备、有泵效率下降和油路外漏等故障的可视化动态仿真,验证了提出的可视化仿真方法的有效性。(5)开展了服务于水电站的设备虚拟检修应用实践。对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系统结构、功能和数据组织进行了设计,并通过设备检修基础知识学习、检修技能交互训练、三维可视化的检修作业指导以及人员检修知识的考核,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许贝贝[6](2020)在《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进行电力结构化、市场化改革大背景下,风水等随机可再生能源将会更多地被电力系统所消纳。水电作为调峰调频重要角色,将会面临更为频繁的过渡工况调节和非最优工况运行两个重要发展趋势。准确认识在非最优工况运行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变化特征,对提高水轮发电机组系统的灵活性运行和维护区域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价值。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轴系振动剧烈,以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为核心的PID调速器控制效果无法保证发电机角速度的稳定性,这严重威胁了水轮发电机组在非最优工况区的发电可靠性。论文以水轮机调节系统发电机角速度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为关键科学问题并对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模型进行改进以研究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和综合性能评估问题,并取得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基于最优工况设计的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因轴系振动微小而忽略其对调速器控制的影响,这已不适应能源结构改革背景下电力系统对水轮发电机组全工况运行的新要求,故提出基于传统水轮机调节系统评估非最优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建模新思路——传统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模型的耦合统一围绕水轮机调节系统控制与水力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问题,系统论述和分析调节系统与机组轴系耦合关系和参数传递方式。通过对三种耦合方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水轮机调节系统在部分负荷或过负荷工况下的模拟精度。主要包括:(1)以水轮机调节系统中发电机角速度与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形心偏移一阶导数为耦合界面参数,实现了调速器控制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的模型统一;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和基于纳子峡水电站现场测量轴系偏移峰峰值数据作对比探究统一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机组轴系形心偏移不受流量变化的影响,即工况变化形心偏移值保持不变,且轴系固有频率基本保持不变。可见,通过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的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相互作用关系极不明显,且在轴心偏移上模拟精度较差。(2)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选择经典调节系统模型与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对比探究模型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水轮机调节系统动态响应模拟误差在稳定值无差别,在过渡过程下模拟误差超过10%。可见,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机组在过渡过程下调节系统与轴系振动相互作用关系,但在过渡过程中模拟误差较大。(3)以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耦合界面参数,并对轴系不对中故障振动实验测量的轴心轨迹和振动频率与所建耦合统一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机组固有频率模拟误差小于3%。可见,通过水力激励力、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耦合的系统模型在模拟不对中故障时表现出较好的模拟精度。2.围绕非最优工况下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关系复杂且参数取值存在不确定性导致的发电可靠性评价困难问题,提出利用敏感性和可靠性分析工具量化不同工况下机组发电可靠性的新构想——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发电可靠性指标及其初步应用(1)稳定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从水电站参数设计角度对机组模型参数进行随机不确定性定义,并选择发电机角速度和发电机形心偏移作为调节系统和轴系系统模型输出值,从而得到机组在稳定运行工况和过渡工况下模型单参数敏感性排序和参数间相互作用的敏感性排序,进而确立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场景设计原则。(2)不同场景下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指标选取与评估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选择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五个动态指标作为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研究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的故障响应、调节性能等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发电系统调节能力对随机风低标准差和梯度风高平均值低标准差极为敏感。相反,对阵风属性指标(即风速频率、幅值和偏移量)的调节敏感性较弱。