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包头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

努力把包头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

一、为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市而奋斗(论文文献综述)

吴正海,范建刚,张占斌[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1921年到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践行史,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发展史。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本文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邓紫微[2](2020)在《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武陵山片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接处,受各自省域发展核心区域的辐射较弱、分工协作度不高、利益兼顾不够。该区域曾是我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具有省际交界区域面积广阔、多民族交融广泛的特点,大多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开展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城镇扩展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对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能力,促进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同、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论文立足武陵山片区以及怀化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运用ENVI5.1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Arc GIS10.5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MATLAB9.5软件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循序“理论基础研究——问题提出——联系特征、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时空动态模拟验证——策略优化”的思路,对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怀化为什么是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核心问题二:怀化城镇扩展的联系特征、影响因素、扩展机制是什么?时空动态变化格局如何发展?核心问题三:怀化如何成为武陵山片区核心增长极引领区域联动发展?本文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一共设置八章,除去第一章理论基础研究和最后一章结论与展望,通过五个部分对上述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具体实证研究探讨。第一部分: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是本文的第二章,着重回答第一个核心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武陵山片区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选取21个社会经济指标(2008-2018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武陵山片区怀化、铜仁、黔江、张家界、恩施、吉首1等六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结果显示2018年综合实力得分依次为怀化(2.15)、恩施(0.92)、铜仁(0.88)、湘西州(0.8)、张家界(0.62)、黔江(0.27);运用断裂点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以六个城市为中心计算其经济影响范围的断裂点和联系强度,结果显示怀化与其它五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都超过了城市间的中心点,2008-2018年怀化与湘西州(351)、铜仁(266)经济联系强度均值最高,与张家界(37)、恩施(36)、黔江(10)经济联系强度较低。综合来看,怀化在城市体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辐射能力和经济联系强度上均处于武陵山片区的优势水平,具备发展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据此,选取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第二部分:怀化的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是本文的第三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通过整理1949-2018年的怀化城市建成区数据,对怀化中心城区不同时期的城镇格局演变进行脉络梳理和特征分析,可知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经历了缓慢发育期(1949-1969年,0.54km2-1.79km2)、快速发展期(1970-1975年,达到7km2)、稳步扩展期(1976-1999年,达到18 km2)、迅猛扩张期(2000-2018年,达到64km2),中心城区规模扩张表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最后,选取常住人口、GDP等8个指标建立怀化市内部城镇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测评怀化13个县市区的发展质量,通过断裂点模型分析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通过修正引力模型分析中心城区(鹤城区)和市域其它12个县市区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怀化鹤城区与其它12个县市区联系相对较紧密,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为探究怀化市城镇扩展影响因素、扩展机制以及未来城镇扩展方向打下实证基础。第三部分:怀化城镇扩展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是本文的第四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从一般城镇扩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入手,以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怀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探讨,深入研究怀化市的城镇扩展模式与发展机理。怀化的城镇空间扩展遵从普适的城镇空间扩展规律,然而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怀化市城镇化扩展主要受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行政边界效应因素的深刻影响,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是深刻影响怀化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并呈现以下人地关系特征:(1)怀化市中心城区以及市辖县市区的城镇建成区布局明显受到河流流向以及山脉分布的影响,但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怀化市城镇扩展不断突破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得以沿铁路和公路干线枝状延伸,并进一步增强与武陵山片区城镇之间的联系。(2)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城镇郊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国家战略与各级政策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引导都不断重塑和优化怀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核两轴五级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体系。(3)民族融合打破了武陵山片区原有的多民族分散聚居的格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口在区域内迁移,城镇空间不断向城镇外缘延伸,城镇边界不断向周边区域扩展。怀化市以其领先的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人口迁移聚集地,形成区域增长极,又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更广大地区的空间发展。(4)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最终都表现出常住人口变化和城镇用地变化之间的相关联系。第四部分: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是本文的第五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首先,确定采用城镇用地规模和常住人口规模两个核心指标表征中心城市的城镇扩展。利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模拟预测出怀化2020、2025、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3.28万、516.76万、530.6万;运用ESTARFM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融合Landsat与MODIS数据,得到时间序列的Landsat8融合数据,结合地形地貌、交通路网、河流水文、社会经济等驱动因子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怀化市2000、2005、2010、2015年的覆被类型信息。然后,构建顾及3种转换规则、5类元胞状态(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体、未利用地)转换特征情况下的元胞自动机(Weight-CA)模型对怀化市域城镇空间扩展进行模拟,研究显示:(1)提取的覆被类型精度达分别到了91.55%、89.29%、84.73%、90.16%,该遥感数据解译方法提高了数据精度,为本文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2)2000-2015年期间怀化市域主要城镇用地集中在包括鹤城区(中心城区)、芷江县、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等五个县市区在内的市域中部地区。(3)模拟分析得出怀化市2010年和2015年城镇用地规模分别为15660 hm2、18595 hm2,与统计年鉴值相比精度达到了89.98%和89.60%。(4)对怀化市2020、2025、2030年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模拟,得出19618hm2、25332hm2和31105hm2的结果。最后通过图像分析出怀化市域的城镇用地扩展主要呈“十字形”分布和沿河分布的轨迹特征,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主要是呈现“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形”的发展过程。从实证研究角度论证了怀化的常住人口规模和城镇用地规模使其具备发展成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实力。第五部分: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分析。是本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回答第三个核心问题。主要探讨怀化想要建设成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必须解决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等限制性因素,实施怀化主体增长极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提出在城镇空间、城乡融合、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功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创新策略。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成渝城市群、大西南和粤港澳大湾区,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武陵山片区内12个城市共同建立“武陵山片区合作示范区”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区域合作原则、目标、路径。怀化具备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的实力,武陵山片区要以怀化为中心,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怀化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怀化积极带动铜仁、湘西州、黔江、恩施、张家界联动发展,实现六个中心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怀化充分对接铜仁、湘西州组团式发展,形成武陵山片区“铁三角”核心发展区域;以怀化“米”字形铁路为骨架,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为脉络,充分对接重庆、贵阳、柳州、长沙、郴州、恩施等城市,形成武陵山片区“六边形”发展腹地区域,最终实现点线面网格化发展。

