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性

葡萄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性

一、葡萄球菌属的分离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栾林众,刘继超,赵军英,尹春媚,陈历俊[1](2021)在《乳品中耐药微生物污染及blaTEM基因溯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乳品中耐药微生物及耐药基因主要污染源,以乳品及对应牧场环境样品中耐药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磷酸腺苷(ATP)荧光检测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分析挤奶环节污染分布情况,构建分子发育树追溯blaTEM耐药基因潜在污染源。结果表明,挤奶环节中部分与外界接触较多的管路接口污染风险较高。不同牧场间微生物耐药性差别较大,其中氨苄西林抗性菌株检出率最高为61.5%,环境及乳样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blaTEM耐药基因检出率高达95.3%。挤奶是blaTEM基因潜在污染环节,饮用水可能是主要污染源。结论:牧场是乳品中耐药微生物及blaTEM耐药基因潜在污染环节,blaTEM耐药基因存在随生产链迁移的风险。

徐崇[2](2021)在《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临床乳腺炎整体发病率较高,对奶牛健康、产奶量、乳品质均造成严重危害,且目前主流的抗生素治疗也面临着细菌耐药性增强、药物残留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本研究于四季采集江苏不同地区牧场临床乳腺炎奶样,开展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乳样中优势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测定葡萄球菌耐药表型及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的基础上,对葡萄球菌进行分子分型。旨在阐明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流行情况与季节、地域的相关性,分析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耐药特性,从而为有效降低奶牛临床乳腺炎发病率以及科学防治提供实验支撑。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江苏地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以苏北、苏中、苏南地区七个规模化牧场的临床乳腺炎患病奶牛为研究对象,采集四季(春夏秋冬)三个地区临床乳腺炎奶样共316份,运用16联Q-PCR对奶样中病原菌进行快速诊断,利用细菌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测序分离出优势病原菌。16联Q-PCR诊断结果如下:1、样品整体检出率为90.82%,除粘氏沙雷氏菌外的14种病原菌均有检出;12月份样品检出率最高,达到100%,5月、6月、7月样品检出率低于其他月份;苏中样品检出率最高,为97.01%,其次为苏北、苏南地区。2、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的样品数量最多,分别占样品总数的33.10%和28.92%;各季节均以检出2种和3种病原菌为主,夏季检出率最高,达到了样品总数的74.11%,春季和秋冬季节4种及以上病原菌样品检出率高于夏季。3、克雷伯氏菌属检出率最高,达到了 55.05%,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克雷伯氏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全年检出率居高不下,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在春季、夏季流行,大肠杆菌主要在春季、冬季流行,链球菌主要在苏南、苏中地区流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总体分离率最高,分别为39.13%、17.66%、11.48%;优势病原菌鉴定结果基本与16联Q-PCR结果一致。二、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根据2013版CLSI指导标准,运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103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生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103株葡萄球菌对林可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现象严重,耐药率分别达到了 82.5%,67.6%、57.5%、43.2%;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表现中度敏感。多重耐药以3重耐药为主,占比达33.98%。在药敏结果的基础上,对103株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blaZ、mecA携带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3株葡萄球菌blaZ基因整体检出率为45.57%,mecA基因整体检出率为57.28%,各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出率变化情况基本与相应抗生素耐药率一致。Fisher’s exact test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严重程度与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MLST分型结果显示:ST188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优势型,ST51为产色葡萄球菌的优势型,溶血葡萄球菌序列型较为分散,主要为ST77。SCCmec分型结果表明:MRSA、耐甲氧西林腐生葡萄球菌以SCCmecⅡ、Ⅲ型为主,其余MRCNS以SCCmec Ⅳ型为主。

金信妍[3](2021)在《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易罹患的疾病之一,影响哺乳期妇女与婴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相当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当前研究认为乳汁微生物群系物种多样性降低伴随条件致病菌增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机制。由于益生元或益生菌的疗效和安全性缺乏证据,指南药物推荐意见仍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应用所导致的耐药发生,及其对哺乳期妇女健康和婴儿早期发育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满意的疗效,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直接抑菌或间接调节微生物群系实现其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是严格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有待深入研究,从微生物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待开展。目的:(1)建立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中药数据库,挖掘用药规律,为临床试验提供选药依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蒲公英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中药联合抗生素减少其应用的方案。(3)分析健侧、患侧和药物干预后患侧乳汁微生物群系组成和变化情况,探究发病相关物种及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建立当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药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常用中药、统计其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挖掘常用药对和类方。(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开展三臂、抗生素对照、结局评价者盲法的随机平行临床试验。作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分中心,拟纳入102名受试者,按照1:1:1比例分配到蒲公英颗粒组、头孢地尼胶囊组和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联合组(联合组)。受试者接受3天的药物治疗(联合组头孢地尼胶囊服用2天,蒲公英颗粒全程服用)。主要结局指标为体温和乳房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和心电图。(3)利用16S rRNA分析研究(2)中蒲公英颗粒组和头孢地尼胶囊组受试者健侧、患侧及药物干预后患侧的乳汁微生物群系,通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组内多样性,通过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分析其组间差异,利用LEfSe和Welch T检验探究其差异物种,同时分析微生物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纳入112项研究。中药口服治疗初期方剂60条,治疗成脓期方剂7条。初期和成脓期最常用中药均为蒲公英。初期以清热、补虚、解表药物为主,成脓期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药物为主。重在调理肝、脾。