此外,快速响应(以调节时间和峰值时间表示)与稳定响应(以最小调节值、最大调节值、超调、欠调和峰值表示)之间的主导因素评价比较复杂。但当快速响应与稳定响应相一致时,就很容易对水轮发电机组动态调节性能做出评价。3.为克服传统风水互补系统以天为最小时间尺度而忽略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性能状态的经济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秒级尺度动力学模型的经济性评估方案——资源利用度、平抑性等级和综合效益分析通过研究风电资源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效应,给出简单时空尺度等效方案,进而提出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风速变异系数、波动系数和平抑系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通过设计不同可再生能源占比、不同风速干扰等场景,获取风水互补系统的动态响应,并计算年运行内的售电效益、调峰效益、节省能源效益、机组启停成本、导叶疲劳损失成本、维护成本(无导叶损失)等,全方位衡量水电站在调节风电功率变化场景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情况。初步试算结果表明,基于秒级尺度的风水互补系统的经济性评估方案是可行的。
王增彪[7](2020)在《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制造业产品的不断升级,尤其是航空航天类产品,无论是工装的制造亦或是飞机零部件的加工,都对高精密数控机床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系统的核心是伺服控制系统,同时也是数控机床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机床的精密度和加工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伺服控制系统和机械性能的控制状况,这就需要数控机床维护人员定期调整伺服驱动参数,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加工零件。本文结合在现实调整中遇到的问题,以伺服控制系统的整定为主题,使数控机床达到最优状态。本文首先介绍数了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伺服控制所采用的方法,建立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西门子伺服系统三环控制回路中参数整定方法和模糊控制技术。最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得出整定工作的重要性。运用西门子系统数控机床的自动和手动调整方法反复试验,得出了相关控制规律。从驱动系统的三环回路为出发点,对机床重要控制参数进行分析,制定出最佳的整定方案。引入模糊控制技术对电机运转状态下进行自适应控制,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比仿真结果得出模糊控制电机的可行性。最后将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实际伺服参数控制中,通过对伺服驱动系统参数整定,机床加工性能得到显着提高,最终提高了产品质量。
张晓波[8](2020)在《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矿井提升系统承担着提升矿物,升降人员、材料及设备的任务,直接关系着矿山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是冶金和煤炭矿山重要的固定设备之一。随着矿井提升荷载不断增大,提升高度和速度不断增加,对提升系统的动态特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长期以来,矿井提升系统的设计方法仍是以静态设计为主,对所选设备的动态运行状况涉及甚少。因此,本文以中关铁矿主井摩擦式提升系统为工程背景,通过选型设计、动力学仿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对矿井提升选型设计、安全运行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根据中关铁矿主井提升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设计计算确定了多绳塔式单容器带平衡锤提升系统,对提升容器、钢丝绳、提升机、电机及电控进行了选型设计;对影响运行安全的防滑和制动进行了计算分析,选定了恒减速制动系统;确定了提升速度图和力图,验算了电机等效功率和过负荷能力。其次,针对提升运行的动态特性问题,采用ADAMS/Cable绳索模块结合宏命令构建了主井提升系统虚拟样机动力学模型。利用选型设计所选择确定的提升系统参数、提升速度图进行了提升系统动态仿真分析,探讨了提升过程中提升钢丝绳张力、提升容器振动的变化规律。然后,为确保选型确定的提升机主轴装置强度能够适应设计荷载,利用Pro/E和ANSYS软件构建主轴装置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将虚拟样机仿真得出的钢丝绳张力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加载到ANSYS软件中,得到了主轴装置的Von Mises应力云图以及Von Mises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为进一步验证选型设计和仿真分析的有效性,对中关铁矿主井箕斗满载工况下的钢丝绳张力、箕斗振动加速度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选型设计计算、仿真分析与实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
李奕巡[9](2020)在《硬脆石材加工状态智能识别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强弱常以制造业为标志来衡量,而传统的制造业机械加工方式始终根据设定好的切削参数来进行加工,无法根据加工状态来进行实时的调控,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加工效率与加工质量。因此制造系统需要具备能够根据实时制造过程信息实现对生产系统的主动感知和动态调整的功能。