石阿茹娜[3](2020)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国家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增长动力进一步转换、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全国闻名的“鄂尔多斯现象”,成为全国经济百强城市。但长期依靠资源粗放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鄂尔多斯短板的关键。本文首先对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同时,立足于鄂尔多斯市实际,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了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再次,根据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鄂尔多斯市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结构、绿色发展程度、开放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协调、绿色发展程度较低、开放水平有待提升和共享发展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实现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体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完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提高农牧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

郭书剑[4](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陈文龙[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人数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随着物质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既是满足农村老年人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途径又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体现。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能够形成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农村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多。既要努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又要努力满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论文突破以往研究背景较为单一的局限,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置于农村地区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国家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多重背景下深入研究,充分凸显了新时代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为主题,指出了其发展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所在,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内容形式、主要成就、重要作用和问题不足,强化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了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文选取了分别来自中国东、中和西部三个地区的、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个个案,在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加强了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从机制与体制、文化与心理等方面,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产生问题与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研以致用”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如从营造社会氛围、夯实物质养老基础、突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为老服务功能、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寻找突破口和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以期推进新时代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在文章结尾部分,论文指出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应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感情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此外,本部分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丁子涵[6](2019)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研究 ——以包头工业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局面。旧的社会已然成为历史,党要面对的是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以及新的问题。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有效落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工作。这些思政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的思政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党在建国初期完成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任务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在这一大背景下,本文从建国初期包头工业基地建设的思政工作为例,以部分观整体,着眼于这一时期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活动,分析了建国初期思政工作基本状况。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包括对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的阐述;第二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概论,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了一个概括化的略述,分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通过对全国思政工作的整体表述,对下面的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背景支撑;第三章是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企业实践,对工业企业所开展、落实的思政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概括,从企业层面对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进行了论述;第四章是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系统化学校教育实践,无论是政治素质提高、知识技能学习还是后备人才培养,都离不开系统的理论学习,学校教育必不可少,故而从钢铁工业学校、业余学校和党校三部分对包头工业基地的学校教育实践进行了分析,从系统化学校教育层面对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进行了论述;第五章是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社区实践,包括围绕社会福利开展的思政工作和围绕文体业余生活开展的思政工作,社区实践层面的工作是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良好氛围的保证。论文试图通过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企业实践、系统化学校教育实践、社区实践这三个层面的展开,展现全国背景下包头工业基地这一部分的思政工作面貌,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到一些对当前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启发。