初期基于聚类分析得到3个类方,分别是类方1“甘草,蒲公英,金银花,当归,王不留行”、类方2“蒲公英,青皮,柴胡,连翘,金银花”、类方3“鹿角霜,蒲公英,瓜蒌,牛蒡子,柴胡”。中药成脓期基于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方,分别是类方1“蒲公英,黄芩,赤芍,栀子,甘草,柴胡”、类方2“皂角刺,白芷,当归,黄芪,赤芍,甘草”、类方3“地黄,甘草,鹿角,干姜,蒲公英,王不留行”、类方4“柴胡,麦芽,陈皮,金银花,橘络,连翘”。中药外用治疗初期方剂32条。初期核心药物和药对为大黄-芒硝。(2)临床研究最终纳入100名受试者完成试验,通过意向性分析和遵循研究方案分析,两种方法统计结果无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三组受试者治疗后体温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乳房VAS疼痛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蒲公英颗粒组或联合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头孢地尼胶囊组(P=0.008,P=0.009)。在炎症指标方面,三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不良事件发生人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乳汁微生物群系丰度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在患侧丰度显着升高(P=0.02),并与乳房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棒状杆菌属在蒲公英颗粒干预后乳汁中显着富集,与患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与体温和乳房VAS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相比于蒲公英颗粒干预前,干预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升高,PCoA结果显示在物种组成和共有物种丰度方面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比于头孢地尼胶囊干预前,干预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升高,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Co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药治疗以清热药物为主,常配合补虚药物。初期以清为主,成脓期以清、托为主,通法贯穿始末,用药平和。处方初期以瓜蒌牛蒡汤和救乳化毒汤为主,成脓期以柴胡清肝汤、阳和汤和透脓散为主。(2)单独使用蒲公英颗粒或联合2天头孢地尼胶囊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体温下降、调节炎症指标方面疗效与头孢地尼胶囊相当,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优于头孢地尼胶囊,提示蒲公英颗粒治疗本病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可减少头孢地尼胶囊使用。(3)本病发生可能与链球菌属富集伴随乳汁微生物群系多样性降低有关。蒲公英颗粒可能通过调节链球菌属、提高物种多样性,使乳汁微生物群系核心物种分布趋向未患病乳汁微生物群系来治疗疾病;头孢地尼胶囊主要通过杀灭葡萄球菌治疗疾病。链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发病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田美[4](2021)在《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奶牛乳房炎是一种由于乳腺组织损伤感染而导致的奶牛所产牛奶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的疾病。各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由于气候、饲养管理情况以及奶牛自身因素等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目前临床上对乳房炎的治疗仍存在未明确主要病原菌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的情况,造成了极大程度的药物残留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性增高。本研究采集了陕西地区的3个奶牛养殖场的126份奶牛乳房炎乳样,分离鉴定乳样中的主要病原菌并对高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产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耐药性检测,建立这3种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乳房炎乳样中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无菌采集126份乳房炎乳样,分离到366株细菌,主要病原菌占56.24%,依次包括葡萄球菌属(12.02%)、链球菌属(10.92%)、肠杆菌属(10.65%)、芽孢杆菌属(6.83%)以及克雷伯氏菌属(6.55%)等,其中蜡样芽孢杆菌(6.83%)、肺炎克雷伯氏菌(6.28%)、产色葡萄球菌(4.92%)均占有较大比例,这3种细菌的生化鉴定与16S r DNA测序结果一致。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3种细菌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耐药,100%的蜡样芽孢杆菌存在四重耐药,对呋喃唑酮、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均耐药。2.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三重PCR方法的建立分别以蜡样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色葡萄球菌的DNA为模板,针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溶血素基因(hbl A)、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溶血酵素基因(khe)、产色葡萄球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A)合成引物,通过对扩增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4℃,BC-hbl A、KP-khe、SC-sod A引物浓度分别为0.6μmol/L、0.1μmol/L和0.2μmol/L时扩增效果最好,成功建立了3种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显示除这3种菌以外,E.coli、Pasteurella、S.aureus、S.treptococcus、C.perfringens、C.septicu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灵敏度试验显示该方法对蜡样芽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产色葡萄球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35.76 pg/μL、40.2 pg/μL和6.28 pg/μL。应用该方法检测16份乳房炎乳样,结果与分离鉴定结果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了解了陕西部分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并建立了针对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方法,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提供了科学资料和快速诊断方法。

殷川平[5](2021)在《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皮肤和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引起SSTI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引起SSTI的葡萄球菌属病原菌已经表现出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性。生物被膜的形成是细菌主要耐药机制之一,生物被膜可以大大增强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建立抵御抗菌药物的物理及化学屏障。异绵马素BB是从香鳞毛蕨中提取分离得到的间苯三酚类新化合物,前期通过对异绵马素BB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发现异绵马素BB对葡萄球菌属临床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的抑菌作用最强。因此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扩大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的抗菌筛选范围,选出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再探究异绵马素BB对耐药菌株的生物被膜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将异绵马素BB开发成临床治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SSTI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1)异绵马素BB抗菌活性的筛选: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M07-A9方案,以临床常用于治疗SSTI的药物红霉素、莫匹罗星、夫西地酸为阳性对照,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15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出对异绵马素BB敏感而对阳性药耐药的菌株;通过平板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价异绵马素BB对处于不同生长时期对异绵马素BB敏感的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SEP-05)的体外抗菌活性。