加工状态监测的效果好坏与监测信号的各个操作环节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受到信号采集、滤波、特征提取与优化等步骤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加工状态的智能识别以及故障诊断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本文课题来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5341),针对硬脆石材加工状态的智能识别问题,提出了以下研究内容:(1)分析了石材的去除机理,研究了石材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石材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切削力实验分析了切削力与切削参数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切削力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切削深度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以及石材的不均质性会导致切削力出现波动,为切削力信息能够作为切削参数动态调整的依据提供理论支持。(2)分析了铣削力的传递和机电转换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将铣削力通过进给伺服电机电流来间接测量这一方法是可取的,接下来对采集到的电流信号和切削力信号进行分析,发现其频带对应,为实现基于切削力信号和电流信号的切削状态的智能识别提供了理论依据。(3)针对切削过程中的切削状态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密度聚类算法的切削载荷及电流信号智能识别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切削力载荷以及电流信号特性的识别、判断,使用密度聚类算法建立簇分类算法,以距离度量作为簇分类判据,以簇的核心点作为切削载荷以及电流信号学习对象,通过切削载荷以及电流信号理想值做出判断,实现对切削状态的智能识别。论文应用该算法,结合Agent技术,对石材高速铣削条件下的切削力载荷及伺服电机电流状况进行了智能识别和可视化表述。本文以石材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对切削加工状态的智能识别与判断,提高了加工效率与加工质量,为切削加工参数的智能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单文桃,王鑫[10](2020)在《基于模糊滑模切换控制的PMSMS弱磁调速控制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表贴式永磁同步电主轴(PMSMS)弱磁控制方案中,主轴系统调速性能欠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滑模切换控制(FSMSC)的超前角弱磁调速策略。在转速误差大于设定阈值时,使用模糊控制器实现主轴转速快速趋近给定值,利用模糊控制的特点对控制器进行实时的参数调整,使系统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在转速误差小于设定阈值时,使用趋近律滑模控制器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减小加工过程中因负载突变造成的加工误差,进一步增强系统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SMSC的超前角弱磁调速策略能有效抑制定子电流震荡以及电磁转矩脉动,并且控制器对抖动因子参数敏感性低,参数调节便捷,在实际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种加工中心主轴的调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加工中心主轴的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况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矿井提升机研究现状 |
1.2.2 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 |
1.2.3 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4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井提升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2.1 矿井提升系统组成 |
2.1.1 单绳缠绕式矿井提升系统组成结构 |
2.1.2 多绳摩擦式矿井提升系统组成结构 |
2.2 矿井提升系统运动学分析 |
2.3 矿井提升机起停控制过程研究 |
2.3.1 常用起停控制方法 |
2.3.2 防冲击起动控制 |
2.3.3 多回路恒减速制动控制 |
2.4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 |
2.4.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组成结构 |
2.4.2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工作原理 |
2.4.3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起停控制特殊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算法研究 |
3.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起动特性研究 |
3.1.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数学模型 |
3.1.2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开环起动过程仿真 |
3.1.3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
3.2 基于滑模控制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 |
3.2.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原理和电流控制方法 |
3.2.2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3.2.3 基于滑模控制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
3.2.4 基于滑模控制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矢量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3.3 基于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
3.3.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实现 |
3.3.2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3.3.3 基于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