李响[7](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王羽强[8](2013)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文章在分析我国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的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术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界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特别是阐明了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根本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对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能的创新、后续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对本项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框定之后,文章考察并梳理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以“县域经济”作为分析范式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具体而言,将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容细化为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空间环境统筹三个方面,同时还对鄂尔多斯市全市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心都市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4个区域的划分,分别对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运用二元对比系数进行测算和分析,概括和总结鄂尔多斯市及其所属8个区旗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经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认识视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从区域城乡统筹的具体内容——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和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等三个方面重点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系统探寻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因素。这是本项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寻求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之道、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的前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趋势。同时,国内发达地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完成或正在完成相同、相近的任务。因此,从了解和解析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实践入手,分析、探讨并借鉴国外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经验,.特别是对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能为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最后,文章从空问利用的统筹布局、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经济带动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这既是本项研究的宗旨和归宿,也是其难点与创新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展道路的特殊多样性”原理,为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鄂尔多斯市的城乡统筹要在正视自然规律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即针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首先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将城乡空间统筹的各项限制性因素综合考虑,以此来优化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职能建设,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王佳宁,罗重谱[9](2012)在《东部10省(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其下一步》文中指出东部10省(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操作方略,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准确把握东部10省(市)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对转型升级、创新、先行先试、协调发展等关键词进行解析。在制定东部10省(市)经济发展战略时,要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厘清地方政府职能边界,明确"为"与"不为";从经济互利切入,加强东部省(市)之间特别是东部区域经济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省际联动;策动市场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借助"外脑",成立多方组成的智库;加强宣传,注重舆论引导。

张姮[10](2012)在《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包头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是顺应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是落实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举措。包头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的实施正处于探索阶段,其过程中新旧许多问题包括体制机制问题大量存在,新的制度的推进更有不完善之处。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学习,结合本人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实践体会,具体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推进这项工作的政策和基本情况,包头市高职院校实施教师聘任制的社会历史背景,包头市高职院校及其实施教师聘任制的进展、问题、对策,介绍了国内外其他类型高校教师聘任工作的经验,从而对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提出一些思路和措施建议,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和论述,为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工作寻求一些指导和帮助。本文认为,包头市高职院校用人制度改革要循序渐进,首先是包头的高职院校起步时间短,院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建立之后,尚在逐步完善,因而如果一下子就把过去的东西都推翻,上上下下的思路观念难以很快转变并适应,岗位设置、人员安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等都需要理清思路,找到出路,以保持院校和人员两个稳定。本文针对包头市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因人设岗”现象,强调“淡化身份,因事按需设岗”的岗位设置要求;针对各院校实际存在的部分专业人员过剩,业务能力暂不适应重点岗位职务的问题,提出“尊重历史,上岗提高”的设想;针对教师招聘机制中存在的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提出强化公开性,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的建议;针对包头高职院校教职工待遇偏低的问题,呼吁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实施,校企联姻,支持院校扩大收入渠道等等。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包头市教师聘任的背景展开说明,并阐述了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实施进展情况。第二部分分析了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现状,以及聘任中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高职院校和国外其他类型高校教师聘任的情况和经验。第四部分提出改善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思路及对策建议。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查阅大量关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及涉及教师聘任的研究资料;半结构访谈法,选取教师聘任的参与者代表,走访探讨并分析总结他们对于教师聘任的意见和建议;案例研究法,针对聘任中出现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案例,来反映聘任工作的真实情况。

二、为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市而奋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市而奋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救国难、求生存
    (一)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实践:稳政权、固国本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二)统一财政经济,恢复国民经济
    (三)改革土地制度,探索农业互助合作
    (四)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一五”计划建设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早期曲折探索:守主义、防修正
    (一)立足国情的经验总结:《论十大关系》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三)经济建设中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矛盾与斗争
    (四)“一五”计划的完成和经济建设成就
    (五)“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六)调整国民经济,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七)“三线”建设与“四个现代化”建设
    (八)“文化大革命”后加快建设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探索
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富裕、开新局
    (一)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在科学发展中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重质量、谋复兴
    (一)发展使命:“两个一百年”“中国梦”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发展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发展理念: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方略:守正创新中发挥制度优势、凝聚人民力量、培育发展动能
六、结语: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的经验启示
    第一,党的领导是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能。
    第三,劳动实践是历史创造的厚重母体。
    第四,矛盾运动是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
    第五,科学理论是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第六,利益福祉是奋斗进取的必然追求。

(2)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武陵山片区扶贫需要区域中心城市支撑
        1.1.2 国家战略需要区域中心城市落实
        1.1.3 “两山”理论需要区域中心城市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武陵山片区
        1.3.2 中心城市
        1.3.3 城镇扩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中心城市研究动态
        1.4.2 城镇扩展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