(2)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体外生物被膜的建立:使用引导片静止培养法和微孔板静止培养法在体外建立起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模型,通过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和XTT实验来绘制生物被膜的体外生长曲线,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测生物被膜不同阶段的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确定体外生物被膜的不同生长阶段(黏附期、聚集期、成熟期、成熟末期)的时间点。(3)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通过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XTT实验和SEM观测,以红霉素为阳性对照,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绵马素BB对不同生长阶段(黏附期、聚集期和成熟期)的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总量、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以及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4)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的影响:通过苯酚-硫酸法、BCA法以及超微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Nano Drop one C测定,研究不同浓度的异绵马素BB对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胞外多糖、蛋白质和e DNA含量的影响。(5)异绵马素BB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作用机制:通过碳氢吸附能力测定、纤维蛋白原黏附性测定、软琼脂平板分析法、Triton X-100诱导自溶实验、ATPase活力测定以及XTT实验,探究异绵马素BB对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的表面疏水性、纤维蛋白原黏附性、运动能力、自溶率以及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6)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不同浓度异绵马素BB处理后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中关键基因(aap、atl E、ica A、lux S、rec A)表达水平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1)异绵马素BB抗菌活性的筛选:异绵马素BB对15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SEP01-SEP15)的MIC的范围为0.53-1.67μg/m L,MBC的范围为0.94-33.33μg/m L,异绵马素BB对阳性对照莫匹罗星、红霉素和夫西地酸产生耐药性的菌株均表现出很强的敏感性,且对15株临床菌株的抗菌活性均显着优于阳性对照夫西地酸(P<0.01);异绵马素BB对SEP-05的时间-杀菌曲线表明,异绵马素BB对不同生长阶段的SEP-05的抗菌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红霉素(P<0.05),效果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体外生物被膜的建立:SEP-05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0-12h生物被膜生长缓慢,为黏附期;12-24h生物被膜生长最为迅速,为聚集期;24-48h基本不发生生长,为成熟期;48-72h生物被膜开始减少,为成熟末期。(3)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MIC、2MIC、4MIC的异绵马素BB对SEP-05黏附、聚集和成熟阶段的生物被膜均能起到清除作用,并且还能抑制生物被膜内菌体的代谢活性、破坏生物被膜的微观形态结构,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且作用效果均优于阳性对照红霉素(P<0.05)。(4)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胞外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不同浓度的异绵马素BB处理后生物被膜胞外基质中的胞外多糖、蛋白质及e DNA含量相对于生长对照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性,最高分别下降了45.21%、69.20%、58.10%。(5)异绵马素BB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异绵马素BB能通过影响SEP-05的表面疏水性、纤维蛋白原黏附性、运动能力、自溶率以及生物被膜代谢活性,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6)异绵马素BB对生物被膜形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异绵马素BB能通过影响SEP-05生物被膜形成中关键基因(aap、atl E、ica A、lux S、rec A)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对生物被膜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综上所述,(1)异绵马素BB对15株临床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尤其对阳性对照药耐药的菌株都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2)阐明了异绵马素BB对不同阶段的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清除作用的机制:影响生物被膜胞外基质的生成、破坏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影响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该研究结果可为异绵马素BB进一步开发成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SSTI新药提供理论支持。

屈云[6](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周浩[7](2020)在《牧场中微生物耐药性和溯源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业是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乳制品市场整体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要求也从“安全”向“优质健康”方向转变。但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使得乳品中微生物耐药性不断加剧,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如何控制乳品中微生物耐药性的加剧和传播也逐渐成为乳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综合运用ATP荧光检测技术、传统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与分子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对牧场中耐药微生物潜在污染源进行实地调研与样品采集,了解牧场中高污染风险点分布情况;对生鲜乳中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确定牧场中耐药性较强抗生素种类;并通过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对耐药性较强抗生素耐药基因进行溯源分析,确定耐药基因主要污染源;最后对牧场中污染风险较高的集乳器提出改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牧场中集乳器上盖、计量槽、奶泵出口、奶车出口污染程度较高;生鲜乳中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具有较高抗性,耐药率为41.7%,不同牧场间耐药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分离自S和L牧场乳样及环境中64株菌经PCR检测bla TEM耐药基因检出率为95.3%。挑选部分S牧场环境及乳样中bla TEM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环境中饮用水、粪便、集乳器、奶车出奶口、乳房涂抹样和计量槽中部分bla TEM基因与乳样中bla TEM基因存在较近亲缘关系。最后针对牧场中污染情况较严重的集乳器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改进制造工艺降低污染风险的建议。本文就牧场污染现状、生鲜乳中微生物耐药现状、耐药基因溯源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牧场中抗生素使用和耐药微生物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施永超[8](2020)在《江苏扬州地区犬脓皮症病原、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犬脓皮症,又称为犬细菌性毛囊炎,是犬常见病之一。