3.3.4 基于Super-twisting二阶滑模算法改进的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性能模拟系统研究 |
4.1 模拟试验系统方案优化 |
4.1.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方案优化 |
4.1.2 钢丝绳方案优化 |
4.1.3 摩擦衬垫方案优化 |
4.2 模拟试验系统结构优化 |
4.2.1 提升容器导向罐道 |
4.2.2 提升容器(罐笼) |
4.2.3 锁罐机构 |
4.2.4 防滑安全设计与优化 |
4.2.5 天轮组件和张紧轮 |
4.3 模拟试验系统力学性能分析 |
4.3.1 滚筒力学力学性能分析 |
4.3.2 天轮的力学性能分析 |
4.3.3 提升容器导向罐道的谐响应分析 |
4.4 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4.4.1 钢丝绳张力测定 |
4.4.2 负载-提升机电流关系测定 |
4.4.3 控制系统方案和电控原理图 |
4.4.4 模拟试验系统的加载和起停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运行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
5.1 永磁同步电机起动试验研究 |
5.1.1 实验系统组成 |
5.1.2 空载起动试验 |
5.2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运行试验研究 |
5.2.1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及变频器参数 |
5.2.2 运行过程试验 |
5.3 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制动试验研究 |
5.3.1 实验系统组成 |
5.3.2 制动过程实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设计及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的目的及意义 |
1.2 顶驱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顶驱装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顶驱装置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修井顶驱装置研究方法及技术关键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技术关键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1 修井顶驱装置设计分析 |
2.2 修井顶驱装置工作流程 |
2.3 修井顶驱主要性能参数确定 |
2.4 修井顶驱装置功能模块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结构设计 |
3.1 修井顶驱装置动力传动功能模块设计 |
3.2 修井顶驱装置冲管总成功能模块设计 |
3.3 修井顶驱装置液压卡盘功能模块设计 |
3.4 可更换短接模块设计 |
3.5 修井顶驱装置壳体功能模块设计 |
3.5.1 提环设计 |
3.5.2 上连接板设计 |
3.5.3 壳体、吊耳处设计 |
3.6 修井顶驱装置总体结构 |
3.7 修井顶驱装置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
3.7.1 主轴有限元分析 |
3.7.2 提环有限元分析 |
3.7.3 液压卡盘承扭端盖有限元分析 |
3.7.4 拉杆销轴有限元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修井顶驱装置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 |
4.1 多刚体系统仿真分析的目的 |
4.2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基本理论 |
4.2.1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基本理论 |
4.2.2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4.3 调速变矩机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4.3.1 调速变矩机构提升液缸行程仿真计算 |
4.3.2 调速变矩机构动力学模拟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修井顶驱装置液压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 |
5.1 液压系统设计流程及要求 |
5.2 顶驱装置液压系统设计基本回路选用 |
5.2.1 调速回路 |
5.2.2 液压回路循环形式 |
5.2.3 锁紧回路 |
5.3 顶驱装置液压回路系统设计 |
5.3.1 顶驱装置液压回路设计 |
5.3.2 顶驱装置液压回路系统工作流程 |
5.4 液压回路系统主要元器件选型 |
5.4.1 调速变矩机构举升液压缸设计选型 |
5.4.2 液压系统动力源选型 |
5.4.3 主轴驱动液压泵选型 |
5.5 修井顶驱装置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5.1 举升液压缸液压回路仿真分析 |
5.5.2 主轴传动液压回路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超静CMG用轴承试验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轴承试验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轴系扭振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轴承试验机总体方案研究 |
2.1 控制力矩陀螺用轴承概况 |
2.2 轴承试验机设计技术要求 |
2.3 滚动轴承的主要损坏形式及运转性能指标 |
2.4 轴承试验机结构方案设计 |
2.4.1 试验主体部分方案设计 |
2.4.2 驱动系统实现方案设计 |
2.4.3 加载系统方案设计 |
2.4.4 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轴承试验机关键零部件结构设计 |
3.1 试验主体设计 |
3.1.1 主体部分轴系设计 |
3.1.2 密珠轴系支承系统设计 |
3.1.3 主体部分壳体设计 |
3.2 加载系统设计 |
3.3 驱动系统设计 |
3.4 测量系统的设计 |
3.5 电气控制系统 |
3.5.1 电气控制系统构成 |
3.5.2 电气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4 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 |