    2.1 武陵山片区基础概况
        2.1.1 区域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2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城镇联系特征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综合质量测度
        2.2.4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2.2.5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2.3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怀化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
    3.1 怀化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文化
        3.1.4 经济社会条件
    3.2 怀化建市的城镇格局演变分析
        3.2.1 历史沿革
        3.2.2 中心城区城镇发展历程
    3.3 怀化各县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
        3.3.1 研究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分析
        3.3.4 结果分析
    3.4 怀化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3.5 怀化中心城区与其它县市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怀化城镇扩展因素与机制分析
    4.1 城镇扩展影响因素
        4.1.1 地理环境因素
        4.1.2 交通基础因素
        4.1.3 经济发展因素
        4.1.4 城市规划因素
        4.1.5 行政边界效应因素
        4.1.6 社会文化因素
    4.2 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分析
        4.2.1 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
        4.2.2 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
        4.2.3 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
    5.1 表征区域中心城市扩展的核心指标选取
        5.1.1 常住人口规模
        5.1.2 城镇用地规模
    5.2 基于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模拟分析
        5.2.1 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概况
        5.2.2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选取
        5.2.3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应用
    5.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怀化市城镇扩展模拟
        5.3.1 城镇扩展模拟所需数据
        5.3.2 Weight-CA模型构建
        5.3.3 Weight-CA模型模拟精度验证
        5.3.4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
    6.1 限制性因素分析
        6.1.1 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
        6.1.2 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
        6.1.3 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
        6.1.4 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
        6.1.5 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
    6.2 发展战略和定位分析
        6.2.1 发展战略
        6.2.2 发展定位
    6.3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
        6.3.1 一核:怀化核心增长极--鹤中洪芷城镇群
        6.3.2 两带:怀黔工业廊带和焦柳铁路经济带
        6.3.3 三圈:北部增长圈、南部增长圈、西部增长圈
        6.3.4 多节点
        6.3.5 城乡融合发展
    6.4 产业发展布局优化
        6.4.1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6.4.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4.3 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6.4.4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
        6.4.5 园区产城融合促进城镇资源集聚
    6.5 交通通道功能优化
        6.5.1 优化提升铁路网
        6.5.2 优化提升公路网
        6.5.3 优化提升航空网络
        6.5.4 优化提升内河水运网
        6.5.5 高标准提升交通枢纽
        6.5.6 构建大数据综合交通信息系统
    6.6 生态立市机制创新
        6.6.1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6.6.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6.6.3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6.4 健全城乡环境治理制度
    6.7 本章小结
7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协同跨越发展策略
    7.1 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对接国家战略
        7.1.1 对接成渝城市群
        7.1.2 对接大西南
        7.1.3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7.2 怀化对武陵山片区辐射带动策略
        7.2.1 建立武陵山片区协作发展机制
        7.2.2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
        7.2.3 实现空间协同网格化发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的文献综述
        (三)小结
    四、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的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观点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高质量发展及其评价体系
    一、高质量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高质量发展的提出
        (三)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
    二、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
        (二)协调发展评价指标
        (三)绿色发展评价指标
        (四)开放发展评价指标
        (五)共享发展评价指标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三)煤炭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鄂尔多斯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四)应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挑战的需要
        (五)跨越“资源诅咒”陷阱的需要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短板
    一、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一)经济增长动力单一
        (二)创新能力不足
    二、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绿色发展水平较低
        (一)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二)能源消耗量较大
    四、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一)对外贸易不稳定
        (二)利用外资规模较小
    五、共享发展水平不高
        (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二)GDP含金量不高
第四章 鄂尔多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一)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
        (三)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
    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
        (二)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多元化
        (三)加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推动发展文旅产业
        (六)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一)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完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四)全面改善营商环境
    五、多措并举助力农牧民增收
        (一)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二)积极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三)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
    六、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实现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村老年人
        2.1.2 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
        2.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2.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2.2.2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2.4 习近平关于养老问题的相关重要论述
        2.2.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
        2.2.6 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
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历史前提与现实条件
    3.1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1.1 新中国的成立为其创造了历史前提
        3.1.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期奠定了制度根基