若及时发现且治疗得当,则能很快痊愈;若治疗不当,则容易引起病情加重,严重时发展为全身感染性疾病,偶见死亡病例。该病为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这些致病菌在人与犬密切接触时,会对人类的健康存在一定的威胁。本研究收集江苏扬州地区多家宠物医院确诊并治疗的53例犬脓皮症病例和30例健康犬对病患的基本信息整理归纳,分离与鉴定致病菌与皮肤常在菌,发现主要致病菌为伪中间葡萄球菌,随后探究分离的18株为中间葡萄球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1)本试验收集了江苏扬州地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53例脓皮症病例,统计归纳发病时间、性别、年龄、品种、患病部位等信息。归纳发现发病率前三的犬种为拉布拉多犬、金毛寻回犬和法国斗牛犬。本病多发生于5、6、7三个月份。病犬多为一岁以下幼犬,好发于头面部和腹部,雌雄发病率相似。(2)对53例脓皮症病犬和30例健康犬皮肤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16srDNA法检测分离细菌的种属,健康犬共分离出6株细菌,分属4个种属,脓皮症病例共分离出60株细菌,其中混合感染有7例,分离率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而在葡萄球菌属占比最高的为伪中间葡萄球菌。(3)采用纸片扩散法及PCR法对分离出的18株伪中间葡萄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18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高达55%,其次为四环素类与大环内脂类药物,耐药率均在30%以上,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胺类、酰胺醇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均不耐药。18株伪中间葡萄球菌均携带耐药基因,其中aacA-aphD检出率最高为55.6%,随后是ermB和tetK,检出率分别为50%和38.8%,而emrA和tetM两个基因均未检出。(4)采用PCR法对分离出的18株伪中间葡萄球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和icaD的携带率分别为5.6%和55.6%,杀白细胞素编码基因luk-F和luk-S的携带率分别为83.3%和94%,肠外毒素seC的携带率为5.6%,耐热核酸毒素Nuc携带率为50%,剥脱毒素siet、expA和expB携带率为11.1%、22.2%和38.8%。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江苏扬州地区犬脓皮症病例调查及病原学分析,初步探明江苏扬州地区犬脓皮病的发病规律、主要致病菌的药敏表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该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屈怿超[9](2019)在《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房炎不仅危害奶牛的健康,降低奶牛产乳量和乳制品质量,还是目前造成全球奶牛养殖业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奶牛乳房炎主要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临床型乳房炎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容易诊断;然而隐性乳房炎,除了会出现奶牛泌乳量减少,无其他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实际生产中,产生较大危害的是隐性乳房炎,所以及时准确的进行诊断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探讨、解决以上问题,提高乳房炎诊断与防治效率,进行了以下研究。研究内容一:乳房炎感染情况以及致病菌分离与鉴定。使用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对从太仓市某奶牛场送检的79份奶样快速分离和鉴定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79份乳样均检测出病原菌,检出率为100%。共检出病原菌12种,其中葡萄球菌属感染率最高,达到81.01%,其次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率为67.09%。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是该牧场的两种主要病原菌。感染以交叉混合为主,2种细菌交叉感染率为27.85%,3种以上细菌感染比例为63.29%。在PCR检测过程中发现该牧场的大部分病原菌中都检出了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研究内容二: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药敏检测。采用OptiRead药敏检测系统,对分离获得的主要病原菌进行常规抗菌药的药敏实验。实验中发现葡萄球菌对头孢噻呋、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头孢噻呋为最优;无乳链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青霉素、红霉素等比较敏感,其中以氨苄西林为最优;由于大部分病原菌携带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建议牧场结合药敏结果谨慎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内容三:PCR诊断和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根据以上两个研究检测结果,对奶牛进行治疗,通过分析治愈率、治疗周期、发病率、大缸乳样DHI指标等数据,探讨PCR及药敏检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实验的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奶牛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3.03%,比2015年同期3.28%下降了 0.25%;79头患有乳腺炎奶牛的平均质量周期为5.14天,治愈率为96.20%,比2015年的平均治疗周期6.11天缩短了 0.97天,平均治愈率92.75%提高了 3.45%,乳房炎平均复发率降低了 1.7%;牛奶的体细胞数在实验的四个月期间也有明显的下降。通过对以上对两项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但减少了抗生素使用,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节约了治疗成本,还提升了奶质,保障奶产品质量安全。综上所述,表明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技术及OptiRead药敏检测技术通过对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检测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系统分析,可以给奶牛场在实际生产中提供指导意见,为指导临床合理、针对性用药并改善奶牛乳房炎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冯帆[10](2019)在《圈养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是一种在人、动物和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机会性致病菌,动物源葡萄球菌还可通过吞咽、舔舐鼻部或伤口,进入消化道、呼吸道甚至是血液中引起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炎、牙髓炎等唾液中也能分离出大量的葡萄球菌。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报道在大熊猫的兽舍、致死性肺炎的呼吸道及牙齿异常的口腔中均分离出较多的葡萄球菌,但关于大熊猫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却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大熊猫口腔源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及口腔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试验选取幼年及成年大熊猫各15只,采集其口腔唾液样品60份(每只2份)。细菌分离纯化后,基于16s rRNA基因鉴定口腔可培养菌群种类,选取在大熊猫口腔细菌中分离最多的疑似葡萄球菌,进一步通过革兰氏镜检、生化鉴定、凝固酶试验结合鉴定葡萄球菌的种类。采用K-B纸片法及多重PCR研究葡萄球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从大熊猫样本中分离到302株可培养细菌,主要分属于31个菌属的78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罗思氏菌属、肠杆菌属、金黄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为口腔优势菌群。其中共鉴定出了80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幼年39株,成年41株),未分离到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8.75%的待测菌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超过一半的菌株呈多重耐药,五重耐药率达6.25%。幼年大熊猫葡萄球菌以耐2种抗生素为主(28.21%),成年大熊猫葡萄球菌以耐3种抗生素为主(31.71%)。