4.1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4.1.1 轴系扭振理论 |
4.1.2 多体动力学分析理论简介 |
4.1.3 有限元方法简介 |
4.2 试验主体轴系转子多体动力学分析 |
4.2.1 轴系转子扭转振动的简化模型 |
4.2.2 轴系转子刚体多体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 |
4.2.3 轴系转子刚柔混合模型建立 |
4.2.4 轴系转子模态分析结果 |
4.2.5 轴系转子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4.3 关键零件静力学分析 |
4.3.1 伺服电缸支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伺服电缸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超静CMG用轴承试验机的轴承振动试验 |
5.1 试验方案设计及实验平台搭建 |
5.1.1 试验方案设计 |
5.1.2 试验平台搭建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电动压气机电机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开关磁阻电机研究方向 |
1.3 开关磁阻电机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开关磁阻电机分系统介绍 |
2.1 SRD工作原理及结构 |
2.2 功率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1 不对称半桥回路 |
2.2.2 双绕组式回路 |
2.2.3 带贮存电容式回路 |
2.2.4 H桥型回路 |
2.2.5 公共开关型回路 |
2.3 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2.3.1 电流斩波控制 |
2.3.2 角度位置控制 |
2.3.3 本调速系统控制方式选择 |
2.4 转子位置检测 |
2.5 PID控制方式介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R电动机基本方程式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本方程式 |
3.3 SR电机基本分析 |
3.3.1 SR电机简化模型分析 |
3.3.2 SR电机的准线性分析 |
3.3.3 SR电机的非线性分析 |
3.4 SRM本体设计 |
3.4.1 定、转子有关参数的确定 |
3.4.2 有关磁路计算 |
3.4.3 相关损耗及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与电机搭配的轴承及轴分析 |
4.1 与电机搭配的高速磁力轴承分析 |
4.1.1 径向磁力轴承的结构分析 |
4.1.2 磁力轴承的优缺点及应用 |
4.2 与电机搭配的高速陶瓷轴承 |
4.2.1 高速陶瓷轴承的结构 |
4.2.2 高速陶瓷轴承的计算 |
4.2.3 陶瓷轴承的优缺点及应用 |
4.3 与电机搭配的轴设计及制作 |
4.3.1 结构设计要求 |
4.3.2 结构设计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R高速电机调速系统仿真及分析 |
5.1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介绍 |
5.2 建立仿真模型 |
5.2.1 位置传感器仿真模型 |
5.2.2 功率变换器仿真模型 |
5.3 半闭环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3.1 变电压仿真结果对比 |
5.3.2 变角度控制仿真结果对比 |
5.4 双闭环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5 添加PID控制的双闭环系统仿真分析 |
5.6 电机磁化曲线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设备虚拟检修研究现状 |
1.4 设备拆解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面向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方法 |
2.1 引言 |
2.2 面向虚拟检修的数字化框架 |
2.3 设备结构数字化 |
2.4 设备检修数字化 |
2.5 检修能力评价方法 |
2.6 设备虚拟检修数据管理 |
2.7 本章小结 |
3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式训练仿真方法 |
3.1 引言 |
3.2 水电站设备检修交互操作仿真要求 |
3.3 交互式元件建模与仿真方法 |
3.4 交互式设备建模与仿真方法 |
3.5 水电站设备交互训练环境构建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4 水电站设备检修拆解序列规划问题及群智能优化求解 |
4.1 引言 |
4.2 水电站设备拆解序列规划问题 |
4.3 团队遗传算法 |
4.4 基于TBGA的拆解序列求解 |
4.5 实例应用与算法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5 水电站典型系统多工况运行可视化仿真 |
5.1 引言 |
5.2 设备系统运行仿真建模方法 |
5.3 进水阀控制油系统建模实例 |
5.4 多工况虚拟运行联合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水电站设备虚拟检修实践 |
6.1 引言 |
6.2 系统结构 |
6.3 系统功能设计 |
6.4 实例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
附录3 论文附图 |
附录4 论文附表 |
附录5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
(6)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能源结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能源结构大转型下的水电角色 |
1.2.2 能源结构调整水电调节重任 |
1.3 水力发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
1.3.1 水轮机调节系统之发电可靠性 |
1.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统之轴系振动 |
1.3.3 风光水多能互补分析 |
1.4 发电可靠性研究综述 |
1.4.1 敏感性分析 |
1.4.2 可靠性分析 |
1.4.3 经济性分析 |
1.5 课题来源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模型及随机扰动分析 |
2.1 引言 |