    3.2 改革开放为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3.2.1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3.2.2 改革开放给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主要成就和重要作用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发展变迁
        4.1.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4.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1.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4.2.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4.2.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趋厚实
        4.2.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平台载体日趋坚固
        4.2.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开始有了法制保障
        4.2.5 农村老年人参加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4.3.1 促进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
        4.3.2 维护农村老年人家庭幸福
        4.3.3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3.4 推动国家向前进步
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5.1.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文化建设
        5.1.2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自身呈现明显不均衡现象
        5.1.3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5.1.4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基础薄动力弱
        5.1.5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尚未建立工作运行机制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的成因分析
        5.2.1 体制机制:国家层面
        5.2.2 文化与心理:社会层面
        5.2.3 家庭层面
        5.2.4 个人层面
6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6.1 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三个个案
        6.1.1 案例选择的相关说明
        6.1.2 三个个案
    6.2 三地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实践的启示
        6.2.1 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6.2.2 将农民养老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6.2.3 县(区)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6.2.4 积极引导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6.2.5 文化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7 新时代推进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7.1 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7.1.1 加大舆论宣传动员的工作力度
        7.1.2 大力培育孝老敬亲的村风民俗
        7.1.3 大力实施“文化兴村”战略
    7.2 大力夯实物质养老基础
        7.2.1 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保障水平
        7.2.2 大力发展产业兴村
        7.2.3 积极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7.2.4 大力实施“以养促建”行动计划
    7.3 加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其为老服务功能
        7.3.1 加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7.3.2 充分考虑照顾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权益
        7.3.3 充分凸显农村文化建设为老服务功能
        7.3.4 加大农村老年人文化民生建设
    7.4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
        7.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于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7.4.2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7.5 寻找有效突破口
        7.5.1 借助健康乡村战略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5.2 借助农村老年教育开展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
    7.6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
        7.6.1 领导与管理机制
        7.6.2 分工与协作机制
        7.6.3 保障机制
        7.6.4 援助机制
        7.6.5 学习推广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研究 ——以包头工业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2.1 理论依据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概论
    2.1 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略述
    2.2 思政工作主要内容
        2.2.1 围绕共同纲领展开的思政工作
        2.2.2 围绕恢复国民经济及各项社会改革展开的思政工作
        2.2.3 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展开的思政工作
    2.3 思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2.3.1 社会转变、工作过渡
        2.3.2 范围广泛、重点突出
        2.3.3 围绕政治、运动开展
        2.3.4 积极推进、重视理论
3 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企业实践
    3.1 企业思政工作在一线
        3.1.1 依靠制度和群众办企业
        3.1.2 技术生产和思想觉悟两手抓
        3.1.3 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3.1.4 展开“为谁劳动”大辩论
        3.1.5 巩固团结工作局面
        3.1.6 学习、关心、依靠老工人办厂
    3.2 企业思政工作进宿舍
        3.2.1 从点滴生活做起
        3.2.2 坚持走群众路线
        3.2.3 政治学习进宿舍
    3.3 企业思政工作顾家属
        3.3.1 教育提高觉悟
        3.3.2 解决实际困难
4 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系统化学校教育实践
    4.1 钢铁工业学校
    4.2 职工业余学校
    4.3 党校
5 包头工业基地思政工作的社区实践
    5.1 围绕社会福利开展的思政工作
        5.1.1 逐步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5.1.2 紧抓食堂工作
        5.1.3 设置困补专项
        5.1.4 完善疗养体系
    5.2 围绕文体业余生活开展的思政工作
        5.2.1 兴建基础设施
        5.2.2 丰富业余生活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城乡统筹”的经典理论
        二、国内“城乡统筹”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城乡统筹”的研究述评及个案选择的理由
        四、“城乡统筹”概念小结
    第三节 本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
        一、对“社会发展”内涵的审视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三、国内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
        四、本项研究的技术路径
    第四节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城乡统筹的主要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下的城乡统筹价值体系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城乡统筹价值实现
    第五节 本项研究的创新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一、本项研究的创新
        二、后续研究设想
第一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及分析范式选择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缘起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推进阶段
    第二节 城乡统筹发展分析的范式考察
        一、区域分析范式的转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二、鄂尔多斯市辖区城乡统筹分析的基础:县域经济
        三、区域城乡统筹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小结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觉选择过程
        二、区域分析范式的转变要求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分析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现状总体及分区分析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概况
        一、鄂尔多斯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概况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第二节 鄂尔多斯市中心都市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乡统筹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城乡统筹现状
    第三节 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第四节 鄂尔多斯市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三、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第五节 鄂尔多斯市南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发展经验分析