其中以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高(68.75%),其次是阿奇霉素(51.25%),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的耐药性均低于20%,仅幼年大熊猫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氯霉素敏感。同时还分离出48.75%的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通过比较发现MRCNS的耐药性远高于No-MRCNS。在80株待测菌的耐药基因检测中,68.75%的菌株至少分离出1种抗性基因,以BlaZ基因分离率最高(41.25%),其次是mecA(40.00%),cfr(38.75%),VanB(25.00%)。80株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分别以VanB、BlaZ/mecA、aacA-aphD、erma/ermb、tetK和cfr基因为主。幼年大熊猫葡萄球菌主要以携带1-2种耐药基因为主(82.61%);成年大熊猫葡萄球菌主要以携带2-4种耐药基因为主(75.00%),其中最高携带了6种耐药基因。综上所述,80株葡萄球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其中以MRCNS的耐药水平较高,且成年大熊猫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携带耐药基因率均高于幼年大熊猫,证明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因此需加强对大熊猫及其生活环境的耐药监测,控制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

二、葡萄球菌属的分离及耐药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球菌属的分离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乳品中耐药微生物污染及blaTEM基因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微生物污染检测
    1.5 微生物分离纯化及药敏检测
    1.6 16S r DNA和bla TEM基因PCR分析
    1.7 系统发育树构建
2 结果与分析
    2.1 牧场中微生物污染分布
    2.2 生鲜乳中微生物耐药性
    2.3 bla TEM耐药基因分布及溯源
3 结论

(2)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1.1.1 奶牛乳腺炎概述
        1.1.2 奶牛乳腺炎流行情况
        1.1.3 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
        1.1.4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检测
        1.1.5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1.2 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2.2 林可霉素、大环内酯、链阳菌素抗生素耐药机制
        1.2.3 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1.3 葡萄球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1.3.1 多位点序列分型
        1.3.2 SCCmec分型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
    第2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基因诊断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
        2.1.2 试剂与药品
        2.1.3 诊断原理及方法
        2.1.4 奶样DNA提取-吸附柱法
        2.1.5 PCR扩增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检出情况
        2.2.2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感染模式情况
        2.2.3 江苏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不同病原菌检出情况
        2.3 讨论
        2.3.1 奶牛临床乳腺炎发病率与季节差异性的关系
        2.3.2 奶牛临床乳腺炎样品检出率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2.3.3 奶牛临床乳腺炎感染模式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2.3.4 奶牛临床乳腺炎优势病原菌与季节、地区差异性的关系
        2.3.5 奶牛临床乳腺炎部分优势病原菌的简要分析
    第3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
        3.1.2 试剂与药品
        3.1.3 样品采集
        3.1.4 分离病原菌
        3.1.5 引物合成
        3.1.6 病原菌DNA抽提
        3.1.7 PCR扩增与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3.1 奶牛临床乳腺炎病原菌多样性分析
        3.3.2 16联Q-PCR与微生物培养法检测乳腺炎病原菌效果比较
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
    第4章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仪器
        4.1.2 试剂与药品
        4.1.3 样品来源及组成
        4.1.4 实验方法
        4.2、结果与分析
        4.2.1 103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生素耐药表型分析
        4.2.2 103株葡萄球菌的多重耐药性情况
        4.2.3 不同种属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比较
        4.2.4 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抗性基因鉴定结果
        4.2.5 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奶牛乳腺炎源葡萄球菌分子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试剂与药品
        5.1.3 样品来源及组成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LST分型
        5.2.2 SCCmec分型
        5.3 讨论
        5.3.1 MLST分型
        5.3.2 SCCmec分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外吹乳痈的中医概述
        1 中医古籍外吹乳痈的病因
        2 中医古籍外吹乳痈的治疗
        3 当代医家外吹乳痈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节 中医药减少抗生素应用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概述
        1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定义与发病率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与母乳喂养
        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病因
        4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治疗方案
        5 抗生素治疗的局限性
        6 减少抗生素应用策略
        7 中药减少抗生素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的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用药规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方法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数据处理
        5 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果
        1 检索流程图
        2 初期中药口服用药规律分析
        3 成脓期中药口服用药规律分析
        4 初期中药外用用药规律分析
        5 中成药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的应用
    第四节 讨论
        1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中医概述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中药口服用药原则
        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成脓期中药口服用药原则
        4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中药外用用药原则
第二章 蒲公英颗粒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试验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地点
        2 受试者合格标准
        3 干预措施
        4 结局指标
        5 样本量计算
        6 随机方法
        7 盲法
        8 数据收集和管理
        9 统计学方法
        10 质量控制及管理
        11 传播策略
    第四节 结果