2.2 水轮机调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随机扰动概述 |
2.2.1 引水系统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2 水轮机线性化(非线性)动态数学模型及随机扰动 |
2.2.3 同步发电机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4 负荷动态模型随机扰动 |
2.2.5 调速器动态模型 |
2.2.6 励磁系统动态模型 |
2.2.7 水轮机调节系统任务与调节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1 引言 |
3.2 水轮发电机组轴系与水轮机调节系统耦合建模 |
3.2.1 以发电机角速度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2 以水力不平衡力和水轮机动力矩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2.3 以水力激励力为传递参数的耦合统一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值仿真抽样方法 |
4.2.1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原理 |
4.2.2 蒙特卡洛(Monte-Carlo)抽样方法步骤 |
4.3 敏感性分析方法 |
4.3.1 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 |
4.3.2 Sobol敏感性分析 |
4.4 基于发电机角速度耦合统一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4.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4.3 不对中参数对系统模型状态变量动态演化过程影响 |
4.4.4 发电机转子形心晃动幅度和不对中量关系 |
4.4.5 小结 |
4.5 基于水力不平衡力和动力矩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
4.5.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5.2 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5.3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验证 |
4.5.4 小结 |
4.6 基于水力不平衡和动力矩的耦合系统振动模态分析 |
4.6.1 水轮机调节系统与水轮发电机组轴系耦合系统模型 |
4.6.2 非线性模态级数法 |
4.6.3 非线性振动模态分析方法验证 |
4.6.4 一阶振动模态分析 |
4.6.5 讨论 |
4.6.6 小结 |
4.7 相继甩负荷工况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4.7.1 全局敏感性分析 |
4.7.2 模型验证 |
4.7.3 相继甩负荷对管道压力的影响 |
4.7.4 相继甩负荷对调压室涌浪的影响 |
4.7.5 相继甩负荷对转速波动的影响 |
4.7.6 小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1 一阶可靠度法 |
5.2.2 二阶可靠度法 |
5.3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3.1 基于水力激励力的耦合系统模型 |
5.3.2 混合光伏/风电微电网 |
5.3.3 参数不确定性对水力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的影响 |
5.3.4 水力发电系统参数间相互作用对并网可靠性影响 |
5.3.5 水力发电系统轴系模型验证 |
5.3.6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建模 |
5.3.7 混合光伏/风电/水电微电网系统三相短路故障分析 |
5.3.8 小结 |
5.3.9 微电网系统参数 |
5.4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发电可靠性分析 |
5.4.1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说明 |
5.4.2 风力发电系统风速模型场景 |
5.4.3 风水互补系统互补特性分析 |
5.4.4 风水互补系统发电可靠性评估指标 |
5.4.5 风水互补系统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可靠性评估 |
5.4.6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力发电系统的综合调节优势 |
6.1 引言 |
6.2 基于时空尺度风水互补发电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 |
6.2.1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2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分析的时间序列多尺度分解 |
6.2.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等级评估 |
6.2.4 系统资源利用度与平抑性等级评估模型 |
6.2.5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联合模型 |
6.2.6 各类风速条件下风力发电资源评估 |
6.2.7 小结 |
6.3 水力发电系统在调节风力波动方面的经济性评估 |
6.3.1 综合评价方法 |
6.3.2 风水互补特性分析 |
6.3.3 十四节点网络风水互补发电系统综合优势分析 |
6.3.4 风水互补系统综合调节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 |
第2章 西门子伺服驱动控制方法 |
2.1 伺服控制策略分析 |
2.1.1 自动调整 |
2.1.2 手动调整 |
2.2 伺服驱动控制策略的改进 |
2.3 激光干涉仪的应用 |
2.3.1 直线轴测量 |
2.3.2 旋转轴测量 |
2.4 球杆仪的应用 |
2.5 伺服驱动控制在机床上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永磁电机建模及控制系统分析 |
3.1 永磁同步电机的介绍 |
3.2 永磁同步电机建模 |
3.2.1 三相静止坐标系建模 |
3.2.2 两相静止坐标系建模 |
3.2.3 两相旋转坐标系建模 |
3.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3.3.1 矢量控制原理 |
3.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3.4 永磁同步电机速度环方程 |
3.4.1 速度环控制框图 |