        二、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第六节 小结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水平高于同期全国水平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第一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社会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节 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环境空间统筹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一、发展不平衡是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统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二、制约鄂尔多斯市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
第四章 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二、法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三、英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四、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成渝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经验与启示
        一、成渝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概况
        二、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三、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四、成都市和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启示
    第三节 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概况
        二、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做法
        三、苏州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小结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城乡统筹是一个有着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走自己的路”是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 推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从空间利用上实现统筹布局
        一、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利用
        二、培育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重视城镇主导产业选择,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四、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统筹
        六、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清洁工作
    第二节 以政府职能转变保障城乡统筹
        一、积极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二、从组织领导上保证城乡统筹
        三、从社会管理上保证城乡统筹
        四、从公共服务上推进城乡统筹
        五、以加强市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
    第三节 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统筹
        一、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
        三、加大对农牧业的财政投入
        四、发挥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
        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积极引导,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第四节 小结
        一、尊重自然规律,以科学统筹环境空间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政府职能,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三、科学规划产业,以加快农村牧区产业的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东部10省(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其下一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
    (一)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集中资源优先发展某一区域或产业, 继而发挥其带动作用
    (二)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主张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优势、互通有无
    (三)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优先发展高梯度地区, 进而通过产业和要素转移促进整体发展
    (四) 增长极理论主张培育经济增长极, 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
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性演进轨迹
    (一)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前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 21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操作方略
    (一) 东部10省 (市) 发展总体战略定位
    (二)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三)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操作性方略
四、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比较
    (二)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比较
    (三)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操作性方略比较
五、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评估
    (一)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词
    (二)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三) 东部10省 (市) 经济发展战略的走向评估

(10)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半结构访谈法
        (三) 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背景及实施进展
    第一节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背景
        一、国家全面实施高校教师聘任制
        二、内蒙古自治区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全面展开
        三、包头市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节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进展
        一、包头市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
        二、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实施进展情况
第二章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现状
        一、教师聘任初步实现“岗位管理”
        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三、收入初步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分配”
    第二节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聘任仍存在“因人设岗”
        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三、绩效工资制度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四、各种聘任配套机制和政策法律不健全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教师聘任的成功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经验
        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二、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人为本、择优聘任”
        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人唯能”
    第二节 国外其他类型高校教师聘任的先进经验
        一、美国高校“改革教授终身制”
        二、德国高校“严把教授入口关”
        三、法国教师“教授考核制度化”
        四、国外高校教师聘任的先进经验
第四章 完善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整体思路
        一、加大聘任的宣传力度
        二、完善保障性法规制度
        三、转变政府学院教师三方的观念
        四、明确聘任制改革的方向
    第二节 对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的措施建议
        一、结合院校实际科学合理设置教师岗位
        二、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快完善高职院校薪酬增长机制
        四、健全与教师聘任相关的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为把包头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强市而奋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J]. 吴正海,范建刚,张占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D]. 邓紫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鄂尔多斯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石阿茹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D]. 陈文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6]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思政工作研究 ——以包头工业基地为例[D]. 丁子涵.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以鄂尔多斯市为例[D]. 王羽强. 内蒙古大学, 2013(11)
  • [9]东部10省(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及其下一步[J]. 王佳宁,罗重谱. 改革, 2012(07)
  • [10]包头市高职院校教师聘任制问题研究[D]. 张姮.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努力把包头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