        1 受试者入组情况
        2 基线情况
        3 主要结局指标
        4 次要结局指标
        5 不良事件
    第五节 讨论
        1 局限性
        2 可推广性
        3 对结果的解释
    第六节 其他信息
        1 试验注册信息
        2 申办者信息及职责
        3 伦理信息
第三章 基于16S rRNA探究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对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汁微生物群系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受试者合格标准
        2 乳汁样本采集、储存及转运
    第三节 测序流程及方法
        1 测序流程
        2 测序方法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第四节 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分析过程
        2 主要分析软件
    第五节 结果
        1 测序信息统计
        2 患侧与健侧乳汁微生物群系分析
        3 蒲公英颗粒组和头孢地尼胶囊组乳汁微生物群系分析
    第六节 讨论
        1 对结果的解释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乳房炎研究进展
        1.1 发病原因
        1.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1.1.1.1 大肠埃希氏菌
        1.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3 非金黄色葡萄球菌
        1.1.1.4 肺炎克雷伯氏菌
        1.1.1.5 蜡样芽孢杆菌
        1.1.1.6 无乳链球菌
        1.1.1.7 乳房链球菌
        1.1.2 动物自身因素
        1.1.3 饲养管理因素
        1.2 诊断
        1.2.1 乳房外观检查法
        1.2.2 乳汁病原菌检查法
        1.2.3 体细胞计数法
        1.2.4 多重PCR检测法
        1.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1.2.6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法
        1.2.7 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乳样中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采样工具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细菌的分离纯化
        2.2.3 16S r DNA测序
        2.2.4 高检出菌株的生化鉴定
        2.2.5 高检出菌株的药敏试验
        2.3 结果
        2.3.1 细菌培养结果
        2.3.2 16S rDNA测序结果
        2.3.3 高检出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2.3.4 高检出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高检出病原菌三重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菌株
        3.2 方法
        3.2.1 模板的制备
        3.2.2 引物合成
        3.2.3 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1 扩增条件的优化
        3.2.4.2 特异性试验
        3.2.4.3 敏感性试验
        3.2.4.4 稳定性试验
        3.2.5 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单项PCR方法的建立
        3.3.2 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3.2.1 退火温度的优化
        3.3.2.2 引物浓度的优化
        3.3.2.3 特异性检测
        3.3.2.4 敏感性检测
        3.3.2.5 稳定性检测
        3.3.3 样品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TIANGEN细菌总DNA提取步骤
    附录 B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 C 药敏试验判定标准
    附录 D 分离菌株详细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皮肤软组织感染
    1.2 表皮葡萄球菌
    1.3 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1.3.1 生物被膜概述
        1.3.2 生物被膜的形成
        1.3.3 生物被膜形成中基因的调控
        1.3.4 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
        1.3.5 生物被膜的检测方法
        1.3.6 中药抗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1.4 香鳞毛蕨研究进展
        1.4.1 香鳞毛蕨简介
        1.4.2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1.4.3 间苯三酚类物质的抗菌活性研究
        1.4.4 异绵马素BB简介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技术流程图
第二章 异绵马素BB对15 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剂与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药物贮备液的配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菌株的活化与菌悬液的配制
        2.3.4 药物对15 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抗菌活性的测定
        2.3.5 药物对SEP-05 的时间-杀菌曲线测定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药物对15 株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抗菌活性结果
        2.5.2 药物对SEP-05 的时间-杀菌曲线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药临床分离株SEP-05 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剂与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0.1%结晶紫溶液的配制
        3.3.3 XTT工作液的配制
        3.3.4 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测定不同阶段SEP-05 生物被膜形成总量
        3.3.5 XTT实验测定不同阶段SEP-05 生物被膜内活菌量
        3.3.6 SEM观察SEP-05 生物被膜不同时间段的微观形态结构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阶段SEP-05 生物被膜形成总量
        3.4.2 不同阶段SEP-05 生物被膜内活菌量
        3.4.3 SEP-05 生物被膜不同时间段的微观形态结构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绵马素BB对耐药临床分离株SEP-05 不同阶段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剂与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0.1%结晶紫溶液的配制
        4.3.3 XTT工作液的配制
        4.3.4 生物被膜黏附、聚集、成熟模型的建立及药物的处理
        4.3.5 结晶紫半定量黏附实验测定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总量的影响
        4.3.6 XTT实验测定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活性的影响
        4.3.7 SEM观察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
    4.4 统计学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总量的影响
        4.5.2 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内细菌代谢活性的影响
        4.5.3 药物对SEP-05 各阶段生物被膜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绵马素BB对耐药临床分离株SEP-05 生物被膜基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菌株
        5.2.2 实验仪器
        5.2.3 试剂与药品
    5.3 实验方法
        5.3.1 培养基的配制
        5.3.2 苯酚-硫酸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SEP-05 生物被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5.3.3 BAC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 SEP-05 生物被膜胞外蛋白质的影响