3.4.2 速度环控制方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控机床伺服控制设计 |
4.1 伺服驱动系统S120介绍 |
4.2 电流环控制 |
4.3 速度环控制 |
4.3.1 频率响应 |
4.3.2 速度控制器增益Kp |
4.3.3 速度控制器积分时间Tn |
4.3.4 干扰阶跃测试与设定点阶跃测试 |
4.3.5 参考模型 |
4.4 位置环控制 |
4.4.1 位置环控制器增益Kv |
4.4.2 位置环滤波器设置 |
4.4.3 加加速度设置 |
4.5 圆度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参数整定方法 |
5.1 PID控制原理 |
5.2 模糊PID控制 |
5.2.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5.2.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5.2.3 模糊化运算 |
5.2.4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5.2.5 去模糊化 |
5.3 仿真研究 |
5.3.1 建立仿真模型 |
5.3.2 仿真结果 |
5.4 实验验证 |
5.4.1 伺服系统调整前的状态 |
5.4.2 伺服系统调整后的状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中关铁矿主井提升系统选型设计 |
2.1 设计基础 |
2.2 中关铁矿摩擦提升系统主要部件选型设计 |
2.3 提升系统配置图 |
2.4 本章小结 |
3 提升系统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 |
3.1 引言 |
3.2 主井提升系统虚拟样机的实现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轴装置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主轴装置实体模型创建 |
4.3 主轴装置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关主井钢丝绳张力及箕斗振动测试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
5.3 试验测试点的布置 |
5.4 摩擦式提升机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展望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硬脆石材加工状态智能识别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特征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决策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石材去除机理及切削力分析实验 |
2.1 石材加工特点 |
2.2 石材可加工性和去除机理分析 |
2.3 切削理论分析 |
2.4 切削力实验 |
2.4.1 实验方案设计 |
2.4.2 试验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伺服电机电流与铣削力之间的关系 |
3.1 铣削加工过程分析 |
3.2 机电转换过程分析 |
3.3 铣削过程的切削信号与电流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
3.3.1 铣削过程切削力信号分析试验 |
3.3.2 伺服电机电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聚类算法的铣削力及伺服电机电流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测试 |
4.1 聚类算法概述 |
4.2 聚类算法选择方案的研究 |
4.3 数据分析过程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算法程序设计 |
4.4 数据模型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材切削参数动态调整方法的分析与设计 |
5.1 石材实际加工过程参数分析 |
5.2 动态调整AGENT方案设计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模糊滑模切换控制的PMSMS弱磁调速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永磁同步电主轴数学模型 |
2 永磁同步电主轴的FSMSC超前角弱磁调速策略 |
2.1 永磁同步电主轴超前角弱磁调速原理 |
2.2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2.2.1 隶属度函数与模糊逻辑决策的确立 |
2.2.2 控制规则的确立 |
2.2.3 模糊量反模糊化 |
2.3 滑模控制系统设计 |
2.4 FSMSC的超前角弱磁调速系统设计 |
3 电主轴弱磁控制系统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 |
4 结 论 |
四、一种加工中心主轴的调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控制系统研究[D]. 张利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无级调速变矩修井顶驱装置设计及动力学分析[D]. 高林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超静CMG用轴承试验机设计研究[D]. 吕赛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电动压气机电机设计及仿真研究[D]. 张军.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面向水电站设备检修的虚拟仿真及自动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D]. 李佰霖.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水力发电机组系统可靠性与多能互补综合性能研究[D]. 许贝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设计及实现[D]. 王增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D]. 张晓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硬脆石材加工状态智能识别方法的研究[D]. 李奕巡.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基于模糊滑模切换控制的PMSMS弱磁调速控制策略[J]. 单文桃,王鑫. 振动与冲击,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