        5.3.4 Nano Drop one C测定异绵马素BB对 SEP-05 生物被膜胞外e DNA的影响
    5.4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异绵马素BB对SEP-05 生物被膜胞外多糖的影响
        5.5.2 异绵马素BB对SEP-05 生物被膜胞外蛋白质的影响
        5.5.3 异绵马素BB对 SEP-05 生物被膜e DNA的影响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异绵马素BB对耐药临床分离株SEP-05 体外生物被膜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菌株
        6.2.2 实验仪器
        6.2.3 试剂与药品
    6.3 实验方法
        6.3.1 培养基的配制
        6.3.2 微生物黏附碳氢化合物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SEP-05 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6.3.3 纤维蛋白原结合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SEP-05 与纤维蛋白原黏附性的影响
        6.3.4 软琼脂平板法测定异绵马素BB对SEP-05 运动能力的影响
        6.3.5 Triton X-100 诱导自溶实验测定异绵马素BB对 SEP-05 自溶率的影响
        6.3.6 异绵马素BB对SEP-05 生物被膜代谢活性影响的测定
    6.4 统计学分析
    6.5 结果与分析
        6.5.1 异绵马素BB对SEP-05 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6.5.2 异绵马素BB对SEP-05 与纤维蛋白原黏附性的影响
        6.5.3 异绵马素BB对SEP-05 运动能力的影响
        6.5.4 异绵马素BB对SEP-05 自溶率的影响
        6.5.5 异绵马素BB对SEP-05 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异绵马素BB对耐药临床分离株SEP-05 生物被膜形成中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实验菌株
        7.2.2 实验仪器
        7.2.3 试剂与药品
    7.3 实验方法
        7.3.1 引物的设计
        7.3.2 异绵马素BB处理后生物被膜样品的制备
        7.3.3 生物被膜RNA的提取与纯化
        7.3.4 总RNA完整性检测
        7.3.5 c DNA的合成
        7.3.6 荧光定量PCR反应的建立
    7.4 统计学分析
    7.5 结果与分析
        7.5.1 总RNA完整性检测结果
        7.5.2 目的基因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7.5.3 各目的基因荧光定量PCR扩增结果分析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1.2 噬菌体概述
        1.2.1 噬菌体的分类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2.3 试验结果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3.3 试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噬菌体的分离
        4.2.2 噬菌体的筛选
        4.2.3 噬菌体的纯化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5.3 试验结果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本研究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牧场中微生物耐药性和溯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品中耐药微生物污染主要原因
    1.2 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及检测方法
        1.2.1 耐药微生物的影响
        1.2.2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方法
    1.3 耐药基因的影响
    1.4 乳品中耐药微生物预防途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奶厅中耐药微生物污染分布研究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3.1 奶厅中各主要位点ATP值分布情况
        2.3.2 不同清洗方式及清洗频率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牧场中微生物耐药性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微生物分离培养
        3.2.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PCR扩增
        3.2.3 分离微生物药敏实验
    3.3 结果
        3.3.1 样品中可培养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
        3.3.2 生鲜乳中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牧场中微生物耐药基因溯源分析
    4.1 试剂与仪器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葡萄球菌属及肠杆菌科微生物分离纯化
        4.2.2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和bla TEM基因PCR扩增
        4.2.3 分子系统发育树构建
    4.3 结果
        4.3.1 样品中bla TEM耐药基因分离鉴定
        4.3.2 牧场中bla TEM耐药基因溯源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奶厅污染环节分析与改进
    5.1 系统整体结构及存在问题
        5.1.1 整体结构
        5.1.2 主要存在问题
    5.2 系统分析
        5.2.1 功能模型
        5.2.2 系统分析:因果轴(因果链分析)
    5.3 解决方案
        5.3.1 技术矛盾
        5.3.2 物理矛盾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苏扬州地区犬脓皮症病原、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 脓皮症的概念
        2.2 脓皮症的临床症状及分类
        2.3 脓皮症的生理因素与内外界诱因
        2.4 犬皮肤正常菌群的研究进展
        2.5 犬脓皮症主要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2.6 临床常用诊断的研究进展
        2.7 伪中间葡萄球菌耐药表型与机制的研究
        2.8 伪中间葡萄球菌毒力基因携带的研究进展
        2.9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试验部分
    第一章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病病例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临床诊断方法
        1.4 患犬基本情况收集与统计
        2 临床病例的统计结果
        2.1 病例品种
        2.2 病例性别
        2.3 病例年龄
        2.4 病例发病月份
        2.5 发病部位
        2.6 驱虫情况
        3 讨论与分析
        3.1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症发病的品种差异
        3.2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症发病的性别差异
        3.3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症发病的年龄差异
        3.4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症发病的月份差别
        3.5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脓皮症发病与免疫驱虫的关系
        4 结论
    第二章 江苏扬州地区宠物犬皮肤健康菌群与脓皮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1.3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病例信息的统计
        2.2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3 细菌保种
        3 结果
        3.1 健康犬皮肤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脓皮症病犬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健康犬皮肤正常菌群的分布
        4.2 脓皮症病犬细菌的分离情况
        4.3 健康犬菌群和患病犬菌群的联系
        5 结论
    第三章 江苏扬州地区脓皮症犬伪中间葡萄球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和耐药基因检测
        1 材料与设备
        1.1 调查病例收集
        1.2 培养基
        1.3 标准菌株
        1.4 药敏纸片
        1.5 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优势致病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2.2 优势致病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的检测
        3 结果
        3.1 优势致病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结果
        3.2 优势致病菌携带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江苏扬州地区脓皮症犬优势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4.2 江苏扬州地区脓皮症犬优势致病菌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5 结论
    第四章 江苏扬州地区脓皮症犬伪中间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1 材料与设备
        1.1 调查病例收集
        1.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1.3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优势致病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的检测
        3 结果
        3.1 优势致病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2 伪中间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统计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乳房炎概述
        1.1 奶牛乳房炎定义
        1.2 奶牛乳房炎的分类
        1.3 奶牛乳房炎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理
        1.4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规律
        1.5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6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与研究进展
        1.7 奶牛乳房炎的防控与治疗
    2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2.1 立题背景
        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某奶牛场乳房炎致病菌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奶样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隐性乳房炎的筛选检测
        2.2 奶样的采集
        2.3 致病菌检测
    3 结果
        3.1 病原菌检出情况
        3.2 主要致病菌类型及感染率
        3.3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
        3.4 耐药性检测情况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类型分析及原因
        4.2 致病菌交叉感染情况分析
        4.3 PathoProof乳房炎PCR诊断系统与其他致病菌检测方法比较
        4.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OptiRead药敏检测
    1 材料
        1.1 致病菌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药敏检测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主要致病菌药物敏感情况与推荐用药
        4.2 与传统扩散药敏检测方法比较
        4.3 小结
第四章 PCR诊断与药敏检测技术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仪器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3.1 患病奶牛治疗情况
        3.2 牧场乳房炎发病情况
        3.3 牧场大缸奶样DHI检测数据
    4 讨论与小结
        4.1 对用乳房炎防治的影响
        4.2 对牧场奶质的影响
        4.3 对牧场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对流行病学调查的影响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圈养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大熊猫口腔细菌的研究概况
        1.1 大熊猫唾液的采集方法
        1.2 大熊猫口腔疾病及口腔细菌
        1.3 大熊猫口腔细菌的耐药性
    2.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研究概况
        2.1 葡萄球菌属的分类及致病性
        2.1.1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2.1.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2 不同来源的葡萄球菌流行性
        2.2.1 动物源
        2.2.2 人类源
        2.2.3 环境源
        2.3 葡萄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3.1 对万古霉素类的耐药性
        2.3.2 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
        2.3.3 对四环素的耐药性
        2.3.4 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
        2.3.5 对氯霉素的耐药性
        2.3.6 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性
    3.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口腔细菌培养
        1.2.2 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1.2.3 葡萄球菌的生化鉴定
        1.2.4 细菌DNA的制备
        1.2.5 细菌16S r RNA基因PCR扩增
        1.2.6 序列测定与分析
    2 结果
        2.1 口腔细菌的分离鉴定
        2.2 葡萄球菌分离培养结果
        2.3 生化试验
        2.4 葡萄球菌种的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1.2.2 引物设计
        1.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2.结果
        2.1 药敏试验结果
        2.2 大熊猫葡萄球菌菌种之间的耐药性差异
        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2.4 抗生素敏感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4.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葡萄球菌属的分离及耐药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品中耐药微生物污染及blaTEM基因溯源[J]. 周浩,栾林众,刘继超,赵军英,尹春媚,陈历俊. 中国食品学报, 2021(10)
  • [2]江苏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奶牛乳腺炎源性葡萄球菌耐药特性研究[D]. 徐崇.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D]. 金信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陕西部分奶牛场乳房炎乳样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三重PCR方法的建立[D]. 李田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异绵马素BB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殷川平.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6]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7]牧场中微生物耐药性和溯源研究及应用[D]. 周浩.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8]江苏扬州地区犬脓皮症病原、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调查[D]. 施永超. 扬州大学, 2020(04)
  • [9]PCR诊断及药敏检测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屈怿超. 扬州大学, 2019(06)
  • [10]圈养大熊猫口腔源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D]. 冯帆.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葡萄球菌的分离及耐药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